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翻自卸车设计规范标准

后翻自卸车设计规范标准
后翻自卸车设计规范标准

后翻自卸车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后翻自卸车的分类、液压系统、副车架及其连接和自卸车箱体的技术要求,设计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内部后翻自卸车(轻量化除外)上装的设计制造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但是,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T 1841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QC/T 222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GB11567.1-.2 汽车和挂车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要求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ZB T 59005 自卸汽车换向阀技术条件

QC/T 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QC/T 223-1997 自卸车性能试验方法

QC/T 75 矿用自卸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JB/T 5943 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JB/T7949 钢结构焊缝外形尺寸

GB 985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及与尺寸

GA406 车身反光标识

HG2-590 各色醇酸磁漆

QC/T484 汽车油漆涂层

QC/T518 汽车用螺纹紧固件扭矩

QC/T 597 螺纹紧固件预涂微胶囊厌氧干膜胶

QC/T 29104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限值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

3. 后倾自卸汽车的分类

按举升方式:腹置举升自卸车、前置举升自卸车

4.自卸车技术要求

4.1整车要求

4.1.1自卸汽车整车必须符合本规范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

造。

4.1.2自卸汽车外廓尺寸应符合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的规定,货箱内部尺寸等必须符合产品公告和图纸要求。

4.1.3自卸汽车上装按质心,轴荷设计要求计算,严格按图纸及公告尺寸施工。

4.1.4 传动轴符合QC/T29082《汽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及QC/T523《汽车传动

轴总成台架试验方法》的要求。传动轴的布置角度不大于6°,且输入和输出法

兰端面法向平行。

4.1.5照明及信号系统应符合GB4785-1998《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

规定》的要求。

a.自卸车应安装两只红色后示廓灯,安装在后立柱上部;(后倾自卸车例外)

b.自卸车应安装两只红色前示廓灯,安装在前立柱上部;(后倾自卸车例外)

4.1.6根据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8.2 要求:车长大于等6m的机动车

应安装侧反射器和侧标志灯,其数量、位置、光色、最小几何可见度参照GB 4785执行;

在车箱设置车身反光标识,车身反光标识应符合GA 406 的规定。制动性能和侧倾稳定角应符合GB7258。自卸车应安装侧标志灯和侧回复反射器,琥珀色,安装位置高度距地面不得小于900,不得大于1500,最好是车架边纵梁处,整车纵向位置是距前部小于3000,距后部小于900,两灯中间位置相距小于3000,最大不能超过3500;

a.后转向灯、后位灯离地高度不得小于900,大于1200,后位灯距外廓侧面

不得小于400;

b.车辆后部必须安装一只红色后雾灯,不能与后位灯干涉,二者相距至少200;

c.车辆后部必须安装后回复反射器,三角形红色2只,安装在保险杠上或后尾

板上,距车辆左右侧不得小于400,并且对称安装。

4.1.7 焊接件应按JB/T 5943 《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施焊。焊缝均匀、

光滑,焊接要牢固、可靠,不得有裂纹、夹渣、焊穿、漏焊现象。

5.5 加速行驶时车外允许最大噪声应符合GB1495的规定。

5.11 所有零部件、总成件、外协件、外购件应符合有关标准,应有产品合格证。

5.12 自卸汽车的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通过性应能满足原底盘要求。

4.1.8自卸车外观质量。

a.油漆涂层应符合QC/T484汽车油漆涂层的规定,油膜应能自然干燥。

b.自卸车外观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起、凹陷和其它损伤。各栏板,车架,侧

防护栏、后防护杠应平整、匀称,无翘曲变形。

c.零部件外露结合面的边缘应整齐、均匀,不应有明显的错位,其错位量不得

超过规定值。

d.自卸车各连接部分的零件不应有损坏,永久变形等现象,各部连接销轴要可

靠且转动自如,所有螺栓联结都要采用防松措施,被紧固件为薄板件时还要加平

垫圈。

e.所有外露黑色金属表面均应作防锈处理。外表面装饰漆应美观大方,色泽鲜明,分界整齐,无漏喷、流挂、起皱、起泡、针孔、脱漆、发花、反粘、颗粒、夹杂、倒光等缺陷,漆膜附着牢固,坚硬,光滑平整、厚薄均匀,干净无尘。

f.漆膜下不允许出现红丝和透过漆膜的锈斑。相互接触的非配合装配面在装饰前要喷防锈漆,由于加工或焊接损坏的底漆要重新涂装。

4.1.9自卸车应设置侧防护装置,侧防护装置的尺寸,强度及安装位置应符合

GB11567.1-2001《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的要求。

a.自卸车左右侧必须安装横杆结构的侧面防护装置;

b.侧面防护装置不应增加车辆的总宽,外表面的主要部分位于车辆最外侧以

内不大于120mm的位置,装置后端有300mm位于后轮胎最外侧以内不大于

30mm的位置。

c.侧面防护装置外表面应光滑且连续,尽量采用横杆结构,横杆间距不大于

300mm,横杆截面高度不小于100mm。

d.后缘与最靠近它的轮胎外圆距离小于300mm。

e.侧面防护装置的下缘最大离地高度为500mm -550mm,全长方向上不得

有凸出超过5mm的物体。

f.上缘距车辆上部构件的距离,即距车架边纵梁的距离不得大于350mm,且

离地高不得小于950mm。

g.侧面防护装置前缘要光滑倒圆,圆角半径大于5mm。

4.1.10自卸车应设置后防护装置,后防护装置的尺寸,强度及安装位置应符合

GB11567.2-2001《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的要求。

a.后防装置下边缘的离地高度应不大于550mm;

b.后防装置的宽度不得大于车辆后轴两侧车轮最外点的距离,且任一端最外

边缘与这一侧车辆后轴车轮最外端的水平横向距离不大于100mm,后防装置

宽度一般应为2320mm;

c.后防装置截面一般应为断面(140-160)×6折弯件,但也可为与折弯件等断面的槽钢。

4.1.11电气路部分要求符合QC/T 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a.在驾驶室安装气控操纵装置,气控阀气管须经驾驶室地板的气管孔处穿出,

且布置合理美观,废气应排出在驾驶室外。

b.

4.1.12 液压倾卸系统符合GB3766《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a.液压举升机构能随意举升—中停—下降和慢降,举升、下降应平稳,不得有

窜动、冲撞和卡滞现象。

c.液压系统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为:-30℃~+46℃。

d.自卸车液压油管的额定压力不小于20MPa,液压管路和电器管路应布置紧

凑,排列整齐、美观,应该用管卡固定牢靠。

e.液压油选用应符合的粘度系数范围(46~75)mm2/s,参见液压油推荐表

1、表2。

g.液压倾卸系统各相关部件,旋转摩擦处均设有润滑点,以便于添加润滑脂及

液压油;

h.液压倾卸系统不得与车箱底板和副车架干涉;

i.换向阀应符合ZB T 59005 规定。

j.

4.1.13 液压油箱在50kPa 气压下经1min密封性能试验,不得有渗漏现象。液压油箱

须安装油滤和空气滤,过滤指标分别为25μm和10μm。且油箱上应带呼吸阀。

4.1.14 液压缸必须安装于副车架中间,液压缸中心线与副车架中心对称面重合,其公

4.1.15 前举升缸油缸与上、下支座处间隙不得大于2mm,且不允许加调整垫。4.1.16 液压泵的额定压力不小于19 MPa。排量要求如下:

─箱长小于5m时,泵排量不小于60ml/rpm;

─箱长为5~6m(包括5m)时,泵排量不小于80 ml/rpm;

─箱长大于6m(包括6m)时,泵排量不小于100 ml/rpm;

4.1.17 箱长大于等于7.2m时,油缸支架要求采用双层钢板(δ10+δ10)焊接成型的

下支座(见图1)。为避免油缸支架与底盘离合器工作缸动态干涉,油缸支架

与副车架贴合处应增加20-25mm加高垫板。

4.1.18 紧固件拧紧力矩应按照QC/T518《汽车用螺纹紧固件扭矩》执行。对于安装

4.2 上装的副车架部分

4.2.1 副车架的强度:副车架要求采用下列结构形式,见图2:

a.副车架后端应带有抗扭X 型加强梁,且纵向长度不得小于底盘车架宽度的

1.5 倍。

b.副车架后翻转轴采用整体贯通轴或整体套管半轴结构。

c.翻转轴直径不小于80mm,材料为圆钢40Cr-GB/T3077-1993,调质处

理HB254~302(d10=3.8~3.5)接合表面高频淬火。

d.中举自卸车和箱长大于等于5.8米前举自卸车,副车架前端必须安装平衡

翼梁,具体结构见附图20。

e.副车架纵梁采用8mm 16Mn 、16MnL或B510L钢板压制成型,形状与

主车架相同,截面尺寸为200×70(八字梁)、200×95(等直梁)mm,如

图3 示。当结构为中举(T式)和侧卸时,200mm≤H(截面高度)≤230 mm,翼面宽度为80mm(中举)。副车架必须增加衬梁,衬梁材料与副车架纵梁材

料相同,材料厚度不小于6mm。

f.副车架前端底部切割长度为50mm的斜口,向上倾斜10~30°,形状如图

4所示。

g.副车架材料不允许选用槽钢或工字型钢等型材!不允许在底盘车架与副车

架之间加装任何弹性介质!

4.2.2 副车架的连接要求

a.副车架安装后,底盘车架与副车架的间隙不得大于2mm,该间隙长度不得

大于500mm。

b.副车架的连接原则应遵循:前举车型前端第一个连接点距油缸中心线不大

于400mm,中举车型前端第一个连接点距副车架前端面不大于550mm,相

邻连接点间距为800-1000mm(如因安装底盘附件而导致无安装空间等特殊

情况允许小于1500mm),且牢固可靠,不得有窜动或偏移。普通车型的连

接从前到后为U型螺栓(左右各1 个)和止推连接板组合连接。特殊要求时(如

长轴距并严重超载的车型),副车架的联接可全部采用止推连接板。副车架和

底盘承力钢板的连接全部采用螺栓连接,原则上应将所有孔位都固定,特殊情

况下允许留有空余空位,但必须是在中间处。

c.副车架翻转轴中心与箱体底板纵向对称面的垂直度公差为5mm。

d.副车架每侧的连接板与底盘车架表面应贴合紧密、牢固。

e.副车架与底盘的连接部件在车辆重载后不得与底盘相关部件发生干涉。

f.副车架与底盘连接螺栓等级不小于8.8 级、螺母等级不小于8 级。

4.2.3 副车架的连接的几种形式

a.翻转轴处连接必须采用止推连接板,止推连接板与底盘车架用螺栓连接;

对于三轴车,每侧不得少于4条M16螺栓(8.8级以上),对于四轴车,每侧

不得少于6条M16螺栓(8.8 级以上)。

b.U 形螺栓连接仅适用于副车架前端承受扭转负荷较小的部分。U 型螺栓

螺纹规格不小于M14,等级不小于8.8 级。

c.图7为常用的连接方式,连接板厚度采用(6-12)mm 钢板;与底盘车

架连接螺栓不得小于8.8 级(与底盘共用螺栓不得小于10.9 级);每块连接

板的螺栓规格不得小于M14,与底盘连接螺栓不得少于2 条,与副车架连接

采用焊接形式

4.2.4 前举或中举自卸车,箱体后翻转轴距后桥中心的距离A的最大限值要求,见图8、

4.3 箱体

4.3.1 总则

a.箱体内部尺寸公差为±20mm。

b.普通箱体后立柱处的侧板和底板必须留有剪边,剪边宽度不得小于5mm。

c.箱体举升至10°时,后门必须能自由开合。

d.箱体自由回落时,箱体与副车架之间的间隙要求:箱体纵梁与副车架贴合

面的尾端间隙不得大于5mm,其余位置不得大于8mm。

e.对箱体有特殊要求时,应在产品技术文件中另行规定。

4.3.2 箱体零部件制造要求

4.3.2.1 箱体侧板参照图9,侧板需安装上车梯。

a.侧板上边梁1 截面尺寸:250×80mm,如图10。厚度:当边板厚度大

于等于8mm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为4mm。

b.竖筋2 的截面尺寸:200×73mm,间距≦500。厚度:当边板厚度大于

等于8mm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为4mm。

c.横筋3 的截面尺寸:200×63(上侧带120 度斜面) ,如图11,厚度为4mm;

d.侧板前、后立柱4 截面尺寸:500×85mm,厚度:当边板厚度大于等

于8mm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为4mm。

e.侧板下边梁5 截面尺寸:200×80(上侧带120度斜面) ,如图12。厚度:

当边板厚度大于等于8mm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

为4mm。

f.当箱体内高小于1200mm时,侧板采用竖筋结构;当箱体内高大于等于1200mm时,侧板采用“田字格”结构。

g.侧板总长=箱体内长+75mm

h.侧板总高=箱体内高+150mm

4.3.2.2 侧开门要求:箱长大于7500mm(含7500mm)时,每侧侧板两端开两个小门,侧门尺寸为1500×700mm,侧门为上铰链上开式。

4.3.2.3 箱体底板参照图13,底板总成的平面度为10mm,对角线之差应不大于

20mm。对于三桥自卸车箱长大于6500mm(不含6500mm),四轴自卸车箱长大于7200mm(不含7200mm)时,箱体底板采用四纵梁降高结构,参照图14,闭合高度(副车架与箱体底板纵梁高度之和)为360mm。

图14

a.底板横梁1 的截面尺寸,两纵梁结构:通梁时100×150,非通梁时120

×150,间距≦450(布置中举举升机构处除外);四纵梁结构:100×150,

间距≦450。

b.底板横梁均布,厚度为:当底板厚度大于等于10mm时,厚度为6mm;

当底板厚度小于10mm时,厚度为4mm。

c.底板纵梁2、3 的截面尺寸,两纵梁:160×150×8mm;四纵梁:160

×150×8mm、120×(90~120)×(6~7)mm。

d.两纵梁:前纵梁外宽900mm,后纵梁外宽1420mm。四纵梁:内侧纵梁

外宽900mm,外侧纵梁外宽1380mm。

e.横梁为通梁时不加加固三角板,横梁为非通梁时每隔一横梁在一侧加加固

三角板。

4.3.2.4 箱体前板有两种形式,普通式和内嵌式,分别参照图15、图16。

a.前板竖筋1截面尺寸:160×60mm,间距660mm;前板横筋2 的截面尺

寸:160×50mm。

b.前帽沿长度的规定:短驾自卸车箱体帽沿长度为1100mm,长驾自卸车箱

体帽沿长度为600mm,不能与驾驶室或空调干涉,不能影响驾驶室的跳动、

翻转,参照图17。L1 长度为100mm,L2 长度为200mm,当驾驶室为长

驾时:L3 为600mm,为卧缸结构时L3 为350mm;当驾驶室为短驾时:L3

为1100mm。

4.3.2.5箱体后门参照图18

图18

a.后板立柱1 截面尺寸:200×80mm,厚度:当边板厚度大于等于8mm 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为4mm。

b.后板上边梁2 截面尺寸:200×80mm,厚度:当边板厚度大于等于8mm 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为4mm。

c.竖筋3 的截面尺寸:200×73mm,竖筋为3 根,间距均布,厚度:当边板厚度大于等于8mm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时,厚度为4mm。

d.后板下边梁4 截面尺寸:斜口槽200×80mm (上侧带120度斜面) ,如图19,厚度:当边板厚度大于等于8mm时,厚度为6mm;当边板厚度小于8mm 时,厚度为4mm。

图18 图19

e.横筋5 的截面尺寸:斜口槽200×63(上侧带120度斜面) ,如图20,厚度为4mm。

f.当箱体内高小于1200mm时,后板采用竖筋结构;当箱体内高大于等于1200mm时,后板采用“田字格”结构。

g.后门高度=箱体内高+50mm

h.加4个包角,见图21。

图21 图23

i.后门顶部铰接件必须保证强度,铰接件可为普通结构或两节式结构,单双

铰链的选装由整车后悬、箱体内高和内长决定。当整车后悬大于等于1900 或

箱体内长大于等于7200或箱体内高大于1500,满足其中任一条件时,需采

用两节式结构。铰接件分别见图22,图23。

4.3.2.6 箱体为普矿两用时,结构参照图24、图25。底板横梁为贯通结构,截面为150×100×8mm,横梁间距不得大于300mm;侧板件1~5 结构同4.3.2要求。各筋板料厚不得小于6mm;边板上边梁采用梯形结构,料厚为8mm。侧板尾端面与水平面垂直。

图24

图25

4.3.2.7 箱体加活板时,两侧板后立柱和后门左右侧立柱如无明确要求为整体加高时,均采用分体加高,加高尺寸与活板高度尺寸相同,参见图26。厢体后立柱、后门立柱、后门上铰链为可拆卸式加高结构,即拆去加高的厢体后立柱和所有活板时,后门铰链仍可与侧板、后门组合使用。加高活板与侧、后板及侧后立柱之间采用无间隙结构。如无特殊要求,活板与侧板、前后立柱连接方式为插接板连接,当H≤200mm时,插接板间距不得大于3000mm;当H>200 时,止推板间距不得大于2000mm。当活板高度小于600mm 时按下图Ⅰ执行,图中件1 同图8 件1 截面相同,件3 截面高度为200~300mm;当活板高度大于等于600mm时按下图Ⅱ执行,图中件1 同图8件1 截面相同,件2 截面高度为140~200mm。活板立筋为均布,立筋截面与侧板立筋相同。当自卸增加侧开门时,侧开门处以外立筋为均布;此时再增加活板,活板立筋仍为均布,侧板立筋与活板立筋不必对齐。

图26

4.3.2.8 箱体底板和边板(包括前、侧和后板)的材料无特殊要求时,普通自卸车材料为Q235,底板厚度为8mm,边板厚度为6mm;矿用或普矿两用自卸车材料为Q345,底板厚度为12mm,边板厚度为8mm。

4.3.3 总成要求

4.3.3.1 整车所有零部件不得有锐角,零部件表面粗糙度不大于50。

4.3.3.2 后翻转支座中心距:1200mm ≤L≤1400 mm,见图27。

图27

4.3.3.3 翻转轴与翻转座处的间隙不得大于1mm,必要时可加调整垫。

4.3.3.4 当箱长大于等于

5.6 米的前举车型和所有前举矿用车型时,车箱与副车架之间须安装强度可靠的稳定架,稳定架在副车架上的翻转中心到货箱后翻转轴中心的距离f (x)=ax,其中“x”是货箱内部长度尺寸,系数a≥0.35。箱长大于等于8.0m 时,车箱与副车架之间(车架外侧)必须安装强度可靠的外稳定架,稳定架与箱体连结的转轴中心距箱体后翻转轴之间距离不得小于5350mm。

4.3.3.5 自卸车箱上应加装维修支撑架,防止车箱自降,要求支撑架结构尽可能简洁,但能确保维修安全。

4.3.3.6 普通箱体侧板后部顶端安装横拉钢管(矿用和普矿两用除外),钢管外径需大于等于φ70mm,防止Q/NB.J02012—2009- 22 -侧板严重变形。

4.3.3.7 箱体后门间隙不超过5mm,后门还需增加手动挂钩。后门锁紧机构的关重零件为铸件或锻件,必须保证强度,需满足:后门打开时要求门钩缩至底板下面,防止被大石块等重物压致变形损坏。开启机构采用链式结构,须保证整车运行中车门不得自行开启或泄露装载介质,且便于调节,见图28。

图28

4.3.3.8 箱体底板下选装篷布钩,间距不大于600mm。

4.3.3.9 安装前背式机械备胎支架或液压备胎支架,要求如下:

a.备胎升降装置要轻便,升降备胎的操纵力不得大于80N;

b.支架焊接牢固,焊缝美观,颜色与主车箱一致;

c.备胎安装要牢靠,无卡滞现象;

d.备胎安装后在车辆横向的宽度不得超过2500 mm(安装12.00-24,

12.00R24,14.00 时除外)。

4.3.4 车箱上应带有举升导向板。

4.3.5 车箱最大举升角度与设计角度之差按表3 执行。

4.3.6 普通箱式自卸车焊缝角焊高度:焊接料厚小于等于5mm 时,角焊高度等于料厚;

焊接料厚大于5mm时,角焊高度不小于5mm。断续焊的焊缝长度不小于80mm,焊缝间隔不大于100mm;矿用或普矿两用自卸车,箱体焊缝为断续焊,焊缝长度不小于100mm,焊缝间隔不大于100mm 焊接高度不低于母材的厚度,两零件交界处是焊段的起点,中间最后焊接,保证整体均匀美观。

4.3.7 整车外形尺寸的未注公差为±0.5%,但必须满足GB1589 限值;车体外观应周正,

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不得大于30mm。

4.3.8 表面处理及安装要求

4.3.8.1 货箱的所有金属零部件的内外表面均涂底漆两遍,再涂与主车颜色相同的面漆两遍,其中货箱底板面漆颜色为灰黑色,同副车架颜色。关于货箱内部的表面处理:可只涂底漆,但需海运的车辆或存放期较长(大于2个月)的车辆须涂与主车颜色相同的面漆两遍。箱体涂漆要求:底漆漆膜厚度30-40μm,面漆漆膜厚度30-45μm,底漆+面漆漆膜厚度60-150μm。

4.3.8.2 后桥处后挡泥板应加胶帘,并按照甲方提供图样在胶帘上用油漆喷涂或压印本厂文字及徽志,漆种为白色醇酸磁漆(C04-2,HG2-590-84),见图29。

图29

4.3.8.3 对于后门加手动挂钩的自卸车,必须在两侧板增加明显的警示标识,见图31,并将相关操作内容写入使用说明书中。警示标识的粘贴位置见图32。

图31

图32

4.3.8.4 货箱总成的纵向中心线与底盘的纵向中心线偏差不大于5 mm。

4.3.8.5 上装零部件最小离地间隙不得低于500mm。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18与2003对比

1 总则 1.0.2 适用于200km/h一下,原验标适用于160km/h; 新增: 1.0.4 每道工序完成后应检查质量,形成记录; 1.0.5 将各种检测结果纳入竣工文件; 1.0.6 新增内容:各类技术资料按规定编制,履行签认制度 1.0.7 新增内容:三同时 1.0.8 新增内容:合同文件对技术要求高于验标时,按合同及设计文件验收 1.0.9 新增内容:四新质量按设计及相关标准验收。 2.术语 修订: 2.0.8 见证检验与对原验标的2.0.7见证取样检验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建设单位的监督; 2.0.11 主控项目对原验标的2.0.12的主控项目进行修订,增加了质量; 新增: 2.0.15 新增缺陷的术语; 删除: 删除了原验标的2.0.6见证,2.0.9旁站,2.0.15 抽样方案,2.0.16 技术检验,2.0.17计量检验,2.0.18 观感质量,2.0.23-2.0.32取消

掉;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1.3 对原验标3.1.2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 1 原材料及构配件,不合格不应用于施工 2增加隐蔽工程检查要求 3增加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检测要求 3.1.5 新增工程保证资料要求,共6项 3.1.6 新增内容,工程质量应符合设计、验标要求。 3.1.7 新增内容,抽样检验、试验数量可调整,试验方案由施工单位编制,报监理、建设单位确认。 3.1.8 新增内容,梁拱等组合结构按验标相关章节内容验收 3.1.9 新增内容,验标未最初规定时,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制定验收方案。涉及安全、环保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 3.2.3对原验标进行了修订,增加“当分部工程较大时,可按照主要结构、材料及施工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子分部工程”。 3.2.5对原验标进行了修订,增加“……工程量等划分。检验批分划分以……便于一次验收的工程内容为一个检验批”。 3.2.6 对原验标分部分项及检验批划分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有: 1 明挖基础分部工程里,将原验标的换填地基、重锤夯实、强夯、挤密桩、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旋喷桩等分项工程合并为地基处理分项工程进行验收。

卡车基础知识-卡车之家

●如何从汽车型号获取车辆信息 大家看到自卸车都会仅仅从外观来区分车型大小,但是要深入了解一辆车就首先是了解车辆型号,根据车辆型号,厂家自定义产品代码等判定车辆基本信息。 车辆型号的组成 1、长安自卸车为例子:SC3043JD32自卸车 SC代表四川是长安代码,此代码区分生产厂家。 生产厂家代码 中国重汽ZZ 陕西重汽SX 北汽福田BJ 一汽解放CA 上汽红岩CQ 北奔重卡ND 江淮HFC 东风股份EQ 东风柳汽LZ 东风商用DFL 安徽华菱HN 四川南骏CNJ 中国重汽成都王牌CDW “3”代表自卸车,为车型分类代码。具体车辆分类为: 全挂半挂的区别,半挂只有后面车桥与车轮,全挂前面也有车桥车轮。 “04”为主参数代码。主参数代码的意义为: ①在载重车中(载重汽车、越野车、自卸车、牵引车、特装车、全挂车、半挂车),这两位数表示的是车辆总质量(车辆自重和载重量之和)(单位:吨)。

②在轿车中这两位数表示的是汽车的排气量(单位:升)。③客车中这两位数表示的是车身长度(单位:m)注:主参数不足规定位数时,在参数前以“0”占位。 “3”为企业产品发展代码,产品序号或代数代码。具体意义为用0、1、2分别表示车型的改动及改型情况。如0代表第一代产品,1代表第二代产品。以此类推。 “JD32”企业自定义代码,由字母或者数字组成。企业自定代号位于产品型号的最后部分,同一汽车结构略有变化而需要区别时,例如:汽油、柴油发动机,轴距长、短,单、双排座驾驶室,平、长头驾驶室等,可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表示,位数也由企业自定。 2、解放为例 解放CA5310XXYP21K2L11T4。CA—一汽。5—箱式货车,1—载货车,2—多功能车,3—自卸车,4—牵引车。31—车辆总质量。0产品发展代码。XXY—箱式货车,CLX—仓栅式。P—平头,P1—顶双卧,P11—高顶双卧,P2—FP或J5P 平顶双卧,P21—FP或J5P高顶双卧。K—柴油,K1—大柴道依茨,K2—大柴或锡柴同功率发动机。L—车身长度代码,由于取消单桥7.6米以上车型,目前保留有L2、L3、L4、L5、L7、L11,2—11为货箱长度代码。T—多驱动代码,T1—6Л4(三轴后双轴驱动),T2—6Л2(前单轴,三轴后单轴驱动),T3—6Л2(前双轴,三轴后单轴驱动),T4—(四轴后双轴驱动),T5、T6已经取消为5、6 轴车辆后双轴驱动。 3、东风编码规则

高位自卸汽车

XXX学院 课程设计成果说明书 题目:高位自卸汽车 学生姓名:XXX 学号:081309141 学院:_______________ XX学院___________ 班级:C08机械(1 )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 年6 月24 日 目录 第1章设计题目与其要求................................................................... .3 1.1设计题目.............................................................................. .3 1.2设计要求.............................................................................. .3 第2章结构简图及其运动分析................................................................ .4 2.1举升机构及其运动分析 .................................................................. .4 2.2翻转机构.............................................................................. .5 2.3后箱门打开机构........................................................................ .6 第3章最佳方案............................................................................ .7 3,1最佳方案选择......................................................................... .7 第4章机构总成............................................................................ .9 4.1机构总成. (9)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4.9.1 水泥质量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6.2.1条的规定。 4.9.2 旋喷桩的布置范围、数量和形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 4.9.3 水泥浆配合比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计量检查。 4.9.4 旋喷桩的施工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 4.9.5 身无侧限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桩数的2%,并不少于5根,每根桩在成桩28d后取3个试样(在桩径方向1/4处、桩头至桩长2/3长范围内垂直钻芯);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10%进行见证检验,且不少于1根。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检查试验报告和见证取样检测。 4.9.6 地基承载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总桩数的2‰,且每基坑不少于1处;监理单位全部见证检测。

检验方法:平板载荷试验。 4.9.7 旋喷桩施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4.9.7的规定。 表4.9.7 旋喷桩施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桩孔数的2%,并不少于5根。 5.1.1 模板及支架、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的施工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第4.1节、第5.1节、第 6.1节和第8.1节的有关规定。 5.1.2 基坑开挖前应按地质、水文资料和环保要求,结合现场情况,指定施工方案,确定开挖范围、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弃土位置和防、排水等措施。 5.1.3 基坑土方施工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监测,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施工及时处理,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5.1.4 当基础底面处于软硬不匀地层时,应由勘察设计部门提出处理方案。

自卸车检验标准

自卸车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自卸车和自卸半挂车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随车文件、使用说明书、运输和贮存。 1.2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自卸汽车和本公司生产的自卸半挂车(包括后卸自卸车、侧卸自卸车和侧卸半挂车)。 1.3 具体车型及其主要技术参数纳入产品图样管理,本标准不再重复列入。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定,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3766-2001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 4785-1998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 GB 5920-1999 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 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 11554-1998 汽车与挂车之后雾灯配光性能 GB 11564-1998 机动车回复反射器 GB 11567.1-200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 11567.2-2001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T 12674-1990 整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 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 GB 17509-1998 汽车和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 GB 18099-2000 汽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 JB/T 5943-1991 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GB 4019-1985 汽车驻车制动性能要求 QC/T 222-1997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QC/T 223-1997 自卸汽车性能试验方法 QC/T 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 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QC/T 461-1999 自卸汽车换向阀技术条件 QC/T 559-1999 货车、客车行车制动性能要求 QC/T 569-1999 汽车驻车制动试验方法 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QC/T 29015-1991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 QC/T 29104-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限值 JB/Z 111-86 汽车油漆涂层 GB/T18411-200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翻斗车基本知识

自卸车是指通过液压或机械举升而自行卸载货物的车辆。又称翻斗车。由汽车底盘、液压举升机构、货厢和取力装置等部件组成。 适用范围 自卸车在土木工程中,经常与挖掘机、装载机、带式输送机等工程机械联合作业,构成装、运、卸生产线,进行土方、砂石、散料的装卸运输工作。 工作原理 自卸车的发动机、底盘及驾驶室的构造和一般载重汽车相同。 自卸车的车厢分后向倾翻和侧向倾翻两种,通过操纵系统控制活塞杆运动,后向倾翻较普遍,推动活塞杆使车厢倾翻,少数双向倾翻。 高压油经分配阀、油管进入举升液压缸,车厢前端有驾驶室安全防护板。 发动机通过变速器、取力装置驱动液压泵,车厢液压倾翻机构由油箱、液压泵、分配阀、举升液压缸、控制阀和油管等组成。 车厢液压倾翻机构由油箱、液压泵、分配阀、举升液压缸、控制阀和油管等组成。 发动机通过变速器、取力装置驱动液压泵,高压油经分配阀、油管进入举升液压缸,推动活塞杆使车厢倾翻。以后向倾翻较普遍,通过操纵系统控制活塞杆运动,可使车厢停止在任何需要的倾斜位置上。车厢利用自身重力和液压控制复位。 分类 1. 按照品牌分类: 东风自卸车、解放自卸车、欧曼自卸车、重汽斯太尔自卸车、红岩自卸车 2 按照外形分类: 单桥自卸车、双桥自卸车、平头自卸车、尖头自卸车、前四后八自卸车、双桥半挂自卸车、三桥半挂自卸车 3. 按照品种分类: 小霸王自卸车、多利卡自卸车、140自车、145自卸车、153自卸车、1208自卸车、小金刚自卸车、大金刚自卸车 4.按举升液压缸与车厢的链接形式分类: 直推式倾斜机构;连杆式倾斜机构。 5.按照用途分类: 农用自卸车、矿山自卸车、垃圾自卸车、煤炭运输自卸车、

自卸车通用检验标准

自卸车通用检验标准

————————————————————————————————作者:————————————————————————————————日期:

文件编号: 受控状态发放号 自卸车通用制造检验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2006年月日发布2006年月日实施

前言

自卸车通用制造检验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卸车的技术要求、制造检验规范,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自卸车(上装)的制造及最终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QC/T 223-1997 自卸车性能试验方法 QC/T 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 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 3 技术要求及检验规范 3.1 整车要求 3.1.1 自卸汽车整车必须符合本规范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3.1.2 自卸汽车外廓尺寸应符合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的规定,货箱内部尺寸等必须符合产品公告和图纸要求。 3.1.3 自卸汽车上装按质心,轴荷设计要求计算,严格按图纸及公告尺寸施工。 3.1.4 照明及信号系统应符合GB4785-1998《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的要求。 a)自卸车应安装两只红色后示廓灯,安装在后立柱上部; b)自卸车应安装两只红色前示廓灯,安装在前立柱上部; c)自卸车应安装侧标志灯和侧回复反射器,琥珀色,安装位置高度距地面不得小于900,不得大于1500, 最好是车架边纵梁处,整车纵向位置是距前部小于3000,距后部小于900,两灯中间位置相距小于3000,最大不能超过3500; d)后转向灯、后位灯离地高度不得小于900,大于1200,后位灯距外廓侧面不得小于400; e)车辆后部必须安装一只红色后雾灯,不能与后位灯干涉,二者相距至少200; f)车辆后部必须安装后回复反射器,三角形红色2只,安装在保险杠上或后尾板上,距车辆左右侧不 得小于400,并且对称安装。 3.1.5 焊接件应按JB/ZQ3011-1983《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施焊。焊缝均匀、光滑,焊接要牢固、可靠,不得有裂纹、夹渣、焊穿、漏焊现象,咬肉处每米不得多于3处。 3.1.6 油漆涂层应符合JB/Z111-1986《汽车油漆涂层》的规定,油膜应能自然干燥。 3.1.7 自卸车外观质量 3.1.7.1 自卸车外观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起、凹陷和其它损伤。各栏板,车架,侧防护栏、后防护杠应平整、匀称,无翘曲变形。

自卸车通用检验规范

可编辑 自卸车通用制造检验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前言

自卸车通用制造检验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卸车的技术要求、制造检验规范,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自卸车(上装)的制造及最终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QC/T 223-1997 自卸车性能试验方法 QC/T 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 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 3 技术要求及检验规范 3.1 整车要求 3.1.1 自卸汽车整车必须符合本规范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3.1.2 自卸汽车外廓尺寸应符合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的规定,货箱内部尺寸等必须符合产品公告和图纸要求。 3.1.3 自卸汽车上装按质心,轴荷设计要求计算,严格按图纸及公告尺寸施工。 3.1.4 照明及信号系统应符合GB4785-1998《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的要求。 a)自卸车应安装两只红色后示廓灯,安装在后立柱上部; b)自卸车应安装两只红色前示廓灯,安装在前立柱上部; c)自卸车应安装侧标志灯和侧回复反射器,琥珀色,安装位置高度距地面不得小于900,不得大于1500, 最好是车架边纵梁处,整车纵向位置是距前部小于3000,距后部小于900,两灯中间位置相距小于3000,最大不能超过3500; d)后转向灯、后位灯离地高度不得小于900,大于1200,后位灯距外廓侧面不得小于400; e)车辆后部必须安装一只红色后雾灯,不能与后位灯干涉,二者相距至少200; f)车辆后部必须安装后回复反射器,三角形红色2只,安装在保险杠上或后尾板上,距车辆左右侧不 得小于400,并且对称安装。 3.1.5 焊接件应按JB/ZQ3011-1983《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施焊。焊缝均匀、光滑,焊接要牢固、可靠,不得有裂纹、夹渣、焊穿、漏焊现象,咬肉处每米不得多于3处。 3.1.6 油漆涂层应符合JB/Z111-1986《汽车油漆涂层》的规定,油膜应能自然干燥。 3.1.7 自卸车外观质量 3.1.7.1 自卸车外观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起、凹陷和其它损伤。各栏板,车架,侧防护栏、后防护杠应平整、匀称,无翘曲变形。

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高位自卸汽车设计计算说明书

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高位自卸汽车设计 计算说明书 1.2 设计要求及原始数据 (1).设计要求: ①具有一般自卸汽车的功能。 ②能将满载货物的车厢在比较水平的状态下平稳地举升到一定高度,最大升程S max 见表1。 ③为方便卸货,要求车厢在举升过程中逐步后移,车厢处于最大升程位置时,其 后移量a见表1。为保证车厢的稳定性,其最大后移量a max 不得超过1.2a。 ④在举升过程中可在任意高度停留卸货。 ⑤在车厢倾斜卸货时,后厢门随之联动打开;卸货完毕,车厢恢复水平状态,后厢门也随之可靠关闭,后厢门和车厢的相对位置见图2。 ⑥举升和翻转机构的安装空间不超过车厢底部与大梁间的空间,后厢门打开机构的安装面不超过车厢侧面。 ⑦结构尽量紧凑、简单、可靠,具有良好的动力传递性能。 (2)原始数据: 方案号车厢尺寸L×W×H L(mm)×W(mm)×H(mm) S max (mm) A (mm) W (kg) L 1 (mm) H d (mm) A 4000×2000×640 1800 380 5000 300 500 B 3900×2000×640 1850 350 4800 300 500 C 3900×1800×630 1900 320 4500 280 470 D 3800×1800×630 1950 300 4200 280 470 E 3700×1800×620 2000 280 4000 250 450 F 3600×1800×610 2050 250 3900 250 450

2 设计方案的评价及选择 2.1举升机构 2.1.1设计要求: 1.能将满载货物的车厢在比较水平的状态下平稳地举升到一定高度,最大升程S max见表1。 2.为方便卸货,要求车厢在举升过程中逐步后移,车厢处于最大升程位置时,其后移量a见表1。为保证车厢的稳定性,其最大后移量a max不得超过1.2a。 3.在举升过程中可在任意高度停留卸货。 2.1.2 设计方案 方案1:平行四边形举升机构 图2-1平行四边形举升机构 如上图所示机构,CBEF形成一平行四边形,杆BC在液压油缸的带动下绕C轴转动,从而完成车厢的举升和下降。 优点: ①.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安装和维修; ②.能够保证车厢在举升和下降过程中保持水平,稳定性好; ③.液压油缸较小的推程能够完成车厢较大的上移量。 缺点: 车厢上移时,其后移量很大。为了保证车厢举升到最大高度时,其最大后移量不超过设计要求,需将杆BC、EF做得很长,甚至大大超过了车厢的长度,在工程实际中不能实现。 方案2:L型举升机构 图2-2 L型举升机构

后翻自卸车设计规范方案

后翻自卸车设计规 1.围 本标准规定了后翻自卸车的分类、液压系统、副车架及其连接和自卸车箱体的技术要求,设计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部后翻自卸车(轻量化除外)上装的设计制造过程。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但是,鼓励根据本规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 GB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T 1841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QC/T 222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GB11567.1-.2 汽车和挂车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要求 GB/T 3766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ZB T 59005 自卸汽车换向阀技术条件 QC/T 319-1999 自卸汽车取力器技术条件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QC/T 223-1997 自卸车性能试验方法 QC/T 75 矿用自卸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JB/T 5943 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JB/T7949 钢结构焊缝外形尺寸 GB 985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及与尺寸 GA406 车身反光标识 HG2-590 各色醇酸磁漆 QC/T484 汽车油漆涂层 QC/T518 汽车用螺纹紧固件扭矩 QC/T 597 螺纹紧固件预涂微胶囊厌氧干膜胶 QC/T 29104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限值 QC/T 460-1999 自卸汽车栏板锁紧装置技术条件 3. 后倾自卸汽车的分类 按举升方式:腹置举升自卸车、前置举升自卸车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正文)

1 总则 1.0.1为统一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等于160km/h客货共线标准轨距的新建、改建Ⅰ、Ⅱ级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1.0.3 采用本规范进行设计时,荷载及桥涵基本构造应按铁道部现行的《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 2.1—3333)的规定采用;结构抗震设计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的规定。 1.0.4铁路混凝土桥梁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宜优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1.0.5 桥梁上部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竖向和横向及抗扭刚度。采用T型梁时,必须对横隔板施加预应力将梁片连为整体,必要时桥面应连接。1.0.6特殊结构及代表性桥梁应进行车桥耦合动力分析,其行车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度指标应符合铁道部现行的《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 2.1—3333) 1.0.9条的规定。 1.0.7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1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钢筋混凝土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以包括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 2.1.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以用预应力钢材预先施加应力的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 2.1.3桥跨结构(上部结构) bridge superstructure 梁桥支承以上或拱桥起拱线以上,跨越桥孔的结构。 2.1.4简支梁 simply supported beam 两端为铰支承的梁。 2.1.5连续梁 continuous beam 有三处或三处以上由支座支承的梁。 2.1.6框架 frame 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而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2.1.7顶进桥涵 jacked-in bridge or culvert 穿越既有线路用顶进方法施工的桥涵。 2.1.8支座 bearing 支承桥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给墩(台)的构件。 2.1.9计算荷载 load for calculation 某一特定计算状态下,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的荷载。一般不包括预加力。 2.1.10运营荷载 service load 222

自卸汽车的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版)

( 操作规程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自卸汽车的安全操作规程(最新 版) Safety operating procedures refer to documents describing all aspects of work step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hat comply with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自卸汽车的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版) 1自卸汽车应保持顶升液压系统完好,工作平稳,操纵灵活,不得有卡阻现象。各节液压缸表面应保持清洁。 2非顶升作业时,应将顶升操纵杆放在空挡位置,顶升前,应拔出车厢固定销。作业后,应插入车厢固定销。 3配合挖装机械装料时,自卸汽车就位后应拉紧手制动器。在铲斗需越过驾驶室时,驾驶室内严禁有人。 4卸料前,车厢上方应无电线或障碍物,四周应无人员来往。卸料时,应将车停稳,不得边卸边行驶。举升车厢时,应控制内燃机中速运转,当车厢升到顶点时,应降低内燃机转速,减少车厢振动。 5向坑洼地区卸料时,应和坑边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塌方翻车。严禁在斜坡侧向倾卸。 6卸料后,应及时使车厢复位,方可起步,不得在倾斜情况下行

驶。严禁在车厢内载人。 7车厢举升后需进行检修、润滑等作业时,应将车厢支撑牢靠后,方可进入车厢下面工作。 8装运混凝土或粘性物料后,应将车厢内外清洗干净,防止凝结在车厢上。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课程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一、工程概况 某七层砖混结构住宅项目,建筑面积6150m2,建筑物长32.04m,宽14m,层高2.8m,总高20.05m。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上砌基础墙。主体工程为240标准砖墙承重,预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多孔板楼(屋)盖。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每层设有钢筋混凝圈梁。塑钢窗、木门。地面为碎砖垫层细石混凝土面层,楼地面为普通水泥砂浆面层。屋面为PVC防水卷材防水层。外墙用水泥混合砂浆打底,防水外墙涂料罩面,内墙用石灰砂浆抹灰,用106内墙涂料刷面。 本项目位于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教授花园住宅小区,本项目计划2008年7月1日开工,2009年2月10日竣工。本工程由某工程公司承建,该公司针对本工程组建项目经理部,可供施工选用的机械有自卸汽车、挖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塔式起重机、卷扬机、插入式振动器、施工电梯、圆盘锯、平刨机、交流电焊机、蛙式打夯机、配料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机和钢筋调直机等. 其工程量主要内容见表1-2。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表1-2 序号工程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用工日(或台班) 1 2 基础挖土 沙石垫层+100# 混凝土垫层 M3 M3 2100 1300 3 4 防水混凝土整板 基础 100水泥砂浆砖基 础 M3 M3 186 156.48 5 6 回填土 现浇基础圈梁、柱 M3 M3 670 48.64 7 8 底层空心板架空 层安装 底层内外墙砌砖 M3 M3 32 125.46 9 10 11 二层内外墙砌砖 三、四、五、六层 内外墙砌砖 七层内外墙砌砖 M3 M3 M3 116.67 113.46×4 114.23 12 13 14 一至七层构造柱 现浇圈梁、柱、梁 板 安装空心板 M3 M3 M3 42.34 215.37 124.45 15 16 17 屋面工程 门窗安装 楼地面工程 M2 M2 M2 337 369 1869.98 18 19 20 21 天棚抹灰 内墙抹灰 外墙抹灰 其他 M2 M2 M2 M2 1896.35 5564.13 2674.46 1328

自卸汽车

自卸汽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自卸汽车 英文名称:dump truck 定义:车厢配有自动倾卸装置的汽车。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工程施工(二级学科);施工机械(水利)(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自卸汽车 车厢配有自动倾卸装置的汽车。又称为翻斗车、工程车,由汽车底盘、液压举升机构、取力装置和货厢组成。在土木工程中,常同挖掘机、装载机、带式输送机等联合作业,构成装、运、卸生产线,进行土方、砂石、松散物料的装卸运输。由于装载车厢能自动倾翻一定角度卸料,大大节省卸料时间和劳动力,缩短运输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并标明装载容积。是常用的运输机械。 目录 简介

东风自卸车 1.东风双桥密封自卸车 2.东风3055自卸车 3.东风140自卸车 4.东风145工程车 5.东风153工程车 6.东风双桥自卸车 自卸车操作规程 简介 发动机、底盘及驾驶室的构造和一般载重汽车相同。车厢可以后向倾翻或侧向倾翻,通过操纵系统控制活塞杆运动,以后向倾翻较普遍,推动活塞杆使车厢倾翻。少数双向倾翻。高压油经分配阀、油管进入举升液压缸,车厢前端有驾驶室安全防护板。发动机通过变速器、取力装置驱动液压泵,车厢液压倾翻机构由油箱、液压泵、分配阀、举升液压缸、控制阀和油管等组成。车厢液压倾翻机构由油箱、液压泵、分配阀、举升液压缸、控制阀和油管等组成。发动机通过变速器、取力装置驱动液压泵,高压油经分配阀、油管进入举升液压缸,推动活塞杆使车厢倾翻。以后向倾翻较普遍,通过操纵系统控制活塞杆运动,可使车厢停止在任何需要的倾斜位置上。车厢利用自身重力和液压控制复位。 自卸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是装载重量,并标明装载容积。新车或大修出厂车必须进行试运转,使车厢举升过程平稳无串动。使用时各部位应按规定正确选用润滑油,大大节省卸料时间和劳动力,注意润滑周期,举升机构严格按期调换油料。按额定装载量装运,严禁超载。 按底盘承载能力可分为轻卡系列自卸、中吨系列自卸和大吨位系列自卸;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常用规范(截止2015年12月31日)

序号规范名称有效版本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13-160号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5《城际铁路设计规范》TB10623-2014 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 7《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50458-2008 8《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14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 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11《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TB/T3054-2002 12《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13《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14《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4-2005 1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009版)TB10002.5-2005 1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909-2014 18《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2013 19《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20《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TB10002.2-2005 21《铁路结合梁设计规定》TBJ 24-89 22《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50917-2013 23《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 D64-01-2015 24《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 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27《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2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29《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30《市政工程勘查规范》CJJ56-2012 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32《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3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4《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5《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2013 36《铁路桥梁球形支座》TB/T3320-2013 37《桥梁球型支座》GB/T17955-2009 38《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盆式支座》CJ/T464-2014 39《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球型钢支座》CJ/T482-2015 4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4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42《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GB/T1499.3-2010 4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2006 4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 4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04 46《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4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联结器》GB/T14370-2007 4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 49《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50《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 5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5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2002 53《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54《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82-2011 55《铁路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施工规定》TBJ214-92 56《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3323-2005 57《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JB/T6061-2007铁路桥涵规范的修订内容见铁道部、铁总相关文件 (一)设计规范 (截止2015年12月31日) 拉索、缆索、冷铸 镦头锚、索鞍、索 夹等材料规范不在 此列表中

高位自卸汽车设计说明书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高位自卸汽车 学院:工学院 姓名:刘译文 学号:20124319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1202 指导教师:林金龙职称:讲师 二〇一四年六月

目录 摘要 ..................................................................................................................................... - 3 - 1基本要求 ..................................................................................................................... - 4 - 1.1设计要求 .............................................................................................................. - 4 - 1.2设计提示 .................................................................................................................. - 5 - 2机构选型设计 ................................................................................................................. - 6 - 2.1举升机构基本要求 .................................................................................................. - 6 - 2.2举升机构方案比较 .................................................................................................. - 6 - 2.2.1平行四边形举升机构 ....................................................................................... - 6 - 2.2.2双滑块推动举升机构 ....................................................................................... - 7 - 2.2.3剪式举升机构 ................................................................................................... - 8 - 2.3翻转机构基本要求 .................................................................................................. - 9 - 2.4翻转机构方案比较 .............................................................................................. - 9 - 2.4.1车厢直推滑块翻转机构 ................................................................................... - 9 - 2.4.2连杆直推滑块翻转机构 ................................................................................. - 10 - 2.4.3连杆斜推滑块翻转机构 ................................................................................. - 10 - 2.6后箱门打开机构方案比较 .................................................................................... - 11 - 2.6.1直杆联动顶开机构 ......................................................................................... - 12 - 2.6.2直杆伸缩顶开机构 ......................................................................................... - 12 - 2.6.3圆弧联动顶开机构 ......................................................................................... - 13 - 3总体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验证 ............................................................................... - 14 - 3.1总体机构运动简图 ................................................................................................ - 14 - 3.2机构自由度验证 .................................................................................................... - 15 - 3.2.1举升机构 ......................................................................................................... - 15 - 3.2.2翻转机构 ......................................................................................................... - 16 - 3.2.3后箱门打开机构 ............................................................................................. - 17 - 4机构尺度综合分析 ....................................................................................................... - 17 - 4.1举升机构尺度分析 ................................................................................................ - 18 - 4.2翻转机构尺度分析 ................................................................................................ - 18 - 4.3后箱门打开机构尺度分析 .................................................................................... - 19 - 5机构运动分析 ............................................................................................................... - 21 - 5.1举升机构运动分析 ................................................................................................ - 21 - 5.2翻转机构运动分析 ................................................................................................ - 22 - 5.3后箱门打开机构运动分析 .................................................................................... - 23 - 5.4机构运动线图 ........................................................................................................ - 24 - 5.5机构运动循环图 .................................................................................................... - 24 - 结论与体会 ....................................................................................................................... - 25 - 参考文献 ........................................................................................................................... - 26 - 附录 ................................................................................................................................... - 27 - 致谢 ................................................................................................................................... - 2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