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塞下曲》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
饮马涧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低。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赏析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
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

《塞下曲》原⽂及翻译赏析9篇《塞下曲》原⽂及翻译赏析1 塞下曲其⼀ 鹫翎⾦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扬新令, 千营共⼀呼。
塞下曲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
平明寻⽩⽻, 没在⽯棱中。
塞下曲其三 ⽉⿊雁飞⾼,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雪满⼸⼑。
塞下曲其四 野幕蔽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甲舞, 雷⿎动⼭川。
古诗简介 《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活。
语多赞美之意。
翻译/译⽂ 塞下曲其⼀翻译: 将军配戴着⽤鹫鸟的⽻⽑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齐回应。
塞下曲其⼆翻译: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箭, 箭头深深插⼊巨⼤⽯块中。
塞下曲其三翻译: 在这⽉⿊风⾼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场纷纷扬扬的⼤雪,刹那间⼸⼑上落满了雪花。
注释 塞下曲其⼀注释: 鹫翎:箭尾⽻⽑。
⾦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犹⾔屹⽴。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塞下曲其⼆注释: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拉⼸,开⼸,这⾥包含下⼀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箭杆后部的⽩⾊⽻⽑,这⾥指箭。
没:陷⼊,这⾥是钻进的意思。
⽯棱――⽯头的棱⾓。
也指多棱的⼭⽯。
塞下曲其三注释: ⽉⿊:没有⽉光。
单于:匈奴的⾸领。
这⾥指⼊侵者的最⾼统帅。
遁:逃⾛。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像⼸⼀样弯曲的军⼑。
赏析/鉴赏 塞下曲其⼀赏析: 此为塞下曲六⾸中的第⼀⾸。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千营军⼠的⼀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家必胜的信⼼,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势所征服。
这⾸诗描绘了边塞将领动员出征时的威武和雄壮声势。
李益《塞下曲》 (带拼音、注释、译文)

李益《塞下曲》 (带拼音、注释、译文)
《塞sài
下xià
曲
qǔ
》
作
zuò
者
zhě
:
李
lǐ
益
yì
伏
fú
波
bō
惟
wéi
愿
yuàn
裹
guǒ
尸
shī
还
hái
,
定
dìng
远
yuǎn
何
hé
须
xū
生
shēng
入
rù
关
guān。
莫
mò
遣
qiǎn
只
zhī
轮
lún
归
guī
海
hǎi
窟
kū
,
仍réng
留liú
一yī
箭jiàn
射shè
天tiān
山shān。
作者介绍:
李益(750年-830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
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注释:
伏波: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
这里是指马援。
定远:班超曾被封为定远候。
只轮:任何一个人。
译文:
为保卫国家,边塞将士应该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何必要活着回到家乡。
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
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塞下曲》原文唐代: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塞下曲》鉴赏“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
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
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
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
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
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
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
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
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
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
李益《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李益《塞下曲》原文及赏析“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这两句写边塞将士开怀放歌、人欢马叫的场面——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人们目送远去的飞雁,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马群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撒欢奔跑。
“绿”字用得妙,不仅写草色,而且表示春天已经来到草原。
两句构成一幅绝妙的边塞春景图和边塞上人们的壮美豪情。
出自李益《塞下曲》之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燕歌:指《燕歌行》曲调。
《燕歌行》,乐府《平调曲》名。
以三国时曹丕所作二首为最早,皆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
后人所作,多写征戍之事。
②塞鸿:塞上的大雁。
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
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卢纶——《塞下曲六首》

卢纶《塞下曲六首》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螯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土一齐回应。
【注释】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螯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汇评】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寥寥二十字中,有军容荼火之观。
苴一/、k【原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边疆的森林里,夜间光线很暗,突然一阵风吹来,吹得前面杂草丛哗哗地响,巡逻的李广将军以为是老虎来了,立即拉弓,向响声处一箭射去。
天亮时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已深深地嵌在石头里。
【注释】①塞下曲一一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一一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一一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一一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一一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一一石头的边角。
【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e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
许浑《塞下曲》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塞下曲许浑(唐代)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而作者是否经历桑乾河夜战也不得而知。
八世纪后期,唐王朝与契丹、奚连年战于桑乾河附近,作者可能是借桑乾河夜战表达对唐王朝对外战争的一些看法。
赏析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其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大多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
诗的内容很好理解。
桑干夜战,伤亡过半。
“乡信”自然是寄给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
在这看似平白无味的话里,体会出诗人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才是读懂此诗的关键。
戍边的丈夫死了,对于在家里苦苦思恋的妻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作为悲剧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剧的存在,仍然一厢情愿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会回来,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赶制无数个日夜满载牵挂饱含爱意的征衣竟寄给了冰冷的尸体!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陈陶有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内容与此诗几乎完全一样,但论表现力就差了许多。
究其原因,我们知道绝句短小,贵在精到,所以一首诗中往往只会留下一个最突出的妙处,以使其效果得到最大化。
比如此诗最关键的是戍人已死而家人仍思的反差,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艺术处理都被诗人刻意抹去了。
而相比之下,陈诗虽然词义更丰,还用了修辞,但由于丰富出来的词句都不是读者最关心的,也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所以反而淡化了感情,比许诗平庸了许多。
总的来说,此诗在叙述之外丝毫不加议论,也未曾抒发感情,但其酸楚已使读者不忍卒读,诗人节选战争中的一个细节,写出了整场战争的残酷,可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塞下曲》
边塞诗——《塞下曲》边塞诗——《塞下曲》《塞下曲》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作者简介
(701 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
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
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塞下曲》简介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
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