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教学设计

硫酸教学设计
硫酸教学设计

最新浓硫酸教案设计

第三节硫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硫酸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了解硫酸的用途;使学生掌握枪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实验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学 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浓H 2SO 4 的性质和SO 4 2-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H 2SO 4 的强氧化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实验 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烧杯、导气管 浓核酸、纸屑、木条、棉花、铜片、品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蒸馏水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不能没有酸,这个说法并不夸张。我们调味需要酸,消化需要酸,遗传基因中有酸,工业生产需要酸,向科学进军也需要酸。酸已越来越被人们熟悉。硫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它的产量是一个国家无机化工生产水平的标志之一。那么硫酸有那些性质?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第三节硫酸 【提问】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稀硫酸,回忆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因为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 H2SO42 H++ SO42- 【板书】硫酸的性质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酸的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1.与碱、碱性氧化物、指示剂作用:H2SO4=2H++SO42- 【小结、设疑】稀硫酸与以上物质作用时表现出酸的通性时H+的价态未发生变化,是不是H+的价态一直不会变呢? 【板书】2.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弱氧化性) 【过渡】稀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以H+和SO42-的形式存在,而浓硫酸主要是以H2SO4分子的形式存在,由于溶液中粒子不同,所以性质上肯定有差异,即浓硫酸具有自己的特性。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浓硫酸。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最新文档

“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②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③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②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③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三、实验准备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2实验10-2: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填写第50页表格。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观察变化,记录现象,归纳总结,填写第51页表格。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演示浓硫酸的稀释。实验10-5:强调操作规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问题,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强化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6引导学生活动与探究。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第53页表格,总结探究结论并在黑板上板演。适当引申内容,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的性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复习本节内容。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练习,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活动反思 1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我们老师经常说课堂效率不高,上课老师讲得越精彩,学生学得越累,效率越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上多下工夫,多琢磨学生的学法和课堂的设计,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受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加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了哪些地方,是和谁一起去的?如果让你独自一人出远门或去旅游,你们敢不敢去呢? 2、孩子们,有这么一个孩子呀,她非常了不起,能一个人独自到欧洲去旅游,你们想和她成为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和她交个朋友,看看她是怎样去旅游的,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3、看地图了解乌塔都到了哪些地方,让孩子们知道欧洲一共有43个国家。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乌塔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二、初步学习课文感知 1、生自由地读课文,要求你们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词情况:洗漱、惬意、号码、反驳、逻辑、语塞。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感知乌塔的性格特点 交流一: 1、孩子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1—3自然段,作者在青年旅馆里初识乌塔,觉得乌塔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指名汇报读描写乌塔的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知道乌塔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

除了经验丰富外作者还认为乌塔还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女孩子,哪些句子写到了。 交流二: 2、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的? ①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②每到一地查警察局的号码;③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④用三年的时间准备;⑤挣旅费。 通过这些作者知道了乌塔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三: 3、你们能向乌塔这样吗?(中国的孩子敢这样做吗?) 师:乌塔的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在咱们中国我们的家长会同意你们这样做吗? 4、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第8、9自然段中乌塔和作者精彩的对话,看看乌塔是怎么说的? 自由读课文8、9自然段,想想乌塔的说法对不对? 指名读第8自然中乌塔说的话。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这是什么句,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交流四: 5、孩子们乌塔的这些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乌塔不同意中国家庭爱孩子的方式和管教孩子的做法,认为不符合逻辑,乌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老师觉得乌塔可真了不起,我很佩服她,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看法,乌塔还和作者说了什么?读节9自然段。 6、现在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第9自然读好。 师读作者的话,生读乌塔的话。 同桌练读,对话形式一直到会背。

《浓硫酸》教学设计

《浓硫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中学化学中,硫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含氧强酸,是中学化学必须掌握的 重要知识。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化学教学大纲要求,“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为D级,要求能够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 单的化学问题。其中,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则是浓硫酸化学性质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在。硫酸的性质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 学始终,也是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热点。 必修课程《化学1》的目标定位是基础性。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 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 典型的重要性质,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 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稀硫酸的性质;熟悉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了 解浓硫酸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比较,分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再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分析和观察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和树立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 六、教学过程

办?涂上3%-5%的NaHCO3。培养解决 问题的能 力。 【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演示实验1】在表面皿中加入一些胆矾,再加入适量浓硫酸,搅拌,观察固体的颜色变化。 【展示】长时间放置后的标本。最终蓝色物质呈白色。 【提问】生成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讲解】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板书】①吸水性(结晶水或湿存水) 用途:干燥剂 上台探究 【回答】蓝色晶体变为白 色粉末 【学生】回忆、回答:白 色物质是无水硫酸铜;蓝色五 水硫酸铜加热失水成白色无水 硫酸铜。 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 主动探 究,激发 学生兴 趣。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第一、第二和第四两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之(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年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氧气、二氧化碳、铁、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 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 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常见的酸;二、酸的化学性质。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在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在第二部分,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一般性质,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理解并掌握酸的通性 重点知识: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 教材难点确定为:学习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从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依据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性质与变化。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有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90%的学生能够通过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入手,通过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九寨沟》公开课教案1

九寨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九寨沟的美丽、神奇,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板书好课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九寨沟》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优美的词语,我们来读读。(出示课件) 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清澈见底高低错落色彩斑斓 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林深叶茂若无其事憨态可掬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诗情画意异兽珍禽 过渡:作者用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来介绍九寨沟,不用说,那儿的景色一定很美,想不想去看一看?下面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多媒体课件,生边听歌曲边欣赏九寨风景。)(以上用了1分钟) 二、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九寨沟美景。 1、欣赏过后,你最想说什么?(九寨沟的湖泊真美啊!那里的雪峰真高啊!九寨沟的瀑布多么雄伟啊!) 2、九寨沟有这么多迷人的景色,难怪作者说: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生齐说:童话世界) 板书:童话世界(以上用了1分钟) 3、你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是什么样的? 二、自主朗读,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那么在九寨沟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中,有哪些神奇的景物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介绍了哪几处景物?用——画出景物名称,说说这些景物没在什么地方。 2、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3、一进入风景区,你看到了哪些景点呢?(雪峰、湖泊、森林、瀑布)。(点击出示图) 4、那么你喜欢这里的哪一处景色呢?说说你的感受。(顺序由学生定) 交流(预设): (1)我喜欢雪峰,因为雪峰很多、很高,也很美。(相机出示雪峰图片)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一座座”说明雪峰很多,“插入云霄”说明雪峰很高,“峰顶银光闪闪”说明雪峰很美。这些雪山,终年不化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实在是太美了!)师:你说得真不错。谁愿意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老师看看我们班还有哪些人能勇敢地举起手来。好,愿意读的人一起站起来读。(结果全班人都站起来了) 师:你们太棒了!让我们一起读这句。

公开课浓硫酸教案

公开课教案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2.将棉花撕出一小块置于点滴板 上,滴加一滴浓硫酸,观察现象。 3.取少量蔗糖置于点滴板上,先加 一滴水再加两滴浓硫酸,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3、浓硫酸的脱水性 概念:是指。 书写葡萄糖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C 12H 22 O 11 12C + 11H 2 O 【思考讨论】:1.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什么区别? 2.万一不小心将浓硫酸见到皮肤上,眼睛上,衣服上或桌面上应分别怎样处理? 3、有两瓶硫酸,一瓶为浓硫酸,一瓶为稀硫酸,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1、观察状态,略摇动,观察。 2、将少量的酸加入水中,观察。 3、取少量酸,投入一小块胆矾,观察。 4、用玻璃棒蘸取少量酸在纸上写字。 5、取少量试液,加入Fe粉。[讨论]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归纳]吸水性:指浓硫酸直接吸收现有的水分子。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练习 1、将下列性质的番号,填入各小题后面对应的括号中: A、酸性 B、脱水性 C、吸水性 D、强氧化性 (1)将胆矾放入装有浓H2SO4的干燥器中,过一段时间胆矾变白色() (2) 某些罪犯用浓硫酸给人毁容。() (3)在烧杯中放入蔗糖,滴入浓H2SO4变黑,并产生大量气体() (4) 用稀硫酸清洗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5)在稀H2SO4中放入铝片就产生H2。() (6)常温下用铁、铝制的容器盛装冷的浓硫酸()(7)浓H2SO4敞口久置会增重。()(8)魔术师用玻璃棒蘸无色液体在白布上写字而变黑。()2、下列关于硫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浓H2SO4可用来干燥SO2、NH3、H2 B.浓H2SO4可以使蔗糖变黑,并能产生气体,此气体可能是SO2和CO2 C.常温下可将浓H2SO4盛放在密闭的铝制容器中 D.浓H2SO4可制取HCl、HF等,但不能制HBr、HI 3、浓硫酸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中,浓硫酸所表现的性质有 A.只有酸性B.只有强氧化性C.脱水性D.既有强氧化性,又有酸性 4、若浓H2SO4不慎溅在皮肤上,清洗的方法应该是( ) A.用NaOH溶液去中和B.用纱布擦干后涂油 C.用布擦干后,用水冲洗,然后涂3%~5%的NaHCO3溶液 D.用大量的水冲洗 5、下列对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浓H2SO4与铁、铝不反应,所以铁质、铝质容器能盛放浓H2SO4 B.浓H2SO4具有吸水性,能使蔗糖炭化 C.浓H2SO4和铜片加热时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强氧化性 D.浓H2SO4和亚硫酸反应制取SO2时,浓H2SO4表现出强氧化性 6、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用的措施是①少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造搞;③燃料脱硫;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⑤开发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五彩池》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彩池》的优秀教案篇1 一、公开课教案说明 《五彩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彩池》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第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自身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将学生读懂的内容与不懂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使预习落到实处,二是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三是了解学生感知课文的情况,准确掌握教与学的起点,四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步,将学生读懂的内容进行梳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协助

学生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训练学生分段。在学生汇报分段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出现分歧;二是不能掌握第2、3、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出现几种分法。若学生出现分歧,便存疑,待进一步理解课文,真正弄明白自然段之间的联系后再进行分段训练。学生虽然在三年级已进行了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训练,在学习第七册第二组课文时已初步进行了分段训练,但学生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年段性、阶段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读懂的内容归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给课文分段,使学生充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学习新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将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梳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并能带着问题自身去读书,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自身解决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五彩地的美丽神奇,并渗透思想教育,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这是教学的重点局部。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根据学生读懂的内容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使学生预习时的初步认识得到发展,读不懂的问题得到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与提高。 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通过抓重点句子,利用图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等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五

高中化学《浓硫酸》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教学设计 板块一:浓硫酸的引入 给学生播放刘海洋硫酸泼熊的图片和家里竹制笔筒的图片,从情感态度方面入手引起学生共鸣,引入浓硫酸。 板块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回忆】}之前学习过的酸的通性有哪些啊?回忆实验室里我们是如何稀释浓硫酸的? 学生:把浓硫酸缓缓地注入水中,期间还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使散热均匀。 【讨论】根据以上的材料和讨论,请概括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硫酸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总结为两高两大。 【小结】 壱、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1)色态: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 (2)沸点:约338 度---难挥发酸(高沸点酸) (3) 密度:1.84g/cm3---高密度酸 (4) 溶解性:跟水任意比互溶,溶解放出大量热。 板块三:浓硫酸的特性 【过渡】动手做五水硫酸铜上滴加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浓硫酸的吸水性:吸收物质本身含有的水。可以做干燥剂,不可干燥碱性气体。 【过渡】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白纸上写字,出现黑色字迹。 浓硫酸的脱水性:将有机物中H、O 原子按2:1 的比例脱去---物质本身不含水。 【探究实验】黑面包实验 回答五个问题: 1.蔗糖为什么会由白变黑? 2.黑色的物质为什么会体积膨胀? 3.刺激性气味是什么气体的气味? 4.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你认为可能发生了什么反应? 5.实验前滴入蔗糖的水再反应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浓硫酸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2H2SO4(浓)+C=2H2O+2SO2↑+CO2↑

【思考】通常用稀硫酸或者稀盐酸制取氢气,而不用浓硫酸,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实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一片铜片,然后加入适量浓硫酸用酒精灯加热,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反应后试管中的液体倒入蒸馏水中进一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a 试管: b 试管:品红溶液逐渐变为色 c 试管:紫色溶液变色 结论及解释:在常温下,铜与浓H2SO4 ,在加热时反应生成。停止加热,将 试管中液体冷却至室温,将试管a 中液体倒入盛少量水的大试管中大试管中的溶液呈 色,证明CuSO4 溶于水。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归纳总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思考】那为什么生活中运输浓硫酸的车是铝制或铁制的呢? 在常温下,浓硫酸使铝、铁等金属钝化。钝化是因为形成了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反应的进行,体现浓硫酸的氧化性。 板块四:总结 浓硫酸的性质小结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五彩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读课文《五彩池》教案 一、出示课题 3 师:课前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搜集了有关资料,能谈谈你们对五彩池的整体印象吗?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中的词语来说说。师相机板书:神奇、美丽。 4 师:“美丽”大家都知道,“神奇”这个词你怎么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5 师:神奇这个词在课文中哪里?这个词很重要哦,请用着重号画出来吧。 6 师:真不错!大家对五彩池有了初步的印象,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他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 7 师:你们读懂了吗?课文主要写了五彩池哪些方面?(师相机板书:形、色、数) 8 师:小的时候,我就听奶奶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奶奶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让我对五彩池产生了那么大的兴趣呢?一齐读这一段,这段我来引读,你们能不能配合我。(读时注意着重号的读音) 二、过渡:真地看到了吗?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课文,你们能看到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 你们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 2 你最喜欢那些句子?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

听。 3 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句式:“无数的水池……”。 师:他读得怎样?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站起来读一读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媒体:句子 7 师:是啊,如果把藏龙山比作巨幅地毯,那无数的水池就是?(宝石)可是为什么要比作宝石呀?鲜花也很美呀?可见作者的比喻真是准确形象。把五彩池颜色和光泽的美写出来了! 8 无数的水池又是多少呢?根据查询资料,我知道了五彩池有4000多个呢。用笔划出五彩池数量多的词语。板书:漫山遍野 句式:池边……有的…… 13 就这些形状吗?从那看出来的?你们连省略号也注意到了,可真会读书。好,请你大胆想像,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按书上的句式接着说。 14 这么多的形状,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概括。板书:形状各异 15 是啊,那么多美而多的水池说也说不完,一齐读读吧。 三、过渡:五彩池就是数量多,形状美吗?更令人惊奇的得是什么?请先欣赏这些图画,(出示课件:图片) 师:看来你们已经感到很惊奇啦,那到底是五彩池的什么吸引了你们? 师:这段主要讲了五彩池的什么?

高一化学《硫酸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

《硫酸的性质》说课稿 一、对标定位说教材 1、地位、作用及处理 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本节是初中酸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新教材把这一节放在基本实验、基本理论、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既可以承前加深对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启后为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搭建框架。参照新课标,依据我校 “明任务、小步伐、多训练、快反馈”的分步达标教学策略,将本节处理为3个课时,硫酸为第2课时,它也将为第3课时硝酸的氧化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参照。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酸的通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提高实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理性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性质对比实验,树立实践出真知的信心,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关系,提高实验安全与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二、据实剖析说学情 1、学生已有认知 学生已掌握酸相似的化学性质,但还没有上升为酸的通性理论;浅显知道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但不明确二者的区别;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陌生的。 2、学生已备技能 通过前期基本实验、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自学、观察、质疑的水平,具备小组实验探究学习的技能。 3、新旧知识摩擦 浓硫酸与金属、非金属反应不符合学生原有知识逻辑,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方法选择说教学 1、教法分析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可以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节课主要采用“3W ”实验探究教学法(What: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是什么;Why :小组探讨分析为什么;How :解决问题如何做)。在实验教室里,教师将以多媒体为辅,以系列探究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分解知识目标,突破重难点。 2、学法分析 学生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实验为手段,探究为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分析、归纳能力,学会评价与反思。具体措施为:师生共同提出实验问题,确立实验设计、探究方向,经过系列实验的观察、对比、探究、分析构建出本节知识体系,巩固稀硫酸性质,掌握浓硫酸的特性,而多媒体设置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流程展示说实施 化 学 实 验 问 题 提 出 化 学 实 验 探 究 设 计 化 学 实 验 现 象 观 察 化 学 实 验 现 象 分 析 对 知识的构 建 、拓 展与应 用

公开课《九寨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0 九寨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 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又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珍稀动物的特点。同时先学生进 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文中得以法 制相关教育。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词句,反复朗读,结合想象,体会九寨沟神奇而 又瑰丽的景色。 2、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课文中所介绍的珍稀动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山河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教育,知晓法文条例中 的规定:A: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

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B: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教学重难点关键: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 丽。 2、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第三小节。 (A湖泊多,胡水清,湖石彩. B五彩池美的缘由 C 瀑布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课时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段脉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在《九寨沟传说》的故事中了解 到,九寨沟是因为……原因而形成的?(因为恶魔的抢夺,仙女将魔镜摔碎,从天上掉下之后变成了99海子,因而形成了美丽的“九寨沟”) 2、师:谁来告诉大家美丽的九寨沟在什么地方?九寨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家出示课件展示答案,全班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一进入风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景物:雪峰、湖泊、森林、瀑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硫酸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第二部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本节知识用时一课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上普通班的学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硫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教版将它放在了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初中学生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已从物质分类角度了解了酸的通性。对于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支持。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硫酸及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而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巩固《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必修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教学重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硫酸及硝酸的氧化性。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浓硫酸与硝酸的物理性质,在这儿只需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即可。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稀硫酸,但是本节所介绍的浓硫酸的一些性质与稀硫酸还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硫元素上,可与铜,碳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稀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氢离子上,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因此,在此应慢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并予以区别。 高一学生,在学这节时已经具备了一些鉴别物质的能力,所以对于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鉴别产物。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其实验能力。 对于硝酸在这节要讲的氧化性,学生是陌生的。做好相关实验以及与硫酸的对比学习,还有浓稀硝酸的对比学习是突破的重点。

《浓硫酸的性质》探究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浓硫酸的性质》探究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掌握浓硫酸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而且硫酸这节内容,从整个教材看,是非常重要的,它知识点多,难点多,同时又是高考的热点。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硫酸的通性,它的难度不大,所以教学时只需提问复习巩固即可。 学生虽然也学过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但比较浅显,浓硫酸的脱水实验学生也未做过,二者的区别学生也不太清楚。因此,做好有关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且浓硫酸与铜、碳等的反应不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逻辑,这为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增加了困难。因此,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浓硫酸与铜、碳等的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加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我试着采用探究式教学,并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区别并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多媒体展示4.教学过程设计

6.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内的心得公开课,课后组内老师评价:从过程和情感上看,整节课设计很不错,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多,注重细节,教师态度很认真,富有感染力,符合新课程理念,在用教材教而不是交教材。整堂课的教学理念都是在加强学生的体验、感悟,而不是死记知识。比如,我提出“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这一问题,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学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深信不疑。学生得到的也不仅仅是这点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求。不足之处就是小组汇报方案时,没有让足够多的组来发言,从知识目标上看,课堂容量有点小。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五彩池(公开课教案)

《五彩池》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1、配乐播放五彩池图片。师旁白:今天夏天,我来到四川省松潘县旅游,在西方昆仑山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传说是王母颐养生息的天庭别府,名为——别有洞天,也就是瑶池。那里湖水粼粼,清澈透亮。水鸟云集,有时飞翔于湖面,有时在水中嬉戏,金风送爽,瑞气蒸腾,一派祥和景象,湖畔水草丰美,野牦牛、野驴、棕熊、黄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湖旁有一平台,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专门在此设蟠桃盛会,各路神仙便来向创世祖先西王母祝寿,热闹非凡。 2、(过渡)然而,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的五彩池比瑶池还美还要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游览、欣赏一番。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欣赏了图片,五彩池给你什么印象?板书:(神奇、美丽)的五彩池 在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板书:池和水)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感受到的?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美丽)的五彩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五彩池池的神奇、美丽,用横线划出来。 2、品读句子: 生:A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

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多媒体出示句子)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你真会读书,能告诉我们你读书的经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宝石”——宝石,在你的眼中,是个什么概念?作者把什么比作了宝石呢?为什么要把水池比作宝石? 生:因为宝石是最漂亮,而且闪闪发光的。 师:说的真好!你能不能再读一遍,让我们欣赏一下好吗?同学们也一起来试试好吗?齐读。 师:这段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五彩池的池的美丽和神奇? 生:B、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漫山遍野”体现水池—— 生齐答:多。(板书:多) 师:课文中还有哪个词语也体现了水池很多?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无数、大大小小”。 师:是的,老师从网上查到,这里的水池有693个。真是非常多啊! 师:还有哪句话也写出水池的大小不同? 生: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呢?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4.4 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课程教学设计

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硫酸、硝酸是硫、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重要的含氧酸,氨是氮的氢化物。在硫、氮元素的知识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氧化物和含氧酸。硫酸、硝酸既有酸的一些通性,又有它们自己的特性。本节主干知识: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浓硫酸和硝酸的相关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浓硫酸和硝酸作为酸所具有的酸的通性,本节课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根据现象推测实验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及实验动手能力、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知识的建构能力的,理解知识结构由主干知识和基本知识构成,主干知识作支撑。(2、重视实验尾气处理,提倡环境保护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浓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时间 45min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一、【提问】硫酸和硝酸都具有酸的通性,具体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1、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4、与盐反应 5、与活泼金属反应 【思考】实验室里用金属和酸的反应制取氢气时,往往用稀硫酸或盐酸,而不用浓硫酸或硝酸,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性质决定用途,可能是具有某些性质使它们不能制取氨气。 二、【新课】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就知道了,首先来复习浓硫酸的两个特性。 1、吸水性

高一化学实验 浓硫酸的性质 硫酸根离子的校验 教案

示范教案一(实验七浓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特性,归纳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 2.练习吸收有害气体的实验操作,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验证浓硫酸的特性,掌握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设疑推进 ●教学用具 投影仪、培养皿、大漏斗、胶头滴管、试管、量筒、石蕊试纸、火柴、纸片、木条、点滴板、棉花、铁架台、带单孔橡皮塞的玻璃管、镊子、剪刀、酒精灯、品红试纸、烧杯。 浓硫酸、稀硫酸、蒸馏水、胆矾、氢氧化钠固体、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稀盐酸、稀硝酸。 ●教学过程 [趣味实验]将一张空白无字的纸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小心地来回移动,一会儿,纸上神奇地出现了黑色的字迹,是火焰写的字吗? [引言]是浓硫酸所为。老师预先在干净的白纸上蘸稀硫酸写好了字样。由于稀硫酸是无色的,所以纸上几无痕迹。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小心烘烤,水分很快蒸发,纸上稀硫酸变成了浓硫酸,进而出现了大家看到的现象。那么,这是由浓硫酸的什么特性造成的(脱水性)?下面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它的特性。 [板书]一、浓硫酸的特性 [提问]浓硫酸溶于水有何现象? [回答]放出大量的热 [投影演示]如右图,在一盛有浓硫酸的培养皿上罩一对口吻合的大漏斗,漏斗内壁上贴上几条湿润的石蕊试纸,然后把吸足水的胶头滴管通过漏斗管插入漏斗中至接近浓硫酸的液面,再将水注入,观察。 [现象]液面立即沸腾,飞溅液滴使漏斗壁上的石蕊试纸上出现红色斑点。 [分析]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且其密度比水大,当将水注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时,会导致液面沸腾,硫酸液滴四处飞溅,造成事故。因此,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操作规则。 [设疑]为避免上述情况,请同学们设计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以配制体积比为1∶5

五彩池简介

五彩池简介 五彩池池以秀美多彩,纯洁透明闻名于天下,面积5645平方米。海拔2995米,寒冬地冻三尺,而池水依然清波荡漾,四季雨旱交替,而池水似无增减。五彩池距涪源桥4166米,池群面积2.1万平方米,有彩池693个,是黄龙沟内最大的一个彩池群。池群由于池堤低矮,汪汪池水漫溢,远看去块块彩池宛如片片碧色玉盘,蔚为奇观。“玉盘”在阳光的照射下或红或紫,浓淡各异,色彩缤纷,极尽美丽娇艳。隆冬季节,整个黄龙玉树琼花,一片冰瀑雪海,惟有这群海拔最高的彩池依然碧蓝如玉,仿佛仙人撒落在群山之中的翡翠,诡谲奇幻,被誉为“黄龙”的眼睛,是黄龙沟景区的精华所在。 原来这池水是由位于高处的长海经地下补给,地下四季常温不冻,补给水量全年大体稳定之故。深6.6米,池底砾石棱角,岩面纹理,一一分明,池水蔚蓝宝绿,明澈透亮。 五彩池是九寨沟湖泊中的精粹,虽在九寨沟众海中最小巧玲珑,然而它的色彩却是最为斑斓,与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异常清澈,透过池水,可见到池底岩面的石纹,由于池底沉淀物的色差以及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原本湛蓝色的湖面变得五彩斑斓。 同一湖泊里,有的水域蔚蓝,有的湾汊浅绿,有的水色绛黄,有的流泉粉蓝,在日头当顶,山风吹拂或以石击水时,还能溅开一圈圈金红、金黄和雪青的涟漪,分外妖艳,美不胜收。 往下行1公里即为五彩池。这段山路海拔3000米,五彩池就深藏于山路下边的深谷中。五彩池虽在九寨沟众海之中最小巧玲珑,然而它的色彩却是最为斑斓与,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异常清澈,透过池水,可见到池底岩面的石纹,由于池底沉淀物的色差以及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原本湛蓝色的湖面变得五彩斑斓。 8公里,从诺日朗直到长海,是九寨沟内四条游览路线距离最长、海拔最高的一条游览路线。清晨,在阳光的照映下,五彩池仿佛是一个个各具色彩的大染缸,赤、橙、黄、绿、青、蓝、紫,蓝色的像一颗颗蓝宝石,绿色的融进了万顷森林的无穷生命,淡淡的红孕育着盛夏的热情,金色的黄像是凝固的阳光,浓浓的黑蕴藏着大自然无限的奥秘。五彩的颜色,令一层层彩池全都活了起来,像是一座含苞而放的雪莲花,与蓝天、白云、雪山、金水与绿坪交相辉映,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