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引言精神病是一种影响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心理疾病。

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其通过调整大脑中化学物质的平衡来减少或消除病症。

本文将详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1.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是最早研发并应用于精神病治疗的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降低多巴胺在大脑中的活动水平来减少或消除精神病症状。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典型代表包括氯丙嗪和氟哌啶醇等。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近几十年来新开发的药物,与典型药物相比,非典型药物作用更多样化且副作用较少。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以及其他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起到治疗精神病的作用。

常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等。

二、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通过作用于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和其他神经递质等方面来减轻精神病症状。

1. 多巴胺受体拮抗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的活性来降低多巴胺在大脑中的水平。

这种机制被认为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

2. 5-羟色胺受体调节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除了影响多巴胺受体,还会对5-羟色胺受体进行调节。

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与药物对消极病症的疗效有关。

3. 谷氨酸受体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调节谷氨酸受体功能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一种作用机制。

谷氨酸受体的异常功能与精神病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

三、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尽管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精神病,但它们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副作用。

1. 长期副作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一些慢性副作用,如运动系统障碍、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需要密切注意这些潜在的副作用。

2. 短期副作用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发一些临时的副作用,如嗜睡、头晕、便秘和口干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药物停用后会逐渐消失。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哪些作用机里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哪些作用机里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哪些作用机里提到非典型康精神病药这个名词,相信大家都很陌生,但是日常生活中这类治疗精神病的药品却无处不在,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或多或少都会有服用这类药的,那么掌握和了解这类药物的作用机里,了解这类药物的药理活性以及这类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就非常重要。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抗精神病药嗯作用机理。

1.1D3受体D3受体与D2受体有相似的药理活性,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靶点。

推测原因。

①D3受体选择性分布于边缘叶;②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D3受体基因变异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并且这些变异与病人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③D3受体也是一种多巴胺神经末梢的突触前受体,阻断此受体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目前已有很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D3受体拮抗剂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都尚未进入临床研究。

其中,氨磺必利(amisulpride)可优先阻断边缘叶的D3受体,从而促进DA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特别有效。

1.2D4受体D4受体是另一种与D2受体有相似药理特性的多巴胺受体亚型。

早先是由于发现氯氮平可与之呈高亲和力结合。

但遗传药理学研究结果却表明,药物对D4受体的作用与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无相关,因为D4受体及其mRNA在人脑中的水平很低。

D4受体拮抗剂L-745870的临床试验也表明,该药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无效。

因此,D4受体究竟是否是抗精神病药的作用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3D1受体影像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皮质的D1受体密度降低。

D1受体的短期兴奋作用可逆转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猴子的操作记忆功能缺失(workingmemorydeficits)。

近期也有研究表明,未用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D1受体的利用率(availability)增加,而且D1受体的利用率增加的病人,其操作记忆成绩也往往很差。

表明D1受体活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密切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机里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在了解了这类药物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并发挥其抗精神病作用的之后,对这类药品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西替利嗪的功效与作用

西替利嗪的功效与作用

西替利嗪的功效与作用西替利嗪(Clozapine)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情感和精神病症状。

西替利嗪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疗效和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西替利嗪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西替利嗪具有显著的抗精神病作用。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思维紊乱、幻觉、妄想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西替利嗪通过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作用,降低多巴胺的神经传递,从而减轻或消除上述症状。

与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西替利嗪对多巴胺D2受体的选择性更强,因此其效果更可靠并且副作用较少。

其次,西替利嗪还可改善阴性症状。

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种常见症状,包括情感淡漠、社交退缩、言语减少和缺乏动机等。

与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西替利嗪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研究表明,西替利嗪通过对5-HT2受体的拮抗作用,增强5-HT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改善阴性症状。

此外,西替利嗪还具有抗焦虑和镇静作用。

焦虑和紧张是许多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抑郁症等。

西替利嗪能够通过对5-HT2和α1受体的拮抗作用,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此外,西替利嗪还能够改善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表现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迟钝等认知功能障碍。

西替利嗪通过对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西替利嗪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此外,西替利嗪还可用于治疗躁狂症和抑郁症。

躁狂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患者表现出情绪高涨、精力过剩和冲动行为等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杀倾向等症状。

研究表明,西替利嗪通过调节多巴胺、5-HT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改善躁狂症和抑郁症的症状,使患者情绪稳定并且增加对生活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西替利嗪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便秘、体重增加和唾液分泌增多等。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抗精神药物中,常见的分为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两类。

本文将分别对两类抗精神药物进行介绍与比较。

一、典型抗精神药物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指临床应用较早、具有较长历史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递,从而达到减轻精神症状的目的。

典型抗精神药物主要有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类药物具有效果快、价格较低、疗效显著等特点。

然而,典型抗精神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锥体外系症状、抗胆碱能药效等。

此外,典型抗精神药物的半衰期较长,造成服药剂量的调节相对困难。

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相对于典型抗精神药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较晚,但它们的效果更为全面,不仅仅针对多巴胺受体,还作用于血清素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受体。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代表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等。

这些药物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较少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此外,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于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退等。

此外,少数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后会出现血细胞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

三、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比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各有优劣之处。

典型抗精神药物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优点,但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则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有效,但不良反应也较为严重。

在选择抗精神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急性精神病发作、精神病性兴奋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典型抗精神药物。

而对于慢性精神疾病和心理症状突出的患者,则更适合选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

四、结语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常用的两类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神经营养和抗氧化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神经营养和抗氧化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具有神经营养和抗氧化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血清素能5-HT2A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对多巴胺能D2受体具有中等亲和力,因此有效地减轻了精神病发作,幻觉和妄想(疾病的阳性症状),极少产生运动障碍(锥体外系症状),这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有所区别。

然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对不良症状(快感,冷漠,社交恐惧)影响不大,并且无法弥补认知缺陷。

此外,这些药物会引发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的改变并引起不良作用。

来自墨西哥纳梅里塔普埃布拉自治大学大学的Gonzalo Flores团队认为,前额皮质区神经可塑性破坏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有关,并在具有发育性精神分裂症的腹侧海马病变大鼠模型中得以复制。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纠正腹侧海马病变动物模型的行为改变并改善神经萎缩,具有神经营养和抗氧化作用。

因此,有足够的证据考虑神经可塑性以及氧化/亚硝化途径,这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常见机制。

这可以为开发更有效,更具体的精神分裂症药物开辟新的前景。

文章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8月8 期发表。

文章来源:Tendilla-Beltrán H, Flores G (2020)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more than just an antipsychotic. Neural Regen Res 15(8):1477-1478. doi:10.4103/1673-5374.274337。

米氮平的功能主治

米氮平的功能主治

米氮平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米氮平?米氮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又称奥氮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它具有杂嗪结构,主要通过对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作用,来帮助治疗精神疾病的症状。

2. 米氮平的功能主治米氮平具有以下功能和主治:2.1 抗精神病作用米氮平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断作用可以减轻精神病患者的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等症状。

它与其他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相比,更少地引发锥体外系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

2.2 抗焦虑作用米氮平可以通过对5-羟色胺受体的阻断作用,起到抗焦虑的作用。

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米氮平可以减轻他们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等症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

2.3 抗抑郁作用米氮平的抗抑郁作用主要通过对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来实现。

临床研究表明,米氮平对于抑郁症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减少患者的悲伤、绝望和自卑感,提高他们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2.4 改善睡眠质量米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可以减轻精神病患者的夜间幻觉和妄想,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睡眠。

同时,米氮平还能够缓解因焦虑和抑郁导致的失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2.5 情绪稳定作用米氮平可以通过对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的综合调节作用,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

它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情绪波动和易怒,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3. 注意事项在使用米氮平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服用过程中应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长期使用米氮平可能引发一些副作用,例如体重增加、胆固醇升高等,需密切监测;•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慎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总结米氮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精神病、抗焦虑、抗抑郁、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等功能主治。

临床使用时应注意遵医嘱使用,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的发生,并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来说,米氮平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治疗精神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然而,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在长期治疗中可能出现副作用,如锥体外系症状和代谢紊乱等。

因此,研究和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定义与特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是指那些不属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范畴的药物,其在治疗精神病方面表现出比传统药物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以下几个特点:1. 减少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症状是指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肢体僵硬、震颤、肌肉抽搐等。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容易产生锥体外系症状,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则产生较少的锥体外系症状。

2. 改善认知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如工作记忆、学习能力等。

3. 减少代谢紊乱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增加患者的体重,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因此减少了体重增加和其他代谢紊乱的风险。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常见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1. 利培酮利培酮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改善精神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同时对患者的认知和情感认知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目前,利培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 奥氮平奥氮平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同时减少锥体外系症状的出现。

但是,奥氮平使用后可能增加患者体重,导致代谢紊乱。

3. 氟哌啶醇氟哌啶醇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它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和社交能力。

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上,要比较新型药物与传统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奥氮平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奥氮平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奥氮平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奥氮平的概述奥氮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第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化学名称为奥拉硫平。

奥氮平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活动,来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

二、奥氮平的作用机制奥氮平作为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奥氮平可以阻止多巴胺在大脑中的结合,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导,达到抗精神病症状的治疗效果。

2. 血清素受体拮抗剂:奥氮平还能拮抗血清素受体的作用,抑制血清素的神经传导,达到抗抑郁和抗焦虑的效果。

3.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奥氮平可阻止去甲肾上腺素在大脑中的结合,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导,从而使患者情绪更稳定。

4. H1组胺受体阻滞剂:奥氮平还具有抗组胺作用,可减少过敏反应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三、奥氮平的主要功能奥氮平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有着几个主要的功能。

下面列举了其中的几个: - 抗精神病症状:奥氮平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如幻觉、妄想、混乱等症状。

它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减少多巴胺在大脑中的神经传导,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 抗抑郁和抗焦虑:奥氮平对治疗抑郁和焦虑有一定的效果。

它通过拮抗血清素受体和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导,来减少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 稳定情绪:奥氮平还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情绪和情感波动。

- 改善睡眠:奥氮平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患者,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

- 减少恶性症状:奥氮平对于恶性精神病和躁狂症的患者有效,能够显著减轻其症状和行为的紊乱。

四、奥氮平的主治适应症奥氮平作为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在以下情况下特别适用: 1. 精神分裂症:奥氮平广泛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能够减轻幻觉、妄想、混乱等症状。

2. 躁狂症:奥氮平也可用于治疗躁狂症,能够减轻患者的情绪波动和相应的行为问题。

3. 双相情感障碍:奥氮平可用于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减少情绪波动和相应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剂量时对D2受体占有率高 高剂量疗效不如低剂量 氯氮平疗效差的患者存在His452Tyr等位基因
FOR INTERNAL USE ONLY
阻断5-HT2A受体和其他受体的联合作用
阻断安非他明引起的过度活动 减缓A10的DA神经元活动
NO
5-HT2A受体拮抗剂
DA多度
YES
阻断苯环己哌啶和MK-801引起的过度活动 阻断MK-801引起的前脉冲抑制 阻断条件性回避反射 Paw test中的抗精神病作用
与氯氮平的亲合力
FOR INTERNAL USE ONLY
5-HT的作用机制
5HT2A的作用机制 5-HT2C受体的作用及其与5-HT2A的相互作用 5-HT1A受体的作用机制
FOR INTERNAL USE ONLY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5-HT2A受体
吲哚类致幻剂的致幻觉作用 阻断过多的5-HT2A受体具有抗精神病作用 利培酮 氯氮平、喹硫平 过度阻断D2受体影响对 5-HT2受体的阻断作用
DA受体的作用机制
D2受体的作用机制 D3/D4受体的作用机制
FOR INTERNAL USE ONLY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D2受体假说
安哌齐特 5-HT2A受体拮抗剂 NRA0045 5-HT2A受体拮抗剂 阿立哌唑 激动突触前DA受体 拮抗突触后DA受体
DA受体再摄取抑制剂
D2受体低亲合力
D4受体拮抗剂
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作用
补偿性增加
逐渐降低活动 氯丙嗪、洛沙平、替沃噻吨、吗茚酮、哌迷清 DA受体活动 腹侧被盖 伏隔核 终纹 泛杏仁核 纹状体 前额叶 阻断背侧纹状 体D2受体 中脑边缘系统
完全失活
黑质 幻觉 妄想 木僵 锥体外系副作用 治疗精神分裂症 神经阻滞剂 黑质胆碱能活动增加
纹状体胆碱能活动脱抑制
精神分裂症患者5-HT1A受体密度不同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药物不同 评价的认知领域不同
FOR INTERNAL USE ONLY
阻断5-HT2A受体和锥体外系功能
氯氮平
较强的抗胆碱能作用 5-HT2A受体高占有率 D2受体低占有率 减少EPS发生率
不增加纹状体的Ach
阻断D1和D4受体 帕金森患者耐受美哌隆
阻断1和2受体
阻断5-HT2A受体
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的EPS与剂量相关
M100907阻断低剂量氟哌啶醇引起的木僵
5-HT2A/2C拮抗剂增加DA释放
FOR INTERNAL USE ONLY
5-HT2A受体和5-HT2C受体相互作用
5-HT2C受体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个区域,包括腹侧被盖和伏隔核
VLPO
Cholinergic basal forebrain
Tuberomammillary nucleus
FOR INTERNAL USE ONLY
乙酰胆碱通路
FOR INTERNAL USE ONLY
5-羟色胺通路
FOR INTERNAL USE ONLY
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
FOR INTERNAL USE ONLY
无效应
NO
纹状体
YES
多巴胺能活动 轻度或中度 增加时具有 抗精神病作用
该区DA 激活时 阻断 其外流
FOR INTERNAL USE ONLY
5-HT受体和认知功能
阻断 5-HT1A 5-HT2C 5-HT3 5-HT4 释放增加 DA Ach 前额叶皮质
5-HT2A/2C受体拮抗剂对学习和记忆无作用 5-HT4受体激动剂能改善学习和记忆 5-HT1A受体激动剂损害工作记忆 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能改善认知功能
黑质纹状体
边缘系统
阻断DA受体 皮质
FOR INTERNAL USE ONLY
D3和D4受体的作用机制
预防孤立诱导的前脉冲抑制缺陷 阻断安非他明或苯环己哌啶引起的过度活动 D3受体拮抗剂 增加前额叶皮质的DA释放 减少A10的活动而非A9的活动 D4>D2 D4=D2 有抗精神病作用 无抗精神病作用 D4受体拮抗剂
1受体拮抗剂
体内D2受体阻断作用弱于5-HT2A受体阻断作用
体内体外研究的剂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D2和5-HT2A受体阻断的正确比率
FOR INTERNAL USE ONLY
D2受体快速解离假说
受体亲合力低 快速解离 被内源性DA取代 停药后容易复发 EPS发生率低 高催乳素血症发生率低 氯氮平 喹硫平
脑内神经递质通路
FOR INTERNAL USE ONLY
脑内的多巴胺通路
Basal ganglia
Nigrostriatal dopamine pathway Mesolimbic dopamine pathway Substantia nigra Mesocortical dopamine pathway Hypothalamus
减轻抑郁
稳定心境
降低自杀危险
FOR INTERNAL USE ONLY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 奥氮平 伊潘立酮 ORG-5222 佐替平 阿米舒必利
舍吲哚
喹硫平 齐拉西酮
阿立哌唑
选择性D2/D3受体阻断剂 DA受体部分激动剂 新型 非典型 多受体
5-HT2A、D2受体阻断剂
FOR INTERNAL USE ONLY
Tegmentum Tuberoinfundibular dopamine pathway
FOR INTERNAL USE ONLY
去甲肾上腺素通路
FOR INTERNAL USE ONLY
组胺通路
Histamine projections
Pontopeducular and ventrolateral tegmentum
FOR INTERNAL USE ONLY
氯氮平的作用特点
氯氮平 选择性作用使黑质 A9 DA神经元去极化 抗胆碱能作用 选择性作用减少腹侧被盖 A10 DA神经元活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缺失
不引起催乳素升高
减少帕金森患者阳性 症状不引起运动症状
60%难治性患者 症状缓解 改善原发和继发性的 阴性症状 部分改善认知功能
FOR INTERNAL USE ONLY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制

FOR INTERNAL USE ONLY
内容提要
• • • • • • 脑内神经递质通路 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作用机制 DA受体作用机制 5-HT的作用机制 1和2受体的作用机制 与喹硫平相关的药理作用
FOR INTERNAL USE ONL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