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合集下载

试析黑龙江大豆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试析黑龙江大豆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试析黑龙江大豆的优质高产种植技术1. 引言1.1 黑龙江大豆种植现状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种植基地之一,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大豆生长,因此大豆种植面积较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到目前已经达到数百万亩。

黑龙江大豆种植的产量也逐年增加,成为全国大豆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黑龙江,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等地,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大豆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种植户大多采取大面积连片种植的方式,通过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黑龙江的大豆种植以绿色有机方式为主,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各地政府也给予种植户一定的补贴和技术支持,促进了黑龙江大豆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黑龙江大豆种植现状持续向好,为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大豆的重要性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大豆不仅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大豆可以提取大豆油、豆腐、豆浆等多种食品,是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之一。

大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更在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大豆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还可以作为饲料用途,用于养殖业的发展。

大豆具有固氮作用,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大豆种植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收益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选择优质大豆品种选择优质大豆品种对于黑龙江大豆的种植至关重要。

优质的大豆品种不仅能够保证产量和质量,还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提高大豆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在选择大豆品种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适应性和稳产性。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大豆品种能够更好地生长和发育,保证稳定的产量。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现状,分析了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大豆加工;黑龙江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一、黑龙江大豆加工业现状大豆产业是机械化程度高的传统种植模式,是黑龙江省农民、工人就业的主要产业和收入重要来源。

我国主要有四个大豆油脂加工圈,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内陆地区制油圈,拥有大豆油脂加工企业160多家,年处理量达700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10,省内形成九三油脂集团、阳霖集团、哈高科为代表的三个大豆加工中心。

黑龙江有26万人们工作在大豆加工企业及相关的行业,大豆产量每年约400~6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份额,播种面积占全国1/4,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大豆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实现了大豆加工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及承包职工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

二、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科技创新能力低。

目前国产大豆产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目前国内加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缺乏自主性,管理松散,开发能力低,我国大豆加工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美国从50年代起就非常注重大豆的基础性研究,财力和人力投入较大,使得每年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高产优质新品种上市。

我国80年代起才开始从事对大豆蛋白方面的研究,从总体看,我国大豆蛋白的研究较晚,研究设备简陋,研究开发部门少,产品由实验室结果转化为工业化的进度较慢,导致我国蛋白质产品品种单一,大豆蛋白产品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面过窄。

2.大豆深加工能力低。

黑龙江省大豆深加工的企业只有三家,全省深加工的企业不到总加工企业的22%,造成大豆原料的严重浪费。

传统豆制品仅限素质品的生产,油脂产品仅为色拉油生产,就连新型加工制品也停留在蛋白质的加工阶段。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建议
大豆是粮油兼用作物,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和油 脂的重要来源。中国是世界大豆的主产国,位列美 国、巴西、阿根廷之后,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 消费国与进口国。2018 年我国大豆消费量为 1.1 亿 t, 而国内生产总量仅有 1600 万 t,由于畜牧业对豆粕、 蛋白的需求大,大豆进口量达 8803 万 t,依存度已达 到 85%,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业安全 [1-4]。黑龙江省 是我国大豆主产区,2018 年种植面积 356.7 万 hm2, 总产 658 万 t,占比 42%,肩负着中国大豆产业振兴 的重任。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水平虽高于全国,但与 世界大豆主产国相比,在品种单产、品质和配套技 术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黑龙江省大豆每 667m2 平 均 产 量 为 127kg,与 美 国、巴 西、阿 根 廷 比 相 差 60~80kg。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国内对大豆日益 增长的需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黑龙 江省大豆生产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建议,精准施策, 既是调整种植结构、发挥黑龙江省大豆的产区优势、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发展大豆生产, 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筹码,对完成大豆振兴目 标任务,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图 1 黑龙江省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kg/hm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
᳴ᴥැᄽ ˟‫ږ‬ Ꮗ‫ږ‬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对发展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分析及建议

对发展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分析及建议
0 雨 同季 , 于大 豆生长 , 适 加之 昼夜 温差 大 , 利于 干物 质积 累 , 0 0元 以 上 。 有 3大 豆主产 区的基础 设施 比较薄 弱 . 农产 品品质优 良 。 黑 龙江 省 大 豆 的主 产 区基 本 还 没 有 摆脱 “ 天 吃饭 ” 靠 2大豆 栽培技 术水平 较高 . 的局面 , 豆是 比较 适合 机械化 作业 的作物 , 龙江省 的机械 大 黑 黑龙 江省 是全 国大豆 主产 区之 一, 大豆 面积 占全 国种 植 但农 近 面积 近 13黑 龙江 省 农垦 耕 地 占全 省 的 15土 地 规模 化 种 化 种植 水平也较 高 , 田基础 设施相 对来 说还 比较 薄弱 , /, /, 几 年 连续 发生 的春 旱 、夏 旱等 自然 灾 害给 黑龙 江省 的 大豆 植 、机械 标准 化作 业 、栽培 制 度科 学化 已经 走在 全 国现 代 我 农 业建 设的前列。 目前, 省在 各环 节 、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 生产造 成 了很大 的损 失 , 们各级 政府 虽然 每年都 在组 织人 全

20 年 黑 2 %以 上, 已 占全 省 大豆种 植 面积 1 0 现 1 4以上, 量达 到 2 0 上 均有 较大 差距 ,0 8 底, 龙江 省 大豆 的 国储 库 收购价 产 5 格 37 0元 , 左 右 , 0 吨 而进 口大 豆 到 港 价 格仅 为 31 0元 / 0 万 吨 以上 。已 建成全 国 绿色 食 品原料 大 豆标 准化 生产 基 地 吨, 每吨比 国产 大豆 低 6 0 。 0元 4 个 , 积 l 4 .万亩 。认证 绿色食 品大 豆产 品 18 , 4 面 33 5 3 个 企 2 大主栽作 物 比较 大豆处 于劣 势地位 . 三 业 6 5家 。 20 0 5年 以来 黑龙 江 省 大豆 的 种植 面 积 逐 年下 降,0 7 2 0 二 、 黑龙 江 省 绿 色食 品大 豆 的产 业优 势 年种植 面 积 为 57 3万亩 , 2 0 1 与 0 5年相 比减 少 6 0万 亩 , 0 这 1黑龙江省 环境条 件优 良 . 大 黑 龙江 开发 较晚 , 污染 小 , 虫 害发 生率 比南方 低 。 里还没 有考 虑后开 垦的 耕地 面积 补充进 来 的( 多数生 荒地 环境 病 。相 反 , 稻 、玉米 种 植面 积 却逐 年增 加 , 水 尤 森林 、草原 、湿地 资源丰 富, 全省拥 有森林 3亿亩 , 覆盖 都 适合 种大 豆) 森林 0 7年比 2 0 年 增加 了 l8 0万 亩, 05 0 这也 在 客 率 4 .%; 然 草 原 面 积 约 65 0万 亩 ; 36 天 0 湿地 面 积 65 0万 其 玉米面 积 2 0 1 亩 。生态 良好 , 备发 展绿 色大 豆得 天独厚 的 条件 。黑龙江 观 上促 进 了大 豆面 积的 萎缩 。原 因 主要是 与 水稻 、玉米 相 具 农 08年 土质 肥沃 , 世界上仅 有 的三大黑 土地之 一, 省属 中 、寒温 比种植 大豆 的效 益 底 , 民种 植 的积 极 性 不 高 。2 0 大 是 全 豆 的公 顷 收 益 不 足 千 元 , 水 稻 、玉米 的公 顷 收 益 都 在 3 而 带 大 陆性季 风气 候 , 降 水量 3 0毫米 一6 0毫 米 , 、热 、 年 7 7 光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大豆产区。

大豆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和加工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内的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发展该产业提供参考。

二、生产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豆种植基地之一。

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接近20%,年产量约占全国大豆产量的15%。

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等地。

黑龙江的气候条件适宜大豆生长,土壤肥沃,有利于高产高质的种植。

然而,该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种植面积仍然存在限制,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以及部分大豆种植地被用于其他重要农作物,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规模仍有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种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种植管理和技术支持,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三、加工业发展除了大豆种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调研发现,该省拥有多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产品涵盖豆油、豆粕、豆浆等多个领域。

其中,牡丹江市的大豆加工业规模较大,豆油生产量占全国的一成左右。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黑龙江大豆加工业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工技术和设备滞后,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四、市场前景和建议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为了进一步发展黑龙江大豆产业,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1. 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大豆种植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高产高质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率和质量。

2.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黑龙江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大豆产业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大豆种植和加工。

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种 。 采 选 合 适 的优 良品 种 是 大 豆 生 产 的基础 , 是 内因。 应 按 照 本 地 的 自然 条
件( 包括 土壤肥力 、 气候等 ) 、 品 种 的生 态类 型和生 产水 平采 选抗 逆性 强 、 生 育期适宜 、 高 产 的优 质 大 豆 品 种 。 应 克 服 盲 目引 种 ,不 应 将 外 地 高 产 田及 有 些 新 闻媒 介 推 销 的 品 种 甚 至 品 系 没 经 科 学 试 验 和分 析 ,盲 目的 大 量 应 用 和 引种 , 不 然 或许 无 法 达 到 预期 效 果 。 本 地应 按照 当地 的实 际情况 开 展采 选 . 做 到 因地 制 宜 栽 培 。 2 - 2做到 深松 耕 作制 度 。 按 照不 同前 茬 和 地块 分 别 运 用 秋 翻 春起 垄 、 秋 翻 起 垄、 顶浆起垄、 深松起垄 、 耙 茬 起 垄 等 耕 整 地 方法 , 以深松为主 , 松、 翻、 耙、 旋 相
没有 了 栽 培 的 积 极 性 。
1 . 1种 植 面 积 减 小 . 产 量 降 低 。 近 年 来 ,黑 龙 江 大 豆 产 量 总 是 在 一 个 缓 慢 发 展 的 阶 段 ,单 产 水 平 停 滞 不 前 甚 至 发 生 减 少 情 况 。 由于 社 会 经 济 的 高
速发展 , 城市化进程 的速度急 快 , 导 致 城 镇 化 趋 势 飞 速 发 展 .耕 地 面 积 持 续
结构松散 , 尚未形成规模 性 、 专 业 化 的 油脂加工单位 , 运输线路 远 、 运 输 成 本 高、 生产 规模小 、 储备 容量 小 、 存 储 费 用高 、 产 油费 用高 、 分 布 区域不 合理 , 导致 了 加 工 产 业 整 体 成 本 不 低 .故 不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标 都 远 远 满 足 不 了 企 业 的 要 求 , 使 黑 龙 江 省 大 豆 备 受 冷 落 ,阻碍 了大 豆 产业 的发 展 , 所 以根据 黑 龙 江 省 生态 区划 ,
适 时 调 整 大 豆 生 产 的 种 植 结
物 ,又是 经济作物 ,也是 工业
原 料 , 是 一 种 潜 力 大 、 功 能
大豆 面积逐 年减 少 ,严重 影响 了大豆加 工企 业的发 展 。根 据 生态 区划 ,黑龙 江 省 可 分 为 高 油 、 高 蛋 白 、 蛋 脂 平 衡 区 , 所 以 应 因地 制 宜 , 调 整 种 植 结 构 ,
子培育 到面积推 广均 取得 了 比 较 明显 的 成 效 。 但 目前 黑 龙 江
施 1 O 年 来 ,高 油 大 豆 种 植 从 种
构 , 是 振 兴 黑 龙 江 省 大 豆 产 业 、解 决 国家 粮 食 安 全 的一 项
必要 措施 。 -
源 ,主要 分 为高蛋 白 、高油及 “ 双高” 3 பைடு நூலகம் 品种 ,其中“ 双高” 大
豆 指 蛋 白质 和 油 分 含 量 之 和 大
1 5 5 9 0 0 ;
4 . 黑龙 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 国家大豆 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 ,黑龙 江
牡丹江
1 5 7 0 4 1 )
摘要 :大豆是 重要 的植 物蛋 白质 和食 用 油的供 应 作物 ,由 于黑龙 江省 大 豆收
益 效应 、生产 和 自然条件 的 限制 以及 国外大 豆的冲 击 , 自2 0 1 0 年起 黑龙 江省
大豆 总产 量 的 1 / 3以上 ,在 我 国
全 、产业链 长 的作 物 。从 本身 化 学 品质 来 看 ,大 豆 是 非 常 重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条件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大豆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当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产业化进程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其发展对策。

1. 土壤肥力下降:长期的大豆种植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东北地区部分土壤肥力的下降。

土壤酸化、养分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

2. 害虫病害严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许多害虫病害的生长繁殖,大豆田间的害虫病害防治成为一大难题。

3. 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农资价格、土地租赁费用等的上升,使得大豆生产的总成本逐渐增加,降低了农民的收益。

4. 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主要以特定品种为主,品种单一化现象严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

5. 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大豆生产缺乏统一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导致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6. 市场需求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豆需求逐渐增加,但东北地区的大豆生产却未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二、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发展对策1. 加强土壤肥力管理:通过土壤改良、施肥、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酸化和养分流失的问题。

2. 加强害虫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改进,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3. 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降低农资价格等措施,降低大豆生产的总成本,提高农民的收益。

4. 多样化种植品种:鼓励农民多样化种植大豆品种,提高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大豆产量和质量。

5. 推广种植管理技术:加强对大豆种植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完善的种植管理技术和标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6. 拓展市场需求:加强大豆产品的宣传推广,拓展大豆产品的市场需求,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作者:田凤玲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11期
1黑龙江大豆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黑龙江省是北方春豆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30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33.3%左右,占北方春豆区67%,总产从1992年的349.1万吨提高到2002年的556.5万吨,占全国总产的33%,单产平均1860公斤/公顷,较全国平均水平(1649公斤,公顷)高211公斤。

黑龙江省种植大豆具有生态、区域和经济三大优势,大豆是黑龙江省三大主栽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大豆产业已是黑龙江省的一个优势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豆商品基地和出口基地。

2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已形成三个大豆加工中心,即以九三油脂集团为代表的中、北部油脂加工中心,以阳霖集团、佳木斯三江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油脂、豆粉、大豆深加工的东部加工中心,以及以哈尔滨高科技园区大豆深加工为代表的南部加工中心。

黑龙江省的乡镇传统加工企业的加工规模比较小,而且相对比较分散。

据专家们估算,目前这三个大豆加工中心的大豆加工能力在300万吨以上。

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基本覆盖了黑龙江的大部分大豆产区,靠其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400元以上。

3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遇到的共性问题
3.1企业问题
(1)企业加工规模较小。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虽然拥有九三油脂、哈高科、等大型龙头企业,但这类企业毕竟数量少,大多数大豆加工企业规模都较小。

一些传统豆制品企业,只具有小作坊式加工能力。

(2)企业的技术和装备落后。

在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中,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呈两极分化态势。

(3)民营企业家人才少。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产业的主要差距在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主要差距在企业家,突出表现为黑龙江省地区领办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严重不足
3.2行业问题
(1)大豆粗加工产能力过剩。

我省从事大豆压榨和传统豆制品的企业多,粗加工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市场需求和当地大豆原料供给明显过剩。

(2)加工黑龙江省地产大豆存在诸多劣势。

与沿海企业加工进口大豆相比,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如果用地产大豆,将遇到以下不利情况:①流通环节费用高。

②混种、混收、混储、混售现象严重,黑龙江省地区大的原料生产与需求相脱节。

③大豆原料供给不稳定。

④大豆收储资金使用集中、占用量大。

(3)大豆加工业融资相当困难。

①不合理的银行结算期制约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贷款。

②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常常发现“大企业扩张时要钱,中小企业创业时缺本钱,而贷款融资又难上加难”的现象。

3.3产业政策问题
(1)走样的所得税政策影响企业发展。

目前,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只惠及国家级龙头企业,而这些企业在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中寥寥无几,覆盖面太窄。

(2)国债支持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据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反映,国债项目变化太大,打乱了企业的生产部署,不但没有支持企业发展,反而产生负而引导效应。

(3)民营企业遭遇隐形所有制歧视。

尽管国家大政方针已明令取消企业的所有制歧视,但眼下流行的潜规则为:实行所有制歧视,只说不做!文字上见不着,执行中感觉到。

国企优先,民企靠后。

4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发展建议
黑龙江大豆产业化发展建议的总体思路是:黑龙江大豆产业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农民致富为出发点,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基础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水平,改善大豆品质,实行区域化专品质种植,打非转基因大豆和绿色大豆品牌;发展精深加工,保护和扶持国内精深加工企业,有选择的引进跨国公司,走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

根据上述思路,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建立大豆保护价制度,设立农产品价格调控基金
(1)走样的所得税政策影响企业发展。

目前,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只惠及国家级龙头企业,而这些企业在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中寥寥无几,覆盖面太窄。

(2)国债支持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据部分大豆加工企业反映,国债项目变化太大,打乱了企业的生产部署,不但没有支持企业发展,反而产生负而引导效应。

(3)民营企业遭遇隐形所有制歧视。

尽管国家大政方针已明令取消企业的所有制歧视,但眼下流行的潜规则为:实行所有制歧视,只说不做!文字上见不着,执行中感觉到。

国企优先,民企靠后。

目前,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都已建立了保护价制度,国家设立了专项收购资金,为稳定生产、发挥农民种植积积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8年前,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两个省曾实行过保护价收购。

加入世贸后,大豆没有配额保护,大豆种植受国际市场严重冲击,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大豆进口量是国产大豆的1.6倍。

大豆产业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将严重挫伤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

所以我们建议建立大豆保护价制度,把大豆价格定在玉米价格的3倍即2.8元,/公斤,利用我省是主要粮食生产区,种植大豆面积最多这一客观实际,向国家申请一定比例的大豆保护专项资金,如国家不给予资金支持,可视我省财力状况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对区域种植的优质品种进行保护价收购。

4.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大豆品种对产量的贡献率占30-40%,近年来,我省实行的优质良种化工程,对“九五一十五”期间育成的优质高产大豆品种起到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财政应继续加大大豆等种植品种的支撑力度,提高支持品种数量和金额。

凡经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优质品种,每个品种直接补助品种育成单位一定资金;同时,以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采取政府对区域内种植的优质品种实行良种补贴,凭到有保护品种经营单位购置品种的发票进行补贴。

4.3抓好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龙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财政部门支持龙头企业应该在这两个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以银行贷款项目、贷款贴息、创新资金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有创新能力并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健康企业建立技术和人才创新平台。

乡镇企业真正能够使用省产大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所以,应从多种经营项目及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中、小型传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工艺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