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合集下载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和预后
Ø 外科手术是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彻底 切除原发灶是手术的基本要求。
Ø 由于鼻、面、头部相邻很多重要结构,防止面容损伤 和功能丧失,给根治性手术增加了难度。
Ø 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Ø 化疗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 Ø 免疫治疗(抗PD-1抗体)。
小结
Ø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40-70岁中老年人。 Ø 易误诊、易复发、易转移,预后较差。 Ø 鼻塞、鼻出血、涕中带血三大临床症状。 Ø CT缺乏特异性,主要用于观察肿瘤形态、范围、肿瘤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 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Ø 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 眼脉络膜、粘膜(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 系统(原发少见,多为转移)。
Ø 发病率低,占所有鼻腔鼻窦肿瘤的3.6%-4.0%。 Ø 发病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 Ø 恶性程度高,由于头颈面部血供及淋巴引流丰富,故
临床表现
Ø 常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群。 Ø 男女比例1.2:1。 Ø 多见于鼻甲、鼻中隔部位。 Ø 少数发生于鼻窦(以上颌窦多见)。 Ø 鼻塞、头疼、鼻出血、涕中带血、可伴嗅觉减退。 Ø 肿瘤侵犯鼻窦、眼眶等组织,可导致邻近骨质不同程
度破坏,引起面部畸形隆起、疼痛麻木。
影像学表现
Ø 黑色素型: l 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l 黑色素内有不成对电子和自由基存在,形成金属螯合物,可缩
对邻近骨质的破坏情况。 Ø MRI对典型病例有诊断价值,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Ø MRI对非典型病例价值有限。 Ø 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化:S-100蛋白、HMB-45。
谢谢
窦周结构,边界不清,中央多见不规则坏死区。 Ø MR示肿块常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

鼻咽部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鼻咽部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③MRI所有序列均倾向为中等信号,或T1WI低信号与T2WI中高信号;
④增强扫描常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沿神经周围蔓延。
嗅神经母细胞瘤
嗅 神 经 母 细 胞 瘤 (esthesioneuroblastoma ENB) 最常见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属于神经嵴细胞肿瘤,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10~
20岁与50~60岁。临床表现为鼻塞感、头痛、鼻腔分泌物、用鼻吸气困难、鼻腔息
鼻腔乳头状腺癌,横轴面CT平扫示左侧 鼻前颌窦多见。CT表现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伴窦口区点状及片状致 密影。窦腔钙化灶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呈T1稍低或等信号,T2多为低信号。 增强后侵袭型病变可明显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常见症状是鼻阻塞与无痛性鼻腔肿块,鼻阻塞进行性
2.腺癌 鼻腔腺癌
腺样囊性癌最常见于于腭部,向上侵犯鼻腔,累及鼻腔者约为30%。临床上病程较长, 可达5年之久,临床表现为鼻腔肿块与疼痛、麻木、鼻阻塞等。CT和MRI表现为鼻腔 鼻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 邻近骨质溶骨 性、侵袭性、压迫性或膨胀性破坏,并突破窦壁向邻近窦腔和组织侵犯为特点。
左侧鼻腔ENB:图(1A) CT平扫示鼻腔(左侧为主)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箭)。 图(1B),(1C)左侧筛骨及上颌窦壁骨质破坏(箭)。
双侧额叶ENB 图(2A)T2WI示双侧额 叶病灶不均匀高信号 (箭)。 图(2B)T1WI示病灶呈 不均匀低信号,周围脑组 织呈指状水肿(箭)。 图(2C~2E)冠状位及矢状 位增强时病灶不均匀强化, 其内见条带状低信号,呈 “花瓣”状(箭)。 图(F)病理证实为ENB。
加重并呈持续性。好发部位为鼻腔前部,特别是鼻前庭上方、鼻骨后方。 CT与MRI特点: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早期发现和确诊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
何时应就医?
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专业检查,以早期发现任何 异常变化。
定期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或MRI用于评估肿瘤大小和位置,以及 是否有转移。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白种人相对风险更高,尤其是皮肤较白的人 群。
不同种族的发病率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血、嗅觉减退、面部肿 胀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鼻腔疾病相似,但持续出现 时应及时就医。
何时应就医?
就医建议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和影 像学评估。
早期病例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达到治愈效果。
手术后需定期随访,预防复发。
治疗方案是什么?
放疗和化疗
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病例,放疗和化疗可能是 必要的辅助治疗。
这些治疗可能会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治疗方案是什么?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方案,展示了良 好的前景。
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谢谢观看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黑色素瘤的发生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遗传因素 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鼻腔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环境和遗 传因素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分类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 直接发生在鼻腔内,后者则是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而来。
原发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早期识别和诊断非常 重要。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组织检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长期接触紫外线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风险较 高。
吸烟者和免疫系统受损者也属于高风险群体 。
谁会受到影响?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血、面部肿胀及疼痛 等症状。
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容易延误治疗。
谁会受到影响?
年龄与性别
该疾病在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更高,但女性 也不容忽视。
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 。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为何护理如此重要? 促进康复
全方位的护理支持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积极的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和恢 复。
谢谢观看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黑色素瘤主要由于紫外线辐射、遗传因素以及免 疫系统功能低下等导致的黑色素细胞发生突变。
环境因素和基因易感性共同作用,引发该疾病。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流行病学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在不同人群中发病率各异,通 常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护理业务学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需要护理干预?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何护理如此重要?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定义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鼻腔内黑色素细 胞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较为罕见,但其生长迅速且易转移。
对年龄和性别的关注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 。
何时需要护理干预?
何时需要护理干预? 治疗阶段
在手术后、放疗或化疗期间,患者需要特别的护 理干预。
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

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

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
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不是很容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多数为晚期,晚期症状比较明显,黑色素瘤的主要症状就是表现在皮肤的黑色素变化上,黑色素异常分裂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皮肤上面比较扁平的色素痣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扩散,并且还会出行肿大的情况。

这些症状的发展都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很多的患者对自己皮肤表面的症状不是非常的敏感,所以往往是疾病出现很大的变化之后才开始进行治疗的。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恶性肿瘤,又称恶性黑瘤,大多原发于皮肤,也可起源于眼、鼻腔等处,早期可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见肺、脑。

恶性黑色素瘤,不发生在带毛的色痣上。

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色痣,生长在表皮和真皮之间。

是无毛的光滑的,几乎都是发生在口唇、手脚、生殖器、肛门、头颈部等易磨擦的部位。

一旦诊断,应尽早作广泛肿瘤切除,并辅助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

初发病在皮肤上出现隆起豆大丘疹或结节,呈灰黑色或褐色。

瘤体边缘不规则,色素不均匀,表面过度角化,毛发脱落,可溃破出血,痒痛。

上述内容由总结发布。

鼻恶性黑色素瘤

鼻恶性黑色素瘤


• CT 和 MRI 均能确定肿瘤形态及中心 位置
病理学检查
• 形态多样性
• 特异性免疫组化 • HMB45、Melan-A、vimentin、S-100
• 结节状、息肉样、菜花状
• 组织排列方式多样 • 结节状、血管外皮瘤样、片状、旋涡状及 巢状 • 细胞形态和结构多样 • 浆细胞样、气球样、小圆细胞样、淋巴细 胞样、上皮样、梭形、多形性细胞等,常 见核分裂和大的嗜伊红细胞 在瘤细胞内找到黑色素颗粒时可确诊,但当 瘤细胞无色素及仅含较少量黑色素时则易误 诊。
.
靶向药物治疗
副作用减少
有效率较高
.
生物治疗
基因治疗 细胞因子
.
手术治疗
鼻内镜手术
• 首选治疗方法
• 把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考虑在内 • 手术治疗一般不彻底,术后复发率也很高 • 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 出血量少。 • 通过术前 CT 或 MRI 检查结合术中显微内镜的可更 精确的控制肿瘤根蒂及范围,对于肿瘤的彻底切除 有意义。 • 且术后恢复好且快。 • 对于复发的17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李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原发于鼻腔来源于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 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多存在于皮肤、眼球脉络膜和神经系统。 • 皮肤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肛门、足底及外阴,鼻腔黏膜者少见。 • 发生率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0.5%~2%。
化学治疗
• 化疗的缓解率很低。 • 单独化疗的药物有达卡巴嗪和替莫唑胺:细胞 毒作用, 作用于细胞周期 G2 期, 增强对肿瘤 细胞 RNA、蛋白质的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形成。 通过甲基化加成物的错配修复,发挥细胞毒作 用 • 紫杉醇和多西他赛:主要是保持微管蛋白稳定 性,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而起到抗肿瘤作 用

非典型表现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两例

非典型表现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两例

鼻窦 C T 显示 ( 图1 B ) : 右 中鼻道 、 鼻窦 、 右 下鼻 甲可 见软组织

病 例 报 告

非 典 型表 现鼻 腔 鼻 窦黏 膜 恶 性黑 色 素 瘤两 例
王全桂 ( 北京大学第一 医院耳鼻 咽喉一 头颈外科 , 北京 1 0 0 0 3 4 ) [ 关键词 ]黑色素瘤 ; 鼻肿瘤 ; 鼻腔 ;鼻窦
[ 中图分类号 ]R 7 3 9 . 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1 — 1 6 7 X( 2 0 0 7 ) 0 5 - 0 4 3 7 - 0 3
软组织影 。左上颌窦 内密度增 高影 , 各 窦腔无 扩大 , 骨壁 完
整、 无 破坏 。人院诊 断 : 慢性鼻窦炎 、 右后鼻孔 出血坏死 性息
肉。1 9 9 9 年 4月 2 1 日在鼻 内镜下行 右全组 鼻窦 、 左前 组鼻
窦 开放术 。术 中见 右中鼻 道及筛窦黏膜肿胀 , 后鼻孔 未见息 肉, 右下鼻 甲后端肿大 、 松 软呈 暗紫色阻塞后鼻孔 , 表面附 出 血坏死样物 , 用吸切钻 切除部分 下鼻 甲后端 , 右 后鼻孔 上缘 及 咽鼓 管圆枕上方黏膜 略呈黑 色改变 。左 鼻窦 黏膜 基本正 常 。术后病 理报 告为 : 鼻腔黏膜呈慢性 炎症 。术 后 1个月行 鼻 内镜复查 , 见右筛窦 黏膜 肿胀 、 肉芽样改变 , 右下鼻 甲明显
维普资讯
北 京




( 医

版 )
・ 4 3 7・
J O U RN A L O F P E K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 V o 1 . 3 9 N o . 4 A u g .2 0 0 7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分析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分析
方法 。黑色素瘤 因乏氧 细胞多 , 对辐射损 伤修复能力强 , 故放疗 敏感 性差 , 目前 只 作为手术 前或手 术后 配合治疗 。笔 者根 据患 者实 际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 包括 手术 加术 后放疗 , 手术 加放疗 和化 疗 , 其 中 1 辅 以免疫 治疗 。本 组病 例统 计 1 例 年生存率 5 % , 0 2年生存率 4 %。3年生 0 存率 1% , 0 可能 与作者统计 病例少 、 年限
论 著 ・临 床 论 坛
CH l E C o M M UNI v Oo C TO S N SE T
鼻腔 鼻窦 恶性 黑 色素瘤 l 临床分 析 O例
朱 瑞
内, 向鼻腔侵犯 ; 例肿瘤 位于筛 窦, 内 1 眶 侧壁骨质破坏 , 侵犯 相应 内直 肌 , 颈部 且 彩超有颈 部 淋 巴结转 移 , 远处 转 移征 无
合钴 6 o放 射 治 疗 。1 0例 中 临 床 误 诊 2
2 , 例误诊 为鼻腔 出血坏死 性息 肉 , 例 1 1 例误诊为低 分化磷 状细胞 癌。手 术后标 本病理诊断均为恶性黑色素瘤 , 其中 2例 为无色素型 , 免疫组 化学检查 , S一10蛋 0
白阳性 8例( O 。 8 %) 治疗方法 :0例 均行 手术治疗 , 中 l 其


质脆 , 之 易 出血 。影像 学 检 查 :0 触 l
2 . 81
例均行鼻窦冠状 位和轴位 C T扫描 , 中 其 8例肿瘤局限于鼻 腔 , 侧上颌窦 或筛 窦 患 有 阻塞 性 炎症 ; 1例肿 瘤 位 于上 颌 窦 腔
5 徐纪为 , 陈丽荣 . 发性鼻黏膜 恶性 黑色素 原 瘤病理和免疫 组化 观察. 中华耳 鼻咽喉 科
黑的病理 改变为组织结构虽多样 性 , 细胞 浆内可有黑色素颗粒 , 电镜 下检查可见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