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科学哲学思想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人物简介

《经验与自然》
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
对美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 为美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
• 推动了美国哲学的发展
05
约翰·杜推动了美国教育的进步
对全球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约翰·杜威:美国哲学家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约翰·杜威的生平与背景
约翰·杜威的出生与成长
185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
• 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 在家庭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宗教熏陶 -年轻时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 受到了当时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亨利的启蒙教育
• 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
• 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
• 强调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
途径
教育哲学与民主教育
教育哲学观点
• 认为教育是培养个性、发展才能的过程
• 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需求,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民主教育观点
• 认为教育应该平等、自由、民主
参与了美国社会和政治活动
• 支持妇女选举权、劳工权益等社会改革运动
• 对美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家人共度时光
• 与妻子艾米丽共同度过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 培养了五个孩子,其中三个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1.实用主义哲学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
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
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
“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
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
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
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
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
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
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
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
2. 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从“人性论”观点出发。
并接受了实证主义者的“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
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使社会进步,只需要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
杜文这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改良主义。
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
3 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
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
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总结

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总结杜威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教育、经验主义、问题解决教学、整体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
下面对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杜威提出了民主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民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参与其中,学校应该是一个民主社区,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地参与教育活动。
杜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做出决定,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指令。
他反对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其次,杜威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知识的来源是通过个人的实践和经验获取的,而不仅仅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
他主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获得知识,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学习。
杜威提倡“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杜威还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理念。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他主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推理,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习的关键,通过问题解决,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杜威还倡导了整体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他强调学生的身心一体性,主张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
他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创造力,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
最后,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还包括进步主义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他们的才能和兴趣,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积极参与和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论杜威哲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

Ke r s J h we ;“ ce t i prt” ;sin er t n p a maim ywo d :o n De y s in i cs i f i ce c ai r g t o s
Ab ta tJ h we ’ie so i p i s p y s se c n an d e l n u l sin i cs ii .I s sr c :o n De y d a fh s h l o h y tm o ti e py a df l “ ce tf p r o i t” ti
没有 引起 国 内学 者 的注 意 。 至 可 以 这 样 说 , 于 这 个 问 题 甚 对
在科 学 领 域 中 的集 中 反 映 。
一
、
求 真 精 神
追求真理是科学 的精 神起点.在科学研究者 看来 , 追求 真理是科学家唯一 的真正使命 。求 真本 身就是 目的. 一切 利 害的算计都可能导致 歪 曲真理 .这种超 越现实 利 害以追求 真理 的纯粹求 知 精神 。 科学 研究 人员 知性 主体 精 神 的显 是 现, 是科学精神的深层次本质结构 .
On t eJ h w y ’ d a f“ ce t i p rt” h o n De e SI e so S in i cS ii f
K O NG a - ta Xi ng in
( l g fp i s p y ,Re mi ie st f ia ,Be ig 1 0 7 Chn ) Col eo hl o h e o n n Unv ri o n y Ch i n 0 8 2, ia j
t e d v l p e tr s l a d t e r f c i n a o tmo e n p i s p y r to a im n d r ce c r c i e h e e o m n e u t n h e l to b u d r h l o h a i n l e o s a d mo e n s i n e p a t c
马克思与杜威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比较

2016年4月号上马克思与杜威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比较蒲 钰从表面上看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与杜威的思想理论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从深层次看,马克思与杜威的研究方向还是较为一致的,都对科学存在着热衷的思考,历史背景也比较相同。
马克思和杜威 都比较推崇科学技术,重视科学技术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和杜威的哲学思想都对以后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些哲学思想也受到广大关注,马克思哲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众多哲学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对其他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虽然这俩大流派都是以研究科学为基础,但本质上、关注的方面、历史背景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对马克思与杜威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并分析两大流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马克思与杜威科学技术思想基础比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与杜威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两种思想都是由自身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而成。
对二者的基础进行比较,就要强调二者哲学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以哲学思想想达到的最终目的也不一样,具体的理论内容也不尽相同。
马克思与杜威本身存在的社会阶级就不一样,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下的人民,二杜威则是资产阶级下的人民,所以他们从小受到的阶级影响也不一样,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形成的哲学理论想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科学技术哲学是众多哲学分支中的一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啊在于培养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促进了旧的社会制度的消亡进程,提高新的社会制度形成的速度。
杜威是在资产阶级的社会中产生的哲学思想,会受到资产阶级的一定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远远没有马克思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高,并不能对社会阶级起到质的改变,只能对其的调整做出建议。
二、马克思与杜威科学技术思想兴趣成分分析马克思和杜威生活在同一时期,有着相似的科学知识的认知,并且当时已经初步提出了科学的重要性,同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现和使用对人们重视科学技术的态度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命题关注正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该与孩子自己的生活相适应,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
它应适应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针对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需要改革过时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其更有活力,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社会改革。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理论

杜威理论教育本质论: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哲学的改造》读后感

《哲学的改造》读后感《哲学的改造》是约翰·杜威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著作,它对我个人的思考方式和哲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杜威在这本书中,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倡导了一种更加实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
首先,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批判让我重新审视了哲学的本质。
他指出,传统哲学过于关注理论构建和概念分析,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人的实际需求。
这让我意识到,哲学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思考,而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启示。
这种转变让我对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其次,杜威的实用主义和人文主义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的实际需求和经验,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价值和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的实践和行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际效果和实践成果,而不是仅仅关注理论和概念。
这种思想转变让我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尝试将哲学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此外,杜威对于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通过借鉴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探讨了哲学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这让我明白,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哲学的改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总的来说,《哲学的改造》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不仅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杜威的哲学思想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思考,而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启示的学问。
我相信这部书所传达的智慧和见解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杜威的哲学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验证和发展这些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的科学哲学思想一、杜威之前的科学哲学传统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认为:科学就是一种逻辑,是一种运用数学的方法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寻求经验证实的逻辑活动,具有严谨的逻辑和推理过程,在大部分科学哲学家看来,科学是机械的探索自然的奥秘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发现真理或至少接近真理。
科学的意义就在于其至高无上的真理性。
二、杜威的科学哲学思想(1)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杜威认为关注科学,应该关注它的探究过程,以及人在该过程中所形成的“判断与控制的方法”《理解杜威》2010年1月第一版第四章善的界定 P96 如果我们要更为准确的理解杜威科学概念的含义,我们就应该首先记住他的一个基本观点,即:我们过分关注科学活动中产生的那些已经形成的东西,如事实、结论、发现和发明等,这样反而就忽视了本质性的因素-------探究过程的“内在逻辑”,以及“形成判断与控制的方法”。
杜威认为传统的对待科学的观念是僵化的和机械的,忽视了科学的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应该从对确定性的追求转移到对控制方法的研究,即依靠行动,通过有目的的行为主动调节与活动相关的各种条件。
杜威认为在学校里这种错误的观念尤其突出,在学校里,科学被视为一种“学生们需要熟悉的已经完成了的材料的积累………而不是一种探索客观事物的方法”(MW6:70,74)。
杜威写道:“任何认知结论的价值都取决于用以获取它的方法。
”(LW4:160). 于是,他主张“运用科学这个术语时,首先要强调它作为方法的内涵,其次是强调与方法有关的结果的内涵”(MW3:3)。
杜威进一步指出,科学这个术语最好是理解为“存在一系列探究的方法,当我们把这些方法运用于客观事物时,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事物,能够更理智、更安全和更灵活的控制它们”(LW5:4).这些探究的方法,包括可观的观察以及暂时悬置判断。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受过科学的训练,那么他应该能够“悬置,或者说推迟作出结论,以免被表面现象误导作出仓促的判断”(LW8:252).另外,探究方法还包括那种创造性地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正如杜威所讲,“从一定意义上,科学方法是一种建设性的利用怀疑的方法,他把怀疑转化为特定的探究过程”(LW4:182).因此,怀疑提供了一种引导探究活动的假设上的灵活性。
杜威把科学态度的特点描述为“一种享受怀疑的能力”(LW4:182).从正面讲,科学态度是“一种探究、考察、辨别的意志,以及唯有在尽力搜集充分的证据之后作出结论的意志”(LW13:273)杜威认识到怀疑对于日常生活习惯是一种挑战。
先有理论和原则,然后再来寻找证明,杜威认为这与科学态度是相违背的。
如何获得科学态度的问题就向教育提出了挑战。
关于教育,杜威写道:“把发展思考、观察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也许是一个公理”(LW6:60).另外,科学态度也包括这样的特点,如把观察和报告的准确性作为首要的强调点,以及完全真诚的查找自己所作的工作的毛病。
(参阅MW6:179;LW8:109)杜威相信,科学既为我们提供了“揭示存在奥秘的唯一可靠的手段”,也为我们展现了成功地获得“新的自信、控制与安全的奇迹的无限可能性”(LW5:269)。
杜威写道:“科学是进步的化身”(MW9:231)。
科学实验通过对现存条件进行理智上的整理,从而使人们形成了对于进步的信仰。
科学是唯一合理的组织手段,它使人们能够通过协作来解除习惯和世俗的束缚。
“唯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通向真理的道路------这条道路意味着耐心和以观察、实验、记录与谨慎的反思为特征的写作探究”(LW9:23)。
科学的方法在值得信赖的意义上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它不是在被保证的意义上是“切实可行的”。
科学无法为特定的问题提供确定不移的答案。
杜威写道:“我们常常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给予这种和那种程序以最终证明的印鉴…….一种带有各种各样好处的保证书而不是透入眼睛的光亮和照亮脚步的明灯”(2)从科学生存论的角度,杜威认为科学同人的生活相关,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科学与常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科学应该扎根于人类的生活深处。
杜威写道“科学态度说到底不过是自由而有效的理智”(LW13:279),这表明科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常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拒绝把科学当作某种深奥的东西或一种高于日常生活层面的东西(LW1:344)。
当然,这两种探究模式是不同的,但这并不能抹煞他们之间的共性。
从探究的目的方面讲,它们的不同在于: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还是为了增进知识。
“常识的知是为了行,而科学的知恰好相反”(LW1:342)。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知识为行动服务,而在科学的求知过程中我们行动是为了有所发现。
正如杜威在其他地方所说,“与其他实践活动不同,科学求知是一种向前推进知识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LW16:253)。
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可以以一种类似理解初级经验与次级经验的方式来理解常识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杜威说:“科学的对象和程序源出于日常生活中直接碰到的问题及其方法,与如何利用与享受对象有关”,“科学又以一种极为精致的方法,以一种极大的扩充了的内容和形式反作用于后者”(LW12:71)。
杜威指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对于日常所见的水和化学上所谓的水分子有了更好的理解。
在杜威看来,传统的哲学把科学与常识和实践活动割裂开来,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是达到绝对确定性的唯一道路,只有在静观中我们才能把握终极实在,只有认识了终极实在我们才能获得绝对确定性,他们认为实践活动是一种低级的事物。
这种看法只能导致最终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只能获得钻进草堆的鸵鸟似的智慧,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却无视。
{评序030}在杜威看来,目前人类知识中最大的鸿沟就是人文学科和非人文学科的分裂,所以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科学的统一问题。
当非人格性的、非人文的科学结论被应用于指导那些在设计手段和目的方面受到情感与欲望影响的人类行为过程时,人文学科和非人文学科之间的分裂就会消失,它们之间的沟壑将会被填平,此时,科学不仅是在观念上,更主要的是在事实上,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整体。
在这一结合中,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的兴趣的表达和实现,科学本身不仅是一种价值,而且还是有效的鉴定人类和社会生活所有方面评价的重要方法。
在杜威看来,传统哲学的主客观二元论思想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确实有点作用。
因为科学要和许多敌人作斗争,例如:科学要从宗教神话的襁褓之中走出来的话,要对抗外在制度的权威的话,必须树立起自己的内在的权威。
但是,当科学的实际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已经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并非与自然对抗,如果这时还保留主客二元的思想则就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了。
如果科学意识与人的价值意识能完全结合起来,那么现在压迫着人类的最大的二元论,即所谓的物质的、机械的、科学的和道德的与理想的东西中所存在的缝隙,就化为乌有(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一版,第91—93页)(3) 从科学实在论的角度,杜威认为应该从自然主义的角度理解科学,而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
不能将智力看作事物最初的造型者和最终的原因,而是改造社会和生活的积极的改革者。
人类不是夸大自足的自我,不是通过魔术创造世界,而是负责的行为者,通过创造力、独创性和智慧的劳动去重新创造世界,将其变成智力的的工具和资产。
(智力=科学吗?这句话放在这里合适吗?)(4)科学为解决情境中的困境提供理智指导和评价手段。
(评序59)我们并不需要把知识当作是唯一能够把握实在的东西。
我们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认知的对象是经过实验思维之火所锻造出出来的,它既是经过有意的重新安排和重新处理过的事前的对象,也是以改造的效果来验证其价值的事后的对象(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97页。
)。
行动和认识的目的和标准是在行动中演化出来的,而不是先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实在世界(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7页。
)。
一时存在的特殊情势,无论其是好是坏,总是可以改善的。
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智慧,去研究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的积极的手段,去分析那些手段实践的障碍,而致力于情势的改进(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一版,第96页)。
行动是解决问题情境的手段(杜威:《确定性的追求》,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7页。
)。
通过实际控制所获得的安全远比理论上的确定性更为珍贵。
单纯的活动、盲目的奋斗史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的,只有通过行动才可能控制结果所依赖的条件,而这种行动是需要理智来指导的。
(评第一部分004)自然科学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这种明显的差别导致了一种分歧,导致了一种彻底的分裂。
在关于物理现象的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和方法,和人类活动的那些重要的观念和方法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共同基础。
因为自然科学的命题涉及的是事实与实施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就不可避免的会问以下这个问题:指导人类行为的科学命题是否可能?(评第一部分071)那些已经产生并且现在是物理学、化学乃至生物学的实质内容的那些命题,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在处理人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信念和观念中引起变化。
只有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一种能够作为方法调控的经验主义的评价理论才有可能。
只有当表达了欲望和兴趣的活动,通过与物理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在环境中见效时,欲望和兴趣才展现出结果。
没有关于物理条件的充足的知识,没有关于这些条件相互联系的有充分根据的命题,就不可能预测出各种条件下和环境下所可能导致的后果。
一些人所设想的那一道存在于“情感”语言和“科学”语言之间的严格而无情的界线,是如今存在于人类关系和人类活动中的理智和情感之鸿沟的反映。
(5)科学本身带有一种实验主义的特质,应该把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价值哲学和人文事务的研究。
{评038}杜威把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价值哲学和人文事务的研究。
杜威指出,实验方法的本义就是一切要通过试验。
实验经验主义继承了古典哲学为人类追求智慧的宏大理想,但与古典哲学不同的是,实验经验主义认为追求智慧的方式,不是掌握永恒的和普遍的实在,而是应用科学方法和最好的科学知识结论。
实验经验主义主张把应用在物理现象上的科学实验方法推广到社会和人生事务上去,主张用操作性的思维去评判社会和人类事物。
将实验方法引入人文领域,这时杜威所创立的实验主义的研究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站在沼泽地里,我们没有也不需要坚如磐石的基础,但这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28页)。
另外,普特南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出标准必须和实践一起发展。
这与杜威对实验方法的阐释二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