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
鼻咽部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③MRI所有序列均倾向为中等信号,或T1WI低信号与T2WI中高信号;
④增强扫描常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沿神经周围蔓延。
嗅神经母细胞瘤
嗅 神 经 母 细 胞 瘤 (esthesioneuroblastoma ENB) 最常见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属于神经嵴细胞肿瘤,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10~
20岁与50~60岁。临床表现为鼻塞感、头痛、鼻腔分泌物、用鼻吸气困难、鼻腔息
鼻腔乳头状腺癌,横轴面CT平扫示左侧 鼻前颌窦多见。CT表现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伴窦口区点状及片状致 密影。窦腔钙化灶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呈T1稍低或等信号,T2多为低信号。 增强后侵袭型病变可明显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常见症状是鼻阻塞与无痛性鼻腔肿块,鼻阻塞进行性
2.腺癌 鼻腔腺癌
腺样囊性癌最常见于于腭部,向上侵犯鼻腔,累及鼻腔者约为30%。临床上病程较长, 可达5年之久,临床表现为鼻腔肿块与疼痛、麻木、鼻阻塞等。CT和MRI表现为鼻腔 鼻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 邻近骨质溶骨 性、侵袭性、压迫性或膨胀性破坏,并突破窦壁向邻近窦腔和组织侵犯为特点。
左侧鼻腔ENB:图(1A) CT平扫示鼻腔(左侧为主)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箭)。 图(1B),(1C)左侧筛骨及上颌窦壁骨质破坏(箭)。
双侧额叶ENB 图(2A)T2WI示双侧额 叶病灶不均匀高信号 (箭)。 图(2B)T1WI示病灶呈 不均匀低信号,周围脑组 织呈指状水肿(箭)。 图(2C~2E)冠状位及矢状 位增强时病灶不均匀强化, 其内见条带状低信号,呈 “花瓣”状(箭)。 图(F)病理证实为ENB。
加重并呈持续性。好发部位为鼻腔前部,特别是鼻前庭上方、鼻骨后方。 CT与MRI特点:
黑色素瘤病理报告

黑色素瘤病理报告
报告时间:20xx年xx月xx日
病理编号:xxxxxx
姓名:XX 性别:男/女年龄:XX岁
临床诊断:黑色素瘤
病变部位:XXX
病理标本:X号切片
镜下所见:
切片见皮下组织内均匀散在深色细小点状物或小团块,大小呈现不一。
部分小点状物周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围绕形成,直径为0.2-0.4mm,有轻度核膜增厚。
棕黑色素沉积于表皮层和汗腺导管外,黑素颗粒大小不均,有些较大,多呈团块分布。
黑素
团的形状有球形、椭圆形、分叉形、不规则形等。
黑素细胞在浸
润组织的细胞间以及周围存在淋巴样细胞浸润。
诊断意见:
切片所见皮下组织内深色细小点状物或小团块、皮肤浸润癌,
合并表浅型黑色素瘤。
建议进一步手术治疗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报告医生:XX
以上为黑色素瘤病理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听从医
生建议。
若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附39例)

复下胫 、 腓联合关系后 , 保持踝背屈 5 下 , 。 在平行胫、 距关 节上 方 2m处呈 向 c 前倾斜 2 。 0 。 5 一3 。 1 22 功能锻炼 : 后伤肢 以短 石 膏托 固定踝 关节 9 。 根据皮 肤条 .. 术 O, 件, 骨折情况及其他情 况选择 功能锻 炼的 时间和 方式 , 一般 患者 2 d后即可 行活动 足趾锻炼 。d后 即可活动关 节 ; 2周 后逐步 进行 负重功 能锻炼 。 3 8一l
2 随 访 结果 .
在手术 良好复位的基础上早期 的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 总之 ,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 的关 节 内骨折 。 目前治疗上 多数倾 向于手 术治疗 , 对于肱骨髁问骨折 , 遵循关节的生理特点对踝关节骨折进 行手术 治 疗,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是治疗的首选 , 早期功能锻炼也是踝关节 手术 治疗取 得最佳预后 的保障 。解剖复位、 强固定 、 坚 早期锻炼和减少软组织 损伤 对改 善远期疗效 。
医学信 息
病 例 分 析
ME IA F R TO D C LI O MA I N N N.9 01 00 21 ・43 5 ・ 5
全 面 的 手 术 设 计 必 须 是在 询 问患 者 病 史 , 摄 踝 关 节 x线 片 , 分 的 了 拍 充 解骨折类型的基础上完成。我们要在术 前详细 的询问患者 病情 , 以便 为 手 术方案的设计和内固定方法选择 提供充分 的依据。在手术 中特别 注意 内、 外 踝 解 剖 复 位 固定 。术 后 治 疗 则 强 调 踝 关 节 以 主 动 活 动 为 主 , 动 活 动 为 被 辅 的 原 则 。 功 能 恢 复 是 治 疗 的 最 终 目的 , 期 康 复 锻 炼 是 恢 复 肘 关 节 功 能 早 可 早 但 对 于 粉 碎 性 骨 折 , 予 石 膏 托 固定 2—4周 , 抬 高 患 肢 。 对 于 功 能 训 练 的 重 要 措 施 , 以 防 止 关 节 的 纤 维 化 和 僵 硬 , 期 功 能 锻 炼 已普 遍 受 到 重 应 并 视 ] 患 者 应 以 主 动 锻炼 为 主辅 助 被 动 锻 炼 , 忌 操 之 过 急 强 力 被 动 活 动 。 。 禁 应本着 强调早期锻炼却不提倡过早负重 的原则 , 以避免骨折重新移位。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 B v el C a e 评定标 准 , . : aw t和 hmly 并结合I 床 本 组 资 料 显 示 术 后 疗 效 判定 : 中优 l , 7例 , 良率 为 9 . 0 , 明 J 缶 其 3例 良 优 o9% 表
鼻腔咽部恶性黑色素瘤19例误诊分析

从 18 90年至 2 0 03年 6月 ,我 院收治 黑色素瘤 7 2例 ,其 中 1 在上呼 吸道 ,占全身黑 色素瘤 的 9例 2 %。男 性 1 例 ,女性 8例 ,年龄 以 3 ~ 3 中老 6 1 37 岁 年为主。均为术后 3 月到 8年死亡 。 个
曾在某 院行鼻息 肉切 除加残 留组织 刮除术 ,病 理报
告为 “ 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人院时左鼻腔未见复 发 ;但 顽 部 、颌 下均 有 2 × . ̄ . m 淋 巴结 各 1 . 26 1 c 5 5
个 ,左颈廓清术 后 1 个月 ,左 腹 下 、腹壁 分别有淋 巴结 ,经切 除送 病理均证实 为转移。 出院后头痛剧 烈 ,颅底片显示广泛骨质破坏 ,术后 3个月死亡 。 病 例 2 男 ,3 ,右上腹 肿块伴巩 膜黄染半 3岁 个月 ,于 20 年 4月 1 01 9日人 院 。检查 :恶 病质 , 巩膜皮肤黄染 ,肝肋 下 lc O m,脾肋下 7 m,左颌 下 c 淋巴结 1 1 × c × . lm,左颈淋 巴结 2 25 2m,胸透有 2  ̄ . ̄ c
右 肺 尖 干 酪 性 病 灶 ,住 院 2 0天 死 亡 。 尸 体 解 剖 所
肉瘤 。上述两 型细胞 经 常混合 存 在 ,且相互 移形 ,
经重复活检的病例显示两型细胞可相互转换 。
5 讨 论
51 鼻腔 、咽部黑 色素瘤 的诊 断与症状体征 .
患者
常以单侧鼻塞 、头痛 、耳鸣 、听力减退 ,伴 有不 同 程度 的鼻 出血 就诊 。病 种均在 1年 内 ,多数半年 内 症状 已很 明显 。检查见 肿瘤呈 结节状 ,坏死状 ,溃 烂痂 皮覆盖 ,味 臭 ,质脆 易 出血 ,颜 色 为棕黑 色 、 紫黑 色、深 黑色 ,肿瘤 发生 于中隔 的有 时周 围可 见
鼻腔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与病理分析

约半数 病例 瘤细 胞 内可 发 现 黑 色 素颗 粒 ( 第3 8 2页 彩图 1 ) , 本组 3 例 根据 H E染色 观察 其细 胞形 态 、 组 织结 构 及发 现 胞 浆 内存 在 典 型 的黑 色 素小 体 而 直 接诊 断 为 恶 性 黑 色素 瘤 ; 其余 3 例 经免疫 组化 V i m、 I g/ B 4 5 、 S 一1 1 3 0 均 阳性 而确 诊 。
1 . 5 ) 岁 。4例 出现 单 侧 鼻 塞 、 鼻衄 , 1 例 出现 流脓 涕 伴 问歇性 头 痛 , 1 例 因听力下降 、 嗅 觉 减 退 就 诊 发 现 。病程 1 个 月 ~2 . 5年 , 平均( 9 . 5 4 - 2 . 3 ) 个月 。
1 . 2 检查方法 采用 P h i l i p s B r i l l i a n c e 1 6层 螺 旋
著. .镜下肿瘤主要 由小 圆形细胞 、 大 卜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 , 其中 3 例 见典 型的黑色素小体。结论
黑 色 素 瘤 的病 理 认 识 有 助 于对 c T作 出 正 确 判 断 。
提高鼻 腔原发恶 性
【 关 键词】 鼻腔
黑色素瘤
病理
X线计算机
恶性 黑 色素瘤 ( m a l i g n a n t m e l a n o m a , MM) 简 称 恶 黑, 来 源于黑 色 素细 胞 , 多发生于皮肤 、 黏膜 , 原 发 于鼻 腔 内的恶性 黑色 素 瘤 较 为罕 见 , 约 占全部 恶 性 黑色 素瘤 的 1 %_ l J 、本 病发 展 快 , 预后 较 差 , 5年 生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选 择 2 0 0 8年 7月 ~2 0 1 3年 5月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20例临床分析

中 图 分 类 号 : R 3 .2 79 6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7 0 6 ( 00 1 6 2— 39 2 1 ) 3—18 — 2 6 1 0
恶性 黑色素瘤 好发 于皮 肤 , 发生 于黏 膜者 少见 , 发生 而
于鼻腔 的恶性 黑 色素 瘤 则更 少 见。其 恶性 程 度 高 , 发率 复
例, 棕褐色 3例 , 暗紫色 4例 , 白色 6例 ; 灰 质脆 软 , 之易 出 触
鼻腔原发性恶 性黑 色素瘤 目前 仍 主张 以手术 切 除为首
血。肿瘤 发病 部位 ; 中鼻道 6例 , 中鼻 甲 5例 , 下鼻 甲 3例 , 鼻中隔 6例 。6例鼻 中隔黑色 素瘤 中 2例 有黑色卫星病灶 , 1 例卫 星病 灶延 及鼻咽部 。
(0 ) 女性 8例 (0 ) 男女 之 比为 1 5 1 6% , 4% , . :。年 龄 2 6~7 0 岁, 平均 5 . , 5 29岁 以 O~6 0岁最 为多 见。
道、 中鼻 甲、 鼻 甲等 ) 鼻 中隔 为 主 , 组 分 别 为 1 下 和 本 4例 (0 、 (0 ) 7 %) 6例 3 % 。肿瘤外观呈黑色 、 紫褐 色和淡红 色 , 如
常见 症状为鼻塞 、 中带血 和头 痛等 , 涕 所有 患 者均有 鼻塞 主
诉, 头痛症状 多提示肿 瘤 已侵入 鼻窦 , 提示 有颅 内转移 可 并 能。肿瘤 可生长在鼻腔 任何部 位 , 以鼻腔 外侧 壁 ( 中鼻 但 如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情况 . 本 组鼻 腔恶性 黑 色素瘤 2 0例 , 男性 1 2例
对恶性 黑 色 素瘤 早 期 诊 断 的 重要 手 段 。其 中 免疫 组 化 中 HMB 5及 S一10为 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标记物 ] 4 0 。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分析

论 著 ・临 床 论 坛
CH l E C o M M UNI v Oo C TO S N SE T
鼻腔 鼻窦 恶性 黑 色素瘤 l 临床分 析 O例
朱 瑞
内, 向鼻腔侵犯 ; 例肿瘤 位于筛 窦, 内 1 眶 侧壁骨质破坏 , 侵犯 相应 内直 肌 , 颈部 且 彩超有颈 部 淋 巴结转 移 , 远处 转 移征 无
合钴 6 o放 射 治 疗 。1 0例 中 临 床 误 诊 2
2 , 例误诊 为鼻腔 出血坏死 性息 肉 , 例 1 1 例误诊为低 分化磷 状细胞 癌。手 术后标 本病理诊断均为恶性黑色素瘤 , 其中 2例 为无色素型 , 免疫组 化学检查 , S一10蛋 0
白阳性 8例( O 。 8 %) 治疗方法 :0例 均行 手术治疗 , 中 l 其
—
,
质脆 , 之 易 出血 。影像 学 检 查 :0 触 l
2 . 81
例均行鼻窦冠状 位和轴位 C T扫描 , 中 其 8例肿瘤局限于鼻 腔 , 侧上颌窦 或筛 窦 患 有 阻塞 性 炎症 ; 1例肿 瘤 位 于上 颌 窦 腔
5 徐纪为 , 陈丽荣 . 发性鼻黏膜 恶性 黑色素 原 瘤病理和免疫 组化 观察. 中华耳 鼻咽喉 科
黑的病理 改变为组织结构虽多样 性 , 细胞 浆内可有黑色素颗粒 , 电镜 下检查可见其
黑色素瘤

鉴别诊断原发性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主要与发生于鼻腔内的嗅 神经母细胞瘤或外皮细胞瘤及鼻腔内的恶性淋巴瘤、鳞癌相 鉴别。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广泛切除为主,对临床上可触及的阳性淋巴结, 在排除远处转移的前提下,进行了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阴 性的颈部淋巴结未进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配合放射治疗等综 合治疗。虽然多数手术不能彻底治愈,但可提高生存率。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在CT平扫上无明确的特征,肿瘤常显示 为一较大的软组织肿块,起自鼻腔侵犯至上颌窦或起自副鼻 窦内,肿瘤向上蔓延可侵犯筛窦;骨破坏及粘膜浸润较常见, 约20%的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扫描时,恶性黑色素瘤 大部分有中度至明显的强化。肿瘤在CT表现上均为软组织 密度影且均无钙化征象。
N:区域淋巴结(颈淋巴结):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论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同侧、双 侧、或对侧(中线淋巴结算作同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在Thompson分期中,I期是T1、N0、M0,Ⅱ期是T2、N0、 M0,Ⅲ期是T0-2、N1、M0,Ⅳ期是T0-2、N0-1、M1。
T3:肿瘤侵犯上颌窦、筛窦、对侧鼻腔或鼻部皮肤; T4:肿瘤穿通任何一侧上颌窦进入眼眶、翼上颌窝,侵及筛板或扩散入 蝶窦。 I期=T1N0M0,Ⅱ期=T2-4N0M0,Ⅲ期=T1-3N1M0,Ⅳ期=T4N1M0, T1-4N2M0,T1-4N0-2M1
Thompson分期(2003年)
T:肿瘤原发灶; Tx:原发灶无法评估;
T0:原发灶隐匿;
TI:肿瘤局限在单一解剖区域(指鼻腔、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和鼻 咽部之类的解剖区域,像鼻中隔、侧壁、鼻底、鼻前庭、鼻甲等亚解剖 结构不作为单独解剖区域考虑);T2:肿瘤超过一个解剖区域(超过一个 解剖区域是指肿瘤侵犯不止一个上文所提到的解剖区域,同时任何侵犯 皮下组织、皮肤、翼板、眶底、眶壁、筛板,颞下窝、硬脑膜、颅中窝、 大脑、脑神经、斜坡都归于T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研究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
潘红莲,阮华娟,俞利辉
(临安市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 目的:总结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复习。
结果:鼻腔阻塞、鼻出血、鼻腔肿块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肿瘤细胞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是病理诊断依据,HMB45、S-100、Vi mentin有助进一步确诊。
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恶性度高,预后差。
[关键词] 鼻腔;黑色素瘤;病理特点;预后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2.12.075
[中图分类号] R739.6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2-1701(2012)12-0145-02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致命性肿瘤,占鼻腔原发性肿瘤的0.57%。
该肿瘤起病快,侵袭性强,预后极差,临床容易误诊。
我院2000年至2011年共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探讨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预后。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2-73岁,平均57.3岁。
病程3月-13月。
病理证实HMB45、S-100、V-i men tin均阳性,并仔细排除皮肤等其他部位的原发灶。
2.临床特点。
3例中鼻阻伴出血2例,鼻出血1例。
均发生于单侧鼻腔。
分别位于鼻中隔、中鼻甲和中鼻道。
鼻腔检查息肉样新生物2例,粘膜隆起伴出血、坏死1例。
肉眼颜色偏深,质脆,易出血。
3.治疗。
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其中2例采用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瘤及部分边缘正常粘膜;1例单纯肿瘤切除术。
术后中药治疗。
4.随访结果。
1例单纯肿瘤切除术患者5个月复发,1例扩大切除术患者7个月复发,2例复发后均赴上级医院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分别存活15个月,3年。
另一例扩大切除术者已存活9月。
二、病理资料
1.镜下特点。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变异较大。
大部分以大上皮样细胞为主,排列成实体巢状、片状,部分呈假腺泡状结构,细胞体积较大,胞界较清楚,核大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偏一侧,有大而突出的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
部分细胞较小,类似痣细胞,胞质少,核深染,核浆比增大,核仁不明显或仅有小核仁,瘤细胞密集成片,弥漫分布。
黑色素颗粒可有可无,多分布于瘤细胞胞质内,部分存在细胞外。
2例有明显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
2.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表达HMB45、S-100、Vimentin、Me-l a,不表达CKP、E MA、LC A、CD34、CEA。
三、讨 论多见。
常单侧鼻腔发病,鼻中隔和中鼻甲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几乎不发生于上鼻甲[1]。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鼻腔检查,肿块病理检查。
临床主要症状为鼻腔阻塞,鼻出血,鼻肿块,面部肿胀等,少数出现头痛,多提示肿瘤已侵入鼻窦,并提示有颅内转移可能。
文献报道 黑褐色或黑色肿物,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并恶臭,触之易出血 为其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但确诊有待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
1.病理特点。
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比,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有以下一些特点[2]:(1)鼻腔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含量较少。
文献报道含黑色素的病例占67%。
(2)肿瘤间质血管较为丰富,容易发生出血、坏死。
(3)肿瘤镜下较少出现梭形细胞成分。
(4)部分肿瘤有片巢状及绕血管的袖套状改变,这是肿瘤退变、坏死所形成。
(5)含铁血黄素比较容易见到,不易与黑色素颗粒区别。
光镜下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可靠依据是在肿瘤细胞胞质中见到无折光的黄褐色色素颗粒。
HMB45、S-100、Me-l a及电镜检查对无色素型和含微量黑色素者的确诊有重要诊断价值。
2.诊断。
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时首先需除外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
据报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鼻腔的发生率<1%。
鼻腔原发性黑色素瘤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证明粘膜有交界痣改变以及瘤细胞有黑色素颗粒[3]。
汪娟[4]认为诊断鼻腔原发性黑色素瘤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原发部位以鼻中隔最多,其次是下鼻甲和中鼻甲。
病变较晚时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破坏,则不能明确原发部位。
(2)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多形性,异型性明显,有似癌非癌,似肉瘤非肉瘤的感觉。
(3)肿瘤细胞黑色素颗粒含量常常较少,注意不要把含铁血黄素误认为黑色素。
无色素的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检查,HMB45、S-100、V i mentin染色均为阳性表达。
(4)要除外淋巴瘤、浆细胞瘤、未分化癌及其他肿瘤的可能。
3.治疗。
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尚无统一的治疗模式。
患
用同侧鼻侧切开术,将累及的鼻腔侧壁、鼻中隔、筛板、上颌窦以及包括肿瘤边缘部分正常粘膜一并切除。
术后配合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
最近有研究采用大剂量低分割放疗取得较好疗效,能增加局部控制率。
此外,近年来也出现了免疫治疗,如利用恶性黑色素瘤疫苗注射,用转移因子和白介素-2作皮下注射等。
4.预后。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发现时多数已属晚期,尽管手术切除及术后综合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3年以上存活率仍很低。
文献报道,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厚度,浸润深度、累及范围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而与肿瘤大小无关,与其他组织学分级及血管生成等无明显相关性。
惟一的也是最可靠的生存指标是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且累及淋巴结的数目比淋巴结的大小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卢泰祥.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新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06,16(6):437-442.
[2]邓 元,张学斌.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
病理学杂志,2006,13(4):257-259.
[3]林克荣,赖晓敏.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医学,
2008,28(2):87-89.
[4]汪 娟.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
病理学杂志,2008,24(2):222-224.
[5]Manlidis S,Donald PJ.Malignant mucosal melano ma of the head and neck
revie 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14patients Cancer,1997,80(8): 1373-1386.
[收稿日期] 2011-12
[作者简介] 潘红莲,女,学士,病理中级,从事病理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