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时间结构
探究现代小说中的时间线索与叙述结构

探究现代小说中的时间线索与叙述结构现代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故事的叙述,更是对时间的处理和叙述结构的创新。
在现代小说中,时间线索和叙述结构的运用成为了作家们表达故事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究现代小说中的时间线索与叙述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一、时间线索的处理在传统的小说中,时间线索通常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线性的时间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然而,在现代小说中,作家们开始尝试打破线性时间的束缚,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来展现故事。
1. 跳跃式叙述跳跃式叙述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不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而是通过跳跃的方式将故事的不同时间段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需要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例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就采用了跳跃式叙述的方式,通过多个时间线索的交叉叙述,呈现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世界。
2. 非线性时间结构非线性时间结构是指故事中的时间发展不按照传统的前后顺序进行,而是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
这种叙述方式常常通过回忆、闪回和预示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以回忆的方式叙述自己与两位女性之间的故事,通过交错的时间线索,展现了一个充满回忆和思考的故事世界。
二、叙述结构的创新除了时间线索的处理外,现代小说还在叙述结构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多种叙述手法来呈现故事和思想。
1. 多重叙述者现代小说中常常出现多个叙述者的情况,每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
这种多重叙述者的结构能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故事,同时也为作家创造了更多的叙述可能性。
例如,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流砥柱》就采用了多重叙述者的结构,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来展现一个关于战争和人性的复杂故事。
2. 反向叙述反向叙述是指故事的叙述顺序与时间的流逝方向相反。
这种叙述方式常常用于探索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
小说写作中的叙事结构与时间线索

小说写作中的叙事结构与时间线索在小说写作中,叙事结构与时间线索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它们决定了故事的呈现方式和叙述顺序,对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故事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小说写作中的叙事结构与时间线索,并分析它们对故事的影响。
一、叙事结构的选择与运用叙事结构是指小说故事的组织框架和表达方式。
它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和运用,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紧凑流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 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常见和简单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严格叙述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这种结构一般以时间为轴线,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叙述。
它能够清晰地展现故事的始末,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跟随情节。
但是线性叙事结构也可能会显得平淡和缺乏新意,因此写作者需要巧妙运用插叙、倒叙等技巧来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2. 非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是一种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回忆、闪回等手法让故事的时间线条更加纷繁复杂。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和神秘感,吸引读者持续的阅读兴趣。
但是在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时,作者需要注意逻辑的衔接,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惑和迷失。
3. 多重叙事结构多重叙事结构是指通过不同的叙述者或视角来展现故事。
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故事和人物,揭示出不同的真相和细节。
多重叙事结构能够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复杂性,但也要注意掌握好不同叙述者之间的转换和衔接,避免文不达意。
二、时间线索的运用与效果时间线索是指故事中时间的先后关系和时间的流逝过程。
适当运用时间线索可以使故事更加连贯和有序,增加情节的张力和递进感。
1. 并行叙事并行叙事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时间线同时进行叙述的手法。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轴上感受到不同的情节,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悬念感。
同时,作者还可以通过并行叙事的方式揭示故事中的关联和联系,加深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
2. 倒叙与跳跃叙述倒叙是指将故事按照事件发生的逆序进行叙述,而跳跃叙述则是指在故事中穿插回忆或闪回的情节。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小说常见的11种叙事结构

一、线索结构:(1)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3)以空间或环境为线索。
如《祝福》“鲁镇”。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即以“卖米”这个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
二、结构构思:(1)单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
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来。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前后经过为线索来展开叙事,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
(2)复线型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是运用明暗或主副双线并行同时展开,能容纳更为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能更丰满地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采用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模式。
故事的外壳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则是夏家的故事,通过华夏两家的命运表现双重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小说双线结构的作用1、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2、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挖掘。
(表现主旨暗示主旨深化主旨)4、拓展了作品的广度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丰富小说的内容)5、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6、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3)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整篇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一个集中的“焦点”呈放射状展开,它具有打破时空界限的跳跃性。
其结构形式线索是心理流程。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意识流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网状情节结构的基本特点是:1. 小说所叙述的对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流动过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识、回忆、联想、想象、感觉、直觉、印象、梦境等。
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叙事结构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叙事结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时空叙事结构是影响故事发展和角色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巧妙的时间和空间叙事,作家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叙事效果,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时空叙事结构。
一、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时空叙事方式。
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线性推进。
通过展现角色的成长和变化,读者可以逐步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红楼梦》是一部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文学作品。
从贾宝玉进入贾府到贾府破败,故事按照时间顺序逐渐展现出来。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通过在时间上的跨越和回溯,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一部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作品。
小说中的男主角亨利患有无法控制的时间旅行能力,这使得故事的时间线不按顺序展开,小说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替描写,展示了男主角与妻子的爱情故事。
三、多重叙事结构多重叙事结构是指在同一作品中出现多个独立的叙事线索。
这些线索之间可能是时间上的串联,也可能是空间上的交错。
《百年孤独》是一部应用多重叙事结构的文学杰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通过不同家族成员的叙事,展现了从塔拉科纳市的建立到衰败的整个历史过程。
四、空间叙事结构空间叙事结构是将故事的发展通过地理空间的描述来进行呈现。
作家通过对不同地点和场景的描写,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环境和氛围。
《老人与海》是一部运用空间叙事结构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主要场景是海洋,作者通过对海洋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桑地亚哥与大海的斗争和奋斗。
五、时空叙事结构的应用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时空叙事结构,作家还可以根据故事的需要进行创新和尝试。
有些作品可能会采用回顾的形式来展示故事的发展,有些作品可能会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奇妙的叙事效果。
时空叙事结构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故事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恰当运用不同的叙事结构,作家能够给予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创造出独特而丰富的故事世界。
叙事特色七个方面

叙事特色七个方面
叙事特色是指一个文学作品或故事在叙事方式、角度、手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以下是七个常见的叙事特色:
1. 视角多样性:包括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万物视角等多种视角,让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2. 时间结构复杂性:通过回溯、闪回等方式,将过去、现在、未来交替呈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性和吸引力。
3. 形象描写生动性:通过对人物、场景、细节等的生动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故事中发生的情节和事件。
4. 情节设置巧妙性: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安排和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情节推理。
5. 语言表达独特性:采用特别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如诗化、幽默、反讽等,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6. 意象联想丰富性:通过意象与符号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产生联想,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含义。
7. 文化背景历史性:融合了文化、历史等元素,反映出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念,使得故事更具文化内涵。
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

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它自己的一些特征,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典小说以及现代小说的语体特征语体是在运用全民语言时,为适应特定语境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
语体具有全民性、体系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因为其语法上、语用上的一些独特的特征而获得了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的地位。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别谈论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语体的特征。
1,古典小说语体在叙事时间上的特点:以顺叙为主说模式的叙事时间上,主要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时序描述,即使有所谓的“凌空跳脱法”,打乱时序,使“中者前之,后者前之,前者中之后之”的倒叙、插叙、补叙的尝试,也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所谓“共时”的叙述方法。
但是到本世纪初在未接触西洋小说之前,中国小说的叙事时间基本上是连贯叙述的方法。
在接触、翻译、评价、模仿西洋小说的林纾、梁启超等所谓新小说家的笔下,对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虽有所变革有所触动,但基本仅于模仿,正如茅盾所说,“也只能模仿西洋小说的布局罢了”。
因为他们深受中国传统的史传笔法和传统小说的模式熏陶甚深,不得不囿于既成的小说写法的思维定势。
而且他们的文学观念,尤其是梁启超的小说“群治”观,基本没有超越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固有观念。
既然强调小说的“群治”功利,则必须适合“群”之所听或读小说的接受要求,那么顺时的连贯叙述方法则是最适合“群”之口味要求的。
2,现代小说语体在叙事时间上的特点:多元化代小说真正在叙事时间上的变革是在五四以来,其中,鲁迅无疑是先锋和开山。
“战斗檄文”和开创日记体小说来肯定其开山地位,这是不大确实的。
早在鲁迅之前,所谓新小说家徐枕亚、周瘦鹃都运用日记体写过小说。
然而他们的日记体小说与鲁迅的日记体小说,在自觉而巧妙地运用小说时间方面则是迥然相异的。
前者仅仅借用日记体的形式,仍是正常顺序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狂人日记》则打乱了时序的安排,完全凭借狂人所感觉的时间,自由切割、扭曲,既无完整的故事,也无较完整的情节,却在有限的篇幅塑造了狂人形象,蕴涵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小说叙事手法知识点总结

小说叙事手法知识点总结小说叙事手法是指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和手段,它直接影响着小说的叙述效果和阅读体验。
叙事手法的运用不仅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精彩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成功与否。
下面将对小说叙事手法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一、叙述方式1. 直接叙述直接叙述是指作者通过叙述者的口吻,直接对被描述的事件、人物进行叙述。
直接叙述具有简洁明了、直截了当的特点,能够迅速展现被描述对象的形象和特点。
2. 间接叙述间接叙述是指作者通过对话、人物心理活动等方式来揭示事件、人物的内容和发展。
间接叙述能够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真实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3. 梦幻叙事梦幻叙事是指作者通过设定梦境或幻境的方式来进行叙述,借助梦幻的氛围和象征性的意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梦幻叙事能够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4. 超现实叙事超现实叙事是指作者在叙述中加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使作品产生了超现实的效果。
超现实叙事能够打破现实的界限,突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具想象力和艺术感。
二、叙述结构1. 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
线性叙事能够使作品的情节和发展更加清晰和连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2. 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是指作者打破时间顺序,通过闪回、倒叙等手法来叙述故事。
非线性叙事能够增加作品的悬念和吸引力,使作品更具有挑战性和深度。
3. 多重叙事多重叙事是指在作品中穿插多个叙述线索,使作品有多个并行叙事主线或分支。
多重叙事能够增加作品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和引人入胜。
4. 拼接叙事拼接叙事是指作者将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或不同人物的叙事片段进行拼接,使作品产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效果。
拼接叙事能够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和复杂感。
三、叙述视角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叙述者以“我”为叙述者,直接参与事件,通过叙述者的视角来展开故事。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叙事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事技巧和结构是构建一个成功小说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并分析其对故事的影响。
一、叙事技巧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以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通过主人公的直接叙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叙事技巧常用于心理描写丰富的小说,能够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2.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故事视角,展示多个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同时,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创造悬念和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反转叙事反转叙事是指通过改变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折。
这种叙事技巧常用于悬疑、惊悚等类型的小说,能够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4. 倒叙叙事倒叙叙事是指将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的相反方向进行叙述。
这种叙事技巧常用于回忆录、历史小说等类型的作品,能够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
5. 多线叙事多线叙事是指将故事情节分为多个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交叉叙述来展示不同人物的经历和命运。
这种叙事技巧常用于长篇小说,能够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二、叙事结构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呈现出一个连贯的时间线。
这种结构常用于传统的故事叙述,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非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展示故事的片段。
这种结构常用于复杂的故事情节,能够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3. 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指故事以循环的方式进行叙述,通过重复的情节和主题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结构常用于探讨命运和人生循环的主题,能够增加故事的哲理性和思考性。
4.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指故事在一个整体框架中进行叙述,通过嵌套的故事来展示不同层次的情节。
这种结构常用于叙述多个故事或者多个时间段的故事,能够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层次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时间结构
——关于福克纳之《八月之光》
【摘要】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时间结构是小说叙事结构的两部分。
叙事角度分为三。
时间结构也包括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
小说《八月之光》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情节组织结构,展现了一个属于后现代的精彩绝伦的“只是一名叫丽娜·格罗夫的年轻姑娘,怀着生孕,决心赤手空拳地去寻找她的情夫”的十天之内和一些人的的故事,巧妙呈现三个家族的人事变迁……
【关键词】小说,叙事角度,时间结构
文学作为人学,是一门审美和艺术。
有了文学,不能救国;没有文学,必然亡国。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种全面展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的文学样式,别样的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吻合。
作为小说写作的一种独特的研读方向,作为欧美后现代作家群的先驱者之一,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以其多维的叙事角度和变幻的时间结构帮助其折“诺贝尔文学奖”的桂枝,《八月之光》是继《喧哗与骚动》与《圣殿》后又精彩地诠释了小说的结构形式构造的又一小说,有着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内容上体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表明了作家对种族偏见和宗教偏执的态度,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的完美的结合。
(一)叙事角度
——全知视、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多种变换
“叙事角度是指叙述的故事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也就是有谁的眼睛看到的。
”(1)从而根据有谁的眼睛看到,将其划分为全知视、内视角和外视角。
《八月之光》文本结构在编排上共二十一章节,这里的叙述眼睛有女主人公莉娜寻找自己的情夫,主要出现在首位两章,而莉娜的视觉作为自己讲述故事,只有首章,即她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走在去亚拉巴马州的路上,遇见都是好心的帮助,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纯洁和互助的一面,也是心灵深处亘古不变的真诚一面。
其次是克里斯默斯的眼睛,他和伯顿小姐的故事。
第一至五
章,为其杀害伯顿小姐的前后,通过克里斯默自身全知视眼睛,详细倒出杀害伯顿小姐的原因;再者是外视角的拜伦·邦奇,作为一个未涉及案情的局外人通过看到和听再到对海托华牧师讲述克里斯默斯故事,将其杀人、逃亡、被捕之一系列故事再讲一遍,从外部口吻来描述外人对克里斯默斯自己的认识与杀人原因,两者于无声处进行碰撞和对比,反差产生,客观世界被注入了拜伦主观色彩,然后再与客观的叙述与之对照,显示了极大的荒诞性。
正如《喧哗与骚动》一个故事四个人物都讲述的效果。
最后,关于六至十二章,克里斯默斯的身世倒叙,牧师海托华的自我回忆家世,伯顿小姐向克里斯默斯诉说家族故事,又是通过其各自叙述角度,叙事者就是主人公,即他们所说的故事只限于自身的心理活动,带有回忆录与自传性,这时三大家族的故事变得以巧妙呈现,带有意识流的追忆似水年华色彩的内视觉出现。
福克纳不断地变换叙述者的眼睛,采用三种视觉方法在三百六十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展现了三个南北战争开始的家族历史,讲述了莉娜的光明,拜伦的爱情力量,克里斯默斯的悲剧状态及海托华等人的故事,而归终于一个悲剧:种族的偏见和宗教的偏执,是造成众多人物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家渗透的反对色彩。
而对于这一偏执的解脱方法是莉娜“一种内心澄明的安详与平静,一种不带理智的超脱”,相信“上帝准会让好事儿圆满实现”,对“爱”的追求与坚信是使莉娜流浪并安稳幸福的源流。
而对于爱情的讴歌,爱情让麻木不知哭笑的拜伦重新昂首坚决,开始为别人着想,有了对于责任和信念的追求,爱情也是复活人的一种途径。
(二)时间结构
——自然时间与审美时间
“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随意调动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挺好。
”(2)福克纳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写到。
时间结构可以分成自然进程的现实时间和审美层面突破现实时间而体现的审美时间。
《八月之光》的命名时的“月”,本身锁定了小说的自然时间,即八月,八月在美国南部作者自己说这时微雨撒下,会弥漫一种哀伤的气息,所以它奠定本书的感情基调。
文学重组事件的过程,打破自然进程,从而进入审美时间,也就是使事件变成情节。
《八月之光》在情节上也体现了复杂与交错性,在自然时间流动下时空变换交杂情节,阅读中给人带来思维的跳跃,别开生面的感官体验,满足生活中产生的错觉、梦幻、下意识的心理。
故事是一个多线索的情节结构,两大平行线索:莉娜与克里斯默斯的故事,通过插叙插入邦奇,通过倒叙倒写克里斯默斯,情节顺应时间改变,按作者和读者的审美标准来打破自然的顺序;在平行线索中,第三章写入海托华的故事,却在六至十二章大断叙述克里斯默斯的年少情节,是情节对时间流逝速度的改变。
时间流逝缓或紧,造就的是审美效果的浓与淡。
同时,除了情节自身独立的改变时间外,福克纳还运用各种对照关系组合情节。
对照的一个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它们是分裂的,分裂的组合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而每个分裂却是独立的存在情节,1957年福克纳被问到为何将海托华的身世放置倒数第二章说:“除非像惊险故事那样沿着一条直线发展,否则一本小说只能是一系列短片,这多半像是装饰一个展览橱窗,要把各种不同的物件摆放得体,相互映衬,需要有相当的眼力和审美情趣。
”(3)
正如迈克尔·米尔格特高度评价了其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正是在《八月之光》的创作里,福克纳首次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结构模式:几条本质上彼此区别,各自独立的叙事线索既能同时展开又能不断地相互影响——每一个线索都在以某种方式持续地另外的线索,往往造成相得益彰的甚至是喜剧是的效果。
”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以其不断变换的叙事角度和时间结构拼杂组合成一部可以分裂的,可以推演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之小说,用“邮票般大小”的土地发展关于形式上的后现代,内容上的宗教种族哲学和下意识,并影响各国先锋人士的创作,单我国先锋派文学就为当代文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对小说结构的创新,关于人的问题的揭示起了探索与深化作用。
(1)《文艺理论新编》,杨春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2)《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页
(3)《福克纳在弗吉利亚大学讲演录》(1957~1958),第54页
(4)《是小说而非轶事》,第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