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讲义(十三、十四)
三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课文讲解-14《蜜蜂》部编版

第14课《蜜蜂》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蜜蜂》是部编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年-1915年,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1823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
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蝈蝈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代表作:《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被称之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与“昆虫的史诗”。
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人类的世界。
昆虫学讲义

昆虫学讲义《农业昆虫学》第一章绪论要求: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与任务(重点)一农业昆虫学的内容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田中昆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保证农产品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优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门科学。
(1)广义(Broader Sense)以农田生态系统来研究(昆虫、植物、环境条件及相互间关系)。
(2)狭义(Narrower Sense)以昆虫、寄主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
二农业昆虫学的意义争夺自然资源减少经济损失三农业昆虫学的任务维护生态平衡,控制害虫种群,防止虫灾的发生或使害虫为害程度在经济阈限(ET)以下;在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求得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农业昆虫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人工捕杀、机械捕杀、利用天然矿物(砷、汞)、植物(烟草、除虫菊),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
五学习的目的1 学会有关名词术语,能够看懂昆虫学方面的书、杂志、资料。
2 能够识别农田中常见害虫。
3 明确各种作物上害虫中和防治的原理及措施。
思考题叙述“农业昆虫学”的意义、任务和研究内容。
为什么说“农业昆虫学”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学科?建国以来我国在“农业昆虫学”研究和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是什么?第二章昆虫的特征及其与近缘动物的区别一什么是昆虫?昆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体躯明显分为三部分(Head、Thorax、Abdomen ),具3对胸足(3 pairs of legs),成虫期一般有2对或1对翅。
②绝大多数陆生,少数水生,用气管呼吸。
③变态发育(Metamorphosis)。
一般要经过3~4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
二节肢动物门的特征(features):①体躯被有外骨骼(External skeleton)②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body segment) ③附肢对称着生(paired appendages)④附肢有分节(Jointed appendages)三昆虫主要近缘纲的特点①蛛形纲(Arachnida):a、头胸部、腹部b、4对足c、书肺呼吸②甲壳纲(Crustacea):a、头胸部、腹部b、5对足c、鳃呼吸③多足纲(Myriapoda): a、头部、胴部 b、1--2对足/节 c、第1对足特化为毒爪四昆虫的多样性:昆虫纲的种类有100万种以上,占全世界已知动物种类(150万种)的2/3,是动物界中最大一个类群。
昆虫学知识59页PPT

昆。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昆虫记》》讲义

《《昆虫记》》讲义一、引言《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科学百科,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它以生动有趣的文字,描绘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与神秘。
二、作者简介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1823 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
他自幼喜爱昆虫,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的研究。
法布尔家境贫寒,曾为了生计当过教师、卖过柠檬,但他从未放弃对昆虫的热爱。
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世人。
三、作品内容《昆虫记》共十卷,涵盖了多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斗争等方面。
比如蝉,法布尔详细描述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
蝉在地下生活多年,靠着吸食树根的汁液生存。
当它们准备出土时,会在夜晚悄悄挖开通道,爬上地面。
然后经过痛苦的蜕皮,长出翅膀,成为能在枝头歌唱的成虫。
还有螳螂,这种外表优雅却凶猛的昆虫。
法布尔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它有着修长的身体、锋利的前肢。
在捕食时,螳螂会以极快的速度出击,将猎物一举拿下。
蜜蜂也是书中的重要角色。
法布尔研究了蜜蜂的蜂巢结构、采蜜行为以及如何通过舞蹈传递信息。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蟋蟀、蝈蝈、蝴蝶等众多昆虫,每一种昆虫都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
四、作品特色1、科学性法布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
他的描述基于大量的实验和观察,为读者提供了准确、详细的昆虫知识。
2、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法布尔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昆虫的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人文关怀在书中,法布尔不仅关注昆虫的生活,还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思维。
他对昆虫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平等和可贵。
五、作品影响《昆虫记》的出版,在科学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领域,它为昆虫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激发了更多科学家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昆虫记》 讲义

《昆虫记》讲义一、作者简介《昆虫记》的作者是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 )。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
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法布尔的兴趣爱好极为广泛,除了昆虫研究,他还精通植物学、数学和物理学。
然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成就,还是那部耗费了他毕生心血的《昆虫记》。
二、作品概述《昆虫记》是一部昆虫学的传世佳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在书中,法布尔用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各种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记录了它们在昆虫王国的漫游历程。
这部作品涵盖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和实验,他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妙源泉。
三、主要昆虫介绍1、蝉蝉在地下生活四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阳光下歌唱。
法布尔详细描述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在树干上钻出洞口,爬上树枝完成蜕变。
2、螳螂螳螂有着优雅的姿态,但却是凶猛的猎手。
它的前肢犹如两把锋利的大刀,能够迅速捕获猎物。
法布尔观察到螳螂在捕食时的策略和技巧,展现了螳螂的狡黠和敏捷。
3、蜜蜂蜜蜂是勤劳的象征,它们能够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来传递信息。
法布尔研究了蜜蜂如何寻找花蜜、建造蜂巢,以及它们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生活。
4、蟋蟀蟋蟀善于歌唱,通过翅膀的摩擦发出悦耳的声音。
法布尔介绍了蟋蟀的住所选择和建造过程,以及它们在夜间活动的习性。
四、作品特色1、科学性法布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昆虫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书中所描述的昆虫习性和特点都基于真实的观察和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2、文学性《昆虫记》的语言生动优美,法布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昆虫的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人文关怀法布尔在书中不仅仅是在记录昆虫的生活,还赋予了昆虫以人性的特点,他对昆虫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平等和可贵。
昆虫学讲义(十二)

第三篇:昆虫的内部解剖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主要研究昆虫各组织、内脏器官和生理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和正常生理功能等,通过以上研究揭示昆虫的生命现象和机能规律。
昆虫的各种生命活动和行为、习性等,均与其内部器官的构造、生理机能、代谢作用,以及由神经和激素调控的内部各生理系统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密切相关。
昆虫种类繁多,内部器官的构造和新陈代谢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了解其内部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生理机能,对分析昆虫的行为习性、生态适应及有效地开展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昆虫与其它节肢动物一样,其体躯的外面被有一层含有几丁质的躯壳,称为体壁(integument)。
躯壳内充满着流动的血淋巴,所有的内脏器官和组织皆浸浴在血淋巴中。
由体壁包成的腔,称为昆虫的血体腔,简称体腔(coelomic clefts)或血腔(haemocoele)。
体腔是由胚胎时期中胚层形成的体腔囊发展而成的。
昆虫的体腔通常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的隔膜,纵向分隔成两个或3个小血腔,称为血窦(blood sinus)。
多数昆虫仅在腹部背面、背血管下方有一层隔膜,称为背膈(dorsal diaphragm),将体腔纵分成上方的背血窦(dorsal sinus)或称围心窦(Pericardial sinus)和下方的围脏窦(perivisceral sinus)。
背膈中含有的肌纤维常呈扇形,排列在背血管各心室的两侧与每一腹节的背板之间,称为心翼肌。
有些昆虫,如直翅目蝗科、蜻蜓目、脉翅目、膜翅目的成、幼(若)虫,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成虫,在消化道下方腹部腹板两侧之间,还生有一层隔膜,称为腹膈(ventral diaphragm),因而将体腔纵分为3个小腔,即背血窦、围脏窦和最下方的腹血窦(ventral sinus)或称围神经窦(perineural sinus)。
背膈和腹膈两侧具窗状细孔,使各血窦间相通,血液可通过细孔在体腔内循环。
昆虫基本知识

• •
昆虫学讲义
2
• • •
(1) 胸足的基本构造 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昆虫有3对足,在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我 们相应地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每个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 和前跗节几部分组成。基节是足最基部的一节,多粗短。转节常与腿节紧密 相连而不活动。腿节是最长最粗的一节。第四节叫胫节,一般比较细长,长 着成排的刺。第五节叫跗节,一般由2-5个亚节组成;为的是便于行走。在最 末节的端部还长着两个又硬又尖的爪,可以用它们来扒住物体,两个爪之间 还常有个囊状的悬垫,也叫做爪垫,可借其表面分泌的粘着物质,附着在光 滑物体的表面。有时爪垫变为针状,称为爪间突。很多昆虫的跗节及悬垫表 面都生有一些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接触物的情况,凭借这种感觉来决定其 行动。有些昆虫的前足距节上还生有嗅味的感觉器官,如蝇类及媒蛾类,它 们可以用前足来判断可取食物的有无。 (2) 胸足的类型与功能 昆虫的种类不同,习性不同,生活的场所也不同。为了造应不同的生活 环境,足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行走功用逐渐发展为 具有多种功翅的类型
• •
(2)翅的类型 一般来讲,昆虫只有一对翅比较发达;主要用来担负飞行的任务。如鞘 翅目、直翅目的昆虫是由后翅负责飞行的,它们的前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骨 化、加厚,可以对折起的后翅起保护作用。甲虫类的前翅骨化程度较高,看 不到翅脉,形成了鞘翅;直翅目的蝗虫、螽斯、蟋蟀等昆虫前翅骨化程度较 低,革质而半透明,翅脉仍明显存在,称为覆翅(复翅)。蝽类的前翅仅基 半部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在其它一些昆虫中,前翅成为主 要的飞行器官,后翅多变小或退化。双翅目昆虫(蝇、蚊等)和雄性蚧壳虫 的后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构造,在飞行中其平衡作用,称为平衡棒。不少 昆虫的翅仍然是膜质透明的,但翅面上有着不同的覆盖物。例如,蝶与蛾的 翅面上覆盖有色彩斑斓的鳞片,故称鳞翅;石蛾的翅上生有很多毛,称为毛 翅;蓟马的翅很狭小,而边缘上有很多长毛,称为缨翅。
昆虫学资料课件资料

1:植物保护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3R”原则:抗性resistance 再猖獗resurgence 残害residue。
3:虫害发生条件:(1)虫源(2)害虫要有一定种群密度(只有当害虫的种群密度发展到足以造成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数量,才能造成虫害)。
(3)适宜的寄生植物及其生育阶段。
内因:害虫的生物学潜能和生态学。
外因:环境因素。
(适宜的寄主植物是害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r-类害虫:其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能达到环境容纳水平超过生境容纳量是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一个世代不影响下一个世代的资源。
如棉蚜,小地老虎,褐飞虱,朱砂叶螨基本上属于r-害虫。
使用农药防治,收效快,灵活性好,易于对付r-类害虫的大发生。
5:K-类害虫:K-类害虫又称K-对策者,在长期稳定的生境中,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水平,对于占有这类生境的害虫,过度繁殖超过生境容纳量,会恶化生境使K值降低,并对其后代有不利影响。
同时许多其他物种会侵占这种稳定的生境,因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种间竞争,包括捕食等现象可能会很激烈,它们的进化方向是使种群保持在平衡水平上和增强种间竞争能力。
如17年蝉,华北蝼蛄,云杉天牛,许多农林害虫属于K类害虫。
根除这类害虫遗传防治是最适宜的,最适当的对策是栽培防治和抗虫品种的应用。
种间类害虫最适宜生物防治。
比较:项目:繁殖力扩散力寻找群能力害虫类型食性对密度过高的反应种群竞争力重要害虫举例r-类害虫强强强小广简而短强激烈粘虫蚜虫k-类害虫弱弱弱大窄复杂而长弱松弛飞蝗星天牛。
6:经济损害水平(EIL):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最低密度。
7:害虫防治经济阈值(ET):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为害水平。
惯称经济经济阈值为防治指标。
8:昆虫田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嵌纹分布型。
9:昆虫和环境的关系:温度>变温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昆虫的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道的基本构造昆虫的消化道是一条不对称的管状构造器官,前端以口与口前腔相通,后端以肛门终止于体躯的末节。
根据其发生来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部分。
一、前肠(fore—gut)前肠是从口到中肠的一条管状通道,在大部分昆虫中,有明显的分段现象,通常由咽、食道、嗉囊和前胃4部分组成。
在前肠与中肠之间,以伸入中肠前端的贲门瓣分界。
(一)咽喉(pharynx)是前肠最前端部分,位于额神经节后方,背面常附有起源于额区的咽喉背扩肌。
在咀嚼式口器昆虫中,咽喉仅是吞食食物的通道,但在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咽部常附有强大扩肌而特化成咽喉卿筒,吸食时与食窦卿筒交替伸缩,将寄主体内汁液抽吸入食道。
(二)食道(oesophagus)是咽喉后方较狭长的管道,或终止于前胃,或直接延伸入中肠,一般没有特殊分化的现象,仅是食物的通道。
有些昆虫在食道后方还常常膨大形成嗉囊。
(三)嗉囊(crop)是食道后方膨大的部分,为食物暂时贮存的场所。
嚎囊的内膜一般比较薄,常向内褶成许多纵褶和横皱,使囊腔有很大的伸缩性,以备充满食物时可以伸展和扩大。
在某些昆虫中,嗉囊还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如直翅目昆虫和步甲等取食时,唾液与食物一同吞入嗉囊,部分中肠消化液也可倒流入嗉囊,因此嗉囊就成了初步消化食物的场所。
蜜蜂吸食的花蜜与唾液中的酶混合,在嗉囊中转化为蜂蜜,因此嗉囊有“蜜胃”之称。
此外,很多昆虫在脱皮或羽化过程中,嗉囊可以大量吸入空气使虫体膨胀,以帮助脱皮。
(四)前胃(proventriclilus)是前肠最后端区域,也是消化道最特化的部位。
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前胃常很发达,有的外包以强大的肌肉层,内壁形成若干条深的突入肠腔的纵褶,内膜特化成齿或刺。
如蝗科的前胃就有6条纵褶,横切面为6个大形齿状突。
前胃具有磨碎食物和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功能,并兼有过滤食物的作用。
(五)贲门瓣(cardiac valve)位于前胃的后端,是由前肠突入中肠前端形成的一圈环状内褶。
其形状多呈筒状或漏斗状,主要功能是引导前肠中的食物进入中肠,同时阻止中肠中的食物倒流入前肠。
前肠是由胚胎时期的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因此它与体壁是同源的,其组织结构与体壁相同,只是层次相反。
从横切面中可以看出,前肠由内向外区分为6个层次,即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和围膜。
内膜相当于体壁的表皮层,比较厚,因而一般对消化产物及消化酶等均表现为不透性;肠壁细胞相当于体壁的皮细胞,但细 涞慕缦蕹2幻飨裕 嗖痪叻置诤臀 兆饔茫蛔菁『突芳≡诔Ρ谏系呐帕薪险 耄 诩∠宋 徒岬拮橹 纬傻奈 手校 植加猩窬 宋 捌 埽 缘鹘诳刂萍∪獾氖账酰 俳 赖娜涠 ?蝗虫的消化道蝗虫的前肠蝗虫的中肠蝗虫的后肠前肠的咽喉前肠的食道前肠的嗉囊蝗虫的胃盲囊二、中肠(mid—gut)中肠是一条前后粗细相当的管道,前端与前胃或食道相接,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后肠分界。
中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因而又称之为“胃”。
许多昆虫中肠的肠壁向外突出成囊状或管状的构造,称为胃盲囊(gastric caeca)。
胃盲囊的形状、数目及所在部位因昆虫种类而不同,通常为2—6个,位于中肠的最前端。
胃盲囊的主要功能是增加中肠的表面积,以利于中肠消化液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有的还具有扩大容积和滞存共生物的作用。
中肠是由胚胎时期的内胚层形成的,其组织结构也分为6层,即由内向外依次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和围膜。
中肠的组织学与前肠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肠壁细胞层比较厚,因经常处在分泌和吸收状态,细胞体积大而呈海绵状;没有表皮质的永久和完整性的内膜,而代之以包被食物的围食膜;肠壁肌肉的排列与前肠相反,即环肌在内,纵肌在外,肌肉层较薄,可使营养物质、水分和无机盐等渗入血淋巴。
围食膜一般仅存在于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中,而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多无围食膜,它是由中肠细胞分泌形成的。
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全部中肠细胞分泌形成的多层重叠的管状膜,多见于鳞翅目幼虫和某些直翅目昆虫等;另一种是由中肠前端的一群特殊细胞分泌的粘液,通过贲门瓣的伸缩活动将其挤压成单层均匀的管状薄膜,并不断推向肠腔后方形成的,如双翅目、革翅目和等翅目昆虫等。
围食膜的主要功能是包围食物,保护中肠细胞免受食物中的固体颗粒擦伤,其作用与哺乳动物的胃(及肠)粘膜相类似;同时具有显著的选择通透性,即允许消化酶和已消化的食物成分透过,而不允许食物中未消化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透过。
中肠细胞的形状变异很大,常见的有消化细胞,杯状细胞和再生细胞,有时还有内分泌细胞)等。
消化细胞:又称柱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消化产物,是肠壁细胞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类细胞。
其顶端原生质膜形成微绒毛(或称条纹边),以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提高对消化产物的吸收能力;基膜形成许多纵深的内褶,内含线粒体。
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能合成消化酶。
可通过3种方式将消化酶分泌进入肠腔,一种是顶端分泌,即将酶原粒或液泡从顶端微绒毛间直接排入肠腔;另一种是局部分泌,即酶原粒集聚在细胞顶部或侧面,由细胞膜包围成囊泡,以胞吐的方式排入肠腔;第三种是全浆分泌,即含酶原的细胞脱离肠壁进入肠腔,以细胞崩解的方式释出消化酶。
杯状细胞:主要存在于鳞翅目幼虫中,在肠壁中多与消化细胞相间排列,其功能可能与调节血淋巴中钾离子的含量有关。
细胞顶部内陷成杯腔和杯颈,细胞质少,核位于杯腔下方。
杯腔基部的微绒毛较长,绒毛内有线粒体;中部微绒毛较短,无线粒体;顶端的微绒毛最短,而且多呈分叉状。
再生细胞:又称原始细胞,是一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小型细胞,多位于肠壁细胞的基部,主要功能是补充因分泌活动而消耗的细胞,或在脱皮和化蛹过程中更新旧的肠壁细胞。
内分泌细胞:是能够分泌某些内激素的一类细胞,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都与神经分泌细胞相似,细胞内含有分泌颗粒,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三、后肠(hind—gut)后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段,前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中肠分界,后端终止于肛门。
后肠的主要功能是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同时从食物和排泄物中吸收水分及无机盐类。
后肠一般分化为回肠(ileum)、结肠(colon)和直肠(rictum)3部分。
回肠前端着生有排泄器官马氏管,有的在回肠与中肠之间特化为幽门区域,并生有突入肠腔内的幽门瓣。
幽门瓣多位于幽门区域内马氏管开口的前方,所以当幽门瓣闭合时,仅能使马氏管中的排泄物进入后肠,当幽门瓣开启时,方容中肠内的食物残渣进入后肠。
结肠通常是狭窄的管道,在多数昆虫中,结肠与回肠无明显的分化,二者合称为前后肠或小肠。
直肠较短,但在许多昆虫中常常是比较特化的部分,前部常膨大成囊状,后部呈直管状,通连肛门。
多数昆虫直肠内常有大型柱状肠壁细胞组成的垫状、环状或锥状物,通常为6个,均匀地突入直肠前半部肠腔内,称为直肠垫(retalpads)。
在直肠垫中,细胞分化成一层、二层或更多层次,突入肠腔内形成乳突。
直肠垫的主要功能是扩大后肠自食物残渣和排泄物中回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表面积,有些昆虫还具有粉碎围食膜和塑造粒状粪便的作用。
后肠也是由胚胎时期的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所以其组织结构与前肠基本相似,但肌肉的排列常较前肠紊乱,且常与中肠表面的肌肉排列相类似,即环肌在内,纵肌在外。
此外,其表皮质的内膜比前肠为薄,因而可使水分和无机离子透过。
第二节消化道的变异昆虫的消化道常因种类不同,而在构造上发生很大的变异,这种变异常与食性的分化相适应的。
一般来说,取食固体食物的咀嚼式口器昆虫,其消化道比较粗短;前肠多分化出嗉囊和前胃的构造,前胃外包有发达的肌肉层,内具齿状或板状的表皮质突,有磨碎食物及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作用;中肠多具有胃盲囊的构造,以扩大中肠分泌和吸收的面积;后肠中多具直肠垫,以增加自食物残渣和排泄物中回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机能。
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其消化道主要是中肠部分,多比较细长;前肠般无分化现象,常无前胃,多数也无嗉囊,但在咽部常形成具吸泵作用的食窦卿筒和咽喉卿筒;中肠多无胃盲囊的构造,但常区分成3—4个分段,有的甚至形成特殊的构造,如某些半翅目昆虫的“贮菌器”和同翅月昆虫的“滤室”等;后肠一般也无分化,多无直肠垫。
昆虫中肠的分化主要发生在半翅目、同翅目及鞘翅目的某些种类中。
半翅目蝽类昆虫的中肠分为4段,依次分别称为第1、2、3、4胃。
第1胃膨大成囊状,用以贮存食物。
第2胃细管状,可起活瓣的作用,以调节液体食物进入第3胃的流量。
第3胃略膨大,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第4胃上生有胃盲囊,有的胃盲囊为指状,末端游离于血腔中,如长缩;有的外观为4条扁平细胞带,紧贴于肠壁。
该类昆虫的胃盲囊中含有与养分吸收有关的共生菌,因而又称为贮菌器。
同翅目蝉、叶蝉、蚜虫和蚧类等的中肠分为3段,第3胃与后肠的前段弯向前方,与第l胃紧紧靠贴并束缚在一起,外包一层结缔组织的围鞘,形成滤室构造。
滤室是大量取食液体食物昆虫的一种适应性构造,它可使摄入前中肠内的过多水分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直接从消化道的前端进入中肠后端或排入后肠,以减轻消化道的压力,从而使所需要的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得到浓缩,经过中肠充分消化和吸收。
因此,具有滤室构造的昆虫的液体粪便,是含有大量未经中肠消化的各种糖类和氨基酸与其它代谢排泄物的混合物,俗称为“蜜露”。
第十四章昆虫的排泄系统昆虫排泄系统(excretory system)的主要功能是移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以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血液一定的渗透压和化学成分,保证各内脏器官和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从广义上讲,昆虫的排泄物可以包括C02、水、氮素以及无机盐类的结晶体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含氮代谢废物。
昆虫的排泄器官和组织包括体壁、气管系统、消化道、马氏管、脂肪体及围心细胞等,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马氏管。
第一节马氏管的构造和类型马氏管(Malpighian tubes)是由意大利解剖学家Malpighi于1669年首先在家蚕体内发现的,故以其名字命名。
除弹尾目和蚜虫等少数种类无马氏管,双尾目、原尾目和捻翅目昆虫的马氏管为原始状态的乳状突起外,绝大多数昆虫都具有马氏管。
马氏管是由外胚层内陷的后肠进一步内陷形成的,其作用相当于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有爪纲的肾管。
一、马氏管的构造马氏管一般着生并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顶端盲状,游离并浸浴在血淋巴中,基端则与肠腔相通。
有些种类其顶端埋于直肠组织中,以加强对水分和无机盐类的回收作用。
马氏管的组织结构包括一层管壁细胞,管壁外包有一层坚韧而富弹性的基膜,基膜上分布有很多微气管和螺旋状横纹肌纤维,从而使马氏管可以在血淋巴中伸缩扭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周围的血淋巴得以流动和更新,便于更广泛地吸收排泄物质。
在鳞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中,肌肉分布于马氏管基部;蜻蜓目和膜翅目昆虫中,有几条纵肌分布于整个马氏管;脉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以及直翅目的蝼蛄等,肌纤维呈网状分布于马氏管壁内;革翅目、缨翅目和某些缨尾目昆虫,在马氏管外无肌肉分布,因而不能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