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案(第二课时)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文《空城计》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城计》的故事情节,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3. 教学年级:八年级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空城计》的故事情节。
(2)理解《空城计》中所体现的智慧和谋略。
(3)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空城计》中所体现的谋略和智慧。
(2)联系实际生活,体会《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智慧和谋略。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空城计》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空城计》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智慧和谋略。
3. 分析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空城计》中的智慧和谋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4. 案例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举例说明《空城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空城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空城计》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对《空城计》中所体现的智慧和谋略的理解。
3. 请学生搜集有关《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空城计》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空城计》故事情节和智慧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空城计》中谋略和智慧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为学生推荐与《空城计》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空城计》教案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空城计》教案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蕴的经典古代兵法著作,《孙子兵法》及其衍生的“36计”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空城计》作为这36计中的一计,其独特的策略思想以及精妙的谋略手段,不仅深受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推崇,同时也为后世人们传颂。
本篇文章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一、学习《空城计》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军事思想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空城计》所展现出来的“取之于无形,用之于无声”的巧妙策略,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遵循的"心理战争"法则,故学习《空城计》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1.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情况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时,必须要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情况以及故事背景。
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孙子欲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多次提出“交锋之后再行决”,并用“兵贵神速”这样的战略来进行军事化处理,但始终无法获得吴王的信任。
于是孙子使出了“空城计”,采用谋略上的假动作,以示弱并制造出“虚实不分”的局面,从而迷惑了来犯的敌人,并在擂鼓呐喊的情形下,诱使敌人在军中中断行动。
如此一来,吴城得到有效保护,孙子赢得了吴王的信任。
2.思考《空城计》中所体现的思想经过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情况,我们需要将思考放在其所体现的思想方面。
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透过《空城计》的谋略手段以及谋略意图,发掘其中所体现的智慧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
3.学习与《空城计》相关的文化与故事为了充分理解《空城计》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空城计》的同时,了解与其相关的文化与故事,例如从汉代《史记》的记载以及其后的官方编修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传承中,皆十分重视谋略的训练,而在《空城计》的谋略手段之中,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之"中庸之道"。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了解古代战争策略和成语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冷静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的把握。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对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 对成语故事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战争策略。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空城计》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空城计》,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讲解战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讨论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空城计》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会智慧与勇敢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领会故事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的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a. 学生讨论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形象。
b.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c.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情况。
2. 深入解读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空城计》的智慧与勇敢精神。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c. 教师点评并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内涵。
3. 拓展延伸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空城计》的智慧。
b.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精神。
三、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增强学习的真实感。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空城计》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人:[你的名字]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空城计”等。
(3)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知识,如作者罗贯中、成书时间、主要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智谋和勇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空城计》。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联系《三国演义》的背景,深入剖析课文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空城计》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提问:《三国演义》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作者是谁?(2)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空城计》,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空城计”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司马懿等。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
(2)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互相评价。
5. 总结课堂内容(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空城计》。
空城计 第二课时

空城计第二课时朝阳小学王春梅一、回疑自探(10’)1、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板书课题 22、空城计2、想一想,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施空城计的结果怎样?3、自主探究(1)提示引路,自读探究: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上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出批注。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注意关注学困生有效学习。
二、解疑合探(20’)(一)了解施空城计的原因。
1、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呢?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学生谈体会。
(1)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兵临城下。
“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
(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2)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大军十五万、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两方对比,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也是施空城计的原因。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情况的紧急。
(二)了解施空城计的经过。
1、诸葛亮是怎样施空城计呢?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2、交流对重点句的理解。
孔明登城望之……吾自有计(1)面对紧急情况,孔明怎样说?怎样做?(2)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孔明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果见孔明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1)交流体会。
(“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写出了孔明施计的巧妙之处和司马懿中计的原因。
)(2)读这段话。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1)交流体会。
(“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也是他中计的原因。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空城计》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辩证思维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
2. 从中汲取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空城计》为例,分析古代军事策略和辩证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古代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
4. 分析人物:分析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分析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辩证思维。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总结发言:让学生谈谈对《空城计》的理解和收获,进行情感升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课文《空城计》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对古典文学阅读的兴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辩证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评价方法: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和平时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分享。
七、教学资源1. 课文《空城计》文本。
最新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空城计》第2课时教案(精品)

湘教版四年级年级语文下册《空城计》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3)结果如何?(司马蘸中计)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2、简单了解《三个演义》,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文学常识:《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合称“四大名著”
2.小说文体知识:
(1)小说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4)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3.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三、师范读课文,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
文中的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正面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文中对他采用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诸葛亮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参考:
1、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刻画孔明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形象。
2、语言描写: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站吾自有计”刻画孔明足智多谋的形象。
(2)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刻画孔明神机妙算的形象。
3、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神态描写):
①诸葛亮笑了几次?
②找出描写他“笑”的词语。
③是真笑还是假笑?
④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
⑤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师点拨:三“笑”的神态描写也是细节描写。
联系学生平时作文缺乏细节描写的现状。
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
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
师小结:《空城计》在塑造主要人物诸葛亮时,描写了他的语言、神态、肖像、动作,这些都是属于正面描写。
四、生朗读课文第三、四段,独立完成分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用“从课文这句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格式完成(侧面烘托)。
1、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司马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谨慎、刚愎自用、多疑自负的人。
师小结:文章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对他进行正面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侧面烘托。
全文写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
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
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反面人物司马懿的多疑从反面来衬托。
通过以上的描写,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五、文中同时也描写了次要人物——众官、司马昭,请问众官和司马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侧面衬托: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师点拨:课文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六、小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拓展练习:文段练习
孔明挥泪斩马谡
孔明喝退,又唤马谡入帐。
谡自缚跪于帐前。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
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
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
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
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
”叱左右推出斩之。
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
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
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后人有诗曰: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
•(1)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请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谡被斩的原因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写到孔明的“三哭”:“孔明挥泪曰”“孔明流涕而答曰”“孔明大哭不已”。
这是什么描写?这三哭表现了他哪些方面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明挥泪斩马谡
(2)孔明马谡
(3)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体恤部下
(4)
源,失街亭他是个固执己见、自作聪明、勇于悔过的人。
(5)细节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律己、体恤部下等方面的性格。
八、听主题曲,谈谈《三国演义》里你喜欢的人物及其故事。
九、展示《三国演义》的评价,鼓励学生读原著。
十、作业:小练笔:
司马懿知道了这是空城计后,他会有何反应?司马昭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续写《空城计后》。
要求:
1、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塑造人物性格,
特别是细节描写;
2、情节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