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郎静山的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
郎静山与画意摄影、集锦摄影及中国传统文化

启航-民族文化的新时代
• • 直 挂 云 帆 济 沧 海 长 风 破 浪 会 有 时
郎静山先生语录的启迪
• 3 文艺永远不能超然,更不能孤立。它 是附著于時代、附著于社会,以及附著 于民族性 • 4 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 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 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 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静山的作品欣赏
郎静山的书法作品
郎静山的绘画作品
2
绝 灭 翁 雪
春树奇峰
愿作鸳鸯不羡仙
• 卢照邻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 枝 • 得成比目何辞 死,愿作鸳鸯不 羡仙。比目鸳 鸯真可羡, 双去 双来君不见。
疏林峦影
• 用“集锦摄影”法拍 摄而成,配有民国时 期文化名人马公愚的 题识 现代科学摄影计术与 中国的传统绘画六法 理论相结合
• 为什么有着数千年历 史的中国古典诗词能 与只有近百年,有现 在科学技术成果所武 装的摄影进行“嫁接”
渔夫归家路
在云中栖息-天山寒鹤
光与影的完美结 合,一代文人的 精神寄托。人与 物的水乳交融, 移情中的人格力 量
煙氛靄崗茜
叠浪月光茫
人物摄影之张大千
。
古以松、竹、梅为 “岁寒三友”,表现 了对傲霜斗雪的赞 美。张九龄的咏竹 诗则言简意赅地赞 美道 高节人相重, 虚心世所知。
晓汲春江
春天
视觉文化之郎静山
郎静山先生简介
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 江苏淮阴。1926一1937 年任上海《时报》新闻 记者,是中国最早的新 闻摄影记者之一。1930 年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 开设摄影课,开创我国 摄影教育之先河。1939 年,创出“集锦摄影” 之法,该法旨在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 之本,国际上评论其作 品是“最现代的,同
中国裸拍第一人——郎静山

中国裸拍第一人——郎静山略懂一些摄影或书画的人,对“郎静山”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他是民国极负盛名的摄影家。
在其近百年摄影生涯中,创下了不少“第一”的头衔:中国第一个拍下女性裸体的摄影师;第一位以“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衔的华人……郎静山总是一袭蓝色长袍,一双黑色布鞋,背着照相机走遍千山万水。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相机比太太还重要。
”1933年郎静山《迎客松》他用毕生的精力捕捉和创造中国山水意蕴的自然美,若你看到他的摄影作品,一定会惊叹地喊出:“这分明是一幅中国画呀!”因为他的这双眼睛,就是一只最精良的镜头!《华亭入翠微》1986年1892年(清光绪18年),郎静山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由于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郎静山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郎静山对照相产生兴趣,是从家中挂着的这张父母亲的结婚照片开始的。
这张从小让他印象深刻的玻璃湿版照片,也是他一生拍摄、收藏的许许多多的照片中,他认为最珍贵、最有保存价值的一张照片。
1911年始入申报馆工作,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过当时肯定没人想到,这位“小少爷”会引领中国摄影艺术的潮流。
1912年,完成学业的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
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
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出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
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
《烟波摇艇》 1951年1925年,郎静山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
1928年,任上海时报首摄影记者,发起并成立了上海“中华摄影学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
《慎独无私》1928同年,郎静山拍摄了中国的第一张女性裸体摄影作品,在那个传统观念束缚的年代,是多么大的突破啊!据悉,照片中的女子姓张,四天后她因此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为自己勇敢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欣赏

1973年应邀参加美国旧金山市义卖 救灾影展,旧金山市长赠予荣誉之钥。 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 十大特艺专家荣衔,被列为第三位,赠 “集锦派专家” 当年美国的尼亚波利斯
美术馆为纪念他七十年来摄影艺术活动, 特邀请他举行个人艺术影展一个月。
1981年法国国家图书馆邀请他展出 五十幅作品,他应邀去法国参加开幕式, 并作集锦文苑,法国各大报都登了影展 盛况,又在第二十届国际影展上获文化 奖状。
陈复礼摄影作品题材广,风景、人物、
静物等无不涉猎,尤其风景摄影的表现技 法独树一帜。先后获200多个国际摄影沙龙 金奖、银奖和铜奖。代表作有《坚毅》、 《流浪者》、《搏斗》、《矣乃一声山水 绿》、《朝晖颂》、《千里共婵娟》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画意和风景摄影》、 《再论中国画与摄影》、《陈复礼摄影作 品集》和《中国风景》。1959年开始在香 港、越南、泰国、印度及中国各地,举办 过多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82年春在美 国波士顿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观众为之倾 倒,展期一再延长,竟达14周之久。
报》画报上发表,这是他第一幅公开发 表的作品。
当时上海各报刊还不重视新闻照片,
偶而刊用的多为宝记、汇山、心心等照 相馆技师所拍.他在工作 之余,也时为 《申报》拍些新闻照片。1920年拍摄的 《苏州园林》、 《乡村落日》参加了英 人DENT主持的上海摄影会在上海亚洲文 会举办的影展.翌年,被虹口俭德储蓄 会摄影部聘为摄影指导.后黄伯惠接办 《时报他被聘为该报第一任摄影记者。 他又邀好友蔡仁抱业余合作,先后到杭 州采访远东运动会、西湖博览会和全国 运动会。
朗静山的父亲,郎锦堂是清朝驻淮
阳府武官,喜爱戏曲、绘画和摄影.在
家庭的影响下,朗静山自幼对绘画和摄 影具有浓厚的兴趣.1904年在上海南洋 中学预科读书时,曾经常随美术老师李 靖兰学习摄影和暗房制作技术.1910年 到上海《申报》馆业务部任职.他所拍
郎静山_精品文档

郎静山郎静山,古代中国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文学艺术界的传世奇才。
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而闻名于世,为后人所推崇和喜爱。
本文将介绍郎静山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郎静山的生平事迹郎静山,原名郎逢春,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和画家。
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据记载,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和绘画,凡是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色,他都能用笔墨记录下来。
郎静山的才华在他十几岁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诗词和画作渐渐传播开来,受到了许多文人士子的崇拜和追捧。
在更长的时间里,郎静山经历了各种困境和挫折,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郎静山的艺术成就郎静山以其婉约细腻的诗文和清新雅致的绘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词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常常表达出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独特感受。
他的画作则以细笔勾勒、雅致纯净而著称,将山水的美景与人文景物相结合,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郎静山的诗作不拘一格,既有婉约词章,也有豪放洒脱。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出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以超然物外、悠然自得为主题。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
郎静山的绘画作品同样令人赞叹。
他的画作以山水为题材,运用细腻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刻画出层次分明的远近高低,给人以平和静谧的感受。
他的作品常常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故事相结合,以形式鲜活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郎静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郎静山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诗词和画作,在他的生活中,他也与许多文学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他的艺术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个人的成就,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郎静山的作品在明代中期和晚明时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欣赏,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绘画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局面。
关于郎静山的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

关于郎静山的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一、简介摄影大师郎静山于1995年4月13日在台北逝世,享年105岁。
郎静山先生,浙江兰溪人,1891年6月出生于江苏淮阴。
13岁即开始玩相机,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相机比太太还重要”“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大师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人物生平郎静山(1892—1995),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浙江兰溪游埠镇郎家村人。
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与《时报》,成为中国最早摄影记者。
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
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
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好评。
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之后写道:郎静山竹枝一帧,裱以黄绫,题曰板桥画本,观其清影婆娑,宛然板桥道人手笔也。
此后,郎静山专注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
1934年,其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
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
在谈及集锦摄影的创作时,郎静山写道: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
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
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
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里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之所忌,且取画面之所宜者之成也。
郎静山早期创作,多是表现佛门幽静、独坐赏溪者、悠闲汲水之人,及山水风光、亭台楼阁。
103岁登黄山的摄影师

103岁登黄山的摄影师
郎静山,1892年—1995年,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淮阴。
郎静山用了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用照片向世人展示浸润了东方式智慧的意境美。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这个百岁老人身上承载着无数令人骄傲的荣耀。
他是中国第一个拍下女性裸体的摄影师;第一位以“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第一位拥有世界各国最高名衔的华人……
郎静山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重庆返回上海,就居住在“正蕃小筑”8号(永嘉路396弄)底层,住有两间房间及一间亭子间,面积近70平方米。
由于郎家子女较多,住房并不宽裕,另外在一、二楼半腰处,还搭了大约10平方米一间小木屋,木屋南面半间置写字台和小床,供郎先生工作和休息之用,还有半间为暗室,内置水盆冲洗印制照片,这里是郎先生的主要工作室。
许多经典摄影名著在此产生。
为了捕捉最精彩的一面,郎静山总是四处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了个遍,他总是素衣简装,唯有胸前一台相机透露出他的身份。
78岁郎静山与13岁王祖贤
103岁高龄之际,为了拍一张照片,还挑战徒步登黄山。
这是真正的大师!
他说: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集锦摄影集大成者郎静山

集锦摄影集大成者郎静山在中国,说到“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这个字眼,总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亮相生猛,骇世嫉俗的摄影行为艺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摄影大师郎静山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郎静山的简介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
受到父亲的影响,郎静山对中国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而郎静山的摄影启蒙也来自于他的国画老师李靖兰。
这样与中国画的不解之缘正是郎静山创造“集锦摄影”的基础,所谓的“集锦摄影” 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画面之所宜者”。
这画面的取与舍,在今天Photoshop时代是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已经全面像素化的影像可以非常方便的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进行“闪转腾挪”。
如今,稍事培训的人就可以掌握“集锦摄影”的技术技法,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胶片摄影给画面挪用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
郎静山通过对底片的剪裁、拼贴以及在暗房中利用不同的遮挡手段控制相纸的曝光才能实现画面元素之间的完美融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郎静山展览中,一组叫做《鹿苑长春》的展览作品可以看出郎静山对画面元素进行试验性布置的过程,为了达到最好完美的画面效果他至少进行了15次以上的实验。
郎静山的摄影之路郎静山的摄影实验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前一后的两位西方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1813—1875)和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前者在1856年以湿版工艺为基础创造了摄影合成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可以说在世界摄影史上开了观念之先河;后者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于20世纪60年代用和郎静山类似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影像世界。
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在暗房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反复的实验才获得了让世人赞叹的影像作品。
虽然手法相近,两位西方摄影家与郎静山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差异来自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
刘冰|摄影大师郎静山

刘冰|摄影大师郎静山郎家伯伯,我是这样称呼郎静山先生的。
郎静山(1892-1995),开创中国摄影史的杰出摄影大师,浙江兰溪人,生于江苏淮阴(现淮安市)。
1911年进入上海《申报》担任广告业务工作,当时尚无摄影专业记者,故仅以拍照作为闲暇之余的消遣。
1926年他到上海《时报》担任摄影记者,成为中国新闻界最早的专业摄影记者。
1931年他在上海开设“静山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与广告摄影,同年又与黄仲长、徐祖荫合组“三友影会”,透过摄影作品宣传中国的美好河山,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将中国摄影作品提升到国际艺坛的地位,郎静山个人也因此逐渐在国际沙龙崭露头角。
郎静山作品大致可分为写实摄影、纸底作品、集锦作品、人像摄影、女性裸体作品及现代摄影作品六大类。
1937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起,我家原住上海南市,为保安全,逃难到法租界,近外婆家,高恩路娄浦弄16号(今高安路69弄),借郎静山寓余屋暂住。
郎家住一二楼,我家住三楼。
那是娄浦弄到底的最后一间,再过去是国富门路(安亭路)。
房子对面是农家,上海所谓的乡下人的平房,除了周围有一大片农田外,另外有一座座高高的坟山,看来对门这家农户是为大户人家看坟山的。
郎静山及夫人(杨小姐)在容石园攝当时我正念小学,才七岁,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郎静山是伟大的艺术家,只看到他家有很大的放大机。
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郎静山是摄影艺术家,很有名,父亲和他来往甚密。
郎家伯伯在上海时,如有事要找他,就到新雅饭店,中午吃饭时一定找得到他。
1940年郎家伯伯去昆明开摄影展,家父正在昆明担任中国国货公司经理,一切事情都是家父代他办理。
1949年到台湾后,我们跟郎家来往更多了。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们在吃饭时,电话来了,家父听完电话后,就说:“饭我不吃了,郎家闹家庭纠纷了,我要到郎家去一下。
”下午调解完回来,爸爸就说郎静山不会管儿子,儿子去跟他要钱,一直吵到马路上。
第二天报上也报道了这段新闻,标题是“儿子打老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郎静山的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
一、简介
摄影大师郎静山于1995年4月13日在
台北逝世,享年105岁。
郎静山先生,浙江
兰溪人,1891年6月出生于江苏淮阴。
13岁
即开始玩相机,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
过手。
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
”
“相机比太太还重要”“我做集锦照片,是希
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
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
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
郎大师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人物生平
郎静山(1892—1995),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浙江兰溪游埠镇郎家村人。
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与《时报》,成为中国最早摄影记者。
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
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许多具有中国水
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
这些作品,受到人们的好评。
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之后写道:郎静山竹枝一帧,裱以黄绫,题曰板桥画本,观其清影婆娑,宛然板桥道人手笔也。
此后,郎静山专注多底合成的集锦摄影。
1934年,其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
从此,郎静山创立的集锦摄影,在世界摄坛中独树一帜。
在谈及集锦摄影的创作时,郎静山写道:摄影固属于科学,然亦具别有纪象以外之情趣,故其艺术必赖理法与技术之综合。
窃以中国绘画艺术,有数千年之历史,而理法技术已达神妙之境。
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尤以集锦之法,更能与画理相通。
集锦照相,即选择摄影多数底片里景物配合于一纸而参融之,亦即舍画面之所忌,且取画面之所宜者之成也。
郎静山早期创作,多是表现佛门幽静、独坐赏溪者、悠闲汲水之人,及山水风光、亭台楼阁。
后来,其以鹤、鹿为题材,创作了《翠竹仙禽》和《绿荫双侣》、《松鹤延龄》与《鹿苑长春》等作品。
20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风景,模特儿主要为国画大师张大千。
其将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作为集锦山水中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和《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
这一些作品,有一些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和南宋马麟的《静
听松风图》十分相似。
郎静山集锦摄影,仿国画和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中模仿传统国画,题材与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及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统一,既具有个人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民族特色。
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郎先生是中国人,且又研究中国绘画,因此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第一个人。
三、艺术评价
在1928年11月周瘦鹃在参观华社2届影展后写道:郎静山竹枝一帧,裱以黄绫,题曰板桥画本,观其清影婆娑,宛然板桥道人手笔也。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正如美国摄影学会会长甘乃第(Kennedy)所指出的:郎先生为中国人,并且又研究中国绘画,所以他是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个人。
郎静山的艺术之路和际遇与张大千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努力地希望被世界所接受。
只是郎静山缺少张氏和西方顶尖艺术大师会晤这一节,但却比张幸运得多的拿到许多国际奖牌。
张大千一直在冥思苦想怎样将中国的笔墨与世界接轨,从而达到自我人生的顶峰。
而郎静山是用照相机与感光材料,千方百计地弄出中国画的味来。
郎静山的艺术一直在西方主流语门外徘徊,接纳他的只有崇尚古
典优美一流的沙龙摄影圈。
后来所获的殊荣,也因是暗合了开放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崛起的大环境和西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崇尚中国老庄哲学及孔儒之学的时尚。
郎静山的摄影对国人来说,还是颇得一部分人的赏识的。
这缘自中国自有的文化语境。
他用摄影的方式营造模仿中国古典绘画的效果,几乎从未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生活发生过联系。
在他苦心经营他的艺术时,正是中国人面临危难时期。
当时的中国知识艺术界喊出了“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等口号,其时的摄影界也相应喊出了“国防摄影”的口号,表达了中国摄影家在历史抉择前的良知。
在另一些摄影家将自己的镜头瞄向枪口下奋勇抗争的同胞之躯时,郎静山则在暗房红灯下精心拼对山高水远和小桥流水的集锦作品,琢磨揣测西方人的审美口味。
他用照相机拍了许多的山影树景的素材,然后再找若干演员,装扮成仙风道骨的老人或村野樵夫或田野牧童拍成照片,再用暗房拼放的技法洗印合成。
这样,一幅幅中国人眼熟耳闻的,酷似水墨山水画的照片就诞生了。
它比用笔绘制的水墨画更逼真,能让国人一贯想象中的神仙真身再现,让虚无缥缈的梦想又接近真实一步。
这有些象杨柳青年画制造,因为它所有意象的构成均来自历史的类似版本,是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陈规老套。
这对中国文化陌生的西方人有些新奇,但对有创造意识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不过是一个会取巧的现代工艺匠人的平庸之举。
也有人认为郎静山一味模仿、拼凑古人的意象,没有艺术创造的意义。
四、主要成就
据统计,1931年起到1939年,郎氏作品在265次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数量为755幅,至1948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千幅以上。
其中以集锦摄影作品占据多数。
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
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
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
这些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三十四岁﹝民国十五年﹞,他转任时报,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
两年以后,又与黄伯惠先生等人于,时报大楼成立了“华社”,这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恰与北方的“光社”相互辉映。
成立“华社”的同年三月,郎静山也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首开摄影展的风气。
又过了两年,他开始担任松江女子中学摄影班讲师,这很可能是中国学校正式有摄影课程的开始。
郎静山一生有不少创举,譬如他于民国三十七年在上海创办“中国摄影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摄影社团,并且他也是国人中第一位摄影作品得以在国际性展览中出现的人等等,但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当然,还是“集锦摄影法”,这是他在四十七岁那年所创造的。
五、个人品德
郎静山对人好,细致入微为别人着想,在这方面称得上“完全彻底”。
郎静山仿佛打从生下来就不会啼哭而只会笑,直到晚年依然是温厚的笑。
有时家里来客人正逢郎静山小憩,家人婉谢客人于门外。
郎静山醒后却执意要去客人家当面道歉,声称对不起人家。
郎静山生病时别人来探望,病好后也是要一一登门致谢,一个人也不能落下。
一生中有求于他的人,郎静山“完全彻底”帮忙后一律拒收“好处”。
郎静山对亲人这样袒露心迹:“人家的事我都顺从,自己的事从不勉强,与人交往不使坏心眼。
”
六、作品《湖山揽胜》赏析
《湖山揽胜图》是郎静山先生的得意之作。
此照片是山水集锦巨构,可说是郎
大师运用国画
山水的构图方
式,巧妙地运
用在集锦作品
上,从画面最
右边的凉亭老
翁远眺层峦云
雾,到近景的奇石丛树,左边的孤舟,远处的村落及湖边倒影,这幅美丽的国画山水景像,就如同大师一生胸襟开朗,宁静与世无争。
细节乃取景自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作品中的树石乃取材自法国巴比松,凉亭乃摄于韩国,亭中高士乃作客八德园时为大千先生所摄,其他树木取自碧瑶山,远处山峰取自黄山西海,石上小亭,摄自模型,经历二年的时间精心策划及构图而成此巨作。
作品中采中国水墨画中特有的手卷构图方式,由左向右延伸、由疏至密、由虚至实,起、承、
转、合安排流畅和谐;许多点景虽取材自他国,但不具异国风味,反显浓厚中国情趣,
郎静山在制作接合景物时,多用散光点镜头,将光圈收小,用少许散光放映,照片色调显得格外浑融。
如以网线版加在感光纸上套放,补救两底之间的接合痕迹,会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他的《松鹤长春》佳作,是用四张底片集锦合成。
“山峰”取材黄山,“松树”取材上海,“山坡”取材苏州,连同仙鹤四景集成,历时33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