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导学案正式解析
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写作导纲+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主题阅读【主题解读】何为担当?《现代汉语词典》对担当的释义是“接受并负起责任”。
担当往大了说,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意识;往小了说,就是要不怕困难、能担事。
而担当精神是一种精神信念和社会意识,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求传承担当精神。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的高考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中有一项就是“责任担当: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
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提出背景】在救亡图存的近代,梁启超先生曾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新时代,习总书记对青年寄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由此可见,青年一代被寄予厚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学生更应该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作为应有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因此,要在培养担当精神上下功夫,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本领,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020开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张院长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给予了这个时代“最美逆行”的背影……疫情纵然来势汹汹,但是无数“战士”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让我们对“担当”一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历史溯源】担当精神的历史文化寻根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导学案【导学目标】1. 通过课前导学,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学习理解短文,抓住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课文所学语言知识编写小广告。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日积月累》,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抓住关键信息,理解短文的意思。
在课堂中,需要学生参与阅读,进行合作讨论,学会从日常生活的事物中发现积累的好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经常做一些小事情呢?请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
2. 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这种积小事之功有什么好处呢?3.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叫做《日积月累》,通过这个词,我们能猜测它是什么意思吗?4. 可不可以随便猜一个意思出来呢?5.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具体的意思是什么?二、阅读导学(10分钟)1. 老师把课文《日积月累》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2. 学生阅读后,老师提示可以用关键词列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 学生自由组织的同桌合作,相互交流,比较自己的理解。
4. 学生和同桌合作将自己的理解进行汇总。
三、展示讨论(10分钟)1. 老师邀请一些学生上来进行讲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以及重要的信息。
2.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解或者引用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解释。
3. 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需要及时更改。
4. 学生和老师进行确认,确保正确的答案。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
2.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答下面的问题:(1)“小事”指的是什么?(2)人们应该怎样对待小事?(3)积累的东西有什么好处?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分工,集思广益,获得最好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课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讲述了一个家庭故事。
主要内容是杨老先生有个儿子叫杨头,他在家里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杨老先生感到很担心,于是找来了智慧的杨修来教导他儿子。
二、阅读要点
1.杨氏家庭情况
2.杨头的懒惰现象
3.杨修的出现及作用
4.教育的重要性
三、重点词汇解析
1.玩乐:指不务正业,轻佻嬉戏的意思。
2.担忧:担心、忧虑的意思。
3.智慧:聪明、有智谋的意思。
4.教导:教育、引导的意思。
四、思考问题
1.为何杨头总是吃喝玩乐而不务正业?
2.杨修是如何教导杨头的?
3.你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五、拓展练习
1.试写一段关于家庭教育的故事。
2.思考父母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尊重父母的
教育?
六、教学目标
1.理解杨氏家庭故事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生词的含义。
3.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总结杨头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如何解决?
2.找一段文字,描述你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是怎样的。
以上是《杨氏之子》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好孩子。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优秀导学案 章节合集(含答案解析)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程实施标准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难点:1.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知识要点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滑板车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它最终会停下来。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发生现象的观察。
类似的例子请举几个。
(2)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的物体要靠力来维持,撤掉这个力,物体就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伽利略认为:运动的物体 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________。
【答案】不需要摩擦力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演示实验在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收集数据:(2)分析与归纳①此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哪个物理量要发生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来实现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运动的小车收到的阻力越_____,小车运动在水平面上向前滑动的距离________。
理想化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1 牛顿第一定律 导学案 (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2.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自主预习】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又叫做惯性定律。
2.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以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速度的变化或形状发生变化,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4.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但汽车的速度将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由于汽车受到惯性的缘故。
5.马路上的汽车突然启动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后倾倒,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前倾倒,这两个现象都是由于人有惯性而造成的。
6.在航天飞行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的宇航员,其身体仍具有惯性。
(没有/仍具有)7.虽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的,经过科学总结而得出的,因而是正确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内,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球,突然小球向前运动,这时列车是在减速行驶。
(填“加速”或”减速”)9.下列说法中正确是(A )A.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B.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当它由运动变为静止时才有惯性C.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三要素相同,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D.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一定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10.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直接由猜想得到的B.直接由日常经验得到的C.直接由实验得到的D.通过分析事实、概括、推理得出的【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找出惯性的概念,并填写下空。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第五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含义;2. 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这类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含义,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这类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数学运算来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学具:铅笔、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景,比如:"小明买了一些水果,吃掉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苹果,请问小明原来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类似的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比如:"小明有10个橘子,他吃掉了5个橘子,还剩下多少个橘子?"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加减法来解决。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解决。
比如:"小红有8个糖果,她吃掉了2个糖果,还剩下多少个糖果?"4. 板书设计:我会将例题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包括问题的描述、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的过程。
5. 作业设计: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作业题,让他们回家后独立完成。
比如:"小华有12个玩具,他借给了小明3个玩具,还剩下多少个玩具?"六、作业设计a. 小明有5个篮球,他借给了小红2个篮球,还剩下多少个篮球?b. 小华有8个书籍,他卖掉了3本书籍,还剩下多少本书籍?2. 解答:a. 小明原来有5个篮球,借给了小红2个篮球,所以还剩下52=3个篮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导学案含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文中的“我”是一个富家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
闰土常年生活在海边,见多识广。
而对于“我”这个每天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少爷来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以及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语言简洁、传神。
采用白描、对话、举事例等多种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简单的排列导学案教学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简单的排列》导学案教学案第1课时简单的排列导学案设计课题简单的排列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一些简单的排列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鉴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及学情实际,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1.以故事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教学中,精心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走进数学世界,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以说理助思考,感受有序。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教学中不但要组织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动口说。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摆卡片的体会,交流有序排列的理由,使学生在说理中进一步体会到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好处,同时在说理中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学生准备:人物卡片数字卡片彩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故事导入。
(3分钟)1.借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内容见教学片段一)2.提问,引发思考。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板书课题及问题)1.认真听故事,初步感知排列问题。
2.认真思考用1、2和3这三个数字到底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摆一摆,说一说。
用2和3两张数字卡片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并说一说摆法。
二、操作探究。
(18分钟)1.引导学生猜一猜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引导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组成的两位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3.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数字卡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词语。
摇篮:文中用字说明
星罗棋布:文中用来说明
2、第四自然段,围绕“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个中心句,展开具体描写,写得很有层次而语言优美,多读几遍背下来作为语言积累。
——————————————————————————————————
5、我知道课文背景:
我了解了作者季羡林先生的相关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作业
我能把课文读5遍,做到通顺流畅,能准确读下面的词语
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我发现易出错误的生字想提醒大家
3、我知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
4..我读懂了季先生再次到德国后,他见到德国的景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人人为我”就是-“我为人人”就是-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并没有改变”是说什么没有改变?表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小组合作探究
(4)总结提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反馈练习
一、反馈、拓展阅读写话练习: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依然____________ ,
2、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可以体现民族的奇特的?
(提示:可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重在写出自己的感受。)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是指-
“我为人人”是指-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____________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
那就是,____________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____________!
多么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过市区。
3.这篇文章每一自然段都写一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读课文写出每段的意思。
(1)(2)
(3)(4)
(5)(6)
4、文章的第5自然段重点写维也纳的音乐建筑,重点写最为著名的国家歌剧院。国家歌剧院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画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领悟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26威尼斯的小艇
年级班月日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作业
对于课文中作者提到的山阴道的资料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知道在课文中,作者先点明了;然后回了;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年级班月日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个人增减
教学重难点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习惯。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进而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最后讲述作者
学贵有疑:初读课文后,我有疑问想和同学们交流。
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2.交流汇报质疑问题。
3.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季先生再次到德国后,他见到德国的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文中语句回答)班级展示Fra bibliotek品读感悟,把握难点
(1)自读自悟
★学习内容:
1、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可以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的观众席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剧院内部金碧辉煌。正厅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灯照射下,到处金光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