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王宗岳)

合集下载

拳论杨澄甫得意门徒陈微明注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文

拳论杨澄甫得意门徒陈微明注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文

拳论杨澄甫得意门徒陈微明注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阴阳生于太极。

太极本无极。

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故名曰“太极拳”。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我身不动,浑然一太极。

如稍动,则阴阳分焉。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此言与人相接相黏之时,随彼之动而动。

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与之密合,不丢不顶,不使有稍过及不及之弊。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人刚我刚,则两相抵抗。

人刚我柔,则不相妨碍,不妨碍则走化矣。

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

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

以顺黏背,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惟性一贯。

我之缓急,随彼之缓急,不自为缓急,则自然能黏连不断。

然非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之拙力,不能相随之如是巧合。

若两臂有力,则喜自作主张,不能舍己从人矣。

动之方向缓急不同,故曰“变化万端”。

虽不同,而吾之黏随,其理则一矣。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以豁然贯通焉。

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

用力既久,自然懂劲而神明矣。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意。

不偏不倚者,立身中正,不偏倚也。

忽隐忽现者,虚实无定,变化不测也。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此二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彼黏手,觉左边重,则吾之左边与彼相黏处即变为虚。

右边亦然。

杳者,不可捉摸之意。

与彼相黏,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抵抗,使之处处落空,而无可如何。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彼仰则觉我弥高,如扪天而难攀。

彼俯则觉我弥深,如临渊而恐陷。

彼进则觉我愈长而不可及,彼退则觉我逾逼而不可逃。

皆言我之能黏随不丢,使彼不得力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不顶之意。

技之精者,方能如此。

盖其感觉灵敏,已到极处,稍触即知。

能工夫至此,举动轻灵,自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四、结论
正文
一、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简介
王宗岳,号宗岳,是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武术家。

他精通太极拳,并将其理论写成了一篇名为《太极拳论》的文章。

这篇文章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了长拳和十三势的内容,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依据。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太极拳的经典之作。

二、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与心魔
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个克服心魔的过程。

心魔主要包括过分用意、贪多求全、萎靡不振等。

在修炼太极拳时,需要克服这些心魔,达到心静如水、动作自如的境界。

三、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对手力量刚猛时,我应以柔顺应对;当对手背势时,我应紧贴对方,随之而动。

他还强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论变化如何,都要保持道理的一致性。

通过招熟的练习,逐渐悟懂劲,由懂劲而达到神明之境。

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用力修炼,才能豁然贯通。

此外,王宗岳还提到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原则,以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等要求。

这些原则和要求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达到动作自如
的境界。

四、结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一部重要的太极拳理论著作,对太极拳的修炼具有指导意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1. 无极而太极: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无极"是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太极"是指阴阳两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就是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

2.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起来就会分开,静止下来就会合拢。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连贯流畅,动静结合。

3.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这是太极拳的阴阳理论,阳和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阴阳之分,但又不能过于偏重一方。

4. 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力量原则,刚和柔要相互配合,不能偏废。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要柔和流畅。

5. 无过不及:这是太极拳的度的原则,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猛或过轻。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中要有静,静中要有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动静结合,不能只有动或只有静。

7. 以意导气,气领形随:这是太极拳的呼吸原则,用意念引导气息,气息带动身体动作。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内在的力量支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表现。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机,动静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随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观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此论句句切实,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太极拳释名》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步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王宗岳太极拳论浅谈》《太极拳论》为清代太极名家王宗岳所著,其论点精辟,文字生动,言简意晐,字字珠玑,被历代太极拳家奉为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要练好太极拳不可不仔细研读,深刻理解其中的内容。

下面谈谈自己对这篇拳论的粗浅认识,供各位拳友参考,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太极。

有不少人,打太极拳多年,你问他什么是太极,却说不出来,也就是说,是在稀里糊涂地打拳。

俗话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练太极,不明理,就难入太极之门,当然,就更谈不上练好太极功夫了。

这里需要弄清,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

所谓“无极”,其本义是“太虚之初,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元气混而归一。

”也就是宇宙的最初状态。

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形无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并以“o”表示。

其基本含义是“空”、“无”,但此时却是“无一物而包万物”。

对于人体来说,无极即是虚静,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生生不息理循环。

”古人在代表无极的圆圈之中画上一对旋转对称,首尾相合的黑白鱼,代表阴阳,黑者为阴,白者为阳,黑鱼中有一白眼珠,代表阴中有阳,白鱼中有一黑眼珠,代表阳中有阴,阴阳互交,动静相倚,周祥活泼,妙趣自然,这就是太极图。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

阴阳的高度融合就是太极。

明白了“无极”、“太极”、“阴阳”,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为我们练习太极拳指明了方向。

“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静”,使自己进入“无极”状态,全身心地放松, 然后静极生动,在意念的指导下,气沉丹田,主宰于腰,由内而外地按照拳架套路的要领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体会“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柔中寓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内动产生外动,外动引导内动”等阴阳关系。

只有经过长期的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开合自如,周身一家”,达到阴阳的高度统一,进入“太极”境界。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句话是讲太极与阴阳的关系。

太极是个浑圆球体,包含阴阳两仪,阴阳两仪互济兼容。

静中触动分阴阳,动中求静合太极。

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这句话是讲太极拳的动作要合乎自然。

太极拳家陈鑫云:“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

”在练拳时,宜慢不宜快。

平心静气,静心慢练。

随着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在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使意气合一,神形合一,顺其自然,渐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推手时,表现为舍己从人,不顶不丢,沾粘连随,恰到好处。

没有过头和不及的动作,完全是根据对方的动作顺势而为。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这里,关键是弄懂下面几个字的含义。

1、“刚”:即阳刚、坚硬、用力。

2、“柔”:即阴柔、柔韧,顺遂。

3、“走”:即化劲,“四两拨千斤”。

4、“粘”:即像胶一样粘住对方,即用柔劲跟随对方的着力点,“不顶不丢”,并随着对方劲路的变化不断地听劲柔化,使之处处落空,造成我顺人背的有利形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粘走相生,我顺人背。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对方动作快,我就快接应;对方动作慢,我就缓慢跟随。

太极拳练时宜慢不宜快,追求虚静的太极境界。

注重意、气、神、形的完整统一。

由慢而生灵。

“慢到十分工夫,即能灵到十分。

唯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

“能敬能静,自保虚灵”。

虚静功夫即是太极功夫。

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

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

心静体舒,精神内固,神气合一,意在人先。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无论轻重缓急,均能应付自如。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维一贯。

”外形上虽然千变万化,但太极之理却是不变的。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里是说,太极拳练习的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

第一阶段为“着熟”,即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地把把一着一式练到位,练纯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的东西。

有的人身体条件好,基本功好,加上刻苦练习,外形很好看,参加比赛,还可以拿金牌。

但却没有太极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部,逐步领悟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丹田之气开始饱满,并在体内流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动带动外动,即以内气催动外形。

即所有的动作用内气来带,开则贯至末梢,合则归于丹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螺旋缠丝,动作自然。

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进入懂劲阶段。

经过懂劲阶段,再往下练,即可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神明阶段。

所谓神明,即,不可言传,只可神会,人所不知,独我自明。

此时,浑圆练成,阴阳浑于无迹,刚柔相济,周身极其虚灵,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

周天贯通,气血通畅,无微不至,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腑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

练拳时活泼自然,一片神行。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我之为我身,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为中气也。

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

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

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至此,太极功夫神乎其技矣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要达到上述“神明”的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靠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有一首打油诗写得非常形象。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时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我身。

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然闻真香。

袛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拳虽小道而本于太极正道,太极之道乃中庸之道也。

虚领顶劲,不偏不倚,讲的是立身中正,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头为六阳之首,头正,则身躯自然端正。

这里,要注意一个“虚”字,将颈部虚虚领起,不可硬挺,否则有害。

气沉丹田,忽隐忽现,讲的是行气。

气沉丹田,即在意念的引导下,内气下沉,收于丹田。

忽隐忽现,是形容内气运行时隐时现,变化无穷,令人不可捉摸。

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为令,气为旗,神为统帅,身为驱使”,所有的动作都是在意和气的引导下完成的。

有的人练拳多年仍然没有内气,这是由于练法不当造成的。

他们练拳时或只重外形,或僵硬使力,或心静不下来,这些都严重影响内气的培养和运行。

太极拳要按照“松、静、沉、柔、绵、缓、整、舒”的原则来练习。

所谓松,即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静,即为虚静,无极混沌之状也,练拳时,平心静气,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做到静极生动,动中求静,虽动尤静;沉,即沉气,练拳时,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胸空腹实、气沉丹田;柔,即动作柔顺,练拳时动作要柔和,如春风扬柳,似行云流水;绵,即缠绵、缠丝劲,练拳时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转换,带动四肢,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前后无一处不缠;缓,即缓慢,练习太极拳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快慢相间,而应注重意、气、形、神的完整统一,顺其自然,宜慢不宜快。

只有慢练,才能做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心息相依,神气相合,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柔顺沉着,完整一气;整,即劲整。

气沉丹田,主宰于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节节贯串,周身一家;舒,即动作自然、舒展大方。

打拳时,经常留意气沉丹田,久而久之,丹田气足,气足则鼓荡,就可以在意念的引导下,在体内流动,开则贯至四梢,合之收于丹田。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或充盈肌肤,或收敛入骨,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这不仅是拳术之道的需要,也是健身之道的需要。

十、“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缈。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几句话说的是推手中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具体着法。

彼攻我左边,我左边就虚;彼攻我右边,我右边就空。

彼向上攻我,我则顺势上引,使其拔根;彼向下攻我,我则顺势下沉,使其前俯,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的感觉;彼向前攻我,我则顺势引进,使其摸不着劲,有长不可及的感觉;彼向后退,我则粘随进逼,使之无法换劲变着,站立不稳,无处可退。

充分体现了太极拳“舍己从人”、“沾粘连随”、“四两拨千斤”的威力。

十一、“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自人。

”太极功夫到了高级阶段,身体十分虚灵,感觉非常敏锐,任何一点微小的外力,如一根羽毛,一只小虫落在身上都能立即感知。

在与人交手时,十分轻灵,无论对方如何使劲都能干净、彻底地化解,而自己一点也不露劲,因此,对方无法摸到我方的劲路,而我方却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时刻掌握对方的劲路,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十二、“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英雄之所以所向无敌,都是由于这种高深的功夫所产生的。

十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其他各种武术流派很多,虽然姿势招式各异,但不外乎是强壮的欺负弱小的,手脚快的打手脚慢的,这些都是先天条件决定的,并不是后天学来的。

十四、“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仔细体察“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显然不是靠力气来战胜对方;观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多人进攻的情形,快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太极拳能以小力胜大力,能以静制快。

拳谱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

”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缺陷;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