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浅析
浅谈南京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要积 极转 变思路 进 行 公交 场站 的综合 开发 利 用 .大 力拓 宽融 资渠道 ,多方探 索
合作 模 式 .引入 社 会 资本 参 与 场 站 综合 开 发 建 设 ,解决 对 财 政 资金 的 等 、 靠 、要 ” ,在 缓解 财政 压 力的 同时 ,实现 公交 企业 多元 化发 展 、多途径 经营 .
轨 道 交 通 等 城 市 公 交 走廊 沿 线 土地 的综 合 开 发 利 用 ,建 立 健 全 城 市 公
交 用 地 综 合 开 发 增 值 效 益 反 哺 机 制 ,保 障 用地 综 合 开 发 利益 用 于 城 市 公共 交通 基 础 设 施 建设 和 弥 补 运 营 亏损 。 ( 2 )城 市 发展需 要 2 0 l 2 年 ,南 京 被 交 通 运 输 部 j 1 式 确 立 为 首批 “ 公 交 都 市 ” 建设 范 工 程 创 建城 市 之 一 , 为实 现 南 柬
站 ,保 旺 绿 色 H 1 行 , 发 挥 城 市 公共
文 通 对 改 善 城 市 文 通 状 况 、促 进 经
济社 会 和谐 发展 的 作川 1 。
( 3 )缓 解公 交企 业 亏损 现状
公_ 史 场 站 的 公 益 性 使 得 场 站
公 司 的 服 务 保 供 为经 营 之 白 要 , 公
合 ,南 京 公 交 集 团 l 0 0 %出资 成 立 _ r
南 京 公 交 场 站 有 限 公 州 ,公 交 场 站
建 设 与 公 交 运 营 管 理 从 此 实 现 了 分 离 。 近 年 来 ,政 府 加 大 了投 入 的 力 发 , 改 善 了 公 文 场 站 的 环 境 。2 0l 2 年 以 来 ,每 年 都 有 1 0 个 左 右 的场 站 新 建或 改造 标准 化场 站 。 目 前 , 新 建 或 改 造 的 公 交 场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浅析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3.3.1 BT 模式 BT 模式即为“建设-移交” ,项目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 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公交场站 综合体中, 综合开发部分需改变项目土地权属与用地性, 即由原来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转变 为商业、办公等用地,并进入土地市场进行运作;政府利用的资金是非政府资金,是通过投 资方融资的资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私有) ;项目开发公司通过投入资金对项目进 行规划、建设,项目一旦建成通过验收后,即移交给场站公司,并收取项目建设费用和回报 额;项目建成后,由场站公司单独或综合其他资产投资公司进行回购,并支付建设公司一定 的建设回报;场站公司(公交场站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出售(租)全部或部分综合物业(商 业、办公等) ,以获得商业利润,以此平衡回购项目成本和保障场站运营的相关费用。
864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商业综合开发模式:在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等人流集中区,公交场站可以实现与商业设 施的复合开发,形成场站的商业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公交优势,集中人气,以公交 换乘带动商业,引导地区的合理发展。
图4
商业集成开发模式示意
图5
商务集成开发模式示意
商务综合开发模式: 商务综合开发模式是一种实现公共交通和商务办公区功能复合的场 站开发模式。 通过改善公交场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引导办公人流转变交通出行方 式,减少进出场站地区的私人交通量,达到改善地区交通条件的目的,这在道路交通压力较 大的中心城区效果尤为明显。 居住综合开发模式: 居住联合模式是一种将大型居住区与公交场站集成开发的模式。 通 过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 引导场站周边居住区的成片开发, 一方面给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 交通服务,同时也保证了地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探析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探析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是指在城市公交场站周边,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公交站
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规划开发商业、办公、住宅、文化娱乐等多功能综合业态,形成一个
集交通、商业、服务、生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这种模式既是城市公共交通
建设的延伸,也是一种城市空间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的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
1. 提升公交站点服务能力:将公交站点与商业、办公等综合业态相结合,可以提升
公交站点的服务能力。
乘客在候车的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便利服务,如购物、餐饮、休闲等。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乘客对公交站点的满意度,还可以增加公交站点的吸引力,促进
更多人选择乘坐公交出行。
2.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将公交场站与其他综合业
态相结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
新建地面车站所需的土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益回报。
3. 增加土地价值:通过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将原本单一的公交车站变为集多种功能
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可以极大增加土地的价值。
商业、办公等业态的引入,将带来更多
的商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提高周边房地产的价值。
4.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公交场站与周边的建筑及绿地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一个
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城市综合体。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城市
的吸引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温州市区公交客运场站TOD综合开发建设问题及建议

浅谈温州市区公交客运场站 TOD综合开发建设问题及建议摘要: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TOD作为一种集高效、开放、共享、激活等特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对资源有效利用、解决“城市病”、“产城融合”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结合温州市区公交客运场站规划建设实际,在TOD综合开发建设及实践作一些研讨。
关键词:交通场站 TOD综合开发问题及建议TOD交通场站综合开发是通过利用场站用地资源进行“交通+X”的开发模式(X可为商业、办公、居住等服务功能),除交通重要职能外,通过资产溢价收益和物业经营收益的手段,获得提升土地集约、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增强交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温州交通场站TOD模式现状及发展前景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地处沿海山地丘陵区。
人口多、平地少,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建设用地仅为全省人均建设用地55%,是个典型“地小资源少”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场站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主要是向郊区外蔓延,由此造成不少资源浪费和紧张。
TOD模式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能够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它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资料显示,温州市区现有的公交客运场站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如汽车新南站、新城站、牛山客运中心、汤家桥公交综合体,蒋家桥、广化桥等均位于温州中心城区,土地价值寸土寸金;瓯海交通中心、滨海交通枢纽中心、潘桥物流园分别位于瓯海中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潘桥国际物流基地的核心区,未来升值潜力十分巨大;状元桥村、十里亭公交巴士中心用地分别是温州中心城区向东、向南发展的必经之地,发展态势良好。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探析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探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公交场站也越来越多,成为城市最具价值和潜力的地产项目之一。
为了实现场站的多元化功能,提高运营微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业主或开发商采用了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
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指在公交场站周边地块内,以公交场站作为核心,集合商业、办公、住宅、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态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节约土地资源。
由于公交场站建设中耗费大量土地资源,而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将公交场站周围的空闲地块用于不同类型用途的开发,减少了单独建设商业、住宅等建筑所占用的土地资源。
二是提高周边地块的开发潜力。
通过公交场站的引发效应,周边地块的开发潜力将被进一步激发,增加地块的价值以及项目综合效益。
三是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公交场站所处的位置通常是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而商业、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正是人们日常工作、减压、娱乐的必需品。
综合开发模式将这些设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便利的服务生态圈,能够满足市民对服务业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然而,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场站既要承担公交车辆停放、乘客候车、开展货物运输等基础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其综合性开发的商业、住宅等功能,需要统筹规划。
此外,公交场站周边区域往往存在诸如用地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需要解决交通规划、道路设计、停车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场站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平衡和协调,成为了场站综合开发的难点。
总之,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地块潜力、提高市民服务质量和生活水平。
然而,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到基本功能和综合服务的平衡和协调,充分发挥场站在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
基于TOD模式的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研究

基于TOD模式的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研究TOD模式主要是以公交客流走廊为城市的发展轴,将居住、商业和办公等建设用地与公交设施进行有效整合,使之形成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这项发展模式理念的运用,主要是注重对城市用地的复合性运用,强调对空间的利用效率。
在这项模式下,以交通场站作为核心,并通過多种产业链结合的方式促使其聚集在场站附近,再通过对步行空间的建设,提高公交的吸引力和可达性,促使公共交通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也能够促使城市空间区域集中性发展。
标签:TOD模式;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公交场站引导城市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交场站作为公共交通中最为主要的设施,却渐渐成为TOD模式下,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短板。
城市公交场站用地匮乏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公交车辆无法有效安置,严重制约了城市公交的发展。
在目前环境下,公交场站急需要在TOD模式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基于此对TOD模式的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展开研究。
1 场站综合开发的必要性1.1 以站养站,有效缓解财政压力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公交场站建设、管理和维护都是通过政府投资实现的。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解决了场站资源的排他性使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场站建设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剧了政府的管理、维护费用。
而在TOD模式下对公交场站进行综合开发,在场站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居住、商业和办公,可以促使收益的增加,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1.2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传统的城市公交场站用地性质是市政交通类用地,这类用地主要是通过划拨的方式获得,并且我国也规定了不能够将这类用地用于商业开发。
因此我国的城市公交场站的功能性较为单一,主要功能是满足交通这一项功能。
但如果是在TOD模式下,对公交场站用地进行综合性开发,不但可以提高场站的用地容积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策略及建设模式研究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策略及建设模式研究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加之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多,使得城市交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公交作为一种重要的出行工具,在城市交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策略及建设的具体模式,结合目前公交场站的实际情况,了解存在的棘手问题,为更好的推进公交场站的综合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策略分析;建设模式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城市相应的建设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是交通及出行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城市的建设用地相对有限,所以在很多设施的配备上并不完善,公交场站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公交场站实施综合开发,可以有效的推进公交事业的发展,多种政策的有效实施也对此项目的开展起到了激励作用,成为了一种可靠的制度保障,构建出相对完善的公交场站模式。
1、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策略与建设模式的分析1.1 公交场站建设状态分析1.1.1 建设前的规划对于公交场站的规划来说,针对一部分预留的区域,可以适当的展开商业经营,这样公交场站就体现出复合功能差异,所以在实施综合开发的时候,模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商业的综合开发,这样的模式就是及时的将公交场站和商场的设施相互结合到一起,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量,以保证推进商业的繁荣。
此外就是商务的综合开发,这样的模式可以及时的将办公区域和公交场站相互结合到一起,从而更好的提升公交场站的服务水平,让办公人员可以及时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出行方式,适当的控制好私家车的出行数量,缓解拥堵的交通问题。
居住的综合开发同样是将公交场站和住宅区相互结合到一起,以便让居民更好的出行,同时还能保证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
实现综合集成开发,就是将公交场站与客运站相互连接到一起,确保商业、办公及住宅等多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将每一个区域中的功能实现更加合理的分配,保证更好的对其利用,通过统一物业的管理,为公交场站提供更好的收益。
浅谈公交场站的综合开发设计经验

浅谈公交场站的综合开发设计经验作者:蔡振勃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8年第06期【摘要】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财政收入、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等角度论述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以及方案布局模式进行了探讨。
最后结合广州市中山八路公交枢纽的规划改造升级进行方案性分析,研究了综合开发公交站场的功能构成与功能配比等指标体系。
【关键词】公交优先;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立体布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都市人口过于集聚,出现交通堵塞、通勤效率低下等城市交通问题。
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树立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
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明确将公共交通发展放在城市交通的首要位置。
实现“公交优先”,需提升公交设施及装备水平,鼓励公交场站用地综合开发,进而增加公交发展的营运收益,并通过精细化设计建设以人为本、衔接便捷的公交站点设施,方便群众使用。
本文通过对一个公交场站改造升级的案例解读,简略地谈谈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设计理念与手法。
与国外发达的“公交都市”相比,我国主要城市的公交分担率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鼓励人们多使用公交出行,除了政策上的引导,还需要切实做好公交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公交场站是公交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布局合理、流线畅顺的公交场站可有效地提高出行效率及通勤人员的舒适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公交场站均采用平面化的设计布局,即公交车辆的停泊、发车区与乘客的候车区以及场站管理区均在地面首层同层布置,整个场站也是单一交通用地功能。
这样的布局使得土地利用率低,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人流车流在同一个平面交错,造成人车流线混行,降低通行效率;其三是公交场站为纯交通设施,场站的运营基本上靠地方财政拨款。
随着场站建设养护资金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较大财政压力。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寻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3.3.1 BT 模式 BT 模式即为“建设-移交” ,项目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 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为:公交场站 综合体中, 综合开发部分需改变项目土地权属与用地性, 即由原来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转变 为商业、办公等用地,并进入土地市场进行运作;政府利用的资金是非政府资金,是通过投 资方融资的资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私有) ;项目开发公司通过投入资金对项目进 行规划、建设,项目一旦建成通过验收后,即移交给场站公司,并收取项目建设费用和回报 额;项目建成后,由场站公司单独或综合其他资产投资公司进行回购,并支付建设公司一定 的建设回报;场站公司(公交场站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出售(租)全部或部分综合物业(商 业、办公等) ,以获得商业利润,以此平衡回购项目成本和保障场站运营的相关费用。
图 10
场站综合开发建设总体思路
3.4.2 仙林停保场概况 场站位于 G312 以南,仙新路以东。占地约 4.5ha。现状用地基本为山体绿地,周边规 划建设为高校、居住及商业用地。站址北侧为沪宁城际铁路仙西站,距离约 250m。考虑站 址紧邻城际铁路站,以及高校科研氛围,建议站址综合开发物业业态以商业、办公为主。
3.4.1 综合开发建设总体思路 首先分析场站功能定位, 明确场站功能配置及要求; 其次结合公交场站所处区位和用地 条件拟订综合开发业态(商业、办公、居住等) ;最后合理选择开发建设模式,综合考虑资 金平衡等要素,制定综合物业开发量及场站总体布局。
866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图 11
仙林停保场区位示意图
图 12
仙林停保场综合开发概念性布局示意图
3.4.3 功能布局 首要保障公交停保场功能需求:即提供大型、高质量的综合保养、检查、维修服务及相 应的配件加工、修制和修车材料、燃料的储存、发放等,并提供车辆夜间停车。配置停车坪 (停车场、回车道、洗车区) 、维修保养区、站务用房等设施。主要设施规模如下:停车坪: 21300 平方米,维修保养区:10600 平方米(一层) ,站务用房:2500 平方米(四层) 。在规 划地块东北角设置综合物业开发,配置情况如下:综合物业:3490 平方米(五层) ,其中一 层为邻街商业区(建筑面积 3490 平方米) ,二至五层为办公区(建筑面积 13960 平方米) , 场站容积率约 0.85。 3.4.4 建设模式 拟采取 BT 的建设模式,以实现“场站开发总收益=场站开发总成本”为假设目标,综 合物业出售(出租)获取的利润+场站租金收益=停保场场站建设成本+综合物业开发成本+ 土地出让金+开发商建设回报。相关参数参见下式:
图5
商务集成开发模式示意
商务综合开发模式: 商务综合开发模式是一种实现公共交通和商务办公区功能复合的场 站开发模式。 通过改善公交场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引导办公人流转变交通出行方 式,减少进出场站地区的私人交通量,达到改善地区交通条件的目的,这在道路交通压力较 大的中心城区效果尤为明显。 居住综合开发模式: 居住联合模式是一种将大型居住区与公交场站集成开发的模式。 通 过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 引导场站周边居住区的成片开发, 一方面给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 交通服务,同时也保证了地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高速公路、桥隧等交通市政公用设施通常采用 BOT 的建设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 是指政府通过项目特许权的授予, 赋予社会机构在一定期限内建设、 运营并获取项目收益的 权利,期限届满时将项目设施移交给政府。其主要特点为:承包商在特许期内拥有项目所有 权和经营权;承包商承担了项目全部风险,融资成本较高;与传统方式相比,BOT 融资项目 设计、建设和运营效率一般较高;承包商特许经营期满后,所建资产全部交还给政府。 场站综合开发中通常通过综合物业经营性开发来吸引社会资金, 但由于公交场站具有公 益服务、低收益等特点,不完全类同于高速公路、过江隧道(大桥)等设施。依托 BOT 模 式的基础,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可采用 BT、类 BOT 两种建设模式。
864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商业综合开发模式:在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等人流集中区,公交场站可以实现与商业设 施的复合开发,形成场站的商业综合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公交优势,集中人气,以公交 换乘带动商业,引导地区的合理发展。
图4
商业集成开发模式示意
引入 “公交上盖物业综合体” 理念, 结合公交场站周边用地, 建设城市综合体, 开创 “交 通枢纽+商业中心+开放空间”的全新运作模式。同时政府予以土地及财政政策支持,公交用 地优先,土地挂牌即征即返。通过摘牌的方式把土地从非经营性用地转变成经营性用地,使 土地利用优化。 如杭州的拱北公交换乘商贸综合体, 地块原为煤制气厂地块, 规划改建为集公交停车保 养、换乘、居住、商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在公交车停车保养场之外,将同时开发建
图8
场站综合开发 BT 建设模式流程示意图
图9
场站综合开发类 BOT 建设模式示意
3.3.2 类 BOT 模式 类 BOT 模式是借鉴 BOT 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多用于改造项目。其特点为:不改变市政 公用设施项目土地权属与用地性质; 原有资源所有者特许给第三方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 在 合同期限内第三方公司具有开发改造权和使用权, 第三方公司特许期限内每年向原所有者支 付承包费,类似于特许费用;第三方公司投入资金对已有场站进行规划、改造、营销,获取 运营收入也即租金,作为第三方公司利润来源;特许期满后,原有土地范围改造和新建的资 产归还给原所有者运营。由此实现场站资产的保值、增值,并获得稳定的承包费用,第三方 公司也能通过租金收入获得商业利润,政府获得税收收入的共赢局面。 3.4 南京仙林停保场综合开发应用
图2
螺蛳湾商贸城公交场站
图3
南市区停保场
863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公交场站一般位于地区人流主要集散点,场站周边多为居住、商业、办公等用地,结合 周边用地功能进行场站的综合开发有以下优势: 3.1.1 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与土地价值升值 场站采取综合开发、立体开发的模式,可结合现状场站进行改造,在现有用地上按照场 站的建设标准建设,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这种开发模式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中心城区 作用更为明显,有利于公交系统与城市土地功能高效复合,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公交场站与 商业、办公等功能的复合开发可以吸引大量客流,产生人流的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场 站地区的土地价值。 3.1.2 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客流换乘 公交场站通过上盖物业、结合商业等用地综合开发,对商业、公交场站以及轨道交通站 点的分层布置, 有利于场站采用立体交通的组织模式, 减少客流换乘距离, 实现 “以人为本” 的规划理念。 3.1.3 场站综合开发有利于保障客流 公家场站结合大型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停车换乘中心设置,可 以保障公交场站的客流,有利于场站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 3.2 场站综合开发模式
积极通过通过融资方式和公交站场综合商业开发缓解场站建设资金不足。 目前已实施大 北枢纽、 天河枢纽以及机场路枢纽 3 个场站综合开发项目。 大北枢纽位于广州市环市西路与 站南路交界地段,拟改造建成集公交、长途客运、商业、办公、娱乐为一体大型综合性交通 枢纽站。层高 9 层,1‐4 层为公交、长途客运候车发车区域,其他层为商业办公物业。综合 物业建成后,产权属于广州交委。而商办物业则提供使用权,为建设融资方回收投资。
862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设商业办公用房、商贸、住宅等。处于东站商业圈中心的杭州公交老三场则通过土地挂牌出 让,摘牌后返还出让金,拟建公交商业综合楼。在保证公交首末站功能的前提下,发挥公交 区域调度中心、公交 IC 卡发售等公交服务功能,并结合地块的区域业态,设置小商品及休 闲、娱乐等商业设施。 2.2 广州
图6
居住集成开发模式示意
图7
综合集成开发模式示意
综合集成开发模式: 综合集成开发模式多结合于城市轨道站点、 公路客运场站等交通设 施,是一种将办公、商业、居住社区、轨道等以及公交场站集成于一体的场站开发模式。根 据各功能区所需建设规模按比例分配使用, 综合物业的经营性收益可作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 施建设的资金保障。 3.3 场站综合开发建设模式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浅析
李锁平 吴炼 彭佳
【摘要】 通过分析公交场站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在借鉴国内相关城市公交场站综合开发相关 经验基础上, 对公交场站综合开发模式以及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 建议结合公交场站的建设 状态与区位条件, 选择相宜的综合开发模式和建设模式。 并结合南京仙林停保场进行了应用 分析。 【关键词】公交场站 1. 前言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机动化水平的提升, 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涌现。 为了缓解交通 拥堵,引导城市可持续、集约化发展,国家自 2004 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倡导公共交 通优先发展。而公交场站(主要包括首末站、枢纽站以及停保场)的建设与发展,是城市公 交优先发展的关键基础,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但由于目 前国内城市多处于快速发展, 拉开城市框架的建设时期, 城建任务繁重, 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难免会出现对“公交优先”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购买公共服务不到位等情况。以南京为例, 2007 至 2009 年度原计划三年内计划投资 14 亿元建设场站 37 座,实际投入资金约 6000 万 元,仅占计划投资数的 4.3%,建设完成 8 座场站。场站建设资金的不足,已经直接影响到 公交场站的发展以及公共交通的运行。 由于停车面积严重不足, 有近 30%的车辆停放在首末 站,20%的车辆占用市政道路停放。场站设施的缺乏约束了公交线网布局,造成线路绕行和 延伸,增加了车辆运营成本和道路交通压力,降低了公交服务水平。 同时,由于公交场站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公益性,从经营性上属于 准经营性公共产品,其服务价格并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而是政府管制低价。其准经营性低 价收益自然就不足以弥补建设资金的投入, 在地方无明确政策支撑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对社会 资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因此,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浪潮中,应积极转变思路进行公交场 站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增加公交系统建设资金来源,增强公交系统的自我完善能力,确保公 交优先发展。 2. 相关城市发展经验 2.1 杭州 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