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食用油

合集下载

食用油的历史起源与未来发展

食用油的历史起源与未来发展

食用油的历史起源与未来发展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

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未来我国食用油市场将有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我国食用油市场较为复杂,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必须要有系列化的产品品种作为重要的支撑点。

我国地域广大,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的生长,加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选用的油料作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食用油的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如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豆油、棉子油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粟米油等。

从产量上来看,主要是菜籽油、豆油和花生油,前年这三个品种的产量分别为405万吨、305万吨和210万吨,占食用油总产量的84.4%,但由于不同的食用油其所含营养成分不同,以及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同,如北京人多爱色拉油,广州人多爱花生油,成都人偏爱菜籽油,而上海人的口味则较为丰富,色拉油、豆油和调和油并驾齐驱,食用油品牌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必须要有系列化的产品品种作为重要的支撑点。

二是国内食用油市场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整个油脂市场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食用油的价格下调将是必然的趋势。

近年来,虽然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每五年增加1公斤,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国内油料连年丰收,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货源充足,并保持着较高的进口水平,使得市场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导致我国食用油价格呈现持续低迷状态,市场上主要的食用油品种的零售价几乎接近了成本价。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对我国食用油价格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与世贸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将逐年提高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等的进口关税配额,而且关税将逐年下降,国外大批量、低价位的油脂将对国内食用油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价格下调将是必然的趋势。

它是古代皇宫御膳用油,天然的不饱和脂肪酸之王,宝贵之处有哪些?

它是古代皇宫御膳用油,天然的不饱和脂肪酸之王,宝贵之处有哪些?

它是古代皇宫御膳用油,天然的不饱和脂肪酸之王,宝贵之处有哪些?油是几乎是做菜必用的调味品。

南方人喜欢用花生油,北方人喜欢用菜籽油,有的喜欢用猪油,而有的则对茶油情有独钟。

前几天,我有个朋友花了198元买了1斤茶油。

为什么茶油的价格如此昂贵,它有什么特殊的食用价值吗?茶油在我国的古代被列为“皇宫御膳”用油,时至今日,仍有东方橄榄油之称,而在国际上则享有长寿油的美誉。

椐研究发现,与其它食用油相比,茶油确有与众不同之处。

1、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超过橄榄油,高达80%~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

2、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完全符合"欧米伽膳食"国际营养标准。

3、富含较高的维生素E,相当于橄榄油的两倍。

4、含有角鲨烯与黄酮类物质,对抗癌、抗炎有着极佳的作用。

5、不含胆固醇、黄曲霉素。

021、烟点高,防癌:一般食用油的烟点在只有100℃左右,而茶油的则在200-215℃。

在炒菜时使用茶,可以大大减少油烟,降低了肺癌的风险。

2、润皮肤,乌须发:用于美容品的人都知道,不饱和脂肪酸有"美容酸"之称,而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食用油中含量最高的。

经常食用茶油,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供应充足,人的皮肤会细嫩润泽,头发乌黑发亮;反之,如果体内缺乏不饱和脂肪酸,就会变得皮肤粗糙、头发脱落。

由此可见,茶油是爱美及头发早白者的最佳选择。

3、预防冠心病、高血压:茶油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这样可以防止动脉硬化,抑制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茶油不含胆固醇、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特别适合中老人长期食用。

4、营养丰富,促进微量元素吸收:食用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吸收,还能促进人体对脂溶性纤维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因此,在我国南方某此地方将茶油称为月子油,作为妇女产后最佳的调味品。

孕妇在孕期食用,不仅可以增加母乳,而且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十分有益。

03早在汉武帝时期,我国就开始种植油茶。

食用油的历史

食用油的历史

食用油的历史一、历史记载油字本为水名的专称,《说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

”此水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地区境内。

由于油字又含有流动、光润的意义,在植物油出现之后,遂被作为脂油的意义使用,而逐渐失去其本义,随着植物油的广泛应用,油字才渐渐地作为动、植物油以及其他油类的通称。

《黄帝内传》:“王母授帝以九华灯檠,注膏油于卮,以燃灯。

”这是一种说法,油是西王母授给黄帝的。

另一种说法见《渊鉴类函》:“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牧采木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

”按这种说法,是黄帝从河图书中得到的启示,采木实为油,显然已是榨油。

而黄帝时还无书也无榨油技术,故此说不可信,乃后人伪托。

唯见《事物绀珠》,则为神农作油,按此说法,油则又始于炎帝。

其实,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早时称油为“膏”或“脂”。

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

早时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

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

《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戴角者无上齿,谓牛无上齿,触而不噬也。

无角者膏而无前齿,谓豕属也。

无前齿者,齿盛于后,不用前。

有羽者脂而无后齿,羽当为角,谓羊属也,齿盛于前不任后。

”《考工记》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

”古人之称谓,分别得非常清楚。

同是荤油,牛油羊油必称脂,猪油必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栅字换成月字边”。

而兽脂聚,又曰“左为月字,边右为国字,框里一个禾字”。

《周礼·天官·疱人》记载:“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

共祭祀之好羞,共丧纪之庶羞,宾客之禽献。

凡令禽献,以法授之。

其出入,亦如之。

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膳禽不会。

”庖人掌管供应六畜、六兽、六禽,辨别它们的名号和毛色。

唐五代宋初敦煌日常用油

唐五代宋初敦煌日常用油

唐五代宋初敦煌日常用油汇报人:2023-12-04contents •引言•敦煌的地理环境与油资源•唐五代宋初敦煌的食用油•唐五代宋初敦煌的照明用油•唐五代宋初敦煌的润滑用油•唐五代宋初敦煌的医疗用油•结论:唐五代宋初敦煌日常用油的特色与影响目录引言唐五代宋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敦煌在这一时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而备受关注。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

敦煌与唐五代宋初的历史背景对敦煌日常用油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

通过研究敦煌日常用油,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对敦煌日常用油的研究还可以为现代油脂化学和历史考古学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敦煌日常用油的研究意义敦煌的地理环境与油资源敦煌的地理环境010203敦煌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油资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植物,如亚麻、芝麻、油菜等。

敦煌的油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高,特别是芝麻油和亚麻油,它们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营养价值。

由于敦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油资源的丰富性,使得敦煌在唐五代宋初时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油产地和贸易中心。

010203敦煌周边的油资源唐五代宋初敦煌的食用油动物油为主植物油为辅食油消费量敦煌人民的食油习惯食用油在敦煌餐饮中的地位烹饪中的重要角色节庆和宗教活动经济价值唐五代宋初敦煌的照明用油灯笼油灯烛台030201敦煌的照明设施及用油01主要照明能源02宗教活动必备03显示家庭富裕用油在敦煌照明中的地位唐五代宋初敦煌的润滑用油农具润滑其他应用车辆润滑敦煌的润滑设施及用油用油在敦煌润滑中的地位主要润滑剂高效性保护作用唐五代宋初敦煌的医疗用油敦煌的医疗体系及用油敦煌的医疗体系敦煌地区在唐五代宋初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寺院医疗和世俗医疗构成,其中寺院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法小榨的传统来法

古法小榨的传统来法

古法压榨菜籽油的历史起源(2013-05-13 10:00:09)▼分类:老油坊古法压榨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使用了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

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

压榨法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

早在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

在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根据专家推测,北宋时期大型的木制榨油机就已经出现,它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正是它们的出现,才导致了真正的专业榨油作坊的产生。

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正是这种榨油设备,为、、、等先后兴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总结出一套非常成熟的加工工艺,如下:写于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

〞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

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翻拌最勤。

假设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

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

凡碾埋槽土,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

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

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

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

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

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

〞"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油菜籽〕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

假设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假设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

中国古代历史上古人们都吃什么油?

中国古代历史上古人们都吃什么油?

中国古代历史上古人们都吃什么油?动物油脂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

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大概就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

有文字记载以来,油最开始叫“脂”或“膏”。

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

就是说从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脂,从没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膏。

比如牛油羊油称脂,猪油则称膏。

关于“膏”和“脂”,还有另一种解释,《礼记·内则》记载,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

”宋元时期的学者陈澔注释道:“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就是凝固成固体的叫脂,融化成液体的叫膏。

我们现在把凝固的叫脂,融化的叫油,“膏脂”一词已经基本不用了,但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常用的成语还保留着这两个字:民脂民膏。

关于动物油脂在烹饪中的应用,不少文献都有记载,比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这里规定了四季献给天子的鸟兽及烹饪用油。

膏香、膏臊、膏腥、膏膻这几个词有不同的解释,但不外乎就是牛油、羊油、猪油这几种动物油脂。

先秦时期的饮食泛善可陈,那时候的蔬菜大都口感很差,留传到现在的也就是萝卜、韭菜、葱、蒜等寥寥几种,其余的已经基本退出蔬菜行列成为野草了,我们现在吃的大部分蔬菜品种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从外国引进来的。

因此那时候贵为天子也就是天天吃动物油煎肉。

当时的动物油脂除了烹饪,还用于照明。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陵地宫)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1968年从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了长信宫灯,专家根据出土的实物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也是动物油脂。

植物油脂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国具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品种也很丰富。

比如大豆,古代叫做菽,春秋时期已被列为五谷之一,但那个时候的这些作物主要是作为粮食蔬菜作物,真正用来做榨油原料的,大概在汉朝才出现。

古代人炒菜都用什么油?古代的食用油又有哪些种类呢?

古代人炒菜都用什么油?古代的食用油又有哪些种类呢?

古代人炒菜都用什么油?古代的食用油又有哪些种类呢?中餐烹饪离不开食用油。

通过高温油脂的烹调,能够缩短食物加工时间,保持新鲜口感,改善色泽和风味,提高营养价值。

常见的食用油通常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

食用油的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

食用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磷脂、维生素、游离脂肪酸等成分,能够保持皮肤润泽、发质光亮,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脂肪,此外,植物油中的固醇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

在食用油中,植物油比动物油熔点低、易吸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而动物油热量高,结构稳定,加热后产生的有害物质更少。

由于动物油获取提炼更加便捷,在宋朝以前,是主要的食用油。

古代常用“民脂民膏”代表财富,这就与动物油有关。

《释名》有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

”举例来说,牛羊油叫脂,猪油称膏。

宋元理学家陈澔有另外的解释,他认为“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也就是说固体油是脂,液态油是膏。

在烹饪方法上,脂膏也有不同。

《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去腥“脂用葱,膏用韭。

”动物油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周礼》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

”“八珍”中有一道名为“炮豚”的菜,需要“煎诸膏,膏必灭之,”就是用膏浸没乳猪油炸。

用动物油炸制的猪肉,吃货们是否有兴趣来一块呢。

在“八珍”中,有一道名为肝膋(liáo)的菜,肝用的是狗肝,制作时用狼胸腔里的网油包裹煎制。

由此推断,当时的动物油来源,不只是牛、羊、猪、鸡、狗等家畜,还包括捕获的野兽、鱼、鸟等猎物。

周王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享受的待遇自然不同。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简单来说,诸侯要按照四季变幻,进贡不同的鸟兽和动物油。

动物油除了食用,还能照明。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暂且不论人鱼膏是何种物质,以当时的条件,必定是某种动物油。

古代人民做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油的 油都是怎么提炼出来的

古代人民做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油的 油都是怎么提炼出来的

古代人民做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油的油都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本文导读:我们大天朝在全世界一直以来都是美食大国,在清朝时有一个著名的美食盛宴——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饭菜。

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菜点精美,取材广泛。

如此多种类的饭菜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研究出来的,是人们不断地总结做菜的经验,时间慢慢的积累,才让天朝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大国。

那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古代人民做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油的呢?早在人类刚刚会使用火开始,人们就开始做饭了。

但一开始仅仅局限于烧烤、水煮等。

做这些饭菜时是不需要使用油的,历史上第一道炒菜应该是韭菜炒鸡蛋。

在汉朝以前,古人使用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脂。

其中以猪肉为主。

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把肥猪肉变成猪油脂的方法,但这种猪油在当时并不称为“油”,而是称为“膏”。

在汉朝时,张骞从西域带了芝麻回来,当时称为“胡麻”。

人们发现这种东西榨出来的油非常香,可以用来食用,因此芝麻油是最早的素食油。

从汉朝开始,植物油就进入了我们美食烹饪中了。

到了明朝时,油的种类就已经相当了丰富了。

其实在汉朝之前,人们就能够从杏仁、乌桕上提取出来油,但并未用于食用,主要用来点灯。

在古代,用油来炒菜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只有富裕的人家才可以享用用油来炒菜。

民脂民膏这个词语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它的来历却不甚了解。

当时将凝结在一起,结成冰状似的油称为脂,将稀释如水的油称为膏,古人们在烤肉时会将肉上抹上油脂,这样烤出来的肉会更香。

再往后,由于大豆的种植技术成熟,能种出大量的大豆,人们也学会了用大豆提炼出豆油,也就是植物油。

它的营养也是比较丰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是在一开始产量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只能大量种植。

而大豆不仅可以提炼成油,还可以做成味道极好的豆腐。

它是一种可以和肉类差不多美味的食品。

现在也是有很多地方都在用大豆油来炒菜。

然而还有人说古人何时用油炒菜,也要考虑对铁器的使用程度,毕竟炒菜时是需要铁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不仅如此,据古书记录,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

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

汉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油,但不能食用,只用来制绢布,直到宋代,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有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

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

”也就是炒。

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

客至,曾出而观。

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

”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

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

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

杏油亦如之。

”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

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

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其实并非真正的油。

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

”“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

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

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记:“煎麻油。

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

可内手搅之。

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

”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

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鼓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赛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

《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

”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

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齐民要术》记有“白胡麻”、“八棱胡麻”两种品种,注明“白者油多”。

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

”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素油。

唐孟〔言先〕sheng《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

”《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

客讶之,使人检视。

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

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

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

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

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

“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

《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

”《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


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

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

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

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

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

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

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

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

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

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

”“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

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

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

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绞。

”《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

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

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

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

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日…地瓜‟。

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

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

”檀萃所记之时乃清乾隆年间。

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

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

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

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

”也没提花生油。

《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

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

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

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

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