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义

合集下载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新编近代西方哲学》
A New Compilation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04

弗 莱 堡 学
马 堡 学 派
03

早 期 代 表 | 朗
02
ADD YOUR TITLE HERE ADD YOUR TITLE HERE ADD YOUR TITLE HERE ADD YOUR TITLE HERE
02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ADD YOUR TITLE HERE
二 论回到康德的意义
3. 批判唯心主义:把意识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以及现象与自在之物 看做是同一的。 4. 批判黑格尔:认为黑格尔进一步发展了康德以前的唯心主义者的 错误,从某种绝对原则出发,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主客体的同一, 本质和现象的同一。
04 马堡学派 与 弗莱堡学派
马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
1.继承和改造康德的先验论和重新解释康德的自在之物。
2.反对唯物史观,企图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把历史的进步归结于道德观念的进

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对数学和自然科 以先验主体本身为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
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
02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ADD YOUR TITLE HERE
一 生平介绍
朗格,新康德主义的开创者之一,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唯 物主义史》,表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回到康德,并对其进行改造。 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做了明确系统的阐述,对 以后新康德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01
新康德主义概况——康德
ADD YOUR TITLE HERE

9 新康德主义法学 PPT

9 新康德主义法学 PPT

● 马尔堡学派和西南德意志学派
新康德主义学派分为马尔堡学派和以德国西南的巴登市为基地的西南德 意志学派。前者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认为存在着一些独立于经验的范畴即纯 粹理性的内在逻辑上的法,以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柯亨 (Hermann Cohen,1842-1918)、施塔姆勒(Rudolf Stammler,1856-1938) 和卡西雷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等为代表。后者则围绕独立的价值 观念,论证文化表现的统一性,包括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2)、 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5-1915)、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耶利内克(Georg Jellinek,1851-1911)和拉德布鲁赫 (Gustav Radbruch,1878-1949)等学者。其中,拉德布鲁赫认为,价值观念 是独立存在的和不可证明的,法学所能做的仅仅是促使法律价值观念与一些个 人的、团体的或创造性的主要价值观念的协调发展。但是施塔姆勒却反对这一 法学中的“不可知论”,承认内在于实定法的“正当法”的合法性。施塔姆勒 和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对美国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除此以外,凯尔森 (Hans Kelsen,1881-1973)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新康德主义法哲学体系。另 外,意大利法学家乔治奥· 德尔· 韦基奥(Giorgio Del Vecchio, 1878—1970), 尽管其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基于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 多于康德,但也属于新康德主义法学派。
● 日本新康德主义法学的特征
日本新康德主义法学除了上述特征外,在哲学上还形成 了自己的特色。德国新康德主义法学认为,当为(ought) 和存在(is)属于不同的范畴,当为命题与存在命题是在完 全不同的秩序中成立的,因此在论理上从存在不能推导出当 为。日本新康德主义法学则认为,当为和存在不是没有联系 的,相反,只有以存在为前提,在与存在的密切联系中,当 为才具有妥当性。换言之,在历史的世界中看不到存在与当 为的矛盾对立,想不到通过实践得以成立的存在与当为的辩 证统一,就不能把握历史世界的本质。日本新康德主义法学 的这一主张,在哲学基础上已经不再停留在德国新康德学派 的学说上了,而是受到了新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 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史 新康德主义

中国近代哲学史 新康德主义

中国近代哲学史新康德主义中国近代哲学史新康德主义近代哲学史是指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哲学在欧洲发展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哲学经历了从传统的神学哲学向以理性和经验为基础的现代哲学的转变。

而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其中新康德主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康德主义是指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受到康德哲学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思潮。

康德哲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批判哲学”,即通过批判和反思传统哲学的先验知识,探索人类理性的限度和可能性。

康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20世纪初,对中国近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这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转向西方哲学,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资源。

康德哲学作为一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给予了他们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新康德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人权观念等。

新康德主义者认为,人类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可以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

他们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来推动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追求自由和人权。

在中国,这些思想对中国近代哲学、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和学术机构。

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前往欧洲留学,其中一部分选择了研究哲学。

他们带回了康德哲学的著作,并在中国学界广泛传播。

这些留学生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梁启超、胡适等。

在新康德主义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哲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新康德主义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他们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理性主义的结合,试图寻找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作者中又极乏能干之才。十九世纪初期, 首先是那些伟大的唯心主
义体系, 以后是自然--哲学体系, 把康德哲学淹没了, 于是就发出了 回到康德去的庄重呼声, 以脱离那种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的哲学---这种哲学, 与促进自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繁荣的唯物主义相 比较, 已越来越不能对德国文化生活作出有价值的贡献了。
从右边对康德哲学的修正
1)否定自在之物的客观实在性,把自在之物看 成是观念、目的、空洞的概念 自在之物成为观念以后,便不再是非科学 的实在论的空洞想法,不再是不合乎逻辑的信仰 的幻影,不再是那个实质上、不可能实现的空洞 的意愿的表现。(源自朗格的限界概念)
从右边对康德哲学的修正
2)克服康德“感性”认识中的唯物主义成分 以柯亨为代表的马堡学派,指责康德抱有“感 性论的偏见”。在他们看来,自在之物不是感性认识 的原因,认识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主体自身内发生的。 无论感性认识的形式(时空)还是内容,都是主观的, 不需要有意识外的自在之物的作用。 (源自朗格的经验由组织决定)
康德哲学简介
自在之物: 它指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它是现象的基础, 人们承认可以认识现象,必然要承认作为现象的基础的物自体的存在。自 在之物作用人的感官,它是人的感觉的来源,感觉材料一经主体所具有的 先天的时空形式的整理,就根本不可能是对自在之物的认识;主观的时空 形式整理过的感觉材料再经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范畴的加工而形成的具 体的知识,这种知识更不是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性必然 性是人的主体所能动地赋予的。这样,知识同自在之物之间就永远存在着 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文化哲学
人类如何接受符号的作用: 1.符号包含着各种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中一些 感觉的东西都可体现一种意义 2.符号概念一方面是符号,另一方面也是其意义,两者可以相互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

当代新康德主义研究述介

新康德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德国哲学界出现了浪漫主义和 理性主义两种思潮。浪漫主义强调感性经验和个人情感,而理性主义则强调普遍 原理和先验概念。新康德主义则是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浪漫主义的一些 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
新康德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自由的、 不可遏止的。人的认识是意志的表现,而意志则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
四、新康德主义的研究意义
新康德主义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康德主义通过对康德的重新解读和发展,为现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方法。新康德主义者通过对康德的批判和继承,将现代哲学的重心转 向了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推动了现代哲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 和探索,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新康德主 义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契约和法律关系的关系,而这种 关系需要建立在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之上。
三、应用领域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临床治疗、教育和组 织管理等领域。在临床治疗方面,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强调治 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动。这种方法对于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 高自信和增强自尊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教育领域,罗杰斯的理论观点对于 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二、基于机器学习的影评情感分 析
基于机器学习的影评情感分析是一种监督学习方法,它将情感分析视为一个 文本分类任务。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影评情感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电影影评和相应的标签(例如, 正面或负面)。

朗格的新康德主义

朗格的新康德主义
验 本身。B.在认识中起作用的不是感觉,而是知觉, 感觉意味着一种模糊的意向,它指向何处是由思 维来说明的,思维给这种意向指出目标和方向。 C.科学认识的过程只是纯粹思维按照先验逻辑主 动创造的过程。自然界是思维的创造物。D.先验 方法:从已有的科学、文化事实出发,去寻找人 创造科学、文化活动的规律。E.伦理的社会主义: 人具有至高的尊严,无论何时人都是目的,而不 应成为手段。
• 3.李凯尔特(1863-1936)的先验哲学 • A.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和方法上都是异质的。B.社 会文化科学的基本范畴是价值,价值不涉及存在性问题, 而是有意义无意义的问题;历史学是关于价值的科学,历 史的标准就是价值的标准。 • 4.韦伯(1864-1920)的理解社会学 • A.反对社会科学的实证化,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全 对立。B.人的理性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别,工具理 性追求效用,价值理性追求价值。C.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社 会行为的科学,理解在社会学中居于重要地位。D. 资本 主义不是社会制度,而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价值观念基础 上的精神气质。E.国家权力统治的三种类型:传统型统治, 个人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体制 是科层制。F.社会分为多个层级,应以阶层代替马克思的 阶级来识别社会人群。
第五节 新正统主义神学 • 一、概况 • 新正统主义神学是20世纪基督教神 学中的哲学思潮,20世纪中期取得新教 神学中的主导地位,在当代西方社会有 着广泛影响。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宗教哲 学家蒂里希(1886-1965)、德国神学家 巴特(1886-1968)等。
• 二、主要观点:
• 1.哲学从理论上分析存在的结构,神学从生 存上揭示存在的意义;神学就是人的终极 关怀。终极关怀就是人类超越自己的直接 的和次终极的利益和要求,而无条件地追 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思想与活动。 • 2.人的终极关怀一定要用象征才能表达出来, 宗教神学就是终极关怀的象征理论体系。

哲理法学派(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哲理法学派(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哲理法学派第一节哲理法学派概述一、哲理法学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法学中的定位哲理法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开创的一支法学流派。

哲理法学的特点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法学课题,在哲学体系之下对法学课题予以重新考察,从而得出了一些哲学化的法学观点,使其更接近“法”这一事物的本质。

这是哲理法学的最大特色。

此外,它在论述其法哲学思想时,又贯穿着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思想,提出“人是目的”的主张,体现了启蒙思想和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精神。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西方的法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实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经验主义的实证法学;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应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理性主义的非实证法学。

依此标准,哲理法学则归属于非实证法学,其在西方法学流派中的定位可见下图: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非实证主义法学哲理法学哲理法学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哲理法学和晚期哲理法学。

二者在时间上间断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哲理法学生命力的强大。

二、早期哲理法学早期哲理法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德、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和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早期的哲理法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都首先是哲学家,而后才是法学家。

他们的哲学观自成体系,而其法学观点又是建立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故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新康德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的核心是以康德哲学为基础,通过对康德哲学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主张理性的本质是一种规范性的力量,而不是一种描述性的力量。

这种规范性的力量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使我们更加理智和自律。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强调知识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实的方式,还包含了一种价值判断的元素。

在此基础上,新康德主义方法论强调我们应该以一种规范的方式来处理事物,而不是简单地去描述和解释它们。

这种规范性的处理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加有效地理解和评价事物。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解释的再解释”。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经过一层层的解释和再解释。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认为,这种解释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而每次解释都会带来新的启示和新的理解,这种发展性的解释过程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让我们更加理性和高效。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扩张的理性”。

传统的康德哲学认为,理性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只适用于特定领域的问题。

而新康德主义方法论强调,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拓展我们的理性,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问题。

这种“扩张的理性”是指我们不断地拓展我们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理解、评价和解决问题。

新康德主义方法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反省的理性”。

它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评价,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评估,以确保我们的理解和评价是正确和有效的。

反省的理性是指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发现自己的思考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见,进而改进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朗格的生平活动


二、论回到康德的意义



第二节(续1)
• 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 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一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 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 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 者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 不同,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 一切都被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 为人的认识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 一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 的实际温度。这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 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 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 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他的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 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 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 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二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 弗里德里希· 阿尔伯特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5活动家参与了当时德国的 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 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们的批评。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哲学观点的代 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 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 以往各种哲学的缺陷,也为以后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哲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 到他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哥白 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超越近代哲学的 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 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物主义。 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意识必须 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 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还是康德以 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 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 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 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 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概况
一、新康德主义的基本特点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世纪70
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 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 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 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辩 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哲 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二、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 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 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 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当时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Otto Liebmann)和朗格。李普 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中明 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0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堡学 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 )、以及以黎尔和屈尔 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义 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切 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格 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的 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三、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Hale Waihona Puke 四.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第三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赫尔曼· 柯亨 (Hermann Cohen 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 庭,1865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 在他周围的哲学家企图利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 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 题。 •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 证 》 ( 1877) 、 《 康 德 对 美 学 的 论 证 》 ( 1889) 、 《 纯 粹 认 识 的 逻 辑 》 (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1912)、 《无限小方法的历史》(1883)、《伊曼努尔 康德》(1904)、《纯粹理性 批判注释》(1907)、《哲学体系中的宗教思想》(1915)。 • 除柯亨以外,马堡学派最重要的代表是保尔 ·那托普和恩斯特 ·卡西尔。柯 亨把马堡学派的哲学当做是一种方法,运用于构造“精密科学”、精神科学 以及社会关系的体系。卡西尔的哲学的特点是把马堡学派的观点运用于历史、 文化和政治领域,其后期哲学更接近于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 •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本章概述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 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 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 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 学的一般的逻辑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 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 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评 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 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一度是新康德主义者, 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三、对康德“自在之物”概念和先验感性论的批判
二、反心理主义与先验逻辑倾向



第三节(续2)
• 马堡学派从先验方法出 发,重新解释“自在之物”等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知识活动 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 柯亨等人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知之物,排除其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人的认 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的范围;如果超出这 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 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起点,思维不是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 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 是纯粹思维本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结果。 柯亨还认为,并不存在纯粹的感觉,纯粹的知觉也不存在,知觉中必然包含了思维。 没有思维,任何知觉无法发生。任何感觉、知觉只有借助于思维才有确定性,否则就 会模糊不清。 他们认为所谓不以人为转移的自然界的存在是人所未知的,对人的生活和存在并 无现实意义。人们平常谈论的自然界是由人所认识、由数学和自然科学所阐述的,它 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的思维活动本身所构造出来的。 马堡学派象实证主义者一样企图超越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宣称 他们的哲学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而只是一种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