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并购失败案例
2008年中国10大并购事件

2008年中国10大并购事件有关评选标准的说明对于企业来说,并购更多的是考虑战略价值,能够较快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行业龙头在行业内掀起的并购可能会改变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并且会成为行业并购的标杆;而一个典型的并购也会预示市场的一种趋势。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2008年的并购市场,我们选取了2008年10大并购事件。
标准1:并购事件的行业影响一起行业内的典型并购往往会在行业内掀起大的浪潮,因为并购极有可能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形成寡头垄断,甚至导致一个企业在行业内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如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
同时,行业内的并购也会使得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促进行业的竞争,尤其是原来竞争已很激烈的行业。
因而将并购对行业带来的影响作为其中的一个评选依据。
标准2:并购的战略价值对于并购是否给企业带来价值存在着一定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企业往往会出于战略价值的目的实施并购,并购能够较快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
当然,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是以并购后的有效整合为前提的。
有理由相信,未来企业进行财务并购将会越来越少,而从战略价值的角度、进行产业并购会是企业最主要的出发点。
因而将企业并购的战略价值也作为一项评选依据。
标准3:对未来并购市场的影响一项典型的并购其并购手段、估值方法、以及操作思路都会成为未来并购的风向标,或者成为未来并购市场的一种趋势,会让以后的并购市场参与者引经据典。
中国并购市场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并购手段,相信未来在并购市场会有更多的创新。
因而并购事件对未来并购市场的影响也是评选依据之一。
标准4:并购事件的交易金额一项大的并购事件其并购金额,即其并购规模也是吸引眼球的原因之一。
并购金额的大小即并购规模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并购事件的影响、并购方的战略价值、被并购方的行业地位等。
因而并购事件的交易金额必然会受到关注。
此次评选过程中,我们将并购金额列为评选标准之一。
中国平安海外巨亏案例

富通集团
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 险业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 后,成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最大的金 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世界。业务范围 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2007年收购荷兰 银行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 之一。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 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Page 6
Notes - Set
3、风险操作失误分析
外部风险
政治风险: 市场风险: 更多模板下载: /moban/ 平安集团在投资富通集团时没有认 平安集团投资富通正值金融危机爆 关注官方微博: 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 发之初,富通股价下跌,而当时平安集 新浪:/iwps/ 而在实际过程中,不管是比、荷、卢三 团认为这是抄底发展的机遇,盲目下手 腾讯:/kingsoftwps/ 国对富通的强制国有化还是重组后的盈 ,大手笔投资,没有正确评估市场风险 模板分享平台:/index.php?mod=zhuanti&act=2010share 利与补偿,平安集团都被排除在外,这 ,而导致在经融危机不断严重之后,富 商务合作邮箱:template@ 属于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待遇 通的股价不断下跌,最后被迫破产重组 的政治风险,平安也因此遭受到巨大 ,接受政府救济。而平安集团在此过程 损失。 中也被迫巨亏。
Notes - Set
内部风险
战略风险: 平安集团一直寻求打造保险、银 行和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实现平安 的金融集团战略梦想。投资富通看似 与平安的战略相一致,但平安却忽视 了当时自己的实力,对富通的投资属 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偏激行为,而平 安也因为迫切的想去实现自己的战略 忽视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运营风险: 平安集团在投资富通的过程中限 于公司管理人员与风险评估人员对整 个金融市场环境的认识不足,企业领 导人思维膨胀,且整个平安集团缺乏 海外投资的经验。如此庞大的投资, 前期评估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没有 意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导致盲目投资抄底,带来企业投资 发展的运营风险。
平安投资富通事件

浮亏230亿急躁平安的方向之困作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典范,平安亏损为后继效仿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事实上,平安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仍快速行进在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带上,马明哲一路扬鞭疾进,能平稳停靠吗?投资240亿亏损230亿,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一单“抄底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宣告触礁,中国平安(行情股吧)如今正处在一场漩涡之中。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因而被网民诟病为“最不合格的投资家”。
急躁冒进的中国平安为何出师未捷?平安200多亿巨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谁将对此负责?作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典范,平安亏损为后继效仿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事实上,平安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仍快速行进在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带上,马明哲一路扬鞭疾进,能平稳停靠吗?富通门始末9月底,当华尔街还在激烈辩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时,次贷危机(聚焦美国金融漩涡)引发的“海啸”已横跨大西洋(行情股吧)蔓延至欧洲大陆。
第一个被“海啸”淹没的是业务纵横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金融巨头—富通集团—同时波及到投资富通的更多金融集团,其中中国平安首先触礁并宣布终止投资富通。
不过,这时平安的已经付出惨重代价。
时间推回到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96亿购入了荷兰与比利时的合资公司—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
不久,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富通集团4.99%股份。
投资总计花去240亿元。
此举被众多投行机构评为战略性抄底,甚至认为平安“捡了大便宜”。
2008年3月,双方签署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4月2日,双方达成合资协议。
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
中国平安是一家以保险、银行、投资三位一体的综合金融集团,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内地上市。
平安方面称,购入富通就是看中了富通“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
自平安2006年收购深圳商业银行以来,银行业在平安集团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已达10%,对富通银保交叉销售的混业优势,平安早已心生羡慕。
国内并购案例

国内并购案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并购案例也日益增多。
并购是企业之间为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技术、人才或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战略性合并行为。
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放开,企业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各种类型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成功的国内并购案例。
中国平安集团收购鲁商置业,这是中国保险行业首次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重大并购案例,不仅带动了中国保险行业的并购热潮,也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中国联通收购中国网络通信,这一并购案例不仅加强了中国联通在通信行业的竞争力,也推动了中国通信行业的整合和发展。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失败的国内并购案例。
比如,中国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这一并购案例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但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和管理矛盾等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外,中国太平洋保险收购香港永安保险,也是一次失败的并购案例,由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次并购最终以失败收场。
总的来说,国内并购案例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因此,在进行并购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双方的文化差异、管理团队的整合、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以减少并购失败的风险。
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并购案例将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政府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监管政策,为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并购案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企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也需要积极引导和监管,并购活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

融强势启航并购深发展案例分析摘要2009年6月,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发展),作为我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亦是我国金融业迈向综合经营的里程碑。
2012年7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工商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深圳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至此,中国史上最大金融并购案完美收官。
本文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并购事件所在的行业背景,接着阐述了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并购的动机。
接下来具体梳理了整个并购过程,并从并购的意义和风险因素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并购、综合金融、中国平安、深发展目录一、并购行业背景 (3)1.1 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 (3)1.2 中国金融监管环境变化趋势 (4)1.3 中国保险业和银行业相互渗透 (5)二、并购双方介绍 (6)2.1 中国平安集团概述 (6)2.2 深发展概述 (9)三、并购动机 (12)3.1 从中国平安角度看 (12)3.2 从深发展角度看 (15)四、并购过程 (16)4.1 交易步骤 (16)4.2 交易进展 (17)4.3 交易定价分析 (18)五、风险因素 (20)5.1 风险管理能力 (20)5.2 风险偏好分析 (21)六、并购影响 (23)6.1 加法效应 (23)6.2 乘法效应 (24)6.3 减法效应 (26)七、“平深恋”的展望 (26)一、并购行业背景1.1 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和核心。
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客户需求逐渐多层次和多样化,对金融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综合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法国银行保险业并购的成功案例开始,大批大型的银行收购小型保险公司,进入银行保险市场,通过银行分支机构销售保险产品,凭借银行保险人银行巨大的分销网络和先进的电子技术,大规模、高效率地销售保险产品,获得规模经济,曾创下取得保费连年翻倍的传奇,据估计90年代60%以上的寿险销售量由银行渠道贡献,大多银行都与寿险公司签订分销或交叉持股协议。
平安“富通门”事件法律问题分析

平安“富通门”事件法律问题分析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比较令人关注的便是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巨亏的案例。
虽然平安“富通门”事件已经随着今年四月富通集团股东大会通过分拆协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平安巨亏背后却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政府在对富通集团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国有化征收问题。
通过对平安投资富通争议中的国有化征收的法律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标签:国有化;补偿;投资保护协定1 平安“富通门”事件始末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业巨头之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著名金融机构富通集团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 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又将持股比例扩大至4.99%。
中国平安集團这次的海外并购是中国保险公司首次投资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是中国保险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投资。
平安收购富通便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业务相似性,通过对富通投资公司的收购,有利于平安直接提升资产管理业务能力、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其多元化战略。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美国次级债券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包括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全球顶级金融机构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富通集团也不能幸免。
这使得平安在富通集团的投资产生了巨额亏损。
2008年10月6日平安公告称,拟在三季报中对富通股票投资进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把在去年9月30日净资产中体现的约157亿元的市价变动损失,转入利润表中反映,9月29日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三国政府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拯救遭遇流动性危机、股价暴跌的富通。
不过,三国政府并未执行这一计划。
10月3日,荷兰政府率先出手,斥资168亿欧元收购原荷兰银行在内的原富通全部在荷业务。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海外并购机会。
这些海外并购案例不仅对中国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意大利米兰达公司。
这是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的一次重大收购案例,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通过收购米兰达公司,中国化工集团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进一步巩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中国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富通银行。
这次收购不仅使中国平安保险成为了比利时富通银行的大股东,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金融领域拓展了新的局面。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平安保险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还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
然而,并购案例中也存在失败的案例。
比如,海航集团收购德国德意志银行失败。
这次收购不仅给海航集团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次失败的收购案例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成功的案例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失败的案例则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
相信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将会越来越多,也会取得更多的成功。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2009-4-29 全球品牌网《法人》在走出国门的大旗下,境外并购一直是中国企业热衷的模式。
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含服务)出口模式,并购具有见效快、影响大的特点。
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以小搏大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成果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案例吧:案例一:平安并购富通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增持至4.99%。
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
从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
这导致平安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浮亏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
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
平安这个最大单一股东的权益遭到全盘漠视和侵害。
尽管当地时间12月12日,比利时上诉法院暂停国有化的方案并要求进行股东大会表决,但平安的投资巨亏,已是不争的事实。
案例二:上汽并购双龙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
上汽集团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目前已达到51.3%),双龙汽车公司股权以每股1万韩元(约1130韩元合1美元)成交,总收购价格约为5亿美元。
本轮金融危机令本已受伤的双龙汽车更加伤痕累累,据统计,2008年11月份,双龙汽车公司仅销售3835辆汽车,同比下降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平安并购富通案例分析一、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驶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二、中国平安公司简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2004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HKEx2318)上市,2007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SSE601318)上市。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富通集团简介富通集团包括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富通银行。
富通集团(Fortis)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活跃与世界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享誉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服务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
四、背景分析此次收购机会的出现,是富通集团首先抛出了橄榄枝。
在加入财团收购荷兰银行之后,富通集团计划在对荷兰银行资产重组的同时,积极拓展亚洲市场,从而主动提出了希望引入中国金融机构作为股东的意向。
在海外已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中国平安,便成为其首选的合作对象之一。
富通集团主要经营银行和保险业务,并早已建立银保综合金融平台,这与正致力于建设综合金融集团的中国平安极为类似。
富通集团在银保综合金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平安带来很大帮助。
对于平安和富通集团将来的合作路径,平安和富通高层昨日均透露了有关信息。
平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富通集团就资产管理、私人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同时通过技术交流、交叉销售等形式由富通向平安传授相关技术与知识。
根据双方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有权向富通集团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
富通集团董事长MauriceLippens昨日表示,该公司已邀请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加入富通集团董事会。
此举无疑为两者今后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富通集团作为传统的欧洲金融机构,在欧洲市场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其非常希望拓展亚洲的高增长机会。
该公司高层透露,邀请张子欣加入其董事会,将会加强公司对日益重要的亚洲市场的认知,并实现公司走出荷比卢的战略。
“中国平安的投资给富通集团带来了一家稳定的股东,富通也因此获得了一条更加通畅的途径进入以中国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市场”,富通一高层人士说。
五、并购动因分析平安方面解释,当初投资富通的主要考虑是,富通是欧洲领先的金融集团,有着良好的公司治理、既往业绩及适合公司需求的分红政策,与公司的保险基金久期较为符合。
根据富通的历史业绩,公司以及财务顾问所进行的财务模型测算,该项投资能为平安带来稳定和长期的回报,与平安寿险的长期负债是很好的匹配。
同时,该项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平安资产的全球化合理配置。
另外,除了获得财务投资的价值外,平安还可以引进、学习其综合金融、资产管理及交叉销售等方面的领先经验和技术,增强平安在本土的整体竞争力。
1、内在因素分析⑴对富通集团的投资价值吸引了中国平安;⑵业务模式相似,富通集团的主营业务模式与中国平安的主营业务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在保险行业占据大头,而其银行、投资等方面的业务也有交流的余地;⑶谋求海外发展,以有效地拓宽投资渠道、更大范围地分散风险和获得长期稳定收益;⑷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无偿获得其资产管理的技术,以及期望通过并购富通达到建立平安银保合作的目的;⑸中国目前的金融工具不多,而富通资产管理公司则可以成为平安QDⅡ产品可以借助的一个投资平台;⑹与平安主营业务相关并且与现有一页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具有良好的业务增长和回报。
除了资产的价格比较合适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持续的增长;2、外在因素分析(1)国际大背景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富通估价四次下跌之后,平安决定在2007年11月27日以19欧元每股的价格第一次购买富通股份,最终实现了二级市场收购目的;(2)内地政策利导在国家支持经营稳健的金融企业拓展海外收购的大背景下,据海外投资银行家预计,中国金融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已成趋势,这些企业同时正积极拓展此类业务机会。
(3)协同效应可观由于美国次按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调整,富通集团的股价从年初至今下跌了34%。
不过,由于该公司较少投资次按产品,公司资产也相对多元化,实际受到的影响其实很小。
另外,富通集团一直实行高派息政策,目前股价的股息回报率超过7%,公司的派息历史显示,其每年的派息水平都较上年增长或保持一致水平,从来没有减少的情况。
富通的每股盈利以及每股股息从1990至2006以平均每年11%及15%的速度增长。
六、并购过程简述第一步: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第二步:2007年11月后至2008年,增持至4.99%,前后共斥资超过238亿元人民币;第三步:2008年6月,富通集团为保证现金流稳定,宣布进行83亿欧元的增发,中国平安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购买了其增发股票的5%。
至此,中国平安持有富通1.21亿股,投资成本高达238.74亿元人民币。
2008年11月,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已超过96%,导致中国平安在富通的投资缩水至6亿元左右。
七、并购前后财务风险分析1、并购前的估价风险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富通集团的主要业务资产收益率从商业银行渐渐转入保险行业,而其零售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则并未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保险公司则在2007年明显大幅上升,而其商业银行业务则大幅下降。
从此可见,平安在作出投资富通的决策时并未认真考虑富通利润增长点主要业务来源;(1)市盈率估值法P=EPS*P/E=2.3*5.2=11.96欧元/股<19欧元/股从计算中可以看出市盈率与购买价之间有差距,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市盈率有限,使用欧洲行业的平均值,与富通集团的盈利能力、股本规模、成长性等都存在一定差距。
附图:(2)绝对市净率估值法P/B=(ROE-G)/(COE-G)=(9%-7%)/(17.26%-7%)=0.1949注:ROE取2005-2008年的平均值9%;增长率G取世界保险业发达国家的增速7%;COE=无风险收益率+市场风险溢价*贝塔值=5.26%+10%*1.2=17.26%。
(具体数据计算从略)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富通集团的P/B明显偏低,说明富通上涨的潜力空间很大。
而对于市盈率估值法得出的结果由于我们选取的数据有所偏差,导致与购买价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附图:2、并购中的汇率风险和融资风险分析(1)汇率风险。
海外并购的直接风险即为汇率风险,因此必须要考虑到汇率的波动。
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必然会降低财务贡献度,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
2007年11月27日,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10.3068,即购买时的市价19欧元*10.3068=195.7RMB。
附图:(2)市场波动风险。
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不稳定状态,直接影响到未来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市场预期低迷的情况下,价格并不能作为衡量投资的唯一尺度。
尽管价格已为当期低点,却未必表明金融资产的价格已经触底。
特别是在危机持续恶化中,未来债务负担的不确定性加大,因此即使是另收购价也不一定代表绝对盈利,此外,尽管富通投资的次贷风险敝口以由富通银行承诺予以保证,但未来危机的影响仍难以估计,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资产的质量。
(3)信息不对称风险。
2006-2007年,富通银行吸收大量同行业资金经营非存款业务,导致账面现金补足,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投资荷兰银行富通支付了大部分现金,根本无力支付高达240亿欧元的现金。
附图:(4)融资风险。
1月21日,中国平安曾发布公告决定配售不超过12亿股A股,并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用于补充资本金和对外投资,这一巨额再融资计划随即导致中国平安股价连续跳水。
这一再融资计划已于3月5日获得中国平安股东大会高票通过。
发行可转债后,企业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增加,权益比例相对下降。
企业经营不佳,股票市价低于转换价格时可能使企业短期内不得不支付巨额债权本息。
附图:3、并购后的偿债风险分析(1)2006年,富通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仅为2.37%,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在收购荷兰银行后,其核心资本也降至4%,未能达到承诺的6%,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富通银行资本缺口进一步扩大,并引发了市场恐慌,由于在富通银行高估其金融资产,并在国际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导致富通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处于亏损状态。
(2)每股收益EPS。
每股收益主要衡量并购前后购买企业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属于广义上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当企业并购之后的EPS大于并购前的EPS时,说明企业并购决策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而从附图中可以看出,2006年的EPS是1.19元/股,2007年的EPS是2.11元/股,2008年的EPS是0.09元/股,从中可以看出其每股收益在2008年的时候也就是并购后是下降的。
附图:(3)财务杆杠DFL。
杠杠分析法是狭义上的财务风险衡量方法,通过财务杠杠系数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
DFL=(∆EPSEPS)/(∆EBITEBIT)2006-2007年:DFL=(2.11−1.19)/1.19(171****0000−6182392000)/6182392000=0.042007-2008年:DFL=(0.09−2.11)/2.11(−2307000000−171****0000)/171****0000=0.84DFL越大,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变化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
而从以上数据计算分析中可以看出,从2006年并购前到2008年并购后,DFL增高,说明平安的财务风险增高。
(4)资产负债率DAR。
DAR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
当DAR越高,说明企业财务风险越高。
当DAR 大于50%时,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
当DAR小于50%时,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低。
当DAR接近100%时,说明企业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而从附表中显而易见,富通2008年的资产负债率为88.49%,说明平安的财务风险水平很高。
附表:八、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SWOT分析S:强项,优势;W:弱项,劣势;O:机会,机遇;T:威胁,挑战。
九、中国平安并购前后财务状况分析1、并购后中国平安的资产结构变化从以上三张图表中不难发现:第一,从2006年(并购前)的资本结构与2007年(并购时)的资本结构比较得出,平安的权益增加7%,原因在于并购富通时是通过增发股票来筹集资金;第二,2008年比2007年的权益减少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