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萤火虫到冷光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X射线

当你生病时,医生用X射线为你拍过片吗?X光可以穿透人的身体,医生可以把人的骨骼和器官看得清清楚楚。
这种神奇的射线,是由19世纪末著名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
伦琴是一位物理学教授,他一直对阴极射线有着浓厚的兴趣。
一天晚上,伦琴正在做实验,他将一个电管裹好后,把灯熄灭,屋子里顿时暗了下来。
这时,伦琴却突然发现实验台上闪烁着一道绿色的荧光。
他仔细一看,发现这道光是由电板旁边一块涂有特殊材料的硬板发出来的。
他用厚书、木板、硬橡胶,甚至还把自己的手放在电管和荧光屏之间,还是能看到荧光。
伦琴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射线。
伦琴查阅了各种资料,也没有找到有关这种射线的记载,经过仔细研究,他确定这是一种新的射线。
于是,伦琴便把这种射线命名为X射线。
伦琴经过多次实验和艰苦研究,终于找到了制造X射线的方法了。
他突发奇想:“要是将照相技术和X射线结合起来,那么不就可以看到人体的骨骼了吗?”于是,伦琴又开始了新的研究。
一天下午,伦琴的夫人来实验室看他,伦琴高兴地说:“我找到一种新的射线了!我可以看到你的骨骼呢!”伦琴让夫人把手放在一块感光板上,然后按动快门。
不一会儿,一张底片就冲洗了出来。
伦琴夫人惊讶极了,因为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手的骨骼!这张照片,是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自从伦琴发现了X射线,医生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查明病因,给病人带来了福音。
伦琴发现了X射线,又发明了X光照相技术,为人类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要学习伦琴身上刻苦钻研的精神。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新大陆的发现

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后来移居西班牙。
15世纪的欧洲,流传着“印度和中国有取之不尽的黄金”的说法。
哥伦布相信“地圆说”,他认为从欧洲往西航行就能到达印度和中国。
因此,他向西班牙王室提出西行的要求。
尽管哥伦布的这一说法遭到很多人的嘲笑,但西班牙王后说服了国王支持哥伦布,她甚至拿出自己的珠宝首饰资助他。
1492年8月,哥伦布率领120位船员,驾着三艘轮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驶向了大西洋。
三艘船在海上漂泊,一个月过去了,他们没有发现一点陆地的影子。
有的船员开始抱怨,后悔不该跟着哥伦布冒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简直太愚蠢了;有的人甚至想把哥伦布杀了,然后再返航回西班牙。
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倒哥伦布,他继续坚持西行。
每天日落,他都会带领船员唱祝福歌,鼓励船员说:“国王许诺将把巨额奖金发给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
”同时他又警告船员,“如果有人想逃跑或破坏航海计划,将被处死。
”10月的一天,一根树枝随着海浪漂到了哥伦布的船边,上面好像还有人工砍凿过的痕迹,成群的海鸟也飞到了他们的船头,种种迹象表明陆地离他们不远了。
船员们又有了动力,把船开得更快了。
果然,几天后,哥伦布带领大家登上了圣萨尔瓦多岛,大家激动得拥抱在一起,欢呼庆祝。
大家看到了希望,又继续向西航行,沿途发现了古道岛和海地岛。
这些岛上的土著人习惯用黄金做成各种装饰品,哥伦布就以为自己到了传说中的印度,其实这里是另一新大陆——美洲。
1493年,哥伦布带领船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西班牙。
人们都来迎接他们,为开辟新航行的英雄们欢呼。
航海的过程中,哥伦布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得成功。
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只要不轻易放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拉链的发明

美国有位叫贾德森的工程师,他长得实在太胖了,总腆着个大肚子。
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无论是衣服还是靴子,都有很多纽扣,有的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余个,穿鞋和脱鞋非常费时,何况像贾德森这样胖的人,要弯下腰去扣扣子,那是多么不方便啊!于是,贾德森就发明了一种只需“一拉就好”的靴扣,免去了穿脱长筒靴时扣扣子的麻烦。
贾德森发明了最早的拉链,但由于这种拉链质量不过关,经常会自动裂开,因此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13年,一位叫桑巴克的瑞典人,对贾德森发明的拉链加以改进,把拉链做成齿状,一排凹进去,一排凸出来。
这样只有当上面的齿分开了,下面的才会分开,比以前的更牢固了。
拉链最先被用在军装上。
士兵在穿用拉链代替纽扣后的军装时,速度大大提高了,这更有利于作战。
1930年,一位服装设计师把拉链用在女装的制作上。
渐渐地,拉链被广泛用于服装、包、鞋子等等物品的制作中,在很多地方代替了使用麻烦的纽扣。
拉链的发明或许不太起眼,但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贾德森最初发明拉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身遇到的难题,没想到引来了一场大的改革。
借用萤火虫光亮读书的典故

借用萤火虫光亮读书的典故古时候借助萤火虫看书的典故是: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囊萤夜读》选自《晋书》,文学体裁是文言文。
讲述的是车胤儿时利用萤火虫的荧光代替油灯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
其道理启示是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且要学会利用周边的事物,将困境也能转变为快乐。
典故详情:
车胤的祖父车浚,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来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用白布做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
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从萤火虫到冷光

自从电灯发明后,人类的生活就变得方便、丰富起来。
电灯的主要作用是发光,在发光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更多能量则是以热能的形式白白浪费掉了,所以电灯发光时浪费了大部分热能。
无论是太阳光还是灯光,或是烛光,它们在发光的同时都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我们把这种光叫做热光。
热光在某些危险的地方还可能引起爆炸。
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科学家希望研制出新的光源——冷光,用它来照明就安全多了。
自然界有很多动物都能发光,如萤火虫、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它们在发光的同时就不会发热。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对会发光的萤火虫很感兴趣。
有一次他捉了一瓶子的萤火虫,到了晚上,这些虫子居然可以把房间照亮,而且发出的冷光很柔和。
波义耳想:萤火虫为什么在晚上能发光呢?萤火虫发光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将瓶子里的空气抽出来,随着空气的逐渐减少,光线越来越微弱,当他重新注入空气时,萤火虫又慢慢亮起来了。
原来萤火虫发光也离不开空气啊!波义耳深入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一个发光器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发光物质——荧光素。
当萤火虫吸入空气时,这种物质就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发出光,而且这种光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因此波义耳就称它为冷光。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荧光素,并掺和某些化学物质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
冷光用于照明设备,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冷光也是科学家根据生物仿生学发现的。
在很多特殊场合,冷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并不仅仅靠冥思苦想,观察也很重要。
思维训练营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请给出至少三条理由。
当然“因为下水道是圆的”这类的答案不算。
[答案](1)圆形的盖子不会突然掉进下水道,而正方形或其他多边形就有可能。
(2)沉重的圆盖子可以滚到目的地,而其他形状的就不行。
(3)无论怎么盖,圆形盖子都能把洞盖严实,而正方形的只有把四角都对准位置才能盖下去。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第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蝙蝠的秘密(最终版)绝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也有少数动物恰恰相反,那就是蝙蝠。
蝙蝠白天喜欢躲在阴暗的洞穴中睡觉,夜晚才出来捕食。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对蝙蝠这一奇特的生活习性非常好奇。
他认为蝙蝠在夜间才出来寻找食物,一定有极好的视力。
一个夏天的晚上,斯帕拉捷抓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眼睛刺瞎,然后再将它们放飞。
只见这几只蝙蝠抖动几下肢翼,轻盈地飞向夜空,依然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和捕捉虫子。
斯帕拉捷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之前觉得蝙蝠能在黑暗条件下随意躲过障碍物并捕捉飞虫,一定是长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没想到试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
这个实验大大激发了斯帕拉捷的好奇心,他决心要弄个明白。
他一边琢磨,一边接着动手做试验。
斯帕拉捷又捉来几只蝙蝠,把它们的鼻子堵住,还在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放了出去。
结果还是一样,蝙蝠还是能自如地飞翔,躲避障碍物,准确地找到食物。
斯帕拉捷更兴奋了:“那我就把你们的耳朵堵上,看你们还能不能飞!”果然这次放出去的蝙蝠东倒西歪,四处乱撞,根本就飞不起来。
原来,蝙蝠是靠听觉来确定方向和捕捉目标的,这个发现令人震惊。
科学家们在斯帕拉捷的实验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蝙蝠能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声波——超声波。
超声波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一碰到障碍物,就会迅速反射回来。
蝙蝠通过耳朵接收这种声波,以确定食物的正确方位,这种方法被称做“回声定位”。
蝙蝠的抗干扰能力很强,能从充满噪声的回声中分析和辨别特殊的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障碍物。
人类认识和使用超声波就是从蝙蝠那里学来的。
超声波的科学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航探测、导航和医学中。
人们根据蝙蝠捕食的原理,将超声波推广应用,这被我们称为“仿生学”。
可见,自然界的生物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创造出新事物。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尼龙的发明

尼龙还没出现前,人们制作衣服的材料基本上源于植物,比如棉花、树皮等。
尽管在19世纪末期,法国科学家发明了人造丝,但它的原料依然没有脱离植物纤维。
由人造丝制作的衣物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但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牢固。
人们希望有一种材料做的衣服既轻便又牢固。
1928年,美国的杜邦公司成立了化学研究所,年轻的科学家卡罗萨斯担任负责人。
卡罗萨斯带领的科研组想用化学方法合成人造纤维。
研制人造纤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但这并没有难倒卡罗萨斯和他的科研组。
在卡罗萨斯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工作,分工协作,虽然进步很小,却没有人轻言放弃。
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罗萨斯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
细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一端沾有一些白色黏状物质,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没来得及清洗的聚酰胺。
卡罗萨斯好奇地用手拉了一下,居然出现了白色的细丝,还可以拉得更长,甚至比天然丝更细,而且弹性很好。
但是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这种丝不耐高温,当温度达到70℃时就熔化了。
科研小组的同事继续探索、反复实验,寻找合成细丝的原料,终于在1935年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比蜘蛛丝还细,却无比牢固的丝,科学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尼龙。
接着,杜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尼龙并投放到市场上,抢占了商机。
二战期间,用尼龙制成的降落伞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用尼龙制作的物品。
它的发明,被誉为化纤工业的第三次革命。
卡罗萨斯发现尼龙,看似偶然,但是要真正研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尼龙,卡罗萨斯还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所以想要取得成就,就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2年的一天,美国画家莫尔斯正乘坐游轮从法国回美国。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电学专家杰克逊,并看杰克逊做了电磁实验。
莫尔斯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一下就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便向杰克逊请教实验原理。
杰克逊告诉他:“电流的传输速度很快,无论电线有多长,只需一瞬间,电流就能从这边传到另一边。
”莫尔斯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由于当时的通信手段还很落后,所以莫尔斯便想:“能不能用电流来承载某种信号的传输呢?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做出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译成符号,不是就能传递信息了吗?”虽然当时的莫尔斯对电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他坚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回国后的莫尔斯开始潜心研究利用电流来传输符号的装置。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改成了实验室,一步步地慢慢学,并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
经过四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做出了电报机的雏形。
当莫尔斯满怀希望地接上插头时,磁针却一动也不动。
“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莫尔斯自言自语道。
接着他便开始检查电报机的各个零件和电路,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教授请教。
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莫尔斯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制造出了更先进的电报机。
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能在500米的范围内工作了。
莫尔斯并没有停止研究,很快他就发明了传递信息的电报符号——“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取得突破性成果后,继续完善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厅里,莫尔斯按动电报机的按键,接着就听到一连串断断续续的嘀嘀声,在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很快便接收到了电文,莫尔斯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
莫尔斯电报机的发明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从此人们有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电报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沟通。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多请教老师,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电灯发明后,人类的生活就变得方便、丰富起来。
电灯的主要作用是发光,在发光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更多能量则是以热能的形式白白浪费掉了,所以电灯发光时浪费了大部分热能。
无论是太阳光还是灯光,或是烛光,它们在发光的同时都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我们把这种光叫做热光。
热光在某些危险的地方还可能引起爆炸。
有没有只发光不发热的光源呢?科学家希望研制出新的光源——冷光,用它来照明就安全多了。
自然界有很多动物都能发光,如萤火虫、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它们在发光的同时就不会发热。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对会发光的萤火虫很感兴趣。
有一次他捉了一瓶子的萤火虫,到了晚上,这些虫子居然可以把房间照亮,而且发出的冷光很柔和。
波义耳想:萤火虫为什么在晚上能发光呢?萤火虫发光和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他将瓶子里的空气抽出来,随着空气的逐渐减少,光线越来越微弱,当他重新注入空气时,萤火虫又慢慢亮起来了。
原来萤火虫发光也离不开空气啊!
波义耳深入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一个发光器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种发光物质——荧光素。
当萤火虫吸入空气时,这种物质就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发出光,而且这种光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因此波义耳就称它为冷光。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人类已经能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荧光素,并掺和某些化学物质得到类似生物光的冷光。
冷光用于照明设备,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冷光也是科学家根据生物仿生学发现的。
在很多特殊场合,冷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并不仅仅靠冥思苦想,观察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