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鼻咽癌的影像分期PPT

鼻塞
由于肿瘤阻塞鼻腔,导致鼻塞, 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头痛
肿瘤侵犯颅底骨质或神经,可 引起头痛,常表现为单侧颞部 或枕部疼痛。
其他症状
如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 复视等。
02 鼻咽癌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总结词
X线检查是鼻咽癌影像学检查的初 步筛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鼻咽 部有无异常密度影或占位性病变 。
预防措施
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加强影像学检 查的规范操作、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和 交流等。
05 鼻咽癌的影像治疗和预后
影像治疗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
影像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影像学检查可 以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深度,为制定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原则
影像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MRI检查
总结词
MRI检查在鼻咽癌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供多平面、高分辨率的解 剖和病理信息。
详细描述
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鼻咽部肿瘤的浸润深度、范围以及与邻近血管、神经的关 系。同时,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颅底和颈部的微小转移灶 。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总结词
03 鼻咽癌的影像分期
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是鼻咽癌常用的影像分期系统,根据肿 瘤的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期。
N代表淋巴结转移情况,N0-N3表示淋巴结转移的数目 和部位逐渐增多和加重。
T代表原发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T1-T4分别表示肿 瘤的大小和侵犯程度逐渐加重。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M0表示无远处转移,M1表示有 远处转移。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MM) 是一种 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鼻腔原发性恶性黑 色素瘤较为罕见,占鼻腔原发性肿瘤的 0. 57% ,约占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 4%[1]。早期恶性黑色素瘤 患者预后较好,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位生存 期仅 6 ~ 9 个月,5 年生存率不足 5%[2]。因此,早期 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 9 例鼻腔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 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摘要】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9 例鼻 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9 例患者主要 CT 表现为单侧( 8 例) 或双侧( 1 例) 鼻腔内密度均匀、形态 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8 例( 8 /9) 伴邻近结构的侵犯,2 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MRI 表现: 1 例表现为典 型的 T1 WI 上不均匀高信号,T2 WI 上不均匀低信号; 2 例表现为 T1 WI 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 WI 上稍高信号; 3 例 MRI 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的 MRI 表 现有一定特征性。CT 和 MRI 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
【关键词】 鼻腔; 黑色素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814. 42; R445. 2; R739.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 2011) 11-1156-03
鼻咽癌CT与MRI

T1WI
正常鼻咽腔
横断(下部)
• 咽旁间隙(边界清楚,内有咽静脉) • 翼内肌 • 软腭、上颌骨牙槽嵴 T2WI T1WI+C
T1WI
正常鼻咽腔
冠状(偏前部):
• • • • 后鼻孔、软腭、后舌部 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咬肌 翼突基底部、内外板 蝶骨大翼、蝶窦
T1WI+C
T1WI
正常鼻咽腔
CT:
MRI-TIWI
不同组织
脂肪 (皮下、骨髓质) 脑白质 脑灰质
T1
180
350 520 600 2000 2500
信号强度
高
中等偏高 中等
肿瘤
肌肉 脑脊液 水
中等
中等偏低 低 低
骨皮质
空气
低
低
T1时间长信号低;T1时间短信号高
MRI-T2WI
不同组织
水 (脑脊液、积液) 脑灰质 脑白质 脂肪 肿瘤
颅底解剖
中颅窝
• 眶上裂 :
动眼神经(Ⅲ) 滑车神经(Ⅳ) 眼神经(Ⅴ1) 外展神经(Ⅵ) 脑膜中动脉眶枝 硬膜动脉
前颅窝
• • 筛孔:
嗅神经(Ⅰ)
视神经管:
视神经(Ⅱ)
后颅窝
•
•
内耳门:
面神经(Ⅶ) 位听神经(Ⅶ)
• 圆孔:
三叉神经上颌支(Ⅴ2)
软组织超腔侵犯:口咽
软组织超腔侵犯:下咽
UICC定义下咽受侵:下界超过3/4椎间隙 解剖学下咽上界:会厌上缘
颅底骨质
副鼻窦 骨质破坏 颅底孔道
颅内/海绵窦
2018/8/22
64
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
颅内 颅底 鼻腔 副鼻窦 后鼻孔 斜坡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咽後淋巴結
咽後淋巴結區: 上至顱底, 下達舌骨頂端, 前為咽粘膜下筋膜, 後為椎前肌前緣, 外為頸內動脈內側緣的一個蝴蝶形區域
靶區定義
GTV(大體靶區):根據增強CT/MR顯示的鼻咽原發腫瘤區和咽後淋巴結 ( GTVnx) 和頸部轉移淋巴結( GTVnd)
1. 前段近鼻腔之處屬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第五對顱神經(三叉)控制 2. 後段近口咽部則為鱗狀上皮細胞,由第九對顱神經(舌咽)控制其知覺,
而由第十對顱神經(迷走)掌管其運動
鼻咽周圍結構
1. 前壁是由後鼻孔及鼻中隔後緣所構成,經由後鼻孔與 鼻腔相通,因而可影響鼻腔甚至鼻竇
2. 後壁緊鄰第一、二頸椎及頸椎旁的肌肉束,因此可能 引起頸部不適或運動異常
CTV(臨床靶區)1:為GTVnx外擴5~10 mm, 包括整個鼻咽粘膜 CTV(臨床靶區)2:鼻咽腫瘤極易侵犯的結構,包括鼻咽、顱底、咽旁間
隙、咽後間隙、蝶竇下部、翼顎窩、鼻腔及上頜竇後1/3,以及 GTVnd及其 所在和需預防照射的淋巴引流區
PTV(計畫靶體積) : CTV外放0.1- 0.3cm
• 斜坡由枕骨基底部和蝶骨體共同構成,向前上約呈45°角傾斜 • 上界為鞍背,下界為枕骨大孔前緣,兩側毗鄰破裂孔、岩枕裂、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內口等結構 • 與垂體、腦幹、第3~8對腦神經、基底動脈、頸靜脈球及海綿竇等重要結構關係密切
Image 5
蝶齶孔 蝶骨大翼
蝶鱗縫 蝶棘
舌下神經管 枕鱗
眶下裂
通連: 經8個通道與周圍相交通
1. 前:眶下裂---眼眶 2. 後內:翼管---破裂孔 3. 後上:圓孔---顱中窩 4. 後下:齶咽管---鼻咽 5. 內:蝶齶孔---鼻腔 6. 外:翼上頜裂---顳下窩 7. 下:翼齶管---齶大、小孔---口腔
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与鼻咽癌的影像鉴别诊断_刘恺

心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 ( 韩路军) ; 530023 南宁,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黄增超) ; * 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年第 30 卷第 11 期
· 1591·
findings are useful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Key words】 Nasopharyngeal nonHodgkin’ s Lymph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Radiolog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asopharyngeal non Hodgkin’ s Lymphoma and Nasopharyngeal Carcn, GUO Cuiping, et al.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Center, the Affiliated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515 , P. R. China
2 P < 0. 01 )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 7. 177 , 2. 2 肿瘤形态
具有较高的临床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 2004 年 12 月至 2011 年 4 月期间经 手术病理或病理活检证实的 NPNHL 和 NPC 患者资
鼻咽癌的影像诊断

枕骨 斜坡
颈静脉孔
舌肌 萎缩
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 上前:翼颚窝
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
上:枕骨斜坡、脑干
NP 病灶
T1WI
T1WI+C
侵犯 脑干
T2WI
T1WI+C
鼻咽癌的影像表现:超腔周围侵犯
T2WI
上:海绵窦、脑膜、脑干
T1WI
C+
脑转移
范围广泛鼻咽癌
鼻咽
范围广泛鼻咽癌
正常解剖-鼻咽腔冠状面
海绵窦
颅底
正常解剖-鼻咽腔冠状面
颅底
正常解剖-鼻咽腔冠状面
正常解剖-鼻咽腔矢状面
正中
• 顶壁(粘膜):23mm、平直、均 匀
• 后壁厚(咽缩肌): 3-4mm
• 形态: –平直或微凹 –向鼻咽腔突出属 于异常
T1WI T1WI+C
正常解剖-鼻咽腔矢状面
旁正中
• 鼻咽顶后外侧 壁(粘膜.淋巴)
鼻咽癌至鼻腔
放疗后随访
•肿块消退获残存 •放疗后复发 •颅底改变 •放疗相关肿瘤
•放疗后纤维化 •腔壁软组织萎缩 •放射性脑损伤 •副鼻窦炎性渗出
推荐放疗后3月初始复查,头2年内 每6月复查一次
肿块消退
放疗后随访
萎缩
放疗后随访
放疗后随访
复发
T2W偏高信号 肿瘤复发
淋巴结复发
放疗后随访
放疗后坏死
CT
T1WI T1WI+C
正常解剖-鼻咽腔冠状面
鼻咽中部
– 标志是咽鼓管圆枕 – 卵圆孔 – 咽旁间隙(颅底-颌下腺)
CT
CT骨窗
T1WI T1WI+C
正常解剖-鼻咽腔冠状面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分析

论 著 ・临 床 论 坛
CH l E C o M M UNI v Oo C TO S N SE T
鼻腔 鼻窦 恶性 黑 色素瘤 l 临床分 析 O例
朱 瑞
内, 向鼻腔侵犯 ; 例肿瘤 位于筛 窦, 内 1 眶 侧壁骨质破坏 , 侵犯 相应 内直 肌 , 颈部 且 彩超有颈 部 淋 巴结转 移 , 远处 转 移征 无
合钴 6 o放 射 治 疗 。1 0例 中 临 床 误 诊 2
2 , 例误诊 为鼻腔 出血坏死 性息 肉 , 例 1 1 例误诊为低 分化磷 状细胞 癌。手 术后标 本病理诊断均为恶性黑色素瘤 , 其中 2例 为无色素型 , 免疫组 化学检查 , S一10蛋 0
白阳性 8例( O 。 8 %) 治疗方法 :0例 均行 手术治疗 , 中 l 其
—
,
质脆 , 之 易 出血 。影像 学 检 查 :0 触 l
2 . 81
例均行鼻窦冠状 位和轴位 C T扫描 , 中 其 8例肿瘤局限于鼻 腔 , 侧上颌窦 或筛 窦 患 有 阻塞 性 炎症 ; 1例肿 瘤 位 于上 颌 窦 腔
5 徐纪为 , 陈丽荣 . 发性鼻黏膜 恶性 黑色素 原 瘤病理和免疫 组化 观察. 中华耳 鼻咽喉 科
黑的病理 改变为组织结构虽多样 性 , 细胞 浆内可有黑色素颗粒 , 电镜 下检查可见其
MRI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MRI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王建宏;饶远生;刘海鹰;阎晓娟;房居高;孟朗【摘要】目的探讨MRI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经病理证实为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12例行CT+ MRI检查.比较患者恶性黑色素瘤的CT 和MRI的影像表现,及对周围侵犯结构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12例肿瘤患者,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未见明显囊变和钙化,肿块短径在2.0 cm-5.4 cm,平均短径为2.9 cm.肿瘤中心位于鼻中隔4例,下鼻甲3例,中鼻甲2例,上颌窦2例,蝶窦l例.邻近骨质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残存骨质边缘整齐呈刀切样改变.13例肿瘤患者MRI表现为肿瘤形态不规则,膨胀性生长.肿瘤中心位于鼻中隔4例,下鼻甲3例,中鼻甲2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13例患者中有11例典型黑色素瘤TlWI 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表现,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T1WI呈等、低信号,局部可见条状、斑片状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不典型表现,此时特征为MRI信号混杂,轻度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结论 CT与MRI均能较好的显示恶性黑色素瘤病灶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及邻近骨质破坏情况,但CT用于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缺乏特异性,MRI用于典型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为肿瘤临床分期提供重要的评估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8(022)004【总页数】4页(P586-589)【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鼻腔;鼻窦;磁共振成像【作者】王建宏;饶远生;刘海鹰;阎晓娟;房居高;孟朗【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62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MMM)属于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具有发展迅速,转移率、复发率、恶性程度高等特点,占鼻腔原发性肿瘤不足4.0%,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MRI所有序列均倾向为中等信号,或T1WI低信号与T2WI中高信号;
④增强扫描常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沿神经周围蔓延。
嗅神经母细胞瘤
嗅 神 经 母 细 胞 瘤 (esthesioneuroblastoma ENB) 最常见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属于神经嵴细胞肿瘤,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10~
20岁与50~60岁。临床表现为鼻塞感、头痛、鼻腔分泌物、用鼻吸气困难、鼻腔息
鼻腔乳头状腺癌,横轴面CT平扫示左侧 鼻前颌窦多见。CT表现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伴窦口区点状及片状致 密影。窦腔钙化灶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呈T1稍低或等信号,T2多为低信号。 增强后侵袭型病变可明显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常见症状是鼻阻塞与无痛性鼻腔肿块,鼻阻塞进行性
2.腺癌 鼻腔腺癌
腺样囊性癌最常见于于腭部,向上侵犯鼻腔,累及鼻腔者约为30%。临床上病程较长, 可达5年之久,临床表现为鼻腔肿块与疼痛、麻木、鼻阻塞等。CT和MRI表现为鼻腔 鼻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 邻近骨质溶骨 性、侵袭性、压迫性或膨胀性破坏,并突破窦壁向邻近窦腔和组织侵犯为特点。
左侧鼻腔ENB:图(1A) CT平扫示鼻腔(左侧为主)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箭)。 图(1B),(1C)左侧筛骨及上颌窦壁骨质破坏(箭)。
双侧额叶ENB 图(2A)T2WI示双侧额 叶病灶不均匀高信号 (箭)。 图(2B)T1WI示病灶呈 不均匀低信号,周围脑组 织呈指状水肿(箭)。 图(2C~2E)冠状位及矢状 位增强时病灶不均匀强化, 其内见条带状低信号,呈 “花瓣”状(箭)。 图(F)病理证实为ENB。
加重并呈持续性。好发部位为鼻腔前部,特别是鼻前庭上方、鼻骨后方。 CT与MRI特点:
①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呈宽基底,与鼻腔粘膜不易分开,常伴鼻中隔粘膜对 称性增厚。合并相应鼻背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线消失,皮下肿块。继发同
侧上颌窦炎与额窦炎;
②CT上病变密度均匀、近似肌肉,常无骨质破坏,或骨质改变轻微,多呈膨 胀性生长,压迫性骨质吸收;
图9为右侧鼻腔黑色素瘤: (9a)横轴面T1WI示右侧鼻腔稍高信号信号肿块,其内结节状更高信号(箭); (9b)横轴面T2WI示肿块为稍高信号信号,T1WI高信号区为T2低信号(箭); (9c)横轴面脂肪抑制T1WI示右侧鼻腔肿块(箭),右上颌窦低信号影(短箭),考虑为积液; (9d)冠状面脂肪抑制T1WI示右侧鼻腔肿块,上半部稍高信号(长箭),右上颌窦低信号影(短箭)
影像学CT表现
CT上早期主要表现为:
①局限于中鼻道和鼻 腔后2/3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呈鼻息肉样软组织沿 鼻腔腔道生长; ②肿块密度不均,其内未见钙化,坏死囊变相对少见,周围骨质呈溶骨性吸收 破坏,边缘整齐,无硬化边;
③病变进展较快,常侵犯邻近眼眶、颅底等结构,由于不少患者就诊时较晚,肿 瘤体积较大或已发生邻近结构浸润,影像学上很难明确原发部位;
④增强扫描病灶多为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表现无特异性,但对显示 病灶边缘,特别是眶内和颅内侵犯的边界十分必要。
MRI表现
MRI对黑色素极敏感,T1WI表现为高信号,T2WI表现为低信号,与其他肿 瘤信号相反,但由于SMMM黑色素含量较少和肿瘤出血率高达46%,决定了MR I信号的混杂特性,因此有学者将黑色素瘤的不同MRI表现分为4种类型: ①黑色素型:当肿瘤较小(直径<2㎝)且肿瘤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时表现为 典型的T1高信号,T2低信号; ②无黑色素型: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 ③混合型:黑色素型和无黑色素型混合,当肿瘤较大,黑色素含量较少时,T1WI 以等信号为主,局部可见斑片状、条状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内可见条
状、斑片状低信号,该征象可能与肿瘤内部丰富的血管网及胶原纤维间隔有关;
④出血型:表现为血肿不同时期的信号特征。
图8为左侧鼻腔黑色素瘤: (8a)左侧鼻腔等密度肿块, 左侧中下鼻甲及左上颌窦 内侧壁破坏; (8b)增强扫描矢状面重组 示左侧鼻腔几乎被完全填 充,肿块大部分中度强化 (长箭),硬腭骨质破坏 (短箭)。
女,43岁,左侧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A.T2WI横断面示左侧鼻腔内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 B.T1WI横断面示病灶呈明显高信号; C.增强冠状位示病灶呈中度强化。
鉴别诊断
1.鳞状细胞癌是鼻腔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约占70%~80% 。临床上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
好的发部位为鼻中隔黏膜与皮肤交界区。 CT与MRI特点:①鼻腔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破坏,因鳞癌为浸润性生长,因此骨质破坏常较明显、 很少有骨质残留。②CT呈软组织密度,界限欠清。③MRI表现为中等T1及较高T2信号,较大肿 瘤常因坏死与出血而信号不均。 ④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但多为中度至明显强化。
肉样肿物、嗅觉丧失等。 CT与MRI特点:
①肿瘤位于鼻腔顶部,易穿过筛板侵入颅内、形成腰状或哑铃状,也可累及上颌窦;
②CT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骨窗显示邻近骨质受压吸收或破坏; ③MRIT1WI及T2WI为中等信号,T2WI上也可为较高信号、但信号强度 低于鼻腔癌; ④增强扫描肿瘤较明显及不均匀强化。
图1为鼻腔低分化鳞癌:(1a)鼻腔冠状面CT平扫示右侧鼻腔软组织肿块(箭),鼻中隔上中段、右 侧钩突、右侧中鼻甲及部分下鼻甲、右侧眼眶内壁骨质破坏;(1b)CT横轴面增强扫描示右侧鼻腔肿 块中度欠均匀强化(箭),CT值增加23HU。图2鼻腔低分化鳞癌:(2a)横轴面T2WI示右侧鼻 腔上部高信号肿块(箭);
流行病学
SMMM起源于鼻腔鼻窦黏膜中的树突状 黑色素细胞,属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系 统。SMMM约占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 4%,常见发生部位为鼻中隔及鼻甲,但 是大部分起源于鼻窦,好发于40〜70岁 中老年患者,无性别差异。
临床特点
SMMM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早期表现为单侧鼻塞、涕中 带血,易误诊和漏诊,故患者就诊时病变往往较大。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远较鼻窦多见,鼻中隔前下部最常见,常为 单侧受累,鼻窦以上颌窦好发,约占25%,常侵犯眼眶、 颅底而出现相应症状,如头痛、复视、眼球移位。由于头 颈部血供及淋巴引流十分丰富,黏膜黑色素瘤比皮肤黑色 素瘤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仅为20%~46%, 且治疗后大部分1~2年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淋巴 结转移以颌下及颈部淋巴结为主,血行转移以肺、肝、脑 转移多见。
鼻腔鼻窦黑色素瘤的诊断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 sinonasal
mucosal malignant melanoma,SMMM)恶 性程度高,与发生于头颈部其他部位的恶性 黑色素瘤相比,发展快,易复发和早期转移, 治疗更加困难,死亡率更高。因此,增加对 SMMM 的认识,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 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