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后感

合集下载

韩 非子读后感

韩 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读后感》最近读了韩非子的一些著作,感触颇深呐!韩非子,那可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那些观点和主张,放在如今,也能给咱不少启发。

就说他主张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吧,意思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儿。

前阵子,我们小区里发生了一起纠纷。

小区门口有个挺大的空地,平时大家都把车停在那儿。

有一天,一辆豪车横在两个车位中间,占了别人的地儿。

被占了车位的车主找豪车车主理论,那豪车车主可嚣张啦,说自己有的是钱,想怎么停就怎么停。

这可把大家气坏了,纷纷指责他。

可他根本不在乎,还扬言要找人收拾那些指责他的人。

就在这时候,小区物业的经理站了出来。

这经理平时看着挺温和的一个人,这时候却特别刚。

他直接说:“在咱们小区,就得遵守规矩,不管你开多贵的车,都不能乱来!”豪车车主还是不依不饶,说自己认识什么大人物,能让物业经理吃不了兜着走。

物业经理一点没退缩,当场就打电话叫来了交警。

交警一来,豪车车主立马就蔫了。

最后,豪车车主乖乖地把车挪走,还向大家道了歉。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谁有权有势就可以打破。

就像韩非子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谁能搞特殊。

要是没个准则管着,那这社会还不得乱套了?还有韩非子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道理简单又深刻。

我想到有一次朋友间的争论。

那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讨论一个旅游计划。

有人说要去海边享受阳光沙滩,有人说要去山里感受宁静清幽。

其中一个朋友小李,一会儿说海边好玩,能尽情放松;一会儿又说山里好,空气清新对身体好。

我们其他人就笑他,这不是自己拿自己的话怼自己嘛。

这就跟韩非子讲的自相矛盾一个样。

做事情、说话得有个准头,不能前后不一,不然别人怎么信你呢?韩非子还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时代变化了,情况不同了,措施就得跟着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的一个变化。

我们老家以前主要靠种地为生,大家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紧巴巴。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

韩非子孤愤第十一读后感首先呢,这一篇里韩非子就像是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职场精英,在那大倒苦水。

他说那些“当涂之人”,也就是那些掌权的家伙,简直就是权力的“蛀虫”。

这些人靠着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把国家的利益都当成了自己谋利的工具。

我就想啊,这和现在有些不良企业里那些搞小团体,中饱私囊的人有啥区别呢?他说自己这样正直的法术之士有多难,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在和一群恶龙作战。

那些奸臣们又会巴结君主,又会互相勾结,法术之士想做点正事,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想要改革创新的人,在旧势力的重重包围下,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韩非子说话可真是一针见血。

他指出君主如果被这些奸臣迷惑,那国家就离衰败不远了。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是被那些只会拍马屁、不干实事的员工哄得团团转,这个公司肯定要出大问题。

而且他还说君主和法术之士之间有“五不胜”,什么概念呢?就像是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和老板之间有五层看不见的墙,想要沟通、想要施展才华,太难了。

不过呢,我又觉得韩非子有点太悲观了。

虽然他面临的情况确实很糟糕,但他这么聪明的人,为啥不多想点迂回战术呢?总是直愣愣地去和那些奸臣刚正面,能不吃亏吗?也许他是太着急想把自己的学说推行出去,拯救他的国家了。

从这篇文章里我也能感受到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

那时候的官场就像是一个黑暗的大漩涡,法术之士就像想在漩涡里建立秩序的人,可是周围的力量都在把他们往漩涡深处拽。

但不管怎么说,韩非子能这么犀利地把这些问题揭露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虽然可能没办法一下子把病灶都切除,但他指出病症所在,就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东西。

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小团队,都要警惕那些弄权的小人,也要重视那些真正有才能、有见识的人,可不能让“孤愤”的悲剧一次次上演。

韩非子1000读后感

韩非子1000读后感

韩非子1000读后感篇一:《韩非子》读后感先秦诸子中,最另类的当属法家学派。

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创立学说或是躬身实践,法家则不然,法家的思想学说是要拿生命作交换的,用流血的方式来奠基。

流血牺牲的不仅仅是平民或贵族,其中还有法家的人物。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商鞅与韩非。

商鞅之死,简而言之是因为其得罪了太子赢驷这个未来的国君。

韩非则不一样,司马太史说韩非死得很冤,入秦没多久就被下狱致死。

连自己的主张和抱负都来不及实现,就被李斯、姚贾陷害,死在了云阳大狱里。

最为法家最杰出的代表,法术势最后的集大成者,韩非理应是个大阴谋家,但为什么就是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同学、大秦廷尉李斯呢?从表面上看,韩非之死是因为李、姚二人的陷害。

然究其本因,韩非是死在自己的学说上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作为韩国的王族子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主张。

于是韩非闭门著书,在此期间写下了《说难》一文。

所谓“说难”即游说国君之难。

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

但是,作为专制主义代表的法家一旦离开宣传、游说人主,便一无所用其技。

所以即便知道游说之难,也要义无反顾地去游说君王。

其实从韩非入秦到韩非死于云阳大狱这一过程可以清楚的知晓,韩非只能算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与阴谋学家,而非一个合格的实践者。

这就是为什么韩非会斗不过同样是阴谋家的李斯。

韩非自己在《说难》中坦言:“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然而韩非却给秦王写了一道书,大谈存韩之益处。

韩非自称韩国早已“与郡县无异”,并称秦国应该攻打的应该是赵国,因为赵国“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

”赵国才是秦国的首要敌人,而韩国早已形同秦国的郡县了,不具有威胁秦国的能力。

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只会让“天下明赵氏之计”,对秦国没什么好处。

此外,韩非还当着秦王的面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

还因为姚贾的“前科”要秦王注意。

就这样,韩非与姚贾结下了梁子。

不过,韩非也许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韩书,同时也和秦王结下了梁子,让嬴政对韩非的好感度与狂热度骤然下降。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一、引言
在读完《韩非子》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本书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深入探讨了人性、政治和道德等重要议题。

以下是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人性的本质及其影响
1、人性善恶论:韩非子认为人性本质善恶并存,强调人性的善恶是由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造成的。

2、勤劳与懒惰:在书中,韩非子强调了勤劳与懒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倡勤劳奋斗的精神。

三、政治制度与管理
1、君主制:韩非子主张君主制,并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方法和原则。

2、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并强调法律的制定应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四、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1、道德教化:韩非子强调道德教育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品
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2、忠诚与奸猾:书中提到了忠诚和奸猾的不同表现方式,
以及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的影响。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君主制:一种政治体制,以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2、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
性和统治者的权力。

六、总结
在阅读《韩非子》这本书后,我对人性、政治和道德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材料,对我个
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 君主制:一种政治制度,由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对国家
和人民实行统治。

- 法家学派: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以法律为准则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

读古人书韩非子读后感读了韩非子的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代智慧的奇妙世界,还带着点儿犀利的味道呢。

韩非子这人可真是个洞察人性的高手。

他书里那些故事和道理,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的各种小心思都照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他讲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事儿,那简直就是古代职场(朝堂也算一种职场嘛)的生存指南。

君主要怎么驾驭臣子,臣子又怎么在君主的眼皮子底下保全自己并且争取利益,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太多了。

我就感觉啊,那时候的朝堂就像一个充满各种陷阱和机会的大棋局,每个人都得小心翼翼地落子。

他讲的法术势,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绕。

但是一旦理解了那么一点,就会忍不住拍大腿,这就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团队的秘诀啊。

“法”就像是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游戏规则,不管是谁,触犯了就得受罚。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谁闯红灯就得挨罚,这样交通才能有序。

“术”呢,就是管理者的小手段,怎么能看透手下的人有没有好好干活,有没有在背后搞小动作。

这就像老师突然来个小测验,看看学生有没有认真复习一样。

而“势”呢,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有了权势才能让别人听话。

就像班主任在班里,一声吼,大家都得乖乖安静下来。

不过韩非子的思想也有点冷酷的感觉。

他眼里的人好像都充满了欲望和算计,都是为了利益在奔走。

读着读着,有时候会想,人难道就这么功利吗?但是再一琢磨,在那个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的现实催生了他这样的思想。

大家都得争啊,不争就被灭了。

这就像在一场激烈的比赛里,每个队伍都想着赢,都在找对手的弱点,不择手段地得分。

还有韩非子讲的那些寓言故事,太有趣了。

像“守株待兔”,我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只觉得那个农夫好傻。

现在读了韩非子的原著,才发现他是在讽刺那些不懂得变通,只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这故事就像一个小锤子,轻轻敲打着那些心存侥幸的脑袋,告诉他们: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努力干活吧。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

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韩非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三篇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

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

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着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

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

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

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

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

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

”(《韩非子。

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

“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
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感震撼和启示,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韩非子的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独到
的思考方式在政治、军事和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著
作中展现了他对人性、社会问题和政治制度的深刻思考,使人们
不禁为之思考和深思。

通过韩非子的著作,我认识到思考问题的
重要性,并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韩非子的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他不仅关注政治和军事领
域的问题,还关注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他提出了“法术”、“势力”和“不变之道”等概念,主张通过法制和权力的运用来
维护社会秩序和达到治理的目的。

他强调了政治手段的重要性,
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

读完韩非子的著作,我
更加意识到政治智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此外,韩非子的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他在著作中不
仅分析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现象,还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和
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例如,他主张利用势力和权谋来稳固统治,
以及通过严厉的法律制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些观点对于我个人而言,也给我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在韩非子的著作中,我获得了很多思考和启发。

他的思想独到而深刻,对于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读完韩非子的著作后,我深感他的智慧和思想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韩非子》是一部我个人非常喜爱的古代哲学著作,阅读完之后,我对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韩非子》的读后感。

首先,《韩非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观点。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性的本质、社会关系、治理之道等重要议题。

尤其是在论述统治者的能力和责任时,韩非子非常强调君主应具备明智、勇敢和仁慈等品质,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些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以及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何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次,《韩非子》中的一些故事和比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其中的“须贾之辩”、“养狗之说”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这些故事和比喻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同时,这些故事也增添了整本书的趣味性,使得读者更加乐于阅读和思考。

第三,《韩非子》给我带来了哲学思考的乐趣。

作者在书中对人性、治理、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议题虽然古老,但却与现代社会仍然息息相关。

通过读书,我不仅加深了对古代思想家的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这些思考不仅能够增长我的见识,还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韩非子》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韩非子》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钦佩之情。

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希望能更好地融入其中,受益终生。

总结起来,读完《韩非子》让我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学会了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如何治理和管理一个国家,同时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中的智慧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观后感
韩非子其人,战国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用详实的法律来规范百姓的生活,但法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韩非曾说过,严刑峻法是看上去很危险的东西,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走近的人就会被烧伤,它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没有人敢接近它,所以没有人会被它烧伤。

由此可见,法家只是想通过法律来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该做的事有利,做了不该做的事有害,从而使人民养成守法的习惯,人们在做事之前潜意识中会判断这件事是否合法,这样天下就没有几个人会去犯法,从而天下大治。

他生活的战国末年七雄争霸,韩国国力弱小,饱受强国欺凌,但韩王仍不思进取,任用奸邪小人,使国家更加衰败,身为王室宗亲的韩非子在自己的国家里郁郁不得志,满腹经纶却无可用之处,反观天下,唯有秦国朝气蓬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秦王嬴政励精图治,秦国国力蒸蒸日上,丞相李斯也是法家成员,如果自己也去秦国应该可以一展抱负,于是,他来到了秦国。

就自然山川而言,地理书上说:离河流之源的水系越远越清澈。

因为水流千里,许多泥沙都沉积到河床里,留下的水便清澈起来,自然河流是这样,但人类文化现象却不然。

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最初总是很单纯、明澈,但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到后来,再单纯的现象也会复杂模糊起来闲读先秦史书《韩非子》,对“滥竽充数”一事,总有疑惑,思来想去觉得有点感触便信笔写下,权当一家之言吧。

齐宣王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尤其喜爱管弦乐,象笙、竽、角、筝、琴等。

据史载,每逢听起这些器乐曲,他几达废寝忘食之境。

宣王喜爱音乐与别人不同,他专爱听规模比较大的集体乐,觉得这样才有阵势、才美、才符合自己的
身份。

属下们倘若安排了一人演奏、他常常“逐之户外而鞭之”。

因之,臣子们常常为他组织庞大的乐队为之助兴。

一次大臣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足足三百人的乐队。

演奏时,那阵势、那声音、那旋律,“震五岳之灵,摇九州之气”,“王闻之,乐而忘归,进食于坛前”。

由此可知,齐宣王之喜爱音乐达到何等痴迷程度。

就在这个大乐队中,有这样一个人,其姿势,其情态,其仪容,引得宣王目不流彩,调息静坐。

他吹竽,微微的嘴唇如两片柳叶随风抖动;长长的手指如五月的水葱,嫩白美丽;双眸似合非合,仿佛进入一种沉迷的仙境。

仔细观赏,他象吹,又不象吹;不象吹,又却实实在在是在吹。

他的一举一动,一音一调,一招一式,都招来宣王的连连喝彩。

在十几年的宫廷音乐生涯中,宣王爱之甚深,常常招之门下,与其谈论竽之技巧,并授之以“乐师”之美称。

然而,时隔不久,这位酷爱音乐的国王死了,这位“乐师”的艺术环境竟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故。

有谁知,就是这样一种变故,给他的艺术人生蒙上了许多不白之冤。

面对人生的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对这位“乐师”来说,也许他深谙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的生存,不管你怎样伟大,都不可能在任何一种环境中,任何一种条件下完全体现自身的价值。

只有正确地估价现实,估价自我,方可找到理想的生存归宿,这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

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并掌握了这一人生要则,才使这位“乐师”在日后的人生之路上,很明智地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退身进取之路。

齐宣王死后,齐泯王成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对音乐的兴趣上,父子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竽”乐酷爱至极,其不同之处在于,父子俩一个爱好合奏,另一个喜欢独奏。

尽管所需的“乐师”人数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前所未有的宫廷音乐生活的改革。

从泯王的“改
革”看,这固然是帝王的一种情绪使然,但从目的性上说,无非有两条:其一是,或许是他试图想通过“独奏”来检验每个“乐师”的音乐技能,进而为以后欣赏音乐寻找上乘演奏家;其二是,或许他想以此为手段,为那些不再对当宫廷乐师感兴趣者,提供一个选择“好单位”的机会。

不管泯王抱着一种怎样的目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每位“乐师”,从此宫廷音乐生活就要改革了,“乐师”们哪个有门路,赶紧找一找,否则,休怪我把你们赶到没钱没势的单位去。

面对这种现实,我想当时的音乐家们肯定都在思索着自己的前途。

因为这不单纯是一次简单的“工作调动”,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的征战。

征战有喜也有忧,所谓喜,是说有的人通过关系,张三李四找一找,从此就可能走上一条腾达之路;所谓忧,是说那些只会吹竽,没有门路的人,这下可能连一般单位也难以找到。

正是在这喜与忧的改革氛围中,那位倍受宣王宠爱的“乐师”南郭毅然绝然地退出了泯王的大乐队,走出宫廷,当了文化“个体户”,去寻求自身的艺术归宿(以往人们都说这位“乐师”是假的,他是混到宣王乐队里去的。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要知道,在封建等级制相当森严的齐宣王时代,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混入国王跟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如果从泯王的改革目的性看,我认为,这位“乐师”的举动是伟大而明智的。

他深知自己的爱好、情趣和动机值此都不一定再象以前那样与统治者的口味相吻合了,留下来一定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相反,还可能各方面都要受到限制,于是他选择了“走”。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乐师”确实为泯王的音乐生活改革率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的明智之处在于:他能够正确估计驾驭自己,具有一种豁达、实在、磊落的高贵品格;他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辨清是非,把握大局;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

我认为,他的这种作法是对泯王实施改革措施的最大支持。

试想,这位“乐师”倘若在泯王改革时硬着头皮不走,或搬出宣王对他的宠爱,或采
取贿赂等别的手段来争得泯王的爱心,或许也不失为一种保全自己的良方,况且以前的基础还不错,但他并没有这样。

在求实与弄虚、理解与怨愤的生活焦点上,他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乐师”的可贵之处。

然而,千百年来,不知为什么,人们却将这一事件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云,进而用它来不断地讽刺、鞭笞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浑水摸鱼、装腔作势的无知之徒,并劝谕人们无论办什么事情都应实事求是,万不能象这位“乐师”那样不会装会,投其所好。

并说,这就是出自《韩非子》一书中“滥竽充数”一词的本身含义。

其实,《韩非子》在记载这件事时,并未绝对地用“滥竽”来指责南郭先生为“充数”,而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后人的添油加醋,其真实意图显得很模糊。

后人在成语词典上标明的所谓“滥竽充数”,只不过是一些人的鹦鹉学舌罢了。

因为《韩非子》描述的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毕竟有别于历史。

故事做为艺术范畴,它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年代愈久远其可信度愈低,直至失去本来面目。

而历史,则是一种真实,尽管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属于一种实体文化,与艺术文化截然不同。

假如我们把《韩非子》看成是一种历史事实,那么这位南郭乐师,无论如何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赞赏,因为他毕竟不明不白地离开了泯王的乐队,说他是“滥竽”是应当的。

但《韩非子》并不是历史,它是故事,是一种艺术表现。

既然是一种艺术表现,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有谁知它溶进了多少主观的恩恩怨怨呢!近读这部典籍,细细品来,我觉得它所记载的一系列人物、事件,都融铸着作者及后人整理此书时浓重的个人情感。

本书将历史的点点滴滴都揉进每个故事中,其目的并不是在向人们宣讲历史,而是向后人阐述一种思想观念,借助于这种思想观念达到丰富历史、深化历史的目的。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南郭乐师,做为一种艺术形象,
有其特定时代的内涵,我们不能单纯地象读成语那样去理解其价值。

大凡读过《韩非子》的人都清楚,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重在写变革时期南郭乐师的行为变化,先写他的随和,继写他的出离,由随和到出离是经过了一次较大的变革。

作者写到出离,其实并未再写什么。

为什么没再写?我觉得作者对南郭乐师有肯定的一面、赞赏的一面。

所谓肯定和赞赏,是指这个南郭乐师在泯王的宫廷音乐生活改革时,他真的响应国王的号召走了,他很明智,也很豁达。

泯王刚改革他就离开了这里,没有再借助别的力量为自己寻找留下的机会,而是去寻找别的一种出路,这表明这位南郭乐师的光明与坦荡。

做为一名曾经辉煌过的“乐师”,作者对他的行为倾注着复杂的思想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