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标签:麻黄附子细辛汤;尿频;窿闭;验案1病例介绍1.1尿频1.1.1患者,男,70岁,农民,四川省剑阁县元山镇人。
主诉:尿频。
首诊,2011年1月13日。
患者行走二十余步路,脐下至大腿上就开始发热,随即急迫小便,小便量少,点滴而已,甚感全无,休息片刻,上述情况缓解。
且双腿双下肢发冷、麻木,腿冷至膝,腰骶疼痛,阴天加重。
脚心(涌泉穴处)发烧。
嗜睡、精神差、心慌。
大便干燥,舌质红、苔水滑,脉细、脉代。
听诊闻及早搏。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过缓,心率47 次/min,伴心律不齐、房早。
(2)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诊断:尿频。
病机:阳虚湿滞。
治疗:湿阳化滞。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麻黄10 g,黑附片(先煮)10 g,细辛6 g,大黄10 g,两付,水煎口服。
1.1.2二诊二诊于2011年1月18日。
自述:第1次服药当晚,饭前喝了约300 ml面条汤,饭后因某种原因多服药约900 ml。
可是,服药当晚只2次夜尿,以前夜尿不小于8次,且晚餐不敢吃稀饭。
现行走五十余步时,才局部发热,急迫小便症状显著减轻,只是小便有烧灼感,自感很有精神了。
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率67次/min;(2)左前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处方:1月13日处方加滑石30 g,二剂,水煎口服。
1.1.3三诊三诊于2011年1月22日。
患者今日赶集,恐不能按时返家,故将2次药量一次服完。
14点左右来诊。
自述:行走百余步,方有局部发热,小便感、量不多。
口干不欲饮,大便不成形,肛周湿润,肛门烧灼,手足发冷,但脚心已不烧。
嗜睡、脉浮有力、舌质红、苔薄滑。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黑附片(先煮)10 g,人参15 g,甘草6 g,白术20 g,干姜4 g,黄连10 g,苦参20 g,生地榆20 g,丹皮10 g,猪苓20 g,两付,水煎口服。
1.2癃闭患者,男,45岁,医生,本院职工。
主诉:小便闭塞、欲便不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经方医案)尹××,女,二十五岁。
产后六日,因右侧乳房患“急性乳腺炎”赴某医院就诊,经用青霉素等针药治疗,病情不减,又改延中医外科诊治,认为系热毒所致,当即投以清热解毒之剂,外敷清热消肿软膏。
连用五剂,诊治十余日,寒热不退,右侧乳房红肿疼痛反而日渐增剧,遂延余诊视。
证见:患者发热而恶寒,清晨体温37.4℃,午后则升高至39℃左右。
头疼,全身酸痛,右侧乳房红肿灼热而硬,乳汁不通,痛彻腋下,呻吟不止。
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入眠,精神疲惫,欲寐无神。
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而含青,苔白厚腻。
此系产后气血俱虚,感受风寒外邪,致使经脉受阻,气血凝滞。
后又误服清热苦寒之剂,伤正而益邪,遂致乳痈加剧。
法当扶正驱邪,温经散寒,活络通乳。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附片30克麻黄9克细辛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王不留行9克炙香附9克生姜15克甘草6 克次日复诊。
昨日连服上方二次,温覆而卧,数刻后则遍身漐漐汗出,入夜能安静熟寐,今晨已热退身凉,顿觉全身舒缓,头身疼痛已愈,右侧乳房红肿热痛减去其半,稍进稀粥与牛奶,痛苦呻吟之状已减,脉已不紧,沉细和缓。
舌质青色已退而转淡红,苔薄白,根部尚腻。
此乃证虽见效,然余邪未尽,气血未充,继以扶阳温化之法治之,方用茯苓桂枝汤加味。
茯苓15克桂枝15克川芎9克通草6克细辛3克炙香附9克苡仁15克附片45克生姜15克连服二剂,右侧乳房红肿硬结全部消散,乳汁已通,眠食转佳。
唯气血尚虚,以黄芪建中汤调理善后,连服四剂,诸证获愈。
半月后,乳汁渐多,又能照常哺乳。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各家论述《注解伤寒论》: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医方集解》: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古方选注》: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汗证无论外感及内伤疾病都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内伤病中往往成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是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局部汗、黄汙等,其中自汗:即无时无故澉然汗出者。
盗汗:睡而汗出,醒来乃止者。
局部汗: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
黄汗:汗出黄色,染衣。
可见于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临床当分虚实,辨其寒热,多分型为:肺胃失调型、阴虚火旺型、阳气虚微型、湿热蕴蒸型、正邪交争型等。
根据《新中医》1991,(8):17,姜兆友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阳虚之五更汗1例。
处方:麻黄9克(蜜炙),甘草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后人),葛根15克。
6剂痊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享
首先分享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三则有效医案,
案一,2018年12月以来,北京的冬天一直未下雪,天气寒冷,患者女50多岁,咳嗽,咽干无疼痛,血象无异常,舌淡右脉沉细,麻附细加苓术、苏子、前胡等,后咳嗽消失。
案二,老年患者因为腰痛给予针灸治疗时,自述尿频多年,尤其是晚上起夜7-8次,痛苦不堪,诊脉右三部脉沉细,麻附细汤加菟丝子、韭菜子固肾调理半月,后起夜3次左右。
案三,2019年2月份我回到山西老家,本家一婶婶,自述最近白带突然增多半月余,伴腰酸,面白,舌胖大水滑,右尺脉沉细,选方麻附细加甘草干姜苓术汤加减,6付有效后,后续服12付,症状十去八九。
我对麻附细汤的使用,主要源于跟诊徐书老师的医案学习及老师的讲座。
老师对麻附细汤的认识更加深邃、使用更加广泛,这里就不一一而论。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

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展开全文附一;李可老中医,麻黄附子细辛汤,典型医案一例;扬某,女30岁,患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咽痛,经治三日,注射青霉素800万单位,服银翘散2剂,病势有增无减,邀余诊视。
见患者面壁蜷卧,盖两床棉被仍寒战不已。
面色青灰,白睛尽赤,扁桃体微肿,色鲜红,体温39.5,查其双膝冰冷,腰痛不能转侧。
饮些许桔子汁,便觉胃寒嘈杂。
时时思睡,又难以入寐。
苔白润而不渴,脉沉细微。
从症状看,有太阳伤寒表实证,从脉象沉细,欲寐蜷卧看,又为少阴之本证;而目赤,咽痛,高则又似温邪。
当时正值流感流行,门诊病人十之八九,属银翘汤证。
而前医用银翘汤2剂,病反加重,颇滋疑惑。
乃详询病史,如得悉素有食少便溏,五更泄泻之恙。
较常人畏风冷,腰困痛,时欲躺卧等情,此证素体阳虚无疑。
肾元虚惫之人,感邪多从寒化。
《伤寒论》辩内外之热,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可见此目赤,咽痛,高热俱属假象。
咽部之鲜红色,等同“面赤如妆”(曹炳章云;舌红并非火)也是寒象。
乃断为寒邪直中少阴,心肾交虚,妄用寒凉,重伤肾阳,致正气不支,无力鼓邪外达。
伤寒少阴篇有“少阴病脉沉反发热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一条,基本合拍,但仍偏于攻邪。
患者虚多邪少,亟需顾护下焦元气。
乃疏一方;麻黄10克,附子18克,细辛10克,肾四味120克,当归30克,仙茅巴戟各15克乃麻附辛合二仙汤去知柏,加肾四味,以鼓舞肾气。
服后得汗,安睡一夜,次日痊愈,目赤咽痛也退。
因脾肾久虚,嘱原方去麻附辛,加党参30克,灵脂15克,生芪30克,炮姜10克,5剂,以健固脾肾。
4年后偶遇街头,见患者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据云;其多年缠绵不愈之五更泻竟也获愈,体质增强。
往昔每月患感冒三五欠,病愈之后4年来只感冒一二次。
肾者本也,本固则枝荣。
古人谓;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洵非虚语。
论;本条病例,非常典型,脉沉反发热者,脏病连经,咽痛者,少阴脏寒,亡阳之象也,此在少阴篇已经说明;又在太阳篇说明,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在太阳总纲二,申明寒热,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在太阳篇已经把太阳证说明,故在少阴篇就不在重复太阳证,对于脏病连经的,辩证与病理方药,也给出了提纲,剩下就是要多读病例多临床,积累经验,融汇贯通。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六经皆有发热,杂病亦多常见。
本证乃寒邪外侵,肾阳不足,寒客脉络,阴阳相争所引起的发热。
此方证之发热临床中常兼见:低热无汗,恶寒倦卧,面色白,精神萎糜,口淡不渴,苔白多津,四肢欠温,脉沉细或浮而无力等症。
我们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阳虚发热,尤对年老体弱,感受寒邪,用之多能取效。
实践体会、病邪在表、内挟阳虚,麻桂柴胡之方不宜解其外;入里而不深,外兼表邪,真武四逆之法不能温其内,所以此方发表温经最为合适。
附子麻黄需用9至15克为宜,临床运用甚多,从没有出现过麻黄发汗亡阳之反应,服药仅为微汗出。
现举临床治验:李××,女,49岁,1978年6月15日诊治。
患者素体虚弱,近半年来右半身似有虫行皮中感,10日前突然晕倒,舌蹇语拙,右半身偏瘫,初见喉中痰鸣,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症状改善,但余留低热不退,继处小柴胡,银翘散,藿香正气散等中药和西药治疗,发热仍未好转。
证见:低热无汗,形体消瘦,面色的白,精神萎糜,右半身偏瘫,言语不利,吐字不清,恶寒无汗,四肢欠温,口淡不渴,苔白多津,舌体右斜,脉迟细无力,血压:14.7/8.0KPa,体温:37.8℃。
此为肾阳虚衰,寒客脉络。
盖全身气血的运行靠阳气的推动,由于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导致气血凝滞,痰湿内生,用化痰祛湿之剂其湿痰稍减,但阳虚仍不能鼓气血之行,寒湿之邪留滞经络,郁发低热,用清热和解,解热等药不效的原因也就在于外不能祛其寒;内不能壮其阳。
观其脉证,思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投此方试服。
方用:黄芪30克,炮附子12克,细辛4.5克,麻黄6克,当归15克,嘱其频服。
上方服2剂,身微汗出,体温正常,出人意料的语言清楚,能自述病情,继以上方加活血益气药物调治服30余剂,能弃杖行走,生活自理,参加劳动,2年后追访一如常人。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医案举例】1.太少两感证(感冒)医案蒋尚宾妻,年62岁,住宁海东路蒋家。
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
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
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
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
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
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
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
(《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王经邦治案》81页)原按: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内,然必佐细辛,从阴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从外解,有是病竟用是药,非精研《伤寒论》者不办。
2.失音医案李某,女,48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失音2天,伴咽喉微痛,吞咽不利,恶寒,无汗,口不渴,咽部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为风寒入于少阴。
治当温经解表。
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细辛4.5g,附子12g,桔梗12g,北杏仁10g,甘草6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而愈。
(许文东《国医论坛》1998;6:15)原按:《杂病广要·瘖》说:“暴哑声不出,咽喉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之。
”足少阴之经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
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
故用附子温肾,麻黄、细辛发表散寒,而细辛入少阴经又为引经药,桔梗、北杏仁宜肺利咽喉。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奏捷效。
3.心悸(心动过缓)医案盛某某,男,65岁。
1994年12月8日就诊。
有“冠心病”史。
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不满40次,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1、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聋医案案例(1)王某,女,36岁。
1周前洗衣过程中突然停电,洗衣机不能用而改用手洗。
时值隆冬,在冷水中浸泡将近3小时。
下午开始恶寒,发热,出现耳鸣。
耳鸣停止后,听力减退。
次晨两耳一点声音都听不见。
治疗1周,没有效果,求治于卢氏:身体比较瘦弱,精神较差,目光黯淡,面色青灰,听力基本没有,唯一症状是微微感到恶寒,身痛,但是都不明显。
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略绛,苔白,薄腻苔,脉沉紧。
根据临床表现,认为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二阴,法宜温肾,宣肺,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90 g,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75 g。
1剂后汗出,出汗过程中突然觉得耳朵一声硬响,不到3秒钟,一下完全听得到声音。
2剂后,恶寒,身痛完全消失。
精神还觉不足,乏力,认为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上越,用附子理中汤3剂,得以恢复。
(卢崇汉治案) 点评:本例暴聋与卢氏前面所治暴哑案,病机相似,用药类同,疗效亦佳。
(2)朱某,女,27岁,会计。
患者在20多天前行剖腹产,此后一直多汗潮热,2天前因天气酷热难当,不听家人劝阻,洗冷水浴1次,当晚即身痛项强,晨起双耳听力模糊,耳心阵发掣痛,自服重感灵、感冒通不效。
现症见:面白,夹鼻青灰,脘闷厌油,恶寒汗不出,两手指掌发紧发胀,舌淡,苔白厚,六脉沉细而紧。
证属寒湿袭虚,外郁肌腠,内闭少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 g,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5 g,羌活、苍术各15 g,生姜20 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上方服2剂,汗出,身、耳痛愈,听力恢复。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原按:本例患者,大寒袭虚,肺气闭郁不宣,肾命气化不行,气闭津壅,窍隧不利,而成暴聋之证。
治用温化肾气,开宣肺气。
肾气化则气津升降有序,流行无碍,肺气宣则寒凝解散,窍隧顿开,耳聋自愈。
2、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中耳炎医案案例(1)张某,男,59岁。
两天前左耳中耳炎发作,耳道肿胀,流黄水,闷痛,适逢淋雨,致以头痛昏沉、低热、汗少、嗜睡、咽痛、不渴。
舌淡胖润,苔白,脉弦。
此证属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乃的对之方:处方:麻黄10 g,附子15 g,细辛5 g。
(张存悌治案)1剂后汗出溱溱,低热解除,头痛、耳道肿痛显减,再剂痊愈。
(2)童某,男,5岁。
左耳流脓,发高热,体温39.7℃,西医诊为中耳炎,曾用青霉素等药,发热未减,流脓依旧,延余诊治:左耳中有清稀脓液渗出,精神委顿,有“但欲寐”之势。
二便通畅,舌质青滑苔薄白,脉沉细。
肾开窍于耳,今寒邪侵入肾经,滞子耳窍,故现上述诸症。
治宜温经散寒,鼓邪外出,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附片30 g,麻黄6 g,细辛3 g。
服1剂后,发热即退,面色唇口转红,脓液转稠,脉转弦数,舌质转红。
病已由寒化热,所谓阴证转阳,其病易治。
宜用清肝降火之剂,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 g,栀子3 g,黄芩、车前子、柴胡各6 g,生地15 g,泽泻6 g。
服3剂后,耳中流脓渐止而愈。
(戴丽三治案)点评:凡遇寒邪外遏,宜先予温经散寒,待表邪已祛,转入温扶。
但若阴证转阳,则应施以清凉。
本例因小儿生机旺盛,易虚易实,故1剂温扶而立见转阳。
若系成人、久病,虽数剂温扶亦难有此明显转机。
临证之际宜注意患者年龄、体质、病程及服药反应。
尤须注意阴证转阳之际,切勿泥执温扶,所谓药随证变,见风转舵是也。
3、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哑医案案例(1)王某,男,53岁,饲养员。
3年前,因采割饲料时遇雨湿衣,当晚即发烧,咳嗽,声音嘶哑,经中西医药治疗后咳止,烧退,但音声愈闭,后经多次治疗无效。
现症见:闻其声嘶近绝,面色苍白,舌黯,苔灰滑腐厚,六脉沉细无力。
证属寒闭太阴,湿阻少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20 g,制附片50 g(先煎100分钟),细辛8 g,桂枝15 g,苍术20 g,草果15 g,茯苓30 g。
复诊:上方连服4剂,汗出,苔退,音声恢复。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点评:本例暴哑,寒邪下闭肾气,上闭太阴肺气。
患者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气化不利,水湿阻滞经脉而障碍发声,发为本病。
治以外散寒邪,内化水湿。
麻黄附子细辛汤开宣肺气,温暖肾气,表里同治,确为治寒湿暴哑之的对良方。
(2)某男,教师,56岁。
两个月前突降大雪,穿衣很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表证,连服解热镇痛片3片,出了大汗,头痛减轻。
第二天,发现声音全哑。
迭治3周乏效,求治于卢氏:身体壮实,刻下感觉疲倦,人有倦容,因为失音,以笔述症状: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
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沉紧。
分析:患者已过中年,阳气逐渐衰落,由于突受其寒,由太阳直达少阴,加之过服发汗药物,阳气更损,肺窍更加闭塞,而致声音暴哑。
病机核心就是少阴经脉凝闭而导致暴哑。
从舌脉、症状来看,认为是寒中太少二阴所致暴哑,治疗宜宣肺、温肾、暖脾,用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75 g(先煎2小时去其麻,煎熟,煎透),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60 g。
1剂后,汗大出,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声音能够发出一点。
2剂后,头痛、项强、身痛、恶寒完全消失,声音恢复正常。
微微感到乏力,去掉麻黄、细辛,加桂枝30 g,淫羊藿20 g,砂仁15 g。
2剂后体力完全恢复。
(卢崇汉治案)。
点评:本案因突然受寒而致暴哑,太阳表实,脉象沉紧,判为寒中太少二阴引发,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温阳、宣肺、暖脾,药精量重,疗效明确。
4、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盲医案案例(1)周某,男,43岁。
25天前因为救一落水儿童,全身湿尽。
回家后拥被而卧,一直没有温暖过来,导致彻夜不寐。
第二天醒来,双眼昏黑,失明,仅存光感。
伴有头痛,一身疼痛,恶寒。
眼科检查,双眼及眼底均没有问题,颅内检查也无异常。
治疗1周后,没有改善,拖到20多天,求治于卢氏:精神较差,面色欠红润,青白相间,气不足的一种面色。
全身有不灵活感觉,恶寒不明显。
两眼仅仅有光感,连手指都看不见。
舌淡而润,苔白腻,脉沉细,略紧。
认为虽然没有明显的寒证,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致暴盲。
治宜宣肺温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制附片90 g,麻黄、辽细辛各15 g,生姜95 g。
1剂后,感觉身上汗出,微微有一点点汗,全身不灵活、不舒服的感觉消失,身痛亦消失,两眼光感增强。
2剂后,能够数指,辨清1 m 以内的人形。
原方5剂后,视力恢复正常。
(卢崇汉治案)点评: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开窍于耳,其经脉穿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发音、听力、视力,都有密切关系。
寒为阴邪,最能损伤人体阳气,重寒、大寒袭人往往长驱直入,直中三阴。
一旦伤及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及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伤及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
是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之寒邪;细辛走经窜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既可助麻黄表散风寒,开通上焦清窍,还能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
所以此方具有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
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起到“极铁的疗效”。
(2)宋某,男,52岁,中医师。
患者自冬以来两眼视力骤降数日就诊,自述日前以冷水洗脚后当夜遗精,次日目盲不能睹物,曾自治方用驻景丸、丹栀逍遥散加味等中药治之,无效。
现症见:脘闷增剧,温温欲吐,面色苍黯,双手冰凉,测其视力,仅能数指,舌淡,苔灰滑,六脉皆弱。
证属脾肾阳虚,寒中太少二阴,治宜温阳解表,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5 g,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5 g,干姜10 g,茯苓20 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上方连服4剂,汗出尿畅,胃和目明而愈。
(《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陈潮祖治案)5、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急惊风医案案例朱小弟,生甫两月,禀赋单薄。
某日因感风寒而病,身热咳嗽,不思乳食,多啼声。
医以清热解表之剂,热不退,发惊惕。
又复以追风清热镇惊等法以治之,竟沉迷不乳,体若炭,自汗肢冷,咳嗽喘挣不已,痰声辘辘,时作角弓抽掣,奄奄一息。
后延余诊之,指纹青黑透关,面唇均含青象,舌白而腻。
此为风寒误治引邪入于阴分,阳不胜阴,虚阳浮越于外,法当扶阳驱寒。
附片20 g,炮姜、半夏各6 g,北辛2 g,生麻茸2 g,茯苓10 g,甘草3 g。
频频喂服,1剂尽,汗出,热退其半,已不发惊抽掣,喘咳减,始能吮乳。
再剂病退七八。
去麻、辛,又服2剂后,诸症悉除。
(吴佩衡治案).6、火神派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下肢痹证医案案例(1)刘某,男,36岁。
环跳穴处疼痛2个月不愈,痛引腰中,痛剧不能转侧,且艰于行动,脉沉细而紧,舌淡苔白腻。
此为风寒之邪袭入少阴,以祛风散寒温肾之品治之:制川乌、制草乌各30 g,附片90 g(以上3味,开水先煎透),麻黄9 g,细辛6 g,生姜9 g,独活15 g,甘草6 g。
上方仅服1剂,疼痛即减,知药已对症,守上方令其再服2剂,隔日1剂,先后共服3剂,疼痛全愈,唯觉腰膝酸软,脉细弦,为病后体虚,肝肾不足之象,拟下方令其常服:枸杞子、巴戟天各24 g,补骨脂15 g,益智仁12 g。
(李继昌治案)点评:此症环跳穴处疼痛,痛引腰中,痛剧不能转侧,李氏判为风寒袭入少阴,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川乌、草乌、独活、甘草,药精量重,1剂痛减,3剂痊愈,手段不凡。
(2)李某,女,57岁,农民。
右膝关节肿痛数年,多方治疗时好时坏,近来有加剧之势。
现症见:右膝关节肿痛,发凉,白天行走困难,活动后肿胀加重,畏寒肢冷,腰背酸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属肾阳亏损,阴寒凝滞,关节经脉闭阻。
治宜温肾扶阳,散寒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熟地:生麻黄30 g,制附片60 g(先煎2小时),细辛10 g,熟地黄100 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同时用白芷细末100 g,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每天1~2次。
复诊:服药加外敷白芷粉,全身微微汗出,右膝关节疼痛大减,肿消,原方药再进3剂,以巩固效果。
(傅文录治案)原按:膝关节肿痛老人多见,一般方法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高年体弱,肾阳亏损,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凝滞之所,阴寒闭阻经脉,不通则痛。
方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重用熟地黄以调肾中阴阳,重用麻黄宣通凝滞,结合外用热敷,内外合治,加强了局部的温通作用,故而疗效显著。
点评:本案以白芷细末加白酒点燃热后外敷关节,可供借鉴。
(3)嘉禾李君,当夏历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
诊之,脉沉紧,舌苔白,口中和。
曰:此风寒直中少阴,法当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气暑热若此,麻黄与细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余曰:“此方并不发汗,非阅历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