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文学标题的翻译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集标题翻译

文学作品集标题翻译

?不服老·北诈》《:No Giving in to Old Age
《人兽关·恶梦》?:Human & Beast Barrier ·Nightmare
《如是观·草地、翠楼》?:The View · Grass Land, Green Building
?宵光剑·闹庄、救青 》《:Xiaoguang Sword ·Havoc of the Village, Saving in 《浣纱记·打围、采莲》?: Rinsing Yarn, Surrounding, Picking up Lotus 《连环记·大宴、掷戟》 :Interlink Stratagem · Brand Banuet, Casting Halberd Immortal ?
《双红记·击犬、盗绘》 :Double Red · Attack Dog, Steal Portrait ?
?西川图·三闯》 《
《千金记.?·鸿门、撇斗》:
?天下乐·嫁妹》 :Celebrity Under the Heaven · Marrying Sister 《
《慈悲愿·北饯 》?:A Will of Mercy
《雁翎甲·盗甲》 :Yanling Amor · Stealing Amor ?
?孽海记·下山》 : The Story of the Wicked Sea · Climb Down the Mountain 《
?南西厢·游殿 Southern West Chamber · Traveling the Palace
《九
Celebrating Longevity
《东窗事犯·扫秦》?: East Window Affair · Extirpate in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古典文学翻译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

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

8从_三国演义_两译本看古典小说回目修辞格的翻译策略_谭兴

8从_三国演义_两译本看古典小说回目修辞格的翻译策略_谭兴

Her
Life
For
Dies for the State
Ends His Days
Death
The Guiding Star Falls A Star FallsAscends to
Returns to Heaven
Heaven
谭兴: 从《三国演义》两译本看古典小说回目修辞格的翻译策略
135
罗慕士和泰勒分别把“殒命”直译为 Falls 和 Perishes,
的传达,忽略了形式美和音韵美的再现,原回目的修辞艺
The Three Visits to the Recluse
术美没能有效地传递出来。
“草庐”此处代指诸葛亮,用住所( 借体) 指代人物( 本
( 二) 借代
体) ,君主和草庐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反衬了刘备求贤下士
“为了表达的需要,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 的决心和态度。罗译“草庐”为 Zhuge Liang,意译出本体,
表 1 罗译与泰译关于死亡和战败的委婉语翻译比较
回目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第 19 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 45 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第 58 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第 66 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第 78 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第 104 回)
( 1)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 96 回) 罗译: Shedding Tears,Kongming Executes Ma Su Cutting Hair,Zhou Fang Deceives Cao Xiu
二、回目修辞格的翻译例析
泰译: K'ung-Ming Weeps,but Puts Ma Su to Death:

古代文论 名解

古代文论 名解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S226;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3. (《文赋》的)文章“十体”说
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以德庇时英译《好逑传》为例

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受众意识——以德庇时英译《好逑传》为例
建立在译人翻译基础上的译学理念使得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甚少甚至完全不考虑翻译行为以外的种种因素d515将译出翻译简单等同于译入翻译而未能正视译出活动的特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效译界不仅需要研究语言文字层面的转换规律关注典籍翻译问题本身还要关注译作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第3 3卷第 1期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r a n s l a i t o n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l a s s i c s c a n b e t t e r c a r r y f o r w a r d t h e i f n e t r a d i i t o n f o t h e C h i n e s e n a i t o n,s t r e n g t h e n Ch i n a ’ S c u l t u r a l s o f t p o w e r ,a n d p r o mo t e c a s t — w e s t c lt u u r l a e x c h ng a e s a n d u n d e r s t nd a i n g .Du e t o t h e a b s e n c e o f a u d i e n c e a wa r e n e s s , t h e t r ns a l a i t o n o f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l a s s i c s i s e x p e i r e n c i n g d i ic f lt u y i n g o i n g br a o a d .I n e s s e n c e,i t i s a n i n t e r c lt u u r l a nd a i n t e r l i n g u a l

论字文言文解释翻译

论字文言文解释翻译

古之文辞,繁复而深奥,字义多歧,翻译不易。

故论字文言文解释翻译,实为文学研究之要务。

夫字者,语言之根本,文辞之基石也。

故字之解释翻译,关乎文辞之理解,文学之传承。

夫文言文,古人之语言也,其字义往往隐晦,须得深入探究,方能明其真谛。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之差异,非止于字面,更有其内在之精神、韵味。

故翻译文言文,须得揣摩其意境,捕捉其神韵,方能使译文传神达意。

首先,论字之解释。

字者,言之根也。

一字之解,关乎一语之通。

故解释一字,须得详考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如“春”字,本义为草木生长之时,引申为一年之始,比喻新生事物。

故“春风”一词,既指春天的风,又比喻新的气象。

其次,论文言之翻译。

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莫过于直译。

直译者,即以今语直译古语,力求字字对应。

然文言文之表达,往往含蓄蕴藉,直译难以尽其意。

故翻译文言文,宜采用意译之法。

意译者,即以今语传达古文之意,不求字字对应,但求意境相符。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直译为“春天的风又使江南岸边变绿”,而意译则为“春风吹拂,江南岸绿意盎然”。

然而,翻译文言文,尚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词性转换。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

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其词性,进而选择合适的今语表达。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其中“交”字,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交往”。

二、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需把握其修辞特点,运用相应的今语修辞,以保持原文之韵味。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其中“得意”一词,运用了夸张修辞,译为“心满意足”。

三、文化背景。

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时,需了解其文化背景,避免误解。

如“举案齐眉”,源自《后汉书·梁鸿传》,译为“夫妻恩爱,相互尊重”。

总之,论字文言文解释翻译,实为文学研究之要务。

翻译文言文,既要注重字义之解释,又要把握文辞之意境,力求传神达意。

然翻译之道,无穷无尽,唯有不断学习、实践,方能渐入佳境。

古典文学 英文

古典文学 英文

古典文学英文
古典文学是指古代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被视为文学和智慧的宝库。

在英文语境中,古典文学通常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创作的。

然而,当我们讨论古典文学的英文翻译时,我们通常指的是这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后的版本。

以下是一些古典文学的英文翻译和相关的著名作品:
1.古希腊文学:
荷马史诗(Homeric Epics),包括《伊利亚特》(Ili ad)和《奥德赛》(Odyssey)。

悲剧家如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 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作品。

喜剧家如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作品。

2.古罗马文学:
诗人如维吉尔(Virgil)、贺拉斯(Horace)和奥维德(Ovid)的作品。

历史学家如塔西佗(Tacitus)和普鲁塔克(Plutarch)的作品。

哲学家如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Seneca 的作品。

3.英国古典文学: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戏剧和诗歌。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动物农场》(Ani mal Farm),虽然它是20世纪的作品,但常常被归类为具有古典文学价值的作品。

古典文学的英文翻译对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语言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社会的深入了解,而且还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典文学标题(书名)的翻译
在古典文学翻译中,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标题的翻译。

在翻译《醉翁亭记》和《聊斋志异·考城隍》的标题的时候,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翻译的名称都不尽相同。

后来自己就古典文学标题的翻译查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标题的翻译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标题的翻译有着基本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标题(书名)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

就标题(书名)本身而言,就应该具备几个特点:概括性,深度和吸引性。

在标题翻译的时候也该注意保留原标题(书名)本身的特点。

常见的翻译标题的方法有拼音法,直译法和意译法,不同的方法翻译出来的效果不一。

翻译标题(书名)的时候还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

所以标题(书名)的翻译,并不是找几个与中文相近的英语单词进行排列组合,而是在综合考虑之后进行翻译。

在翻译标题(书名)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意图。

如翻译《醉翁亭记》的时候,就有“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The Old Drunkard’s Arbour”“The Pavilion of the Drunken Old Man”几个版本。

我自己翻译的是“The Story of the Old Drunkard”,当时翻译的时候觉得”story”的含义可以等同于汉语中的“记”。

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知道用”story”翻译是不合适的。

联系《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就知道,这篇文章并不是说醉翁亭的故事,而是借醉翁亭抒发作者的感情,所以不能简单的将“story”等同于“记”的翻译。

既然英语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与“记”等同,那么处理方式就是忽略不译。

所以,标题的翻译应该考虑到作者的创作背景,而我在翻译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

针对不同文章或书籍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标题或是书名的时候,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比如说《周易》的翻译,我觉得就可以直接用拼音“Zhou Yi”因为这本书是讲中国古代占卜的书籍,里面有很多中国特有文化的表达,比如说“阴阳”。

所以针对这样一批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很难用英文表达的标题或书名的翻译,我觉得可以使用拼音的方法,与此同时还可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种直译法是选择和中文意思相近的词汇去翻译标题或书名,比如说《诗经》的翻译就是“the Book of Poetry”“poetry”一词点明文学形式是诗歌,“book”一词体现这是一本关于诗歌的总集。

英语中可以找到和中文意思相符的词汇,所以选择了直译的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意译法,我觉得这是广泛用于标题和书名翻译的一种方法。

在翻译《聊斋志异》的时候,我就很纠结这四个字怎么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