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评述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

评述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
(1)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了“熙宁新学”,是他主要的教育改革。
改革措施: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a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b.朝廷为地方学校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式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诗经》《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结果:“照宁兴学”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折,但是它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1)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了“熙宁新学”,是他主要的教育改革。
改革措施: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a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b.朝廷为地方学校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式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诗经》《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结果:“照宁兴学”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折,但是它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论文摘要:如今,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观点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教育不仅受益的是受教育者,同时也关乎到国家的未来。
王安石在人才改革中提出了诸多的改革方案,当时虽然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可是现在仍能给我们不少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王安石、教、养、取、任、教育、思考。
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北宋的王安石认识到变法图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教育的作用。
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一篇完整的古典人才学培养著作。
他在里面提出“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意思就是,今天的那些教育者们,不但不能使人成材,反而使人才困顿劳苦乃至毁损衰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但凡人的才干,成就于专一而毁损于混杂。
所以贤明的先世君王们对待民间之才的方法是,安排工匠于官府的作坊里,安排农民于田间,安排商人于集市,安排读书人于学校里,使他们各自专于其本业而看不到另类的东西,担心另类的东西足以伤害、影响他们本身的专业。
这就是王安石的人才论之一。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的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理论,简言之,就是教、养、取、任四个方面。
所谓“教”便是“教之之道”,既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王安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淘选学官。
第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准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则无不在于学”;反之,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则一律“不教也”。
第三,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所谓“养”便是“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
第一,“饶之以财”,就是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1. 引言1.1 概述宋代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试图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不仅仅涉及经济改革,还包括教育和政治体制等多个领域。
他的改革思想对于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反对和争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展开评析。
首先,我们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背景介绍,了解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王安石实施的具体变法内容与措施,并分析该变法所遭到的反对与争议。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王安石在经济、教育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并剖析其理论和实践。
最后,我们将对这次变法与改革进行全面评价,并分析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进行深入评析,旨在全面了解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我们将阐述该变法的成果与影响,以及失败和教训。
同时也会探讨这次变法对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个目的,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变法和改革思想,探索其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请您参考。
如需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2. 王安石变法:2.1 背景介绍: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宋代时期重要的一次改革运动。
发生在北宋孝宗皇帝在位期间,即公元1069年至1076年。
背景是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土地兼并、赋税制度不合理、军队编制过于庞大等等。
2.2 变法内容与措施: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问题,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措施。
他推行的主要变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王安石提倡"均输法"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通过统一评估土地,并且向贫苦农民分配土地,以达到减轻赋税负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其次,他进行了财政改革。
王安石提出了多项措施来加强中央财政收入,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实行“青苗法”,即对种植水稻或小麦的农户征收税收;同时也取消了私营盐业和对商贸活动征税的做法。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王安石,这位千古明君,真的是搞教育改革的高手。
他的改革不仅是当时的“爆款”,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说他做了哪些重要的改革,那可真是话题丰富,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咱们得从“整顿科举制度”说起。
那时候,科举考试就像是当下的高考一样,能决定一个人的仕途。
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却有点儿老套。
王安石看到这一点,就决定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推行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叫做“试帖”,就是让考生写一些实用的文书,不再只是背古文、填空题。
这么一来,考试不光考文采,还要看能力,真是让那些只会抄书的人慌了神儿。
王安石的这个改革,虽然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他可是下了大决心,要让考试真正体现出考生的才干,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力。
接着,我们得聊聊“推广义务教育”。
在王安石之前,读书那可是富人的专利。
穷孩子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样一来,不仅拉大了贫富差距,也让社会人才浪费了不少。
王安石可是看不下去,他提议让国家出钱修建学校,还规定了各地必须设立义务教育。
这一改革不仅让更多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还提高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孩子们能够背上书包去上学,心里肯定是乐开了花。
这种改变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让大家都能享受教育的滋润。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改革,就是“设立保甲制度”。
这可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措施。
王安石为了增强地方治理和安定社会,推出了“保甲制度”,也就是把村庄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单位,由村里的长老负责治理。
这样一来,不仅让管理变得更细致,而且地方上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邻居是你的“保甲长”,那生活中遇到点小麻烦,可能立刻就有人来帮忙。
这种制度虽然有点儿繁琐,但在当时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是脑洞大开。
再来说说“改革财政制度”。
王安石上任后,发现国家财政非常紧张,经济状况也不如人意。
他决定进行一番财政大整顿,推出了“青苗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措施。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_王安石资料介绍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_王安石资料介绍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王安石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封建社会,所有人都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可谓是纸上谈兵,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们学文学武,全方面发展,对学习内容上也有实用性的规定,让学者们将来能学以致用。
王安石资料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改革家。
王安石还与韩愈、柳宗元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跟父亲游历各地,目睹了宋朝的民生疾苦,立下改变世道的志向。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身份前往淮南上任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府,任职四年时间,注重水利建设,并扩建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1501年,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王安石辞不前往,后来欧阳修又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以侍养老母回绝。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认识周敦颐并成为知己。
1058年,王安石被调往京城,此次进京,王安石以《上仁宗黄寺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内容,但宋仁宗并不采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化名臣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人民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对王安石教育思想的评价总结。
首先,王安石强调教育的普及与平等。
在当时社会,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平等,只有少数富裕人家的子弟才能够接受到教育。
然而,王安石主张要解决这一不公平现象,提出人人皆可受教育的理念。
他推行了均田制和裁撤私学的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广大人民拥有了获取教育的机会。
这一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王安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培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反对只重视书本知识。
此外,他还提出了“逐言而寻”、“贵法而不哀乐之”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培养有创造力、有才能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王安石注重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
他主张学术与社会经验相结合,追求知行合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更贴近生活,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他提倡科学治学,注重实践探究,推崇经世致用。
这一思想表现在他提倡地方志编纂、修筑治河工程等实践中,尤其是他推行的经义学,将经典融入到实际的治理中去,使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这种实用主义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王安石注重教育的规范与标准。
他主张教育要以准确的知识和明确的规则为基础,提倡严格的学科分类和学科教学安排。
他提出了“以正治学”、“制礼法”等教学原则,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来学习和行动。
这种重规范的教育观念,对于提升教育的质量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普及与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动了社会公平与进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教育的规范与标准,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规范性。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是我国宋朝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崇实尚用,系统的人才理论,以及其教育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
㈠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⒈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王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⒉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王安石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所谓,“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精术,朝廷礼乐行政知识,武事。
㈡系统人才理论
⒈“教之之道”
所谓“教之之道”,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⒉“养之之道”
所谓“养之之道”,即人才的管理问题。
⒊“取之之道”
所谓“取之之道”,即人才的选拔问题。
⒋“任之之道”
所谓“任之之道”,即人才的使用问题。
二历史影响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他所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主张,其中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作者:周立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8期摘要: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他所推动的“熙丰新政”是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本文着重探讨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他的一些传世著作和其改革措施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教育思想王安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推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施改革措施,史称“熙丰新政”。
下面,探讨王安石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及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一、王安石的教育改革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一,扩增太学校舍。
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
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
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
第三,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肆业,为外舍生,初不限员,后定额700人,元丰二年增至2000人。
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肆业,为内舍生。
内舍初定学额200人,元丰二年增为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肆业,为上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崇实”和“尚变”,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崇实尚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2-0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盐埠岭人。
他不仅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而且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震动北宋社会的重要历史人物。
王安石从小就爱好读书,二十二岁中进士后,作过十多年的判官、县令等地方官吏,对当时的腐朽政治和王朝危机有进一步的认识,他留心民生疾苦,努力实践他改革政治的理想,在局部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宋仁宗嘉佐五年(1060),王安石奉召入京,宋仁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翌日任宰相。
他在农民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实行变法,对内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势力,对外反抗辽和西夏的侵
扰。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的作用。
新法的实施,抑制兼并,奖励耕战,有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使北宋王朝一度出事兴盛的气象。
从此,王安石以著名的改革家而载入中国史册。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创新的、改革的,他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虽未从事过职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他从实行变法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大大超过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物。
他把改革教育,兴办学校作为整个社会政治改革的一方面。
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和措施,充满了创新精神,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崇实”和“尚变”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崇实,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特征。
他主张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实用性和政治功利性。
他要求培养经世致用、文武兼备、学有专长、学用一致、能推行新法、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有用人才。
他常说没有人才,不能变法革新,有了法令,要靠人来执行,否则便是一纸空文,毫无作用。
他看到了政治要改革,教育必须先行,培养人才是政治革新的关键。
当时人才相当缺乏,里外才荒,上下无人,所以王
安石猛烈地抨击当时教育的根本弊病在于只能造就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为贯彻其教育目的,王安石提出一系列改革教育内容的措施。
他反对学校讲授专门分析儒家经典著作的章节句读,他认为用古人的陈言旧说,过时文章,束缚今人的手脚,禁锢活人的思想,极不合理。
他还反对用儒家的经典内容来考试,他认为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学懂了也毫无用处,因为它既不能让你成为治理天下国家大事,做制定法令制度的决策人,也不能提高办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做推行政令的执行人,结果变成腐儒废物,做什么也不行。
王安石注重实学的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那种死板的拘泥于儒学经典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走联系实际,博学广闻,不耻下问的治学道路。
对儒家以外的书,包括被儒家视为异端的各种学说,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这些从政的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民间文学,以及生产实践知识这些历来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轻视的“旁门”“杂学”也必须无所不读。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他这种开放眼光,恢宏气度和务实精神,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卓然不群的。
尚变,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出特征。
为了使教育合于当世之需,王安石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了改革的措施。
一是改造科举考试制度。
北宋中叶以前,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上仍沿袭隋唐之旧,因而弊病越来越多,内
容空疏无用,只重文辞、诗赋,不看实际才能。
考试方法死记硬背,往往使那些无才无学之辈捞取高官显位。
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之士却因终日受困于无用的文藻、诗赋之中,十有八九是不得尽其才的,王安石早就看到这种只重文辞、诗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他认为这是不能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他建议废罢经试科而增进士额。
进士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及墨义。
经义考试须有文采方能及格。
同时又设新科明法,以当时学者耻于学习的律令刑法大义为考试项目,这实际上是考核实际能力的现场公开考试方法。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
首先是扩充太学规模,改革太学教育,增加生员名额并实行“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按照学生的程度,进行分舍分级教育,学生升舍,必须经过严格的月考、岁考,成绩优良的才能以次升舍。
优等直接受官,中等也可直接推荐。
层层筛选,逐级提升,以此广泛地吸收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到元丰二年(1079),又增置太学生员,总共超过三千人,如此宏大规模的高等学校,不仅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高峰突起,就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门第观念,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士子有上升的机会。
“三舍法”使办学正规化、标准化,把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统由学校来完成。
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选拔人才的机构,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地位。
其次是开设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培养种类
专门人才。
同时又兴各级地方学校,从而形成一个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
三是统一太学用书。
王安石认为: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只有无所不读,无所不问,才能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为了使更多的人才纳入信奉科学,推行新法的轨道,王安石用他所训释的《诗》、《书》、《周礼》,即《三经新义》颁为学校教科书,代替了唐朝钦定,已经沿用了三百多年的《五经正义》,废弃“先儒旧说”,独创新义,以达到统一道德统一思想的目的。
这在经学史上是一种创造,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一次大胆革新。
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尚变”从实质上来说,仍然是为了达到“崇实”的目的,即把教育引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道路,使之成为推行新法,实现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
这无疑给当时那种以死记硬背,学用脱节为特征的僵化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
封建时代反抗传统的旧教育思想,改革传统的旧教育制度,摒弃传统的旧教育内容,是被认为离经叛道,违反祖宗成法的。
改革者是要冒极大风险的,非有大无畏精神的人,决不敢搏风击浪,独树一帜,倡言改革的。
王安石正是这样勇敢的弄潮儿。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育改革家这顶桂冠,只有他才戴之无愧。
王安石对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有破有
立,切中时弊。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教育,培养人才,来为当时的变化革新服务,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变成富强的王朝。
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唯书,唯上,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而在历史上凡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多少都突破了这种教育思想,王安石正是历史上敢于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中的一个姣姣者。
他那种坚持创新改革的执着态度,在封建的政治家、教育家中则尤其是难能可贵,值得赞扬的。
当然从其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这方面而言,前代的改革是可以为后代的改革提供或多或少的有益借鉴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在全国人民正在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利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的今天,研究和探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