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艺术美特点
唐代的诗歌风格特点

唐代的诗歌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其诗歌更是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其诗歌以多样的体裁、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唐代诗歌以清新自然、豪情壮志、宛转雅致、典雅雄浑等多样化的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蜚声中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洛阳为唐代开启了诗歌繁盛的时期,而王勃创作的《滕王阁序》则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诗歌意象和诗歌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统治者崇尚文化、重视诗歌,使得唐代诗歌风格逐渐成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以自由随意为主的风格唐代诗歌不局限于固定的题材、体裁和形式。
它不受传统文学规范和体制的限制,创新性地发展了律诗和绝句的格律体裁,同时提出“诗言志”、“诗言情”等新诗歌理念,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唐代诗歌以“一字千金”为创作原则,强调语言的简练、精悍和朴实,以形式丰富、含义深刻而著名,展现了其自由随意的特点。
二、以浪漫抒情为主的风文唐代诗歌通常以浪漫抒情为主要特点。
唐诗以情感传达为目标,表现出作者对世间一切追求及对人生深刻地认识和感悟。
唐诗的主题围绕着喜怒哀乐、风景人物等方面展开,从而拉近诗歌与常人的距离,并造就了唐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魅力。
三、以清新脱俗为主的审美取向唐代诗歌可谓以风景人物为主要表现目标,以栩栩如生地描绘风景和人物的美丽或危险,使整篇诗歌鲜活而真切。
同时诗人注重感性表达,吸取鲜明的美学特征、新颖的彩色和真切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清新脱俗之美、层次丰富之美和充满热情之美。
因此,唐代的诗歌被誉为“雅俗共赏,兼收并蓄的艺术品”。
四、以雄浑豪放为主的表现方式唐代诗歌创作散见诗人面对严峻的现实和压力而呈现出的豪迈和不屈精神。
唐代的诗歌既创造性地吸纳了悠久的文学传统,同时也融合了世俗的情感和亲身的体验,使其在表现形式上卓然独立。
其诗歌既恢宏壮丽,又透着激情澎湃,更有使人心肺悸动的雄浑风格,成为唐代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
综上,唐代诗歌风格特点博大精深且影响深远。
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唐诗宋词的艺术力

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唐诗宋词的艺术力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唐诗宋词的艺术力古代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其中,唐诗和宋词作为两个重要时期的代表,展现了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力。
本文将从内涵、形式、表达手法以及艺术创作角度探讨古代诗词的美学特点,着重总结唐诗宋词的艺术力。
一、内涵的丰富性古代诗词作品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感情,充满了丰富的内涵。
唐诗宋词通过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展现人性情感、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雄伟壮丽的景色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李清照的《如梦令》则以细腻婉约的情感描绘了女子的孤寂凄美。
正是这种丰富多样的内涵,使得唐诗宋词一直被视为情感表达的典范。
二、形式的精致化唐诗宋词在形式上力求简练而精致,以言笔之短而意境之深为独特之处。
唐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典型,结构简练,音律优美,通过有限的字数将最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
宋词则以四句、两句或一句为主,韵味独特,抒发了独特的情感色彩。
无论是唐诗的深邃简练,还是宋词的细腻婉转,都体现了古代诗词的形式美。
三、表达手法的巧妙性唐诗宋词的表达手法独具匠心,常采用象征、借代、对比等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将文字凝结为意象,创造出丰富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效果。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夜晚的冷和寒冷之后的温暖,表达了对友情的思念和爱护。
这种巧妙的表达手法,使古代诗词充满了变化和魅力。
四、艺术创作的力度古代诗词作品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力度。
唐诗宋词注重情感真挚性和语言美感的统一,通过精心挑选字词、运用巧妙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打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艺术创作力度的体现不仅在于文字的选择运用,还在于对音律、节奏的把握。
通过合理的抑扬顿挫,使得诗词之美更具震撼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融入其中,产生共鸣。
总结起来,唐诗宋词作为古代诗词的代表,其美学特点和艺术力在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位置。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

唐诗宋词元曲的创作特点总结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优秀创作形式,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下面将对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总结。
一、唐诗的创作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创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以抒发个人思想情感为主题:唐诗注重表达诗人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常涉及爱情、忧愁、离别等主题。
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2. 崇尚艺术的完美形式:唐诗崇尚“雅正”的艺术风格,注重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美。
通过严格的格律、韵脚和用字,力求达到音韵、章法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3. 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唐诗善于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通过对称的表达方式增强意境的感染力。
这种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注重山水描写和抒发对自然的感慨:唐诗以山水为题材的大量描写,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感慨。
二、宋词的创作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韵文体,其创作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抒发人的情感体验:宋词较为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常涉及爱情、离别、乡愁等主题。
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出复杂的人情世故。
2. 运用婉约和典雅的表达方式:宋词以其婉约、典雅的风格而著名,注重采用委婉细腻的语言表达,使人感到宛转动人、含蓄深情。
3. 突出音乐性和韵律美:宋词注重音乐性,强调音节与音韵的和谐。
借助韵律美,使词作在音乐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4. 描述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色:宋词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人的思想情感。
描写手法细腻入微,常借助自然景色来寄托词人的情感,使词作更富有情趣和意境。
三、元曲的创作特点元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
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运用音乐、舞蹈和表演:元曲以音乐为基础,注重舞蹈和表演的综合运用。
音乐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动作矫健大方,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使剧目更具观赏性。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

古诗之韵唐诗中的韵律之美与音韵之妙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其中,韵律和音韵是唐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们为唐诗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
一、韵律之美唐诗的韵律,体现了古人对声韵的精妙把握和丰富运用。
首先,唐诗的韵律注重平仄的对仗,使诗句在朗朗上口之余,又具有音乐般的和谐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有“草色烟光残照里,白莲宫上忽相照;千骑拥高原,无限风光尽被占。
”这两句诗,平仄分明,字字韵律优美。
其次,唐诗的韵律注重音节的变化和呼应,使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字字分音韵,读来异常流畅动听。
以上种种特点,使得唐诗的韵律之美独树一帜,成为世人景仰的艺术奇迹。
二、音韵之妙唐诗的音韵,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审美。
古人通常使用平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首先,唐诗的平仄运用巧妙,使诗句在读来优美动听的同时,也在音韵上有所追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平声、仄声互相交替,使整首诗读来饱满有力。
其次,唐诗的押韵常采用双声韵、交替韵等多种形式,使诗句韵律和谐,雅俗共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再配合上字音的变化和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完美。
唐诗的音韵之妙,与其背后的高超技巧和丰富内涵密不可分。
总之,唐诗的韵律之美和音韵之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正是这种独特的音韵之美,使得唐诗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声韵之美,将它们永远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诗的美学价值品味唐诗中的艺术成就与特点

古诗的美学价值品味唐诗中的艺术成就与特点古诗的美学价值:品味唐诗中的艺术成就与特点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现出了深厚的美学价值。
唐诗作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更是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
本文将从唐诗的艺术成就和特点两个方面探讨古诗的美学价值。
一、唐诗的艺术成就1. 精湛的艺术技巧唐诗以其独特的格律、韵律和修辞手法,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
例如,五言绝句的用字精炼、意境深远,展现了唐诗家的诗境和修养;七言绝句的典雅婉转、意象丰富,传递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2. 独具特色的意境描绘唐诗通过精妙的描写手法和饱满的意象,构建出了丰富的意境。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夸张的修辞,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相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震撼。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出了一幅明媚清冷的夜晚景象,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 深邃的哲理抒发唐诗以其富含哲理的思考和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友情等人性关怀的思考。
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诗人将自己的思考之旅融入诗歌之中,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映射了人们对于归属感和回归本初的追求。
二、唐诗的艺术特点1.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唐诗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著称,意境并不局限于文字的表面,而是通过简洁的语言带动读者的想象,使意境更为丰富。
一句简单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引人深思。
2. 自然意象的运用唐诗倾向于运用自然意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描绘,将人与自然相融合。
唐诗家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诗歌更富有生命力。
3. 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情感唐诗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情感,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也有对人事的思考。
无论是抒发深情款款的爱情诗,还是表达寄托哀思的丧文,都能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情感触动。
全唐诗中的诗歌之美

全唐诗中的诗歌之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的诗歌之美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其多元化、精致化的风格,以及优美动人的意境,自然成为了研究诗歌之美的重要来源。
一、唐诗的艺术魅力唐诗的艺术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美感:1.字音美。
唐诗特别注重音乐美,尤其是音韵的美感。
许多唐诗用短句来表达情感不仅句意通透简练,而且结构适合音乐的演唱方式;也有很多唐诗善于用押韵、对仗来营造优美的语辞韵律。
2.词汇美。
唐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词汇,常常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意境美。
唐诗意境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有的写自然风光,如岳阳楼记、梦游天姥等;有的写人情世故,如长恨歌、静夜思等;有的抒发孤独之感,如春望、夜泊牛渚怀古等。
而每一首唐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展现了唐代诗歌多样化的艺术魅力。
二、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的艺术特点除了语言表达方面的美感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深邃。
唐代诗歌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如社会思想、民族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
这些思想涉及到了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等多个方面,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深邃性是唐诗的重要特点。
2.艺术形式新颖。
唐代诗歌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如长篇叙事诗、短篇抒情诗、藏头诗、反复诗、爱情诗、兵车行、鹧鸪天等。
这些多样化的体裁和形式,充分表现出唐诗的鲜明特点,也让唐代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3.情感真挚。
唐代诗歌的情感流露非常真挚,常常通过诗人自身的经验来表达,包括个人的喜怒哀乐,对爱情、人生等深刻的感悟。
三、唐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唐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唐诗的文化传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历史文化。
唐诗代表了唐代的历史文化,通过唐诗,我们可以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更好地认识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唐诗 艺术美学

唐诗艺术美学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美学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赏。
唐诗的艺术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深刻的哲学思考。
唐诗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以其雄浑豪放、清新婉约、深情婉转、细腻含蓄等风格为代表,展现了唐代时期的文化和精神面貌。
唐诗通过对自然、人物、历史等主题的描绘,表现出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
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异常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对景写物、抒情咏史、议论时事、道德哲理等多种形式。
唐诗以其华丽辞藻、精湛技艺、优美音律,使得诗歌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还深刻反映了唐代后期的哲学思考,包括对人生境遇、个体命运、社会现实等方面的思考。
唐诗倡导的“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后来文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文化遗产。
总之,唐诗的艺术美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独特风格、丰富手法、深刻思考,为后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 -。
唐代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唐代诗歌的特点与风格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时期之一。
在唐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讨。
一、形式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这种形式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旋律优美,韵律和谐,具备了很高的音乐性和美感。
2.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它也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它与五言绝句相比,显得更为宽广、丰满,表现力更强,情感更充分。
3.律诗律诗是唐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音韵为结构基础,有着十分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形式的诗歌,既有着复杂的结构,又兼具意境、抒情和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特点。
二、语言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语言上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用典唐代诗歌的语言中常常运用典故和典型,借用传说和历史上的人物、事情等来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趣味。
2.抒情唐代诗歌在表现感情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它往往通过细腻、感性的描写方式,将情感真实地表现于诗歌之中。
3.对景唐代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景物为比拟或暗示,以此表达情感。
4.对仗唐代诗歌在语言上具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如头尾、声韵、字数等多方面的对称和协调,使其语言更富有力量和美感。
三、艺术上的特点唐代诗歌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意境唐代诗歌有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组词灵活,意味深长,所表现出的意境往往深远、悠远、凝练,在读者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音乐美唐代诗歌具有极高的音乐美,语言流畅、音韵和谐,形成了典雅的艺术气息。
3.抒情美唐代诗歌抒情美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将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令人为之感动。
4.变幻美唐代诗歌在用词和构思上常常有意摆脱传统束缚,突破常规,表现出一种变幻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的艺术美特点
唐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一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唐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直被许多学术界的专家青睐,甚至如今还有很多人继续创作诗词。
究其原因,是唐诗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其中一个十分大的魅力,就是唐诗的艺术美。
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让文字的美丽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
而且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派别林立,让优秀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
所以,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中国更是被称为诗的国度。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
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
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
直至唐朝,诗的发展到了一个极其鼎盛的地步,用什么话来形容都不算过分。
鲁迅曾言:“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
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
”事实上,唐朝300年流传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
而且唐诗内容丰富,风格繁多,其中李白,杜甫的诗歌被公认成就最高,是诗歌历史中的两座高峰。
唐诗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所蕴含的艺术美功不可没。
那么,唐诗之中的艺术美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我看来,唐诗艺术美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音韵美,另一个是修辞手法的运用。
音韵美,是押韵,节奏,平仄,对仗等诸多因素融合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在韵律上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表现。
具体可从押韵,节奏,平仄三个方面来说。
押韵,是唐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要素。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
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这样的诗读起来,不仅会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还能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一般可通过停顿来表现,写在诗中就是词语的运用。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二二二一”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二是“二二一二”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三是“四三”如三万里河|东入海。
四是“二二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
诗词有了节奏的停顿,就会给人产生抑扬顿挫之感,十分让人愉悦。
除了押韵和节奏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
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
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
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
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
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而另外一个方面,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它通过在事物的显隐、虚实、真幻、远近、古今之间建立联系,搭置桥梁,引起人们的联想,达到认识和体验的目的。
唐诗中,使用比喻这种修辞也特别多,而且也写得极其传神。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作者以“如急雨”、“如私语”、珠“如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水浆迸”、“如裂帛”组成一组博喻,不仅写出了乐声轻柔尖细、清脆圆润的变化,也写出了乐声的刚劲有力、宏大惊人的气势,作者所表之意、所抒之情都得到透彻的说明,从而
产生淋漓尽致的表达效果,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经验和无尽遐想,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艺术享受中。
唐诗另一个特点是,没有特定的语法。
语序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时态或单复数,甚至可以没有动词谓语。
唐是在继承六朝诗歌追求语言形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两个角度使语言诗化、纯化。
一方面是将生活中的语言提炼加工为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是将散文中的语言变形剪辑改造为一种新的语言,摆脱了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与连续性。
如散文中必不可少的虚字,诸如“之”、“乎”、“者”、“也”等,一律省略掉,使诗的语言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精炼,更富有伸缩性。
还有许多作品连动词一并省略掉,纯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
如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四句无一动词,故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
同时,因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来一种永恒的普遍性质。
这种超越语法,超分析的无主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次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
又如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使事、隶事,是指诗文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历代典籍中的言辞成语来表情达意的创作方法。
在杜甫写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中: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引用了《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而不怒。
”三个典故,精雕细琢用暗典,将典故与写实结合,如盐在水,不着痕迹而又回味深长。
唐代是气象恢弘的时代,也造就出群星灿烂、天才辈出的诗坛,因而,唐诗也就有无限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者去探求其中的真谛。
唐诗的艺术美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的奥妙更需要我们日趋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