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PPT
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它以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得名。
在这个节日期间,百姓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等活动,以祭祀屈原和纪念他的爱国精神,这些活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那么,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屈原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诗人、政治家和爱国将领。
他出生在今天湖北省的襄阳,与襄阳城相依为命。
他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之一,并在古代中国爱国传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屈原在生活中十分孤独,他对政治有强烈的兴趣,但是却很难得到官职。
他的爱情史也很悲惨,他想要追求的女子嫁给了别人,而他自己也没有成家立业。
在公元前278年,屈原因为功劳被赵国朝廷任命为官,成为了赵国的宰相。
但是,他见到贪污和腐败的现象逐渐增多,感到十分失望和绝望,于是辞去了官职,返回襄阳。
在他离开期间,诸侯之间的争斗变得越来越激烈,屈原非常担心祖国的灾难。
后来,秦国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屈原和百姓们一起坚守襄阳城,但是最终并没有阻挡住秦军的进攻。
屈原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他深知若是楚国灭亡,那么自己的祖国就再也不存在了。
在自己的楼上,屈原悲痛欲绝地写下了长达三千言的《离骚》。
这首诗歌是屈原心灵独白、爱国情感和文学才华的结晶,它表达了他对家乡襄阳和祖国楚国的深情,更寄托着他对故国归来的美好愿望。
但是,情感归情感,国家大义在心,在屈原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充满了黑暗和危机,屈原终于选择了投江而死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与忧虑。
中国人民为了纪念他,于是庆祝端午节,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有很多传统的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传统的龙舟赛是为了纪念屈原中军将,让人们通过划船、助威的活动来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而吃粽子的传说则是源于屈原在投江之前把自己的珍宝丢进江中,百姓担心鱼虾食物污染而投放粽子入江,以请屈原的珍宝,以此感谢他的贡献和牺牲。
端午节人物故事屈原投江

端午节人物故事屈原投江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屈原投江的故事则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他临危不惧,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用自己的言行和书信不断劝谏国君,强烈反对外交妥协和内部腐败。
但是由于屈原的言行过于激进,使得他在政治上处境越来越被动,最终导致他被流放。
流放后的屈原,居住在江边的岳阳楼中。
他常常登楼远望,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在国家中的作用。
但是,楚国却在他流放后走上了朝不保夕的危险道路,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和稳定,人民生活也日益艰难。
屈原深感忧虑,他感到自己的反对被江山上层的统治者所拒绝,国家的安危就在他眼前,而他却无法挽救。
为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忧虑,屈原写下了《离骚》一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天下苍生的深深感慨。
但是,他的反对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改变。
他在想尽一切办法,但所有的努力却落空,失望和绝望的屈原觉得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决定投江殉国。
端午节来源于古代中国民间的龙舟竞渡、赛艇等活动,而屈原投江的故事也是端午节由来之一。
据传,当时人们得知屈原投江,都非常伤心和难过,纷纷下船寻找屈原的遗体。
而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虾吞食,人们开始在江边放置竹筒和菖蒲叶,这样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在端午节喜欢吃粽子和插艾草、挂菖蒲等风俗习惯。
至今,人们在端午节还会组织龙舟竞渡,每只龙舟都装饰的十分漂亮,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每只龙舟上都配有一支强硬的舵手,一个擅长调节节奏的船长,还有一支支充满活力的龙舟队员。
屈原投江的故事在端午节期间被不断地讲述和传颂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倍受鼓舞和感动。
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追求理想和信念的英雄,也让我们永远记住屈原这样的国士忠烈,坚定身为国民的初衷。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

屈原和端午节的简短故事篇一: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天问》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端午节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为端阳节、重五节等,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
据传说,屈原在楚国时期为官员,但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感到不满,随后投江自尽,留下了千古名句“离骚”和感人至深的诗篇。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逝去,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赛、吃粽子等活动,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项传统文化,即端午节。
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中,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粽子是由糯米、肉、豆沙等材料制成的,形状为长条形,象征着屈原的体型。
而粽子的叶则是象征着屈原的双手,将糯米包紧象征着屈原的忠诚和廉洁。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挂艾叶、佩香囊、戴五色线等。
除了吃粽子和的习俗外,端午节还有一些与屈原相关的传说。
传说屈原在投江之前,曾到江边观察水势,看到了一只神龟在水中游动,便写下了《天问》一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
而后来神龟游向了屈原的投江之处,当地的百姓便在江边修建了屈原祠,以纪念他的逝去。
拓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吃粽子和的习俗外,还有一些与屈原相关的传说,如神龟救屈原、屈原与鱼虾的故事等。
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屈原的生平和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方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
同时,也有一些现代文化活动,如屈原祠的参观、端午节诗歌朗诵、龙舟竞赛等,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个传统文化。
篇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天问》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然而,他的爱国精神并没有止步于文学创作,他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建议。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和流亡,屈原最终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大臣屈原因为不满楚国政府的腐败和内讧,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决定自己跳入江中,以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忧虑。
此后,为纪念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活动,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端午节。
据传说,屈原出生在楚国随县(今湖北省南漳县),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他是一位优秀的国士,曾经担任过楚国宰相的职位。
在他的职位上,他尽力为民,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是在他晚年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加剧,官僚内讧,社会动荡,让屈原感到十分的失望。
他觉得这样的局面已经没有了改变的希望,于是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怀念。
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来到庐山的汨罗江边,他将自己的衣服系在一棵树上,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入这条波涛汹涌的江水,最终葬身于江中。
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逝去而十分感慨和震惊,大家感叹自己的国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糟糕的地步,屈原这样一位忠诚的国士居然宁愿选择了一死。
为了纪念和怀念屈原,人们开始举行划龙舟的活动。
据说,当时的人们在江上划龙舟,并且在船上敲打鼓声,吓走了一些水里的鱼,让屈原的身体避免被袭击。
同时,人们还举行了吃粽子的活动。
这些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有蛋黄肉粽、豆沙粽子、果粒粽子等等。
到了现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还会去祭拜屈原或者去欣赏民俗文化表演,比如说舞龙舞狮、击鼓传花、习武表演等等。
而且,由于端午节具有完美的假日气息,因此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旅游时机。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选择去旅游,在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总之,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只有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在困境中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的紧密团结在一起,让国家和民族得到更进一步的进步和发展。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节名涵义端午节“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

有关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端午节的起源非常久远,与中国古代的祭龙、赛龙舟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几个。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祖国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努力推进改革,但是最后被贵族排斥,被逐出了都城。
离开都城的屈原,怨天尤人,悲愤交加。
在他最后一次回忆家乡时,他深深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和百姓苦难。
他甚至感到绝望,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最后,屈原将自己扔进了汨罗江中,以示忠诚。
这一事件被称为“屈原投江”。
为了拯救屈原的遗体,当地百姓著名医生张仪想出了一个方法。
张仪在汨罗江中放入了大量的粽子,引起了鱼儿的注意,他们咬住粽子,而不是屈原的身体。
人们很感激张仪,不久后,他的名声就传遍全国。
二、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和屈原有关,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古代,由于水患和海盗等问题,中国人经常要在江河中划船。
历史上,由于龙的形象象征着江河的“水神”,所以人们制作了龙船,以求小小的求保护和祈求平安。
它也有一段传说。
古时候,江面上的恶龙常常危害百姓,邻居的鲸鱼则帮助人民进行抵抗。
因此人们在鲸鱼背上制作了龙舟,并将它们刻画成一条条巨龙的形象。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聚到池塘或江河边上,载着龙舟竞渡,以示祈祷江河之神的保护和祝福。
三、黄帝打败蚩尤在中国的古代,蚩尤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魔头。
蚩尤身高八尺,膂力过人,手拿黄帝的神兵赤兔马,骑在魔兽九兽上,每次进攻都让黄帝的军队十分头疼。
然而,最终,黄帝发现了蚩尤的弱点。
他让自己的士兵制作了一根大箭,箭尖放置着毒液,然后仔细地瞄准蚩尤的心脏,发射了这根大箭。
由于毒液和箭尖的作用,蚩尤很快就死了。
黄帝的胜利被称为“抵抗鬼怪,英勇斗争”的模范,以此为证,并一直务实和播种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崛起。
因此,端午节也成为了纪念黄帝和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的节日之一。
四、婴儿纺绸有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位婴儿,但是婴儿很弱,她担心他会在夏天而死去。
屈原和伍子胥带来端午的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很早,夏朝的历法夏历中已经有五⽉五⽇的记载:“此⽇蓄药,以蠲除毒⽓。
”(《夏⼩正》)五⽉是毒⽉,因为端午后天⽓转热,⽽端午这⼀天是阳⽓最盛的⼀天,所以要蓄药以辟除毒⽓。
《⼤戴礼》也说:“五⽉五⽇蓄兰为沐浴。
”兰是兰草,要⽤兰草熬成的汤药浴。
到了战国时期,以苏州为中⼼的江浙⼀带,开始在端午节这⼀天纪念伍⼦胥。
伍⼦胥名员,楚国⼈,他的⽗亲伍奢是楚平王太⼦的太傅。
少傅费⽆忌在楚平王⾯前进太⼦的谗⾔,伍奢挺⾝⽽出,为并⽆罪过的太⼦辩护。
楚平王⼤怒,囚禁伍奢做⼈质,让他把他的两个⼉⼦伍尚和伍员招来,想⼀并杀害。
伍尚应召⽽来,和⽗亲伍奢⼀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员不⽢引颈受戮,开始了逃亡的漫漫长途。
先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和太⼦⼀起逃亡到郑国,太⼦被郑国诛杀,伍⼦胥继续向吴国逃亡。
在吴楚边境,伍⼦胥被楚兵追赶到江边,江上有⼀渔⽗渡伍⼦胥过江。
伍⼦胥解下价值百⾦的佩剑,感谢渔⽗的救命之恩,哪知渔⽗不屑⼀顾,说:“楚国悬赏,抓到伍⼦胥的⼈,赐粟五万⽯,封爵。
我连这都看不上,哪⾥会要你仅仅价值百⾦的佩剑!”伍⼦胥最终逃亡到吴国,归附了吴王僚。
伍⼦胥和屈原:两个⼈的端午 # 昭关前的伍⼦胥。
右为东皋公,中为与伍⼦胥长相接近的皇甫讷。
⼀夜⽩头的伍⼦胥,正是在此⼆⼈的帮助下⽅才逃出关去。
吴楚交兵,伍⼦胥极⼒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公⼦光却说:“伍⼦胥的⽗兄都被楚国杀了,伍⼦胥只不过是想报私仇,⽽不是真的为吴国着想,不能听信他的话。
”伍⼦胥因此知道公⼦光有异志,就进献了⼀个的刺客专诸给公⼦光。
公⼦光趁吴王僚出兵伐楚,国内空虚的时候,宴请吴王僚。
席间公⼦光借故离席,专诸把⼔⾸藏在鱼腹中,端到吴王僚⾯前,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左右杀死。
公⼦光趁机派伏兵杀尽吴王僚的随从,⾃⽴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即位。
伍⼦胥率吴兵攻⼊楚国都城,伍⼦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鞭之三百”,这就是的“鞭⼫”的来历。
端午节屈原与粽子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屈原与粽子的传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被习惯称为端午节,因为相传是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文学家,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而端午节的传说也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一段悲惨故事相关。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为了救楚国不被秦国侵略,劝告君王公子虞保持联盟关系。
然而,由于其它贵族的诽谤,屈原最终被赶出宫廷。
面对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不幸,屈原心怀不满,投身江中以示抗议。
为了挽救屈原,当地的渔民纷纷划船在江中投放粽子,以阻止鱼龙横行,使屈原的身体不被损伤。
渔民还敲击船身和锣鼓,以驱赶鱼虾,不让它们伤害到屈原的尸体。
人们听到渔民敲击锣鼓的声音,纷纷驾船前去打捞屈原的身体。
为了防止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还把糯米和香草包裹在竹叶中,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此来供奉屈原。
这也成为了后来的端午节里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虽然不幸身亡,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诗词才华在后世长留不朽。
人们为了纪念他,继承他的爱国情怀,每年的端午节都会进行划船竞赛、吃粽子等活动。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也与中国的民间传统医学有关。
久病之人常会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相信可以避邪和驱病。
这与屈原投江自杀的故事有关,人们希望通过吃粽子,驱散瘟疫和疾病,保佑自己的健康。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可以品尝各种口味的粽子,如肉粽、豆沙粽、咸鸭蛋粽等。
粽子香气四溢,口感香糯可口,不仅让人流连忘返,也让人们回忆起了屈原的传说。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划龙舟的传统。
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一大亮点,龙舟是一种长长的窄船,船尾有一头龙的装饰,多人划桨前进。
这项传统的划龙舟竞赛源于当年渔民们划船打捞屈原尸体的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体育竞技赛事。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美味的节日,也是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节日。
从屈原的传说到如今的龙舟赛,端午节的活动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珍惜和谐的社会,传承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屈原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遗体。那时恰 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 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 人们荡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 竞赛。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 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 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感兴
【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04
端午节演化
中国大陆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 放假一天。 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 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 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 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 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汨罗江 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 域三个省份当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 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 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龙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 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则用的是龙舟。
粽 子 的 制 作 方 法
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 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 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画额
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
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
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字, 像是老虎额头的花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 为代虎以镇邪。
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 汉族人民纪念 人民纪念屈原 屈原的的传统节日 传统
节日,, 更有吃 更有吃粽子 粽子,,赛龙舟 赛龙舟,挂 ,挂菖蒲 菖蒲、、蒿草 蒿草、、艾叶 艾叶,
薰苍术、 ,薰苍术、 白芷 白芷,喝 ,喝雄黄酒 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 的习俗。“端午
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假日 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 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02
端午节习俗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为恐 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 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粽 子的由来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 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 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 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 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 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没有断。【感悟】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在言语上逞强 的人,暂时的满足远远不及由此带来的灾祸,何必让一 时嘴上的痛快毁了自己生存的权利呢? 激励人心的励 志小故事两则 关于爱情的励志小故事:企鹅的石头 积
节日介绍 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 励志的小故事及感悟4则 充满
正能量的励志小故事 6则励志的小故事及感悟 经典励志 的小故事3则 励志的小故事简短50字5则 很励志的正能 量小故事 心灵鸡汤励志端小午节故为事每5年则农励历五志月小初故五事,又含称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端阳节、午日节、五 月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 子”的习俗。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 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来历
恶日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名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从先秦 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目录 一条小溪,因此这两个和尚总会在清晨下山去溪边挑水
的时候相遇,每次相遇,他们都会
2
CONTENTS 3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诗词
4
端午节的当地演化
01
端午节由来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 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 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 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PPT
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 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打算提笔签署赦 免令。“事情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 皇询问信使。“陛下,”信使回答,“他说俄国的工业 如此差劲,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这种情 况下,”沙皇说,“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 于是他撕毁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 台。这一次绳索
戴 香 包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 虎、蟾蜍)出没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 预防五毒之害
03
端午节诗词
倦寻芳·香泥垒燕
【卢祖皋】
香泥垒燕,密叶巢莺,春晦寒浅。花径风柔,著地舞 茵红软。斗草烟欺罗袂薄,秋千影落春游倦。醉归来, 记宝帐歌慵,锦屏香暖。别来怅、光阴容易,还又酴 醿,牡丹开遍。妒恨疏狂,那更柳花迎面。鸿羽难凭 芳信短,长安犹近归期远。倚危楼,但镇日、绣帘高 卷。
悟3则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
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两则寄语:很喜欢一句话:“心
若向阳 无畏悲伤”。在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励
1
志故事网的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积极向上的励志小故事
两则,希望大家看了能够喜欢。故事1 挑水与挖井有两
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