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七章组织

管理学原理第七章组织
管理学原理第七章组织

管理学原理

第七章组织

为了使人们能为实现目标而有效地工作,就必须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这就是组织管理职能的目的。

——哈罗德·孔茨●第一节组织概述

●第二节组织管理

●第三节组织设计

学习本章后应能够

●定义组织。

●说明组织的要素与类型。

●描述组织管理的内容。

●解释平衡计分法的应用。

●说明组织设计的原则。

●描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变量。

●区分并解释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区分组织权力。

●描述组织权力的设计与安排。

●明确职务说明书的内容。

第一节组织概述

●案例:刘备携民渡江

●刘备在樊城的时候,曹操分兵八路来攻打,刘备自知抵档不住,便想逃跑,但又不忍心丢下百姓。当时因刘备爱民如子,百姓都要跟着他。于是刘备只好带领百姓一同向襄阳撤退。同行军民10余万人,大小车辆数千,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扶老

携幼,拖儿带女,浩浩荡荡,熙熙攘攘,每天才走10来里路。渡江时更是乱乱纷纷,你推我搡,两岸哭声不绝。很快,曹兵就追了上来,刘备险些送了性命。

摩西携民逃荒

●《圣经》里说,摩洛哥大旱,居民们为了活命,就跟着一个叫摩西的人去欧洲逃荒。一路上也是扶老携幼、将男带女、乱乱纷纷、熙熙攘攘,每天只走10来里路。人们大小事情都找摩西解决,搞得摩西狼狈不堪。他听从老丈人的主意,每10个人选一个能干的当“小头儿”,“小头儿”们再选精明的当“大头儿”,“大头儿”们再选更精明的人当“更大的头儿”,这些更大的头儿则由摩西指挥。居民有事,逐级处理或上报;摩西有令,逐级下达和执行。这样一来,居民们就成了有秩序的队伍,行进速度加快了,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

●启示:这两则故事说明,刘备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形成组织,而摩西的成功是因为形成了组织。所谓组织,其目的是建立一种能产生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的结构。组织是管理的重要职能,

一、组织的涵义

●(一)组织的词语释义

●中文中,组织最初指用丝麻制成各种布帛。组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干旄》?°素丝组之,良马五之?±。织是制作布帛的总称。?°耕而食,织而衣?±。

●英文中,组织( Organization)是从器官(Organ)引申而来的,有各种器官所形成整体的含义。组织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有系统地安排?±(《牛津大词典》)。

●巴纳德认为,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社会的限制,人们为了达到个人的和共同的目标,就必须合作,于是形成群体,即组织。

●哈佛企管百科全书认为:虽然难以给组织是什么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答复,但毫无疑问组织起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欲望需要得到满足的客观需要。故将组织定义为:力求达成某种共同的目标,经由人员的分工和功能的分化,并利用不同的权力与职责而合理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二)组织的一般含义

●组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序的结构系统(名

词);二是指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些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的活动或行为(动词)。前者既包括社会组织,也包括自然组织,后者则专指人类的活动。

●(三)管理学意义的组织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组织被看作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其中包括四个重要概念:

●1 职权(Authority)。指经由一定的正式程序所赋予某项职位的一种权力。

●2 职责(Responsibility)。指某项职位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

●3 负责(Accountability)。反映上下级之间的一种关系。下级有向上级报告自己工作绩效的义务或责任;上级有对下级的工作进行必要指导的责任。

●4 组织系统图(Organizational Chart)。反映组织内各机构、岗位上下左右相互关系的一种图表。

●从名词的角度讲,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社会系统。从动词的角度出发,组织是一种管理职能,即组织管理活动。是设计并建立组织机构,安排人员职位,确定职责、职务、职权及相互间的关系,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二、组织的要素

●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提出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的概念,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目前形成共识的组织要素,主要是以下四点:

●1 共同的目标

●组织作为一个整体,首先要具有共同的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才能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这种共同目标应该既为宏观所要求,又能被各个成员所接受,应尽量消除组织中成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背离。

●2 人员与职责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就必须建立组织机构,并对机构中全体人员制定职位,明确职责。

●3 协作关系

●在组织中,每个人的动机、需求和欲望都各不相同,如果人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为了克服这些障碍,组织就必须采用协作的方法,使生理的、物理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相互协调,促进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相互协作的愿望的发生。

●4 交流信息

●组织的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被联系起来。信息沟通不仅可以使组织的命令得以传递,加强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合,而且可以培养组织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案例:诺曼底战役

●1944年6月6日凌晨,在法国的诺曼底,沉寂的夜空突然被震耳欲聋的马达轰鸣声划破。大批飞机轮番轰炸、扫射,几万名伞兵从天而降,向地面的据点和阵地发起猛攻。与此同时,海面出现了数以千计的舰艇。舰艇迅速靠岸,在炮火的掩护下,无数步兵、坦克、装甲车潮水般地涌上海岸……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盟军为开辟消灭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发动的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这次战役,动员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的287万名军人的军队,15000余架各式飞机,6000多艘各类舰艇,全部集合在英国,到时一齐出动。很明显,如果没有组织作用,这么大的战役是没有办法发动的。而且,不论是美国军队、英国军队还是其他国家军队,也不论是海军、陆军、还是空军,都由欧洲盟军最高指挥部统一指挥,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三军司令各自为政的惯例,这也是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没有统一指挥,别说这么大的战役,就是比这小得多的一次战役,要想取得胜利也是十分困难的。

三、组织的作用

●案例: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

●在欧洲历史上,拿破仑的法国骑兵曾经同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骑兵个个彪悍凶猛,骑术出色,一对一的较量,法国骑兵不是对手。但交战的结果,却是人

数较少、骑术逊色的法国骑兵打败了人数较多、骑术出色的马木留克骑兵。为什么呢?拿破仑曾得意地评论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体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一定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因为法国军队组织严密,结构合理,所以能起到1+1>2的功效;而马木留克兵的组织比较松弛,结构不合理,只能1+1<2了。

●(一)人力汇集和放大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人无力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于是就需要和他人合作,联合起来共同行动。组织实际上是个人力量的汇集,把分散的力量汇集成整体,进而在同其他组织系统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资源整合的作用

●除人力资源外,组织还汇集了其他多种资源。组织通过精心的结构设计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使各种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即所谓的整合作用。

●(三)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的作用

●组织有满足成员某方面心理需求的功能,特别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本身就是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而建立的。人们在组织中可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自尊和自信。

四、组织的类型

●(一)公共组织、企业组织和第三部门

●按组织性质可分为公共组织、企业组织和第三部门三类。

●1 公共组织是服务于公共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通过市场提供服务的组织?a?a追求公平。

●2 企业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组织--追求效率。

●3 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又称?°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由民间

提供、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推进社会公益为宗旨,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志愿性、自治性、公益性等特征。如学会、协会、大学等--追求道义。

●(二)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自治性组织

●按组织权力可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自治性组织三类。

●1 强制性组织是按外部法定权力强制人们必须服从的组织,如集中营、监狱、精神病院。它建立在外部强制权力基础之上。

●2 功利性组织是以报酬、奖励等手段来赢得人们服从的组织,如企业组织、商业组织。它建立在相互自愿权力的基础之上。

●3 自治性组织是按组织章程的宗旨自主开展活动、人员自愿加入和服从的组织,如协会、学会、商会、医院、教会等。它建立在个体自主权力的基础之上。

●(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按组织规范程度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

●1 正式组织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根据组织章程、编制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组织。

●特征:

●目的性?a?a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经过设计、规划而有意识组建而成的,其组织结构的特征反映一定的管理思想和信念。

●正规性?a?a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职责范围和相互关系通常都在书面文件中加以明文规定。

●稳定性?a?a一经建立,会维持一段时间相对不变,只有在内外环境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使原有组织形式显露出不适应时,才提出进行组织重组和变革的要求。●2 非正式组织

●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成员在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方面较为接近,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较一般成员关系更为密切的小团体组织。

●特征:

●没有固定的编制和明文规定,甚至没有固定的组织边界和组织形式。

●有自己的权威和领袖,有潜在的规范与章程,对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四)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

●按组织形态划分,可以把组织划分为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

●实体组织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

●虚拟组织是伴随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虚拟组织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实现传统组织的职能和目标。

●虚拟组织的成员对成果共同负责;成员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组织的人数通常少于20人。

第二节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一种有关组织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作用是使一个组织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一、组织管理的内容

●组织管理是对于组织和组织结构与安排进行的持续性管理工作,包括从设立开始,直至组织使命完成的全过程。

●(一)组织内外环境分析

●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分析和组织内部环境分析。

●(二)组织目标的分析确定

●使命和愿景→总目标→具体目标

●(三)组织的任务与工作分解

●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任务和工作进行分解与界定。

●(四)组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组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是指在组织设计理论指导下,对组织结构的构成和运行规则等主要内容所作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一工作是组织运行

的基本前提条件。

●(五)组织环境发展变化的分析

●不断的分析组织所处的环境变化,根据这些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对策。

●(六)组织目标与组织绩效的分析

●对照组织目标做好组织绩效的分析与确定,然后根据组织绩效情况去进一步开展组织管理工作。

●(七)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

●目的是使组织与环境更加适应,使组织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和提高绩效。

二、组织管理的方法

●(一)组织环境分析的方法

●组织外部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采用PEST分析法,即对于政治和法律(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ic)环境、社会(Society)文化环境和技术(Technology)环境进行分析的方法。

●微观环境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市场环境分析、资源环境分析和微观社会环境分析等。

●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方法?a?aSWOT分析法

●(二)组织设计的方法

●组织设计的功能是设计一套组织系统去协调组织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目标与任务,使整个组织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组织设计的核心是组织结构的设计。

●组织设计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方法。

●(三)组织绩效评估的方法

●包括组织的部门或单位绩效的评估和个人绩效评估。

●组织绩效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估、关键指标测评、平衡计分法等。

●目前最常用的组织绩效评估方法是平衡计分法。包括四方面内容:●财务评价:企业的销售额、利润额、资产利用率等。

●顾客评价:交货周期、质量、服务、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等

●内部过程评价:企业内部活动的效率,评价使企业整体绩效更好的过程、决策和行动,特别是对顾客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的内部工作过程。

●学习创新评价:人员学习、信息系统、创新等,通过评价促进人们开展学习和创新。

●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与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能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长期发展。。

第三节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organizational design):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

一、组织设计的原理

●(一)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1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框架体系,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

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就像人类由骨骼确定体型一样,组织也是由结构来决定其形状。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种特性来描述。

●2 组织设计的内容

●任何一个组织结构都存在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职权如何划分;部门如何确立;管理层次如何划分。

●3 组织设计的成果

●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表现为组织结构图、职位说明书和组织手册。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 统一指挥原则

●组织设计得到的权力系统必须具有上下级之间的指挥链关系。

●2 系统整合原则

●组织设计必须使组织各个部门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各个部门的全体人员岗位、职务、权力和责任等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权责利对等原则

●组织的每个部门和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与自己所负的责任相对应的权力和利益。

●4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指一个管理人员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属人数。组织设计要合理确定各个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幅度。

●5 适应环境和组织需要的原则

●组织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如何适应组织的环境和确保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等方面的要求。

●(三)组织设计的内容

●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四部分:

●组织全面分析:分析组织设计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如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战略、组织设计技术等。

●组织结构设计:对组织结构进行安排,设计出组织结构图。

●组织权力安排:按照责权利对等原则将组织中所需的各种权力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

●组织职位设计:根据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对组织各职位的责、权、利进行设计。

二、组织全面分析

●组织设计的影响变量可分为结构变量和情境变量两类。

●(一)结构变量分析

●结构变量是指描述组织内部特征的一系列变量。

●1 正规化程度

●指组织的正式规定程度,客观表现形式是组织有关组织管理方面的正式规定书面文件的数量多少。

●2 专业化程度

●指组织中有关组织各项工作分解的细化程度和各项工作的独立程度。

●3 职权层级

●描述了组织中管理层级的分布和各个层级的报告关系,以及每个管理者的管理层级和幅度。

●4 集权化程度

●指组织中权力的集中程度,主要是组织中有权作出各种决策的层级安排。

●5 职业化程度

●指组织中员工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程度或者组织中各级人员的职业成熟程度。

●6 人员比率

●指组织中人员的比重和组织中各职能部门人员的比重,以及组织中各工种人员的比重与配置。

●(二)情境变量分析

●情指组织自身的特征,境指组织所处的境况,二者合一就决定了组织的情境变量。情境变量实质上是组织本身和环境的影响变量。

●1 组织观念

●组织观念是组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哲学假设。

●大体上,组织设计观念有两种极端认识:一种是机械式的组织设计观,主要从经济学意义上考虑问题,强调理性和逻辑因素,强调运用正式程序、职权、规章等方法来规范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

●另一种是有机式的组织设计观,它主要从社会学意义上考虑问题,强调非理性因素、因地制宜,强调分工不宜过细,不宜过于程式化,主张根据任务的需要加以弹性划分,根据“感情因素”(即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心理需求)灵活运用,强调人员行为的自我调节和非正式的关系。

●2 组织战略

●对战略?a结构关系的开创性研究是钱德勒对美国100家大公司的考察。在追踪了这些组织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后,得出结论:公司战略的变化先行于并且导致了组织结构的变化。

●随着公司战略从单一产品向纵向一体化、再向多样化经营的转变,组织将从有机式转变为更为机械的形式。

●3 组织规模

●规模较大的组织,组织结构的设计就可以分工细一些,专业化程度高一些,可以采用以产品或地区为设置依据,以适应庞大的业务体系。相反,规模较小的组织,同类工作量不大,就可以将性质相近的工作划归一个部门,以减少机构,节省管理人员和管理成本。

●4 组织环境

●环境是组织设计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从本质上说,机械式组织在稳定的环境中运作最为有效;有机式组织则与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最匹配。

●5 组织技术

●英国学者伍德沃德对于技术与组织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所使用的技术同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特征有系统性联系。一般随着技术复杂性的提高,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也相应提高。

●6 组织生命周期

●组织从成立到解体构成一个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可以为组织设计提供依据和信息。

●组织生命周期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创业阶段、集合阶段、正规化阶段和精细阶段。组织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其组织特点与适用的组织结构是各不相同的。

三、组织结构设计

●(一)什么是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有机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形式。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根据组织目标或任务以及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变化,对一个组织的结构进行的规划、设计、构建和创新,确保组织能有效运转并实现其组织目标。

●(二)典型的组织结构设计

●1 直线型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其特点是:组织中各种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成员只接受一个最近的上级指挥,仅对该上级负责,并汇报工作。其具体结构如图7-1所示:

图7-1 直线型组织结构

●直线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指挥命令系统简单,决策迅速,命令统一;

●每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和权限归属明确,知道自己向谁汇报,谁向自己汇报;

●容易维持组织纪律,确保组织秩序;

●组织结构简单,管理费用低。

●直线式组织结构的缺点:

●只注意上意下达和下情上达,横向联系差。

●要求管理者是全能型的,否则,难以做到恰当的指挥。

●缺少职能部门,不能依靠各方面的专家,许多具体事务也必须由主管人员亲自处理。

●2 职能型组织结构

●该结构特点是用专业分工的管理者代替直线组织的全能管理者。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地在组织内设立职能部门,各职能机构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各级负责人除了要服从上级行政领导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和指示。其具体结构如图7-2所示:

图7-2 职能型组织结构

●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点:

●适应现代复杂的组织技术和较细的管理分工的特点,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

●缺点:容易妨碍组织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造成多头领导。

●3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又称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吸收了以上两种结构形式的优点。其特点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在保持直线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其具体结构如图7-3所示:

图7-3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直线部门是骨干,担负着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完成的直接业务,而职能部门只是同等级行政首长的参谋与助手,负责提出建议,提供信息,对下级职能机构进行业务指导,但无权对下级发号施令。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

●既能保持统一命令的效果,又能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直线主管人员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缺点:

●直线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容易产生不协调,对经营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给职能部门过大的权限,就会扰乱直线部门的指挥命令系统;

●如果不注意职能部门的建议,也会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设置职能部门会增加管理费用。

●4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又称联邦分权化,是一种分权制

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

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

斯隆创立的,所以,也称斯隆模

型。事业部制组织形式如图7-4

所示:

图7-4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在总公司下面将产品或地区划分为许多事业部或分公司。这些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其最大的特点是总公司只保留预算、重要人事任免和方针战略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力,其它权力尽量下放。

●优点:

●保持了公司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发挥了事业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总公司和最高领导层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得以从事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事业部是公司内部半独立的组织,可以开展竞争,比较成绩优劣,克服组织的僵化和官僚化。

●缺点:

●往往只重眼前利益,易导致本位主义,各事业部之间协作性差,不利于人才、技术的交流和公司资源的有效利用。

●管理人员较多,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费用增加。

●5 矩阵式组织结构

●又叫规划?a目标结构,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矩阵,其中纵向系统是按职能划分的指挥系统,横向系统一般是按产品、工程项目或服务划分的管理系统。如图7-5所示:

图7-5 矩阵式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结构中,同一名职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为了保证完成一定的管理目标,每个项目小组都设负责人,在组织的最高主管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矩阵式组织的优点:

●打破了传统的一个工作人员只受一个部门领导的管理原则,使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一种纵横结合的联系,加强了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具有较大的动机性和适应性;

●实行了集权与分权较优的结合;

●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

●缺点:

●实行纵向、横向的双重领导,当双重主管出现意见分歧时,下属会无所适从,出现工作差错时难以分清领导责任;

●组织关系较复杂,对项目负责人的要求比较高;

●具有临时性的特点,易导致人心不稳。

●6 组织结构变革与创新的趋势

●组织结构变革与创新表现出非层级制的总趋势,具体表现为:

●1 扁平化

●指管理层次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扩大。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1)组织能够对大量复杂信息进行快捷而及时的处理和传输,大大缩减原有的进行信息处理和传输工作的中间管理层次。(2)管理者向下属大量授权,组织成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2 柔性化

●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柔性化突破了传统层级制组织等级分明、层级较多和官僚主义等缺陷,增强了组织对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能力。

●3 分立化

●是指从一个大公司里再分离出几个小的公司,把公司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内部型的上下级关系变为类似与外部型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分立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横向分立,即按照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立;另一种是纵向分立,即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分立。

●4 网络化

●是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目标和手段,把一些相关企业组织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合作性的企业组织群体。网络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部网络,即各个独立的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盟,具有强大的虚拟功能。另一种是内部网络,即通过重组把企业改组为由若干独立的经营单位组成的网络制组织。网络制组织形式的基本单元是独立的经营单位。

●5 虚拟化

●虚拟化是组织网络化的极端形式。包括两个方面:

●(1)单体组织的虚拟化。实际上是组织内部的网络化,通过IT网络终端把其雇员以及雇员与顾客直接连在一起;使企业组织把尽可能多的实体转变成数字信息,减少实体空间,而更多地依赖电子空间,最终使企业组织本身成为空壳型组织。

●(2)组织间关系的虚拟化。是指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成员之间可能是合作伙伴,也可能是竞争对手,它改变了过去公司之间完全你死我活的输赢关系,而代之以共赢的关系。同时每个成员企业将各自的商业活动减少到一至两个,即所谓的核心能力,成员公司只专注于自己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虚拟企业在完成一项指定的工程后就会解散,而其成员企业将继续加入到其他的虚拟企业中去。

四、组织权力安排

●(一)组织权力的分类

●开展管理的先决条件是要拥有权力,权力的核心内容是对于组织资源的支配。

●1 按照个人所拥有的权力分类

●(1)职权:由组织通过正式任命而赋予一个组织成员的权力,它是通过职务任命固定下来并由组织制度予以保障的。

●(2)专长权:来自于个人专长或特殊技能与知识的一种影响力,它是由于组织成员个人掌握有某种技术或专长而产生的。

●(3)个人影响力:组织中的成员因拥有某些独特的特质或资源而产生的一种能影响他人的能力。

●2 按照权力作用的对象分类

●组织设计主要是对于职权的分配作出安排。在组织职权中,按照作用对象可将职权分为:人事权、财务权、资产处置权等。

●3 按照权力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决策权力、管理权力、实施权力。

●决策权属于高层管理者的权力,指有权对事物作出决策;管理权属于中层管理者的权力,指有权根据决策的结果去管理各种资源和事物;实施权是基层管理者的权力,指有权对实施中的事物进行管理和支配。

●(二)组织权力的设计和安排

●对于组织的各种权力由谁来行使、如何行使和权力范围作出设计与安

排。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集权与分权的安排

●集权是指在组织设计中将组织的权力(主要是决策权)向较高管理层次的集中。分权则是将组织中的权力向中下级管理层次的分散。

●集权和分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衡量集权与分权的标志主要有:

●决策的数量。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做出决策的数目或频度越大,则分权程度越高。反之,集权程度越高。

●决策的范围。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决策的范围越广,设计的职能越多,分权程度就越高。反之,集权程度就高。

●决策的重要性。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涉及的费用越多且事关重大,则分权程度越高。相反,若下级做出的决策无关紧要,则集权程度较高。

●决策的审核。上级对组织中较低层次做出的决策审核程度越低,分权程度越大。如果做出决策后还必须报上级批准,则分权程度较小。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决策的代价

●政策的一致性

●组织的规模

●组织的成长阶段

●管理者的个性及其管理哲学

●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素质

●控制技术与手段

●职能领域

●组织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管理学原理自己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5)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②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7)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②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③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①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②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题目范围: 管理;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组织设计;管理的二重性;授权;管理环境;管理幅度。 第一编3个 管理P6: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和职能活动,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以下 几方面的含义: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活动,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 行的,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实施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二重性P7-8:所谓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同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一般性,它是与生产力相连系 的,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特殊性,它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 化相联系的,主要反映主导地位的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管理二重性的实践意义是: 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 方法,有利于结合国情学习、运用及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环境P40-47: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组织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社 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的各种自然和 社会条件与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及心理环境、技术环境、 竞争环境等)。(管理者对环境因素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组织处环境的现状及未来 的认识和评价上,我们可以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环境的复杂程度这两个方面来描述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与管理的关系表现在管理者对环境的能动地管理上。 第二编1个 计划P151:就是确定组织任务、宗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程序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预算的活动过程。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规划好的行动方案或蓝图,是对 组织不同部门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进行安排的材料。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 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预先对行动方法、步骤和手段进行安排。(管理职能之一的“计划”,指的就是动词意义上的计划的内涵。) 第三编4个 组织P182:从静态的角度去看,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剖析

第一章绪论 管理: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承担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及其集群,他们是管理的主体。 物本管理:是以任务、以物为中心,追求固定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任务管理制”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将经营艺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的管理,是从科学走向艺术的管理,是从控制为主的专项管理转向实施更具全面性、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工商管理:以工商企业组织为主体,以向顾客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归纳法: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通过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务或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演绎法:运用模型来研究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演绎法。 定量研究方法:对管理现象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权变方法:由于管理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关于管理的职能有哪几种观点? P5 3.德鲁克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管理者角色分为三类:第一,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管理管理者。第三,管理员工和工作。

4.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三大类型、十种角色。人际关系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类角色:监察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类角色: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目的、价值目标、权力来源、活动方式。P7 联系: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是提高效率,1.工作定额原理 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艺。3.实行职能工长制(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6.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7.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1.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关系:后者包含于前者之中。2.管理的14项原则:P32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学丛林: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2.霍桑实验的结论及意义是什么? 3.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贡献是什么?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学原理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 管理(Management)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特征:(1) 具有明确的目的 (2) 组织的核心资源是人 (3) 拥有规范和限制成员行为的系统结构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效果:目标的适宜程度和实现程度 效率:实现过程中资源投入输出比 绩效:衡量管理者利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要,并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率和效果的尺度。 低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但不善于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但因太贵而买不起 低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错误,利用资源不充分。 结果:低质量的且顾客不需要的产品。 高效率/低效果:管理目标选择不当,但资源利用充分有效。 结果: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但顾客不需要。 高效率/高效果:管理者目标选择正确,并充分利用资源以实现目标 结果:产品是顾客需要的,且质量、价格都合适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总结:组织是使个人力量倍增的工具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 管理工作的职责就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目标 计划(planning):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1)决定组织将要追求的目标 (2)决定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 (3)决定如何分配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Organization):建立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互动和合作的工作关系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设置职位、层次、部门,将合适的人安排到相应职位 领导(Leading):管理者运用影响力以及沟通技巧来协调个人和群体的行为。 控制(Control):管理者监测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与计划目标偏差的活动。 第三节管理者 组织成员:管理者、操作者 操作者负有把事情做对的责任管理者负有做对的事情的责任 狭义的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必须有下级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 者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A.可以控制的B.无法控制的C.部分可控的D.不可以控制的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A.系统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唯物辩证法D.比较分析法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A.管理的目的性B.管理的必要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民主性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A.管理的自然性B.管理的社会性C.管理的重要性D.管理的历史性5.管理学应属于()A.社会科学B.边缘科学C.经济学D.自然科学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7.管理的核心是()A.决策B.处理好人际关系C.组织D.控制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A.目标B.信息C.机构D.人E.物2.()是系统的特征A.整体性B.复杂性C.模糊性D.控制性E.目的性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B.组织C.人员配备D.指导和领导E.控制4.管理学的特点有()A.一般性B.边缘性C.历史性D.多样性E.实践性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A.行业B.原材料供应C.产品市场D.政治状况E.社会文化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有机构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D.有管理者E.有各种资源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A.科学性B.自然属性C.艺术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A.管理一个组织B.管理管理者C.管理工作和人D.决策E.计划三、填空题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四、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学3.系统五、简答题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2.简述系统的观点。六、论述题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A 5.B 6.C 7.B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ADE 3.ABCDE 4.ABCE 5.ABCDE 6.ACD 7.BD 8.ABC 三、填空题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四、名词解释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五、简答题考试用书1.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2.①整体观点。②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观点。③封闭则消亡的观点。④模糊分界的观点。⑤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⑥信息反馈观点。⑦分级观点。⑧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⑨等效的观点。六、论述题1.①管理的两重性的概念;②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共四点);③联系实际说明。2.①管理学的定义;②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③学习管理学的意义(三点);④联系实际说明。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者 3.技术技能 4.人际技能 5.概念技能 6.管理学 二、填空题 1.1916年,法国实业家法约尔提出,管理是由、、、和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根据彼得.德鲁克教授的观点,管理是一种以、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3.管理的最基本的职能是、、、。 4.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管理就是。 5.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的核心是。 6.管理的目的是为了。 7.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又有。 8.在企业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指、、、、等资源要素。 9.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的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是、、。 11.管理者的职责包括管理者是、、、和。 12.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和作为研究对象的。 13.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划分,管理者可分为:、、。 14.管理学的特点是、、和。 15.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和。

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在各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的相对多少计 划 组 织 领 导 控 制 三、单项选择题 1.()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E.创新 2.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 A.机器、厂房 B.流动资金 C.人力资源 D.无形资产 3.按照管理者的职责任务划分,基层的班组长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4.()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次之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5.()对于所有层次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6.对于基层管理而言,最重要的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7.计划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属于() A.决策指挥者 B.职能管理者 C.决策参谋者 8.下面是一个关于各层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能上所花时间与精力分配模型的示意图,有人对此模型表示困惑。根据你对管理实践的理解,你对此模型的评价是: A.不正确,因为模型认为基层管理者用于控制工作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少。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梳 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只要存在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并具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需要协作,需要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其责任是: ①管理一个组织,即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②管理管理者,即管理者要培训下属,并运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③管理工作和员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管理具有特定的任务、职能和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其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任何管理者都要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管理具有层次性,组织中的管理者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关注与处理问题的类型、方式不同。 ⑷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5-7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⑴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知识已经成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⑵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活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具有灵活性; ⑶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建立在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之上。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⑷靠背诵管理原理和原则,忽视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其管理活动也会是无效的。 因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效的管理活动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7-8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的两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学原理案例(组织篇)

管理学原理案例(组织篇) 案例一巴恩斯医院 下面这一事件发生在天气凉爽的10月的某一天,地点在圣路易斯的巴恩斯医院。 黛安娜?波兰斯基给医院的院长戴维斯博士打来电话,要求立 即作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从黛安娜的急切声音中,戴维斯能感觉 得到发生了什么事。他告诉她马上过来见她。大约5分钟后,波兰斯基走进了戴维斯的办公室,递给他一封辞职信。 “戴维斯博士,我再也干不下去了,”她开始申述:“我在产科当护士长已经四个月了,我简直干不下去了。我怎么能干得这工作呢?我有两个上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要求优先处理。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种工作,但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让我给举个例子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昨天早上7:45我来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留了张纸条,是达纳?杰克逊(医院的主任护士)给我的。她告诉我,她上午10点钟需要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供她下午在向董事会作汇报时用。我知道,这样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写出来。30分钟以后,侨伊斯(黛安娜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走进来问我为什么我的两位护士不在班上。我告诉她雷诺兹医生(外科主任)从我这要走了她们两位,说是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需要借用一下。我告诉她,我也反对过,但雷诺兹坚持说只能这么办。你猜侨伊斯怎么说?她叫我立即让

这些护士回到产科部。她还说,一个小时以后,她会回来检查我是否把这事办好了!我跟你说,戴维斯博士,这种事情每天都发生好几次的。一家医院就只能这样运作吗? 讨论题: 1、这家医院的正式指挥链是怎样的? 2、有人越权行事吗? 3、戴维斯博士能做些什么改进现状? 4、巴恩斯医院的结构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黛安娜?波兰斯基不是一个有效的监管者。对此,你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提出你的理由。 5、波兰斯基可以利用哪些权力基础来使自己更好地处理冲突的要求? 分析说明 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项原则:合理的专业分工、合理的管理幅度、权责对等、统一指挥、执行与监督分离等。不注意以上的基本原则会使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人为造成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影响组织运作的效率。

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2015.9)

2015年第二学期《管理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参考答案 第一大题:简答题 1、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答: 以影响因素在组织内还是在组织外为标准,可以将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 内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财、物等因素,它影响甚至是决定组织活动的效率和规模。文化环境是指出在组织内存在并影响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和条件。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外部环境是存在于组织之外的不以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组织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特定环境是指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利益维护团体。一般环境是指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2、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管理方法,因此,管理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情况寻找不同的答案和方法。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管理学家卢桑斯(F. Luthans)以及英国女学者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其主要观点包括: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内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即管理者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达到目标,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3、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答: 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是指纯经济观和社会经济观。 纯经济观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们认为,企业只能参加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承担社会责任会违反了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的权力已经很大,再承担社会责任会导致权力更大,且企业管理者不具备承担社会职能的专门技能;在缺乏大众一致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背景下,贸然行动会导致失败。 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决定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回应社会诉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目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的利润。 4、简述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的异同点。 答: 头脑风暴法是“风暴思考之父”奥斯本提出的,其原则是:明确限定范围,明确具体要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要素是() A.可以控制的 B.无法控制的 C.部分可控的 D.不可以控制的 2.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A.系统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唯物辩证法 D.比较分析法 3.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指() A.管理的目的性 B.管理的必要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民主性 4.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 A.管理的自然性 B.管理的社会性 C.管理的重要性 D.管理的历史性 5.管理学应属于() A.社会科学 B.边缘科学 C.经济学 D.自然科学 6.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 A.复杂性 B.有效性 C.实践性 D.精确性 7.管理的核心是() A.决策 B.处理好人际关系 C.组织 D.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内部要素包括() A.目标 B.信息 C.机构 D.人 E.物 2.()是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B.复杂性 C.模糊性 D.控制性 E.目的性 3.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职能是()A.计划 B.组织 C.人员配备 D.指导和领导 E.控制 4.管理学的特点有() A.一般性 B.边缘性 C.历史性 D.多样性 E.实践性 5.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的要素有() A.行业 B.原材料供应 C.产品市场 D.政治状况 E.社会文化 6.管理这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是()A.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B.有机构 C.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D.有管理者 E.有各种资源 7.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

A.科学性 B.自然属性 C.艺术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8.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责任 A.管理一个组织 B.管理管理者 C.管理工作和人 D.决策 E.计划 三、填空题 1.管理的载体是_______. 2.管理的______是管理者。 3.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强调运用管理的______性,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______.4.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 1.管理2.管理学3.系统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特征。 2.简述系统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试论述掌握管理二重性的意义。 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A5.B6.C7.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2.ADE3.ABCDE4.ABCE5.ABCDE6.ACD7.BD 8.ABC 三、填空题 1.组织2.主体3.实践性,素质4.管理活动,管理过程 四、名词解释 1.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实现既定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他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大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份。 4.霍桑试验: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分为: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和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5.管理理论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并从各自所处的角度,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6.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7.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

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8.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 9.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10.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1.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能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小。 12.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3.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14.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项目。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15.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昔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16.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Chapter One: Managers and Management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When we classify managers according by their level in the organization they are described as _______. a. functional, staff and line managers b. top managers, middle managers and supervisors c. high level and lower level managers d. general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rs 2. Conceptual skills relate to a manager’s ability to a. take a strategic view of how the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 function. b. solve detailed problems in groups. c. correctly evaluate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d. understand and interact effectively with others in the organization. 3. The ability to build networks and power bases that increase one’s power in the organization is referred to as _____. a. influence skill b. political skill c. controlling d. strategic skill 4. A manager is someone who a. actually performs the service or produces the product. b. works anonymously behind the scenes. c. sets the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d. supervises the work of others.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kills is most important for top managers (CEO’s)? a. Interpersonal b. Technical c. Functional d. Conceptual 6. A manager who has a reputation for being open and honest and understands how to motivate employees and customers is said to have good ________ skills. a. sales b. political c. Interpersonal d. technical 7. Annie’s Pies produces cakes and pies that come in 207 different flavors that are shipped across the USA. Each week, 3 or 4 new flavors are added. Annie’s produces high quality cakes and pies using the best ingredients, it wastes little, and few employees work overtime because the business operates a. effectively. b. reliably. c. efficiently. d. flexibly. 8. Doing a job in a way that achieves results without wasting any resources is referred to as being ______. a. effective. b. effici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