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崇实”和“尚变”,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崇实尚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2-0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盐埠岭人。他不仅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而且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震动北宋社会的重要历史人物。

王安石从小就爱好读书,二十二岁中进士后,作过十多年的判官、县令等地方官吏,对当时的腐朽政治和王朝危机有进一步的认识,他留心民生疾苦,努力实践他改革政治的理想,在局部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宋仁宗嘉佐五年(1060),王安石奉召入京,宋仁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翌日任宰相。他在农民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实行变法,对内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势力,对外反抗辽和西夏的侵

扰。这次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的作用。新法的实施,抑制兼并,奖励耕战,有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使北宋王朝一度出事兴盛的气象。从此,王安石以著名的改革家而载入中国史册。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创新的、改革的,他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他一生虽未从事过职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他从实行变法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大大超过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物。他把改革教育,兴办学校作为整个社会政治改革的一方面。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和措施,充满了创新精神,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崇实”和“尚变”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崇实,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特征。他主张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实用性和政治功利性。他要求培养经世致用、文武兼备、学有专长、学用一致、能推行新法、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有用人才。他常说没有人才,不能变法革新,有了法令,要靠人来执行,否则便是一纸空文,毫无作用。他看到了政治要改革,教育必须先行,培养人才是政治革新的关键。

当时人才相当缺乏,里外才荒,上下无人,所以王

安石猛烈地抨击当时教育的根本弊病在于只能造就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为贯彻其教育目的,王安石提出一系列改革教育内容的措施。他反对学校讲授专门分析儒家经典著作的章节句读,他认为用古人的陈言旧说,过时文章,束缚今人的手脚,禁锢活人的思想,极不合理。他还反对用儒家的经典内容来考试,他认为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学懂了也毫无用处,因为它既不能让你成为治理天下国家大事,做制定法令制度的决策人,也不能提高办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做推行政令的执行人,结果变成腐儒废物,做什么也不行。王安石注重实学的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那种死板的拘泥于儒学经典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走联系实际,博学广闻,不耻下问的治学道路。对儒家以外的书,包括被儒家视为异端的各种学说,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这些从政的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民间文学,以及生产实践知识这些历来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轻视的“旁门”“杂学”也必须无所不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他这种开放眼光,恢宏气度和务实精神,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卓然不群的。

尚变,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出特征。为了使教育合于当世之需,王安石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了改革的措施。一是改造科举考试制度。北宋中叶以前,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上仍沿袭隋唐之旧,因而弊病越来越多,内

【开题报告】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王安石词主要特色论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在诗文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但比起北宋其他几位大家,关于王安石的研究显得相对冷清,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其诗文及政治思想,他的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地位。王安石的词留存较少,但数量少并不代表没有研究的价值。对于王安石词,一些论者历来采取褒贬不一的态度。对他的词持批评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李清照,她在《词论》中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对他的词持赞赏态度的人物代表有清代的刘熙载,他指出:“王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惟未能涉乐必矣,言哀已叹,故深情之士无不问然。” 笔者较赞同后一种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认为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主张都赋予了他的词独特的色彩,王安石词在宋词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文将在对王安石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词的主要特色,并探索这些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使人们对王安石的词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引言 一、王安石词的主要题材 ㈠咏史词 ㈡咏物词 ㈢禅理词 ㈣描景词 ㈤闲适词 二、王安石词的主要特色 ㈠脱离艳科 王安石词的创作背景:唐五代以来,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着绮靡的风气,内容大都为男女恋情和伤怀别远,北宋初期的词也大多如此,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的词力求在题材上脱离艳科传统,“一洗五代旧习”。

㈡以禅入词 禅理词在王安石的所有词作中占了很大比重,有11首之多。 1、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的不同评价: 后人对王安石禅理词评价不一,有褒有贬,但笔者认为王安石的禅理词有他独有的特色,从这些禅理词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所尊崇的佛禅思想。 2、王安石禅理词中所体现的佛禅思想 ⑴、以心为本,随缘自适——高扬心灵的地位是为了解脱世间的烦恼。 ⑵、“忘机”——心灵创伤的自抚。王安石的禅理词大都作于罢相后,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心灵中或多或少投下了阴影,他只能在禅境中忘怀世间的纷争,寻求心灵的抚慰。 ㈢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王安石就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王安石以诗为词的创作主要包括下面两个部分: 1、集句体词的首创:王安石先在自己的诗中尝试了集句体,然后将这种形式运用到了词中,“集句成篇,借他人语句,表自身情感,创自己意境”,他是集句体词的发起人。 2、开豪放先声:王安石开豪放先声的作品主要体现在他的几首咏史词中,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所谓的诗词分工论,把词提高到诗的地位,使词不仅可以言情也可以言志,直接为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苏轼和辛弃疾等人词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三、王安石词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人生经历对他的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安石作为一代名臣,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他词的创作必然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改革失败的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对他的生活和心境都产生了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词的创作。 2、佛禅思想的影响: (1)、王安石与佛教的渊源,与佛教中人的交往。 (2)、王安石对佛教经典做过深入研究。 3、诗学思想的影响:诗作为个人抒情的传统比词要悠久得多,文人以词写心之时,必然要受到诗的影响,甚至成为其潜在的心理背景。王安石在诗的创作方面开始得较早,成就较词也要高,他在晚年写诗的同时尝试写词,诗学观念对他词的创作显然会有影响。 结束语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唐宋八大家简介--王安石(历史评价)

北宋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原文: 《半山春晚即事》①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1] 注释: 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 晚:即晚春,暮春。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 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2] 译文: 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 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 晚年退居江宁, 并于元丰年间 (1078—1085) 营建半山园, 自号半山。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 象。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

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 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 “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 没有这个“酬”字, 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 诗人的达观, 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 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 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 静谧, 在葱茏的深处, 园屋隐约可见。 这两句写静, 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 用了“翳翳”、“交交”,显得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 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 拄杖独行。 两者虽是一静一动, 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 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 抬头看去, 原是北山一鸟, 掠飞而过,留下一片“好音”。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 居于此。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 来慰其岑寂。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 于言外。前人评价说:“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高步瀛《唐宋诗举 要》)[3] [王安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及赏析 ]相关文章:

浅谈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经济的影响

浅谈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经济的影响 初中历史课本说到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指出“新法推行后,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但新法的许多措施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剥削,以达到其“富国”的目的。这些措施不仅没有减轻人民负担,反而使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了;甚至有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起阻碍作用的;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变法内容对北宋经济发展的影响。 变法前,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冗费、冗兵、冗官导致国家财政开支日益增大,同时每年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捐钱,再加上皇室的大肆挥霍、奢侈,这一切都造成了北宋政府“积贫”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想通过“理财”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理财”从表面上看是国家要抑兼并,而实质上是国家运用其政权力量,排斥一般的兼并而自为兼并。它几乎涉及了当时经济的各个领域,还涉及社会中各阶级的人,“理财”是全面的搜刮、聚敛。 以青苗法为例,其推行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达到“散惠之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补寡而抑民豪夺”,而具体条文之规定却与此目的大相径庭。青苗法在表面上似乎减轻了对个别农民的剥削,而实际上大大加强了对整体农民的剥削,它比高利贷更严重的威胁着农民的生存,所以农民的生活状况并不能因此而有所好转。“二十年间,因欠青苗钱,雇妻女,投水而自缢者,不可胜数”,反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青苗法如此,募役法更加赤裸。 王安石制定的募役法,去差役而使农民出钱雇役,将出钱的范围逐渐扩大,募役法一经推行,政府又下令“只据税钱,不依户等”征收募役钱,这样募役法的推行使乡村上等户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巩固,农民原来不服役的,现在却普遍交纳募役钱。他们占地少而赋税重,兼并之家占地多却赋税轻,赋税本来已经十分不平等,现在又迫使农民和地主按纳税的多少交纳募役钱,在农民经济地位本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加速他们的破产,而为地主兼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募役法的纳税面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所以,募役法与青苗法是相辅相成的,同样具有苛剥的性质,都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在地方仕宦16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一套拥有自己主见的政治改革方案,对当时矛盾 重重、内忧外患的现实情况有很深刻的洞察性。嘉祐三年返京述职之时,他向仁宗呈递了这 份为国家社稷抱有拳拳之心的“万言书”,此书被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为“秦汉之后第一大文” 。 邓广铭先生对此说:“从北宋建国以来,在其最高统治集团中人,从皇帝到辅佐大臣,真正 有胆识,能从理性进行分析,敢于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契丹和西夏)的,只有王安石一人。”梁启超也说:“秦汉以后,其能知国家之性质,至诚恻憚以忧国家者,荆公一人而已。” 二、用人不合时宜,用法不切实际,难负相位 朱熹曾说:“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 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 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这里朱熹肯定了王安石的人品,却对其政治主张、用人用法提出辛辣的批评,这几点负面的评价也几乎成为了后世否定王安石的主流观点来源。 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 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熙宁七年, 宋神宗提拔吕惠卿继任宰相。吕是王安石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但他却深恐王安石东山再起,于是与邓绾合谋,企图构陷王安石,而后事情败露则大加挑拨王安石君主关系。再后来相继 为相的蔡确、蔡京等人,原先也是阿谀依附王安石的人,而王倒台后,他们都反戈一击,以 取得皇上的信任,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卖介甫以自售”。 三、个人性格、文章、人品俱佳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王安石“修身行己,人所不及” 。欧阳修称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且誉为“沉默端正,守节难进之臣。” 反对派首领司马光纵然与安石“所操术之异”,但对于安石学问品行高度认可,有云:“文辞闳富,当世大儒,四方士大夫素所推服。”同时,王安石还勤俭节约。如《独醒杂志》卷二载:“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谓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离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 两枚,次供彘脔数四,顷刻供饭,旁置菜羹而。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边,公自取食之,其人愧甚,退而人言,公在相位,自奉类不过如此耳。” 司马光曾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曾巩也说:“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 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尽管他们有的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却都异口同声地大加赞扬王安石的文章、人品、性格。以上可见,王安石一生“英特超迈,不屑於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於其心,洁白之操,寒於冰霜,公之质也。”且“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 。可以说,在个人性格、文章、人品上可谓五一缺陷,几乎到达了梁启超所说的“完人”境界。 四、对王安石评价的变迁 对王安石的评价急转而下主要缘由是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 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将王安石判 为北宋亡国元凶,这一定论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又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的承袭,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前言】《半山春晚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生活环境的幽静美丽和退居后的安舒闲逸,脱去常人惜花伤春的窠臼,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庭园的种种佳景,尤其末二句则在宁静、喜悦感受的抒写中,又隐约地透露了世罕知音的淡淡哀愁。【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春晚:即晚春,暮春。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⑵春风:一作“晚风”。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清阴:清凉的树阴。⑷翳翳:树阴浓暗的样子。陂路:湖岸,塘堤。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园屋:田园、房屋。深:幽阴深邃。⑹床敷:安置卧具。每:每每,常常。⑺杖屦:拄杖漫步。或,有时。幽寻,探寻风景之胜。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⑻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好音:美妙的叫声。【翻译】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

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 过许多。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风味。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 更有生意。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

王安石《题齐安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题齐安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 赏析 王安石《题齐安壁》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题齐安壁 王安石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1.“风暄草欲薰”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景象? 2.“残”和“涨”两字分别写出了梅和麦怎样的生长特征? 答案: 1.在暖洋洋的春风里,野草蔓延滋生,散发出阵阵 香气。 2.“残”写出了梅花在春天已逐渐凋谢;“涨”写 出麦苗喜人的长势,如春水一样快速生长。 补充资料 汉语有些字,一个字,却能表现某种过程,很含混,却又分明,就像这首诗裏的「浄」、「染」、和「薰」。 「浄」很奇怪,繁体字裏是三点水,简体只剩两点。这个字据说还有另一个读音,音同「撑」,冷貌。净化,似水层层冲刷,波浪滔滔。像海潮。夏说,大海最寂寞,因为大海永远只在重复一个动作——这是盛大的寂寞。

作为通常的那个读音时,《说文》裏言其原意为鲁北城门池——护城河的名字,大概是吧,是春秋的事情了。 「染」,这个字单看看不出主动被动,可以被染,也可以染别人,或者自愿去染,颜料色彩是染,习惯毛病 也是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字就够这句话的意思了。第一次看到「染」字的时候,我以为读成九。最早开始认字是从一二三四这些开始,完了是壹贰叁肆,「七」是「柒」,看「染」就像「九」。想起「玟」其实应该读民,同「珉」,而不是读文。「染指」的故事在《左传》裏,一个吃甲鱼的故事,後来用以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这个词挺好。我很喜欢看扎染的蓝衣花布,那股劲,韧性,就像柳条。 「薰」,估计这个字一出来组词都是「薰衣草」,普罗旺斯、北海道,浪漫到天翻地覆。我翻了《本草纲目》,没查到这个名字。好像之前看过的一种叫「零陵香」的,也名蕙草,单字「薰」也是同一物件。《庄子·天下》裏有句:「薰然慈仁」——注释说,此处「薰」意为温和。又浪漫又香软又温和,想起来,温柔乡。 回头再看第一句,却又觉的有机锋。

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

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 摘要: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其在熙宁第二次罢相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有别,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异。在晚年罢相赋闲熙宁时,他全心全意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诗歌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绝句,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经常运用绝句写景、抒情,而且精工语言、讲究技巧、重视艺术特色,这使其晚年绝句自成一派。 关键词:王安石、晚年绝句、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一、 王安石是诗人,亦是政治家。他早年的诗歌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强调诗歌为现实服务的功利性。但是,熙宁罢相后,他的诗歌发生了变化。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关。特别他好佛道,到晚年更是如此。他认为世人被世俗之事所扰乱不是由于佛道的“无思无为”所致,而是人们沉浸于利欲之中,不能自拔。所以,王安石在赋闲金陵以后,好佛、道的思想感情与之前相比是又增无减,以至于听讲佛法,读经,研习佛道义理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这在他晚年的诗作里,多有反映。如《定林院三首》其一云: 穷谷经春不识花,新松老柏自欹斜。 殷勤更上山头望,白下城中有几家。 定林寺是王安石去的最经常的地方,也是他最感眷恋的地方,他在定林有一间僧房作为读书处。很显然,这正迎合了他佛家修行,处世养心的要求,以达到不为世俗尘埃所染的境界。 又如《题半山亭壁二首》其二云: 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其诗作里随处可见禅宗的语言,禅宗的智慧,禅宗的气息。 同时,王安石晚年不仅在佛学里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而且在老庄哲学里也同样找到慰藉,尤其是道教主张避世的思想,对于当时政治上失意的王安石似乎是势所必至的。如《谢郏亶秘校见访于钟山之庐》云: 误有声名只自惭,烦君跋马过茅檐。 已知原宪贫非病,更许庄周知养恬。 其诗表现了他对庄生梦蝶和修生养性的愿望。 总之,佛、道教义和老庄思想对其晚年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由于王安石晚年被迫归隐,脱离了现实斗争,转而赋闲山林,这使其诗歌由早年的以诗论事议政,咏史抒情,怀古砭今,转变为晚年的以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伤今为主。 首先,写景抒情。赋闲的生活使得他寄情于山水,自然界的美景也就随之流露到他的诗作里。如《书湖阴先生壁》云: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从近处的青苔,花木,到远处的绿水,青山,由近及远的描写了胡阴先生的庭院及四周恬静而幽雅的环境,通过对景物的赞美来表现主人的高雅人品。这种写景抒情的诗作与以往是有别的。 其次,咏物。咏物可以言志,可以寄兴,可以抒情。与早年的咏史诗不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王安石历史评价

K12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王安石历史评价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名家评价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毛泽东:(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王安石《即事》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试题一: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 由此联想到陶潜《桃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是春末或夏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题区间是首联。从“暖草如积”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 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步证明 了这一点。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 为“盛开的花”。) 试题二 (1)简析首联“暖”和“晴”的表达效果。 (2)二三联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 (1)“暖”和“晴”。“暖”字不仅描绘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的景象,也揭示了“草如积”的原

因;“晴”字写出了山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景象, 正因为阳光朗照,所以春花才开得格外繁盛。这两个字 分别与“径”和“山”搭配,而不直接说“日暖”“天晴”,可谓突破常规,别有情致。 (2)二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这种画面正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意境一致,所以诗人才会“疑是武陵源”了。 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 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 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 气氛。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

从王安石变法浅谈公司改革

从王安石变法浅谈公司改革 电子科大MBA 2011(6)班 Fergus Fang 当今社会是变革的社会,而公司也自然不例外,据统计,1956年世界财富500强的企业,到1992年,依然在前100位的只有29家,而整个80年代,有大约230家已经退出财富500强之列;而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公司现如今都成了昨日黄花,比如Compaq(康柏),安然,雷曼兄弟等等,数不胜数。由此可知,一个公司要不断进步,只有审时度势,锐意改革才能与时俱进,使公 司保持健康与活力。然而,如何变?怎么样的公司领导人才能带领公司改革成功?以古鉴今,大 约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北宋王朝的王安石变法可以给后人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以下,将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几个方面分析王安石及其变法,并为现代公司变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首先,从王安石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是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本人的 一些个性不能不说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经过多年研究,用因素分析和统计技术得到16种基本人格特质。以下, 将从这16种人格特征中的一些重点对王安石进行分析,并得出其哪些特质是有利于推动改革,而 哪些是不利于改革甚至是导致改革失败。这16种人格特征为:A乐群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 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 Q3自律性Q4紧张性, A: 乐群性。 我们说起王安石,可能第一印象是孤傲,不合群,而事实上王安石的乐群性应该也不高。 王安石的固执是出了名的,他有个外号叫“拗相公”,皇帝曾几次任命其出任京官,这在别人眼中是天大的馅饼,可王安石却一二再,再而三的请辞。这主要是因为其当官的目的和大部分读书人不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想为国为民做实事。这应该是王安石要进行变法的出发点,他的标准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B: 聪慧性 王安石的聪慧是毋庸置疑的,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并且是第四名。我们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C: 稳定性 王安石的情绪稳定性应该是高的,他在实行变法过程中,曾经两次被罢相,但是都没有使其丧失改革的信心。 E:恃强性(又叫影响性)

王安石散文研究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进行探讨,着重从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三个方面加以论说。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传统心理的积淀,身处世俗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的仕子而言,这些新意不仅对他个人来说难能可贵的,即使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王安石;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 王安石主张文须“以适用为本”,要求文章直接为社会和政治宣传服务,因此,他的散文重视说理,即便是记叙文中,也含有较多的议论成分,具有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辟、语言峭拔、简洁峻切的特点,上面是对王安石散文最普遍的认识。本文拟从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进行探讨,从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三个方面加以论说。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传统心理的积淀,身处世俗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的仕子而言,这些新意不仅对他个人来说难能可贵的,即使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王文之拗折劲健。 王文之“拗”,源于王学之拗,宋人笔记小说一般把王安石形容为“拗相公”的形象,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惊世骇俗,令当时儒者目瞪口呆。《宋史》王安石本传也极写他“拗”的思想与个性:“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概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安石必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而当时的“荆公新学”在时人眼中,实是一门“拗学”。“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关于王安石性格的记载有很多,如吴闿生说他“傲岸倔强”[1];茅坤说他“偏拗自用[2];王文濡说他“其性本愎执拗自用”[3];高步瀛说他“兀傲”。[4]尽管这些评论难免有主观成分,但有一点是

对王安石的历史评价

《宋史》评价 《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北宋的评价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道德文章进行了肯定,而对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进行了全盘否定。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朱熹多次批评王安石及其后学:“学术不正”,“坏了读书人”,但是朱熹对王安石个人是给予了相当肯定的。 南宋至晚清 王安石本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中

国皇权时代官方定论。 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 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杨希闵、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祐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龟山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 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西临川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 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孔庙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

关于小斋即事的理解与赏析

一、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二、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道题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在不音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一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决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赏析: 即事为诗,比较自由随便,不象军国大题目那么庄严。小斋即事.当然要与小斋生活情事相关。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显得机杼独出,别开生面。 首联单刀直入,直陈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种新颖引入的力量。怜,是爱的意思。爱琴,一般说来,自然是因为喜音,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是把琴弹出声来,意在音,而不在琴,传说陶渊明抚无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确有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 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 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 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不可能从 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 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这 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 制的办法操纵国事, 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 但现代金融 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 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 又要不容与它 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 结 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 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 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 益的重新分配而已。 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 因而在新法推 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 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 恰恰正是以青苗、 免役等名目“加赋”的 结果。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 中操之过急。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 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 生一系列问题。 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 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 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4、政策执行不力 动机与效果的背离, 条文与执行的偏差, 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如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 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 政府要抑制 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

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数枝:几枝。 凌寒:冒着严寒。 遥知:远远的就知道。 为:因为。 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佳句赏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压不倒梅花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 【阅读训练】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 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译文】 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 远望就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 【古诗今译】 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神宗熙宁三年和八年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由于受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钟山,悲愤死去。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有《临川文集》。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仍然积极力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罢相事件介绍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罢相事件介绍 王安石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相信大家都对这位诗人多少有所了解吧!那么你想知道有关王安石罢相事件的相关始末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了,赶紧和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慈圣皇后)、高太后(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径授吏部尚书之衔。 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神宗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经义》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

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人物评价1)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2) 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3)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4) 崔鶠: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5)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后世纪念【墓葬】 据史载,王安石病逝后,葬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