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案(青岛版)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等式性质的过程,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用数学语言熟练表示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对等式进行变形。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熟练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并说明变形理由。 教与学过程: 【温故知新】 1、什么是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等式? (1)2+1 (2)a-b (3)x+2x=3x (4)m+n=n+m (5)x=y 【创设情境】 1、小亮和小莹今年同岁,那5年之后两个人还是同岁吗?3年之前他们同岁吗? 2、小莹今年a岁,小亮b岁(a=b),再过c年他们分别是多少岁?m年前他们多少岁?他们年龄是否相等?(用代数式表示) 【探索新知】 活动一 1.如图为自制天平的示意图,观察三张图形,用一句话概括出每张图形表示的意义。

2.分别设三个物体的重量为a,b,c,(重为a b,c)用数学符号把每张图形的意义表示出来。 3.比较第一幅图与第三幅图,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用数学等式表示) 小组讨论交流,将得到的结论和等式上台展示。 4.若第一张图形与第三张图形交换,又会出现什么结论? 合作交流,通过比较概括出等式的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符号表示为: 5.应用练习: (1)如果a=b,那么a+5=b+() (2)如果x-3=5,那么x=5+( ) (3)如果x+3=10,那么x=10-( ) (4)由等式a=b,得到a+10=b+10,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否由3x-1=2x得到x=1? 活动二 1.每个学生仿照活动一的过程探究等式的其他性质,设字母表示物体的重 量,用等式表示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5简易方程2解简易方程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相关内容,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通过对天平保持平衡的探索和研究,渗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的初步函数思想。 3.培养观察与对比、比较与分析、概括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体会化归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平衡实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自主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练习中复习了等式的概念,知道等式的两边完全相等。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天平来研究等式的其他内容。(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1.探索等式的性质1。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4示意图1第一个天平图。 师:通过观察示意图,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1个茶壶的质量=2个茶杯的质量。

师:如果用a表示1个茶壶的质量,b表示1个茶杯的质量,那这个等式又该怎么 写? 【学情预设】a=2b。 师: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放1个茶杯,大家觉得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情预设】天平仍然平衡。 师: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因为两边加的质量一样多。 课件呈现实验视频,验证学生猜测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用字母表示:a+b=2b+b。 师:这个等式成立的原因是什么? 【学情预设】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了一个相同的数。 师:如果天平两边同时放1个茶壶或者2个茶杯,天平能平衡吗?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根据天平的状态,写出用字母表示的等式:a+a=2b+a,a+2b =2b+2b。 师:观察刚才我们得到的这些等式,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天平两边都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2)课件出示教科书P64示意图2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观察天平状态。 师: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质量,b表示一个花瓶的质量,这时的天平状态如何用等式表示? 【学情预设】a+b=4b。 师:如果两边托盘上都拿走一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 【学情预设】天平保持平衡。 师:那这时的等式又该怎样表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呈现教科书P64示意图2第二个天平图) 【学情预设】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天平还是平衡的。1个花盆与3个花瓶同样重。可以列出等式:a+b-b=4b-b。 师:你有什么发现?【教学提示】 逐步引导学生把天平的平衡状态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 课时) 长铁一中 谭惠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探究式、启发式 思路: 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的胶体 Fe(OH)3胶体的制备 [问题1]怎么证明制得的分散系就 是胶体而非浊液或溶液 [科学探究1]: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①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问题2 为什么?] ②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浊液>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 练习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 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 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与整理1] 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体系。(引出分散系定义) 溶液(溶液)澄清透明且无论放置多久都均一稳定; 不同点:CuSO 4 泥浆水(浊液)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引出分散系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组成 ①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②组成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溶液(CuSO4溶液)和浊液(泥浆水)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豆浆属于哪类分散系呢?] 2.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澄清、透明且均一、稳定 ( 实例:食盐水) Ⅰ)分散系胶体:澄清、透明且较均一、较稳定 ( 实例:豆浆、牛奶) 浊液:不澄清、不透明且不均一、不稳定 ( 实例:泥浆) [思考与交流2]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2] 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Ⅰ)常见的胶体 牛奶、豆浆、墨水、血液、果冻、蛋清、胶水 Ⅱ)胶体性质的探究 胶体的制备 ①Fe(OH) 3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 3

内蒙古太仆寺旗第三中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3分式方程(4课时)

教 学 设 计 学校:太仆寺旗第三中学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课题:分式方程及应用(4课时)设计教师:王利祥

15.3分式方程(4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说明[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6910700352.html,][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6910700352.html,] 简述教学设计思想与特色[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6910700352.html,]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从而初步获得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例习题的选取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搭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活动平台.教师在其中适时地点拨,与学生一道剖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时还注意总结和指导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今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明确了解整式方程的方法步骤后来学习分式方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但是思维的严谨性仍相对薄弱,虽然他们喜爱学习活泼的内容,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但仍需老师引导其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式的意义,这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无解这一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 教学方式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与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仪、计算机、直尺、三角板)课题15.3分式方程(第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解简单的分式方程。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决问题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情感态度通过分式方程的学习,具有初步解决分式方程问题的意识。 重点分式方程的概念。 难点解简单的分式方程。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通过本章引言问题,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等式的基本性质英语教案

等式的基本性质英语教案 《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数学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在天平游戏中,让学生发现天平平衡的规律,从中悟出等式的性质,为解方程奠定基础。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发现规律,探索新知。 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运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 一、学习习惯不佳,无合理的学习计划,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不够,作业不能很好完成甚至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学习任务只是局限于书面作业,不会自学,课程难度增加以后,学生的方法没能及时跟上。 二、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与问题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帮助他们想办法,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看到努力之后的结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尤其是在个人专业及课堂教学水平方面,都比较稚嫩。但我相信只要多学习,多投入,多努力,改进方法,一定能有较好的收获。 学法指导 数学的学习指导应首先指导学生从“听、读、写、思”入手,然后知道学生在“说、看、练、记”上加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修改意见 一、复习 二、游戏,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你们都知道那些等式? 2、这些等式有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 游戏一: 1、请看,这是什么? 2、当天平的左边和右边保持平衡时,说明了什么? 3、除了“天平”,我还准备了2个200克的砝码,4个100克的砝码和2个50克的砝码。 4、现在,谁愿意上帮我一个忙?(请2位同学,并分配其站立的位置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左一右,我在中间,使用镊子取放砝码,轻拿轻放。) 5、游戏马上开始,孩子们仔细看:请你(左边的同学)把2个100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再请你(右边的同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 等式的性质教案 苏教版

第一课时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同学们要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是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

第二课时等式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 课标要求素养要求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不等式的 性质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抽象及数学运 算素养. 新知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糖水中加些糖后就会变的更甜,也可以用不等式来 表示这一现象. 问题你能利用这一事实表示出糖水浓度不等式吗? 提示糖水变甜这一现象对应的不等式为 a b< a+c b+c ,其中a0. 1.等式的性质 性质1如果a=b,那么b=a; 性质2如果a=b,b=c,那么a=c; 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4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5如果a=b,c≠0,那么 a c= b c. 2.不等式的性质注意这些性质是否可逆(易错点) 性质1如果a>b,那么bb.即a>b?bb,b>c,那么a>c,即a>b,b>c?a>c. 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4 如果a >b ,c >0,那么ac >bc ;如果a >b ,c <0,那么ac b ,c >d ,那么a +c >b +d . 性质6 如果a >b >0,c >d >0,那么ac >bd . 性质7 如果a >b >0,那么a n >b n (n ∈N ,n ≥2). 拓展深化 [微判断] 1.a >b ?ac 2>bc 2.(×) 提示 当c =0时,不成立. 2.同向不等式相加与相乘的条件是一致的.(×) 提示 相乘需要看是否?????a >b >0, c > d >0,而相加与正、负和零均无关系. 3.设a ,b ∈R ,且a >b ,则a 3>b 3.(√) [微训练] 1.已知a ,b ,m 是正实数,则不等式b +m a +m >b a 成立的条件是( ) A.a b C.与m 有关 D.恒成立 解析 b +m a +m -b a =m (a -b )a (a +m ),而a >0,m >0且m (a -b )a (a +m )>0,∴a -b >0.即a >b . 答案 B 2.已知m >n ,则( ) A.m 2>n 2 B.m >n C.mx 2>nx 2 D.m +x >n +x 解析 由于m 2-n 2=(m -n )(m +n ),而m +n >0不一定成立,所以m 2>n 2不一定成立,而m ,n 不一定有意义,所以选项A ,B 不正确;选项C 中,若x 2=0,则不成立. 答案 D [微思考]

第2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准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从容说课的[思考与交流2]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 CuSO4溶液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 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 高分子

《分式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式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2)了解需要对分式方程的解进得检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分式方程,体会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分式方程。 难点了解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三、学情及学法分析 这是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式方程,在对整式方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就遇到比解整式方程复杂的求解过程和可能产生增根的新情况,学生对此内容的接受会有很大困难,特别是产生增根的原因,学生没有认知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 为了解决引言中的问题,我们得到了方程 9060 3030 v v = +- 。仔细观察这个方程, 未知数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引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胡方程,让学生了解研究分式方程的必要性。 追问1:方程12 23 x x = + , 2 110 525 x x = -- , 2 1 133 x x x x =+ ++ 与上面的方程有什么共同 特征? 追问2:你能再写出几个分式方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式方程概念的认识。 2、思考探索,获取新知 问题2 你能试着解分式方程 9060 3030 v v = +- 吗?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适当给出提示和纠正。并派出学生代表将不同的解法展示在黑板上,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有的知道经验基础上,尝试解分式方程。 问题3 这些解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这些解法的共同点是先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式,再解整式方程,进而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明确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和依据: (1)如何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 (2)怎样去分母? (3)在方程两过乘什么样的式子才能把每一个分母都约去? (4)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通过去分母就化为整式方程了。利用等式的性质2可以在方程两边都乘以一个式子——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探索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 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逐步养成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达成目标:由熟悉的天平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a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再各放上一个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_冀教版

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教学内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等式的性质。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

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学提示: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你们都知道哪些等式?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2课时)》精品教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第2课时)》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二)学会解决简单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而)学会解决简单的方程。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说一说,我们知道了等式的什么性质呢?(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解方程。 二、探究1 1.探究 教师导入语:左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小天平,如果把他们左右两边的物体都放在右边大天平上,你会发现什么呢? 问题:请根据图,列出等式或者方程。 答案:x=20 2x=20×2 2x=40 问题:左边是大天平,如果把他们左右两边的物体各自平均分成3份,放在右边的3个小天平上,你会发现什么呢?请根据图,列出等式或者方程。说一说,第一个方程是如何变成第三个方程的呢? 答案:3x=60 3x÷3=60÷3 x=20 问题:你还能再写几组这样的方程或者等式吗? 答案:x=5 →3x=5×3 →3x=15 8x=40 →8x÷4=40÷4 →x=5 问题: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呢?说一说,第一个方程是如何变成第三个方程的呢? x=20 →2x=20×2 →2x=40 3x=60 →3x÷3=60÷3 →x=20 2.总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问题: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乘或者除以0呢? 3.活动1: (1) 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 里填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x ÷2=18 0.7x=3.5 x ÷2×2=130×2 0.7x ÷0.7=3.5 答案:x ÷2=18 0.7x=3.5 x ÷2×2=130×2 0.7x ÷0.7=3.5÷0.7 (2) 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 里填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x=4 12x=48 X =4 12x =48 答案: x=4 12x=48 x×5=4 ×5 12x ÷12=48÷12 问题: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答案: 因为第二个方程的左右两边都除以12,左边就只剩下了x ,一下子就知道了x 的值是多少了。 三、探究2 1.探究 花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下图)求试验田的宽。 教授引导语:你算出试验田的宽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答案: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960÷40=24(米)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出方程40x=960,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这个方程。 40x=960 解:40x ÷40=960÷40 x=24 教师追问:方程的两边为何都要除以40呢? 答案:我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想的,这样等式才成立。 问题:x=24是不是方程40x=960的正确答案呢? 答案:把x=24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如果把x=24代入原方程,左边是40x =40×24=960,右边也是960,所以x=24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当长方形的长是40米,宽是24米,长方形的面积就是960平方米 2.总结 y-4 y-4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等基本知识,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3、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通过抽象分析,认识化学反应新的分类途径。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讨论 P3以对①空气、②乙醇(C2H5OH)、 ③硫酸铵、④铜、⑤碘酒、⑥碘、⑦氢气、⑧石墨、⑨食盐水进行分类为例,讨论物质分类的方法。 1.从物质的状态(常温下)分类: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态:乙醇、食盐水、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硫酸铵晶体不导电, 其水溶液能导电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酒、碘、氢气 3.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微溶:碘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4.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 二、物质的组成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三、氧化物 KOH属于碱,CO2、SO2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KOH 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3分式方程第一课时

1 5?3分式方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 2、弄淸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淸楚产生增根的原因,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第149-150,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分式方程? 2、如何解分式方程?如何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3、解分式方程时为什么一泄要验根?脸根的方法是什么? 4、简述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自学检测: 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式方程?哪些是整式方程? 四、水平提升: 1、解方程: (1) x + 1 7^1 2x 2x-\ =2 ⑶二=丄_2 x — 3 3 — x ⑷匕亠 x— 2乂 4 3 (1) 2三(2)- + -= 7 b x y 3 —x x x— 1 (5)——=-(6) 2x +---- = 10 7T 25 (9)x- — = 2(10) 3v + 1 +4 X2y-2 2、解方程: 3 2 ⑴A x x-6⑵ (3) 1- 3 (4) x(x-1) x-2x X X 2x +11 (7)3x+ ----- =1(8)x-l= X2 (H)->5(12) 1 = 5 X X Y— 1 3、已知□是方程厂"的解' 求k的值。型上=4 x 2x

r* ——2 Y 2、分式方程p = 0的增根是 3、当a为何值时,方程合=2 +乞有增根。 4、若分式方程有增根’求"值。 父若方程壬^芝无解,求“的值。 6、当m是什么实数时,分式方程-+ ———=0无解? x x-1 x(x-1) X 111 7、已知关和的方程口-2 = 口有-个正数解,求m的取值范歐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1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操作、疑点讨论增强学生交流协作、共同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学习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学法分析 1、认识起点:在已经积累了方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知识线索:回顾→问题思考→等式的性质→应用;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归纳总结→运用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下列式子中,哪些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x=6 (2)1+3=4 (3)6 y(4)y x+ =y 3 - 3 2-5+ 3、你能求出上面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吗? 二、探索新知 1、做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一学生上台操作,其它同学观察并思考问题.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结合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归纳概括 (1)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前后桌进行讨论,猜想等式的性质. (2)用实例证明猜想,得到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性质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b a± ± = c a=,那么c b 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相等.如果b ac= a=,那么bc 如果b a=(c≠0),那么a b = c c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依照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看、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猎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预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 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依旧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依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摸索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镇定说课的[摸索与交流2]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如何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连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耀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看,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光束照耀时的现象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能够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板书]结论:能够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师:哪位同学能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专门好。通过大伙儿所举的实例,我们能够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要紧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明白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庞大数目的分子集合 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 高分子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冀教版小学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等式的性质。 教学提示: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你们都知道哪些等式? 师:这些等式有什么性质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出了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活动一:学习等式的加减性质 师:请看,这是什么? 生:天平。 师:当天平的左边和右边保持平衡时,说明了什么? 生:左右两边重量相等。 师: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右两盘里放入物品使天平平衡。 学生一边看一边做实验。 师:我们把左边物体的质量用x表示,右边物体的质量用y表示。那么这一过程可以如何表示? 生:用x=y表示。 师:两边分别同时放上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试一试。 生:两边分别同时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 师:谁能用式子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表示? 生:x+50=y+50 生:x+10=y+10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新版

1.1 课时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在回顾和复习不等式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并对“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和如何研究这些基本性质”进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水平.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用两个实数差的符号来规定两个实数大小的意义,建立不等式研究的基础.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加以证明. 3.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不等关系和用比较法. (三)学习重点 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代数证明. (四)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2页至第4页,填空: a b >? a b =? a b >?> ②a c b c a b +>+?> ③ac bc a b >?> ④33a b a b >?> ⑤22a b a b >?> ⑥,a b c d ac bd >>?> 2.预习自测 (1)当x ∈ ,代数式2(1)x +的值不大于1x +的值. 【知识点】作差比较法 【解题过程】2(1)(1)x x +-+=2(1)x x x x -=- 【思路点拨】熟悉作差比较法 【答案】[0,1]

(2)若c ∈R ,则22ac bc > a b > A.? B.? C.? D.≠ 【知识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题过程】由22ac bc >,得0c ≠,所以20c >;当,0a b c >=时,22ac bc =. 【思路点拨】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答案】A. (3)当实数,a b 满足怎样条件时,由a b >能推出 11a b ,所以当0ab >时,11a b <. 【思路点拨】掌握作差比较法 【答案】当0ab >时, 11a b <. (二)课堂设计 1.问题探究 探究一 结合实例,认识不等式 ●活动① 归纳提炼概念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到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概念的提炼、抽象过程. ●活动② 认识作差比较法 关于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有以下基本事实: 如果a b >,那么a b -是正数;如果a b =,那么a b -等于零;如果a b <,那么a b -是负数.反过来也对. 这个基本事实可以表示为:0;0;0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