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诺悖论无穷级数解释

芝诺悖论无穷级数解释
芝诺悖论无穷级数解释

芝诺悖论无穷级数解释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芝诺(Zeno of Elea )辩论(Argument )

——从量子的角度能得到完善的解决。这里用无穷级数做些解释。

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问题: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赛

跑,如果先让乌龟爬行1000米后,再让阿基里斯去追乌龟,那么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上乌龟。

芝诺辩论:因为在赛跑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

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基里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从逻辑上讲上述辩论没有任何问题,但显然不符合现实! 无穷级数分析:

设乌龟的出发点为1A , 阿基里斯的起跑点为0A ,两者的间距为1s ,乌龟的速度为v ,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0倍,即为100v .

因为乌龟爬行到2A 的时间与阿基里斯到达1A 的时间相等,所以

21100s s v v =,即12100

s s =. 以此类推,21100n n s s --=,1100

n n s

s -=,所以

1

11100n n s s -??

= ?

??

阿基里斯在追赶乌龟时所跑的路程为:

123n s s s s s =+++++

2

3

1

111111111100100100100n s s s s s -????

??

=++++

++

? ? ?????

??

231

111111100100100100n s -????????=++++

++

?? ? ? ???????

???

?

11

111100100lim .1991100

n n s s →∞??

???-??

???????==-

因此,从表面上看,阿基里斯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总跑不完,但模型分析计算可知当阿基里斯追到离起点

1100

99

s 处时,已经追赶上了乌龟。

浅谈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

浅谈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 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出以下著名的悖论:他提出让阿基里斯和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并让乌龟在阿基 里斯前头1000米开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够跑得比乌龟快10 倍.当比赛开始的时候,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此时乌龟仍 然前于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时,乌龟依 然前于他10米.芝诺辩解说,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 但他决不可能追上它。 此问题可用数学知识表示为;如图设阿基里斯处在A 点,乌龟处在B 点,A ,B 点相距X ,阿基里斯以速度V 前进,则乌龟以速度1∕10V 前进,若阿基里斯前进了X ,则乌龟前进了1/10X ,若阿基里斯前进了1/10X ,则乌龟前进了1/10?2X ,就这样无限的进行下去, 乌龟前进的路程可表示为S=1/10X+1/10?2X+1/10?3X+1/10?4X+…1/10?nX ,而阿基里斯前进的路程为S ’=X+1/10X+1/10?2X+1/10?3X+1/10?4X+…1/10?(n-1)X, 所以二者之差S ’—S= X —1/10?nX ,乌龟与阿基里斯相距1/10?nX ,当n 为无穷大时,S ’—S ≈X , 1/10?nX ≈0,但是1/10?nX 总是一个大于0的数,因此阿基里斯是追不上乌龟的. 然而如果我们深思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当n 为无穷大时,1/10?nX 会越来越小,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会趋于0. 对于宏观上分析,显然我们可以得出当1/10?nX ≈0时,阿基里斯与乌龟所占的空间要比1/10?nX 大得多,我们说阿基里斯没有追上乌龟这是不科学的。对于微观上分析,我们将阿基里斯与乌龟分别看成两个质点,设为A ,B ,而质点是没有体积的,这样讨论就不会产生宏观上的不科学的观点。若A,B 是质点,我们显然可以得到A 是永远追不上B 的。但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我们可以知道若A 比B 的速度快,经过有限时间后,A 是一定会追上B 的,因此这个问题是不可以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来分析的,经典物理学有两个假设: 其一是假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与观测者的运动无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传递是瞬时到达的;其二是一切可观测的物理量在原则上可以无限精确地加以测定。也就是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的,因此我们可以以时间不是连续的观点来讨论这A X B

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摘要: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所提出的“堆悖论”(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悖论”(Paradox of the Bald Man)。虽然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性质,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范畴。本文将从从逻辑学的角度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关键词:连锁推理悖论、模糊性 悖论(paradox)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数学哲学中极难而又极重要的问题。悖论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我们能根据命题中的条件推得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也为真;反之,如果以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为前提,我们也能推得这个命题为真。如果一切数学定理都符合逻辑,这就需要数学具有可靠性,而悖论的发现则使得数学的可靠性得到了质疑。悖论也分为许多类型,按照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集合论悖论和语义悖论。当然也有的哲学家不同意将悖论进行区分,比如罗素就认为,所有的悖论都是出于同一谬误,即违背“恶性循环原则”①。而连锁推理悖论更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问题,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以致产生了后来的模糊性问题,以下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叙述。 一、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Eublides)最早提出了“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此说以多种形式流传下来,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麦粒堆问题”(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问题”(Paradox of the Bald Man)。 所谓“麦粒堆问题”是指,究竟多少粒麦粒才能称为堆?一粒麦子当然不能成堆,加一粒也不行,再加一粒也还是不行,依次类推,加上无穷多粒的麦子也还是不能成堆。而“秃头问题”是说,一个人有十万根头发不能算是秃头,他掉了一根头发也不算是秃头,再掉一根头发也不算是秃头,依次类推,他掉了十万根头发后也还是不能算秃头。 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具有同一性质,都是前提正确,累积增加或减少的推理过程也貌似正确,但是结论不符合常识。这两者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的范畴。即都依赖于一种逐渐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性态而最终改变命题真伪的推理方法,将原本为真的命题,通过渐进式递推,得出一个从逻辑上说应当为真,然而却十分荒谬的结论,由此向二值逻辑提出挑战。二值逻辑无法对此种悖论做出解释,因为它的排中律使它无法应对“一堆麦于”与“一粒麦子”、“秃头”与“非秃头”之间的过渡状态。“连锁推理悖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二值逻辑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看到了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和导致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的诞生。 但是确切的说,欧布里德只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并没有把他上升到悖论的高度。一个悖论必须是一个有效地论证,它有着明显真的前提和明显假的结论,而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化的是后来的斯多葛学派。他们将连锁推理悖论归纳为这样一种形式: 1 is few ①苏珊·哈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171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3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6 月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优点,但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而且由于西方行政改革本身的缺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模仿西方市场化模式,而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往往缺乏比较现成的理论,在改革启动后,也缺乏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总结跟进,这是我们对行政改革缺乏研究所导致的,也与改革实践者不重视开发理论和利用现有的理论有关。这或许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在很多方面缺乏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总结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对我国行政改革理论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市场化行政体制;中国特色

目录 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对我国行政改革机制的启示 (4) 二、有助于我国政府的定位和优化 (5) 三、加强党的建设能力 (6)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1)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启示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国明确改革的方向,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体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不同的国体是可以采用相同的政体的,西方行政体系改革成就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共同产物,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无疑西方的改革给我国的行政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行的,他们的改革都是立足于本国行政体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成果有很强的本土性,如果完全用在中国改革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在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和政府状况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体系改革道路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英国到法国等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行政体系改革。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行政体系,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理顺,以及为提高政府效率而对内部组织机构职责的明确和机构的调整等等。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一直都从西方改革中吸取精髓,把他们改革的先进理念融入中国行政体系再造过程当中,比如政府职责的重新定位,政府要管好该管的而放手那些不该管的,运用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来优化自己的行政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领导作用,治理腐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指标向社会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政府的运转是在公民缴纳税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政府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把公民是否满意作为评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

悖论及其科学意义 西班牙的小镇塞维利亚有一个理发师,他有一条很特别的规定: 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这个拗口的规定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有一天,一个好事的人跑去问这个理发师一个问题,着实让他很为难,也暴露了这个特别规定的矛盾。那个人的问题是: “理发师先生,您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 让理发师为难的是: 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规定,他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是不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的规定,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的做法都是自相矛盾的。这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这就是悖论。 悖,中文的含义是混乱、违反等。 悖论,在英语里是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 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悖论都有这样的特征: 它看上去是合理的,但结果却得出了矛盾——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为假;由它的假,则可以推出它为真。 悖论与谬论不同,谬论是用目前的理论就能够证明、判断其为错误的理论、观点,总体来说,谬论是完全错误的;而悖论则看起来是是非难辨的。但这种“是非难辨”并非是永远不能分辨的,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悖论是可以逐步得到消除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

广义上说,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论点,都可以叫做悖论,如欲速则不达、大智若愚等都是典型的悖论;还有一些对常识的挑战也可称为悖论。 狭义上说,悖论是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命题的等价式。通俗地说,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这就是悖论。狭义的悖论又可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悖论或真正的悖论。 “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就是典型的悖论,因为从这句话所包含的大前提来看,这是一句假话,其内容必定就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则其意必然与其所指相反,所以,这句话应该是“真”的。但如果假设这句话是真的,其本身又恰恰证明它是假的。所以,你无从分辨这句话的真假。 悖论一般可以分为语义悖论和逻辑悖论两种。如果从一命题为真可推出其为假,又从该命题为假可推出其为真,则这个命题就构成语义悖论。前面所说的“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就是如此。 逻辑悖论总是相对于一个公理系统而言,如果在一个公理系统中既可以证明A又可以证明非A,则我们就说在这个公理系统中含有一个悖论。集合论中著名的罗素悖论就是一个逻辑悖论。实际上,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悖论一般都是逻辑悖论。 自然科学中的悖论一般还被称为佯谬。在英文中,佯谬与悖论是同一词paradox。它们都是由于前提、判断和结论的运用而产生的,具有相同的逻辑本性。如由爱因斯坦等提出的EPR悖论,也可称为EPR佯谬。 悖论有很多种称谓。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难题;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称之为不可解命题;近现代的科学家一般称之为悖论或佯谬,哲学家则称之为二律背反(“悖论”在英文中还有一个词antinomy)。 1979年,美国数学家霍夫斯塔德(D.R.Hofstad—ter)认为悖论是一个“怪 圈”(strange loop,又译为奇异的循环),是由于“自我相关”而导致的。这种怪圈不仅存在于数学和思维中,也存在于绘画和音乐中。埃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 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 一、什么是悖论? 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 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矛盾不可避免。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著名的“罗素悖论”的出现甚至引起了第三次数学危机。所谓的罗素悖论是罗素针对当时建立不久的集合论体系提出的一个基础上存在的矛盾:“定义两个集合:P={A∣A∈A} ,Q={A∣A?A} 。问题:Q∈P 还是 Q?P?”。显然,无论是指定哪个判断为真,最后都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反的结论。为了使其更容易被理解,罗素悖论又被称为“理发师悖论”:“有一个理发师说:‘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那么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脸呢?无论他怎么做,最后都一定会违背自己当初的话。 悖论的流行引发了世界上的思想风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现有社会中存在的不完美,思维方式不能再局限于既定逻辑,而要尝试打破规则,因为悖论的存在充分说明了现有的规则有着无法忽视的漏洞,甚至会动摇社会根基。 三、悖论与本体论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以研究世界的本原为己任, 形成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研究存在问题, 即关于什么样的实体存在, 以及作为实体在资格

芝诺悖论

芝诺(埃利亚)(Zeno of Elea)生活在古代希腊的埃利亚城邦。他是埃利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学生和朋友。关于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记载。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巴门尼德》篇中,记叙了芝诺和巴门尼德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去雅典的一次访问。其中说:“巴门尼德年事已高,约65岁;头发很白,但仪表堂堂。那时芝诺约40岁,身材魁梧而美观,人家说他已变成巴门尼德所钟爱的了。”按照以后的希腊著作家们的意见,这次访问乃是柏拉图的虚构。然而柏拉图在书中记述的芝诺的观点,却被普遍认为是相当准确的。据信芝诺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辩护。但是不象他的老师那样企图从正面去证明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他常常用归谬法从反面去证明:“如果事物是多数的,将要比是‘一’的假设得出更可笑的结果。”他用同样的方法,巧妙地构想出一些关于运动的论点。他的这些议论,就是所谓“芝诺悖论”。芝诺有一本著作《论自然》。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当芝诺谈到自己的著作时说:“由于青年时的好胜著成此篇,著成后,人即将它窃去,以致我不能决断,是否应当让它问世。”公元5世纪的评论家普罗克洛斯(Proclus)在给这段话写的评注中说,芝诺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40个各不相同的悖论。芝诺的著作久已失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辛普里西奥斯(Simplici-us)为《物理学》作的注释是了解芝诺悖论的主要依据,此外只有少量零星残篇可提供佐证。现在流传下来而广为人所知的所谓“芝诺悖论”共有九个:四个是关于运动的,三个是指向“多”的,一个是反对空间观念的,另一个则试图表明感觉是不可靠的,其中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尤为著名。 直到19世纪中叶,亚里士多德关于芝诺悖论的引述及批评几乎是权威的,人们普遍认为芝诺悖论不过是一些诡辩。英国数学家B.罗素感慨的说:“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死后的声誉更变化无常了。死后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的最典型例子莫过于埃利亚的芝诺了。他虽然发明了四个无限微妙无限深邃的悖论,后世的大批哲学家们却宣称他只不过是个聪明的骗子,而他的悖论只不过是一些诡辩。遭到两千多年的连续驳斥之后这些诡辩才得以正名。”19世纪下半叶以来,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芝诺。他们推测芝诺的理论在古代就没能得到完整的、正确的报道,而是被诡辩家们用来倡导怀疑主义和否定知识,亚里士多德正是按照被诡辩家们歪曲过的形象来引述芝诺悖论的。目前,学者们对芝诺提出这些悖论的目的还不清楚,但大家一致认为,芝诺关于运动的悖论不是简单的否认运动,这些悖论后面有着更深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保存了芝诺悖论的大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功不可没,但他对芝诺悖论的分析和批评是否成功,还不可以下定论。 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es)是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能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万物为一且永不变化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运动悖论和多悖论,以表明运动和多是不可能的。他的结论在常人看来当然很荒谬,但他居然给出了乍看起来颇令人信服的论证,故人们常常称这些论证构成了悖论或佯谬。不过,若细细推敲,其结论未必荒谬,其论证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的称这些论证为芝诺论辨(Argument)最为合适。 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这些方法现在可以用微积分(无限)的概念解释,但还是无法用微积分解决,因为微积分原理存在的前提是存在广延(如,有广延的线段经过无限分割,还是由有广延的线段组成,而不是由无广延的点组成。),而芝诺悖论中既承认广延,又强调无广延的点。这些悖论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它集中强调后来笛卡尔和伽桑迪为代表的的机械论的分歧点。这些悖论其实都可以简化为:1/0=无穷。

芝诺悖论的极限分析

芝诺悖论的极限分析 学生姓名:王慧文指导教师:岳进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著名的“二分法”,其结论的荒谬性不言而喻,可是对他的论证我们 似乎很难找出毛病,好像是可以接受的。其结论之所以不可以接受,源于在他的论证中隐藏着一些 谬论。在极限方面过程中把带有统一度量单位的“无穷”混为一谈。在哲学方面违反了辩证法的客观 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对立统一性原则;但芝诺悖论的提出,对辩证法的方法,以及运动过程中诸 要素的多种矛盾,通过逻辑运算对芝诺悖论的荒谬性进行反驳,对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本文利用数学求极限的方法,通过逻辑运算,揭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结论的错误。 关键词:悖论;无穷与有穷;运动与静止;连续与间断 引言: 数学悖论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存在形态,它是数学体系中出现的一种尖锐的矛盾,对于这一矛盾的处理与研究,丰富了数学的内容,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芝诺是公元五世纪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二分法”悖论是说,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穿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的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入无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个点,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接一个地接触无穷个点。运动只是假象,不动不变才是真实。假如承认有运动,就得承认速度最快的赶不上速度最慢的”,即快的“只能无限地接近但永远不能赶上”慢的。因为,快的要追上慢的,总要到达慢的所处,的所经过的每个出发点,而当它到达第一个出发点时,慢的已经往前走了“一段,即阿基里斯追赶乌龟的赛跑。 芝诺的哲学观点虽然不对,但是,他如此尖锐地提出了空间和时间是连续还是离散的问题,引起人们长期的讨论和发展,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贡献。本论文就是通过极限与哲学的分析,对芝诺悖论进行剖析。 1、悖论对数学产生的作用 1.1从悖论说起 什么是悖论?它既属于逻辑矛盾、语义矛盾,也属于思想方法上的矛盾。简单地说,悖论一般表现为这样的命题:如果你认为它真,则可以推出它为假;如果你认为它假,则可以推出它为真[1]。悖论往往以逻辑推理为手段,深入到原理论的基础之中深刻地揭露出该理论体系中的无法回避的矛

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悖论的意思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悖论的意思: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悖论的意思: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英文解释 [数] antinomy;paradox ; [paradox] 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 定义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性质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根源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解悖 悖论与解悖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用对称逻辑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 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一、公共权力的“悖论' 公共权力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经由全体公民的委托和授意,行使对整个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力“公属”和“私掌”的分离,二是公共权力“善”的目的和“恶”的可能的矛盾。恰恰是这两者,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悖论”。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在原始社会,公共权力即部落统一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权力大多是以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的。那么,进入政治社会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专制政治的秩序下,其基本原则是主权在君,其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起源于神,认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即公共权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外在力量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理国家,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这种思想在中外政治思想中都存在。在我国古代,君主就是天子,“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当然,最完备的神权论还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论。其基本主张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神,宗教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宣扬,“没有权柄不出于神。”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共权力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在理论上深刻地表达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莫过于社会契约论。 格劳秀士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的契约,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所以,“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剌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最高权威主权者,“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够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而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根据社会契约和人们的授权,运用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手段来进行共同防卫和维护和平的人格。 洛克指出,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的情形,“使他们甘愿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I'-J力n以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⑧也就是说,为了使天赋的权利得到可靠的保护,就需要一种既凌驾于每个个体之上,又能代表每个个体意志的公共权威来裁决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关系。于是,每个兮体必须转让其自身的部分自然权利,通过个体间的契约建立一个公共权力来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自然权利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受到其明确的保护而成为政治权利,并从这些基本的政治权利推演出其他政治权利。在洛克看来,政府的公共权力“起源于契约和协议,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的同意。”①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应该受到委托目的的限制,一旦政府忽略或破坏这一目的,委托就自然取消,人民有权收回他们的权力,而且判断政府公共权力是否辜负了人民委托的裁判者只能是人民。 卢梭的观点则显得更为激进。他认为,真正合乎理性要求的国家应该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②在卢梭看来,主权体

[亚里士多德,芝诺,悖论]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下的芝诺悖论 一、导言 哲学有两种功效: 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集中在对问题本身的诊断。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把哲学比喻为梯子,我们不应仅仅执迷于梯子上有什么,而应更加关注会有多少种梯子,因为不同的梯子可能会通向不同的方向。通常的解读下,哲学史是对柏拉图问题的回答,进一步讲,也可以认为是对巴门尼德问题的回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把解决巴门尼德问题看作对真的追求,那么对芝诺问题的消解就可以看作对假的消除。既然哲学史可以解读为对真的追求,那么同样也可以解读为对假的消除,即哲学史既可以理解成是努力追求巴门尼德的真,亦可以理解成是在努力消解芝诺问题。 二、实体与属性: 芝诺悖论的多层结构 1. 按照胡吉特 ( Nick Huggett) 理论对芝诺悖论的结构分层 ( 1) 数量悖论。①密度悖论: 如果有多,他们必须与自身一样多,既不更多也不更少。但是如果他们和自身一样多,他们则是被限制的。如果他们是多,多这样的事物是不被限制的。因为在多的事物之间总是有其它的事物,并且在这些事物之间还有另一些事物,因此多这样的事物是不被限制的。②有限量悖论: 如果把其他存在的事物增加于它,这不会使其变大。因为如果它没有体量并且被增加,它在体量上也不可能增加。因此立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被增加的是无。但是如果它被减少时其他事物并没有变小,它被增加时其他事物没有增加,那么显然被增加或减少的事物是无。但是如果它存在,每一个事物必须有一些体量和厚度,它的一部分必定与其他部分是不同的部分。同样的推理适用于在前面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其自身有体量,所以其中也有在前的部分。现在基于同样的推理,不停重复。因为没有一个部分是最终的部分,也没有一个部分是与另一部分无关的。因此,如果有很多事物,他们必定是既小又大; 如此之小以至于没有体量,但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是无限的。完全分割悖论:一旦一个事物被自然方法不停地分割,无论是用两分法或其他任何方法,如果这个事物确实被分了,那么最终什么都不可能留下虽然事实上可能没有一个物体能被这样分。 ( 2) 运动悖论。①二分法悖论: 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当你穿过一定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入无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有无穷个点,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一个接触无穷个点。②阿基里斯与龟悖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他首先必须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这时候乌龟会向前走了一段路,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乌龟又向前走了一段路。他总是愈追愈近,但是始终追不上它。③飞矢不动悖论: 飞着的箭是静止的,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霎间总是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④运动场悖论: 运动场上有两排物体,每排由大小相等、数目相同的物体组成,各以相同速度按相反方向通过跑道,其中一排从终点开始排到中间,另一排从中间排到起点。他 [芝诺] 认为,这里包含了一个结论,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 ( 3) 其他悖论。①空间悖论: 如果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占有一个空间,位置自身也占有一个空间,依此类推至无穷。②谷粒悖论:芝诺论证说米粒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发出声响,因为没有什么妨碍米粒的一个部分在不论什么时间中不能像一个整体的麦蒂蒙洛 (古希腊亚

公共经济学理论

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及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和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最优配置指的是资源有效率使用。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不仅指资源配置有效率,还包括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 (1)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指的是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人收益增加。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为:配置在每一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即MSR=MSC。此时社会净收益最大。 (2)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公平,即收入差距也处在合理范围。衡量收入差距可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合理的基尼系数的国际标准是0.3-0.4。 (3)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经济稳定标准。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垄断:边际社会收益(价格)高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产品: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市场不完全: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偏好不合理: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信息不完全: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偏离。宏观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收入分配:无法保证公平。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1)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解决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3)稳定经济职能:主要解决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问题,以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应当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即当市场面临危机时,政府应当力所能及地承担起补充市场的责任;当政府出现失灵时,应该减少政府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二是完善政府体制,提高政府自身运转效率。 3、纯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答:(1)市场不可能达到纯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一方面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避免免费搭车。另一方面纯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条件,供给必须免费,而这是私人不可接受的。一般情况下,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只能是公共部门,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 (2)混合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现实经济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实际很少,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公认的公共产品排他从技术上变得可行,排他的成本也日益降低。这类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还是私人供给均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那种供给方式更有效率。 4、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 答: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商品的提供可能不足,这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而使收益归其他人享有。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提供者由于不必为其造成的损失付出任何代价而过多地提供该种商品。 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1)一体化。(2)产权界定、保护和交易。(3)政府的税收和补贴。(4)行政管制与法律措施。(5)道德约束与社会制裁。 5、功能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答:功能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又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1)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2)库兹涅茨指数。(3)阿鲁瓦利亚指数。(4)欧希玛指数。(5)五分法和十分法。 6、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答: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制度:分享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相关法律制度。(2)再分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收入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1)收入差距大。(2)两个比重低,即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3)贫困人口多,仍有超亿的贫困人口。(4)社会保障弱。 调节任务和措施:(1)提高劳动报酬占用份额。建立工资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 立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 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新机制。(2)千方 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强化就业优先理念,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就业 政策。(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 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完善农产品市 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村非农 产业。(4)发挥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作 用。(5)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6)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7、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重点:财政政策的运用) 答: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需求调节 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等 几大类别,其中需求调节政策是短期宏 观经济调节的核心政策,包括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两个部分。 (1)财政政策的类型和运用:相机 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也称“松”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支减 收,其效应是扩大总需求;紧缩性财政 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 收减支,效应是减少总需求。在财政政 策的运用上,一般要遵循“逆经济风向 行事”原则,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 性财政政策,减少总需求;当总供给大 于总需求时,导致经济衰退,失业严重 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运用:通过 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称之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 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叫做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的运用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相似,也是根 据经济形势和经济问题而定,萧条时期,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 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防止 通货膨胀的出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8、正确认识赤字与公债(重点:功 能预算) 答:(1)赤字:当财政支出大于收 入时,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因而称 为赤字,即财政赤字通常表现为预算执 行结果支大于收的差额。(2)公债:是 国家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组织的收 入,相对于财政收入的“一般形式”而 言,国家通过发行公债,采用的是信用 形式,具有自愿、有偿特征。公债的基 本功能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 字;执行经济政策,校正市场失灵;调 节货币供应,稳定金融市场等。(3)功 能预算理论认为,财政应服从于宏观调 控的需要,为了稳定经济运行,实现既 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需要赤字就赤字, 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财政收支 平衡妨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目前利用 赤字财政调控经济已成为普遍现象,实 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发挥赤字和公债调 控经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赤字和债务 保持适度规模。 9、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理论及其启示 答:(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 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 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 动。本质: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的成 本。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公共 部门的职能活动范围和政府的政策选 择。 (2)宏观模型:a瓦格纳模型;b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c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微观模型:a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 集团模型;b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3)启示: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 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应依法取缔 不合规的制度外资金,将预算外收支统 一纳入预算内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公共支出 规模合理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 规模降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小口径的 财政支出规模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 25%左右是合理的。 10、我国政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其解决 答:(1)问题:a财政支出需求压力 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b财 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 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 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c财政支出管理 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解决方案:a要根据政府职能 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 财政支出规模。B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 构。C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 出的使用效益。D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改革大 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E要在预算编制 中逐步推进零基预算法。F要感化预算约 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 11、税收在弥补市场缺陷上的功能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 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弥 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 享有征税的权利,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 义务,公众承担纳税的义务,享有消费 公共产品的权利。政府运用税收手段, 不但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而且可以 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12、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是否合理的 探讨 答: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税负存在两 种评价: (1)税负过重:2009年福布斯发布 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大 陆的税负痛苦指数在榜单所列的50个国 家或地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最高的法 国。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 政政策报告2009/2010报告测算》显示, 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而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人均GDP 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最佳 宏观税负为30%。而我国人均GDP没有达 到这一水平,32%的宏观税负显然过重。 (2)税负较轻:2010年8月,财政 部官方网站刊文指出,按照IMF的统计 口径,2007、2008、2009我国税收收入 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17.5%,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4%、 24.7%和25.4%。而IMF出版的《政府财 政统计年鉴》(2008)显示,在2007年 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中,税收收入占 GDP比重平均为24.9%,其中工业化国家 的平均水平为29.9%,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水平为20.8%;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35.5%。因而,我国宏观税负 实际偏低。 判断宏观税负轻重,要以本国公众 接受程度为标准。单纯从数据的国际比 较来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但发达 国家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 生,而我国主要用于生产建设和行政管 理支出,在医疗、教育、养老还有大量 支出需要纳税人自己负担,加之政府体 制外收入的存在,因而公众对税收负担 接受程度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税 收负担相对于公众接受程度而言偏重。 13、投票悖论及其所说明的问题 答: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 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 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 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 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 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 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的原则下, 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投票悖论表明,即在多数投票规则 下,由已知的个人偏好的顺序推导出统 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14、寻租的涵义及其危害 答:寻租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 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 获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其 危害在于:(1)降低了投资率。(2)降 低了政府收入,并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支 出选择。(3)降低公共支出的效率。(4) 扭曲了分配机制。 15、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党(政治家)、 官僚、选民的行为特征的分析 答:(1)选民是经济人,是否参加 投票取决于:a参加的投票的效益与成 本;b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 性;c利益集团的压力。 (2)政党和政治家。目标:选票最 大化。政党并非是为某种真理及理想而 行动,而是谋求在选举中获胜以掌握政 权进行活动的人的联合体。策略:提出 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的竞选方案。 (3)官僚(公务员)。官僚是个中 性词。官僚的行为特征:公共权力极大 化。官僚行为的特点:a缺乏竞争性;b 缺乏激励机制;c非利润化;d缺乏敏感 性;e个人影响力较大。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 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 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 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 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 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 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 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 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 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 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 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 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 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 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 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 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 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 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 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 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 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 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 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 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 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 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 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 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 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 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 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 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 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 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 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 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 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 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 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 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 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 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 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 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 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 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 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 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 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 计算有形的和间接的所费和所得,既要 分析政府本身的投入和所得,也需分析 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益。2) 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必须确定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3)在择 优的标准上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 大化。 7、何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 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税务行政 的管理效率,该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 会资源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 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8、: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 答: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第 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 由侧重公平转向突出效率。第二,在税 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又偏重纵向公平 转向追求横向公平。第三,在税收效率 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 济与本身效率并重。第四,在税收的经 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 度干预。 9、简述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 作用的决定因素及局限性 答: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 度或对经济的控制力量取决于如下三个 因素: ①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 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 ②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 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越强, 稳定作用也越大。 ③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 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 水平越高,稳定作用越大。 局限性:它只能配合自决的财政政 策来稳定经济。单靠其本身作用并不足 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只能减缓 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经济衰退 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只能抑制过 分的高涨,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 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因此,要消 除经济周期波动,除了依靠非自决的财 政的内在稳定作用之外,还必须采用更 加有力的自决的财政政策措施。 10、简述微观财政政策中,税收政 策措施的主要表现? 答:就刺激微观经济活动和调节社 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 致有以下几种:税收豁免、纳税扣除、 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 相抵。 11、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 别 答: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 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 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 分配。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 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 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 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用。 ②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③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④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12、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 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 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 来说: ①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 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②各种公共决策机制及投票规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