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分析调研资料

合集下载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时间:2020年08月02日编稿:作者二第一篇: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爱护与利用调研报告《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爱护与利用调研报告姓名:康一林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爱护与利用调研报告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闻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备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

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

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

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造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吸收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

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魄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进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何经验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何经验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何经验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北京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

首先,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北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石。

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法规和政策,明确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以及相关责任主体。

这些法律法规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清晰的准则和强有力的保障,使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规划层面,北京高度重视整体规划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引领作用。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严格控制周边的建设活动,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和环境不受破坏。

例如,对于故宫周边区域的建设,就有着严格的高度、体量和风格限制,以维护故宫的庄严和雄伟。

资金投入也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政府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文物的修缮和维护,还用于改善周边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等方面。

比如,对颐和园、天坛等皇家园林的修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得这些园林得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在保护过程中,北京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高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文物保护专家、古建筑修复工匠等;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重要项目的论证和指导,不断提升保护工作的水平。

北京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也颇具特色。

将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了众多知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参观故宫、八达岭长城等,领略历史的魅力。

同时,通过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让历史文化遗产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大众喜爱。

此外,北京还积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与教育的融合。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遗址,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

社会实践调研历史古迹报告2021年9月10日-12日【调研地点】北京市【调研目的】了解并探索北京市著名历史古迹,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以吸取历史智慧,推动社会发展。

【调研方式】1. 实地考察2. 记录图片、视频3. 采访当地居民和导游【调研成果报告】第一章: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在清朝时期是一位避暑山庄,也是当时皇家贵族狩猎和迎宾的地方。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

整个园林以昆明湖为中心,主要景点有佛香阁、石舫、长廊等。

在颐和园,我们了解到清朝时期建筑、园林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皇家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手段。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颐和园是一个非常受人喜爱的地方,尤其是在节假日,前来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当地居民,了解到颐和园向游客免费开放的一些政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支持和赞许。

我们还听取了导游的讲解,了解到颐和园背后的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故宫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皇家宫殿博物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我们在对故宫进行调研时,不仅仅是对宫殿的建筑结构进行了了解,还参观了其中的一些珍贵文物和历史遗址。

我们了解到,在清朝时期,故宫曾经是举行文化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外国游客,他们对故宫的宏伟和历史底蕴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和敬意。

第三章: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坐落在北京市南部,总占地面积约273公顷。

天坛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为严谨的祭祀建筑群。

我们在实地调研时,不仅对天坛建筑进行了考察,还了解到了天坛所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文化和宗教思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当天坛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关于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XX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

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

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

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xx工作。

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

同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与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京市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

首先,北京市的历史遗产包括了众多古建筑和文物。

例如,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为了保护紫禁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等。

此外,北京还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提升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国际影响力。

其次,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古建筑,还包括了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文化。

例如,北京的传统工艺品如景泰蓝、雕漆和剪纸等,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

为了保护这些手工艺品,北京市鼓励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并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文化艺术。

此外,北京市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例如,北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节日,北京市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展览,让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和参与其中,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古建筑、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北京市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符号需要保护。

例如,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北京市仍然努力保护和修复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北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名人的文化符号,如孔子庙、文庙和圆明园的文化遗存等,以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北京市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古建筑的保护面临着困难。

因此,北京市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历史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

尽管北京市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漠视。

因此,北京市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历史与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北京遗址的挖掘及文物保护

北京遗址的挖掘及文物保护

北京遗址的挖掘及文物保护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悠久的北京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北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自然也有着许多古代遗址。

北京遗址的文物非常丰富,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古代建筑物的保存时间有限,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址大量毁坏、消失。

因此,北京的遗址挖掘和文物保护的工作至关重要。

北京地域辽阔,历史上有着许多重要的遗址,如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这些古代遗址都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除此之外,北京还存在许多未经发现和挖掘的古代遗址。

这些未被发掘的遗址往往掩埋在城市建设的土地下,暗藏着历史和文化的宝藏,等待着挖掘者的发掘。

首先,对于挖掘新遗址,文物保护部门需要进行周密的文物调查和分析,才能确定古代遗址的位置和可能的遗址类型,依此确定挖掘范围和方案。

在挖掘期间,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小心谨慎地使用挖掘设备,以免损坏价值珍贵的古代文物。

同时还需要对挖掘出来的文物进行整理、清洗、标记等工作,完善文物档案,并保持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在文物保护方面,有几个方面需要格外关注。

首先是保护文物的安全。

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定期检查,防止文物被盗或者失窃。

文物加强保管,好比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一样。

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对文物的收藏、保管进行管理,并加强保安设施,确保文物的安全。

其次是进行文物修缮和复制。

对于古代文物来说,时间的流逝使得它们受到了日晒雨淋等自然破坏。

文物保护部门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修缮工作,维护文物的完好,延长文物的寿命。

如果文物受到了无法弥补的损坏,文物保护部门还需要进行复制或者翻制,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原有价值。

北京遗址的挖掘和文物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

对于古代文物的保护,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更是为了让后代人了解自己的历史渊源,并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成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加强对北京遗址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重点关注文物安全和档案完善,使得北京文化得以承传下去。

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北京文化遗产考察报告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北京的文化遗产,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考察内容1.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故宫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书画、陶瓷、玉器、铜器、漆器等。

通过参观故宫博物院,我们深入了解了明清两朝的宫廷文化和历史。

2.长城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长城起于东部的山海关,绵延数千公里,至西部的嘉峪关。

在长城的沿线,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古关隘和敌楼。

我们沿着长城徒步,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

3.颐和园颐和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也是北京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湖泊为主体,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园内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和景点都极具特色。

我们通过参观颐和园,了解了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和造园技术。

4.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之一。

我们通过走访南锣鼓巷等典型的北京胡同,了解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一座典型的四合院,了解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考察总结通过本次考察,我们对北京的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们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好这些遗产不仅是为了保留历史,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

其次,我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工作。

最后,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工作。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

四、建议和展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北京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调研报告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德胜门与元大都城垣遗址蓟、燕、幽州、南京、中都、元大都、京师、北平……北京作为首都,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仅拥有现代化大都市的称号,更是全世界千年古都中的代表者。

这样一座跨越了三千个春秋,见证了八百六十年都城变革的古老城市、历史名城,在我的心中,不是一个象征着政治、经济发达中心的缥缈符号,而是我那古老、有文化、而又温情脉脉的家乡,这份古老,文化与温情脉脉,来源于那浓浓的京味儿,而浓浓的京味儿,就是从那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源源不断的散发出来的。

但是,历史的变迁,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让这股味道慢慢褪去,似乎又藏进了一座座宫殿,一垛垛城墙中去了。

然而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独立,之所以区别于他者,正是靠着这些历史与文化带给我们的韵味,带给我们的精神,这是我们灵魂中的烙印。

因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就迫在眉睫了,并且,北京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萃取南北之长、细致优雅和包容大气并具的特点。

作为七朝古都,北京自古以来智力资源优越,因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更具完整性,较好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艺术形态。

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资源,北京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同时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可利用的对象,利用好这些遗产,也会带给我们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我的父辈祖祖辈辈生活在XXX,母亲一家是世代居住在XXX的老北京,而我至今仍居住在XXX,所以我对这一带是有着浓浓的感情的。

我出生在九十年代,虽然不曾见过北京孩子在北海一边摇着船桨,一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自豪样子,也不曾吃过两分钱一簸箕的酸甜西红柿,但我也住过弯弯的胡同,也趴在小学四合院的砖地上和伙伴儿们玩儿过弹球,我认为我是这座城市中的一份子,这是我的家乡。

雄伟的德胜门城楼、厚重的土城城墙,精雕细刻的小西天牌楼,夏季里荷花盛开的护城河……这些都成为我儿时生活记忆中的不可或缺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姓名:康一林班级:规132学号:201301020223成绩:————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

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

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

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

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

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

一:八达岭长城1.维修长城保护长城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

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

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

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

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

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

修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护。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达岭的品牌形象。

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达岭长城。

对内在景区职工和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并组织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等法律、法规和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举办知识竞赛和保护遗产征文演讲等普及遗产保护知识的活动。

从而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3.发展旅游促进保护自1981年成立延庆县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以来,特区办事处在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

为加强和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由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遗产管理工作,设立文物管理科,负责辖区内长城的保护和管理,日常工作也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科学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对长城进行定期巡查,及时维修出现险情的墙体、敌楼、更换磨损的马道砖,对破坏文物保护标志和乱刻乱画等行为进行制止。

专职管理机构的设立,使遗产保护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

近几年,他们对长城两侧建控区域进行严格控制。

拆除了长城附近大型商业设施22个、长城沿线设置的商业摊点60余个、大型构筑物2处、违章建筑6处,为此,八达岭特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

同时,他们还通过引进人才、开展业务培训等途径来提高管理队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更好地、科学地保护管理八达岭长城打下基础。

保护是核心,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遗产的保护。

只讲保护,不讲利用,保护就失去了为人类社会造福的意义。

因此,只要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将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八达岭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人与日俱增,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是依托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发展壮大起来的。

他们在积极恢复长城原貌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景区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一直控制长城两侧建控区域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

为保护和宣传八达岭长城,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在游览长城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长城知识。

1990年和1994年,特区在景区内远离核心保护区的地方,先后建成开放了展示长城历史和风貌的“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国影院”、水关长城、夜长城、残长城自然风景区等长城文化旅游景点,更丰富和突出了长城文化和特色。

4.制定规划持续发展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在1992年八达岭——十三陵特区总体规划和1998年八达岭特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规划,制定出八达岭大景区总体规划,突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的保护目标和商业区外迁、突出文化氛围、过境路改线、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多项措施。

在规划中,对商业区、办公区、游览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以奥运为契机,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全新理念体现于八达岭长城的发展之中。

现位于商业区的办公楼已迁至景区以外,腾出核心区的土地,用于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进而将重点文物核心保护区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迁移到建控地带以外,实现文物保护区内的高度净化,突出长城的历史文化氛围。

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按照植树种草、间缝插绿的原则,实施立体绿化、美化,为游人创造优质、舒适的旅游生态环境。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舞台,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成为中外游人了解长城历史和文化的课堂,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新的时期,长城有了新的内容,握手和平,传承友谊,世界瞩目八达岭。

长城、和平、友谊的和谐乐章在八达岭长城上奏响。

二:颐和园1.颐和园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的一种杰出表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噪音源思想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世界几大文明的象征代表来描述颐和园的价值,使人们对颐和园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颐和园的管理者从新审视自身的责任,加强管理与研究提出了颐和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延续历史文脉颐和园原名清漪圆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一座以万寿山合昆明湖为主题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模仿杭州西湖而建。

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文化,中国皇家园林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涵纳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皆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手法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给予了生动的展现,颐和园的保护活动,就是要注重发挥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脉的作用,遵循一切实践活动均有出处的原则。

并且,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保护历史,这无疑要求我们要保护这些文化古迹。

3.与历史环境不可分割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国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内涵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文物,建筑,宗教,民俗,戏曲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文化精粹的一个立体锦集,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的保护措施及原则,高大伟)。

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体现在颐和园方面就是可视性景观环境的保护,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了颐和园的周边的建设规划,颐和园在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也极力避免对环境视觉的破坏。

4.文物的保护颐和园的所有物质实体均可视为文物,其中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59万平方米,为实现古建的可持续利用颐和园建立周期性维修制度,年度投资额度超过千万元,为保护古建,削减核心景区70%的商业网点,撤除了园内所有外设商业摊点。

改革开放后,颐和园严格按照传统的设计施工程序,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大了古建筑的修缮力度,恢复东宫门广场,北宫门广场,长廊沿线,动地沿线等处的青砖甬道及路面,丰富和完善了园林古迹景观。

颐和园园藏文物四万余件,品类包括铜,瓷,玉器,家具,杂项等,以晚清工艺为特色,其中也不乏历代文物之精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颐和园先后举办了清华轩和文昌院“园藏文物精品展”,澹宁堂“园藏宫庭家居精品展”,开辟了德和园“慈禧生活用品展”,永寿斋“中国太监历史展”,“赅春园遗址展”等展览。

颐和园内碑碣,石刻以及露天陈设的铜器等文物众多,颐和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以保护。

为减轻酸雨等环境污染对露天陈设,石质文物的损坏,持续开展防腐蚀实验研究,1999年投入80万元全面整修了环湖望柱,修复破损栏杆。

5.与社会发展协调保护的目的是更长久的利用,把当代的成就,过去的珍贵遗产和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适当利用已失去原有用途”的遗产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要”,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园林代表作,以旅游为手段,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外围周边则找出保护地带,控制,统一各种工程措施在造型,时代感,材质,色彩上的谐同,甚至园林绿化也尽量使用传统造园的手法以自然群落方式进行配置,增强社会配置,增强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相互融合。

6.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保护保护遗产及所处环境,不能简单地保持原始和传统,要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给予有力的促进,颐和园加大科研力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考察,检测颐和园保护的各个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保存,维护和管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