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物态变化(1)(导学案)

合集下载

《物态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态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态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物态变化的观点、原因和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导学内容:一、观点解析1.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 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是由于温度和压强等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二、物态变化的原因1. 气体的凝结:气体在低温下遭遇冷却或受到压缩时,分子之间的间隙减小,从而形成液体或固体。

2. 液体的蒸发: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加,部分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逃离液体表面而形成气体。

3. 固体的熔化: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受热时,分子震动加剧,使分子间距增大,从而形成液体。

4. 气体的凝固:气体在低温下受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缩小,从而形成液体或固体。

三、物态变化的过程1. 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固体受热后,温度逐渐升高,分子震动增强,固体结构逐渐松弛,最终形成液体。

2. 液态到气态的蒸发过程:液体受热后,表面部分分子获得足够能量逃离液体表面,形成气态。

3. 固态到气态的升华过程:固体受热后,部分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逃离,形成气态,跳过液态状态。

4. 气态到液态的凝结过程:气体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缩小,形成液体。

5. 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液体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分子结构逐渐有序排列,形成固体。

导学任务:1. 请结合以上内容,诠释以下现象:- 冰块融化为水的过程;- 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冰雪在阳光下直接融化的过程;- 冷冻食品解冻后变成液体的过程。

2. 请列举三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并描述其过程。

3. 设想一个实验场景,探究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互相转变过程,并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观察结果。

4.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观点、原因和过程,掌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系统复习导学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系统复习导学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一课时)【中考要求】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知识结构】③熔化时 热,凝固时 热。

应用实例: 。

【典型例题】1.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1、温度 ②凝固 2熔化和凝固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 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窒温2.如果所示是小翔同学练习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情景,其中操作正确的是:3. 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 春天早晨常见的雾C.钢水水浇铸成火车轮 D. 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4. 铁是一种晶体,如图3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铁水凝固成铁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能力提升】1.关于如图5所示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它的示数为10℃B.它的最小分度值为1℃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如图1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春天,雨笼山峦B.夏天,雾绕群峰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冰封谷底4.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5.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B.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凉C.结束游泳上岸后身上会感到有点冷D.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6、夏天,加在鲜榨西瓜汁中和的冰块化成水,此过程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升华B.汽化C.熔化D.液化【检测与反馈】1. 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海波的沸点是48℃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C、海波在CD段是气态D、6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2、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3、如图1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A、海波是晶体B、海波的熔点约为48℃C、海波在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D、海波在第3分钟时是固态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5、四季分明的河北地区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春天,冰雪融化B.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C.深秋,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D.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6、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________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第一节《物态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物态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物态变化》导学案设计者:符鹏飞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回顾,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及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二、自主学习:(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的含义:。

2、温度计(1)原理:(2 ) 使用方法:①使用前:②测量时:③读数时:3、温度单位: ,“-20℃”读作: .(二)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的含义1、熔化与凝固:①物质三态;②熔化的含义;③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熔化的条件:⑴;(2);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的含义;②汽化的两种方式;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沸腾的含义;⑤沸腾的条件⑥沸点的含义;⑦液化的含义;⑧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含义:②凝华含义:三、合作探究:1、【列表比较】:(1)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图表】:六种物态变化关系图3、说出下列实例中的物态变化,总结规律A.烧开水时冒“白气”B.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出现先湿后干的现象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D.夏天的早上草叶上的露太阳一出不见了E.夏天冰箱中取出的冰肉上的一层“白粉”过一会消失了F.天冷时人们从嘴里呼出“白气”是现象;G.清晨,小草的叶子上有“露水”;H.用久的灯泡的壁变黑,是现象。

I.霜的形成是现象。

(总结:指出要判断准确物态变化,关键是。

)四、重点知识训练学习与评价总复习资料1、(P3,点对点突破3、(1、2)题,P5,第9题)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图像。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3. 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进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

4. 活动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探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

5. 活动三:设计小组展示,展示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汽化、冰的融化等。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四、导学反思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评判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展延伸1. 通过实验或观察,探究其他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2. 钻研物态变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利用科技手段,探索物态变化的新领域。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2. 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记录并总结;3.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拓展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物态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和探究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物态变化 温度(1)导学案

物态变化   温度(1)导学案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导学案 使用时间: 编制人: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导学案编号:81WL002图1-1 甲 乙 丙 §1.1物态变化 温度(1)【学习目标】1.我要举出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能说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3. 会分析解释物质存在的状态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

【新知探究】 一、 物态 1、 举例说出生活中各种形式的物质,归纳总结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种状态,总结物态的概念。

分类: 物态:2、 观察每小组内给出的实验器材,讨论不同的物态在形状、体积上所具备的特1、加热冰块,加热水的过程中,冰和水的量的变化情况: 说明的问题:2、结合上述结论总结物态变化的概念。

物态变化: 【 合作探究】3.固体、液体和气体是自然界中的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1-1所示是这三种状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排列模型.其中甲是 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是 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是 体分子的排列模型. 【达标检测】1.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是 、和 .平时我们见到的铁是 态,酒精是 态,氧是 态.物 质处于哪种状态跟______有关,2.当 _发生改变时,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

3写出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1)铁___ ;(2)玻璃 (3)水 ;(4)汽油 ;(5)氧气 ;(6)食盐 . 4.下列现象中,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A .钢块轧成钢板B .木头制成课桌C .冰糕化成糖水D .生米煮成熟饭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B .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C .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D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6.下列物体中,有一定形状的是( ) A.塑料瓶中的水 B.墨汁 C.台球 D.氢气7.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没有一定体积的是( ) A.锡 B.二氧化碳 C.水银 D.干冰8.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 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 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9、物质的状态改变时,体积发生改变,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上发生变化B .固体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C .气态物质的分子的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D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大 10.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的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热胀冷缩 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B .花香四溢 分子不停地运动C .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 D .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学习反思】1,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 这节课我的优点与不足。

《物态变化》 导学案

《物态变化》 导学案
A冰棍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冰棍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解析:“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到。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选择C选项。
例2: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图甲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属于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____。
A “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B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C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_____℃,熔化过程持续了_____min。
六、课后作业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松香、沥青等。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难点
1、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
四、典型例题
例1: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定义、吸热或放热情况。
3、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1.温度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温度的概念和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摄氏温度的规定和书写方法【知识链接】温度计温度计是温度测量仪器的总称,它能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

以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温度影响下的热膨胀和冷收缩现象为设计依据。

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光学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等。

【学法指导】温度计(口诀)测量温度、热膨胀和冷收缩的温度计是有规律的。

将冰和水混合为零,测量标准沸水。

[探索新知识]一.自主预习1.温度:我们称物体的冷热度为。

测量温度的仪器是___;。

类型:2温度计原理:家用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基于液体的,有些液体是由液体制成的。

3.温度单位: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0C表示___;。

这是摄氏温度00该样品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__0C,沸水的温度为__0C,二者平分。

每一份都意味着。

二.合作探究00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0c的水和0c的冰冷热程度相同吗?2.单位:摄氏度(符号:)。

你还知道什么温度单位?3.阅读教材“想想做做”,回答下列问题。

想想为什么同样的“温水”,两只手会有不同的感觉。

这说明了我们的感觉可靠吗?_______。

那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和测量物体的温度呢?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种测量工具――温度计。

4.实验:在小瓶中加入一些有色水。

小瓶配有橡胶塞,并在橡胶塞上插入一根细玻璃管以堵塞瓶口。

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然后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

回答以下问题:把小瓶放在热水中细管中的水柱______(上升或下降);把小瓶放在冷水中细管中的水柱______(上升或下降)。

这是利用了液体的___________的规律。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也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实验中为什么用有色的液体和细玻璃管。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物态变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水可以变成冰,冰又可以变成水蒸气。

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为了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我们将进修一些基本观点和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凝固、熔化、汽化等物态变化过程。

3. 能够诠释物态变化背后的原理。

三、进修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物态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四、进修过程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1)固态: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分子排列有序。

(2)液态:液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不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固态大,分子排列松散。

(3)气态: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排列十分松散。

2. 物态变化的过程(1)凝固: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2)熔化: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3)汽化:液态物质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4)凝结: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物质的过程。

(5)升华:固态物质直接变成气态物质的过程。

(6)凝华:气态物质直接变成固态物质的过程。

3. 物态变化的原理物态变化的原理是由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所决定的。

固态物质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最强,液态次之,气态最弱。

在加热或降温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态的变化。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物态变化的过程和原理。

物态变化是由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所决定的,加热或降温会引起分子间的互相作用力的变化,从而导致物态的变化。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物态变化的现象,通过进修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的原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4 物态变化(1)【学习目标】
1.掌握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
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与吸放热情况;
3.能判断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一.温度与温度计
二.物态变化与吸放热
三.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典例分析】
写出以下各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与对应的吸放热情况
1.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
2.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
3.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
4.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
5.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
6..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 ,
7.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的一层霜 ,
8.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
9.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 ,
10洒在教室地上的水变干 ,
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
12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 ,
13.使用“固体清新剂” ,
14.冰箱里拿出饮料,可以看到瓶子旁边有一滩水 ,
15.煮饭时,揭开锅盖看见白烟 ,
16用久的灯丝变细 , ;灯壳变黑 , ;
17.衣箱里的樟脑丸变小:用久的灯丝变细 , ;
18.舞台上使用干冰 , ;使用后出现的白雾 , ;
【课堂达标】
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A.沥青 B.冰 C.玻璃 D.石蜡
2.被100℃的水烫伤要比100℃的水蒸气烫伤轻,是因为:
A.水蒸气的温度比水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比水的热量多
3、教室内的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4. 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是固液共存
D.以上都有可能
5、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36.90℃和 38.60℃
B.37.50℃和 38.60℃
C.36.90℃和 37.50℃
D.37.50℃和 37.50℃
6.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摊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
A.液化现象
B.熔化现象
C.汽化现象
D.凝华现象
7.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8.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9.人们在青藏高原烧开水,水沸腾时温度却达不到100℃,为了能喝上达到100℃的水,其可行的办法是()
A.换用高压锅煮水
B.延长烧水时间
C.换用热值较大的燃料
D.采用鼓风设备
10、下列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①清晨的大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②寒冷的冬夜室外地上形成的霜
③冬天说话时处口中呼出的“白气”④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1.如图_______是体温计,此时读数是_______℃。

另一支温度计此时读数是_______℃
(1)(2)
12.水银的熔点是-39 ℃,它在-38 ℃时处于_________态;它在-40 ℃时处于_________态;它在-39 ℃时处于_________态或_________态.
【课堂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