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贝类繁殖原理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三、头部
发达,位于身体前端, 发达,位于身体前端,生有一对或二对触角 有二对触角的种类, 有二对触角的种类,眼常位于后触角顶端 有一对触角的种类,眼位置可在顶端、 有一对触角的种类,眼位置可在顶端、中部或基 部
四、足部
一般位于身体的腹面,因此称为“腹足类” 一般位于身体的腹面 , 因此称为 “ 腹足类 ” 蛇螺:唯一没有足部的腹足类 ( 退化为小 蛇螺 : 唯一没有足部的腹足类( 型盘状突起) 型盘状突起) 鲍(上足、下足) 上足、下足)
2、结构
盾面、 壳顶 、小月面 、盾面、前、后耳 、生长 线 、放射线 、铰合部、主齿、侧齿、韧 铰合部、主齿、侧齿、 带 、外韧带 、内韧带 、外套窦 、外 套痕
3、贝壳测量的标准
壳宽: 壳宽:左右两壳面间最大的距离为壳宽 壳高: 壳高:壳顶至腹缘的距离为壳高 壳长: 壳长:由前端至后端的距离为壳长
内脏囊(背部)发达
阻碍运动
外套腔的出口被压在内脏 旋转 和腹足之间(影响水流进 外套膜出口移到 出) 侧面
向背面180 0
第三节 头足纲的外部形态
一、 贝壳 外壳:仅四鳃亚纲的鹦鹉贝有 外壳: 内外壳:旋壳乌贼 内外壳: 内壳: 内壳:乌贼 假外壳:船蛸,不是由外套膜分泌, 假外壳:船蛸,不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是由特 化的背腕分泌的石灰质壳, 化的背腕分泌的石灰质壳,雌体的卵子产生在 壳内,故又称:孵卵袋“用于携带卵子。 壳内,故又称:孵卵袋“用于携带卵子。
二、外套膜
是一层很薄的组织, 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整个内脏囊 外套腔: 外套膜和内脏间的空隙, 内有鳃、 外套腔 : 外套膜和内脏间的空隙 , 内有鳃 、 肛 生殖孔、排泄孔等。 门 、生殖孔、排泄孔等。 外套膜形成方式: 外套膜形成方式:有些种类在裂缘的两边可以有 一点或数点愈着,使外套膜形成一个或多个孔, 一点或数点愈着, 使外套膜形成一个或多个孔, 如鲍。 如鲍。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膜五部分组成;
• 3、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齿舌和颚片; • 4、N系统包括N节,N索和围绕停产的N环; •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 6、间接发育的有担轮,面盘幼虫。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2
2 瓣鳃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二)
2
3 腹足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
2
4 瓣鳃纲古列齿亚纲、翼形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5 瓣鳃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6 腹足纲前鳃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后鳃亚纲、肺鳃亚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代表
贼墨学无止境(中国墨)。 – (五)工艺用途:珍珠装饰品,贝雕工艺。
贝类的经济价值(B)
• (一)有毒和传播疾病。许多贝类食后中
毒是因为其食有毒的双鞭藻。如节香螺、 骨螺、荔枝螺、盘鲍、芋螺口腔内毒腺。 有此淡水、陆生腹足类是人和家畜寄生虫 的中间宿主。如日吸(钉螺)。
• (二)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危害。船蛆、
眼睛构造复杂;
• 足部特化8或10条腕及一个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第二章 贝类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及养殖环境

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冻的低温季节,能导致贝类的血液及体液的冻结,
引起死亡。自然界野生的贝苗、成贝,常因低温造成死亡。为此,在贝类 人工苗种培育及养成管理中,要采取防冰和防霜冻的措施。
酷夏炎热,温度过高,在贝类生理上产生呼吸急速,不规则,缺氧窒 息,还可造成蛋白质疑固,以至昏迷死亡或烫死。要采取“防暑”的措施。 不管那一种贝类,对温度均有一个最高、最低和适温范围。超出最高、 最低范围,贝类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受到破坏;在适温范围内,贝类新陈
杂的溶液,可根据其含量多少和对生物影响程度,大致又可划分
为下列几种:常量元素 (如氯、钠、镁等)。营养元素(氮,磷、硅 以及铁、锰、钼等)、微量元素(镍、钒、碘、钼、银等)、溶解气
体(氧、氮、二氧化碳等)、氢离子和有机物质 (悬浮性的有机物及
水溶性的有机物等)。
贝类生态2—
15
1、酸碱性
海水一般呈弱碱性。其pH值在7.5—8.6之间,外海通常在 7.9—8.2之间。
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为贝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潮汐、波浪和海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氧气和饵料,促使底层营 养物质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有利于贝类的生长。 潮汐还影响着贝类幼虫的分布,影响采苗的效果。在牡蛎的研究中,发 现在低潮期内幼虫的出现数量最多;同时在低潮期内幼苗附着量也最大。 扇贝的浮游幼虫在表层的密度,当退潮期间比其它时间高出数倍。
夭折死亡或被敌害所吞食。由此可见,海水运动与贝类养殖关系 甚为密切,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必须考虑海水运动可能造成 的影响,在已经进行养殖的场地,为了防止海水运动可能造成的 危害,应该修筑防浪(或防潮、防流)坝,保护滩涂的性状,维护贝 类的生长。
贝类生态2—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

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是外套痕末端向内弯 入的部分。 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前伸、缩足痕多在 前闭壳肌痕的附近;后伸缩足肌痕多在后闭壳 肌痕的背侧。
瓣鳃纲贝壳方位的辨别,首先确定前后方位, 而后再辨别左右和背腹。 (1)辨别前后方位时可观察: a 壳顶尖端所向的通常为前方; b 由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通常为前端; c 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d 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e 具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 后端。
3.头部
特别发达,圆球状,顶端中央有口,口周 围有腕 眼:发达,构造复杂,有透明的角膜。角 膜一般是封闭的,有些种类角膜有小孔 泪孔:十腕目眼前方的小孔 嗅觉陷:金乌贼眼后方,靠近外套膜边缘 有1个小孔或凹陷 漏斗陷:头腹面的凹陷 八腕目眼的周围常有棘状突起
4.足部
4.足部
形态:宽平,适于爬行,因生活方式而不同。生 活于沙泥滩的,足部发达,分前、中、后足,有 的有侧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固着生活的退化 成小型盘状突起。 足腺:足前腺,位于前缘沟,分泌粘液润滑庶面 上足腺,开口在吻和足的前缘中央线上 腹足孔,中央线上孔状开口,足腺开口 后腺,分为背后腺和腹后腺 足腺分泌物有的接触空气变硬,丝状(蛞蝓), 浮囊(海蜗牛) 厣:保护器,盖,身体缩入壳后用厣盖住壳口。 因此,形状与壳口一致
足丝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 的特殊器官,如贻贝、扇贝 等,在成体时足部退化,但 足丝发达,它们利用足丝附 着在外物上生活。 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 细胞腺体(足丝腺)分泌的 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 腔与水相遇变硬则形成贝壳 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 双壳类的足丝腺
贝类增养殖

第一章绪论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经济贝类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贝类又称为软体动物。
第一节贝藻套养1、贝类与藻类混养,贝类的代谢产物为藻类提供了有机肥料,藻类光合作用排出的氧气,有利于贝类的呼吸。
2、贝类的生物沉积物对底栖藻类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营养盐循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3、贝类可以固碳,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存场所。
第二节五次海洋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技术革命科技浪潮这5次浪潮发源于山东,成形于山东,迅速从山东沿海推向全国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堪称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又是科学技术惠及人民群众的光辉典范。
正因为有了海水养殖的5次浪潮,我国水产业才实现了“养殖高于捕捞”、“海水超过淡水”的两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次:上世纪60年代,海洋藻类养殖浪潮天然海带只适应冷水生长。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院士等为代表的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人工移植的科学研究。
使我国海带的总产量大幅度提升,迅速成为世界第一。
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生产国,全世界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
第二次:上世纪80年代,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瑞玉院士为代表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对虾的调查研究工作。
80年代初,以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赵法箴院士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突破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
该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对虾产量世界第一。
第三次:上世纪90年代,海洋贝类养殖浪潮1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并系统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些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突破了产业化生产的一整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关键技术,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获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贝类学概论

贝类学概论绪论⏹贝类→软体动物(11.5万种其中化石类3.5万种)⏹贝类生物学包括的内容: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分类学,遗传育种,苗种生产和增养殖基础生物学。
⏹贝类的增养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产量、价值与经济效益2.健康食品与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3.解决就业和渔民收入的社会效益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我国海洋面积为483万平方公里。
濒临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
海域内,大小岛屿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总长32000多公里⏹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带面积200万公顷。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为81.8万平方海里。
我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
⏹我国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的技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
人均占有量不足1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生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
使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世界人均占有水平。
⏹198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水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199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到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人均占有量比世界人均水平约高4公斤。
⏹养殖面积681.464万公顷。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根据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核定的渔民人均纯收入为5051元,劳均纯收入为8667元。
⏹渔业生产力综合水平显著提高。
渔业为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7.09%),淡水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23第二章-1 软体动物

3、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 前沟:壳口前端的缺刻或沟 后沟:壳口后端的缺刻或沟 内唇:壳口靠螺轴的一侧 外唇:与内唇相对的一侧
4、贝壳的测量 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
5.有的贝壳表面光滑,有的具生长 线。有的种类具有突起、肋、棘 和各种花纹。
真体腔退化变小,残留在围心腔、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管腔 “遗迹” 原体腔广泛存在组织之间,间隙内充满血液,变成循环系统一部分,称 血窦 (blood sinus),贝类原体腔以血窦形式存在。
由4对主要神经节(脑、足、侧、脏)和节间的神经索组成,分别支配调节各 器官的活动。简化,与不活泼运动有关。 头足纲神经系统发达,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
螺旋部和体螺层的大小,比例随种类而不同,有的 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很大,如鲍、萝卜螺等,有的 则螺旋部很高,而体螺层较小,如钉螺,一般来说, 螺旋部小于体螺层。
2、 壳顶:螺旋部的顶端称壳顶 螺层:贝壳每旋转1周,称1个螺层 缝合缝:两层之间的缝称为缝合线 螺层数目=缝合线的数目+1 螺轴:螺在旋转时围绕的中心轴 脐孔:螺在旋转时在基部留下一个
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 质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厣。
大部分种类能盖位壳口,有的 不能,如芋螺、肮螺亚纲的种 类没有厣。
三、分类
1(4)水生,鳃呼吸。 2(3)栉鳃位于身体前端,壳很发达……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3(2)栉鳃位于身体后端,壳小或无。全海产…………………… …………………………………...…….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 4(1)陆地或淡水生活。肺呼吸…………….. 肺螺亚纲Pulmonat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的性成熟年龄随着种类及其分布的纬度而不 同。
生物学最小型
生物学最小型即是性成熟时的最小规格。种类不 同性成熟规格差别较大。贻贝壳长14.0mm;华贵 栉孔扇贝壳高26.8mm;杂色鲍壳长35.0mm;皱 纹盘鲍壳长43.0mm。 繁殖季节
一般情况下,从开始产卵起到最后结束为止,这 个时期称为该种贝的繁殖季节。
第二章贝类性腺发育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判断性腺发育分期的方法 肉眼观察法 组织学方法 性腺指数和肥满度作为生殖腺成熟的标志
性腺指数=性腺重量/软体部重量×100% 或性腺指数=性腺重量/鲜贝重×100%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性腺的发育分期 (以泥蚶为例、性腺肉眼判断法) 1.增殖期:性腺开始形成,在内脏团表面,主要分布于背部
四、性变 性变也称之为性转变,贝类中有的一部分是雌
雄同体的,另一部分为雌雄异体,但是雌雄异体 的性别在某些种类中不是恒定的,有从一种性别 转换到另一种性别的性变现象(帆螺、船蛆、食用 牡蛎)。 性变现象产生原因: 1.水温;2.代谢物质;3.营养条件;4.雄性先熟;5. 寄生豆蟹 。
第二节 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
海湾扇贝80年代、墨西哥扇贝90年代) 5.鲍鱼人工繁育(1971杂色鲍、1973皱纹盘鲍育苗成功) 6.东风螺人工繁育(2000年方斑东风螺育苗成功) 7.其它种类:泥蚶、缢蛏、文蛤、青蛤、施氏獭蛤、西施
舌、象拔蚌、菲律宾蛤仔、砗磲、硬壳蛤、红螺、竹蛏、 古蚶、长肋日月贝、黄边糙鸟蛤、马蹄螺、乌贼、河蚌等。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精巢发育组织学分期(以泥蚶为例 ) 1.增殖期:滤泡开始出现,滤泡间结缔组织丰富,
随水温上升,滤泡生殖上皮的生殖细胞开始增 殖。 2.生长期:滤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壁加厚, 染色加深。 3.成熟期:本期精巢达全年最丰满阶段。 4.排放期:成熟精子大量排放阶段。 5.休止期:精子排放完之后
产卵环境 大多数瓣鳃类精卵成熟后,由于外界环境的
温度、盐度或风浪、潮汐等的理化条件变化, 便可诱导其就地排放精卵,卵在海水中受精和 发育。
腹足类和头足类常常选择它们的产卵地点一 般喜欢把卵子产在温度适宜、光线较好、氧气 充足和饵料丰富的场所。 卵群 :大部分的水生腹足类和头足类,产出的 卵子黏集成“卵群”。
法螺卵群
第五节 产卵量
不同贝类卵量有很大差别
种类
壳长( ㎝ ) 卵0-120
泥蚶
3.0
200-300
太平洋牡蛎 6.0-8.0
1000-2000
马氏珠母贝 6.0-7.0
500
大珠母贝 25
几千万粒
法螺卵囊
第二章贝类性腺发育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第二节 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 第三节 人工促进贝类性腺发育的方法
第二章殖原理
第一节 贝类的繁殖 第二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第三节 生殖细胞的发生 第四节 受精 第五节 胚胎发育的生物学 第六节 贝类幼虫发育生物学 第七节 贝类幼虫的附着变态
贝类苗种人工繁育研究历史与现状
1.牡蛎人工繁育(50年代开始育苗研究) 2.珍珠贝类人工繁育(1965年首次育苗成功) 3.贻贝人工繁育(1973突破苗种关) 4.扇贝人工繁育(1976华贵栉孔扇贝、栉孔扇贝70年代、
第二节影响贝类性腺发育的因素
有效积温 贝类的性腺发育通常与有效积温密切 相关,必要的有效积温是促使其成熟的一个重要 因素。
雌雄异体瓣鳃类精巢、卵巢颜色
第一节 性别、性比和性变
二、雌雄同体 腹足纲
帽贝、笠贝、眼孔虫戚、天窗虫戚 瓣鳃纲
海湾扇贝、无齿蚌、球蚬、鸟蛤、日月贝、 砗磲、船蛆。 三、性比 在雌雄异体的贝类中,两性间存在一定的比例 关系,随着个体大小和年龄的增加,有雌性多 于雄性的趋势。
第一节 性别、性比和性变
第一章 贝类的繁殖
第一节 性别、性比和性变 第二节 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 第三节 繁殖方式 第四节 产卵的特殊环境与卵群 第五节 产卵量
第一节 性别、性比和性变
一.雌雄异体性别判断 腹足类:①雄性具交接器突起; ②有的种类雌雄大 小不一; ③性腺颜色加以区别。 瓣鳃类:① 有的种类雌雄大小不一; ②有的两性 壳形不一样; ③不少种类只能从性腺颜色区别。 ④雌雄颜色一样的,可取少量生殖细胞判断。 头足类: ①雌雄个体大小不一; ②雌雄颜色不同; ③多数雄性有1个或1对茎化为交接用的生殖腕。
第三节 繁殖方式
体外受精和发育 交尾 自体受精 孤雌生殖 卵胎生
第三节 繁殖方式
体外受精和发育:多板类、瓣鳃类和原始腹足类 缺乏交接器,亲贝将精卵排放到海水中,在 海水中受精和发育。
交尾:交尾行为见于头足类和大部分的腹足类。 雄体的交接器伸入雌体的交接囊中,精子与 经过输卵管的卵子相遇而受精。
消化腺两侧,雌雄不可分辨。
2.生长期:性腺不断增大,并向腹面扩展,逐渐覆盖整个内 脏团,雌雄不可分辨。
3.成熟期:个体开始显肥硕丰满,性腺已遮盖整个内脏团, 并延伸至足基部。雌雄可以判别(雌性橘红色,雄浅黄 色)。
4.排放期:排放前性腺肥硕丰满,排放后性腺饱满度明显大 降,呈水泡状。
5.休止期:软体部消瘦,雌雄不能分辨。内脏团表面透明呈 水泡状,看不到性腺分布。
第一节 贝类的性腺发育与生殖周期
卵巢发育的组织分期(以泥蚶为例) 1.增殖期:滤泡开始沿着结缔组织逐渐形成 2.生长期:滤泡继续发育,数量明显增多,内脏
团结缔组织相应减少,滤泡内卵原细胞继续分 裂增殖。 3.成熟期:本期滤泡为全年最丰满。 4.排放期:自7月上旬开始,卵子大量排放。 5.休止期:成熟卵子的大量排放之后
自体受精:直接自体受精,同一生殖巢中的卵子 和精子移到生殖管时结合。间接自体受精, 靠阴茎伸入雌性管进行自体交配(椎实螺)。
孤雌生殖:指卵子不需要精子的参与而单独发育 的象(拟黑螺 Melamoides )。
卵胎生:卵胎生现象见于多板类和腹足类 (田螺、 滨螺、黑螺、海蜗牛等)
法螺交配
第四节 产卵的特殊环境与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