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

药理实验
药理实验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公司地址] [键入电话号码] [键入传真号码]

2010/12/5华西药学院08级四班钱明春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糖尿病新药研究计划书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其中的比例约为95%。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一、靶点选择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是近年来在肥胖及糖尿病(DM)发病机制研究中被逐渐重视的一种促进脂肪酸合成的酶,其处于脂肪和糖代谢的一个交汇点,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ACC有可成为将来DM治疗的新靶点。

一、ACC的生物学特性

ACC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它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即ACC合成丙二酰CoA(MA),然后MA在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作用下进一步合成长链脂肪酸。产物MA还能够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阻止长链脂肪酸转移至线粒体内膜,减少脂肪酸的氧化。ACC通过这两种途径促进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并减少其氧化[1]。ACC存在于胞液中,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单体无活性,多聚体催化活性比单体高10~20倍,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lc)的调节[2]。ACC有2种亚型,ACC1主要分布在脂肪合成、储存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脂肪、胰岛和下丘脑;而ACC2主要分布在脂肪分解的组织即骨骼肌和心肌。

二、ACC在体内的调节

最近研究表明,ACC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ACC 活性的主要物质,可以使ACC磷酸化,抑制ACC的作用[3] 。而蛋白磷酸化酶2则使ACC去磷酸化,激活ACC。当细胞接受刺激或能量消耗增加时,细胞内AMPK含量增加,使ACC磷酸化增加而活性降低,进而减少脂肪酸合成并提高脂肪酸的氧化量,以适应能量增加的需求。当机体内能量储存增加或能量需求减少时,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增加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促进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胰岛素能通过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使磷酸化的ACC去磷酸化而使ACC

恢复活性,而胰高血糖素能激活AMPK使ACC磷酸化而降低其活性。NogalskaA等[4]发现,在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中,随着瘦素浓度的升高,ACCmRNA表达逐渐降低,瘦素对ACC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与抑制ACC上游调控因子sREBPlcmRNA表达有关。另外,三碘甲状腺氨酸、柠檬酸、异柠檬酸、辅基生物素以及芳香烃类及其衍生物均有一定调节ACC活性的作用。

三、ACC的作用与能量代谢

1、在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餐后状态下:

在胰岛β细胞,ACC1催化合成的MA,是葡萄糖代谢生成ATP、关闭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改变膜电位、增加钙离子而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协同因子,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在肝脏,进食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刺激肝ACC1的活性,合成MA,促进糖向脂肪转化。在脂肪氧化的组织-骨骼肌,ACC2催化合成的MA,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CPT-1的作用,从而抑制线粒体的脂肪酸氧化。在脂肪组织,胰岛素促进脂肪储存、抑制脂肪水解,激活ACC1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在下丘脑,ACC1可能参与了饱感的过程,高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餐后状态),激活ACC1,可以抑制动物的摄食行为。机体不同组织ACC活性的变化,使机体利用糖类和储存脂肪,使得进餐后的血糖恢复到基础水平。

2、在空腹和以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状态下:

在空腹状态下,血糖较低,胰岛素水平降低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有利于脂肪水解。血FFA 升高,抑制肌肉ACC2表达,使MA减少,从而解除对CPT-1的抑制,增加脂肪的氧化,使得人体适应以脂肪酸为能量的来源。

总之,在进食后和高胰岛素水平的情况下,ACC1是激活状态,协助机体以脂肪形式储存能量或减少摄食;而在空腹状态下,ACC2是被抑制的,有利于脂肪的水解和氧化。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选择不同ACC亚型,来达到治疗DM的目的。

三、改变ACC的活性与DM治疗

(一)抑制ACC2活性治疗DM/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1、长链脂肪酸是生理性的ACC2抑制剂。长链脂肪酸衍生物5-(tetradecyloxy)-2-furoic acid(TOFA) 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其辅酶A的衍生物, 抑制ACC2的活性, 减少实验动物和培养肝细胞的脂肪酸合成[5]。

2、选择性敲除基因ACC2。Wakil等[6]报道了选择性敲除基因ACC2,并维持ACC1功能的小鼠,表现为骨骼肌ACC2浓度降低, 肌肉脂肪酸氧化增加,肝脏的脂肪含量减少,在进食增多时全身总的脂肪含量减少、血糖和FFA水平降低。这些观察进一步支持应用抑制ACC2治疗DM 的观念,但啮齿类与人类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们得慎重看待这些结果。

3、非选择性的ACC抑制剂。近年来CP-610431和CP-641086相继被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Harwood HJ Jr等[7]发现它们能同时抑制ACC1和ACC2的活性,减少实验动物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肌肉组织脂肪氧化,而且发现CP-640186在减少肌肉脂肪含量及全身脂肪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优于CP-610431,这有可能用于DM的治疗。

尽管如此,增加组织脂肪氧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我们知道,在减肥治疗的最早阶段,甲状腺素增加氧化代谢可以减轻体重,但产生了包括影响心脏的各种并发症,从而被禁用于

减肥治疗。近年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DM慢性并发症发生及发展的中心环节,因而通过抑制ACC2或其他方法增加氧化代谢的远期影响不容乐观。

(二)激活ACC1活性治疗DM

抑制ACC2,可以增加脂肪的分解代谢,从而治疗DM。相反,激活ACC2可能导致脂肪氧化下降,是不利于DM治疗的。但是,如果激活的是ACC1而不是ACC2,可能从另一方面增加机体的储存功能或抑制食欲来治疗DM。

1、ACC1与胰岛素分泌作用:血葡萄糖升高时,其代谢的产物-ACC合成MA,与胰岛素分泌中关闭钾通道-改变膜电位-启动电位依赖的钙离子通道,激发胰岛素分泌过程相协同,增加胰岛素分泌[8]。在胰岛β细胞表达ACC1的反义mRNA,可以降低ACC1的活性,减少MA的水平,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9]。

2、ACC1与脂肪合成作用:刺激ACC1,肝脏和脂肪的生脂作用的增加,可以充分利用糖,协助糖向脂肪转化。Thampy GK等[10]研究发现,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动物18天,使得肝脏ACC1活性增加200%,可促进肝脏的脂肪合成。胰岛素增敏剂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尽管脂肪组织总量增加,但是内脏脂肪、肝脏、肌肉的脂肪减少,综合作用是纠正了血糖和其它代谢紊乱。

3、ACC1与抑制食欲作用:Xue B等[11]研究发现,下丘脑的AMPK活性可被代谢和激素信号改变并介导摄食反应,AMPK在低的能量供给的状态下激活,刺激食欲,AMPK活性对食欲的影响是通过影响ACC1而发挥作用的。Namkoong C等[12]发现:链脲佐菌素所致DM的大鼠,有明显的多食和消瘦,下丘脑AMPK活性增加,ACC1活性降低;长期胰岛素治疗或抑制AMPK 活性能完全预防这种改变。以上研究均提示刺激下丘脑ACC1可能抑制食欲。

总之,如果一种ACC1兴奋剂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的合成,同时刺激下丘脑ACC1,抑制食欲,这样即增加了能量储存,又减少了摄食,可能用来治疗DM。如果选择性ACC1激活,又不会影响脂肪酸在肌肉等处的氧化分解,这将有可能成为理想的治疗DM的药物。

四、甜菊苷甙(stevioside,SV)作为ACC激动剂治疗DM的发现

SV是从南美植物甜菊中提取的一种分子量为800左右的二萜类化合物,有3个葡萄糖残基。目前证实SV及其衍生物能通过增加ACC活性发挥降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压等作用,SV很有可能成为崭新的治疗DM的药物[13-14]。

1、SV增加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Jeppesen PB等[15]研究发现,SV在体内、体外均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且这种刺激作用是依赖葡萄糖浓度的;SV还可增加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增加胰岛的胰岛素含量。Chen J等[16]还发现SV与格列本脲不同,其不增加基础胰岛素分泌,长期使用SV并导致胰岛β细胞失去对其敏感性。最近Chang JC等[17]报道,SV能够改善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降低DM动物

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FFA。提示SV可以用于DM的治疗,而不会因为增加ACC的活性导致肥胖。

2、SV对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M患者餐后胰高血糖素不被抑制,也是血糖升高的原因之一,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也能降低血糖。Hong J等[18]研究发现:SV对长期软脂酸诱导的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有抑制作用,这提示SV对DM的治疗是有益的。

3、SV的降压作用

Jeppesen PB等[19]发现SV有降低动物血压的作用,同样SV在人类也有累似的报道。在一项多中心对照研究中,发现SV能显著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20]。另外,Gregersen S等[21]对伴有50-60%高血压的T2DM患者研究发现,SV有降糖和降压双重作用,同时不增加患者的体重。

五、ACC1激动剂治疗DM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ACC1激动剂治疗DM应用前景

ACC1激动剂-SV或类似物作为治疗DM最少有以下优点:ACC1是一个新的靶点,临床还没有任一药物是通过活化ACC而发挥降糖作用的;SV刺激胰岛素分泌是依赖于葡萄糖的,不易引起低血糖;SV增加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可能不引起β细胞功能衰竭;SV能降低血压和胰高血糖素,显示其具有独特应用前景。

2、ACC1激动剂治疗DM需要解决的问题

SV作为ACC1激动剂刺激胰岛素分泌,是否引起体重增加;在以往的体外实验中,SV能够抑制脂肪酸跨细胞膜转运,有轻度的抑制脂肪氧化作用,但有关报道很少。在影响脂肪氧化的同时,对糖代谢影响也不十分清楚;SV是否影响摄食行为;SV可以改善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但是否影响DM动物胰岛素敏感性还不清楚。

总之,ACC可通过调节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来影响脂肪的代谢过程。激活ACC1或抑制ACC2均能显示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治疗DM的作用,对ACC1激动剂-SV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崭新的治疗DM的药物。

二、药物筛选

从一个10万化合物的样品库,我们首先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后挑出了1万个化合物,然后通过高通量筛选筛选出100个有活性的化合物。其后用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初步整体动物研究,最后找到一个活性化合物A进行正式实验。

三、临床前研究

药物临床前研究应当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其中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药物研究机构应当具有与试验研究项目相适应的人员、场地、设备、仪器和管理制度,并保证所有试验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所用实验动物、试剂和原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

药物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及纯度、剂型选择、处方筛选、制备工艺、检验方法、质量指标、稳定性、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等。

根据药品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临床前研究可概括为3方面:

1、文献研究:包括药品名称和命名依据,立题目的与依据。

2、药学研究:原料药工艺研究,制剂处方及工艺研究,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药品质量试验,药品标准及说明,样品检验,辅料,稳定性试验、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有关试验等。

3、药理毒理研究:主要一般有药理试验、药效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过敏性、溶血性和局部刺激性试验、致突变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毒性试验,依赖性试验,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等。

四、临床试验

药物的临床试验(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且必须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临床试验分为I、II、III、IV期。

I期临床试验:最低受试者(病例数)为20~30例,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期临床试验:最低受试者(病例数)为100例,是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III期临床试验:最低受试者(病例数)为300例,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IV期临床试验:最低受试者(病例数)为2000例,是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份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四、高通量筛选

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即2型糖尿病(2diabetes mellitus,2DM),其中2型糖尿病占总数的9o%~95%。2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疾病。目前,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疗效有限且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毒副作用。因此,筛选出见效快且无毒副作用的新药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先任务。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

(1ligh throughputscreening,HT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药物发现技术,它结合自动化操作系统和微量灵敏的生物反应及检测系统,利用分子或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来评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其筛选速度快、规模大、消耗量小、能实现一药多筛。现代生命科学的

发展使高通量技术在2型糖尿病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成为现实。

1、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

1.1、 2型糖尿病的西药治疗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小肠上段的一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对1型和2型糖尿病均适用?。其主要缺点是存在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目前已经上市的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伏格列波糖(vogliboe),阿卡波糖(acarbose)和米格列醇(migllto1)。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关闭ATP敏感的钾通道,抑制K 外流,使胰岛B细胞去极化,Ca 通道打开,B细胞的Ca 浓度增加,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其主要不良影响是引起胃肠道反应、头痛和出现低血糖,目前已经上市的此类药物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和那格列奈(nateglinide)t2]。胰岛素增敏类药物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活化受体一,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降低血浆游离脂肪酸。其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不良反应、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目前已经上市的此类药物有曲格列酮(tro~itazone)、罗格列酮(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噻格列酮(ci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以及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meformin) 等。

药物筛选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步骤,通过药物筛选,就可以使一些天然产物、人工合成化合物等被开发成新药,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为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快速的药物筛选新技术。它以分子或细胞水平模型为基础,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系统和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对数以万计的样品进行分析。由于采用体外实验方法,其分子机制明确。

用作高通量筛选的体外模型通常有分子水平模型和细胞水平的模型,分子水平模型主要分为受体模型、酶筛选模型和离子通道筛选模型。受体参与机体的各种生理和疾病过程,是药物作用的主要靶标之一,现在人们研究最多最成功的是G一蛋白偶联受体(GPCR) t6],其次是酶和离子通道_l 。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是以细胞功能为基础的筛选模型。除了能用于鉴定分子水平发现的化合物外,还着眼于细胞整体的某些功能和信号转移途径中的其它位点,在对每一个分子通路并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细胞水平筛选是唯一可用的方法。由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3个水平有密切联系,因此它们也是寻找2型糖尿病药物的依据。随着蛋白质组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药靶基因被人们所发现,并把它克隆出来建立成稳定的分子或细胞水平筛选模型,利用高通量技术进行大规模高效率的药物筛选。

五、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普通级,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 g,雄性,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药品与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7200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由本校药物合成中心提供)。四氧嘧啶(Sigma公司,分析试剂),临用前用生理盐水溶解,配制成1%溶液。盐酸肾上腺素(福州制药厂)。格列本脲(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苯乙双胍(南通制药总厂)。葡萄糖氧化酶测定试剂盒(英国RanDOX公司)。

方法:

1.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

小鼠禁食22~-.24h,尾静脉注射新鲜配制的四氧嘧啶90 mg/kg,60 h后禁食12 h,于眼球后静脉丛采血测葡萄糖水平,选择空腹血糖15.4 mmol/L 以上并出现多饮、多食、消瘦者为糖尿病模型小鼠,分组时各组血糖平均值相差不大于0.55 mmol/L。

2.对正常小鼠血糖的影响

对禁食5 h的健康小鼠血糖的影响正常小鼠5O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

灌胃,阳性对照组格列本脲50 mg/kg灌胃,其余3组治疗药3.5,7.0和14.0 g/kg分别灌胃,1/d×5。于末次给药前禁食2 h,末次给药后3 h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测血糖含量。3.对禁食时间12 h健康小鼠血糖的影响

正常小鼠4O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灌胃,阳性对照组格列本脲50 mg/kg灌胃,其余2组治疗药7.0和14.0 g/kg灌胃,1/d×5。于末次给药前禁食9 h,末次给药后3 h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测血糖。

4.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

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正常小鼠6O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和肾上腺素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灌胃,阳性对照组格列本脲50 mg/kg灌胃,其余3组分别治疗药3.5,7.0和14.0 g/kg灌胃,1/d×5。于末次给药前禁食10.5 h,末次给药后1 h,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腹腔注射,其余各组肾上腺素0.18 mg/kg腹腔注射,注射后30 min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测血糖。

5.对葡萄糖性高血糖小鼠血糖的影响

正常小鼠6O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和葡萄糖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灌胃,阳性对照组格列本脲50 mg/kg灌胃,其余3组治疗药3.5,7.0和14.0 g/kg灌胃,1/d×5。于末次给药前禁食10.5h,末次给药后1 h,除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腹腔注射,其余各组葡萄糖3 g/kg腹腔注射,注射后30 min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测血糖。

6.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正常小鼠8O只,随机取1O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禁食22~24 h,四氧嘧啶生理盐水90 mg /kg尾静脉注射,造成糖尿病模型,72 h后(禁食12 h),取预测血糖>15.4 mmol/L的小鼠66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0.5 ml灌胃,阳性对照组苯乙双胍100 mg /kg灌胃,其余3组治疗药3.5,7.0和14.0 g/kg灌胃,1/dX 5。于末次给药前禁食11 h,末次给药后1 h取血测血糖。

7.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最大耐受量试验)

经预试得知糖脂平无法测出小鼠口服的LD 。,故改作一日内最大耐受量试验。试验方法:取小鼠2O只,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2 h,用1.375 g/ml糖脂平生药1 ml灌胃,2/dX 7,记录受试小鼠行为、活动、摄食量、体重、粪便、死亡等情况,未死亡小鼠于1周后处死进行尸检。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方法。

药理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 【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 2.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注意事项】 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 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1%,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用大烧杯罩住小白鼠,并随时观察用药后各小鼠的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 4.填表 小白鼠号用药用药后的表现(3′6′9′12′15′) 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1号 2号 3号 【注意事项】 1.更换药物要冲洗注射器。 2.小白鼠体重相差应小于两克。 【思考题】 1.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的关系? 2.讨论3只小白鼠用药以后表现为何不同?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 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 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传统的DNA扩增法是分子克隆法,需经过DNA 酶切、链接、转化等步骤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然后导入细胞中进行扩增,再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进行筛选,操作复杂,耗时。PCR技术灵敏度

药理学实验方案

药理学实验方案

元胡止痛片对小鼠镇痛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药理实验设计 设计人:级药学一班 张礼杰 515010 信盼 515024 陈茂琴 515026 何朵朵 515028 药学四班 杨森 515101 冯禹 515110 王同月 515102

元胡止痛片中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1.实验目的:探讨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2.实验原理:(1)元胡止痛片收载于《元胡止痛片收载于《中国药典》是由元胡、白芷两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行气活血止痛剂临床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胃痛、胁痛、头痛及月经痛等症疗效确切。本实验是为验证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进行验证。实验对四川禾邦阳光制药厂家生产元胡止痛片不同剂量进行了药效学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和耳肿胀法实验分别测定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小鼠痛阂值提高率和肿胀率从而确定不同剂量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效果。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筛选镇痛药的常见致痛方法概括有物理法(热、电、机械)和化学法。动物的疼痛反应常表现出嘶叫、舔足、翘尾、蹦跳及皮肤、肌肉抽搐。化学法,即将某些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钾离子、缓激肽等,涂布于动物的的某些敏感部位或腹腔注射。腹腔注射损伤物质引起受试动物腹痛,动物表现出“扭体反应”(即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张、臀部高起)。 3.实验方法 :使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耳肿胀法 ,并分别建立小鼠疼痛和炎症模型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元胡止痛片配成的溶液,观察对动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4.实验过程: 1.内容

4.1 药品与试剂 元胡止痛片:四川禾邦阳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658,规格:片芯重0.25g,12片 阿司匹林: 浙江金华市第三制药厂, 国药准字: H13023716, 临用前用蒸馏水配制为适当浓度的混悬液。 4.2动物: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雌性,32只 4.3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烧杯、1ml 注射器、电子秤 4.4分组: 空白对照组 (灌胃0.9%生理盐水 10 mL/kg) 元胡止痛片高、低剂量组 (0.2,0.4mg /10g) 阳性药阿司匹林对照组 (灌胃阿司匹林 0. 4 g/kg) 4.5人和动物剂量换算公式 小白鼠=20 0026 .0?人/g 2 方法 (1)热板法 1.动物筛选:致痛潜伏期 (痛阈值)为 5~30s 之间的合格雌性小鼠。32只,热板法镇痛试验筛选痛阈值合格的小鼠,取♀小鼠于给药前先用热板仪于55 ± 0. 5 ℃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将小鼠放于智能热板仪上至出现舔后足的所需时间作为痛阈值( s) ,连续 2 次,间隔30 s ,测定平均值即为正常痛阈值]。将舔后足时间< 5 s 或>30 s ,或跳跃者不用于此实验

药理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 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

2 .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注意事项】 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 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 1% , 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用大烧杯罩住小白鼠,并随时观察用药后各小鼠的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 4.填表 注意事项】 1.更换药物要冲洗注射器。 2 ?小白鼠体重相差应小于两克。 思考题】 1.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的关系? 2.讨论3只小白鼠用药以后表现为何不同? 实验三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药物的拮抗作用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药物的拮抗作用

药理实验

实验一常用动物的捉拿与给药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小鼠的饲养方法 2、练习并掌握小鼠的捉拿与给药方法 【实验材料】 1、器材:鼠笼、饮水瓶、大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 2、药品:生理盐水、苦味酸溶液、75%酒精 3、动物:小白鼠,20~30g 【实验方法】 1、捉拿与固定:用右手捉住鼠尾,将其提起置于鼠笼或者粗糙平面上,向后轻拉鼠尾,用左手的拇指和 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颈背部皮肤,将小鼠置于左手掌心,以小指夹住小鼠尾巴即可。 2、给药法 ⑴灌胃:将小鼠固定,口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针,先从口角处插入口腔,再沿上颚轻轻插入食管。一般给药剂量0.1-0.3ml/10g。 ⑵腹腔注射:将小鼠固定,右手持注射器自下腹部一侧刺入皮下后,再刺入腹腔,缓慢注入药物。一般给药剂量0.1-0.3ml/10g。 ⑶皮下注射:两人合作,一人左手抓住小鼠头部,右手拉住小鼠尾巴固定小鼠,另外一人用左手提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注入药物。一般给药剂量为0.1-0.2ml/10g ⑷肌肉注射:最好两人合作,一人固定小鼠,另外一人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后肢外侧肌肉,回抽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一侧给药剂量为0.02-0.05ml/10g。 ⑸静脉注射: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将小鼠固定,使尾巴露出来,在50℃热水中浸泡或者用75%酒精擦拭尾巴,使血管扩张,左手拉住鼠尾,右手持注射器,从鼠尾巴末梢开始进针,注入药液。一般给药剂量为0.1-0.2ml/10g 【心得体会】 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4、器材:大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少许 5、药品:10%硫酸镁溶液、5%氯化钙溶液、苦味酸溶液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石菖蒲的镇静作用 【目的】 1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学习镇静药物的实验方法。 2、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研究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原理】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的原理:在活动箱内,将一束或几束光线照射到对侧光电感应器上,动物在箱内每活动一次,感应电流发生改变,经过放大装置,使电脉冲驱使继电器启动, 通过记录器记录动物活动次数。 地西泮是镇静催眠的代表药。石菖蒲具有宁心安神作用,其挥发油对中枢有广泛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以小鼠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观察药物的镇静作用。 【动物】小鼠6只,实验前禁食12h o 【药品】0.05%地西泮溶液,石菖蒲水煎液,生理盐水 【主要器材】动物自主活动仪1台,电子称1台,1ml注射器2支,烧杯2杯。 【方法】将6只动物随机分为甲乙丙组,甲组灌胃生理盐水,乙组灌胃石菖蒲水煎液(连续 两天),丙组灌胃地西泮1次,0.2ml/10。给药后1小时各组动物放入小动物自主仪,先适应2分钟,再记录5分钟内小鼠自主活动次数。 【结果】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锦官,顾健,王志旺?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药药药理 与临床.1999.15 (30: 19 [2] 刘新民.石菖蒲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2. (4): 57 [3] 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2006,17 (6) :477-480 实验二、石菖蒲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 【目的】 1、学习小鼠跳台原理和操作,正确运用跳台实验仪器对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 2、观察石菖蒲对小鼠记忆获得障碍的疗效作用。 【原理】鼠跳台实验装置由DT-200小鼠跳台测试箱和DT-200小鼠跳台测试仪组成。测试箱由6个小房间构成,一次可同时试验6只动物,每个小房间有一橡皮台,箱底是可通电的 铜栅,在训练期通电小鼠跳下平台在箱底不断被电击,这个过程中小鼠获得记忆,24 h后测 试时观察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时间和 5 min内跳下平台的次数,比较各组老鼠记忆保持的 能力。 戊巴比妥钠能造成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石菖蒲具有开窍醒神,宁心安神的作用,能够促进学习记忆。本实验以小鼠跳下潜伏期及5min内错误次数作为指标,观察药物对小鼠学习

药理实验指导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回苏灵为中枢兴奋药 【材料】小鼠3只,体重18~22g,同一性别。 0.04%回苏灵溶液 【方法与步骤】 动物称重,标记。每鼠给药剂量均为8mg/kg。甲鼠灌胃给药,乙鼠皮下注射,丙鼠则为腹腔注射。仔细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下各鼠的潜伏期和最终结果。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4,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三种给药途与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和作用程度,最好能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三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脏病理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四氯化碳是一种肝脏毒药,其中毒动物常被作为中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用于筛选保肝药物。 【材料】小鼠2只,四氯化碳原液,0.36%戊巴比妥钠。 【方法与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2只小鼠,在试验前24h,分别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原液和生理盐水0.1ml/只。 2.2只小鼠分别ip戊巴比妥钠30ml/kg。 3.观察动物的翻正反射消失情况,记录药物作用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4.试验结束后,解剖小鼠,比较2只小鼠的肝脏外观有何不同。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5,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不同肝脏状态对药物作用影响,最好能进行分析。 实验四药物的抗电惊厥作用 【目的】观察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对电惊厥的保护作用。 【原理】以一强电流刺激小鼠头颅可引起全身强直性惊厥,若药物预防强直性惊厥发生,可初步推测该药有抗癫痫大发作的作用。 【材料】小鼠3-4,体重18~22g,雌雄不限。钟罩、天平、注射器,药理生理多用仪。 0.5%苯妥英钠溶液,0.5%苯巴比妥钠溶液。

药理实验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公司地址] [键入电话号码] [键入传真号码] 2010/12/5华西药学院08级四班钱明春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糖尿病新药研究计划书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其中的比例约为95%。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一、靶点选择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是近年来在肥胖及糖尿病(DM)发病机制研究中被逐渐重视的一种促进脂肪酸合成的酶,其处于脂肪和糖代谢的一个交汇点,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ACC有可成为将来DM治疗的新靶点。 一、ACC的生物学特性 ACC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它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即ACC合成丙二酰CoA(MA),然后MA在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作用下进一步合成长链脂肪酸。产物MA还能够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阻止长链脂肪酸转移至线粒体内膜,减少脂肪酸的氧化。ACC通过这两种途径促进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并减少其氧化[1]。ACC存在于胞液中,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单体无活性,多聚体催化活性比单体高10~20倍,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lc)的调节[2]。ACC有2种亚型,ACC1主要分布在脂肪合成、储存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脂肪、胰岛和下丘脑;而ACC2主要分布在脂肪分解的组织即骨骼肌和心肌。 二、ACC在体内的调节 最近研究表明,ACC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ACC 活性的主要物质,可以使ACC磷酸化,抑制ACC的作用[3] 。而蛋白磷酸化酶2则使ACC去磷酸化,激活ACC。当细胞接受刺激或能量消耗增加时,细胞内AMPK含量增加,使ACC磷酸化增加而活性降低,进而减少脂肪酸合成并提高脂肪酸的氧化量,以适应能量增加的需求。当机体内能量储存增加或能量需求减少时,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增加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促进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胰岛素能通过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使磷酸化的ACC去磷酸化而使ACC 恢复活性,而胰高血糖素能激活AMPK使ACC磷酸化而降低其活性。NogalskaA等[4]发现,在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中,随着瘦素浓度的升高,ACCmRNA表达逐渐降低,瘦素对ACC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与抑制ACC上游调控因子sREBPlcmRNA表达有关。另外,三碘甲状腺氨酸、柠檬酸、异柠檬酸、辅基生物素以及芳香烃类及其衍生物均有一定调节ACC活性的作用。 三、ACC的作用与能量代谢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 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 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2、表2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0.001 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

同。 3、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 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 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 实验原理 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用。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由于Ca2+和Mg2+化学结构相似,Ca2+和Mg2+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Ca2+参与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而Mg2+拮抗Ca2+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

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有的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关消除。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注射、舌下和直肠给药可避免肝代谢。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对象 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 1ml注射器2支、小白鼠灌胃针头1个、5号针头1个、250ml烧杯2个 药品与试剂 10%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实验内容 1.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镁的症状。 2.小鼠灌胃给予硫酸镁的症状。 实验步骤 1.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1,2号),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2.1号小白鼠从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1ml/10g体重,给2号小白鼠以同样剂量

药理学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供自学助考班用)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常用动物捉拿、给药 【目的】1、学习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 2、掌握药理学实验常用动物捉拿、给药方法。 【器材】1ml、5ml、20ml注射器,大、小鼠灌胃针头,4号、6号注射针头,250ml烧杯、鼠笼(或铁丝笼),天平秤、砝码。 【药品】0.9%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大鼠、家兔。 【内容】 一、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 1、蛙和蟾蜍左手握持蛙或蟾蜍,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肢,拇指压住右前肢;右手将双下肢拉直,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将其压住而固定。此法用于淋巴囊注射。毁脑和毁脊髓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蛙或蟾蜍的头部,拇指和无名指小指握持双下肢,右手持刺针进行操作。 2、小白鼠可采取双手法和单手法两种形式。 双手法:右手提起鼠尾,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方轻拉,小白鼠则将前肢固定于粗糙面上。此时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白鼠颈背部皮肤,并以小指与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于手中。 单手法:小白鼠置于笼盖上,先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鼠尾,手掌尺侧及小指夹住尾根部,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颈部皮肤。 3、大白鼠大白鼠容易激怒咬人,捉持时左手应戴防护手套或用厚布盖住大鼠,先用右手抓住鼠尾,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头部,其余手指与手掌握住背部和腹部。不要用力过大,切勿捏其颈部,以免窒息致死。 4、家兔用左手抓住颈背部皮肤(抓的面积越大,其吃重点越分散)。将兔提起,以左手托住其臀部,使兔呈坐位。 二、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 1、小白鼠给药途径与方法 灌胃(ig):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针头自口角进入口腔,紧贴上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将灌胃针头抽回重插,以防损伤。 常用灌胃量为0.1~0.2ml/10g。 皮下注射(ih):可用腹部、背部、腹股沟的皮下,此处皮肤比较松弛,也可由助手协助。注药量一般为0.1~0.2ml/10g。 肌肉注射(im):一人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和尾巴,另一人持连4号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

药理实验指导43252

药理实验指导 总论、链霉素毒性、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 一、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1)使学生掌握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 (2)验证药理学中的重要基本理论,更牢固地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3)培养对科学工作的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初步具备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 (1)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药理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领会实验设计的原理。 (2)实验时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实验后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思考,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关好水、电。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重复性 (2)对照性 (3)随机性 三、药理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1、首先要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动物 2、选用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实验动物 3、选用容易获得、价格便宜、易于饲养与管理的实验动物 4、必须注意实验动物种类、品系的质量及健康状况是否良好 5、选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物物和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蛙、蟾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猫、狗。常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所选用的动物必须能较好地反映试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符合节约的 原则。 蛙和蟾蜍:离体心肌,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观察药物对周围神经肌肉或横纹肌的作用。 小白鼠: 1.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动物。 2.成熟早,繁殖力强。 3.体形小,易于饲养管理。 4.性情温顺, 胆小怕惊。 5.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6.便于提供同胎和不同品 系动物。7.喜居于光线较暗的安静环境,习于昼伏夜动,喜欢啃咬。8.体小娇嫩,不耐饥饿,不耐冷热,对环境的适应性差。9. 成年雌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变化。适用于需要大量动物的实验,如药物筛选,半数致死量,药物效价。

药理学实验(一)

(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尼可刹米对小鼠作用的差异 原理:影响药物的因素有药物的给药剂量,当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的效应也随之增加。但这一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制的,当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药物的效应恒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当药物剂量过大时,可致中毒或死亡。 材料: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 药品:2.5%尼可刹米溶液 动物:小白鼠3只 方法:取小鼠3只,标记,称重,随机分为3组,各鼠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尼可刹米溶液(1#:2.5%尼可刹米溶液0.15ml/10g;2#:2.5%尼可刹米溶液0.1ml/10g;3#:2.5%

尼可刹米溶液0.05ml/10g),观察潜伏期、给药前后的表现,并仔细记录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1、小鼠对尼可刹米可能出现的反应,按由轻到重程度有:活动增加,呼吸急促,反射亢进,震颤,惊厥,死亡等。 2、比较各鼠表现出来的药物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 思考:本实验结果对药理实验和临床用药有何启示? (二)安定抗尼可刹米惊厥的作用 目的:观察安定对尼可刹米中毒动物的解救作用 原理: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可清除病理性中枢兴奋状态。 材料:器材:电子天平、0.5ml注射器、1ml

注射器、大烧杯 药品:2.5%尼可刹米溶液、0.5%安定溶液、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2只 方法:取小鼠2只,标记,称重,随机分为2组。1#腹腔注射0.5%安定溶液0.05ml/10g,2#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各鼠均腹腔注射 2.5%尼可刹米溶液0.1ml/10g,观察两鼠给药前后的表现,并仔细记录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注意:使用剂量的准确性 思考:安定为什么能解救尼可刹米所致的惊厥? (三)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药理实验

实验一抗炎药物对大鼠发热反应的影响 【目的】 熟悉致炎物质内毒素致大鼠发热模型制作方法和进一步理解非甾体抗炎药的抗炎作用 【原理】 发热反应大多是各种致热因子作用于机体,产生和释放热原,并进一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使调温起步点提高,体温相应升高,因此,实验室常用有关的刺激因子激活产生内热源。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COX-2)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E)的合成,阿司匹林为PGE的合成抑制剂。 【实验材料】 动物:4只大鼠 药品:1%阿司匹林0.9%生理盐水 器材:注射器,肛门温度计,固定器 【步骤】 1.取大鼠四只编号,称重(150-200g最适宜)一只对照组,三只实验组,用肛门温度计测量体温(肛门表面涂上凡士林,插入2cm,放置3到5分钟后读取读数),记录下正常体温(大鼠正常体温范围36.6-38.3℃) 2.将伤寒内毒杆菌用生理盐水配置后,给大鼠50ugl/kg腹腔注射后,将大鼠固定在箱内 4.1 h后大鼠测体温(此时发热最高温[1],上升约0.99-0.93度,此时发热模型已造成) 5.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实验组注射阿司匹林10ml/kg,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肛温,共3次,对比发热温度,计算下降值 兔号正常体温发热体温差值 1h 2h 3h 1h 2h 3h 1 2 3 4 【注意事项】 1.大鼠体重以100-200g最适宜,正常体温范围在36.6-36.8度之间 2.注射细胞内毒素后,发热大鼠大部分出现寒颤,战栗,树毛等症状。 3.进行体温实验时必须考虑动物的活动情况,如果把动物长时间捆绑,体温可显著降低,当动物挣扎时可使体温升高,因此需要把动物固定在木盒内,以限制多于的活动。 4.实验环境的温度能明显影响发热反应速度和强度,低温对动物的发热比常温环境中强而持久,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常使室温保持在偏低水平(20-25),而当前的11月份的天气满足这一条件。 【思考题】 为什么先注射阿司匹林再注射内毒素造模? 1.先给药后造模可以看做是预防性给药,先造模后给药可以看做是治疗性给药,也有关于, 药物起效时间和造模起效时间的考虑 (1)阿司匹林半小时至2小时内达到峰值[1]

中药药理与药理实验方法

中药实验遵循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药新制剂功能与主治的现代医学概念,选择药理试验方法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1观察指标(1)择特异性强、(2)敏感性高、(3)重现性好、(4)客观、(5)定量或半定量 2给药剂量及途径 1.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高,中,底>,2对照组;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 一般药理研究(一)神经系统(二)心血管系统(三)呼吸系统 毒理研究一急性毒性试验1,最大给药量试验2,LD50测定:二长期毒性试验1动物;啮齿类(大鼠,每组20~40只,最长6个月),,非啮齿类(狗,猴..每组至少6只,,不超过9个月)2.剂量:一般应设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 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药理作用:(1)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肌缺血性损伤。(2)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肌代谢。3)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脏负担。 2.心肌缺血动物模型(1)脑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模型:(2)结扎(犬、猪)左冠状动脉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3,观测指标: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七个休克类型:失血性休克(狗、猫).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猫“脉微欲绝模型”。)、、过敏性休克(小鼠)、神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闭性休克 2 观察指标,,,血压高低,,动物死亡率 治疗高血压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动脉狭窄型高血压、DOCA(去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 治疗中风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I.治疗脑出血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降低颅内压试验,橄榄油导致的家兔脑水肿模型 2.治疗脑出血试验,(1)SHR/SP自发性大鼠脑出血模型:(2)胶原酶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3)动物脑血肿模型 Ⅱ治疗脑缺血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四脑动脉阻断致全脑缺血模型:(2)三脑动脉阻断致全脑缺血模型:(3)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放血致全脑缺血模型:(4)小鼠断头缺血法:(5)局灶性脑缺血(阻断大脑中动脉)模型: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主要药理作用:镇咳、祛痰、平喘、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1.镇咳作用试验:(1)化学刺激致咳法:如小鼠氨水喷雾引咳法、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2)电刺激引咳法:猫狗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法 2.祛痰作用试验(1)气管内酚红排泌量法、(2)大鼠气管排痰量法(毛细玻管法)。 3.平喘作用试验(1)整体动物平喘试验:用豚鼠(2)离体气管试验:用豚鼠 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对痛经动物模型:(1)大鼠痛经模型:(2)小鼠痛经模型:雌性小鼠。催产素.观察扭体反应次数。(3)MPGF2α致大鼠离体子宫痉挛模型: 2.对子宫影响的试验:(1)离体子宫试验;(2)在体子宫试验。 3.镇痛试验; 4.抗炎试验; 5.大鼠子宫微循环试验。 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一.消化、吸收及运动机能试验: (1)胃液分泌试验:(2)肠道葡萄糖吸收试验(3)碳末胃肠推进运动试验: 观察指标;耐寒机能试验,抗寒冷实验;耐缺氧实验;抗疲劳试验 常用药物;大黄,玄明粉,番泻叶,甘兰,猪油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急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 (2)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模型:(3)利血平性胃溃疡模型:(4)消炎痛致溃疡模型:(5)盐酸性胃溃疡模型:(6)胃粘膜损伤模型:(7)阿司匹林致胃溃疡模型:2.慢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乙酸灼烧型胃溃疡模型:(2)乙酸注射法致胃溃疡模型:(3)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模型: 观察指标;出血点,出血面积, 治疗水肿(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观察指标:(1)蛋白尿;(2)血尿素氮、肌酐;(3) 肾脏病理形态。 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1)甘油所致ARF(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2)庆大霉素所致ARF模型: 2.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1)肾脏大部分切除法致大鼠慢性肾衰模型(4)冷冻引起的大鼠慢性肾衰(CRF)模型:(5)电灼引起的大鼠慢性肾衰(CRF)模型: 3观察指标:血尿素氮、肌酐; 治疗骨折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建立骨折动物模型,观察指标:(1)X-线检查,(2)抗折强度检查。(3)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4)3H-TdR放射自显影检查, 2.鸡胚股骨的培养试验:观察指标:(1)股骨的长度(mm),计算增长值及重量。 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大鼠佐剂性多发性关节炎模型:给药时间及观察指标: ①观察药物对原发病变的影响:②观察药物对继发性病变的预防作用:③观察药物对继发病变的治疗作用: 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2.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降血糖试验(1)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动物模型:(2)链脲霉素诱发的高血糖动物模型:(3)链佐霉素诱发大鼠高血糖模型:(4)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动物模型:(5)氨基葡萄糖性高血糖动物模型:6)胰腺次全切除法致大鼠高血糖模型7遗传性自发性高血糖模型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其主要用途 小鼠:小鼠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小鼠适合用于需要用大量动物的试验。 大鼠:药物的长期毒性试验;大鼠无胆囊,利胆作用;降压药及检测升压物质;发热病理模型;踝关节肿模型。 豚鼠:研究平喘药和抗组织胺药;抗过敏反应药物;地鼠:肿瘤学研究;中国地鼠的真性糖尿病。 家兔: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角膜炎症模型及角膜瘢痕模型;解热药物和检查热原。 猫:血压稳定,研究降压药;研究镇咳物。 狗:高血压的实验治疗;药物长期毒性;失血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狗和猫都是研究降压药物较理想的动物。 青蛙和蟾蜍:研究药物对心脏的作用;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用来观察药物作用。 猴:研究避孕药;镇痛药的依赖性及戒断症状。 树鼬:现已用于化学致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猪:烧伤和烫伤;研究降血糖药物。 鸡、鸽、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鸽和猫是检测强心甙作用强度;鹌鹑作高脂血症造型。

药理学实验教程资料

药理学实验教程 (中、英文版) 主编 叶春玲 钟玲 暨暨南南大大学学药药学学院院药药理理教教研研室室 22000077年年55月月

药理学实验教程 目目 录录 第一篇 药理学实验基本知识 第一章 药理学实验须知 一、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 第二章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药理实验设计中的剂量问题 三、药理实验设计中的预试问题 第三章 药理学实验的统计处理原则 一、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三、药效和剂量依赖关系(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四、两药药效的等效性分析 第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捉拿固定 二、实验动物的编号 三、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 四、实验动物的麻醉和取血 第五章 药理学实验常用仪器操作技术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第六章 药物剂型与处方学 一、药物剂型 二、处方学 第二篇 药理学总论实验 第一章 药动学实验 实验一 磺胺类药物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线 实验二 磺胺类药物非血管内给药后的药时曲线 实验三 3P87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实验四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实验五磺胺嘧啶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实验六磺胺类药物在麻醉大鼠体内经胆汁和尿排泄的实验 第二章药效学总论实验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二肝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三量效关系曲线和有关药效学参数测定 第三章安全性试验 实验一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实验二最大耐受量(MTD)测定 第三篇药理学各论实验 第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实验 实验一药物对麻醉动物血压的影响 实验二药物对麻醉动物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实验三药物对离体兔主动脉环的作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实验 实验一药物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实验二药物对益智作用的影响 实验三抗癫痫药和抗惊厥实验 实验四镇痛药实验 第三章心血管系统药物实验 实验一利多卡因对哇巴因诱发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 实验二强心苷对家兔在体衰竭心脏的作用 实验三药物对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第四章内脏系统药物实验 实验一呋塞米对小鼠尿量及电解质的影响 实验二药物对组胺诱发豚鼠哮喘的作用 实验三药物对大鼠的利胆作用 第五章激素类及抗炎药物实验 实验一糖皮质激素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指导

2实验报告的写作 2.1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一般应包括实验药物、实验动物、实验主要内容等。如“心得安对麻醉犬的降压作用分析”,“普鲁卡因肌注对小鼠局麻作用及中毒抢救”,“奎尼丁抗电诱发的蛙心心律失常的作用”等。 2.2实验目的 2.3实验方法 2.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需绝对保证其真实性。应随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草稿本上记录,实验告一段落后立即进行整理,不可单凭记忆或搁置了长时间后再作整理,否则易致遗漏或差错。实验报告上一般只列经过归纳、整理的结果。但原始记录应予保存备查。 2.5讨论 讨论应针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联系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不能离开实验结果去空谈理论。要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为预期的。如果属于非预期的,则应该分析其可能原因。讨论的描述一般是:首先描述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推论,最后参照教科书和文献资料对出现这些现象的机制进行分析,如实验观察到用药后动物出现了什么现象,提示了该药可能具有什么药理作用,文献曾报道该药可对什么受体有作用。因此,可初步推测该药的这种药理作用可能与其作用于什么受体有关。 2.6结论 实验结论是从实验结果归纳出来的概括性判断,也就是对本实验所能说明的问题、验证的概念或理论的简要总结。不必再在结论中重述具体结果。未获证据的理论分析不能写入结论。 第二章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药理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认识药物作用的特点和规律,为开发新药和评价药物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生物学研究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要取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必须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药理实验指导

时磊忖呎…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弓I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 ?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 2 ?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 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 .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1. 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 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 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 2. 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 ?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 1%, 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 ?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用大烧杯罩住小白鼠,并随时观察用药后各小鼠的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 4 .填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