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政府建立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探讨
政府债务化解_思考(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化解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原因、现状、措施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我国政府债务化解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与原因1. 背景因素(1)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资需求旺盛。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金融市场化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拓宽。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包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使得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3)房地产市场调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断收紧,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加大了债务偿还压力。
2. 原因分析(1)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部分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平衡方面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中,隐性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债务风险。
(3)债务偿还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债务偿还能力不足,导致债务风险加大。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现状1. 政策措施(1)优化债务结构。
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将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转化为债券形式,降低债务成本。
(2)控制债务规模。
对一般性债务规模进行控制,严格预算管理,减少新增债务。
(3)鼓励发行地方专项债。
支持地方政府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4)推进国企改革。
通过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
2. 实施成效(1)债务规模得到控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债务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债务结构逐步优化。
地方政府债券占比逐步提高,债务成本有所降低。
(3)国企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部分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债务风险有所降低。
四、政府债务化解的措施与建议1. 加强债务管理(1)完善债务预算制度。
化解政府债务调研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债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此次政府债务化解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二、调研背景1. 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70.77万亿元,其中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较大、风险等级高,容易造成风险隐患。
同时,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地区融资收益平衡能力不足。
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组织开展此次政府债务化解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了解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理论和实践。
2. 实地调研法。
赴部分地方政府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具体情况。
3. 访谈法。
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专家学者等开展访谈,了解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难点和问题。
四、调研结果(一)政府债务风险现状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
部分地区债务规模较高,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 债务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短期债务,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
3. 债务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债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存在薄弱环节。
4. 部分地区融资收益平衡能力不足。
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盈利能力较弱,融资收益难以覆盖债务成本。
(二)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难点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识别难度大。
债务风险涉及多个领域,识别难度较大。
2. 债务化解政策落实难度大。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政策难以落地,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现状进程与热点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债务风险逐渐显现,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全面深入推进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进程与热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债务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多个部门针对地方债务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债务管理、规范债务融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进程和热点,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探讨其研究进程和热点,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深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包括债务规模、增长速度、债务结构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进程,了解此问题研究的历史渊源、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分析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热点,包括政策研究、风险评估、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重点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4. 总结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启示,包括政策建议、风险预警、监管改进等方面的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5. 展望未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提升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建议,为学术界和政策界提供参考。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现状分析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截至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其中隐性债务占比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增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试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摘要】我国地方债务风险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化解。
在加强监管和引导方面,政府可以完善地方债务监管制度,严格审查债务项目,防范潜在风险。
优化债务结构可以通过降低隐性债务比重,增加可持续性债务比重,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则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渠道,减轻债务压力。
加强信息披露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加社会监督力度。
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总结回顾当前地方债务风险状况,展望未来通过综合施策,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策、监管、债务结构、融资渠道、信息披露、风险预警、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地方债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债务风险逐渐积累,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地方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财政困难,为了应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得不通过增加债务来筹集资金;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和竞争中存在过度举债的倾向,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来提高地方GDP和政府形象。
地方债务风险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债务日益暴露,存在“隐性债务”风险;二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较弱,存在偿债风险;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存在债务结构风险。
当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优化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息披露,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频繁举债融资,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地方债务风险逐渐凸显,给地方政府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压力和风险。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隐性债务和隐性担保,加剧了债务风险。
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的持续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地方债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与路径。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短期限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因此,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限债务,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债券品种,如普通债券、专项债券等。
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市场利率接轨,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二、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债务规模、债务期限等管理要求,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 完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公开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三、调整财政分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民生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投资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2. 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国有企业 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实用版】目录一、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三、具体指标的设置及其意义四、结论正文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债务风险是其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和降低国有企业的债务风险,有必要构建一套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
一、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企业债务风险,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
债务风险预警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因此,构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预警应急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经营范围变化情况:如果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在扩大,说明该国有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地位很高,很受重视,不容易倒闭。
2.业务是否增加:比如当地政府或者大企业是否给该国有企业新增了大量建设任务等。
3.财务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4.生产经营指标:包括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三、具体指标的设置及其意义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负债水平。
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越低,债务风险越小。
2.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务风险越小。
3.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用于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务风险越小。
4.产量、销售收入、利润: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
政府债务化解真实(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确保国家财政安全和社会稳定,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挑战、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1. 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凸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债务规模过大、债务结构不合理、债务分布不均衡等方面。
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尤为突出。
3. 政策要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为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挑战1. 债务规模过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化解压力巨大。
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债务规模,成为一大挑战。
2. 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债务占比过高。
这导致债务风险较大,化解难度加大。
3. 债务分布不均衡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较大。
如何实现债务区域均衡,是政府债务化解的重要任务。
4. 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在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方面存在不足,如债务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等。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路径探索1. 优化债务结构(1)降低高成本、短期限债务占比,提高中长期债务占比;(2)合理控制债务规模,确保债务风险可控;(3)拓宽债务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2. 实施债务置换(1)将高成本、短期限债务置换为低成本、中长期债务;(2)将部分隐性债务纳入显性债务管理,降低债务风险。
3. 加强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1)完善债务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债务风险防范能力;(2)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3)强化债务风险责任追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债务风险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对策研究,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管理,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主要从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防范对策方面展开探讨。
一、我国地方债存在的风险1.1 风险来源在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为了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公共事业,由于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审批流程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以不当手段获取债务,使得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债务融资来扩大投资规模,但是经济发展不如预期,导致债务无法清偿,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加,不仅使得政府债务负担加重,而且对整个经济体系也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地方政府为了还债而进行过度投资,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扭曲,导致投资效率低下。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进行不必要的项目建设,以维护政绩和经济增长,这种举债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共财政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不仅拖累了地方政府财政,也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还债而不断举债,这种盲目举债行为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断积累。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危机,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进行债务置换或转移,从而延缓了债务风险的爆发,但是也给未来的债务风险埋下了更多的隐患。
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对策2.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债务用途、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
还要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行为,加强债务审批和披露制度,防止地方政府以不当手段获取债务。
2.2 严格债务限额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进行明确的规定,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监管和限制,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处罚力度,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稳定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杨荣海(1979年- ),男,云南昆明人,经济学硕士,昆明学院经济系(昆明大学校区)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对我国政府建立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探讨杨荣海(昆明学院经济系,昆明650091)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警戒线是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理论界提出了许多关于债务国的债务危机评价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来确定一国的金融危机预警级别,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但是,在过去的实证研究模型中,没有从财政风险的角度,从债务责任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角度来提供理论依据。
这样,导致了债务危机预警体系在新兴市场金融危机预警中的失败。
本文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个能够全面预测债务危机的新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债务危机;预警;探讨 债务危机,是指债务国因缺乏偿还能力,无法如期偿还已经到期的债务本息,从而直接影响到债务国及相关地区的金融市场波动所发生的金融危机。
据I M F 资料,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120多个国家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债务危机。
比如:1982年,拉美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由于增加了收回无望的呆帐导致了大幅度减少贷款总额,这样暂时借新还旧的债务国加剧了资金周转困难。
这些国家没有很好的方法刺激经济复苏,又不放弃固定汇率,那么外债危机迟早要发生;而债务危机的爆发必然会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和固定汇率的终结。
一、传统理论下的债务危机预警体系概述 传统理论下,与债务危机预警有关的系列指标有:债务依存度、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能力以及财政赤字占G DP 的比重等等。
11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该财政年度中,政府公共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支出额。
根据国际上国债发行的公认极限:中央财政对国债依赖度一般而言应小于10%-15%,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财政风险,进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最发达国家很好的控制了国债依存度,而广大发展中的国债依存度均远高于15%的上限。
21国债负担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国内外债务累积余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国民所承受的内债和外债的负担。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所扩大,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在10%以上。
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债务规模都有扩大趋势。
31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的国内外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政府总收入)的比率,即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的压力。
国际上一般把国债偿还率水平控制在10%以内。
41居民应债力是指内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反映国民应对债务能力的强弱。
该比例越低,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可用于购买内债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二、对传统理论下的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挑战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传统的债务危机预警指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Krug man认为,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和企业财阀被政府作为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工具,它们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享受着“政府的隐性担保”,即它们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这种隐含的担保使企业和银行能容易的从国际市场借入资金,同时又使它们有极强的动力进行过度放款和过度投机,从而促成金融泡沫。
而当金融泡沫破灭时,银行的巨额呆帐坏帐使政府担保难于兑现,由债务危机导致的银行危机和银行恐慌引发大规模资本抽逃,其结果便是国际收支的恶化和钉住汇率的崩溃或者是浮动汇率之下货币的过度贬值。
这样,导致银行恐慌和银行挤兑,在开放经济情形下将导致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并最终使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演化成金融危机。
这就是Krug man提出的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即“道德风险模型”。
①由亚洲政府隐性债务所导致的亚洲金融危机,笔者认为最初来自于财政风险预警的失败。
政府没有预想到财政或有负债的存在,一旦财政出现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政治的稳定。
在本文中引入国际上对财政风险研究有代表性的人物———世界银行的高级顾问汉娜(Hana Polackova B rixi)建立的财政风险的支付矩阵作为理论分析基础。
Polackova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从政府需要承担的职责,对政府负担(或需要负担)的债务进行了归类。
政府如果不能解决短期的财政问题,即期的负面效应便会立刻凸现。
由于政府是来解决外部效应的组织,因此,如果财政债务问题,便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政治的稳定,社会稳态结构便可能打破。
可以看到,这里所指的债务是广义的概念,更多的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进行考察。
这样,扩展和重新定义了财政风险的范围。
而我们过去理解的财政风险局限于政府承担的直接债务,很少讨论政府的隐性负债,进而没有对一些由债务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预算外或有负债的规模可能很大。
例如,1996-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政府的或有负债。
②这样,传统的指标未必能够反映出因或有负债而导致未来债务偿付成本激增的可能性。
因此,要使这套风险指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预警系统,确定和估算主要的或有负债是十分关键的。
三、对我国建立债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实证研究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其实就是逐步放松国家对公有产权的控制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国有经济占有资源和产出不对称的大背景下,政府维系庞大的国有经济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不得不放松的结果。
在其中,政府试图搞活国有企业,甚至扩大国有企业规模的过程中,政府运用的是一种“注资”的方法。
从一开始的“放权让利”到政策性贷款,债转股等等。
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政府支出拉动内需的孤军奋战,导致了的债务危机的成份增加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按照Polackova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政府债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的直接债务,二是政府的或有债务。
③前者指的是政府在任何条件下都无法回避的债务,是可以直接测算出来的,包括中央借款、国债、国家保险体系等等。
后者是在政府职能中隐含应该承担的“道义”责任,是不得不去清偿的部分。
包括未来公共养老金、社会保障计划、地方政府非担保性债务(义务)的违约等等。
(一)直接负债分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直接负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国债。
国债本质是以国家信誉为担保的国家信用形式,属于有偿性财政收入,国家必须到期还本付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偿还性对国债规模的安排、国债结构的确定、国债资金的使用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旦债务政策实施不当,很容易导致国家支付困难,使国家陷入信用危机。
在宏观经济学中,根据国民收入账户,有: Y=C+I+G+(X-M)和 S=Y-C-T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私人消费;G为政府支出;X -M为净出口或国际收支经常账户;S为私人部门总储蓄; I为私人部门投资;T为政府收入。
合并上面两个公式可以得到: X-M=(S-I)+(T-G)因此国际收支经常项目(X-M)等于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差额(S-I)加上政府财政赤字(T-G)。
政府的赤字规模必定构成了一定的债务额,如果不能良好的控制好举债的能力,最为关键是如果不能控制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的规模,必将制约政府正常能力的发挥。
我国经济要增长,是需要国债投资来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这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政府国债筹资的能力或政府信誉可能因债台高筑而受到制约。
当这种损害是难以承受时,财政赤字一旦成为经常性的、长期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财政现象,其带来的货币化政策导致本币供应量增加,本币贬值,不良后果就会直接导致了经常账户的赤字,当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发生了所谓的货币危机。
④这样,由外部债务结构和期限不合理导致的货币危机就更易于发生金融危机了。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90年代末,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信用危机就是例证。
以下分别从内①②③④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针对某种风险进行投保会引起被保险方冒更大风险或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损失的事件发生。
泰国的金融公司多是政府官员的亲戚所开办,它们唯一能够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是它们能得到高层政府官员的特别保护。
这就是东南亚普遍存在的“裙带资本主义”(cr ony cap italis m)。
其直接后果是借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促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或有负债,是会计学上的概念,特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个将来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Krug man的认为,随着赤字的货币化,央行的外汇储备将不断减少,当外汇储备耗尽时,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货币危机发生。
债和外债预警指标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偿债能力。
第一,外债分析。
外债是在任何给定时刻,一国居民欠非居民的以外币或本币为核算单位的、已使用而尚末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中国从1979年开始举借外债,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外债风险相对较小。
从外债的期限结构来看,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长期债务的比重超过80%,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结合外债风险各衡量指标, 1999年三项指标均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见上文), 2000年以后还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表1 中国外债风险指标单位:%年 份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199081713159116199181514199119199271114148719199310121319961519949111711781019957161512721419966101412671719977131415631219981019151270141999111315136915200091213155211200171514175618200271913164611200361913173919资料来源: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另外,从表2中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来看,在2002年,尽管我国统计的外债风险指标与世界银行统计的指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或转型中的国家比较而言,中国的外债是控制得比较好的。
在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土耳其,这些指标均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达到了预警的级别。
表2 外债风险指标(2002年)单位:%国家和地区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中 国81212194917印度尼西亚2418791519114马来西亚71354164410菲律宾2012771013510泰 国231146166914土耳其4618741324515墨西哥231224178518阿根廷18131461239218巴 西6819551834213俄罗斯联邦1113431712117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