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和防病治病
中医药 科普

中医药科普
中医药科普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将中医药基础理论、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传授给百姓,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卫生健康素养。
其科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普及: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之道,以及
整体观和辩证施治等。
2.中医药治病防病知识的传播:例如让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医药,
增加对中医治疗效果的信任,并普及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技能,教会老百姓一些简便廉验的自我保健治疗养生方法和药膳知识。
3.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
作用的宣传。
4.中药材及其功效的介绍:如常见的祛风药、祛热药、祛湿药、
祛燥药等。
请注意,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传播应以严谨客观的态度进行,不能夸大、歪曲和杜撰。
盘点中医的五大养生观

盘点中医的五大养生观*导读:中医养生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以下就是中医的五大养生观:*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和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作者:商陆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11期商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博大精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与统一。
助力飞天,航天英雄用中医保健;拔罐走红,奥运冠军青睐中医疗法。
植根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应用平和模式对抗疾病,走的是“坚盾”的路子。
伴随五千年的文化,中国始终把中医药事业摆在发展的战略位置。
2016年2月,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绘制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路线图。
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中医药法诞生。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中医药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也占一席之地。
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150条疾病和196条证候条目纳入传统医学章节。
前不久,国际权威期刊《肿瘤学前沿》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研究成果,中医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导航,促进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提升,针刺治疗肿瘤取得新进展。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既证明了中医药的价值,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增添了最新的注脚。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于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
每个脏腑各自协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经络系统则起着联系作用,它把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气神学说则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中医学还通过“阴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则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反相成、制约互用的整体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观、恒动观、制约观,与现代系统论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发展生理学有重要的意义。
二、整体观念与病理:中医学不仅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有关系,并根据生克制化理论来揭示脏腑间的疾病传变规律。
用阴阳学说来综合分析和概括整体机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失调是中医学对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学和发病学上,中医学十分强调机体正气对于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柩·百病始生》)。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歌诀

中药基础理论歌诀一、诸论中医唯物整体观,天人合一互相参。
辩证施治妙无穷,防病治病追其源。
中医基础内容宽,阴阳五行脏象篇。
气血津液与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全。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物质说,宇宙万物皆概括。
医学运用阐明理,互资互制变化多。
阴阳天地之道为阴阳,基本规律万物纲。
互相转化极则反,互根互用靠对方。
对立制约又消长,天人证治方药祥。
阴阳失调发病理,诊断治疗有用场。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各有特性要分明。
曲直曰木火炎上,土爱稼蔷从革金。
水曰润下涵意广,基本法则须记清。
生克乘侮有联系,整体调节持平衡。
1曲直:指具有生长、升发、条达其作用的物质。
2炎上:指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物质。
3稼蔷:指具有生物、受纳作用的物质。
4从革:指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物质。
5润下:指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
1、五行归类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化生长化收藏,五季春夏长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志怒喜忧悲恐。
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音角微宫商羽,千变万化此归类。
2、生克乘侮阐释事物用五行,生克乘侮说得明。
相生相长资生意,抑制制约相克称。
木土水火金相克,木火土金水相生。
生我为母我生子,我克克我胜不胜。
生克制化遭破坏,相乘相侮乃现形。
反克又名为反侮,相克太过为相乘。
三、藏象藏象六腑与五脏,人体生理病理详。
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肠焦膀。
脑髓骨脉女胞胆,奇恒之腑异于常。
六腑受盛化水谷,五脏化生精气藏。
(1)肠:系指大肠与小肠。
心与小肠心志为喜藏神明,液汗窍舌笑为声。
主血合脉华在面,外膜包络名中。
君主之官主宰命,小肠与心表里称。
小肠主液化食物,受盛之官泌浊清。
肺与大肠肺朝百脉主诸气,合皮华毛司呼吸。
宣发肃降通水道,志忧窍鼻液为涕。
相傅之官治节意,大肠与肺相表里。
大肠主液相络属,传导之官糟粕去。
脾与胃脾和肌肉主四肢,运化水谷与水湿。
统血荣唇开窍口,流涎升清志为思。
综合自己实际论述中医气功思维模式对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1.综合自己实际论述中医气功思维模式对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考试题)中医气功文化是我国古代的第一大文化,它的应用和价值对社会的贡献要高于四大发明。
特别对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又是重大贡献,被世界各国公认为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首先方法,是人类的福星。
中医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因传统的治疗医学模式,等有病了才想治疗,治不好了,在想调理,在调理中注重养生,在养生中注重锻炼。
这样的医学模式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以至目前慢性病多、疑难病多、综合症多、肿瘤和癌症多、药物带来的医原性疾病多、手术造成的后遗症多,致使病因诊断不明、病机病症诊断不清、治疗无从下手。
给家庭和社会及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痛苦。
我们要彻底的扭转现代思维观念,改变以预防为主。
大力发展预防医学方法,先炼在养、炼养结合、后调治。
中医空劲气功是人类预防医学的首选方法,它注重了炼中养、养中调、调中治的科学方法。
据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教组织调查统计,关于人类生命健康和长寿因素情况,有15%是遗传因素、17%是环境因素、8%是治疗因素、剩下的60%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可想而知,人类的生命健康和长寿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气功治病强身是根据传统中医治病原理发展而来的,气功的锻炼对象是人体的内部机能。
它以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为依据,着重以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来防治疾病,即通过气功锻炼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以下几方面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气功锻炼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当入静时,大脑皮层的功能表现为抑制过程增强,但这种抑制不是睡眠或药物睡眠时的抑制,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锻炼。
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大脑皮层由于过度兴奋所引起的机能紊乱得以纠正。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整体护理的特色

咳, 可选桑 菊饮 加减 , 意气 温调节 , 被不宜 过厚 , 注 衣 高热 的宜盖
薄被或毯 , 汗出时尤当避免吹风受冷 , 闭塞 毛窍加重病情 , 注意患 者 咳嗽的声音 、 痰的颜色 、 详细 观察病情 变化及 时了解 卫 、 、 气 营 血不 同阶段 的证候变化 , 可用银花 、 甘草溶液漱 口, 若伴 有 口腔破
辩证 特色来护理病人 , 咳嗽是肺气上逆作声 、 如 咳吐痰液而言 , 本 病的发生有外 感和 内伤两大类 : 外感 咳嗽包括 : 风寒咳嗽 : ① 咳嗽 声重有力 , 咳痰 稀薄 色 白常伴 有鼻 塞流 清涕 、 痛身楚 、 头 恶寒 发
热、 无汗 、 舌苔薄 白、 脉浮或 浮紧 , 可采用辛温解表 , 保持室 内空气 清新 , 防风保 暖 , 水药热服 , 盖被发 汗 以助 汗 出达 邪 , 高热无汗 不 可冷敷 以防毛巧闭塞 , 邪无 出路 忌生冷 水果 、 菜及肥 甘油腻 食 腌 品; 风热 咳嗽 : ② 咳嗽频剧 、 咳痰不 爽 、 粘稠而黄 、 咽痛 口渴伴有头 痛 、 热、 身 恶风 、 出、 苔 薄黄 脉 浮数 。治 宜 : 风清热 肃肺 止 汗 舌 疏
损, 可用冰硼散涂擦局部 , 初期 应进素 、 半流 质饮食 , 高热 期进 流 质多吃水 果等 ; 恢复期可 普食 , 但禁肥 甘辛辣 食品。 因而要求 护 理诊 断和计划 随证 候变化做 相应 的调 整 , 以确保措施的准确性 和
可行性。
2 重 视 三 因制 宜 护 理
腑经络 为核心 , 以阴阳五行 、 天人 相应 、 形神统一 的整体 , 独特性 即整体观 、 辩证观与现代 生命 、 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相一致 , 创建 了具有中医特 色的整体 护理 。
l 整体 观念 和辩证施 护 “ 整体 观念 ” 中医学 的基 本特 点 之一 , 是 形神 统一 是 中 医整 体观 的重要体现 , 以整体观念 为原则 , 辩证 施护为特 点 的中 医护 理, 始终贯穿在病人的全程 护理 中, 其理论 认为人体 是一个 以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
形
神为主宰
与 神
俱
形与神
形为神舍藏之处,有形才有神, 形健则神旺。
形是神的体现,神主宰形体
形神统一 是生命存 在的保证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脏腑相关
• 脏与脏之间的整体联系 • 脏与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 腑与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 心的主导作用
脂肪肝性肝炎
代谢综合症
血脂异常 多囊卵巢
一.中 医 整 体 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 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方区域
东南 气候湿热 西北 气候燥寒
人体腠理
稀疏 致密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春
季节性多发病
夏秋冬多温 Nhomakorabea 多泄泻 多疟疾 多伤寒
自然界 对病理 的影响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旦慧 、昼安 夕加、夜甚
一般白天病情较轻, 夜晚较重
地方区域:地方不同多发病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 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 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病案举例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涉及: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 消化科、呼吸科、眼科、外科或骨科
糖尿病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音
五 味
五 色
五 化
五 气
五 方
五 季
行
五 脏
五腑
五 官
形 体
情 志
五 声
变 动
角 酸青生风东春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思
歌哕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卫生部长的讲话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 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 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 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 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中医与现代医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外
外
合
一
精、气、血、津液为构成人体和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物质基础
三.中 医 诊 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整体审查
• 《十问歌》 • 对局部的症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通过寒热、
一.中 医 整 体 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内容
•宇宙是个整体不可分 •“宇”(无限的空间)和“宙”(无限的时间)不可分 •宇宙是有层次的 •人与不同层次的宇宙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人体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开放的耗散结构”
一.中 医 整 体 观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
• 强调"阴阳平衡" • 强调"天人合一" • 强调"辨证施治" • 复方理论
现代医学
• 系统生物学 • 健康环境因素 • 药物遗传学 • 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中 医 的 优 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 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心 ——小肠
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内脏
肝—— 胆 脾 —— 胃
舌、面、脉等 有
目、爪、筋等 体表 口、唇、肉等
诸 内 必
内 以经络为联系
肺 —— 大肠 肾 —— 膀胱
鼻、毛、皮等 形 耳、发、骨等 诸
自然界 与疾病 防治
养生防病
“法于四时” “四气调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因时制宜 治疗
因地制宜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子午流注针法 西北燥寒 ---- 少用寒凉之品 东南湿热 ---- 少用辛热之品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形神合一
形体和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体 状况可以影响精神状态,精神意识的改变反过来又 可以影响到形体。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含义: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精是构成形体的最基本物质
精为基础
物质 基础
精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 三宝 气为动力
形神体观
▪中医学的整体观
•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从这一观点来认识 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人与自然界、社会(即外在环境)也保持着统一的整 体关系。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天人合一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季节气候对
气血 津液 脉象
影响
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
阳气发泄 气血趋表 阳气收敛 气血趋里
多汗少尿 脉多浮大 多尿少汗 脉多浮小
自然界 对生理 的影响
昼日晨昏:阳气呈生、隆、虚、收的变化
平旦 收 日中 长 日西 收 夜半 藏
冠心病
高脂血症
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 并发症
肾功能不全 眼底病变
脂肪肝 高血压病 胃轻瘫
糖尿病坏疽
病案举例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涉及:传染科、内分泌科、外科、妇科
甲状腺囊肿 乳腺增生
肝病
盆腔炎
病案举例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涉及:内分泌科、妇科、心内科、消化内科
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 冠心病
二.中医整体观运用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内外合一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 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把六腑、五体、五 官、九窍、四肢百骸,全身内外连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 统一的机能活动。脏腑有病,会影响官窍功能;通 过外在的变化,可以观察脏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