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

合集下载

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体的作用机理及其药理效应、毒性、药物代谢等药物性质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以了解药物的药理效应、副作用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不同药物对小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以及探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药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1. 动物模型:选用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雄性小鼠,体重20-30g,数量30只。

2. 分组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药物X低剂量)、中剂量组(给予药物X中剂量)、高剂量组(给予药物X 高剂量)、对照组(给予药物Y)。

3. 实验操作:(1)采用尾动脉插管法测量小鼠血压和心率,记录基础值(即给药前)。

(2)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X和药物Y,以相同的体积溶液为对照组。

(3)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间隔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数据。

(4)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分析不同剂量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的显著性。

4. 统计分析:(1)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

(2)使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t检验分析数据,P<0.05即为显著差异。

四、实验步骤1.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X和药物Y。

2. 将小鼠麻醉,采用尾动脉插管法测量血压和心率,记录基础值。

3. 给予药物X和药物Y,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4. 给药后分别在30min、60min、90min和120min测量小鼠的血压和心率,并记录数据。

5.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分析不同剂量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的显著性。

6. 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注意保持小鼠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惊吓和过度刺激。

药理实验指导【范本模板】

药理实验指导【范本模板】

药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

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实验材料】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实验步骤】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2.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注意事项】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2.注意抢救时间.【思考题】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实验材料】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2.药品:0。

1%,1%,2%戊巴比妥钠溶液【实验步骤】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

1%戊巴比妥钠溶液0。

1ml/10g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

1ml/10g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是指研究药物对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这些实验常用于药物的开发、评价和监管。

药理学实验常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对生理系统和器官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3. 药物对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血糖等)的影响;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测定最小有效剂量、最大耐受剂量等。

毒理学实验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等。

常用的毒理学实验包括:
1. 急性毒性实验:用于确定药物对动物的一次性剂量引起的毒性反应;
2. 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3. 亚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中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4. 各种毒性指标的测定,如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致畸性、致癌性等。

药理毒理学实验通常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等。

实验设计需要符合伦理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过程安全且可靠。

值得注意的是,药理毒理学实验虽然可以提供药物效果和毒性的初步评估信息,但实验结果在转化到人类临床应用方面仍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科学,而药理学实验是用来研究、验证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等特性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药理学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理学实验的分类药理学实验通常可以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大类。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在体外环境(如离体器官、细胞培养皿等)中进行的实验,用于研究药物对细胞、基因等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效应。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在动物模型或人体中进行的实验,用于评价药物的生物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等。

药理学实验的设计原则进行药理学实验时,必须遵守一些设计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随机分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应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2.双盲对照: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应当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盲法实验,以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影响。

3.样本量控制:实验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4.质量控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以减少操作误差。

药理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有许多常用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所需数据和信息,例如:•ELISA检测技术:用于测定细胞因子、蛋白质等分子在样本中的浓度。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和结构特征的技术。

•细胞色素释放试验:用于评价药物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动物行为学实验:评估药物对动物运动、认知等行为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的伦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药理学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和安全措施,以保障实验对象的权益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1.动物实验伦理:研究人员应当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规范,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死亡。

2.实验室安全:在实验室操作时应当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

3.数据保密:研究人员需要确保实验数据的保密性,防止实验数据泄露。

结语药理学实验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需要研究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1、体外实验:主要是在体外模拟生物系统的实验,用于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如电聚焦法、半稳定法、趋式滤液法、吸附氯化钾法、血浆药代动力学等。

2、动物实验:通过运用实验动物,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药效学性质,帮助有效的
选择和用药,从而推动药物研发的发展。

3、临床实验:最重要的药理学研究方法,是对导致药物最终出现药效作用的机制和
动力学等进行研究。

通过临床研究,一方面可以评价药物的作用本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研
究其作用剂量,并可以用于起草药物的作用规律,从而可以指导有效的用药。

4、免疫学方法:新药研究中常用的药理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价药物分子对免疫反应,即向某种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

5、微量元素分析:是研究药物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
物的释放、吸收、转化、排出和代谢谱等。

6、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药理学方法,用于研究药物对蛋白质、基因和细
胞内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

7、微生物药理学实验:是研究药物抗病毒、抗菌和抗原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
该药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该药物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其有效剂量等。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研究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药理学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

1. 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药物对细胞的作用的一种常见的药理学实验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细胞系进行培养,如癌细胞、原代细胞等。

接下来,将药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等。

可以使用细胞形态学方法、免疫组化、蛋白质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研究药物在整个生物体内的药效和毒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动物实验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药效学实验等。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然后,将药物给予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如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动物的生理指标、取动物组织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等。

3. 体外药物解剖学实验:体外解剖学实验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化和代谢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的分配实验、药物代谢实验、药物排泄实验等。

该实验通过收集和分析体内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以及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使用的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4. 离体器官实验:离体器官实验是研究药物在特定器官上的药理作用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常见的离体器官实验包括离体心脏实验、离体肠段实验、离体骨骼肌实验等。

该实验将动物的某个器官取出,放置在体外培养液中,然后加入药物进行实验。

通过记录器官的生理活动的变化来评估药物对该器官的作用。

以上是药理学常见的一些实验操作方法,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当然,在进行这些实验时,也需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理学实验》课件

《药理学实验》课件

实验结果
分析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 究药物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 据。
04
药理学实验的最新进展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一种高效、自动化的药物筛选方法,通过同时测试大量化合 物来发现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候选药物。
该技术利用高灵敏度检测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 大大提高了药物发现的效率。
实验结果
分析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 制作用,探究药物作用机制,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利尿药的实验研究
总结词
通过观察利尿药对动物排尿量和电解质 平衡的影响,评估药物的利尿效果和安
全性。
实验方法
给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收集尿液并 检测尿量、尿电解质等指标,评估利
尿效果。
实验动物
常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观察药物对 动物排尿量、尿电解质成分及肾功能 的影响。
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
01
实验前的安全评估
对实验过程进行安全评估,识别 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并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
02
03
个人防护措施
危险品管理
实验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护目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以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对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储 存、使用和处理过程的安全可控 。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与环保要求
给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
根据实验要求和药品性质,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如灌胃、注射、口服等 ,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进入动物体内。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记录各项实验数据,包括动物体 重、给药剂量、反应情况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 ,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为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依据 。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药理实验,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力学参数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盐酸吗啡等。

2. 药理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3. 实验器材:如注射器、实验仪器等。

4. 实验材料:如生理盐水、缓冲液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动物,确保健康状况良好。

(2)配制药物溶液,根据药物剂量和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3)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2. 药效学实验(1)组织实验动物,随机分组。

(2)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

(3)观察实验动物的反应,如频率、强度等。

(4)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药物剂量-反应曲线图。

(5)计算药物的EC50值。

3. 药物代谢实验(1)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如盐酸吗啡。

(2)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实验动物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

(3)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分离和检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4)绘制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图,并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4. 药物相互作用实验(1)选择两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盐酸吗啡。

(2)给予实验动物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并记录其反应。

(3)给予实验动物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并记录其反应。

(4)比较两种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药效差异,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佩戴实验服和防护手套。

2. 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的相关规定。

3.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超出安全范围。

4. 注意药物的保存和处理,避免污染和损坏。

五、实验总结与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实验方法和结果的改进意见。

思考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六、实验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验条件,开展其他相关的药理实验,如药物对器官的作用、药物对行为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公司地址] [键入电话号码] [键入传真号码]2010/12/5华西药学院08级四班钱明春[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其中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一、靶点选择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是近年来在肥胖及糖尿病(DM)发病机制研究中被逐渐重视的一种促进脂肪酸合成的酶,其处于脂肪和糖代谢的一个交汇点,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ACC有可成为将来DM治疗的新靶点。

一、ACC的生物学特性ACC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它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即ACC合成丙二酰CoA(MA),然后MA在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作用下进一步合成长链脂肪酸。

产物MA还能够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阻止长链脂肪酸转移至线粒体内膜,减少脂肪酸的氧化。

ACC通过这两种途径促进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并减少其氧化[1]。

ACC存在于胞液中,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单体无活性,多聚体催化活性比单体高10~20倍,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lc)的调节[2]。

ACC有2种亚型,ACC1主要分布在脂肪合成、储存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脂肪、胰岛和下丘脑;而ACC2主要分布在脂肪分解的组织即骨骼肌和心肌。

二、ACC在体内的调节最近研究表明,ACC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ACC 活性的主要物质,可以使ACC磷酸化,抑制ACC的作用[3] 。

而蛋白磷酸化酶2则使ACC去磷酸化,激活ACC。

当细胞接受刺激或能量消耗增加时,细胞内AMPK含量增加,使ACC磷酸化增加而活性降低,进而减少脂肪酸合成并提高脂肪酸的氧化量,以适应能量增加的需求。

当机体内能量储存增加或能量需求减少时,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增加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促进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胰岛素能通过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使磷酸化的ACC去磷酸化而使ACC恢复活性,而胰高血糖素能激活AMPK使ACC磷酸化而降低其活性。

NogalskaA等[4]发现,在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中,随着瘦素浓度的升高,ACCmRNA表达逐渐降低,瘦素对ACC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与抑制ACC上游调控因子sREBPlcmRNA表达有关。

另外,三碘甲状腺氨酸、柠檬酸、异柠檬酸、辅基生物素以及芳香烃类及其衍生物均有一定调节ACC活性的作用。

三、ACC的作用与能量代谢1、在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餐后状态下:在胰岛β细胞,ACC1催化合成的MA,是葡萄糖代谢生成ATP、关闭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改变膜电位、增加钙离子而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协同因子,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

在肝脏,进食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刺激肝ACC1的活性,合成MA,促进糖向脂肪转化。

在脂肪氧化的组织-骨骼肌,ACC2催化合成的MA,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CPT-1的作用,从而抑制线粒体的脂肪酸氧化。

在脂肪组织,胰岛素促进脂肪储存、抑制脂肪水解,激活ACC1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作用。

在下丘脑,ACC1可能参与了饱感的过程,高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餐后状态),激活ACC1,可以抑制动物的摄食行为。

机体不同组织ACC活性的变化,使机体利用糖类和储存脂肪,使得进餐后的血糖恢复到基础水平。

2、在空腹和以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状态下:在空腹状态下,血糖较低,胰岛素水平降低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有利于脂肪水解。

血FFA 升高,抑制肌肉ACC2表达,使MA减少,从而解除对CPT-1的抑制,增加脂肪的氧化,使得人体适应以脂肪酸为能量的来源。

总之,在进食后和高胰岛素水平的情况下,ACC1是激活状态,协助机体以脂肪形式储存能量或减少摄食;而在空腹状态下,ACC2是被抑制的,有利于脂肪的水解和氧化。

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选择不同ACC亚型,来达到治疗DM的目的。

三、改变ACC的活性与DM治疗(一)抑制ACC2活性治疗DM/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长链脂肪酸是生理性的ACC2抑制剂。

长链脂肪酸衍生物5-(tetradecyloxy)-2-furoic acid(TOFA) 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其辅酶A的衍生物, 抑制ACC2的活性, 减少实验动物和培养肝细胞的脂肪酸合成[5]。

2、选择性敲除基因ACC2。

Wakil等[6]报道了选择性敲除基因ACC2,并维持ACC1功能的小鼠,表现为骨骼肌ACC2浓度降低, 肌肉脂肪酸氧化增加,肝脏的脂肪含量减少,在进食增多时全身总的脂肪含量减少、血糖和FFA水平降低。

这些观察进一步支持应用抑制ACC2治疗DM 的观念,但啮齿类与人类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们得慎重看待这些结果。

3、非选择性的ACC抑制剂。

近年来CP-610431和CP-641086相继被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

Harwood HJ Jr等[7]发现它们能同时抑制ACC1和ACC2的活性,减少实验动物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肌肉组织脂肪氧化,而且发现CP-640186在减少肌肉脂肪含量及全身脂肪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优于CP-610431,这有可能用于DM的治疗。

尽管如此,增加组织脂肪氧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我们知道,在减肥治疗的最早阶段,甲状腺素增加氧化代谢可以减轻体重,但产生了包括影响心脏的各种并发症,从而被禁用于减肥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DM慢性并发症发生及发展的中心环节,因而通过抑制ACC2或其他方法增加氧化代谢的远期影响不容乐观。

(二)激活ACC1活性治疗DM抑制ACC2,可以增加脂肪的分解代谢,从而治疗DM。

相反,激活ACC2可能导致脂肪氧化下降,是不利于DM治疗的。

但是,如果激活的是ACC1而不是ACC2,可能从另一方面增加机体的储存功能或抑制食欲来治疗DM。

1、ACC1与胰岛素分泌作用:血葡萄糖升高时,其代谢的产物-ACC合成MA,与胰岛素分泌中关闭钾通道-改变膜电位-启动电位依赖的钙离子通道,激发胰岛素分泌过程相协同,增加胰岛素分泌[8]。

在胰岛β细胞表达ACC1的反义mRNA,可以降低ACC1的活性,减少MA的水平,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9]。

2、ACC1与脂肪合成作用:刺激ACC1,肝脏和脂肪的生脂作用的增加,可以充分利用糖,协助糖向脂肪转化。

Thampy GK等[10]研究发现,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动物18天,使得肝脏ACC1活性增加200%,可促进肝脏的脂肪合成。

胰岛素增敏剂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尽管脂肪组织总量增加,但是内脏脂肪、肝脏、肌肉的脂肪减少,综合作用是纠正了血糖和其它代谢紊乱。

3、ACC1与抑制食欲作用:Xue B等[11]研究发现,下丘脑的AMPK活性可被代谢和激素信号改变并介导摄食反应,AMPK在低的能量供给的状态下激活,刺激食欲,AMPK活性对食欲的影响是通过影响ACC1而发挥作用的。

Namkoong C等[12]发现:链脲佐菌素所致DM的大鼠,有明显的多食和消瘦,下丘脑AMPK活性增加,ACC1活性降低;长期胰岛素治疗或抑制AMPK 活性能完全预防这种改变。

以上研究均提示刺激下丘脑ACC1可能抑制食欲。

总之,如果一种ACC1兴奋剂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的合成,同时刺激下丘脑ACC1,抑制食欲,这样即增加了能量储存,又减少了摄食,可能用来治疗DM。

如果选择性ACC1激活,又不会影响脂肪酸在肌肉等处的氧化分解,这将有可能成为理想的治疗DM的药物。

四、甜菊苷甙(stevioside,SV)作为ACC激动剂治疗DM的发现SV是从南美植物甜菊中提取的一种分子量为800左右的二萜类化合物,有3个葡萄糖残基。

目前证实SV及其衍生物能通过增加ACC活性发挥降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压等作用,SV很有可能成为崭新的治疗DM的药物[13-14]。

1、SV增加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Jeppesen PB等[15]研究发现,SV在体内、体外均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且这种刺激作用是依赖葡萄糖浓度的;SV还可增加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增加胰岛的胰岛素含量。

Chen J等[16]还发现SV与格列本脲不同,其不增加基础胰岛素分泌,长期使用SV并导致胰岛β细胞失去对其敏感性。

最近Chang JC等[17]报道,SV能够改善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降低DM动物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FFA。

提示SV可以用于DM的治疗,而不会因为增加ACC的活性导致肥胖。

2、SV对胰高血糖素的作用:DM患者餐后胰高血糖素不被抑制,也是血糖升高的原因之一,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也能降低血糖。

Hong J等[18]研究发现:SV对长期软脂酸诱导的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有抑制作用,这提示SV对DM的治疗是有益的。

3、SV的降压作用Jeppesen PB等[19]发现SV有降低动物血压的作用,同样SV在人类也有累似的报道。

在一项多中心对照研究中,发现SV能显著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20]。

另外,Gregersen S等[21]对伴有50-60%高血压的T2DM患者研究发现,SV有降糖和降压双重作用,同时不增加患者的体重。

五、ACC1激动剂治疗DM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ACC1激动剂治疗DM应用前景ACC1激动剂-SV或类似物作为治疗DM最少有以下优点:ACC1是一个新的靶点,临床还没有任一药物是通过活化ACC而发挥降糖作用的;SV刺激胰岛素分泌是依赖于葡萄糖的,不易引起低血糖;SV增加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可能不引起β细胞功能衰竭;SV能降低血压和胰高血糖素,显示其具有独特应用前景。

2、ACC1激动剂治疗DM需要解决的问题SV作为ACC1激动剂刺激胰岛素分泌,是否引起体重增加;在以往的体外实验中,SV能够抑制脂肪酸跨细胞膜转运,有轻度的抑制脂肪氧化作用,但有关报道很少。

在影响脂肪氧化的同时,对糖代谢影响也不十分清楚;SV是否影响摄食行为;SV可以改善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但是否影响DM动物胰岛素敏感性还不清楚。

总之,ACC可通过调节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来影响脂肪的代谢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