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足矣》导学案

合集下载

十首足矣(推荐5篇)

十首足矣(推荐5篇)

十首足矣(推荐5篇)第一篇:十首足矣《十首足矣》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速读的方法。

2发掘所选唐诗所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

3领悟本文质朴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

教学重点:通过速读领悟文章的内涵。

文章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教学难点:文章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教学过程:1.速读全文,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来复述十首诗的作者、题目和内容。

它们分别是: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清明》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可以选部分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香港“最受欢迎唐诗选举”展开话题。

唐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选出的10首,可谓名篇精品。

为什么这10首会受到欢迎,原因何在?由此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依次引录10首唐诗,评析其中所蕴涵的人性美。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10首唐诗的意境,最为推崇的是名列榜首的孟郊的《游子吟》。

因为诗中所歌颂的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诗中所蕴涵的对纯真人性的眷念与向往,并呼吁人们“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不能见利而忘义,不能丧失良知”。

“慈母”这一诗歌意想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经过作者的阐释,显得更形象、更博大、更具体。

第3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报上所载的“一些令人难堪令人恶心乃至令人发指的报道”,从独特的视角做出假设——如果这些恶人读过一点唐诗,“引发出哪怕些微的感到与审美愉悦”,人性就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地步。

言辞中对唐诗所能产生的陶冶、教化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

这两段是作者着墨的重点,《游子吟》中所蕴涵的崇高人性美与报道中丧失人性的恶性相对照,更显出人性的珍贵与伟大。

接下来的9首,作者边录边析。

无论是《清明》中的绵绵人情,《静夜思》中的乡恋之情,还是《登鹳雀楼》、《乐游原。

中对人生的追求和彻悟,以及另外几首诗中对落花的怜惜、对野草的赞美、对劳动者挥洒汗水的关切……无不源于人世间最朴素、最纯真、最美好的人性。

《十首足矣》导学案

《十首足矣》导学案

一、十首唐诗中,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二、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分析:1、“我想不用解释,大家都懂得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但这首语言(B)的诗歌为什么在经历了千年的(A)后,至今仍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要理解这一奥秘,我们就必须体会到人生在世,广义而言,无人不在羁旅之中,旅途中人(C)着眼于前程,特别是实利,却不能不有所(D),(E)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F)见利忘义,(G)丧失良知人道,因而那‘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人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在外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众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1)请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词语:A B C D E F G (2)这段文章是针对哪一首诗歌发的议论?。

(3)这首诗的本意是写什么的?。

(4)香港人为什么把这首诗歌列在榜首?。

(5)作者在这里把人生比作什么?。

(6)请你默写这首诗。

(7)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

(8)解释“羁旅”的本意。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这段文字的作用和意义。

“这首诗为什么荣列亚军?难道仅仅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我以为其中也蕴涵着一种温馨的人性,在‘行人’与‘牧童’的亲合之中,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能进入这个诗境的人,他忍心将那牧童绑标以谋求一己的私欲么?”(1)这首诗,具体指哪首诗?。

(2)这段文字的作用和意义,是:(3)请你默写这首诗。

3、“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情,乡土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群体的承续关系,‘父老乡亲’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语汇,很难想像对李白这首千古绝唱的怀乡诗有所感悟的人,会自己居华屋食佳肴而将老父老母驱入猪圈掷以残羹!”(1)这里作者的“乡土之恋”,是从哪一首中感悟到的?。

(2)请你默写这首诗。

三、课堂检测。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头发直竖,形容愤怒到极点。

()(2)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十首足矣第1课时

十首足矣第1课时

花落知多少。
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 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
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
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
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
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
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
然的真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 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 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 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 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 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 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 咏物诗相似。
丧尽天良 得逞chěng 体味 颟顸mān hān • 蕴涵 佳肴yáo 残羹gēng 宏阔 彻悟 • 精髓suǐ 廉耻 永葆bǎo荣华 贪得无厌 • 情愫sù 戕害qiāng 奇瑰guī 美不胜收 厚积
尘垢gòu 涤dí 欣悦 承袭 痴憨hān 吁请yù
解读
游子吟 •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
孟郊
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慈母手中线,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
游子身上衣。 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
临行密密缝, 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
意恐迟迟归。 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
谁言寸草心, 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
报得三春晖。 慈母恩情呢?
•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
《十首足矣》课堂教案
2019年3月20日
课题
人教版中专语文第三册《十首足矣》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诗,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3、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思考并确立做人的道德底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诗
这些事件令人痛心。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解读:这些人哪怕只读十首,哪怕体会不到一半的诗意,哪怕引发些微的感动,就不至于那么样没有人性和糊涂。感叹中有无奈。
(2)、这首诗为什么列居榜首?
这首诗是写母爱的,刘心武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质朴的诗歌为什么在历经了千年的传送后,仍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象征了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这种外在因素让我们产生一种向往。向往与他人与群体的和谐。希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悟:陌路人亲切相待,现实中亲情相残
提问:这首诗荣居亚军只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吗?
回答:作者认为还蕴含着一种温馨的人性。在“牧童”和“行人”的亲合之中。这首诗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能进入这个诗境的人,会忍心将那牧童绑票以谋求一己的私语吗?近几年,总是出现某孩子失联而遭残害的事,他们那么纯真,那么青春,充满活力,他们怎么忍心将其杀害?真是畜生。
6、第六首《春晓》
读:学生朗读,课件展示
品: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第七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通过对古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悯农》,

《十首足矣》

《十首足矣》
从《游子吟》、《清明》、《静夜思》 这三首唐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了什么?
析;从父母亲情到思乡之情,让我们体 会到了一种温馨的人性,一种对人生乐 趣的健康追求!
实用文档
母亲奔波3000公里看望打 工儿子 遭扇耳光
儿子在石家庄打工一年多不回家,偶尔只是给
家里打个电话。中秋节快到了,母亲思子心切,便
不顾自己因脑血栓遗留的腿脚不利索毛病,从云南
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通过民意测验,采用投票方式选出 来的十首唐诗
实用文档
最受香港人欢迎的十首唐诗
《游子吟》孟郊 《清明》杜牧 《静夜思》李白 《登鹳雀楼》王之涣 《乐游原》李商隐 《春晓》孟浩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悯农》李绅 《朝发白帝城》李白 《回乡偶书》贺知章
实用文档


游子吟
孟郊

根 • 慈母手中线, 本 • 游子身上衣。
乘火车坐汽车奔波3000公里,来石家庄看儿子。在
简陋的租住房内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儿子,儿子却因
母亲来之前也不事先打声招呼,还须请假,不能正
常出工,而迁怒于母亲,当场要求母亲立即离开,
返回云南老家,几句争吵之后,儿子竟然挥手打了
母亲一个耳光。
实用文档
患精神病女子撒钱 十几万没人哄抢
2013年4月28日中午11点多,山东济南 历下区燕东苑小区内,一名患精神病的女子 从家中的窗户向楼下撒钱,金额多达十三四 万。事发时,楼下有十几位居民,但并未发 生哄抢。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边撒钱还 边喊‘快来捡钱’,大家都很震惊,但是没 人上去捡钱,有人报了警,警察过来处理的 。”现场一位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我们过 来处理的时候,钱都在地上,没人捡,我们 用塑料袋把钱收起来,几位居民还帮我们捡 。”

《十首足矣》5

《十首足矣》5

《十首足矣》5《十首足矣》科目:语文班级:14升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五课时备课人:苏大丽李华君备课时间:3.14 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2能力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重点: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十首唐诗。

难点: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1、“在体味到人生有层楼可上的同时,又深知人生的有限,以一种彻悟的心态维系一种进退的度数,吃透了这两首诗的精髓的人,又有哪位会短视到谋取近利而不顾廉耻、妄想永葆荣华而贪得无厌呢?”(1)这里的两首诗是指哪两首?。

(2)这两首唐诗表达出怎么样的意境?。

(3)解释词语。

度数。

2、“我想一个多少能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对落花这种最低等生物的怜惜、对野草这各最卑微事物枯荣的关切以及对最普通的劳动者汗珠的珍惜的美好情愫的人,他是决计不可能对活泼的粗暴戕害的。

”(1)解释词语:戕害:;情愫:。

(2)“最低等生物”是指什么?。

(3)“最卑微事物”是指什么?。

(4)“最普通的劳动者的汗珠”是从哪里引发出来的?。

(5)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3、“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反复咏诵这样一此明白如画而又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吧?”(1)“一是把我们引到大自然的奇瑰怀抱中”,是从哪一首中引发出来的?。

(2)描绘了怎么样的“大自然的”景象?。

(3)“一是将我们导入人世间最朴素的人情中”是从哪一诗中引发出来的?。

(4)写出了怎么样的情愫?。

(5)由此,说明了什么?。

三、阅读最后一段课文:(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首首俱录这十首唐诗?是因为这十首唐诗为人们不了解吗?。

(2)“唱卡拉OK搓麻将‘抓黑叉’跳迪斯科练气功算命遛鸟养鱼喂猫饲狗再没有闲空吗?”一句一口气说下来,是不是太急了?能在中间加上一些缓冲一下的标点吗?应该怎么样加上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下来?。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之《十首足矣》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四册之《十首足矣》课件

作者认为读唐诗对人有什么帮助?
陶冶、教化 净化心灵,塑造美好人格
2008年3月26日上午,53岁的威海退休教师 李建华在家中遭歹徒持刀入室抢劫,李建华与 19岁的歹徒丁亮展开殊死搏斗。李建华身中数 刀,在拿出几张存折和100元现金后,丁亮又刺 你怎样评价退休教师的做法? 出致命一刀,水果刀刺中李建华后刀柄与刀身 断裂,满地鲜血让“晕血”的丁亮瘫软在地。 身负重伤的李建华以母亲的身份对其进行教导, 两人在血泊中互相搀扶下楼求救,李建华并未 报警且对急救人员称丁亮是自己的干儿子。当 日,环翠公安分局接到群众报警后,立案侦查, 并于3月27日将丁亮刑拘。
十首诗歌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 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 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 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视的高度
读——品——悟
你希望这件事情的结局是怎样 的,展开想象整理一段文字, 把你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愫 表达出来,不少于300字。
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怀有一颗关爱的心、 理智的心、 感恩的心 感受生活
对十首诗歌作者有自己的 理解,速读课文,划出这 些句子。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慈母”的意象有什么变化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 意恐迟迟归。 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孟郊
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 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珍惜的精神财富 是什么?
十首足矣
刘心武
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生字读音、字形。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理解十首唐诗 蕴涵的人性美和人文关怀。(重点) 3、品读《游子吟》,欣赏作者独特的视角 体会作者写作用意。(难点) 德育目标: 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怀有一 颗关爱的心、理智的心、感恩的心感受生活

十首足矣

十首足矣
1.我选唐诗:任选唐诗一首,模仿本文鉴赏方法写一段分析。
2.我背唐诗: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熟读成诵。
学情分析
1班学生基础较弱,需要检查背诵这10首唐诗,强化基础背诵、默写。
5班绝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背诵已抽查,完全合格,可以侧重文章分析。
6班一半左右的学生需要侧重背诵默写,另一半需要强化感悟分析,可用分层次教学法。
如果你来评选唐诗,你将选哪首作第一?为什么?谈谈自己的价值观。
2.自己品出了怎样的诗意?(自主学习)
任选一首,选取一个新角度品味。
这十首唐诗给了我们怎样的新启示?
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把握诗句内涵,解读出自己的心得,升华自己的人格。
文中长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四、背唐诗,提高记忆能力。(小组竞赛)
1.小组选拔,推荐高手。
难点:1.学习借鉴新颖的唐诗鉴赏方法。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情境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十首足矣
品味唐诗精华感悟人性之美
物质→精神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
任务推进
师生互动
一、听唐诗,奠定情感基调。
欣赏孟郊的《游子吟》,渲染情感氛围,创设欣赏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二、读唐诗,感悟人性之美。
1.学生诵读10首唐诗——读出品位。
2.读思同步——读出意境。
三、品唐诗,提高鉴赏能力。
1.作者品出了怎样的诗意?(协作学习)
分析主体部分,探究独特视角。
A.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请大家自。
思考:详写略写的安排作用。
B.联系自己,领悟道理。
教学案
年月日
学科
语文
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十首唐诗中,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二、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分析:
1、“我想不用解释,大家都懂得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但这首语言(B)的诗歌为什么在经历了千年的(A)后,至今仍具有最强烈的感染力。

要理解这一奥秘,我们就必须体会到人生在世,广义而言,无人不在羁旅之中,旅途中人(C)着眼于前程,特别是实利,却不能不有所(D),(E)保留一段热肠一片温情,(F)见利忘义,(G)丧失良知人道,因而那‘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人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在外因素,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与群众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1)请在括号中填上正确的词语:A B C D E F G (2)这段文章是针对哪一首诗歌发的议论?。

(3)这首诗的本意是写什么的?。

(4)香港人为什么把这首诗歌列在榜首?。

(5)作者在这里把人生比作什么?。

(6)请你默写这首诗。

(7)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谁?。

(8)解释“羁旅”的本意。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这段文字的作用和意义。

“这首诗为什么荣列亚军?难道仅仅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我以为其中也蕴涵着一种温馨的人性,在‘行人’与‘牧童’的亲合之中,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

能进入这个诗境的人,他忍心将那牧童绑标以谋求一己的私欲么?”
(1)这首诗,具体指哪首诗?。

(2)这段文字的作用和意义,是:
(3)请你默写这首诗。

3、“乡土之恋,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情,乡土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人种属性、民族血缘、家庭谱系,乡恋之情会使我们意识到个体血脉与他人群体的承续关系,‘父老乡亲’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语汇,很难想像对李白这首千古绝唱的怀乡诗有所感悟的人,会自己居华屋食佳肴而将老父老母驱入猪圈掷以残羹!”
(1)这里作者的“乡土之恋”,是从哪一首中感悟到的?。

(2)请你默写这首诗。

三、课堂检测。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头发直竖,形容愤怒到极点。

()
(2)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
(3)形容狠毒凶残到了极点,一点人性也没有了。

()
(4)头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
2、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眷念
B、欧打颟顸
C、情愫戕害
D、虐待佳肴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对前三首诗作了解释,这三首诗也是作者重点阐述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三首唐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默写这三首诗。

《十首足矣》答案
一、第一首《游子吟》,第二首《清明》,第三首《静夜诗》较详细;其余较略。

通过精读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前三首都单独成段,谈论的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作者要重点,主要谈的问题;后几首谈的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等。

都两首安排在同一段中。

相对来说,较为简明。

二、
(1)A传诵B质朴C固然D眷念E不能不F不能G 不能
(2)是针对《游子吟》这首诗歌发的议论。

(3)游子歌颂慈母。

(4)因这是歌颂母爱的诗。

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

诗中的慈母,所构成的意象,早已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的外在因素。

使我们对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

因此,有此同感的人,必能领悟此诗的内涵。

(5)从诗的本意引申发挥到了整个人生,将人生比作羁旅,从而使得狭义的慈母扩展到了孕育抚养调教我们的所有的外在因素。

(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唐代的孟郊。

(8)长久居住他乡。

(2)这段文字的作用和意义,是:作者由现实中的一些令人愤慨的事件中想到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温馨人性,认为那是人们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恶者缺乏最基本的人性。

如果能从这此唐诗中感到一丝的感动与审美愉悦,也就会对人生的乐趣有健康的追求,也就不会做出那些没有人性、谋求一已私利的罪恶行径了。


三、(1)令人发指、(2)漠不关心(3)丧尽天良(4)毛骨悚然
四、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