第四节 涉外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的法律适用(自己做的在用的)
涉外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法律适用实证研究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on Foreign-related Unjustified Enrichment and
Negotiorum Gestio in China
作者: 刘素[1]
作者机构: [1]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100088
出版物刊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1-15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涉外不当得利;涉外无因管理;法律适用;意思自治;法院地法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7条规定了涉外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案件的法律适用.通过对援引该法条的163份裁判文书统计整理,从不同维度研究涉外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法律适用现状,以期探明司法运行状况.经分析发现法律适用中存在识别不当、适用系属公式无法律依据、法律推理过程逻辑错误、忽视意思自治中的默示选法和法院地法适用比例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加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法律适用法的立法以实现法典化,进一步加强司法制度建设,同时强化提升司法人员业务素质.。
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法律适用

不当得利⽆因管理法律适⽤不当得利⽆因管理法律适⽤是什么呢?不当得利与⽆因管理的区别是什么呢?店铺⼩编整理了“不当得利⽆因管理法律适⽤”的内容为您答疑解惑。
欢迎阅读!不当得利⽆因管理法律适⽤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47条规定:“不当得利、⽆因管理,适⽤当事⼈协议选择适⽤的法律。
当事⼈没有选择的,适⽤当事⼈共同经常居所地法律;没有共同经常居所地的,适⽤不当得利、⽆因管理发⽣地法律。
”1.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致他⼈受损害的事实。
各国对不当得利的法律适⽤主要有以下⼏种做法:(1)适⽤原因事实发⽣地法;(2)适⽤⽀配原法律义务或关系的法律;(3)适⽤当事⼈属⼈法;(4)适⽤法院地法;(5)选择适⽤多种法律。
2.⽆因管理是指未受委托,⼜⽆义务,⽽为他⼈管理财产或事务,因⽽⽀出劳务或费⽤,可要求他⼈返还的债权债务关系。
国际上对⽆因管理的法律适⽤,主要有以下主张:(1)适⽤事务管理地法;(2)适⽤当事⼈共同本国法;(3)适⽤⽀配原法律义务或关系的法律;(4)适⽤本⼈的住所地法。
不当得利与⽆因管理的区别⽆因管理是⼀种合法的事实⾏为,⽆因管理的管理⼈应将管理所得的利益归还于本⼈。
管理⼈并不能取得利益。
本⼈从管理⼈那⾥取得的利益,因该利益本为⾃⼰所有,不属于不当得利。
如果管理⼈从管理中取得利益不归还于本⼈,⽽⾃⼰占有,则管理⼈的占有⽆合法根据,本⼈可基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请求管理⼈归还。
在判断⼀个法律现象是⽆因管理还是不当得利时,还可从主观⾓度予以判断:如果⾏为⼈是为了他⼈利益⽽进⾏管理⾏为,则属于⽆因管理,如果⾏为⼈在主观上是为了⾃⼰的利益,⽽在客观上给他⼈带来利益,给⾃⼰带来不利益,则构成不当得利。
上⽂“不当得利⽆因管理法律适⽤”都是店铺⼩编为您回答的内容,您还可以咨询店铺的专业律师,不当得利应该返还,⽆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为避免造成损失,主动管理他⼈事务或为他⼈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不当得利与⽆因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主观⽅⾯的不同。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

PPT文档演模板
涉外债权的法律适用
v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1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 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的经常居所地法或者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v 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5条规定:当事人未选择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 者地区的法律。 人民法院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时,应根据 合同的特殊性质,以及某一方当事人履行的义务最能体现合同的本质特性等因素,确定与 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 (一)买卖合同,适用 合同订立时卖方住所地法;如果合同是在买方住所地谈判并订立的,或者合同明确规定卖 方须在买方住所地履行交货义务的,适用买方住所地法。 (二)来料加工、来件装配 以及其他各种加工承揽合同,适用加工承揽人住所地法。 (三)成套设备供应合同, 适用设备安装地法。 (四)不动产买卖、租赁或者抵押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 法。 (五)动产租赁合同,适用出租人住所地法。 (六)动产质押合同,适用质权 人住所地法。 (七)借款合同,适用贷款人住所地法。 (八)保险合同,适用保险 人住所地法。 (九)融资租赁合同,适用承租人住所地法。 (十)建设工程合同, 适用建设工程所在地法。 (十一)仓储、保管合同,适用仓储、保管人住所地 法。 (十二)保证合同,适用保证人住所地法。 (十三)委托合同,适用受托人住 所地法。 (十四)债券的发行、销售和转让合同,分别适用债券发行地法、债券销售 地法和债券转让地法。 (十五)拍卖合同,适用拍卖举行地法。 (十六)行纪合同, 适用行纪人住所地法。 (十七)居间合同,适用居间人住所地法。 如果上述合同明 显与另一国家或者地区有更密切联系的,适用该另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规则(⼀)法院地法少数学者主张,不当得利之债应适⽤法院地法。
他们认为不当得利法事关正义与内国公序,故应适⽤法院地国本⾝的法律。
该说由艾伦*威格(ehrenzweig)所提倡,他曾反问道:“难道我们真能相信这些关乎公正与正义的概念可以在法院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法律体制内得到实现吗?”但仔细观之,不难发现,该说并⽆新颖、特别之处,与其他法律领域(⽐如侵权法)主张适⽤法院地法的理由相⽐,其并⽆⼆⾄。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的⽬的⽆⾮在于扩⼤内国法的适⽤,其⽴论根据有失偏颇。
事实上,所有法律都标榜以正义为⽴法之精神与本旨,并以维护公共秩序为⼰任。
更何况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当⾯对应当适⽤外国法的案件时,内国法院顺应其本国冲突法规则中体现的正义原则,回避本国法、适⽤相关外国法”。
⼀般来说,⼀国法院只有在下列三种特殊情况才能排除外国法的适⽤:第⼀,外国法是刑法、税法等公法性质的法。
第⼆,适⽤外国法将导致与法院地国的正义与公共秩序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三,外国法违反法院地国的强⾏性法律。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正义与公序的概念,在国际私法上的内涵远⽐国内民法上的狭窄。
如果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就可能否定许多依外国法已经成⽴的国际民事关系,从⽽妨碍国际民事交往的发展。
有鉴于此,外国有关不当得利的法律应不属于上述三种情形。
除了不当得利法事关正义与公序外,艾伦*威格还提出过另⼀个理由。
他指出,不当得利法规定的纯粹是救济⽅式,⽽救济⽅式⼀般被识别为程序问题。
根据“程序问题依法院地法”的原则,涉外不当得利之债理应适⽤法院地法。
显⽽易见,艾伦*威格之所以持该⽴场,是与其普通法背景有关的。
因为,在英美法中,不当得利法就是由传统上作为⼀种救济⽅式的restitution发展演变⽽来。
但是,随着不当得利制度在英美法中业已发展为⼀种独⽴的请求权,不当得利法也已成为与合同法、侵权法并⽴的法律部门,这种理由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法院地法说有诸多弊端,最主要的是导致当事⼈“挑选法院”。
第13章 债权的法律适用(三)

侵权行为之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有利于维护行 为地国家的社会秩序,亦有助于当事人预见其行 为的后果。但是,由于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涉 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主要表现在如果侵权行 为之债的加害人和受害人具有同一国家的国籍或 在同一国家有住所时,则不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而是适用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侵权之债适用 侵权行为地法”仍然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原 则。
二、侵权行为的法律冲突 涉外侵权行为之债的法律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1.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冲突。 2.受害人范围的冲突。 3.损害赔偿的原则、数额及计算方法的冲突。 关于侵权行为的立法与实践,各国也有所不同。 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在立法上给侵权下一个明 确的定义,但各国对侵权行为的理解并不一致。
三、公路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 公路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s)是指涉及 一辆或数辆机动或非机动车辆与公路上的交通有 关的事故。对交通事故的法律适用,各国国内法 一般未作专门规定。实践中,各国通常按照一般 侵权行为的原则来确定所要适用的法律。1971年 5月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了《公路交通事故法律 适用公约》,该《公约》现已生效,对公路交通 事故的法律适用做了规定。 (一)《公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 (二)《公约》规定的法律适用原则
(二)关于发生在船舶内部的侵权 关于发生在船舶内部的侵权,无论该船舶是处于 公海或某国领海,多主张适用船旗国法。虽然如 此,但是,如果船舶内部的侵权行为影响到沿岸 国的社会秩序,沿岸国一般主张适用自己的法律。 (三)关于在海上运送中致旅客人身伤亡或行李毁 损所生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这类侵权的特点是在履行运输合同过程中发生的 侵权,因有运送合同关系存在,所以有的主张依 合同准据法来解决运送人的责任问题。但旅客安 全常受到许多国家的强制性法律的保护,这种法 律不得在合同中运用法律选择条款加以规避。为 了统一对这种责任的法律规定,1974年订立了 《海上旅客及行李运输的雅典公约》。
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

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引言在民法领域中,出现一方因他方的错误或者无因行为而获得利益的情况并不罕见。
此时,涉及到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概念与规则。
本文旨在就民法中的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其适用范围和相应的法律效果进行解读。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与适用不当得利是指一方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者他方的错误行为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在民法中,根据该原则,不当得利应当被返还给原权利人,旨在恢复违法行为之前的平等状态。
不当得利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民事侵权行为,也包括合同法领域。
在民事侵权行为中,如某人的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并从中获利,该被侵权人有权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而在合同法领域,一方因他方错误行为而获得利益时,也可适用不当得利原则。
二、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根据不当得利原则,不当得利的返还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法律效果。
1. 返还不当得利返还不当得利是不当得利原则最核心的法律效果。
它要求不当得利的获得者将其获得的利益返还给原权利人。
该返还应当包括实际收益和超额利益。
实际收益指因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利益,而超额利益指在违法行为之外,获得的额外利益。
2. 平等回复情形不当得利原则的另一个法律效果是追求平等回复情形。
该原则要求不当得利的返还能够使违法行为之前的境况得以恢复,实现双方的平等地位。
3. 赔偿损失在一些情况下,因为获得不当得利,原权利人可能遭受了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不当得利原则将允许原权利人要求获得相应的赔偿。
这种赔偿通常与不当得利的价值相当。
三、无因管理的概念与适用无因管理是指在无合法事由的情况下,一方行使了他方的权利并获得了相应利益。
无因管理直接关联到所有权的保护和权利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无因管理适用于诸多情形,如遗失物拾得者的处理、无主财产的处分以及无代位退还财产等。
在这些情况下,无因管理原则要求行使权利的一方将不当获得的利益返还给权利主体。
四、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根据无因管理原则,无因管理的返还应当具备以下法律效果。
国际私法

第三节 系属公式
第四节 准据法
第四章 冲突规范的有关制度
第一节 识别
第二节 反致
第三节 公共秩序保留
第四节 法律规避
第五节 外国法内容的证明
第二编 分 论
第五章 国际私法的主体
第一节 自然人
第二节 法人
第三节 国家
第四节 国际组织
第五节 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第六章 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
第二章、第三章 授课时数:4学时/章
第五章—第十三章 授课时数:1学时/章
机动 2学时
期末考试 2学时
总计 34学时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兼采课堂讨论。
期中提交一篇论文(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第十章 涉外继承权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涉外继承权概述
第二节 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四节 涉外无人继承财产的法律适用
第三编 专 论
第十一章 区际法律冲突
第一节 区际法律冲突概述
第二节 区际私法概述
第三节 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
第四编 程 序 论
第十二章 国际民事诉讼
第一节 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述
国际私法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939995
学分
2
英文名称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中文简介
本课程将集中讨论国际私法的若干重要领域,诸如法律适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规范和基本制度,同时从国内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入手,着重研究涉外民商事主体、涉外物权、涉外知识产权、涉外债权、涉外婚姻家庭、涉外继承权等领域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鉴于我国现已成为一个多法域国家(内地、香港及澳门),本课程还将单独阐述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为使涉外民商事当事人的实体权益能够得到充分、切实的保障, 本课程亦将对国际民事诉讼和国际商事仲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认定

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认定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认定在民事诉讼中,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是比较常见的争议点。
两者在法律上虽然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往往难以界定。
本文将从相关案例入手,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的认定。
一、概述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是指因某些原因而使人财产权利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的债务关系。
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有时比较模糊,甚至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产生争议。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两种债务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1、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在《民法通则》中并未明确规定,而是在判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法律概念。
所谓“无因管理之债”,是指因为无法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来源,而在合理范围内为他人管理财产,债权人享有因管理而产生的利益,受益人就应当承担对管理人的合理报酬或者因管理而产生的其他权利义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若干规定》第14条的规定,对于无因管理之债的认定,应当遵循“兼顾事实和法律”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同时考虑当事人之间的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从而确定管理人有无权利向受益人主张无因管理之债。
2、不当得利之债所谓“不当得利之债”,是指因为某种原因而非法排除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不当地获得的利益,该利益应当由受损害方追回。
同时,被追回利益的一方有义务补偿相关损失,由此产生了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债务关系。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若干规定》中,不当得利之债的认定标准为“无因取得的不当利益”,即当事人非法占有他人的财产或者非法排除他人的权益,获得的利益不属于自己,为无因取得的利益。
此时,追回不当得利的诉讼请求,由受损害方依法向法院提起。
二、比较分析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虽然在法律上有一定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辨别两者的界限较为困难。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1、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在无因管理之债情形下,管理人在管理受益人财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和利润,应当由受益人给予适当报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涉外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的法律适用
因不当得利(unjust enrichment)和无因管理(negotiorum gestio voluntary agency)而发生的债,又称为准合同之债(quasi—contractual agency),它包括那些既不是由于合同也不是由于侵仅行为产生的具有债的特征的法律关系。
一、不当得利
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法律上没有根据,有损于他人而自己获得的一种利益。
不当得利由于没有合法的根据,因而虽属既成事实也不受法律保护,并随这一既成事实的出现而在当事人之间形成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
不当得利大多发生于非债清偿的情况下,如对巳清偿的债务再为给付;或基于原合同关系而结付,后来合同被宣告无效;以及如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一方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而在此前已受领了对方的给付等等。
各国对不当得利法律适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用原因事实发生地。
持该理论的国家认为不当得利涉及不当得利发生地国的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法律观念,因而应适用原因事实发生地法。
如《日本法例》规定:“因无因管理、不当得利或不法行为而产生的债权成立及效力,依其原因事实发生地法。
”《匈牙利国际私法法令》第35条规定:“不当得利及其法律上的后果,适用利益发生地法。
”《秘鲁民法典》第2098条规定:“因法律的实施、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不当交付某物所生之债,依原因事实发生地法或应发生地的法律。
”
(2)适用支配原法律义务或关系的法律。
许多不当得利行为源于一定的法律关系。
此时,应考虑原法律关系的准据法的适用。
如《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规》第16条规定,如果不当得利是在履行法律义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应适用支配原法律义务或关系的法律。
前南斯拉夫法律冲突法第27条也规定,不当得利适用产生或预料会产生或假设会产生该项得利的法律关系的推据法。
(3)适用当事人本国法。
1965年《波兰国际私法》第3l条规定,在当事人有同一国籍且在该国有住所时,应适用他们的共同本国法。
《布斯塔曼持法典》第221条规定:“不当得利依各当事人的共同属人法,如无共同属人法,则依给付地的法律。
”
(4)选择适用多种法律。
《瑞士联邦国际私法》第218条规定:“因不当得利提出的请求,由支配不当得利所由发生的实际的或假定的那种法律关系的法律支配。
在没有这种关系时,这种请求由不当得利发生地国家的法律支配。
当事人可协商决定适用法院地法。
”
不当得利的准据法适用范围包括:何为不当得利?他方是否必须因此种得利而受损害?什么叫损害?损害与得利之间是否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根据违反公共秩序的合同而履行的给付,是否可以该合同不具效力为理由要求对方作为不当得利而返还?得利者应承担哪些债务?得利者的善意或恶意是否影响返还的范围?等等。
我国法律没有对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规定。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发生在我国的不当得利之债,法院适用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即适用不当得利发生地法。
二、无因管理
所谓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般而言,无因管理的效力,就管理人来说,应完成管理的事务继续到本人接受为止,在管理中并负有普通的注意,否则应对其故意或过失而致本人的损失承担责任,管理结束时应将因管理事务所得的—切权利转给本人并向本人作出结算。
而就本人而言,应偿还管理事务支出的合理费用并负责清偿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发生的债务。
例如《民法通则》第93条就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的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
无因管理的制度尽管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英国却不承认它。
在采用这一制度的各国中,对于无因管理的成立与效力,其法律规定也可能不尽相同.因而也有选择其准据法的必
要。
对于无因管理的准据法选择,一般主张是与不当得利一样,应适用事务管理地法。
其所以如此,是认为无因管理制度虽使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产生—种债权债务关系.但它不是合同关系,不能适用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也是—种债务关系,不宜适用当事的属人法;加之,无因管理在构成要件中既必须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故是一种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因此,惟适用事务管理地法最合宜。
但是无因管理适用事务管理法的做法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
这主要是因为有时管理的客体在—国,而管理行为却在另一国,确定事务管理地并不容易,而且,在对财务为管理时,于管理期间如财产所在地发生变更,也不易确定哪里应是事务管理地,因此.对于无因管理的法律适用,也有以下—些不同主张:
(1)适用当事人共同本国法。
如《波兰国际私法》规定,无因管理之债,除适用原因事实地法外,还可以适用当事人共同本国法。
(2)适用支配原法律义务或关系的法律。
例如奥地利国际私法规定,无因管理依此种管理行为完成地的法律。
但是如与另—法律义务或关系有密切联系,则适用支配该义务关系的国家的法律。
(3)适用本人的住所地法。
这主要是认为无因管理制度是为保护本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因此应以本人的住所地法作为无因管理之债的准据法。
无因管理准据法的适用范围及于无因管理的成立和效力的所有问题,如所管理的事务是否能够构成债务关系,是否必须无法律或合同上的原因,是否必须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是否应将管理行为通知本人,是否必须不得违反本人的意志,本人是否应负责偿还管理人支出的费用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偿还,等等。
至于为他人管理的能力,通常则主张另依行为能力的堆据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