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案.doc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案.doc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案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2学时/单元 40分钟/学时(80分钟)总论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一、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二、奴隶社会药学知识的积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随唐—宋金元时期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教学手段与方法本单元以网络课堂讲授为主。

在涉及到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时,可通过思考、回忆的方式前后联系进行学习。

教学要求提示了解中药学的发展概况,重点了解各个时期主要本草代表著作及本草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

教学主要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与中药学第一节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1.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2.奴隶社会药学知识的积第二节中药学的发展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3.隋唐时期《新修本草》《本草拾遗》4.宋、金元时期①宋代《证类本草》及主要官修本草②金元时期:药性归经与升降浮沉理论的发展5.明代《本草纲目》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6020教学主要内容7.民国时期中药学讲义中药词典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科分化—教材/辞书/大型参考书注意网络课件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的发展、代表性本草著作的特点以及重大贡献的提示。

重点提示①通过对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的介绍,对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的应用、基本理论的认识及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概况的介绍,以了解中药在各个历史时期,为防治疾病,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②重点:《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代表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基本内容及贡献。

难点难点注意区别《本草拾遗》与《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等。

思考题1.历代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本草学著作有哪些?2.首先采用图文对照方式编写的本草著作是哪部?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案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2学时/单元 40分钟/学时(80分钟)第二章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和贮存第一节中药的品种第二节中药的产地第三节中药的采集第四节中药贮存教学手段与方法本单元以网络课堂讲授为主。

中医诊断治疗教学大纲模板

中医诊断治疗教学大纲模板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治疗原则,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1.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3. 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五、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中医诊断基础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2. 诊断方法- 望诊:面色、舌象、脉象等- 闻诊:声音、体味等- 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切诊:脉诊、按诊等第二部分:中医辨证论治1. 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辨证:根据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疾病性质-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2. 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科常见病:感冒、咳嗽、腹泻、眩晕等 - 外科常见病:痔疮、痈疽、跌打损伤等 - 妇科常见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 儿科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等第三部分: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应用- 中药配伍原则2. 针灸治疗- 针灸的基本知识- 针灸穴位的选择与操作-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3.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的基本知识- 推拿按摩的手法与应用-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四部分:中医诊断治疗实践1. 临床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案例,讲解诊断与治疗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2. 实践操作- 观摩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 学生亲自操作,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六、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2. 实践教学:每周2学时,共8周七、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2. 实践操作:占总成绩的20%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八、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2. 参考书目:《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1-4周:中医诊断基础第5-8周:中医辨证论治第9-12周:中医治疗方法第13-16周:中医诊断治疗实践十、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1. 课程负责人:XXX2. 教学团队:XXX、XXX、XXX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大纲药学类学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大纲药学类学时

教学大纲(药学类90学时)《中药学》教学大纲( 针对中药学类专业、90 学时)《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130 多味常用( 或有代表性) 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90 多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90 多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容。

绪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熟悉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总论部分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与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 《神农本草经》除外) 、主要特点。

2. 《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4. 唐代、宋代、金元及清代本草发展的重要特点。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存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的质量、临床疗效与产地、采集、贮存的关系;重要药物的道地产区;各类药材采集的一般原则。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二、
附件一: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
1
教案基本格式要求,撰写认真、规范
有:课程信息、授课对象、课程类型、授课方式、学时安排、教材名称、参考文献
5
2
教案结构完整、规范
含: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时间分配、课程小结
10
3
教案内容准确、严谨、内容组织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
20
5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突出、醒目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分析准确,各有侧重,在教案中做出醒目标记
25
6
教案有所创新,不断充实,体现教学改革精神,பைடு நூலகம்有显著特色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反思阶段的思路修正、内容更新、认识提升的过程和体悟,注意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10
7
个性特色和创造性(加分项)
学院: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
教研室
课程类型
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
理论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总学时安排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课程信息
1.开课时间:
2.开课地点:
3.本节内容:
4.所属章节:
5.授课时间:
6.学时:
7.授课语言:
主要
参考文献
教案在反映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积极融入自己的人格和认知特点,(体现教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见解),彰显正在或已经形成的教学风格
5
合计
100
附件二: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上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五行学说2.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脏腑经络4.1五脏4.1.1心的生理功能4.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1.5肾的生理功能4.2六腑4.2.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2.4大肠的生理功能4.2.5膀胱的生理功能4.2.6三焦的生理功能4.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间的关系4.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5.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6.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6.2发病条件7.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7.4切诊的主要内容8.辨证8.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预防与治则9.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1.掌握气血津液的含义、组成及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各种病因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特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学是一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理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医学教学大纲。

本大纲以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临床实践、培养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方面的内容。

2、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诊法、辨证方法、辨证论治等基本知识,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性理论、配伍原则及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4、方剂学:学习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以及经典方剂的应用。

5、针灸推拿:学习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

6、中医内科学:学习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涵盖了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7、中医外科学:学习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皮肤、骨伤等方面的内容。

三、实践教学1、临床见习:在中医学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实验操作:进行中药标本识别、方剂制备、针灸推拿实践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法:运用临床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讨,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医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实践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研讨成果等方面。

2、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等方面。

3、期末考试:涵盖全部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操作考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附八角茴香) 了解:高良姜 参考:荜茇荜澄茄胡椒 实验:利水渗湿药、温 里药的识别与鉴赏
中药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4-h/.参考
学时
累 计 学 时

学 方 法
教学目标





论 第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
2
2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 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 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 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 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 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 则.


?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
1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 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 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 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 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 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 则。


?
中药的炮制。
1
1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 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 法



?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毒性五节。
4.攻下药、峻下药大多 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 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 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
安全。



1祛风湿散寒药 掌握:独活木瓜蕲蛇(附 金钱白花蛇)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
了解:雷公藤
参考:蚕沙老鹳草松节 乌梢蛇(附:蛇蜕)寻骨 风伸筋草海风藤路路通
2.祛风湿清热药 掌握:秦艽防己 了解:络石藤稀莶草 参考:丝瓜络穿山龙桑 枝臭梧桐海桐皮


康复疗法学教学大纲 - 康复疗法学教学大纲

康复疗法学教学大纲 - 康复疗法学教学大纲

《康复疗法学》教学大纲供康复治疗学专业使用成都中医药大学老年康复教研室简介《康复疗法学》是康复医学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获得康复临床技能的修课程,同时也是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

学好本门课程对康复医学以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康复疗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学概论、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等。

很多内容都要结合实践操作才能很好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边学习、边操作,以获得确实的临床能力。

使用说明:1. 本大纲主要应用于康复治疗专业。

2. 各章内容的讲授次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多媒体教学等。

第一章康复疗法学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康复疗法学的概念2、掌握康复疗法学的工作内容3、熟悉康复疗法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1、康复疗法的定义2、康复治疗的主要过程3、康复疗法学的内容4、康复疗法的发展历程【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1学时第二章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目的要求】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11、熟悉运动疗法的应注意的事项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14、掌握运动量的控制的内容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一、运动疗法的定义1、运动疗法的定义2、运动疗法的分类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及分类1、传统的运动疗法2、神经生理疗法3、运动再学习法三、运动疗法基础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四、运动疗法中常用的运动方式1、被动运动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力运动3、牵引运动五、运动疗法的生理及治疗作用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它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禁忌1、临床应用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3、运动疗法的禁忌七、运动处方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度、治疗持续时间3、注意事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2学时,课堂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三、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四、峻下逐水药(甘遂、芫花、牵牛子)
思考题:
1.试述大黄、芒硝功效的异同。
第四节祛风湿药
课时:第11周,共1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独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的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2.熟悉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威灵仙、秦艽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二早
常用方剂
6
复习,机动
4
合计
72
四、课堂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课时:第1周,1.5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药发展简史、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专著
二、整体观念的含义;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思考题:
三、五行的基本概念
四、五行的特性及归类
五、五行生克乘侮的概念
思考题:
1•何为阴阳?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何谓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4•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第三章气血津液
课时:第2周,共4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及气与血、津液间的生理关系。
2.熟悉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气血津液的生成;气的分类。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实质是什么?
第二章阴阳五行
课时:第1周,2.5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熟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概念。
九畏的内容;妊娠用药禁忌的原则;影响中药用量的因素。
2.熟悉中药性能包括的内容;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道地药材的含义、确定依据及各
地代表性道地药材名称;炮制方法中水飞的含义、炒与炙的区别;妊娠用药禁忌的内容;服药食忌的
基本原则。
3.了解四气、归经、升降浮沉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中药功效的含义与分类。中药的品种、采集、 贮存、炮制和用法的基本常识。
3.气与血、与津液;血与津液的生理关系?
第四章脏腑经络
课时:第3-5周,共9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体液志华窍的关系。
2.熟悉脏腑经络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六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3.了解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一、脏腑的概念及分类
二、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体液志华窍的关系
1.掌握麻黄、桂枝、防风、荆芥、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特殊 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2.熟悉解表药的含义、分类、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羌活、紫苏、生姜、白芷、牛蒡 子、升麻、蝉蜕的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3.了解解表药的配伍应用;细辛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课堂讲授,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等知识信息。 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思维能力及课后进行拓展的自学能力。
态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加深他们对祖国传统 医药知识的热爱,激发和提咼学生对中医药宝库探索、求知的学习积极性。
其他:尊重学生,关心差生,促进转化。
一、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二、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紫苏、生姜、白芷、细辛)
三、发散风热药(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蝉蜕、柴胡、升麻、葛根) 思考题:
1•试比较桑叶与菊花功效的异同。
2.试比较麻黄和桂枝功效的异同。
第二节清热药
课时:第10-11周,共3.5课时
3.了解祛风湿药的配伍应用;木瓜、稀簽草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
一、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二、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瓜)
三、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稀簽草)
3•了解清热药的配伍应用;苦参、马齿応重楼、地骨皮、银柴胡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 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
一、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二、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
三、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四、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68实验学时讨论/见习学时4
课程负责人
课程群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2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授课语言
"中文口中文+英文(英文授课>50%
□英文□其他外语
教学策略
与方法
"讲授为主□实验/实践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案例教学为主□自学为主□其它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药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二O—七年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72总学时)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代码
034849、034859
开课单位药学院中药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
中医药学概论
英文名称
Basic theory of traditi onal Chin ese medici ne and Chin ese herbology
5•何为阴阳失调、邪正盛衰?
第六章诊法
课时:第7周,共1.5课时
目的要求:
了解四诊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一、望诊的的基本知识
二、问诊的的基本知识
三、闻诊的的基本知识
四、切诊的的基本知识
思考题:
1.何谓望诊?
2.切诊包括哪些内容?
第七章辨证
课时:第7周,共1.5课时
目的要求:
了解八纲及脏腑辩证的基本知识
目的要求:
1•掌握石膏、知母、栀子、黄苓、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白头翁、生地黄、玄参、 牡丹皮、赤芍、青蒿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2•熟悉清热药的含义、分类、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芦根、夏枯草、龙胆、大青 叶、鱼腥草、蒲公英、大血藤、水牛角的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1.中医学预防疾病的措施和基本治则有哪些?
2.中医学养生保健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第九章中药学基础理论 课时:第8-9周,共7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的含义;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主要因素;五味各自代
表的药物作用。炮制的目的;七情配伍关系内容、各情含义及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的原则;十八反与十
1.炮制的目的有哪些?
2.中药的性能包括哪些内容?
3.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归经确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5.中药七情包括哪些内容?
6.十八反的具体内容?
7.中药的具体用量确定时,应注意哪些因素?
第十章常用中药
课时:第9-15周,共25课时
第一节解表药
课时:第9-10周,共2.5课时
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八纲的基本知识
二、脏腑辩证的基本知识 思考题:
1.何谓八纲辨证?
2.脏腑辩证包括哪些内容?
第八章防治与养生保健
课时:第7周,共1课时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预防疾病的措施及基本治则,养生保健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预防疾病的措施及基本治则
二、中医学养生保健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思考题:
教学内容:
一、中药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的内容
二、四气的含义以及确定依据,四气的临床意义。
三、五味的含义,各味代表的药物作用。
四、升降浮沉的含义及临床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五、归经的含义,确定依据,以及临床意义。
六、毒性的含义,影响毒性的因素以及对待中药毒性的正确态度。
七、中药功效的含义与分类。
八、中药的品种、采集和贮存的基本常识。
三、六腑的生理功能
四、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六、经络的概念及生理功能;经络系统的组成。 思考题:
1.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与体液志窍的关系是什么?
2.怎样理解“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3.五脏与哪五腑是表里关系?
4.何谓经络、有何生理功能?
第五章病因病机
课时:第5-6周,共4课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的概念、致病的共同特点及每一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熟悉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发病的基本 原理。
3.了解饮食、劳逸及外伤等病因致病的特点,阴阳失调、邪正盛衰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六淫的概念、致病的共同特点及每一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熟悉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芒硝的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
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3.了解泻下药的配伍应用;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甘遂、芫花、牵牛子的分类归属、功
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
一、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