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18课导学案
第18课 《中国石拱桥》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中国石拱桥》预习导学案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重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点)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茅以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桥梁史话》(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曾自叙过撰写此文的构思:(1)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
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
(2)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3)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
二、文体知识说明文1.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2.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是事物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3.特征: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8生命生命18.生命生命导学案

18.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 5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课前准备: 1.认识本文的作者及其重要代表作。
学习难点:理解三个案例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 20 分钟)一、读一读我会借助文中注音仔细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丢字,不破句。
二、画一画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三、做一做1.把生字所连的词读一读,写一写。
2.对不理解的词语经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决。
四、想想(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依据文章的内容,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来。
五、问一问:你能联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沟通分享:一、对学( 5 分钟)1. 互读课文,进行正音。
2.互查生字词的学习状况。
3.沟通“想想” 1、 2 的问题。
4. 相互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二、组内群学( 2 分钟)组内沟通解决对子间不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班级展现解疑( 7 分钟)1.大组长总结报告学习状况。
2. 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在班上再次商讨。
学后小结( 1 分钟)当堂检测( 5 分钟)1.看拼音写词语:d ǎ rǎo zhèn hàn zāo tàtīng zhěn qì()()()()2.词语搭配:()的外壳()的欲念()的价值()的砖缝()的跳动()的生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经过美读、赛读等形式朗诵课文。
2.阅读课文,抓住要点语句,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虑,懂得爱惜生命诚挚感情。
(要点)学习过程预习导学( 22 分钟)1.默读课文,找出描绘作者“作者对生命的思虑,懂得爱惜生命诚挚感情”将这些部分勾勒出来,并带着自己的理解美美地读一读。
( 17分钟)要点理解下边三个句子。
★我能够好好地使用它,也能够白白地糟践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牛和鹅》导学案

布置作业(用 然后组内交流。
故事讲给父母听,并搜
时:5 分钟) 2.布置作业。
集故事。
(1)回家把《牛和鹅》的故
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和课文相关的故事
与大家分享。
②A.融情想象:如果此时 ④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动
你就是那个曾经惧怕鹅的 作的语句,抓住这些语
作者,你会怎样? B.渲 句谈感受。交流自己的
染气氛:看看此时的疯狂 启示。 ⑤有感情地朗
追击“我”的鹅,而“我” 读金奎叔的话。
当时才和鹅一样高,如果 4.概括方法:作者抓住
鹅一口咬下去,后果不堪 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
和鹅的态度,接着写我”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被鹅袭击的一件事,最 3.学生质疑问难在组
后写现在“我”对待牛 内进行,可互相启发,
和鹅的态度。
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3)根据以上三方面把课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
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 础。
分(第 1~4 自然段):写
由于牛和鹅看人的角度
不同,所以,“我们”怕
昏、凭”的生字卡片。指 了解写法。重点注意
导学生观察。
“概”的第八笔是竖提;
四、指导书写,2.范写生字“甚”“概” “昏”的第五笔是竖。 书写时注意培养学生
课外拓展(用 “昏”。
2.认真观察教师范写, 的书写习惯。
时:10 分钟) 3.师生评议学生书写作品。 练习书写。
3.小组内认真评议,分
4.课外拓展:课后有感情 享优点,改正缺点。再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要舍得给学生充分
文:课文围绕牛和鹅写了 边读边想课文写的是作 思考和组内交流的时
一件什么事?
《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导学案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北战争的性质、意义。
2 、识记《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了解林肯的主要活动能力目标分析美国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先进的经济制度最终取代落后的经济制度。
学习重点《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学习难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与内战爆发的关系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根据学案自学课文,填写下列问题,不会的问题注意标记,组内交流)一、原因:1、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美国独立后,存在两种经济制度,北方是___南方是___,双方矛盾尖锐,焦点是___。
2、内战的导火线:年11月,当选为总统。
二、经过A、爆发:年4月,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B、失利:内战初期,北方屡屡失利。
原因C.内战转折:1862年9月,林肯政府颁布了,规定从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并允许奴隶作为参加北方军队。
宣言的发表,鼓舞了广大为自身解放而踊跃报名参军,使北方获得了,从而了战局,成为南北战争的。
D、内战结束:年4月,持续4年之久的内战以的胜利宣告结束。
三、性质: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次革命。
四、意义:经过这次战争,美国废除了,扫清了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课前思考:1、美国两种经济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2、林肯为什么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课内探究预习检测1、美国内战爆发前南北双方的矛盾集中在()A、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B、原料和商品市场问题C、对英国殖民者统治的态度问题D、对关税的态度问题2、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争取民族独立B、解决西部土地问题C、维护国家统一D、解放黑人奴隶3、电影《乱世佳人》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剧中有一个许多黑人在北方军队行进的行列中的镜头,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于()A、1860年 B 、1861年 C、1862年 D 、1863年4、美国南北战争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5、下列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是()A 、俄国1861年改革 B、日本大化改新 C、美国内战 D、戊戌变法6、马克思说:“在美国的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和华盛顿齐名”。
第18课 美国的独立导学案

第18课美国的独立【自主学习】一、独立战争的序幕1.原因:(1)17世纪开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北美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3)1773年,英国授权垄断北美的贸易,引起了新的抗税浪潮。
2.爆发:1775年,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1775年第二届在费城召开,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委任为总司令。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1.《独立宣言》:(1)时间: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起草的《独立宣言》。
(2)内容:宣称人人生而,享有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列举了殖民统治的暴行,号召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3)意义:第一个以名义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2.转折:年,大陆军取得了,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3.胜利: 年,在(地点)英军司令康华利率部投降,独立战争结束;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4.性质:既是一次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5.美国宪法:(1)时间:年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的(机构)制定。
(2)内容:依据原则确立美国是一个共和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产生。
(3)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合作探究】“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①上述材料是哪国的、什么文献的内容?②是什么机构、什么时候发表的?③为实现材料中的目标,殖民地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④英王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是在哪一年?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当堂达标】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1640年新议会的重新召开B.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C.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D.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召开2.“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雇佣兵,来从事其制造死亡、荒凉和暴政的勾当……他已完全不配当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第18课时 《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导学案

第18课时《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质变、量变辩证关系【难点】质变、量变的含义。
【知识梳理】1、量变、质变的含义及表现:(P65)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P66)①②③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P66)①②【合作探究】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有个有趣的论证,叫做“秃头论证”。
他说:“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不能。
再少一根怎样?还是不行。
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减一根头发如何,最后的结果就是从“满发”变成了“秃头”。
探究一:“满发”到“秃头”的变化中,哪方面是量变?哪方面是质变?这一过程说明了量变和质变各有什么特点?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
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
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
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
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探究二:寓言中的这个大肚汉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探究三:1、为什么我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量变是不是必然引起质变?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但质变等于发展吗?探究四:计算机从第一代计算机发展到第四代计算机,再到笔记本电脑,现在又发展到掌上电脑,它会停止发展么?那么由量变到质变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发展的终结?【思考判断】(1) 只要有量变就有质变,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2) 先有量变,后有质变,二者截然分开(3) 事物发生了量变,就实现了发展 (4) 并非任何条件下都要促进事物的质变(5) 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 质变一定比量变更重要【思维拓展】一、正确理解事物的量变和质变1、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如果没有变,就是量变;如果变了,就是质变。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1)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晨读和规模上的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内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二战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等;亚洲的等;拉丁美洲的2、经互会(1)背景:随着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经互会”。
(3)影响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的轨道。
②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改行收购制;改革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措施:①经济: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评价: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措施:①实施加速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日益尖锐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战略;④改革的影响2、实质: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的市场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自学导航
18、生命生命(共享课)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我能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一、自学导航:(对学——展示)
1、标出自然段,读课文两遍。
2、我会写8个生字,会正确读写:鼓动、跃动、冲破那个、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
3、我会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挣、鲜、缝、壳、强、弹。
三、合作交流:(群学——展示)
1、这三件事中,哪些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生命的存在,请用——画出来,并用△标出关键词,再说说你的体会。
2、细读第5自然段,我能用“”画出表达杏林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该怎样做呢?
3、三、小练笔: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杏林子。
生命是。
生命是。
、、、、、、
课文仿写: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一天,我和伙伴在玩耍,我们发现了一窝蚂蚁,我好奇地伸手捉住了一只,细心地观察。
如果我的手指轻轻一按,它就被我捏死了。
但它拼命挣扎着,不停地挥动着它那细小的脚,企图把我的手指掰开。
这一刻,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指间跃动,是那样鲜明!蚂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把它放回蚁穴!
还记得我曾经种过一颗豆子,我没有给它浇过水,也没有给它施过肥,甚至已经把它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没过几天它竟然冒出一截小苗,这下我才记起它。
我默默地思考着:是怎样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水分,没有营养的情况下茁壮成长?——是顽强的生命。
有一次体育课,我们进行长跑,跑步过后,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把手轻轻按在胸口,那一声声有规律的心跳仿佛在朝我呼唤,告诉我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只属于我的,我必须对它负责,同时让自己活的更加光彩有力。
这一个个例子告诉着我:生命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我们遇到困难要不屈向上、勇敢面对,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1、文中写了日常生活中、、三件事来体会生命的意义。
2、作者对生命的体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