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主动脉弓和其变异
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变异的MRA解剖学分析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弓形态及分支变异的MRA解剖学分析的研究进展摘要:主动脉弓分支的解剖学变异比较常见,且类型繁多,以往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尸体解剖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但两者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尸体解剖为静态研究,DSA虽然为活体成像,但具有创伤性和辐射性。
MRA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无创、无辐射等优点,近年来随着高场磁共振机的普及,主动脉弓以上联合MRA检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主动脉弓、解剖学变异、核磁共振血管成像Abstract: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aortic arch branches are common, and there are many types. Previous research methods mainly include autopsy and digital silhouette angiography (DSA), but both of them have great limitations. Autopsy is a static study, while DSA is a living body imaging, but it has trauma and radiation. MRA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safe, non-invasive, non-radia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high-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machines, combined MRA examination above the aortic arch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aortic arch, anatomical variation, mri angiography1.前言主动脉弓形态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变异比较常见,类型繁多,引发其变异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例如种族差异、胚胎时期主动脉弓发育速度不平衡等[1]。
主动脉弓的先天变异和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 图7.一个13岁的男孩患McCune-Albright综合征,存在左侧主动脉弓伴异常右 锁骨下动脉。(a)轴向CT血管造影图像显示左侧主动脉弓(蓝色箭头)和异 常右锁骨下动脉经过食管后部。 注意在异常右锁骨下动脉起源处无Kommerell 憩室。(b)斜矢状位CT图像显示食管后的锁骨下动脉异常。
• 右锁骨下动脉源自部分右侧背主动脉和右侧第 七节间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完全源于左侧第七 节间动脉。动脉导管或韧带,通常存在于左侧, 将近端连接左肺动脉,远端连接左锁骨下动脉 起点处。正常左弓在T5椎体水平处穿过左主支 气管,下行胸主动脉通常在中线的左侧。
• 图4.基于假设的双主动脉 弓系统的正常左主动脉弓 示意图。正常左主动脉弓 由右锁骨下动脉和降主动 脉,包括右动脉导管(灰 色)的右侧弓的退变引起。 从弓形出现的第一条分支 是右头臂动脉,其次是左 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 动脉。
• Edwards提出了一个理论双主动脉弓 系统,即双侧主动脉弓和双侧动脉 导管。
• 图2所示:假设双主动脉弓系统。原 始的第四对胚胎动脉弓以及背主动 脉的部分形成主动脉弓和弓血管, (红色)。
• 原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六对胚胎动脉弓形成动脉 导管和肺动脉(蓝色)。
• 该双主动脉弓系统可以描述主动脉 弓的大多数异常
简介 主动脉弓异常可以孤立发生,但也可能与结构性CHD相关。还有一些变异和
22q11.2的微缺失相关。主动脉弓解剖的详细评估对于计划胸部手术和血管内介 入是重要的,因为弓变体和异常的存在可能影响手术切口,弓异常可能增加血 管内治疗的技术难度。
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括

2019.08科学技术创新-47-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概括王炳洋(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在颈椎病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特别值得着重强调的疾病类型,在人类脑部血液供应的来源中,椎动脉是至关重要的直接来源,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椎动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里面的器官出现缺血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对于患者器官的功能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与之相对应的严重症状。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内容,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希望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变异中图分类号:R3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08-0047-021概述根据相关的报道和实践检验统计,有70%以上的颈椎病在同时都伴随有比较典型的椎动脉受累情况,这种疾病类型的高发年龄往往比其他的颈椎病类型更高,最为常见的年龄阶段在50~60岁。
从医学角度来看,椎动脉作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它的走行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在合成基底动脉之前,它可以分为四段,分别是:近段:也就是第一段,主要是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处至第6颈椎横突;横突段:也就是第H段,主要指的是自第6颈椎横突一直到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远段:也就是第DI 段,主要指的是从第2颈椎横突上缘一直到颅底的寰枕膜;最后就是第IV段,主要指的是从寰枕膜一直到两侧椎动脉的汇合处。
从总体概括上来看,椎动脉的颅外部主要指的是前三段,椎动脉的颅内部主要指的是IV段。
椎动脉因为它在走行方面有点十分典型的特殊性,其周围组织结构对其有着十分典型的影响,所以在发病学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正常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变异情况进行着重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患者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颈部手术,或者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疗提供关键的参考和指导。
头颈部CE-MRA正常表现与变异

多起自BA下1/3,双侧, 少数一侧缺如。
与PICA相互补偿: 一侧PICA发育不良 或缺如,该侧AICA 较粗大或形成 AICA-PICA干
小脑前下动脉临床意义
发出迷路动脉,内耳对血供变化敏感, 易产生恶心、呕吐、眩晕等平衡障碍, 耳蜗供血少致高调耳鸣,血流完全闭 塞致失听,提示为椎-基底动脉疾患
长约10mm,管径约 1.0-3.0mm
管径变异大,一侧 发育不良或不发育 (右侧多见),成 窗畸形、成双畸形、 特别短小等
交通后段
远侧段:A2-5段 单干型(78%)、 双干型(22%),极少数3支 分支:眶额、额极、额前、额中、额后、
旁中央、楔前及胼胝体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多为单根,少数2-3根、网状或缺如等 动脉瘤好发,约30%,与A1段发育不良
多为基底动脉发出
30%的一侧或两侧 PCA发自颈内动脉
有时PCA发出小脑 上动脉(SCA)
开窗
PCA供血区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包括枕叶距状裂视 觉中枢、颞叶底部。深支分布于脑干。
PCA临床意义
后交通与软膜动脉间侧支循环,致大脑后 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较轻。常因影响枕叶 距状裂而发生对侧同向偏盲,但中央视力 完好。
或畸形相关(85%) 一侧A1段缺如或阻塞,可通过其获得
对侧供血。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 供应整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包括 额中回以下。中央前后回下3/4,顶下 小叶,枕外侧回,颞下回上缘,颞极 内、外侧面,额叶眶部外侧半及岛叶 各部皮质。
▪ 与大脑前、后动脉吻合支丰富
大脑后交通动脉
•C1段分出,椎持颈 内动脉与椎-基底动
常规脑血管造影

*MCA分段:
大脑后动脉直接起自颈内动脉
前组血管造影时,经后交通动脉显示大脑后动脉
四、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分段:
*椎基底动脉解剖:
*PCA分段:
五、颅内后组循环造影
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起自颅外
六、多体位造影
正
正位
位
斜位 斜 位
脑血管造影资料分析
责任病变 侧支血供 形态学分型 血管内治疗风险-效益评价
常规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的常规步骤
1、主动脉弓双斜位 2、颈总动脉正侧位 3、颅内前组动脉正侧位 4、椎动脉正侧位 5、颅内后组动脉正侧位 6、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结果, 进行多体位造影
一、正常主动脉弓造影主动脉源自上血管变异二、颈总动脉造影
三、颅内前组动脉造影
ICA分段:
*ACA分段:
神经内科主动脉弓综合征疾病诊疗精要

神经内科主动脉弓综合征疾病诊疗精要一、概述主动脉弓综合征又称主动脉分支病、动脉炎(Takamatsu'sarteritis,TA)、Takamatsu病、闭塞性血栓性主动脉病、无脉症、大动脉炎综合征等,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大动脉的全层性血管炎。
本病由日本学者首先报道,随后西方国家和我国均有大量病例发现。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约为2.6/100万人。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不明,发病与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链球菌感染等引起的免疫损伤有一定关系。
部分病例有高γ球蛋白血症、CD4+/CD8+细胞比值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抗主动脉抗体和类风湿因子阳性、C反应蛋白增加、IL-2减少、动脉病变CD8+细胞增多等,提示本病与免疫异常有关。
在日本病例中,HLA-BW52或HLA-DAR12发病频率高,北美病例中HLA-MB3和HLA-DR4发病率高,提示本病有遗传易感性。
其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
(一)自身免疫学说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可能由于链球菌、结核杆菌、病毒或立克次体等感染后激发体内免疫过程所致。
其表现特点如下。
(1)红细胞沉降率快。
(2)血清蛋白电泳常见有7种球蛋白、α₁及α₂球蛋白增高。
(3)C反应蛋白、抗链“O”及抗黏多糖酶异常。
(4)胶原病与本病合并存在。
(5)主动脉弓综合征与风湿性、类风湿性主动脉炎相类似。
(6)激素治疗有明显疗效。
但这些特点并非本病免疫学的可靠证据。
血清抗主动脉抗体的滴度和抗体效价均较其他疾病明显增高,其主动脉抗原位于主动脉的中膜和外膜,血清免疫球蛋白示IgG、IgA 和IgM均增高,以后二者增高为特征。
尸检发现某些患者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变,其中多为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结核性病变。
Shimizt等认为可能由于此处病变直接波及主动脉或对结核性病变的一种过敏反应所致。
显微镜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的动脉壁有新生肉芽肿和郎罕(Laghans)巨细胞,但属非特异性炎性改变,未找到结核菌,而且结核病变极少侵犯血管系统。
牛型主动脉弓

牛型主动脉弓牛型主动脉弓(bovine aortic arch)是人主动脉弓常见的变异形式。
最常见主动脉弓上动脉血管的分支情况是这样的。
头臂干(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分别从主动脉弓上发出。
约有70%的病人是这种模式。
(见下图)第二常见的主动脉弓分支模式是左侧的颈总动脉和头臂干共干发出,这种模式称为牛型主动脉弓。
约有13%的病人是这种模式。
(见下图)还有一种少见的分支模式是左侧颈总动脉从头臂干上发出,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牛型主动脉弓。
约有9%的病人是这种模式。
(见下图)按照字面上的理解,之所以称为“牛型”主动脉弓,是因为牛这种动物的主动脉弓的形式和上述的两种模式是相似的。
然而,牛的主动脉弓上动脉分支模式是这样的。
(见下图)所以,所谓的“牛型主动脉弓”,与“牛”这种动物的主动脉弓分支模式,无论黄牛还是水牛,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上述研究结果由美国学者Layton于2006年发表于AJNR(《美国神经放射学杂志》)上。
也确实有读者对于牛型主动脉弓的命名的起源产生了疑问。
是哪位大神,在并不清楚牛的主动脉弓解剖结构的情况下,就把这种类型命名为“牛型主动脉弓”的呢?Layton等人还真下了一番功夫,翻阅了很多参考文献,甚至追溯到1900年的文献,同时还请教了美国很多医学界的牛人,但是依然没有找到这种命名的原始文献。
只能说以讹传讹,“牛型主动脉弓”的命名延续到了今天。
实际上,犬、猫和大多数兔科动物,主动脉弓上发出两根主要分支,一支发出无名动脉或称为头臂动脉,再发出双侧颈总动脉,另一支为左侧锁骨下动脉。
所以,“牛型主动脉弓”与这些动物的主动脉弓才是真正类似的。
有读者建议将“牛型主动脉弓”这种模式改为“犬型(canine)”、“猫型(feline)”或“兔型(lapine)”主动脉弓。
头颈部CE-MRA正常表现与变异

头颈血管病变
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 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 其它血管病变
诊断要求
熟练掌握正常血管及变异 多种后处理综合观察 确定有无病变 仔细描述病变 准确定性
谢 谢!
多为基底动脉发出
30%的一侧或两 侧PCA发自颈内动 脉
有时PCA发出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动脉(SCA)
开窗
PCA供血区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包括枕叶距状裂视 觉中枢、颞叶底部。深支分布于脑干。
PCA临床意义
后交通与软膜动脉间侧支循环,致大脑后 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较轻。常因影响枕叶 距状裂而发生对侧同向偏盲,但中央视力 完好。
artery,AICA)
多起自BA下1/3,双侧, 少数一侧缺如。
与PICA相互补偿: 一侧PICA发育不 良或缺如,该侧 AICA较粗大或形 成AICA-PICA干
小脑前下动脉临床意义
发出迷路动脉,内耳对血供变化敏感, 易产生恶心、呕吐、眩晕等平衡障碍, 耳蜗供血少致高调耳鸣,血流完全闭 塞致失听,提示为椎-基底动脉疾患
A1段:交通前段、 近侧段、起始段或 水平段
长约10mm,管径 约1.0-3.0mm
管径变异大,一侧 发育不良或不发育 (右侧多见),成 窗畸形、成双畸形、 特别短小等
交通后段
远侧段:A2-5段 单干型(78%)、
双干型(22%),极少数3支 分支:眶额、额极、额前、额中、额后、
旁中央、楔前及胼胝体动脉
头颈部
CE-MRA
正常表现与变异
血管成像方法
DSA CTA MRA:TOF-MRA
PC-MRA CE-MRA
检查方法选择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评价颅,胸骨角平面以上一段,起于 右第二胸肋关节水平,然后从右前方弯向左 后方。
主动脉弓位凸缘由左而右发出头臂干、左颈 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又分出右侧 锁骨下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一 般发自双侧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的变异几种情况:
1.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 2.右侧锁骨下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 3.无名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共干
正常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变异
关于主动脉弓
头颈部血供来源于主动脉弓的大血管 主动脉弓及弓上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本身也是颅内动脉栓塞和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因素
关于主动脉弓
对于怀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人,血管造影 应从主动脉弓开始,依次 行弓上主要分支、 颅内外分支血管的选择性造影,分析血管病 变以及枝循环状况。
常见变异-左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
1.无名动脉 2.左侧颈总动脉 3.左侧椎动脉 4.左侧锁骨下动脉
常见变异-右侧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
1.右侧颈总动脉 2.左侧锁骨下动脉 3.左侧颈总动脉 4.左侧锁骨下动脉 5.右侧椎动脉 6.左侧椎动脉
常见变异-左侧颈总动脉发自右头臂干
1.无名动脉 2.左侧颈总动脉 3.左侧锁骨下动脉 4.右侧颈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