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教案

合集下载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天理人欲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天理人欲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天理人欲的态度,树立合理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阐释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分析历史上有关天理人欲的重要观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恰当处理天理人欲的冲突。

帮助学生理解天理人欲观念的现代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天理人欲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天理人欲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欲望和道德规范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天理人欲。

)例如:小明在考试中发现旁边的同学在作弊,他心里很纠结,一方面他也想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又知道这是不对的。

那么,这种内心的纠结和冲突,其实就涉及到了天理人欲的问题。

2、知识讲解(1)天理的定义天理通常被理解为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和道德准则,是一种超越个人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

它代表着公平、正义、善良等美好的价值。

(2)人欲的定义人欲则是指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包括物质欲望、情感欲望等。

这些欲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不加节制,也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天理与人欲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合理的人欲是符合天理的,而过度的、违背道德的人欲则与天理相悖。

3、历史观点分析(1)介绍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要以道德规范来克制个人的过度欲望。

但这里的“人欲”并非指正常的生活需求,而是指那些过分的、违背道德的私欲。

(2)分析王阳明的看法王阳明主张“天理即人欲”,认为人的良知本身就包含着天理,只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修炼,就能达到天理和人欲的统一。

4、案例讨论(1)展示案例比如,一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理解文中重要字词含义,把握文意。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情感目标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正确地认识理学。

教学重点把握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问题和在天理、人欲问题上的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理学的基本思想,正确认识理学。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辨析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观看2个微课视频:《朱熹简介》和文言知识句式一、导入两则读书朗读视频师:和什么有关(读书)师:你知道古今中外苦读的有关典故或者名言吗?师: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天理与人欲问题的一些精辟教诲。

(导入课题)师:课前给同学们看了一则关于朱熹人生介绍的微视频,要求同学们整理这位儒家大师的资料,现在我们来看反馈情况师:刚刚几位同学介绍到朱熹的思想进行了概述,特别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中的理气说:天理、人欲。

现在让我们品味他的几则语录二、研习第一则读1、全体朗读、学生翻译(师实时点拨重点字词,ppt放)2、音频听读思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结合具体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熟读,精思,不贪多。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3、读了本则,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4、小结: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师:关于读书名言刚才大家说到了不少,大家还记得陶渊明、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吗?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三国志·诸葛亮传》)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朱子语类三则教案7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天理与人欲之辩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关系的论述。

2.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理欲,要克制个人私欲,无限趋近于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祝福》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是→封建礼教是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

(改嫁不祥,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贞节要求)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鲁迅怎么看待这个封建礼教,请用两个字概括?吃人朱熹讲的理学,是否与害死祥林嫂礼教的一致呢?让我们走进《朱子语类》三则,→品读天理与人欲之辩。

二、文本解读请大家用2min的时间自主梳理—理欲片段,划分好层次,思考朱子所说的理与欲的关系。

再用3min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这个片段比喻手法:大路、小路。

1.问题:大路,小路各指什么?大路小路有什么特点?大路——天理:实现仁德、公共的道德小路——人欲:克制私欲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物:人生中的一些诱惑,使自己迷失的东西。

(贪婪、嫉妒、淫逸、骄奢等)荆棘:刺—痛—受伤芜秽:荒草、野草—伤人、割人。

2.走小路最终会怎么样?走入绝境3.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走大路——平坦、畅通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克下——克制自己苟且——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明理——分辨何为天理,何为人欲行之——勇敢地去做,去走大路。

2.文中论述了几类人在面对大路和小路时的选择?圣人:不用著力(不费力),自然存(按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1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1
-15-
童心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 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 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 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 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 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 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 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 为千古之至文。 -16-
-7-
童心说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制定) (4)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即刻、马上) 大石侧立千尺(直立) 燕王,吾所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5)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难)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没有)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
-4-
童心说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以理杀人” 朱熹是罪魁祸首吗 ——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 灭人欲”学习目标1. 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 结合时代背景 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 提到《祝福》 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

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 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

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 “……他是我的本家 比我长一辈 应该称之曰“四叔” 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 这里的“理学” 课文这样注释 必修3P14 注释3 。

请一生朗读 理学 又称道学 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 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 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 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尚有怜之者 死于理 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二、理欲之辨(一)何为天理人欲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请一生回答 “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人欲,人的欲望。

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 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饮食 天理也 山珍海味 人欲也。

《朱子语类》教案-v2

《朱子语类》教案-v2
以经典解释经典,补充学生知识积累。
结合学生先前所学内容,起到回顾复习的作用。
将所学知识内容引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
写作训练。
针对学生在进行事例分析时贴标签式的写法,有意识提醒学生要进行深入分析议论。
挖掘儒家经典的现实价值
附:作业设计。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结合朱熹对于“天理人欲”关系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看法。
议论段落需要有分析过程教学难点天理和人欲概念范畴的辨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程引入二天理人欲概念引入展示存天理灭人欲文字请同学谈理解和感受
《<朱子语类>三则》教学设计
教师:王韦授课班级:高三4班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朱子语类>三则》处在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中,单元标题为“天理人欲”,因为对于“天理”和“人欲”的概念范畴极其关系的理解和辨析,应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这部分内容也对学生梳理先前儒家的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起到“瞻前顾后”的作用。此外,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论述说理过程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去仔细体味和借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
3介绍“天理”中的“道心”部分:(人性得之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但由于气质不同而有差距)
道心乃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恻隐、羞恶、是非、辞逊
课堂讨论。
提炼出朱熹运用大路、小路来说明天理人欲交战的内在逻辑顺序,对事件的天理、人欲极其关系进行阐释。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童心说教学目标:1、读懂原文,积累实词。

2、了解明朝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3、学习李贽步步紧逼、排山倒海的批驳艺术。

4、学习李贽坚持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教学难点:了解程朱理学的进步性与消极性,了解阳明心学。

教学重点:1、了解《童心说》的积极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2、正确认识李贽对儒家经典的批判。

教学方法:1、问题引领,环环相扣。

2、结合讨论,师生互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过一篇《皇帝的新装》,大家都读过,在那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所有的大臣都在吹捧新衣的光鲜亮丽,只有一个小孩子戳穿了这个骗局,撕下了众人虚伪的面具。

这颗纯洁的“童心”就像夜莺的歌声,划破无情的黑夜,显得格外嘹亮、格外珍贵。

其实,在中国文坛,也有很多作家呼唤“童心”,其中呐喊的最响的当属明朝的思想家——李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代表作《童心说》,走进他非凡的精神世界。

二、齐读课文,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知、曷、胡然、遽失、闻见、以为主于其内、障、根柢、矮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

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三、文本研读1、“童心”是什么?明确:“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2、作者认为,童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李贽认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道理闻见”不断影响的结果。

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读的什么书?儒家经典。

3、儒家经典怎么成了扼杀童心的刽子手?宋明理学:见“补充材料”如果说真正的儒家思想是价值连城的真古董,那么,“假道学”就是骗钱害人的假古董了。

(教师举例,帮助理解)1、王小波《知识分子的不幸》中的,文中“世伯”.2、《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4、作者既认为“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又说“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意即要读书,两者是否矛盾?怎么理解?明确:李贽认为,读书的目的应是“护此童心”,而理学家的目的,却是“障其童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理人欲教案————————————————————————————————作者:————————————————————————————————日期: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回忆《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

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

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1、作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

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

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

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深远。

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

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的,在于救世济民,寻求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人生,故此仍以伦理为主。

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

儒学自两汉以迄隋唐,已由孔、孟、荀的儒家之学变为经学。

而且所谓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亦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学经,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

又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为“注”作“注”的“疏”了,致力於文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已有偏重书本研究之嫌,去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日远。

而且经生喜欢自夸博学,笺注日趋繁锁,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纰漏,亦必曲说以为弥补。

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遂末,正是经学末流之弊。

到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儒家思想开始转向一新的路向。

韩愈的“原道”指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并感慨地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真传焉!”从此孟子的地位提高,《孟子》一书亦得与《论语》并列。

同时“原道”又引《大学》:“明明德”、“正心诚意”之说,表而出之。

李翱之“复性书”三篇:上篇论性、情及圣人。

中篇论修本成圣之法。

下篇论人必须修养,其思想备受佛学的影响,为儒家学说开创一条新途径,更走向“经学”的境界。

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

”的一种学问。

《宋史‧道学传》云:“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孟子没后无传,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阴阳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

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情。

程颐、程颢受业周氏,表章大学、中庸与论、孟并行……迄宋南渡,朱熹得程氏之传……大体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

”说明宋代理学发展的大概。

而在黄宗羲等人所辑的《宋元学案》中所记,宋代的理学家著名的有,胡瑗、孙复、司马光、邵雍、张载等人。

但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末建立起来。

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碓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

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思想的背景外,其实还有一些的客观因素影响的。

分述如下:(一) 宋代君主的提倡:由于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如有历四朝之丞相冯道,厚颜无耻,自称“常乐老人”,尝唾面自乾,士子风败坏至此;而且由于政治风气亦为之腐化,篡弑的行为,无日无之,严重影响政府运作。

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故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

(二) 私人教学之风盛于宋代,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盖由于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

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

盖由于时势所限也,而此种修身之学术,也正合于理学者之要求。

(三) 印刷术的发展: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理学传播更易、更广,此亦为促进理学之发展也。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

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晦翁学案》中从学术史的角度赞扬朱熹,说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这是说,朱熹的学问极其广大,极其精微,是宋代以前百代学术思想的总结。

当时江西的陆九渊,浙东的叶适,他们的学问虽然也很突出,但与朱熹相比,总是有所偏颇。

这个说法虽然是过去学者的评价,多有溢美之词,但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

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列,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重在义理,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李性传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此外,朱熹还留有《文集》一百余卷,其中保存了他的一些学术论著、讲义、政治文件、序跋、书信以及诗词等。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这些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依据。

2、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成于程颢、程颐两亲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理学发展主要的内容是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以及王学的广泛传播。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3、宋明理学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

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