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白通汤加味治疗戴阳医案案例
火神派传人彭统涛《_医案》

王某某,女,35岁,,患者自述全身关节,肌肉疼痛一月有余,整天打不起一点精神,走路甚至都没劲.每到冬天全身关节,肌肉都冻的溃烂.查面色恍白,嘴唇发乌,胎白,舌体胖大有牙痕,脉沉细,辩为少阴病.处方:麻黄30克.辽细辛30克.附片90克[先煎3小时].七副水煎。
二诊患者服药后自感全身出汗,肌肉疼痛好转一些,仍感精神疲倦,药已中病,继续加减治疗。处方:麻黄30克。辽细辛45克。附片150克。《先煎5小时》七付水煎。
四逆真乃起死回生之良方。
【彭统涛医案·六】带状疱疹(2010-08-02 16:43:31)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彭统涛医案】青囊集
带状疱疹
患者张某某,女,因患带状疱疹来我处治疗,患者自诉一周之前腰部有疼痛感,局部出现水泡,自购口服抗病毒药物,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仍感无效,即到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无奈疼痛继续加剧,遂来我处治疗。查舌有牙痕,苔厚腻。脉沉细。查局部出现葡萄状水泡,触之有灼热感,疼痛,诊为蛇串疮。继以扶阳化湿,温经散寒为主,处方:附片 90g(先煎3小时) 柴胡15g 吴茱萸20g 桂枝30g 广陈皮15g 姜半夏15g 炙甘草60g 生姜75g 七付水煎。
家父身体一般,近来常感身体有些疲倦,某天,天气有点热就喝了一瓶冰冻脾酒,吃了一些凉菜,过不多时即感腹部不舒服,大概一个小时后出现拉肚子,全部都是水样便,拉了两三次,家父就感觉肛门有刀绞一样感觉,随着出现大汗淋沥,肚腹疼痛,心慌的感觉,因煎药时间太常,随即先用针刺人中,后用灸法治疗,熏天枢穴,神阕穴,各三十分钟,熏后肚腹稍感舒服,汗少一些,心慌好转,即又灸三十分钟,症状才慢慢消失。
尿毒症
李某某,女,54岁。患者全身浮肿三年有余,近期加重。经西医权威医院诊断为:尿毒症。建义换肾治疗,因患者惧怕,采取中医治疗,经治多日不见疗效,随来我处治疗。现症见:患者全身浮肿,面部,腿部水肿犹甚,患者自述每天小便很少,几乎连一小方便杯都没有,浑身无力,身上非常怕冷,查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脉沉无力。此属元气亏虚,寒水泛滥所至。宜扶元固本,温化寒湿。处方:生附片250克《先煎5个小时》。炙甘草15克。干姜120克。桂枝30克。伏宁30克。泽泻18克。猪苓20克。七付水煎。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验案举例

作者: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李志更博士高血压 病又称原发性 高血压 ,是常见病、慢性病、高发病。
我们通常所说的 高血压就是指原发性 高血压 。
高血压 有“三高三低”的特点,所谓三高就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
据调查,我国目前大概有2亿 高血压患者,而北京地区45岁以上居民约一半以上具有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有关。
我国是世界上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约有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 高血压 就是其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的危害性就在于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容易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所谓三低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许多人自己得了原发性 高血压竞一点不知道,更不用说药物治疗了。
还有些 高血压 病患者,出于害怕西药副作用等原因,不能够坚持治疗,加之该病不容易治愈,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 高血压 ,研究 高血压 ,预防 高血压 ,控制 高血压 。
高血压病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遗传和基因因素。
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子女患 高血压病的机率是3%,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25-28%,而双亲均为 高血压 者,其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45-55%。
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但是 高血压 的发病还需要环境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精神情绪。
情绪紧张、激动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所以 高血压 患者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有一些人的职业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医生、会计,精神常紧张,交感神经就兴奋,容易得 高血压 。
(3)膳食营养。
高血压 病患者要避免高盐、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我们每天只需要摄取6克食盐就够了。
在食用油的选择上,多吃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少食用猪油、牛油之类。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

经方为主,用药简练——郑钦安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广义上说,一个医家如果重视阳气,擅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火神派”。
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能称其为火神派,乃至诸多火神派名家被冠以“某附子”的雅号。
所谓“擅用附子”,虽然体现在广用、重用、专用、早用4个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广用,即广泛应用附子就可以称之为广义火神派。
由此,才涌现了火神派传人各种不同的用药风格,可以说,派内有派。
诚然,派内有派这种现象在各家医派中是常见的。
关键是,作为开山宗师,郑钦安的用药有什么特点,研讨他的用药风格,有助于我们领悟较为纯正的火神派风格。
同时,作为火神派源头,通过比较看出后世传人的某些用药风格,与郑钦安有什么不同。
很明显,这不是简单的处方形式问题,而是学习郑氏学说、明确选方用药的基本功夫,对探讨火神派是很有意义的。
一、选方以经方为主郑钦安的学术根源于伤寒论,选方用药具有明显的经方法度。
他崇尚仲景,尊“仲景为医林之孔子”,“真是仙眼仙心,窥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实为万世之师”;他熟谙六经,认为“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神奇;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绝妙”,因此,从理论上他偏重经方,倡用经方。
临床选方则以经方为主,有道是“知其妙者,以四逆汤、白通汤、理中、建中诸方,治一切阳虚证候,决不有差。
”治阴虚则“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
看得出,大多数选用经方,这一点没有疑义。
郑钦安虽然有时亦称“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但作为一个伤寒学家,他确实偏重于经方,“所引时方,出不得已,非其本怀”(《医法圆通·沈序》)。
因为时方“大抵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终究倡导的是经方。
二、用药精纯不杂《伤寒论》中的方剂用药是简练的,113方仅用药93味,平均药味为4.18味,由3~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占82.3%。
其药味加减也是十分严谨的。
中医医案——阴盛格阳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白通汤加减治愈阴盛格阳病案:洪某,男,36岁。
初诊:1984年6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房劳后两三天自觉身体不适,后又突发寒热,鼻塞流涕,面赤稍晦,头疼身痛无汗腰痛。
先经西医诊治不见好转,后经某中医投数剂辛温发散之品,汗出太多,以致四肢厥冷,烦躁不宁。
家属找我会诊。
诊查:诊其脉微欲绝,大汗出,烦躁不宁。
辨证:久之恐其汗出亡阳,有下厥上竭之虞。
治法:再三思索,应急投敛阴通阳之剂,兼以驱邪外出之法。
拟白通汤加白芍、茯苓、党参、桂枝等治之。
处方:炙附子15g 干姜20g 葱白3茎胆汁1匙童便2盅炙甘草20g 桂枝10g 白芍20g 党参30g 茯苓15g1剂,先煎群药过滤,再兑猪胆汁、童便等,再煎一两沸,分2次服。
二诊:6月23日。
病情稍有好转,出汗少,厥逆轻,烦躁稍减,精神亦安,脉沉细稍数。
拟用上方续服药2剂,以观究竟。
三诊:6月25日。
病情大见起色,一切症状消失。
改用六君1子汤,连服多剂而收全功。
按语此病初起误汗,以致太阳表邪未解,表气先虚,少阴亦虚。
此系太少表里为病,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遂出现以上各种危象。
用白通汤以通阳,佐以胆汁、童便,以阴引阳,加白芍、茯苓以敛阴合阳,党参助气固脱,桂枝调和荣卫,炙甘草和中。
服药后诸症悉平,复以六君调理而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561,孙允中医案。
孙允中,190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
中医教授,主任中医师。
父亲是位颇负盛名的老中医,在家庭的熏陶下,中学毕业后就立志学医,仅用3年时间,就能熟练地背诵《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名医方论》等书,并掌握伤寒及杂病的证治。
1929年赴沪学文,在上海新民大学里,又三次博览《黄帝内经》,仔细钻研诸家评注,进一步深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系统地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一整套理论。
同时,作为辽宁省中医代表,参加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抗议取缔中医的提案,终于使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未能得逞。
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剂,其药物配伍及组成具有独特的君臣佐使关系。
本文将围绕这个方剂,详细阐述其中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从药性归经、药味、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剂的药物组成。
白通汤的组成为:白蔹、桃仁、芍药、茯苓、生姜;白通加猪胆汁汤的组成为:白蔹、桃仁、芍药、茯苓、生姜、猪胆汁。
可以看出,无论是白通汤还是白通加猪胆汁汤,都包含了君臣佐使药。
在这个方剂中,白蔹是君药,具有疏风、利水、宣肺的作用,能够解表散寒,通络化痰;桃仁是臣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舒筋活血;芍药是佐药,具有收敛止泻、养血调经的作用,能够收敛肠道,调理月经;茯苓是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能够利尿、消肿、安抚情绪;生姜是引药,具有温中散寒、解毒的作用,能够温暖脾胃,解除寒邪。
而在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则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通畅胆道。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剂中的药物君臣佐使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君药起到了主导作用,臣药辅助君药,佐药增强臣药的作用,使药起到引导药物作用的作用。
而猪胆汁则是在白通加猪胆汁汤中起到了辅助清热解毒的作用。
从药性归经和药味来看,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利水通络、活血化瘀、养血调经、安抚情绪等多种功能作用。
主治病症方面,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内陷、水湿停聚、经络不通、血瘀经闭等病症。
在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方面,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剂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表里不和、寒热错杂的病症,可以根据八纲辩证原则进行辨证施治;对于寒湿病变、经络阻滞的病症,可以根据六经辩证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三)白通汤——少阴寒厥证,恶寒重症,厥逆,戴阳

(三)白通汤——少阴寒厥证,恶寒重症,厥逆,戴阳14少阴寒厥证——谢映庐医案周孔昌,体胖而弱,忽然腹痛泄泻,十指稍冷,脉甚微。
因与理中汤,服后泻未止,而厥逆愈进,腹痛愈甚,再诊无脉。
知阴寒入肾,盖理中者,仅理中焦,理下焦效差,改进白通汤,一服而安。
(《谢映庐医案》)《经方研习》《名医经方验案》《经方一剂起沉疴》《实用经方集成》15恶寒重症——何廉臣医案刘某,男,28岁。
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
舌苔边白、中黑而滑,脉沉而紧。
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论》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之症。
初服麻黄汤不应,改用:高丽参3克白术6克附片4.5克炒干姜3克葱白9枚炙甘草3克生姜6克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二,5页,上海大东书局.《伤寒论方医案选编》16恶寒厥逆——赵林堂医案赵某,男,30岁。
患者于1951年在成都读书时突感双脚冰冷,1955年更见厉害,冬天不能离火(摄氏22度就要烤火),鞋袜烤焦仍不觉暖,热天一点也不能沾凉风。
中医诊为气血不足,曾服温补药品,如干姜、附子、鹿茸、肉桂等,但无反应。
后来又认为系严重的风湿病,服三百剂祛风湿药,亦未见效。
嗣经某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作封闭疗法,住院医治月余,亦无效果。
1956年11月6日来院医治,院内诊断为严重寒厥症,给服白通汤并加重其剂量。
1957年1月30日止,先后共服白通汤十三剂,药量加重(这一阶段所用附子除第一周用四两外,余均系半斤)。
患者1957年2月8日来院感谢说:“截至目前为止,我的病已收效十之八九。
服药期间足温暖,在间断停药时,晚上足就感冷。
白天如果三小时没有烤火,脚虽然冷,但基本上已好转。
”1957年2月21日至8月14日患者又继续服药十四剂,病即痊愈。
1957年10月5日至1958年2月23日(1957年4-9月未服药),因时属冬令,脚背又显冷,同时又遗精,复来就诊,仍用白通汤另加补肾固精药等,计服十九剂,脚冷遗精均治愈。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白通汤加减治真寒假热症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白通汤加减治真寒假热症
白通汤加减治真寒假热症
史谦博,主治医师(福建省惠安卫生局)。
主治: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症。
处方:炮附子(先煎)30克,北干姜20克,葱白30克,猪胆汁(分冲)20克。
用法:取炮附子先煎沸30分钟后加人干姜、葱白,临服时冲入猪胆汁(毎次10克);重症者加童尿2盏冲服。
疗效:治疗1例患者,服2剂后,热退烦平,寐安漫利,四肢得温,脉息平缓,转危为安。
按语:凡医者俱知热甚人白虎,寒盛用真武,但临证中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假象丛生,常出现“阳症似阴,阴症如阳”的征候。
如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之症则见身热,面赤、口渴、烦躁不安等热象。
但细究之,患者热而近衣被,渴而欲热饮,脉沉紧,故需用大量姜附为主,少佐苦寒的猪胆汁和通窍的青葱白以宣通上下,从阴引阳,正所谓“甚者从之”之义。
若罔投寒凉之剂则危在俄倾,惟白通汤方能奏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白通汤——精选推荐

⽩通汤【⽅药歌诀】阳虚戴阳⽩通汤,葱⽩附⼦与⼲姜,⼿⾜逆冷与⾯⾚,破阴回阳宣上下。
【学⽤导读】⽩通汤主治病证是虚阳浮于上⽽不能温于下,临证运⽤还要重视随证加味⽤药。
【中医辨证】⼼肾阳虚戴阳证:⼼悸,⼼烦,怔忡,汗出,⾯⾚,⼿⾜逆冷,下利清⾕,精神不振,少腹冷痛,⼩便清⽩,⾆淡,苔⽩,脉微。
⽤⽅思路:正确使⽤⽩通汤,以主治⼼肾阳虚戴阳证为基础⽅,以主治脾肾阳虚证为临床扩⼤应⽤。
病变证机:阴寒内盛,逼迫虚阳外越,⼼神不能守藏,以此⽽演变为⼼肾阳虚戴阳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悸,⼼烦,汗出,⾯⾚,⼿⾜逆冷,⾆质淡,苔薄⽩,脉微弱为⽤⽅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衰竭,休克,⼼律不齐,⼼动过缓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通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论是治疗⼼⾎管疾病,还是治疗消化、呼吸疾病等,都必须符合⽩通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临证选⽤⽩通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于:1、消化疾病:慢性肠胃炎,肝昏迷,霍乱,肠伤寒等。
2、其他疾病:尿毒症,眼科之前房积液,雷诺⽒病等。
【中医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药西⽤】具有抗休克、抗缺氧缺⾎、强⼼、催眠、增强机体免疫能⼒等作⽤。
【处⽅⽤药】葱⽩四茎⼲姜⼀两(3g)附⼦(⽣,去⽪,破⼋⽚)⼀枚(5g)随证加减⽤药:若寒甚者,加桂枝、吴茱萸,以温阳散寒;若⽓虚明显者,加⼈参、⽩术,以益⽓补虚;若⼼烦者,加五味⼦、桂枝,以益⼼除烦等。
【煎服⽅法】上三味,以⽔三升,煮取⼀升,去滓。
分温再服。
【⽅证研究】阳⽓虚弱⽽不能守护,则⼼悸,怔忡;阴寒困扰肆虐⼼神,则⼼烦;阳虚不能固护阴津,则汗出;虚阳外越,则⾯⾚;阳虚不能温煦于外,则⼿⾜逆冷;阳虚阴寒充斥于下,则下利清⾕;阳虚不能温养神明,则精神不振;寒⽓凝结不通,则少腹冷痛;阳虚不能固摄于下,则⼩便清⽩;⾆淡,苔⽩,脉微均为⼼肾阳虚戴阳之征。
其治当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中附⼦、⼲姜⼤⾟⼤热,伍以葱⽩味⾟⽽润,急通上下阴阳以交合,并使附⼦、⼲姜⼊阴⽽和阳,以愈戴阳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白通汤加味治疗戴阳医案案例
(1)车某,男,74岁。
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
自拟温补汤剂服之,病未减轻,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
头昏体痛,面赤高热,神志恍惚。
体温39℃,诊为感冒高热,注射庆大霉素,高烧仍不退,病势危重,邀范先生急诊:高烧已3日,阵阵昏迷不醒,双颧潮红。
虽身热异常,但重被覆盖,仍觉心中寒冷。
饮食未进,二便闭塞。
脉微欲绝,舌淡润滑,苔厚腻而黑。
分析患者高热,神昏,面赤,苔黑,二便不通,似阳热之象。
但虽高热,反欲重被覆身;身热面赤,而四肢厥冷;二便不通,却腹无所苦;苔黑厚腻,但舌润有津;高烧神昏,无谵妄狂乱之象,而脉现沉微。
参之年已古稀,体弱气衰,实一派少阴孤阳飞越之候,生气欲离,亡在顷刻。
虽兼太阳表证,应先救其里,急投通脉四逆汤加葱白,直追散失欲绝之阳:
制附片(久煎)、干姜各60g,生甘草30g,葱白60g。
服2剂,热退,黑苔显著减少。
阳回而阴霾初消,阴阳格拒之象已解。
但头痛、身痛表证仍在;肾阳虚衰,不能化气,故仍二便不利。
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驱其寒而固其阳,加葱白生少阳之气:
麻黄10g,制附片60g(久煎),生甘草20g,葱白120g。
服4剂,头不觉昏,二便通利,黑苔退尽,唯身痛未除。
虽阳回表解,仍舌淡,肢冷,阴寒内盛,呈阳虚身痛之象。
宜温升元阳而祛寒邪,以四逆加辽细辛主之:
制附片60g(久煎),炙甘草20g,干姜30g,辽细辛6g。
服2剂,余症悉除,以理中汤加味调理之。
(范中林治案)
点评:本例高热,面赤,二便不通,双颧潮红,颇似阳热之象,但脉微欲绝,脉证不符。
而舌淡润滑,提示阴寒内盛;苔黑而润滑有津,乃肾水上泛;脉微欲绝,则系少阴典型脉象。
总之不可误认为阳热,实为阴寒内盛,虚阳外浮之象。
范氏辨证精细,步步推理,令人信服;先救其里,后解其表,处处以阳气为本,全案3次处方,每次
仅4味,药专剂重,颇显经典火神派风格。
范氏辨识阴证,有一突出之处,即强调舌诊的关键意义,他总结的“运用四逆汤的基本要点”的第一条就是“舌质淡白,苔润有津”。
事实上,重视舌诊正是郑钦安总结的“阴证辨诀”的最重要之处。
(2)施某,女,17岁。
因发热持续不退治疗未愈,前医曾用葛根芩连汤、银翘散和白虎汤等方而发热日增,求诊于戴氏。
现症见:高热,全身冷汗不止,声低息短,四肢逆冷,面赤如殊,身重难以转侧,二便如常,不思饮,舌青滑,右脉沉细,左脉浮大无根。
证属阴寒过盛,虚阳上越之假热证,治宜交通阴阳,收纳元气,方用白通汤:附片60 g,干姜12 g,葱白3茎。
附片先煎煨透,舌尝无麻味后,再下余药。
2剂。
上方服药1剂,发热及病情如故。
戴氏认为药已对证,疗效不显,是由于阴寒格拒过盛,药不能直达病所。
应从阴引阳,本着“热因寒用”治则,于原方加猪胆汁数滴,童便1杯。
服后热竟全退,冷汗亦止,面赤身热大为减轻,唯四肢尚冷。
继以干姜附子汤峻扶元阳,交通上下:附片60 g,干姜15 g。
服后诸症悉愈。
(戴丽三治案) 点评:戴阳证之高热、面赤之象最易与实热混淆,若不细加审究,极易误治。
患者虽高热不退,但全身冷汗不止,声低息短,肢冷,脉浮大无根,皆系内寒之所在,已显阳脱之象。
发热、面赤则为戴阳之证。
结合前服寒凉不效,认定为真寒假热之戴阳证,急用白通汤回阳收纳。
但因阴寒格拒,初不显效,后于方中加猪胆汁、童便反佐,服之方验。
可知此证反佐之道不可忽也。
(3)王某,男,39岁。
身热面红多汗,倦怠,手足心热,脉沉细。
舌略淡,多津,此阴盛格阳之证。
处方:附子60 g,干姜、炙甘草各40 g,西砂仁20 g,肉桂5 g(研冲)。
3剂。
复诊:药后身阵热、面红、多汗皆好转。
直予白通汤治之:附子80 g,干姜60 g,葱头8个。
(曾辅民治案)点评:本案身热面红,判为“阴盛格阳之证”,先予四逆汤投治,其温阳潜纳之功要缓于白通汤,得效后,坚定原来判识,故曰“直予白通汤治之”,包含一种谨
慎。
(4)李某,女,51岁。
身阵阵发热,出汗,颜面时潮红已3日。
舌淡,痕显,脉沉细,尺不显。
神倦,眼欲闭,无力张目。
1周前额上、下颌部出疹子,自服玄麦颗粒冲剂后现上症。
患者素有肠胃不适之症。
此阴盛格阳,药误而成,诚告知。
处方:附子70 g(先煎),干姜40 g,葱头6个。
3小时服1次,2剂。
服药3次后身热、面红消失,精神均明显好转。
(曾辅民医案)
(5)病毒性心肌炎:李某,女,39岁,友人妻。
因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月余,现已病危,医院已下4次病危通知书,邀我前往诊治:患者平卧在床,两眼微闭,面红,已输液红霉素近20天仍高烧不退,无力答话,睁眼或稍偏头则眩晕大作,饮食不下,脉沉微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边尖有齿痕,四肢厥冷。
辨为阳虚欲脱,已成戴阳证,拟白通汤回阳收纳,以挽一线生机:附片100 g,干姜24 g,葱头3茎。
2剂。
药尽发热渐退,面红已消,能起坐食粥,欲脱之阳已渐复,仍短气乏力,心悸时眩晕作,更以真武汤温肾扶阳,镇水宁心:附片100 g,生姜3片,白术15 g,杭芍10 g,茯苓30 g。
服药2剂后,大有好转,已能起床自理,露出笑容,心悸眩晕未作。
续投以大回阳饮强心固肾:
附片100 g,干姜24 g,上肉桂、甘草各10 g。
服药1周出院,调理月余恢复工作。
(顾树祥治案)
点评:本例阳脱于上危在旦夕,万不可识误认高烧、面红而为阳证。
生死之间,差以毫厘,谬之千里,全在神情萎靡、四肢厥冷处着眼为是。
急用白通汤回阳固脱,继以真武汤温肾扶阳,后用大回阳饮挽回生机。
皆以原方投用,药简剂重,体现了乃祖吴佩衡风格。
(6)倪某,女,34岁。
1983年冬不慎煤气中毒住院抢救,又食生冷而致腹泻,输液3日而下利不止,邀顾氏诊治:日下利十数次,便中带血,干呕烦躁不安,食不下,饮水即吐,面赤肢冷,舌苔淡白,
脉微欲绝。
治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扶阳育阴:
附片100 g,干姜24 g,葱头3茎,鲜猪胆汁1个。
嘱其每服药1次,针刺10余滴兑服。
服药1剂,面赤已退,干呕渐平,心烦大减,2剂尽,脉缓有神而诸症渐愈,继以四逆汤、附桂理中汤调理而愈。
(顾树祥治案)点评:与上案相比,本案除厥逆、脉微、面赤等戴阳证表现外,多了“干呕烦躁不安”之症,恐阳药格拒不纳,因加猪胆汁之苦寒反佐,此系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