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修
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肘上置管的效果观察

中 图分 类 号 : 4 R7
文献 标 识 码 : C
d i l . 9 9 jis . 0 9—6 9 . 0 0 1 . 4 o : O 3 6 /.s n 1 0 4 3 2 1 . 0 4 8
节 2Cl l 以上 用食 指 指 腹 探 测 血 管 位置 及 血 管 走 向 , 用记 号 笔 l 使
膜 的损 伤 , 降低 药 物 的 局 部不 良反 应 等 优 势 已广 泛 应 用 于 临床 。 PC I C穿 刺 成 功 率 及 留置 时 间 的长 短 受 多种 因素 影 响 , 良塞 丁 改
格 技术 行 P C I C在 肘 上 置 管 可 使 P C 导 管 在 血 管 内 处 于 漂 浮 IC 状 态 、 菌贴 膜 易 于 固 定 , 有 效 减 少 置 管 后 各 种 并 发 症 的 发 无 可 生 , 于 此我 院 P C 鉴 I C门 诊 用 改 良塞 丁格 穿 刺 法用 于 P C I C肘 上 置管 8 例 , 果较好 , 介绍如下。 O 效 现
做 好 标 记 。常 规 消毒 , 备无 菌 区域 , 准 由助 手 打 开 改 良塞 丁 格 穿 刺 套 件 , 次 摆 放 2 赛 丁 格 穿 刺 针 、 丝 ( 丝 需 确 认 柔 软 依 OG 导 导
文 章 编 号 :0 9— 4 3 2 1 )C—l 7 10 6 9 (00 6 0—0 6 2
端 ) 2 利 多 卡 因 ImL 解 剖 刀 、 扩 张 器 的 置管 鞘 。请 助 手 系 、 、 带 上 止 血 带 , 手 食 指 探测 血 管 位 置 , 指稍 用力 绷 紧皮肤 以 3 ̄ 左 拇 0~
4 。 进 针 , 回 血后 马 上 停 止 进 针 , 鞘 , 止 血 带 , 指 安 压 5角 见 推 松 手 针 眼 上 方 , 针 芯 , 导 丝 进 入 血 管 直 到 导 丝进 人 体 外 剩 下 1 退 送 O c ~ 1 m 的 长 度 后 停 止 推 送 注 意 一 定 要 将 l m 以上 的 m 5c Oc 导丝 末 端 留在 体 外 , 以免 导 丝完 全 滑 入 血 管 内 , 穿 刺点 旁 注 射 在
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和技术被引入临床实践中,其中包括了改良赛丁格技术以及钝性分离法。
改良赛丁格技术是一种用于体外管路置入的技术,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或需要频繁抽血检查的患者。
而钝性分离法则是一种可以降低置管过程中血管内膜损伤风险的技术。
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在血液病患者的PICC置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在外周静脉插入的长期留置型中心静脉导管,可用于静脉输液、用药、静脉营养支持、血液透析、输血和抽血等治疗和检查。
在过去,PICC置管常常使用传统赛丁格技术,这种技术需要穿透血管壁,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
而改良赛丁格技术相比传统赛丁格技术,穿刺过程更加温和,减少了对血管内膜的创伤,降低了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而钝性分离法则是一种利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方法,通过特殊导管和引导丝使血管通过钝性扩张,减少了对血管的损害和出血风险。
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在PICC置管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血液病患者中,由于疾病的原因,他们经常需要长期输液治疗或者需要频繁的抽血检查,因此需要长期留置导管。
传统的PICC置管技术因为血管损伤和感染的风险,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可能会增加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和风险。
而改良赛丁格技术和钝性分离法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改良赛丁格技术的温和穿刺过程和钝性分离法的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管损伤风险,减少感染和出血的可能性。
通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改良赛丁格技术和钝性分离法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修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 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春梅娥(省市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 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利弊。
方法58 例经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 IC C )患者为观察组,76例以传统P ICC 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记录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肘上、肘下置管适用率分别为96%、100%,对照组分别为11%、66%(P<0.01);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58%(P <0.0 1):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对照组为14%(P <0.0 1);采用塞丁格技术置管的费用平均每次要高于传统PICC 500 元。
结论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提高了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传统P IC C 置管因价格优势,对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化疗置管方法。
【关键词】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 ;非超声引导;置管;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并发症少以及留置时间长等优点,为长期输液,特别是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的病人提供了舒适、安全的静脉通路。
成功置入PICC导管不仅需要专业护士的丰富经验,还要求病人接受穿刺的静脉血管走形清晰可见,弹性较好,血管径能够容纳相应型号的套管针才能实现。
但晚期肿瘤病人因恶病质、低蛋白血症以及曾接受过多次化疗/和长期静脉输液等原因,导致外周血管损伤严重、血管条件较差。
使用18G穿刺套管针常规方法进行4Fr导管置入的成功机率很小。
塞丁格(Seldinger)技术是经皮穿刺后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改良的塞丁格技术即微插管鞘技术(MST)则是利用套管针或小号针头静脉穿刺,通过套管或穿刺针送入导丝,拔出套管或穿刺针,再用手术刀片扩皮肤后将插管鞘组件(带有扩器的插管鞘)沿导丝送入血管,撤出导丝和扩器,经插管鞘置入导管。
改良塞丁格置管技术PICC置管

操作步骤
打开PICC穿刺包
快速手消,打开PICC穿刺包,戴无菌 手套
操作步骤
皮肤消毒
助手协助到消毒剂,臂下铺 垫无菌治疗巾
先75%酒精后碘剂各三遍 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
毒皮肤 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
导管固定
清理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摆放U,L,P型等弯曲 穿刺部位用方形纱布块加压 距离穿刺点0.5-1cm安放白色护翼 安装思乐扣 贴以无菌透明贴膜 胶布蝶形交叉固定对
再次核对,以口头、书面或演示的方法为 病人及家属做健康教育指导
用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置管前的准备工作
确认医嘱、核对病人信息
床号、姓名、住院号
置管前的准备工作
评估
患者病情、诊断、血管、用药、心理 状况、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确认为 PICC适应症
置管前的准备工作
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认医嘱
解释留置PICC的目的、方法、配合要 点,置管过程及置管后注意事项,有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相关处理,费用问 题
改良型塞丁格穿刺法操作要点
(1) 操作者及病人准备 (2) 静脉穿刺 (3) 固定穿刺针 (4) 导丝通过穿刺针缓慢送入血管 (5) 撤出穿刺针,穿刺点处行局部麻醉 (6) 使用手术刀在皮肤上做一个小切口
改良型塞丁格穿刺法操作要点
(7) 将扩张器/插管鞘组件套于导丝上并推进至 血管内
(8) 同时撤出扩张器及导丝 (9) 通过可撕裂型插管鞘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 (10) 导管送至预定长度,边撕裂边撤出插管鞘
送入导丝
松开止血带,嘱病 人握拳,左手固定 穿刺针,右手缓慢 送入导丝,体外保 留至少10-15cm
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比较

护
理
学
报
S p e e , 01 e t mb r 2 0 V0. 7 No 9 J1 .A
第 1 7卷 第 9 A期
J un lo u s g C ia o r a f ri ( hn ) N n
【 究 生园地 ・ 著 】 研 论
改 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 P C I 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应用比较
c t ee z t n a d man c mp ia in e e r c r e n t r u s Re u t T e c te e n ia in n h U C S a e o ah tr a i n i o l t s w r e o d d i wo g o p . i o c o sl s h ah tr i d c t s a d t e S C E S r t f o
组, 置管 适用 率 、 成功 率及 相关 并 发症 。 结 果 记录 置管 费用 平 均 每次 要 高 于传 统 PC 0 IC5 0元 。 结 论
观 察组 肘上 、 下 置管适 用 率分 别为 9 %、0 ̄, 照组 分别 为 1%、6 P 0 1 ; 肘 6 10 对 0 / 1 6 %(< . ) 0
e p rme tlg o p a d 7 a e t r d t n lP C a h t r ain i o to r u . T e c t ee n i ai n . s c e s r t f x ei n a r u . n 3 c s s wi ta i o a I C c t e e z t n c n rlg o p h i i o h ah tr i d c t s o u c s a e o
发生 率, 者 痛 苦小 , 得 临 床 推广 应 用 。但 传 统 PC 患 值 IC置 管 因价 格 优势 , 对血 管 条 件较 好 的患 者 仍 不失 为 一 种可 选 择 的化 疗 置管 方 法 。
PICC置管术 (3)

PICC置管的目的
保护外周静脉,预防化学性静脉炎和药物渗 漏性损伤
建立中长期安全静脉通道 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PICC适应症
外周静脉不好,难以维持静脉输液的患者 输液时需要使用一些对外周静脉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如化疗、大剂量补钾、TPN等) 输液治疗超过一周以上者 长期需要间歇治疗者 需反复输入血液制品者(如全血、血小板等) 23 - 30 周的早产儿 ( 极低体重儿<1.5kg) 需进行家庭静脉治疗者
拖手套、手术衣,整理用物,垃圾分类处理 洗手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 书写护理记录单及维护手册等
用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成功置管要素
操作者及患者需舒适体位 床头抬高15-30度 保持置管位置低于心脏 遇到阻力不能强行推进导丝 固定导丝 扩张血管 如有需要,切开足够大的皮肤切口 沿静脉走向推进扩张器 根据静脉的粗细选择PICC导管
导管易反折进入腋静脉/颈 静脉。
临床常用穿刺技术
(一) 传统置管技术(盲插) 指以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将PICC导 管缓慢送入上腔静脉,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 端位置。
穿刺工具为14G~16G的穿刺鞘(中间为穿刺 针,外套置管鞘),结构类似套管针。
特点:直接由肘窝处穿刺; 操作简单、方便、省时; 必须选择非常大的血管,成功率低; 外露导管固定与肘窝影响病人活动,增
管内膜损伤易发生血栓
发生血栓
肘部弯曲影响输液速度 屈肘不舒适 外露,不美观 略受限
任意活动不影响输液速度 舒适 短袖遮盖,美观 不受限
Thank you!
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 脉瓣较多。
故应于静脉穿刺前确认定位。 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
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和传统PICC在困难置管中对比研究

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和传统PICC在困难置管中对比研究2106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Guide2013 Volume 15 No.12 Serial No.122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和传统PICC在困难置管中对比研究丁荣楣,杨艳,王平,马丽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肿瘤病房,沈阳 110021【摘要】目的: 比较床边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 置管与传统PICC 置管在困难置管中的效果差异。
方法:80 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 置管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盲穿和观察组超声定位引导穿刺, 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疼痛感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超声引导下较传统PICC 置管对于困难血管可获得较高的一次性成功率, 减少穿刺的痛苦, 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适合于外周静脉状况差,穿刺困难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959201312-2106-02Ultrasound-guide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PICC and Conventional PICC in the Study of the Difficult Comparison TubeDing Rong-mei, Yang Yan, Wang Ping , et al.Shengjing Hospital Af?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Tumor Ward, Shengyang 110021, China【】 Comparison of bedside ultrasound guided by modi ?ed Seldinger technique in PICC and traditional PICCABSTRACT Objective:catheterization in dif?cult catheter in the effect of differencesIn 80 cas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per?cial vein catheterMethods:in patients with PIC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blind and observation group ultrasound guided punctur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uncture success rate, pai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ultrasound Results: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PICC catheter successfully obtains the higher for dif ?cult vascular rate, reduce the pain, reduce complications Ultrasound-guided modi ?ed Seldinger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th PICC catheter,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peripheral venousConclusion:conditions, its superiority is obviou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application.【】Ultrasound guidance; Modi?ed Seldinger; PICC; NursingKEY WORDS2目前国内PICC 置管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盲穿法, 对于血χ检验, 以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彩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 彩超71 ;P CS 改 良塞 丁格技 术 导 I ; A 中图分类号 : 4 3. R 7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1 7 —3 3 2 1 )40 6 —2 6 22 5 (0 0 1-0 30
宏 ,丁文 彬 ,张 忠 新
( 南通 大学第 二附属医院 , 江苏 南通 ,2 0 6 260 )
21 0 0年第 1 4卷第 1 4期
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Junl f 1i l d i rc c o ra o Cic in i P a i n a Me c e n te ・6 ・ 3
彩超 引导 下 改 良塞 丁 格 技 术 在 P C I C置 管 中 的应 用
针 , 眼 看着 显 示 屏 , 超 声 探 头 引导 的部位 、 双 按 方
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彩超 ) 引导下运用改 良 塞 丁格 技术 置入 P C IC管 , 部 置 管 成 功 , 功 率 全 成
达 10 无 1例发 生并 发症 , 果满 意 。现报 导 0 %, 效
如下 。
向、 深度 缓慢 进 针 , C FI 时监 视 下将 穿 刺针 在 D 实 刺 入血 管 , 尾 部 有 回血 后 停 止 进 针 。左 手保 持 见 穿 刺针 不移 位 , 手将 导 丝沿 穿 刺针送 入 , 右 观察导 丝 已进 入血 管 , 续缓 慢 推送 导 丝 , 到导 丝在体 继 直 外 留下 1 ~1 m 时停 止推送 。沿导 丝小 心撤 出 0 5c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
本 组患 者 l 6例 , 6例 , 1 男 女 2例 , 龄 3 ~ 年 9 8 岁 , 均 5 . , 有 PC 9 平 65岁 均 I C置 管适 应症 , 肘 但 部血 管条件 差 , 法直 接 穿刺 置 管 , 中心静脉 置 无 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 C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比较陈春梅赵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第一人民医院)【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 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利弊。
方法58 例经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 IC C )患者为观察组,76例以传统P ICC 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记录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肘上、肘下置管适用率分别为96%、100%,对照组分别为11%、66%(P<0.01);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58%(P <0.0 1):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对照组为14%(P <0.0 1);采用塞丁格技术置管的费用平均每次要高于传统PICC 500 元。
结论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提高了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传统P IC C 置管因价格优势,对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化疗置管方法。
【关键词】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 ;非超声引导;置管;应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并发症少以及留置时间长等优点,为长期输液,特别是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的病人提供了舒适、安全的静脉通路。
成功置入PICC导管不仅需要专业护士的丰富经验,还要求病人接受穿刺的静脉血管走形清晰可见,弹性较好,血管内径能够容纳相应型号的套管针才能实现。
但晚期肿瘤病人因恶病质、低蛋白血症以及曾接受过多次化疗/和长期静脉输液等原因,导致外周血管损伤严重、血管条件较差。
使用18G穿刺套管针常规方法进行4Fr导管置入的成功机率很小。
塞丁格(Seldinger)技术是经皮穿刺后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改良的塞丁格技术即微插管鞘技术(MST)则是利用套管针或小号针头静脉穿刺,通过套管或穿刺针送入导丝,拔出套管或穿刺针,再用手术刀片扩张皮肤后将插管鞘组件(带有扩张器的插管鞘)沿导丝送入血管,撤出导丝和扩张器,经插管鞘置入导管。
近年来在有条件的医院里使用专用血管超声设备引导,应用MST进行置管,虽能为病人创造治疗和抢救条件,但也受到设备的限制。
我院自2011年1月运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为经传统PICC置管困难的患者成功置管,并发症少,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12 月我院肿瘤科需要化疗且同意接受PICC 置管的患者134 例.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次日置管的先后顺序排序,观察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58 例,男30例,女28 例,年龄20—71 岁,平均45.5岁: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 置管76例,男4 3例,女33例,年龄22~70 岁,平均46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2.1 操作方法2.1.1 观察组选用美国BD 公司生产的BD fTM )Safety M ST A ccessory K it套装,采用1.9 Fr套管针穿刺,见回血后拔出穿刺针针芯,送人导丝.沿着导丝送入导人鞘和扩皮器,进行扩皮,完全进入血管后退出导丝,去掉扩皮器,沿着导入鞘置人4.0 Fr导管。
退出导入鞘,穿刺点用1.5 cm x1.5 cm 无菌纱布覆盖后无菌透明贴膜固定,操作均由两人配合进行。
2.1.2 对照组选用美国B D 公司生产的PICC 套装,导管型号为18 G (4.0 Vr),选择好血管后,消毒、铺无菌洞巾,运用原装穿刺针穿刺.见回血后退出针芯,顺穿刺针外套管轻柔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退出导丝,导管连接安装器.无菌肝素纱布清理穿刺点周围皮肤,穿刺点1.5 cm x 1.5 em 无菌纱布覆盖后无菌透明贴膜固定,操作均由两人配合进行。
2.2 护理干预及导管维护方法两组患者均正常饮食,尤其是饮水量保证基本的血液循环。
避免空腹和脱水状态,以免因血容量不足导致静脉塌陷。
影响穿刺和置管。
两组患者置管后及时准确记录,置管24 h 无菌操作更换敷料,沿血管热敷每13 3 次、每次20 m in,置管侧手臂进行甩臂运动、握拳与松拳运动交替进行,输液时抬高肢体。
以后每周 2 次换药并详细记录导管、臂围及穿刺点周围等情况,详细询问患者主诉,正确封管及冲管,冲洗导管腔及封管时均使用20 m l 以上的注射器做脉冲冲管,防止局部压强过大而损坏导管[41。
2.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肘上/肘下置管适用率、PICC 相关并发症和导管留置时间。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P<0.O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3.1 两组患者肘上、肘下穿刺置管适用率比较见表1表 1 两组患者肘上、肘下穿刺置管适用率比较(例。
%)组别n 肘上适用肘下适用观察组58 56(96)58(100)对照组76 9(11)50(66)X223.71 9.58P <0.01 <0.01从表l 可见:两组患者肘上、肘下穿刺置管适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适用率高于传统PICC 置管。
3.2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的比较见表2表 2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比较组别n 1次置管成功2次置管成功3次置管成功总成功率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观察组58 54 94 4 7 0 0 100对照组76 44 58 12 15 20 8 26表2 中两组1 次置管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X2= 11.83 ,P <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有17 例患者因血管条件极差无法成功置管,经PICC 专科护理组会诊后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均置管成功。
3_3 两组患者PIC C 相关并发症的比较见表3表 3 两组患者p lC C 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例)组别n 静脉炎血栓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周围组织损伤总计总发生率观察组58 0 0 1 1 1 3 5对照组76 2 1 2 3 3 11 14表3 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9 ,P<0.01),观察组PIC C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4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4~ 229(198±19 )d ;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7~ 196(137±15 )d 。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 ,P <0.01)。
3.5 价格比较置入PICC 1 次,费用在1 500 元左右,而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500 元.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更加无法承受,所以在应用上有所限制。
4 讨论4.1 改良塞丁格技术可提高P IC C 置管适用率由表l 可知观察组的肘下穿刺适用率为100%,对照组为66%:观察组肘上穿刺适用率为96%,对照组仅为1 1%,观察组58 例患者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均成功置管。
对照组76例患者使用传统方法有35例无法成功置管,改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后均成功置入,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使置管适用率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改良塞丁格技术采用了细针穿刺后再使用扩皮器和撕裂鞘将导管送入血管,采用细针本身就扩大了可穿刺的血管范围.加之恶性肿瘤患者在行PIC C 置管前多数都有外周浅静脉的破坏,所以传统PIC C 置管采用原装穿刺粗针无法对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进行成功置管。
4.2 改良塞丁格技术可提高PIC C 置管成功率观察组1 次置管成功率为94%(54/58),对照组1 次置管成功率为58%(44/76),观察组1 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另外,对照组有35例因血管条件极差无法成功置管,经PICC 专科护理组会诊后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均成功置管。
而改良塞丁格技术采用细针,扩大了穿刺适用范围,大大提高了1 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了传统方法多次反复穿刺不成功给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带来的损害和心理负担。
4.3 改良塞丁格技术可降低PIC C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由表3 可知观察组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5%,出现并发症的3例患者分别是因为带管回家治疗输入大量高浓度营养液未有效冲管而造成导管堵塞;患者因胸水和长期剧烈咳嗽致胸腔压力增大而造成导管异位。
而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是因为改良塞丁格技术选用肘上3~4 cm 作为穿刺点,避免了传统方法肘下置入PIC C 时导管随肘关节屈伸在静脉内牵拉、摩擦血管内膜及肘关节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同时也有利于贴膜的固定。
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置管引起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概率。
4.4 改良塞丁格技术可延长PIC C 留置时间改良塞丁格技术由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在导管留置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中途意外拔管的概率也较低.因此相对于传统PIC C 置管其导管留置时间也相对较长。
PIC C 置管后一般要留置保持到一个疗程的化疗结束,但如果出现了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就必须中途拔管。
4.5 与传统PIC C 置管相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的优势事实证明:比起传统的PICC 穿刺方法.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使PICC 置管适用率、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出血、神经损伤)和术后静脉炎、血栓发生。
4.5.1 穿刺针较小、穿刺点在肘上改良塞丁格技术是以1.9 Fr 细穿刺针(外径为0.6 m m )在肘部4 CITI以上作为穿刺点,与常用的传统原装穿刺针4 Fr(外径为1.35 m m )相比,穿刺针的直径小了一半以上,在减少患者穿刺时痛苦的同时还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肘上的血管粗、直、血流速度快,且不受肘部屈伸的影响,有效降低了PICC 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有研究表明穿刺次数越多,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
另外,肘上血管虽较肘下血管粗、直且血流速度快。
但通常可视性差,所以须经有经验的PIC C 专科护士并经塞丁格技术培训才能操作,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严格限定了插管资格.必须由经过培训和有执照的医生护士操作,插管资格必须符合国家和州法律5 小结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就是利用导丝,扩皮器和导入鞘将导管置入。
该方法具有损伤小、定位准、穿刺适用率、成功率高等特点,尤其对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患者,更能体现其实用性和优越性,所以,非常值得在肿瘤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朱时杰,卢向丽,翠春梅.PICC 置管用于大剂量静脉化疗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2,8(7):502—503.[2]. 万永慧,改良Seldinger 技术在PICC 置管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20) :1872-1873.[3]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塞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2014.[4]沈峰平,李红梅,陈燕. B 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护理[ J ].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1) : 64.[5]袁忠.30例血管超声导引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 J ]. 当代护士2010,9:129-131.[6]徐波. 肿瘤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43152.[7]马姗,马容莉,林静,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9):89-91[8]张玉珍,董淑华,程军,等,晚期肿瘤病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并发症及预防[J].现代护理,2006,12(5):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