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 (近义词的选用辨析)讲课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的辨析)(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的辨析)(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题型及解题示例:[例题](2003全国高考)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 亲临计划不是/而是(答案)C。
”莅临”多指为政者或行政官员到来,是一个敬词,一般用于下级单位对上级领导的恭敬。
”规划”意为筹划、计划,指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
”不是……而是”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仅是……而且是”为递进关系关联词,第三句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复习应试策略:1、识记常用易错近义词:(见有关资料)。
2、掌握常用复习应试方法:①.识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
尤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而应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辨析其词义。
如:a.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A 、截至 B、截止b.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吵了半天,旁边一个人叹息说:“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c.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太有意思了”,实际上有太无聊了,太乏味了。
“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
“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
这里显然是讽刺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
②.定范围: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
小学语文教案:词语的词义辨析 (2)

小学语文教案:词语的词义辨析一、导语词语的词义辨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词义的辨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旨在培养小学生对相关词语的辨析能力,使他们在写作和阅读中能够准确选择并恰当运用适当的词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词语的不同词义;2. 通过辨析不同词义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3. 锻炼学生运用合适词语进行表达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于词语用法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整理好相关词语的辨析例句和练习题;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可以展示一些带有多种词义的词语的图片或例句,让学生猜测其不同的意思。
2. 学习新知(40分钟)2.1. 词义辨析解释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词义辨析,为什么词义辨析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让学生理解,在语文阅读和写作中准确选择合适的词语,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质量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2. 例句和分析通过例句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对几组常见的词语进行词义的辨析。
例如,让学生分析“丰富”和“充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并通过相关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3. 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练习题中的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或替换。
同时,请学生解释他们选择该词语的理由,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3. 活动探究(40分钟)3.1. 情景演练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几组不同的词语进行创设情景演练。
例如,选择“忍耐”和“容忍”,让学生通过模拟对话或小故事来展示两者之间的不同用法和意思。
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语的具体运用场景。
3.2. 词语运用练习为学生提供几个句子,要求他们从给定的词语中选择适当的填空。
同时,要求学生解释自己选择该词语的理由,并将填空的句子与同学分享讨论。
近义词辨析与选用教案

近义词辨析与采用教课设计教课目的:学习近义词的辨析方法,掌握辨析近义词的思路。
教课过程:一。
解题:《考试说明》将词语这个考点解说为“正确使用词语(包含熟语)”。
考察能力为 D 级,即表达应用。
我们把它分解为“近义实词”、“成语”、“熟语”三个点来个个打破。
正确使用实词,考察的主要形式是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它要求考生能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及它们不一样的语言色彩来认识其不一样的表达成效,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许考察对必定语境下词语使用正误的判断。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近义实词的辨析和采用。
现代汉语词汇丰富,近义词也不计其数,要掌握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一些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要点在于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一般来说近义词在乎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迥然不一样”的。
要辨析近义词,一定联合实质语境,依据词语的详细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切实、更仔细、重生动,进而加强语言的灵巧性和精细性。
二。
讲析:近义词辨析,主假如弄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从词义方面辨析1.词义的重视点不一样从词义方面辨析,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一样语素,经过剖析不一样语素,认识词义的细微差异。
例:寂静和沉静寂静,重视于没有喧华、吵闹。
沉静,重视指安稳,没有动乱不好。
熟悉和熟悉熟悉,重视于知道得清楚。
熟悉,对某种技术或学识学习得很娴熟,认识得很清楚。
不仅和不仅不仅,不单,有递近义。
不仅,表示高出某个数量或范围。
“严实、周祥”,前者重视于严格、密切,没有疏忽,多用于防备方面;而“周祥”侧重于周祥、齐备、精密,多用于思虑、计划、安排等方面。
假如不注意这些,就会犯错。
2.词义的轻重不一样例:小看、渺视、歧视、歧视小看,看轻,一般程度。
渺视,小瞧,程度重些。
歧视,轻视厌弃地看,较重。
鄙视,把对方看得十分劣质,更重。
近义词辨析 小学教案之理解近义词的含义和使用

近义词辨析小学教案之理解近义词的含义和使用
近义词辨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含义和使用。
2.让学生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近义词的含义: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它们在词义、用法、搭
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近义词的辨析方法:通过语境、搭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方面进行辨
析。
3.常见的近义词辨析实例。
三、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近义词游戏导入,让学生了解近义词的概念和特点。
2.学习近义词的含义:讲解近义词的含义,并列举一些常见的近义词实例。
3.近义词的辨析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如何通过语境、搭配、感情色彩、语
体风格等方面进行辨析。
4.实践活动:给出一些近义词,让学生进行辨析,并造句使用。
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并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近义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造句使用也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初一语文词语运用教案常见近义词辨析

初一语文词语运用教案常见近义词辨析一、教学背景分析由于初一语文学科的门槛较低,学生的词语掌握能力整体较弱。
对于近义词的辨析尤为困难,容易造成使用不准确的情况。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近义词,提高他们的词语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常见近义词的基本概念和词义;- 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近义词进行表达;- 通过对比辨析,区分相似词语的用法差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运用近义词进行词语拓展和创造;- 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注重细节的辨析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一些常见的近义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近义词的认知和使用情况。
2. 词义辨析- 通过PPT或板书等形式,展示近义词以及其词义区别;- 借助例句、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近义词的用法。
3. 运用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近义词,或根据要求进行近义词的替换;- 引导学生运用近义词进行句子拓展,增强对词语的灵活运用。
4.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要求学生挑选适当的近义词替换原文中的词语;- 学生互相讨论,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并对比不同组的答案,互相交流学习。
5.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加深正确的理解和记忆。
6. 拓展应用-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近义词,写一篇小作文,展示他们对词语运用的掌握程度;- 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引导他们欣赏和学习他人的优点。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次词语运用教案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常见近义词的区别和运用方法。
近义词的辨析 教案

近义词的辨析教案标题:近义词的辨析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概念和用法。
2. 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近义词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近义词的定义和特点。
2. 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3. 近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提供近义词的例子和练习题。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近义词的解释和例句。
3. 黑板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总结。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近义词的概念,例如:“大家知道什么是近义词吗?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2. 提示学生思考并举例,例如:“请举出一组近义词。
”3. 让学生分享并解释他们所举的例子。
二、讲解近义词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近义词的定义和特点,并进行解释。
2. 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近义词的概念和用法。
三、辨析近义词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辨析近义词的常用方法,例如比较词义、分析语境、对比用法等。
2. 提供一些例子,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辨析近义词。
四、近义词的应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近义词的例句,让学生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2. 让学生尝试使用近义词进行语言表达,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辨析近义词并填空。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3.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近义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运用所学的近义词进行语言表达。
2. 提醒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材和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学流畅。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近义词辨析复习教案

近义词辨析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各个近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的近义词。
3. 提高学生对近义词的辨识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各个近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的近义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近义词。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近义词的用法。
3.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近义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近义词卡片2. PPT课件3. 教学游戏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回顾已学的近义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a. 展示PPT课件,带领学生复习已学的近义词。
b.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近义词。
c.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近义词的用法。
3. 课堂练习:a. 发放近义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b. 设置近义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义词的正确运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近义词辨析,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近义词的规律。
2. 举例说明近义词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近义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近义词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近义词的辨识能力。
近义词辨析与选用教案

近义词辨析与选用教案第一章:近义词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近义词的定义1.2 近义词与同义词的区别1.3 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第二章:近义词的识别与区分2.1 近义词的识别方法2.2 近义词的区分技巧2.3 近义词的常见误用与辨析实例第三章:近义词的选用原则3.1 语境适应性原则3.2 语义精确性原则3.3 语用恰当性原则第四章:不同词性近义词的选用4.1 名词近义词的选用4.2 动词近义词的选用4.3 形容词近义词的选用4.4 副词近义词的选用第五章:近义词在写作与口语中的应用5.1 近义词在写作中的应用实例分析5.2 近义词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实例分析5.3 近义词运用的心得与体会分享第六章:常见近义词辨析与应用6.1 常见近义词组辨析实例6.2 近义词在特定场景中的选用技巧6.3 近义词辨析与选用的实战练习第七章:近义词误用及其影响7.1 常见近义词误用类型7.2 近义词误用的影响与后果7.3 避免近义词误用的策略与建议第八章:近义词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8.1 近义词教学活动类型与设计原则8.2 近义词教学活动实例与分析8.3 近义词教学活动的评估与反馈第九章:近义词在考试中的应用与策略9.1 近义词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9.2 近义词考试题目的解题策略9.3 近义词考试技巧与备考建议第十章:近义词学习资源与拓展阅读10.1 近义词学习资源的种类与推荐10.2 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与使用10.3 近义词学习与研究的最新动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近义词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1.1 近义词的定义,1.2 近义词与同义词的区别,1.3 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难点:1.2 近义词与同义词的区别,1.3 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二、近义词的识别与区分重点:2.1 近义词的识别方法,2.2 近义词的区分技巧难点:2.3 近义词的常见误用与辨析实例三、近义词的选用原则重点:3.1 语境适应性原则,3.2 语义精确性原则,3.3 语用恰当性原则难点:3.1 语境适应性原则,3.3 语用恰当性原则四、不同词性近义词的选用重点:4.1 名词近义词的选用,4.2 动词近义词的选用,4.3 形容词近义词的选用,4.4 副词近义词的选用难点:4.3 形容词近义词的选用,4.4 副词近义词的选用五、近义词在写作与口语中的应用重点:5.1 近义词在写作中的应用实例分析,5.2 近义词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实例分析难点:5.3 近义词运用的心得与体会分享六、常见近义词辨析与应用重点:6.1 常见近义词组辨析实例,6.2 近义词在特定场景中的选用技巧难点:6.3 近义词辨析与选用的实战练习七、近义词误用及其影响重点:7.1 常见近义词误用类型,7.2 近义词误用的影响与后果难点:7.2 近义词误用的影响与后果八、近义词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8.1 近义词教学活动类型与设计原则,8.2 近义词教学活动实例与分析难点:8.3 近义词教学活动的评估与反馈九、近义词在考试中的应用与策略重点:9.1 近义词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9.2 近义词考试题目的解题策略难点:9.2 近义词考试题目的解题策略十、近义词学习资源与拓展阅读重点:10.1 近义词学习资源的种类与推荐,10.2 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与使用难点:10.2 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全文总结与概括:本教案全面深入地探讨了近义词的定义、识别、选用原则、不同词性的应用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的选用辨析)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析近义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色彩、功能的差别。
【考点透析】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向来看,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近义实词的特点是“词中有异”或“大同小异”,只有弄清它们的细微差别,才能正确地使用。
【辨析方法】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
如:年华——年岁、风俗——风尚、边疆——边境、时代——时期,
上面相对的两个词语中都有相同的语素,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
【示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古代字画的________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学问,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专门知识,赝品也会误作真迹。
②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冰岛的经济已到了全面崩溃的________,近日,冰岛政府向世界发出了“求救”信息。
③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 24 个项目名单。
这些“新发现”________了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A.欣赏边沿涵盖 B.欣赏边缘囊括
C.鉴赏边缘涵盖 D.鉴赏边沿囊括
【剖析】“鉴赏”与“欣赏”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的意思;但“鉴赏”还有“鉴定”的意思,词义范围比“欣赏”大。
“边沿”常用于具体事物,“紧靠着边”;“边缘”是指“靠近边的附近”,既适用于具体事物,又适用于抽象事物。
两词相比较,“边缘”范围较大。
“涵盖”指“包
括,包容”;“囊括”指“把全部包罗在内”。
根据题意,这些只是“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不可能是全部的文化遗存,因此应选“涵盖”。
【答案】C
2.词义侧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然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会有所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的侧重点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的侧重点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示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对公平正义的________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
②抵达北京的朝鲜代表团面对记者提问,参赛队员都选择了________,发言的只有代表团的官员。
③在央行调整从紧货币政策以前,A 股市场的流动性仍将缺乏,短期内,股市可能维持________的格局。
A.苛求静默震荡 B.苛求沉默振荡
C.渴求沉默震荡 D.渴求静默振荡
【剖析】“渴求”和“苛求”都有“要求”的意思。
但“渴求”形容迫切地要求或追求;“苛求”形容过严地要求。
①句是说对公平的迫切要求,应选“渴求”。
“静默”重在强调“静”,突出没有一点声音;“沉默”重在强调“沉”,突出有话说而不想说。
②句表示朝鲜代表团队员不想回答记者的问题,应选“沉默”。
“震荡”既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振荡”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③句表示货币政策引起的股市影响,应选“震荡”。
【答案】C
3.词义的轻重不同
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
如:请求——恳求、批评——批判、担心——担忧、制造——创造、希望——企望等,以上各组词语均是前轻后重。
又如:“希望”与“企望”,两个词都是动词,也可作名词,都有“要求、盼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与“失望”相对,但“企望”含有殷切期待的意思,在感情上比“希望”更强烈。
(二)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不能任意组合。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如果随意搭配,则容易出错。
2.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公然”“公开”都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的意思,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充当状语,如“公然入侵”。
“公
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3.适用的对象不同
近义词在实际运用时,使用对象也有所区别。
要根据谈话人或陈述对象所处的不同地位而使用不同的词语。
如“爱护”与“爱戴”:“爱护”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又如“关怀”与“关心”:“关怀”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用于对人;“关
心”对人对物均可用。
此外,词语还有敬辞与谦辞之分,如“鼎力”与“全力”:“鼎力”是对别人大力帮助的感谢,“全力”则指尽力去帮助别人。
又如“惠赠”与“敬赠”:“惠赠”指对方赠予,“敬赠”则指赠予对方。
又如“府上”与“舍下”:尊称别人的家是“府上”,谦称自己的家是“舍下”。
再如“光临”与“拜访”:宾客到来说“光临”,看望别人说“拜访”。
(三)从词语色彩方面辨析
词语的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
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
1.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中包含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
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
如:鼓励、成果、果断。
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
如:煽动、后果、武断。
中性词:不表示褒或者贬义。
如:鼓动、结果。
2.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除了褒义和贬义等感情色彩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白、文和白以及雅和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我们称之为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
书面语具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口语则具有通俗易懂、朴实生动的风格。
如:陵墓——坟、兹——现在、苍穹——天空、谈话——聊天、措施——办法、恐吓——吓唬、母亲——妈妈等。
【示例】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性的话语是:“每个人的速读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
”
②孟子是“亚圣”,从学问渊源上讲,他也算是孔子的,这正统地位,连唐代韩愈都不敢有任何微词。
③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
A.鼓励真传抛头露面
B.鼓惑嫡传抛头露面
C.鼓惑真传崭露头角
D.鼓励嫡传崭露头角
【剖析】“鼓惑”是煽动迷惑,贬义词,用在句中符合作者的情感;“鼓励”是褒义词,不符合作者的情感。
“真传”虽也是正统传授的意思,但是是口头语,用在这里不够庄重。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褒义词;“抛头露面”泛指在公开场合露面,贬义词,符合句中的情感色彩。
【答案】B
小结:
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很多,也并不是一组近义词只能用一种方法来分辨。
在辨析中,我们往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但无论如何,我们要选准答案,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所选词的具体意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内容要有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把所选词与具体语境联系起来思考,看二者是否协调一致,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析结构,看搭配关系。
2. 体会词义,看句意协调
3. 把握色彩,看风格一致
总之:
一抓词语,看适合什么语境
二抓语境,看需要什么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