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一、以复句营造小说氛围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常见到具有韧性的叙述语言,他常以长句、复句及句组来描绘自己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并营造小说的氛围。

如“柏籽随风摇落,银杏的叶子开始泛黄,我在那园子东南角的树林里无聊地坐着,翻开书,其实也不看,只是想季节真是神秘,万物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黑暗从四周围拢,涌荡,喧哗,甚至嚣张。

光明变得朦胧、孱弱,慢慢缩小,像糖在黑色的水中融化。

也许是风,把一切都吹起来,四处飘扬,一切都似尘埃。

”同时,他常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具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读者拉进真实的画面中,并跟随着文字更新画面。

例如《命若琴弦》,“茫茫苍苍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以很短的语句,勾画出一老一少的形象,并以一种无形的牵引力促使你继续读下去。

二、虚拟性的用词策略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可以常见到“或者、抑或、如果、说不定”等虚拟性的词语,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使人物与事件没有一个固定的接连点。

这也符合作者并非表现现实,而是凸显精神层面的写作意图,说明作者具有超出其他作家的想象力。

正如史铁生所说“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

也许就从那个偶然的游戏开始,以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开始,藉意犹未尽来展开”,而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也在这一刻或者在下一刻,正在展开。

这些虚拟词汇的运用,使小说的叙事空间得以展开,传统呆板的小说模式被打破,使读者的想象力空间被彻底打开,同时,这也说明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已到达了虚拟的想象高度。

三、平凡的语言陈述深刻的哲理以朴实的文字陈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史铁生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史铁生笔下的文字都是真切的现实生活,平静的故事,那些淡薄的过往,似乎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在平静陈述一件事,一个故事。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1. 引言1.1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清华,生于1932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文坛。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社会,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现实、人性探讨、历史回顾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中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引人深思。

史铁生的小说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朴实真挚,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纠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烙印。

通过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困境。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通过作品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和关注。

史铁生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生命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影响深远。

在当代文学中,史铁生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为文学研究和思想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史铁生的文学成就史铁生作为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文学成就颇具深远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丰富的文学家。

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手法。

他擅长运用象征主义和幻想手法,将内心的矛盾与焦虑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意象和故事情节。

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史铁生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的元素,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文学风格。

他的小说《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史铁生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更体现在他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探索与革新上。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笔记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笔记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笔记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爱的理解。

以下是关于这篇散文的一些笔记:
1. 主题:母爱、怀念、生命的坚韧。

2. 内容分析: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思念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母亲面对疾病的坚强和对儿子的深沉爱意。

3. 写作手法: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如通过写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母亲的思念。

4. 生命的思考:文章中提到母亲对“好好儿活”的期望,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也提醒读者要珍惜身边的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5. 艺术特色: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以“情”制胜,
是这篇散文的一大艺术特色。

[同步课堂]《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

[同步课堂]《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

[同步课堂]《我与地坛》的语言特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至情之文,至理之文。

该文对灵魂、生命、情感直至死亡,都写到了极致。

他以全新的语言阐述了全新的思考,以独特的语言抒发了浓浓的深情。

所以,我们在品赏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时,必须紧紧联系本文的情与理。

词语的超常使用“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通常的说法是“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作者突破常规,写成了“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

动词“剥蚀”的运用有两个特点。

它虽是动词,但通常情况下,它后面不跟宾语,有的语法家叫这类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坍圮”“散落”也属此类,只有“淡褪”有点例外。

在本文,作者让这几个词都带了宾语。

如按常规写成“琉璃剥蚀了”,“琉璃”是主语,是被说明的对象。

本文让“琉璃”作宾语,成为被处置的对象,“剥蚀”作谓语,强调了是怎样处置的。

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

历经沧桑的地坛变得荒凉残破,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除了动词的超常使用外,形容词的使用也很特别。

通常写“琉璃”用形容词红、黄、蓝、绿等,写“朱红”用“鲜艳”“耀眼”等。

而本文却用描写人的作风的词“浮夸”“炫耀”。

作者超常使用这两个词并不是简单的移用,而是表达了作者目睹之后的主观感受――对“琉璃”、对“朱红”的厌恶与蔑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截瘫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

词语的超常搭配“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茫然”“急迫”是描写心情的词,能和“步履”搭配吗��路有远近、宽窄、崎岖、平坦之分,哪有“焦灼”的路��其实,“茫然”也罢,“焦灼”也罢,都是母亲心情的写照。

苦命的儿子一人到园里去了,“兼着痛苦、惊恐”的母亲哪里能放得下心呢��到园里寻找,一时见不着儿子,怎能不“茫然”��怎能不“急迫”��怎能不“焦灼”��将这三个词分别与“步履”“路”搭配,反映了作者体察了母亲的苦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敬意。

浅析《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浅析《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读闻观138《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古园沉思时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他将个人情感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以不经雕琢的语言为面临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其细腻度远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正因为如此,《我与地坛》这部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给我们以启示。

一、《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我与地坛》有两条线主线:其一是作家与地坛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另一条则是作家对地坛这一生活场景中的几个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索。

前一条可称为“人与景观”,第二条则不妨称为“人与人”。

《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作家生活之中,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环境中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浅析《我与地坛》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张艺莹读闻观139二、《我与地坛》细腻的审美表达1.苦难之美对史铁生而言,身处险境是一种从未停止的深深折磨。

史铁生在21岁时失去了健康的双腿,被限制在轮椅上。

他中年时患了严重的肾病,需要透析来维持生命,痛苦的治疗让他大部分时间昏昏欲睡。

但他坚持写作,生病时用醒着的几个小时写了无数首动人的诗。

面对残酷的生活,史铁生愤怒而挣扎。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毫无痛苦地表达了苦难,歌颂了苦难的美好,从苦难中提取了快乐,用苦难塑造了最伟大的人格。

2.自然景物之美15年来,地坛成了史铁生的精神伴侣。

这是一座历经400多年的古老园林,看似荒芜却不衰败,依然保留着自然的生机。

在描述地坛时,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和倒装句式,讲述了地坛的辉煌,也讲述了它由于被剥蚀而变得荒凉和毁灭。

这些抑郁的场景并不是随意的描述,而是隐含着作者当时消极颓废的主观感受。

史铁生面对古老的花园开始了精神救赎,拥有了发现美的能力。

互文视野下看《我与地坛》的语言风格

互文视野下看《我与地坛》的语言风格

互文视野下看《我与地坛》的语言风格
散文《我与地坛》的语言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简洁、形象、朴实。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创作背景:
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

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
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

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秋天的怀念》手法和语言风格

《秋天的怀念》手法和语言风格

《秋天的怀念》手法和语言风格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其手法和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从手法上看,史铁生运用了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将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通过朴素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从语言风格上看,史铁生的语言平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花哨的手法。

他的文字简练而深刻,常常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秋天的怀念》以其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和平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散文风格和艺术魅力。

秋天的怀念课文赏析

秋天的怀念课文赏析

秋天的怀念课文赏析
摘要:
一、全文概述
二、主题思想
三、艺术特色
四、语言风格
五、结论
正文:
一、全文概述
《秋天的怀念》是我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佳作。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全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母亲的感激、愧疚、思念,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亲情、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世界。

二、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对母爱的赞颂和对母亲的怀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同时,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一些细节,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也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愧疚。

三、艺术特色
《秋天的怀念》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交融:文章将秋天的景色与对母亲的怀念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浓
厚的情感氛围。

2.细腻的情感描绘:作者通过对母亲生前的一些细节进行回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使读者产生共鸣。

3.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语言风格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既有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母亲深情的表白。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语言优美、感人至深。

五、结论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亲情、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散文佳作。

文章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思念。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一、以复句营造小说氛围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常见到具有韧性的叙述语言,他常以长句、复句及句组来描绘自己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并营造小说的氛围。

如“柏籽随风摇落,银杏的叶子开始泛黄,我在那园子东南角的树林里无聊地坐着,翻开书,其实也不看,只是想季节真是神秘,万物都在它的掌握之中。

”“黑暗从四周围拢,涌荡,喧哗,甚至嚣张。

光明变得朦胧、孱弱,慢慢缩小,像糖在黑色的水中融化。

也许是风,把一切都吹起来,四处飘扬,一切都似尘埃。


同时,他常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具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与抒情,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读者拉进真实的画面中,并跟随着文字更新画面。

例如《命若琴弦》,“茫茫苍苍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跳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以很短的语句,勾画出一老一少的形象,并以一种无形的牵引力促使你继续读下去。

二、虚拟性的用词策略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可以常见到“或者、抑或、如果、说不定”等虚拟性的词语,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使人物与事件没有一个固定的接连点。

这也符合作者并非表现现实,而是凸显精神层面的写作意图,说明作者具有超出其他作家的想象力。

正如史铁生所说“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

也许就从那个偶然的游戏开始,以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开始,藉意犹未尽来展开”,而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也在这一刻或者在下一刻,正在展开。

这些虚拟词汇的运用,使小说的叙事空间得以展开,传统呆板的小说模式被打破,使读者的想象力空间被彻底打开,同时,这也说明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已到达了虚拟的想象高度。

三、平凡的语言陈述深刻的哲理
以朴实的文字陈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史铁生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色,史铁生笔下的文字都是真切的现实生活,平静的故事,那些淡薄的过往,似乎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在平静陈述一件事,一个故事。

而这些以平静、低调的语言组成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方式让读者惊叹。

如《务虚笔记》中有一段关于“昨天”的描述,“所谓‘昨天’,也许不如干脆说‘过去’。

但是不,这不一样。

譬如,说‘我们的过去’,那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要是说‘我们的昨天’呢,便包含了对那段时光的态度。

譬如‘我们从过去走来’不过是陈述一种进程,而‘我们从昨天走来’却是在骄傲着一种进步。

‘过去’仅仅是对时间的客观描述,‘昨天’却包含了对历史的主管感受。

”最平实的文字,却将“昨天”与“过去”的距离拉开,让人体会到言语的局限与深刻内涵,而生命也往往一样,“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

没法证明绝对的虚无是存在的,不是吗?没
法证明绝对的无可以有,况且这不是人的智力的过错。

”在这些平淡的辞藻间,却散发出命运浩瀚与无穷的魅力,让人无不为之感慨。

即便不是壮怀激烈的慷慨陈词,史铁生的文字依旧语出惊人,这是一种平静状态下的自然流露,让读者感受到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在这些平静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真实而又复杂的心绪,并且这种平静的表达丝丝入扣,生动细腻。

四、“局限”的内容形式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常能显现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在1985年之前的实写阶段,还是在1985年后的虚写阶段,他的作品中的思想都是以自我经历为主题的对命运的思考与升华。

在1985年之前,史铁生的作品集中于对自己知青时生活的回忆及反思,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完全以作者第一人称进行插队生活的描述,《合欢树》中“我”对母亲伟大的描绘,而这些写实的作品也常被史铁生运用于其后期的虚写作品中。

虚写:即史铁生从对自己经历的描述转为对自我内心的剖白,因此作品成为一种想象的产物,如《毒药》及《命若琴弦》等虽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构架,但明显属于虚构的作品,属于“不可能”事件,然而却引人以深思。

而如《务虚笔记》与《礼拜日》等几近完全的虚拟作品,既如自我颠覆的陈述,又是心理剖白的文本。

无论虚实,史铁生都常以一个看客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以独特的视角俯视命运与尘世的俗套,时而执迷,时而妄念,他将自我与命运联系,他将命运与生存的困境及决绝联系,他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命运,他在灵魂的旅行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这既是对爱的回应,亦是对生命残缺的怜悯。

五、符号化命名的艺术特点
毋庸置疑,《务虚笔记》是史铁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这本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小说文本中,史铁生运用符号化的形式为人物命名,如“残疾人C”、“小姑娘O”、“诗人L”、“画家Z”等,这种符号化的形式,是以更模糊的方式去展现深邃的主题思想,这为人生存在的普遍价值开拓了更宽的范围,这种符号化的艺术形式,不仅抽象了人物名字,同时模糊了时间与空间内的人物事迹。

如“我说过,T的父亲与Z的叔叔乃至与F医生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混沌不清。

”“我希望他在另一个故事里。

因此我希望他走进另一个故事,他跳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昨天,走进这部书里的WR中去。


史铁生以这种命名与写作方式,使人物的固定性淡化,将人物脱离于具体的形式,从而凸显事件,这些人的所经历的困境与挫折,或许就曾在你与我、他与她的生活中上演,每一个人物个体都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同时又可以浓缩为某一人物个体,作品中的人也许就是每一个读者自己,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人。

这种手法正是史铁生惯用的人物表现形式,可以用言语或动作这种表象描写表现人物的方式不是他的写作追求,他的矛头直指人的精神层面,内化物的世界才是他所
关注的,那些符号化的人物,只不过是众生的代表。

史铁生正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出对人存在之谜的深邃思考。

有学者认为这种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广阔的开放性与深刻的涵纳性,由此可见,这种方式使代表理性思考的人物获得了更加形象与深刻的表现效果及现实意义,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绝不是一般人物刻画所能超越的。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务虚笔记》[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史铁生,《爱情问题》,[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史铁生,《命若琴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史铁生,《往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6]王昕,《论川端康成小说的文化艺术美及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7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