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浅谈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单纯、机械的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相互鼓励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境的过程。那么,对话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形成预习的好习惯。二是要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阅读,达成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1、预习中的有效对话。

预习是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一直以来,学生预习的低效问题比较普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教师要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

首先,要设置操作性比较强的“任务”,达成预习的有效性。所谓任务引导,就是预先布置好预习任务: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难点、疑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任务,达到预习既定目标的方法。预习任务的布置要遵循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使学生“踮起脚来能够摘到桃子”,否则会引发学生对预习的厌倦和敷衍。

其次,预习要讲求策略,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即方法引导。所谓方法引导,就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预习方法,有能力、有自信地完成预习任务,达成预习目标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预习方法主要有三种:借助工具书、上网求助和向别人求教。借助工具书是最常用的预习方法,语文常用工具书有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和字词句等。上网求助是一种现代学习手段,通过上网求助进行预习,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自信。搜集新课相关资料和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上网求助的方法来完成。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预习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接简便,但是落实起来却不容易,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性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向生活求教,向身边的人求教。

2、课堂中的有效阅读。

新课标中讲,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现实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把握不准,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一段进行揣摩感悟,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

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文本对话成了“夹生饭”。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全面、充分、细致的阅读文本,象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阅读是教师、学生、编者和文本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有了多重对话,文本价值才有生命,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领悟才有意义。对话,是民主平等的心灵约会;是不同时空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教学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无痕生成。对教育教学而言,主要有一下四种对话。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教授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两者在阅读中都是对话的主体,只是担任的对话角色不同。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扮演着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发发散思维 ,适当点拨指导,引领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走进文本。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是阅读对话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互动过程。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这种对话过程更具实践性。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交流讨论、你争我辩、相互激励、评价补充和共同分享,最能撞击学生智慧与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相互对话的氛围,创建学习小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很多老师不放心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担心学生的阅读速度,担心学生的阅读方法,担心学生的阅读质量……其实,这样的老师太“溺爱”学生了,

孰不知自己已经剥夺了学生与文本的心灵约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理应沉得住气,在对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下,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去感受、去体悟,切忌“反客为主”。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科书文本的选编,有严格的筛选程序,每篇课文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接受能力。每篇文章被选入教科书后,经过适当的改动或增减,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教材之间的联系:单元提示、课前导读以及课后练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个性化体验、感受阅读乐趣、启发思维的一方沃土。教科书编者根据国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体验,在教材这一“土壤”中加入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载体,与他们进行着心灵约会和思想对话。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服务的。所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对于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场景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诗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他们感受到四季的美丽与可爱。同时充分利用媒体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图、有声、有色的教学场景。最后,我还安排了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仿照课文中的诗句,当一回小诗人。由于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启发,生活中许多景物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柳树绿了,它对燕子说:‘我是春天’。”“知了叫了,它对湖水说:‘我是夏天’。枫叶红了,它对小鸟说:‘我是秋天’。”……在学生表述时,我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当一个同学的知识构建遇到麻烦或障碍时,教师不要直接针对该学生进行相关解释,而要抓住机会,“顺水推舟”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即对于课文中存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这样,所有学生便可以共同就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其间互动中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解决问题中体现的团结合作精神甚至拼搏竞争意识,都是新思维品质的灌输和培养,对学生而言是终生受益的。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如教学《西门豹》,可抓住“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及“他的办法妙在哪里”这两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三)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

在对话中生成—关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在对话中生成—关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话式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所关注和尝试。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的教育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别是对话式教学的优点、实践案例和应用前景。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的优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同伴交流,较为充分地理解和分析阅读材料,取得深层次的阅读效果。 2.促进思维的开展 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记住文本中的信息,还通过交流、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思维。 3.交流社交技能 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话和协作来练习和提高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聆听、合作、讨论和批判性思考等方面,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

4.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对话式阅读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参与度,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参与到讨论和合作中,建立合作关系和工作流程。同时,这样的学生可以更加紧密地协作和互动,使他们成为更有责任感,更有合作精神的团队成员。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中,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可以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以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对话式教学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2.小学阅读教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是非常受欢迎的。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和回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话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应用前景 1.在线教育 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非常容易地适应在线教育环境,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和其他在线合作平台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低成本的环境下实现高效和高质量的教育。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浅谈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单纯、机械的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相互鼓励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境的过程。那么,对话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形成预习的好习惯。二是要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阅读,达成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1、预习中的有效对话。 预习是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一直以来,学生预习的低效问题比较普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教师要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 首先,要设置操作性比较强的“任务”,达成预习的有效性。所谓任务引导,就是预先布置好预习任务: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难点、疑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任务,达到预习既定目标的方法。预习任务的布置要遵循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使学生“踮起脚来能够摘到桃子”,否则会引发学生对预习的厌倦和敷衍。

其次,预习要讲求策略,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即方法引导。所谓方法引导,就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预习方法,有能力、有自信地完成预习任务,达成预习目标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预习方法主要有三种:借助工具书、上网求助和向别人求教。借助工具书是最常用的预习方法,语文常用工具书有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和字词句等。上网求助是一种现代学习手段,通过上网求助进行预习,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自信。搜集新课相关资料和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上网求助的方法来完成。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预习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接简便,但是落实起来却不容易,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性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向生活求教,向身边的人求教。 2、课堂中的有效阅读。 新课标中讲,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现实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把握不准,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

关于对话教学的一点认识

关于对话教学的一点认识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话教学包括师生、生本、生生、师本、自我对话等等。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的,因此,其主体仍是学生。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着组织、引导、推动的作用。 对话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对话的途径。1、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行开放式教学的新课堂中,必须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人翁姿态,只有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产生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2、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对话欲望。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它尤其凸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确保学生的参与,还需要教师进

一步转变观念,营造和谐、适宜的对话氛围。3、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联系个人已有的知识点和个性生活经验之后而获得的,每个学生的探究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因此,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是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二、生本对话的途径。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现生本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多种形式的整合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惯于知觉体验。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反复让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品读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给文章配画、写解说词、表演课本剧、设计板书等来感悟文本,学生在感悟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3、理解文字、体验生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在学习文本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适当的想象,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生本对话,在对话中真正理解文本,变“要我说”

对话教学“三点”:基点、亮点和重点

对话教学“三点”:基点、亮点和重点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客观上决定了其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或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诱发疑惑,从而使学习的内容“增值”,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真正的“对话”,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目的呢? 一、与文本对话——基点 引导学生对话文本,使学生动心动情,在全身心的体验、品味中获取独特的阅读见解——这是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基点。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适度的时空,让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阅读材料,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融入文本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请看《威尼斯小艇》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玩,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请欣赏。(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那里的河特别多,除了建筑外全是水。 生2:我发现那里的建筑很特别,和我们这儿的不同。 生3:我发现那里的桥特别多,而且形式都不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这就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威尼斯。它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401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横跨在117条

河道上,连接着118座小岛,又称为“水城”、“桥城”、“百岛城”。同学们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想! 师:好,那就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记号,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学习,教师巡视) 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利用课件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面对威尼斯这一水城的特色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能深入课文,寻求新的发现,最终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发现疑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利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通过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佯装不知,与学生交流:“你发现没有,‘鸟的天堂’这四个字不仅作为题目出现,而且还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呀?”学生点头赞同,但却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此时,教师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带有“鸟的天堂”这四个字的句子;然后朗读这些句子,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通过朗读,学生纷纷质疑: 1.“这里”指的是哪儿?“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2.前四个“鸟的天堂”都带引号,最后一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3.前边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后边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后矛盾? 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契机,使学生发现了教材中的疑点,从而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地阅读课文,与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 (三)精心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特点探究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重在相信每个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但这并不等同于放任学生自己去无目的、

阅读:与心灵对话

阅读:与心灵对话 世上唯有读书滋味长。闲暇时分,最妙的事情莫过于读书。 “阅读就是对话”。是的,阅读就是一种对话,是一种直指心灵的对话。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我们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可谓意义非同小可。指导学生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无形中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就是民族的薪火相传,意义非常重大。我们语文老师要明确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着这样的理念: 首先,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读深文本。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味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操千曲然后晓声,观千剑然后识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实,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好的语文老师要导不要堵,允许学生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收获。 其次,阅读就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想发展、作品影响等。学生只有全面了解了作者,在阅读文本时就会自动代入,想作者之所想,思作者之所思,达成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感悟作品,产生共鸣。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晓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来领悟作品,那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学生能与作者心灵沟通,教师的阅读教学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再次,阅读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心灵对话。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创设富有启发意味的问题,带领学生体会理解老师的设题意向,正确识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精彩的师生互动、水乳交融的好课!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并彼此悦纳。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再次,阅读还是学生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 学中有效对话策略 摘要:在开展深度学习的活动中,有效对话可以作为教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措施。通过对话,不仅可以消除了教师、学生和课文之间的隔阂和距离,还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然而,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严重依赖于片面的交流和机械的训练,对话教学法尚未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为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有效对话 对话式教学是指在课堂辅导中,通过有效的教学话题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此外,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彼此的意见,进而帮助学生集中全部精力学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正所谓:“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其实,学生每次阅读同一篇文章,都会对不同的观点产生一些更深入的想法。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情感脉络,尽量将文章的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体验,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逐步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教学与对话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中进行对话。对话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和实施,是适应时代特点和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重要方针,对语文教育的完善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2]。此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也是学生自主化和个性化的行为,而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阐述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需要学生通过自我认

语文课堂服务于学生内化的高质量对话-最新文档资料

语文课堂服务于学生内化的高质量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指的“对话”,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策略已经被广泛认同,尤其在语文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讲到底的现象没了,情节分析少了。然而却出现了一些误区:表面上很热闹,“对话”起来,但实质性的语言积累与运用架空了,甚至一些教师把简单的一问一答也理解为对话教学,教学最终没有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内化。 所谓内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多层次的对话,深入思考,主动积极地建构,整合信息,形成素养,达到积累和运用自动化的程度。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教学目标不再是教师独白地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

一起探索正在经历的一切。教学即对话,即以服务于学生内化为根本宗旨的对话。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讲,学生、教师、文本是对话的三个主体,对话应该始终是三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共进。一般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创造内化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内化桥梁,依托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展现内化效果,学生和教师在与文本互动对话中共同超越。在对话过程中, 学生将文本、同伴、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情感通过自我建构,积极转化,内化为自身素养。 一、创造内化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潜心对话 阅读,就是阅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人文情怀等积极地去接触、感受、理解、体验文本,使文本彰显生命的活力,从而达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课堂上,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潜心对话。这种对话不同于一般性的阅读,必须是在融洽的氛围里,在一定的目标导引下进行。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氛围,提出目标,创造内化情境。教师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越强烈,他们与文本对话的程度就越深刻。知名教师支玉恒在教学《西门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文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学生问了很多问题,支老师在肯定问题质量后,遗憾地表示都没有猜中。学生不甘心,又读书,再发问,还是猜不中。最后,支老师抛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气不气、恨不恨、高兴不高兴?为什么气、为

语文对话教学中关于生生对话的几点思考

语文对话教学中关于生生对话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语文教学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惟一重要的关系,往往忽视了学生在相互对话、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因素。因此,在语文对话教学中,学生要独立阅读文本、深究问题,这是生生对话的起点;教师在“生生对话”过程中扮演着开启者、倾听者、引导者、激发者、决断者的角色;生生对话的关键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与合作,培养合作与探究的习惯,满足学生归属感和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发展与提高。 标签:生生对话;合作交流;教师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而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对话教学以言语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为平台,体现了对话主体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弥补了以往语文教学的缺陷。 早期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与成人(如父母和教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同伴关系是不重要的。”受早期心理学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惟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主要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始终未能受到重视,甚至不少语文教师还将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消极因素或破坏力量来对待,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在相互对话、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因素。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有力。……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1]因此,重新审视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作用,重视学生主体间的相互合作,重新寻回失落已久的生生对话权,对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能力尤为重要。 一、学生研读文本是生生对话的起点 学生只有独自阅读文本、深究问题,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学生研读文本是生生对话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作品,与作品零距离接触。在阅读中赋予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利,用自己的眼去审视作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继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作品中读出情感,读出自我。学生只有透过语言载体钻研文本、吃透文本,深入文本内部,才能最大程度的地贴近作者的思想、情感,切忌为了“创新”、“求异”的理解作脱离文本的解读。 建构主义认为,人看问题的视点和角度是不同的,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去看问题,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保留个人合理的阐释,以培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 后现代教育家、教育阐释学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 介的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对话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言谈”的天下,而是多种主体间相互对话的过程,本文试从与文本对话这一角度作些探究,希望能给阅读教学找个突破口。 一、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及意义 对话,是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语言,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取得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现代教育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而产生新意义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与文本对话就是说读者不再把文本看作无生命的存在,而看作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简单地说,读者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意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阅读一篇篇课文也是一种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相互对话过程中,与文

本对话又是全部对话的基础,师生对话要以与文本对话为载体展开,没有与文本的对话就不可能有师生的真正交流与沟通。所以,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是打开当前阅读教学困境的一把钥匙,对于当前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过程被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国家与社会的代言人,拥有对文本唯一的解释权,学生只要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即可,缺少足够的创造空间。而与文本对话,强调新意义是从与文本对话中产生,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相互理解,从而产生视界的融合。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行为,而是在不断生成新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第二、有利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所扮演的是教案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只是起印证、接受教师对课文分析的作用,几乎没有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权利和机会,他们的主体性并未得到真正体现。而与文本对话,强调文本生成意义的多样性,允许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读出不同意义,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感受、阅读积累,那哪来的能力的提高?与文本对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淮安市洪泽区教师发展中心周建高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们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纵观阅读教学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过分热衷于字、词、句、段、篇的繁琐机械训练,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得零离破碎。 教师的心得取代了学生的理解,备课参考资料固定了教学方向,学生的阅读个性受到了严重限制,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应付教师提问,就是琢磨课文答案,而与自己的需求无关,以致丧失了阅读的渴望。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氛围,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对学生的正确意见,我们应及时予以肯定、支持,切忌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有创造性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对不够正确的意见,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积极引导,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如一位教师在教《打碗碗花》时,让学生充分自学探索,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通过看图、读书、提问、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的状态。有的从课文本身读懂了“打碗碗花——不打碗”,知道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亲身实践。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虽然摘了打碗碗花不会打破碗,但还是不要随便去摘,因为此花有毒。”对学生的两种观点,教师不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读再议,讨论是从何处读懂的。 我们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带着尊重去教学生,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才能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有效进行,当然也就不愁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把握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学生、教师是文本阅读的主体(读者),文本是阅读的客体。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由教师先钻研教材(文本),写好教案,然后在课堂上将其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获取文本的知识,完全是靠教师传授而被动获得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围着教师转,只会读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已不是单向传递关系,而是多向互动关系(如图) 。从图中我们看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至少包含四个方面: 1.教师与文本对话。即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组织和处理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