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_束定芳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1.引言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 Cognitive Linguistics 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 1980 , Talmy 1983 , Fillmore 1985 , Fauconnier 1985 , Lakoff 1987 , Langacker 1987,1991 ,Talmy 1988 , Rudzka-Ostyn 1988 , Lakoff 和 Turner 1989 , Sweetser 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 1989 。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假设: Language is not autonomous cognitive faculty. Grammar is conceptualization. Knowledge of language emerges from language use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 ,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2.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语言受其服务的功能和一些相关的因素的制约,这些相关因素包括环境的、生物的、心理的、发展的、历时的和社会文化的。
MIPVU程序下基于CET4阅读语篇中的隐喻识别研究

1702018年45期总第433期ENGLISH ON CAMPUSMIPVU 程序下基于CET4阅读语篇中的隐喻识别研究文/狄晓莉【摘要】本文在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下,以Pragglejaz团队在2007年提出的广泛应用于隐喻识别研究中的隐喻识别程序(MIP)和斯迪恩(2010)在对MIP改进和完善后提出的新的隐喻识别方法(MIPVU)为研究基础,选取2016年-2018年CET4真题中的阅读理解试题为研究语料,通过实证研究促进MIPVU在以往研究论断上的进一步明晰,证实其可操性强的特点,为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隐喻识别;MIPVU;CET4;英语阅读【作者简介】狄晓莉(1988-),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认知隐喻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第二批)社科类项目《基于MIPVU的隐喻识别能力与二语习得的相关性探究》(编号:2018SK020),主持人:狄晓莉。
一、引言2002年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束定芳指出:“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和相互关系。
” 仅此三项概观,足以说明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中的实用价值,值得研究。
目前隐喻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如何准确识别与解释真实话语中的隐喻,从而推动语言教学,斯迪恩(2010)在对MIP改进和完善后提出的新的隐喻识别方法(MIPVU),作为最有影响力的隐喻识别方法之一,亟待更多的实证研究检验其合理性。
与此同时,英语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都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阅读中仍然会出现对语篇意义不能准确理解的情况。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陈传显【摘要】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国内七种主要语言学和外语类刊物2004-2009年间所登载的认知语言学论文,利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这些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尽管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但研究方法与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定性研究比例过高,实证研究所占比例过低。
这种状况不利于该门学科的健康发展,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应逐渐转向实证研究。
%Methodology plays a vit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y discipline.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eature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China'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tudy,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by searching in CNKI and applying Excel software,is conducted on related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2004 and 2009 in seven major periodicals on linguis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s.The research finding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China's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the international one: majority researches in China are don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while empirical research is prevailing in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research.Empirical research serves as a guarantee for the obj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research findings.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 to turn to empirical approach i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3)001【总页数】6页(P26-30,34)【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作者】陈传显【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认知语言学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管窥

国际性大型研究会议ꎮ 由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的
“ 认知语言学” 期刊和 “ 认知语言学研究” 系列
丛书业已是业界最负盛名和权威的经典ꎮ 国内外
学界的研究热潮使认知语言学衍生出了多种研究
方向和研究领域ꎮ 在这种学术影响下ꎬ 国内已有
不少学者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就做出了综
篇) ꎮ 其他的主题包括母语及二语习得研究、 心
理空间与概念整合、 范畴、 原型及多义研究、 交
际中的多模态研究、 涉及各类语言的类型学研究
和社会认知语言学等 ( 共计 72 篇) ꎬ 具体情况请
参见表 1ꎮ 以上几个热点在 2019 年国际认知语言
学大会的会议议程上也有所体现ꎬ 在大会组织的
六十余场小组讨论中ꎬ 根据会议议程上标注的分
合性的梳理ꎻ 一部分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
假设的深入ꎬ 研究内容ꎬ 研究方法以及问题与不
-
足等进行了分析 [2 3] ꎮ 也有学者主要立足于厘清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了对其的反思批评及
发展展望 [1] 和使用两个转向、 三个延伸和一个特
征概括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4] ꎮ 还有学者
单独聚焦介绍某一届认知语言学大会展现的研究
现比例较高的研究内容、 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
进行了具体的梳理ꎮ
表 1 2010—2019 年 “ 认知语言学” 期刊热点研究分析
隐喻、 转喻
构式
认知语法
运动事件
认知叙事
其他
23 45%
20 98%
9 29%
7 85%
4 88%
31 12%
隐喻、 转喻
构式
22 74%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摘要:认知语言学包括两个学派:形式学派和意义学派。
学者们一般把形式学派称为第一代认知语言学,把意义学派称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
两派都属于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反对物理主义-行为主义,主张通过语言研究来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
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
本文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及其研究重点的论述,整理出了其研究方式的理论特征,以期对其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推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一致性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2-0039-03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张纯辉(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一、认知语言学的定义Routlege 出版社在1996年出版的Routle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给Cognitive Linguistics 的定义是:50年代末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的研究流派;研究语言与知识的获得和使用中的思维过程;反对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理论;分析人类在思维、储存信息、理解话语和说话过程中所使用的认知策略,从而揭示思维的结构和组织。
这个定义高度概括,实际上包括两个学派:形式学派和意义学派。
学者们一般把形式学派称为第一代认知语言学,把意义学派称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
两派都属于认知语言学,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反对物理主义-行为主义,主张通过语言研究来研究人的思维过程、认知策略。
因此,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形式和意义学派合在一起被称为广义的或大认知语言学,意义学派被称为狭义的或小认知语言学。
学者们也将形式学派称为第一代认知语言学,将意义学派称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而经验是指人类经验的总和,包括人类的身体构造、社会组织、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等。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认知语言学:探索语言与认知的交汇点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知语言学已经从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成为语言学、心理学和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简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背景、现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语言学家开始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他们发现,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于认知系统的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类的思维、文化和社会习俗密切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语言的隐喻、意象、范畴和语法等方面,揭示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内在。
目前,认知语言学已经形成了多个研究流派,如体验主义、原型理论、构式语法等。
这些理论都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认为语言是在人类的身体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交互动中形成的。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fMRI、ERP等脑电科学工具,以进一步揭示语言处理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首先,在语言教育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错误和难点,从而制定更有效的 teaching strategies。
其次,在翻译和机器翻译领域,认知语言学可以提供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翻译解决方案,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对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认知语言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和多元化的语言现象。
此外,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习得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因为语言的获得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
未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认知语言学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1、深入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未来认知语言学将更加语言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深入探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荣正浩;汪少华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24(41)2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近50年来,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历久弥新。
其嬗变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研究内容不断扩增,从理论创建走向理论修补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从内省的认知机制探索到实证的神经机制验证;研究视角不断更新,从语言与认知研究走向语言与认知、社会和语用互动的多视角研究;研究对象不断多元,从单一认知语言学科走向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维度不断丰富,从理论引介与英语研究走向理论应用与本土化研究及其汉语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本体推陈出新,并且不断向邻近学科辐射,呈现理论本体进一步“再语境化”、学科整合及本土化研究加强的发展态势和多维发展、适用面广的研究前景。
【总页数】10页(P22-30)
【作者】荣正浩;汪少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2011年11届世界认知语言学大会综述
2.认知语言学与历史词汇学研究的融合创新——《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演变》述评
3.从认知语言学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
4.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认知语言学综观》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 2 0 0 0 8 3)
*
摘 要 :国外认知语言学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影响与日俱增的分支学科 。 其理 论 主 张 、 研究成果 和研究方法也逐渐在相关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 近 1 就认知语言学本身来说 , 其传统 0 年来 , 的研究 课 题 无 论 在 范 围 还 是 在 深 度 方 面 都 得 到 了 较 大 的 拓 展 和 深 化 , 发现了很多新的语言事实和现象, 提出 其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以内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语料库或以心理和 了许多有一定解释力的假设与理论模型 , 仪器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为主 , 成为一种跨学科 、 全方位 、 多视角的研究 。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热点 ;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 ;跨学科 ( ) 中图分类号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7 2 4 2 2 0 1 2 0 1-0 0 3 6-0 5
*
本文的资料收集和初稿写作得到了田臻 、 黄洁 、 陈佳 、 唐树华和毛帅梅等人的帮助 , 特此致谢 。
·3 6·
L a n a c k e r作为 认 知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创 始 人 和 g 继续关注认知语法的一些基 认知语法 的 倡 导 者 , 本概 念 和 问 题 。 他 的 主 题 发 言 “ 省 略 复 合 句” ( 通过对符号集合( e l l i t i c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s m b o l i c p y ) 、 ( ) a s s e m b l i e s 区分度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等 概 念 的 解 释, 对他原先提出的并 列 句 分 析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的 扩 展 和细化 。 另一位代表认知 语 言 学 界 老 将 作 主 题 发 言 的 。 他的发言题目是 “ 语言如何瞄 是L e o n a l d T a l m y 。 准目标 : 指示语和前指背后的认知系统 ” 芝加 哥 大 学 心 理 学 家 J o h n L u c y发 言 的 题 目 是“ 语言多样性 与 大 脑 的 发 展: 来自不同方面的 。 证据” 混乱的 E w a D a b r o w s k a主题发言的题目是 “ ” , 语法 其关注的焦 点 是 儿 童 如 何 学 习 语 言 以 及 说 话者 ( 包括儿童和成人 ) 如何实时处理语言 。 初步区别 H a r a l d B a a a n 主题演讲 的 题 目 是 “ y , 性学 习 ( 和基 n a i v e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v e l e a r n i n N D L) g 。他介绍了 N 于使用的语法模 型 ” D L 作为一个计 算机软件对语言结构的预测作用 。 构式在语言 M i r a m F r i e d 主题演讲的题目是 “ j 。她以捷克语中与格分布的 变化建 模 中 的 作 用 ” 说明构式在语言变化中的作用 。 演化为例 , 认知类型学对东亚语言 K a o r u H o r i e的演讲 “ 研究的启 发 : 基于跨语言和应用语言学语料的分 析” 通过对日语 、 朝鲜语和汉语使用被动语态情况 的对比分 析 , 说明主观性是这些语言间被动语态 使用差异的重要原因 。 代表中国语言学 家 作 大 会 主 题 发 言 的 是 中 国 社科院语言研究 所 的 沈 家 煊 先 生 。 他 发 言 的 题 目 是“ 从认知 、 哲学和 类 型 学 角 度 看 汉 语 中 的 名 词 与 。 动词 ” 本 世 纪 初 以 来,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 以下几个 明 显 的 发 展 趋 势 : 原有研究领域和课 1) 题得到拓 展 与 深 化 ; 跨学科和应用研究得到拓 2) ) 展; 研 究 方 法 逐 渐 向 实 证 方 向 发 展。 下 面 分 别 3 简要述之 。 原有研究领域和课题得到拓展与深化 1. 认 知 语 言 学 最 初 的 研 究 主 要 围 绕 范 畴 化、 原 型理论 、 概 念 化、 构 式、 隐 喻、 转 喻、 概念合成等问 题展开 。 近 年 来 , 这些方面仍然是认知语言学的 核心话题 , 但 是, 其 涉 及 的 范 围 有 了 较 大 的 拓 展, 研究的主题得到了 深 化 。 近 1 在认知语言 0 年 来, 特别是隐喻和转喻的研 学的一些 经 典 研 究 领 域 , 究、 构式研究方面等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
转喻研究 1. 1 隐喻 、 隐喻原来被看 作 是 一 种 修 辞 现 象 。 但 在 认 知 语言学家看来 , 隐喻 首 先 是 一 种 思 维 的 方 式 , 是人 类认知事 物 的 一 种 不 可 或 缺 的 工 具 , 这种思维方 式构成了人类概念 系 统 中 许 多 非 常 基 本 的 概 念 隐 喻, 如“ 生 命 是 一 次 旅 行” 等。 这 些 概 念 隐 喻 会 直 接或间接 地 影 响 人 类 的 思 维 , 反映在人们的日常 语言表达中 。 目 前, 学者们对隐喻和转喻的本质有了新的 理解 , 在研 究 方 法 上 也 更 多 引 入 了 心 理 实 验 及 语 料库方法 , 有很多语 料 还 直 接 取 自 日 常 生 活 话 语 。 ( 例如 P 在“ 作为使用事件的转喻” 一 a n t h e r 2 0 0 6) 重新审视了转 喻 和 隐 喻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 认 文中 , 为自上世纪 8 0 年代起就被用来区分转喻和隐喻的 、 “ 、 “ 认知域 ” 次 域” 单 域” 等 概 念 十 分 模 糊, 概念 “ 很不可靠 , 它们其实是不同类别的概念和概念关 ( ) 回到皮尔斯创立的符号 系的统称 。P a n t h e r i b i d . 学研究中 , 提出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 各自源域 和 目 标 域 之 间 符 号 关 系 的 类 型 差 异 : 隐 ) ) 喻是象似 ( 关系而 转 喻 是 指 示 ( 关 i c o n i c i n d e x i c a l 转喻是意义的扩 展 , 其结果是产生具有概念凸 系, 显性的目 标 意 义 , 包含背景化的源域含义和在意 ( ) 义扩展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成分 。P a n t h e r i b i d . 通过个案 分 析 , 探索了语境因素在解读使用事件 中的转喻 的 作 用 , 指出转喻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 ) , 提供一般的提示 ( 作为语用推理 e n e r i c r o m t s g p p 的输入 来 充 实 话 语 的 隐 含 义 。B a r n d e n( 2 0 1 0)也 对此问题进行了 反 思 。 他 认 为 , 传 统 上 以 相 似 性/ 邻近性来 区 分 隐 喻 和 转 喻 的 方 法 需 要 重 新 审 视 , 隐喻关系通常可以 被 视 为 邻 近 关 系 而 作 为 转 喻 使 用, 而转 喻 邻 近 性 的 主 要 类 型 中 也 涉 及 相 似 性 。 ( ) 还分析了 隐 喻 和 转 喻 在 域 、 框架中 B a r n d e n i b i d . 发现隐喻与转喻的关系其实比我们 的互动方 式 , 原来认为 的 更 加 密 切 , 这也使得两者的区分更加 困难 。 早期的 隐 喻 和 转 喻 研 究 主 要 限 于 词 汇 层 面 。 近年来 , 越来 越 多 的 研 究 扩 展 到 了 语 法 、 语 用、 语 篇、 非语言等不同 层 面 。 研 究 者 们 发 现 , 隐喻用法 不仅存在 于 语 言 表 达 式 中 , 也存在于非语言交际 中 。 例 如 ,V e l a s c o S a c r i s t á n & F u e r t e s l i v e r a - -O ( ) 讨论了嗅觉隐喻和混合嗅觉隐喻 ( 2 0 0 6 o l f a c t o r y ) 。 他们以香水广告 a n d o l f a c t o r i x e d m e t a h o r -m y p , 作为研究对象 设计 了 两 个 实 验 , 观察隐喻在非语 论证嗅觉隐喻在广告宣传中 言表达形式上的体现 , ) 作为隐性交流 ( 工具的作用 。 c o v e r t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3 7·
DOI:10.13978/ki.wyyj.2012.01.010
2 0 1 2 年第 1 期 总第 1 3 1期
Hale Waihona Puke 外语研究 F o r e i n L a n u a e s R e s e a r c h g g g
№1 2 0 1 2, S e r i a l№ 1 3 1
近1 0 年来国外认知语言学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引言 0. 在英国 H 2 0 1 0年7月, e r t f o r d s h i r e大 学 召 开 第三届英国认 知 语 言 学 大 会 ” 安排了5个主题 的“ ) 研讨 : 多 义 现 象; 政 治 领 域 的 认 知 语 言 学; 1 2) 3) ) 结构与构式 ; 语言认知领域的评估 与 评 价; 语 4 5) 言的历时研究 。 显然 , 1、 3 和 5 延续了认知语 言 学 和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 而 2 和 4 则是认知语言 学与话语 分 析 和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等 领 域 的 融 合 , 显示了现代认知语 言 学 跨 学 科 研 究 和 应 用 研 究 的 特点 。 “ 概 念 结 构、 语言与语篇研讨会 2 0 1 0年9月, (C 暨涉 身 与 情 景 化 的 语 言 加 工 论 坛 ” o n c e t u a l p , S t r u c t u r eL a n u a e a n d D i s c o u r s e C o n f e r e n c e & g g E m b o d i e d n d i t u a t e d a n u a e r o c e s s i n a S L P g g g ) 在加州 大 学 圣 迭 戈 分 校 认 知 科 学 系 举 W o r k s h o p 。 行 会议的 主 要 议 题 是 : 语言理解和加工伴随 1) 的大脑 神 经 激 活 和 神 经 模 拟 ( m e n t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研究 ; 语言理解和加工 对 于 后 继 认 知 活 动 的 影 2) 响研究, 以及其他相关感知活动对后继语言理 解 和加工的影响; 脑病理研究对涉身认知提供的 3) 证据, 如脑分裂症与涉身语义学和人类运动神 经 系统; 身体运动感知在交际中的互动及其对于 4) 语 言 结 构 的 神 经 解 释; 语 语言理解 的 影 响; 5) 6) ) 言范畴对于认知尤其是文化认知的塑造; 构 式 7 对于个体语言现象的解释以及计 算 理论的拓展、 模式化; 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与涉身认知。 8) 这次会议由于集 中 了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认 知 心 理 学 领 域 的 一 大 批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包括 G e o r e g ,E , , L a k o f f v e S w e e t s e r S e a n a C o u l s o n L e 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