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中的记谱法
扬琴八大技巧口诀

扬琴八大技巧口诀
扬琴八大技巧口诀:
一、拨弦:拨同弦变换位置,衔接快慢停动调换。
一二、按弦:按前三弦即定位,按中三弦均当指法。
三、滑弦:滑弦特点要用清,触弦敏捷拨音变换。
四、勾弦:勾弦起伏要牢记,按音有力立成弯侧。
五、挖弦:挖弦汇合音乐表现,多情柔婉即可精彩。
六、捶弦:捶弦两支间彼此联,变化节奏调威仪仗。
七、翻弦:翻弦清爽连接美景,听取内容更具意义。
八、突弦:突弦技法有节奏感,此时把弦拉怎么看。
总而言之,扬琴八大技巧是拨弦、按弦、滑弦、勾弦、挖弦、捶弦、翻弦、突弦。
拨弦要拨同弦变换位置,衔接快慢停动调换。
按弦要按前三弦即定位,按中三弦均当指法。
滑弦要用清暗调,触弦敏捷拨音变换。
勾弦起伏要牢记,按音有力立成弯侧。
挖弦要汇合音乐表现,多情柔婉即可精彩。
捶弦两支间彼此联,变化节奏调威仪仗。
翻弦清爽连接美景,听取内容更具意义。
突弦技法有节奏感,此时把弦拉怎么看。
这篇内容,教你如何高效背谱!

这篇内容,教你如何高效背谱!背谱,绝对是学习钢琴的必经之路,虽然对于初学者来看,我们的曲目很浅,背诵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如果不在初学强调背谱的方法和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在未来挑战越来越难的乐曲时,就会出现问题。
良好的背谱习惯,可以使你在演奏的时候丢掉“拐棍”,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表达乐曲的内容。
就像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家、钢琴教育家——赵屏国教授曾经讲过的:“只有当你学会一首曲子并把它背下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不忘记,并且不但在技术上是熟练的,而且还能够弹出乐曲的内容,享受到它的感情,尝得到它的味道,这样的曲子才能够称之为是学会了,否则只能说是摸过了一些曲子”。
1霍夫曼的背谱方法约瑟夫·霍夫曼是波兰著名钢琴家,他曾具体谈到实践中的背谱环节,他的方法是分析乐曲的织体形式和风格先读谱,准确地弹奏若干次。
然后停止弹奏,在脑海中描绘乐曲的进程冥想记忆。
阅读遗忘的部分读谱记忆,以便再次获得完整的记忆⋯⋯倘若不行,则离开钢琴重新默读乐谱再读谱记忆。
这里面蕴藏了几种基本的记谱方式:分析记忆、弹奏记忆、冥想记忆、读谱记忆。
这是约瑟夫·霍夫曼认为行之有效的记忆方式,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弹奏记忆弹奏记忆或者称动作记忆,是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会用到的方法。
练习不断反复,会使手指熟能生巧,从有意识渐渐转为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
这种手指的习惯性趋使,确实有助于钢琴演奏中的记忆,也成为最基本最常见的背谱一环。
但若过于依赖这种动作记忆,则是危险的。
如果关于整个乐曲的记忆单纯建立在肌肉动作的基础上,那么倘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其中某一连接突然断裂,则往往容易发生头脑一片空白,难以继续下去的意外。
因此,和其他背谱方式相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键盘记忆如果说弹奏记忆主要是从手指的惯性角度来谈,那么键盘记忆则是更多的融合了视觉的效果不少演奏者是将视觉的旋律线条,转化为手相对于键盘的不同位置来记忆的。
这种特定键盘位置的记忆,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而得以在脑海中、在记忆动作里刻下痕迹,渐渐习惯成自然而巩固下来,以至于一看到乐谱的某段旋律,就自然地联想到琴键上的手指方位,这对音乐的贯连和演奏的准确有重要意义。
扬琴基本演奏的方法

扬琴基本演奏的方法据史籍记载,中世纪以前,在中东的亚述、波斯等国,流行着一种桑图尔琴。
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在弦的2/3处支有条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
这种桑图尔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中亚和印度等国流传。
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扬琴基本演奏的方法,以方便大家参考。
演奏动作,是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关节为活动的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笕法,依靠手腕伸屈,转动和手指捻动.上托相结合来完成(通常简称“腕指结合法”或“指腕结合法”)。
从臂.腕.指三者的关系来讲,一般以手腕为主,手指以及手臂为辅。
整个演奏是一个臂.腕.指节节带动,有机配合的协调动作。
就力学特征而言,各部位骨骼在肌肉拉力作用下系作杠杆运动。
其动力性力量和琴笕的弹性.重量及运动加速度构成的合力,最后集中于手指(动力作用点在拇指和食指的交接处。
)作用键头,形成一个力的'聚集点弹击琴弦。
琴笕是以腕关节为圆心,在立体空间作略呈外斜的上下半圆弧线运动。
演奏时,各部位应在保持整体感和自然松驰的基础上,两臂下垂,两手向前平伸,自肘关节一手指一笕头呈直线状态。
肩.肘.指关节与其相邻的骨骼之间应当形成方便演奏的最佳角度。
在演奏中:1.臂主要负责调整手和腕的击弦位置(上臂作纵向前后移动,前臂作纵向前后,横向左右移动。
)配合手和腕作一些幅度较大,力度较强的弹奏动作。
应当尽可能减少前臂的上下活动。
2.腕的伸转可概括为类似于“甩”一即象甩鞭子那样一触即发的动作。
转动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不30超过度),两腕水平间距不宜过宽,动作要灵活有力,防止出现“搁弦”.“剜弦”.“前戳”.“后拉”.“平压”和“斜噼”等现象。
3.手指持笕,是以拇指第一节的中心部位罗眼),食指第一关节和中指第二节的中部触笕,手型要自然。
拇指和食指的感觉要敏锐,捻动应灵活,这对音质.音量.控制音色.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指上托系由无名指和小指同步配合,该三指应自然弯曲,相互贴近,托笕富于弹性,并与击弦运动保持频率相等。
扬琴训练中简谱识谱与五线谱识谱的差异对比

扬琴训练中简谱识谱与五线谱识谱的差异对比扬琴训练中简谱识谱与五线谱识谱的差异对比本文关键词:线谱,扬琴,简谱,差异,训练扬琴训练中简谱识谱与五线谱识谱的差异对比本文简介:第一章扬琴训练中教学用谱的识谱现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器乐的发展发生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变革。
民族器乐已经开始真正意义上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各民族器乐乐种都空前发展起来,如二胡、竹笛、琵琶等。
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前,扬琴也伴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与重视。
同时,扬琴演奏艺术扬琴训练中简谱识谱与五线谱识谱的差异对比本文内容:第一章扬琴训练中教学用谱的识谱现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器乐的发展发生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变革。
民族器乐已经开始真正意义上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各民族器乐乐种都空前发展起来,如二胡、竹笛、琵琶等。
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前,扬琴也伴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与重视。
同时,扬琴演奏艺术也受历史阶段的影响进一步发展起来。
在扬琴的训练与演奏中,无论是从识谱演奏还是到新作品的创作,扬琴艺术已经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国内的扬琴大师也相继走向世界音乐舞台,将我国的扬琴艺术带向世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西结合的形式,因此,在扬琴训练中运用五线谱演奏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五线谱的训练学习中,五线谱的运用大体为固定调唱名法,由于扬琴属于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古代扬琴的演奏民族器乐的演奏基本为旋律性演奏。
因此大量的乐谱属于口传身教,流传至今,我国的民族音乐恰恰都是首调唱名法,基本是识简谱演奏。
对于初学扬琴的人来说,首调演奏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作为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运用五线谱来演奏音乐。
在扬琴演奏中的分解和弦,简谱的表述则是135135,而五线谱的蝌蚪文则将它表述的淋漓尽致,一目了然,不会因为高低音而影响演奏的准确性,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扬琴训练中,简谱和五线谱的运用孰轻孰重,本人对各大音乐院校、综合院校、艺术团体进行了识谱现状的调查,调查情况如下:一.初学者以及业余社会艺术团体在扬琴训练中教学用谱的使用现状本人在与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福建省扬琴专业的教学老师交流与沟通中了解到:初学扬琴者以及社会团体使用简谱教学与演奏。
浅谈扬琴作品《土家摆手舞曲》的演奏及其中技法

浅谈扬琴作品《土家摆手舞曲》的演奏及其中技法作者:周霜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该曲谱本身的理解来描述音乐本身,以及乐曲中所需要的技巧来浅析全曲。
对于所演奏乐曲技巧的展示和情感的表达,就要对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结合曲目风格、文化及创作背景,体会作曲家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乐曲理解;弹奏技巧;情感扬琴,又叫“洋琴”,“洋”取外来之意。
由中东、波斯古国传入中国,进入中华大地之后,经过本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及演变,最终融入中国音乐体系,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扬琴的演奏形式也变的丰富起来,由原有单一的伴奏演变成了独奏和合奏等形式,并不断在地方民族音乐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形成代表地方演奏风格的扬琴流派,并相继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来诠释流派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流派的艺人开始创作其乐曲,具有流派风格的乐曲由此诞生,充分表现其地方艺术特色。
主要流派有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也有其他少数民族风味的扬琴音乐,如:采用藏族民歌音调和踢踏舞节奏特点所创的《拉萨行》,采用湘鄂边界土家族民歌音调和摆手舞的节奏特点创作的《土家摆手舞曲》,以及具有新疆风格的《天山诗画》等等。
本文将《土家摆手舞曲》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一、创作背景《土家摆手舞曲》是由王直先生和我国当代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改革家桂习礼先生合作完成的,取材于湘鄂边界土家族民歌音调和摆手舞的节奏特点,以悠长的旋律和欢快的舞蹈节奏创作出的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风土人情。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土家语叫“舍巴”或“舍巴巴”,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主要流传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二、结构特点该曲采用五声羽调式音阶,以“羽、宫、角”三个音为主。
浅论钢琴演奏中的背谱方法

浅论钢琴演奏中的背谱方法作者:翁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9期摘要:背谱演奏是体现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也是表达音乐的最基本和最重要方式。
本文论述了钢琴演奏中背谱的几种方法,就如何提高背谱能力进行探讨,总结正确及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
针对练习曲、奏鸣曲、复调等主要体裁曲目应如何背谱提出建议。
关键词:背谱;记忆;方法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01-01一、记忆的几种方式(一)分析综合记忆分析综合记忆是以理性的分析作为背谱的基础。
分析的内容有曲式结构分析,和声进行,织体对位,音乐主题,表情记号等等。
如果演奏者能对曲子的细节了如指掌,那么,头脑就会用比较理性的方式去记住谱子,在弹奏时也不容易会出现错误了。
(二)乐谱形状记忆每首乐曲的谱面都有自己的“形状”。
许多钢琴家都能把乐谱上所记载的一切记在脑中,能把乐谱“默写”出来.能在演奏中“看到”乐谱上的一切。
谱形记忆是背谱的基础之一。
(三)听觉音响的记忆这是将效果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用耳朵和音响可以把肢体与其所产生的效果结合起来,心中想着音乐,可以帮助手随之做出正确的演奏动作。
(四)位置动作触觉记忆这是将肌体作为记忆的主要依据。
触键时手的状态,用力的习惯,乐曲的弹奏动作所形成的整体线路,以及手指的间隔等许多感觉,都会进入背谱的记忆中。
但是,有的人从不依靠理性分析背谱,而仅仅在不断重复的练习过程中,使肌肉产生记忆,靠肌肉的“全自动”动作来背,这种方法是极其容易出毛病的。
二、如何通过强化正确练习方式来使背谱更好的进行(一)背谱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过好识谱关。
良好的读谱习惯从始至终都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指法问题,如果平时不重视谱中的提示,而是随意地、不固定地选择指法,一旦进入考场、登上舞台,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中,由于平时的记忆不一致,记忆信号就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演奏失败。
因此,严格,细致地读谱是准确背谱的必要前提。
我国常用的记谱法

我国常用的记谱法中国常用的记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简谱:简谱是一种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表示音符的记谱法,也称为数字简谱。
它包括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形式。
2. 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
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3. 方格谱: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4. 奏法谱: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5. 工尺谱: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6. 琴谱: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7. 燕乐半字谱: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
8. 弦索谱: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9. 管色谱: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10. 俗字谱: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
11. 律吕字谱: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于日本和韩国。
12. 雅乐谱: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13. 曲线谱: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14. 央移谱: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15. 查巴谱: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16. 锣鼓经: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也称为“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这些是中国常用的记谱法,每种记谱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不同的音乐形式和乐器选择合适的记谱法进行记录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扬琴八大技巧口诀

扬琴八大技巧口诀
扬琴八大技巧口诀:
一、默契神话:把弦下拉到调和,找准把弦索拨出声音。
二、连奏特技:看清图样踩平小节,让把弦扬眉作表情。
三、旋律起舞:低音几把搭上去,中音索要松不要紧。
四、彩饰精致:不忘把弦要放宽,小指画圈勾取响亮。
五、编配节奏:难把弦,不怕只要移跳,让拨弦不断在飞舞。
六、弹奏自如:展开把弦,发挥多少吉他弹,不自觉节奏就跟着你。
七、立体结合:多结实,音乐紧密结合,只有拨法正确听到音乐的感觉。
八、自由抒情:入耳的旋律,暗藏的诗情留在心里,把每个把弦拨出エ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琴演奏中的记谱法
目前在我国扬琴演奏中主要采用简谱首调记谱。
这种记谱法同时也是我国其它民族乐器广泛运用的一种记谱方法。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了关于扬琴演奏中的记谱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简谱首调法在扬琴演奏中的局限性
1.简谱记谱法造成扬琴相对固定音位的模糊
简谱在区别音的高低时,运用的是在各音符上下方加小圆点,以表示音高变化。
由于简谱只有七个不同的音位符号,即“1234567”,一般转调时,除了在乐曲前面标示“1:C,1:D,……”以外,在记谱上毫无差别。
在此,C 调的低音“1”与G 调的低音“1”是同一个概念。
音组的不同、音区的差别以及各音区之间的特色,在演奏者眼里是不存在的,起码是引起一定程度上的混淆。
这种现象,无疑造成了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在音乐表现上的局限性。
2.简谱记谱法造成转调概念的混淆
由于音乐表现上的需要,许多扬琴曲都存在转调,尤其在乐曲的展开部,转调更加频繁。
对于演奏者来说,尽管音符符号一样,但不同的调必将导致扬琴音位的改变。
在此,演奏者必须迅速转换音高位置和调性概念。
这种记谱音位的’相同”与扬琴音位的“不同”,造成了演奏
者思维的混乱,往往使演奏者在一种极为矛盾的窘境下来调整自己的感觉,不仅给演奏者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也难以很恰当地表现乐曲内容。
3.简谱记谱法与其它理论课程的教学不同步
在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以及师大音乐系的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调查中,均采用五线谱记谱方法教学,简谱记谱只作为辅助手段。
这不仅因为五线谱记谱是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在记谱方法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