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话语语用性

2010年12月 湘南学院学报

Dec.,2010 第31卷第6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31No.6

收稿日期:2010-10-1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话语语用意图研究

作者简介:赵 强(1963-),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认知话语语用性

赵 强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话语是承载说话人意图的载体和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媒介。作为表达语用意图的话语行为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也是语用行为,还是文化行为。话语行为无时无刻不处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网络之中。对话语语用意图的认知能形成高效率的认知直觉;对语用性的认知直觉能帮助说话人对语用意图进行自认为的最佳语用设计,而使听话人根据交际语境激活的语用知识和认知习惯作出相关的理解。话语语用性保证了话语行为的双方对话语意图生成和诠释进行的优选认知效应。

关键词:语用意图;语用直觉;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10)06-0026-04

引语

话语分析越来越重视语用学理论和原则的运用[1]

。作为表达语用意图的话语行为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也是语用行为,还是文化行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更依赖对话语语用性的认知。本文主要以Austin 的话语言外行为和Sperber &Wilson 的交际意图理论,对话语语用性进行认知研究,以期说明:对话语语用意图的认知能形成高效率的认知直觉;对语用性的认知直觉能帮助说话人对语用意图进行着自认为的最佳语用设计,而使听话人根据交际语境激活的语用知识和认知习惯作出相关的理解。

一、话语意义的多维度呈现

依Tannen(1984)看来,话语可以定义为语境中横

跨所有形式和模式的语言[2]

。自然,交际中的口头语和书面语都属于话语的范围。简单地说,话语具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这两个主要的意义层面。然而,话语不是空洞的语言符号,而是说话人使用语言符号传递意图的语用行为。

以语用意义为核心的话语意义分别体现于语言

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相对而言,诸如语音、语义、句法这样的语言内部因素在交际中比较稳定,而语用意义更具动态性和复杂性。Austin (1962)把言语行为一分为三:呈现言语符号的言内行为、传输说话人意图的言外行为和听话人可能回应的言后行为。何自然、冉永平指出: 言语行为的三个部分实际上是

一个整体,不是三个不同的行为。 [3](P 182)

例如:

(1)母亲对要出门的儿子说:It is raining hard out side.

说话人为了听话人能听懂她说出的话,就要采用符合听话人语言能力之内的语言来表述 外面正在下大雨 命题内容,这就是 以言指事 。说话人怀着某种意图说出这句话,提醒听话人 别忘了带伞 ,这就是 以言行事 ;儿子听后,顺手拿起了一把伞出门,这就是 以言成事 [3](P181)

1.话语的命题意义话语是人们获得语言经历和言语意义的根

[4](P231)

。话语不仅仅含有表述与现实世界一致内容

的正命题,但有时也有与现实世界相异的反命题。例如,丘吉尔有次被一位不认识他的执勤士兵拦住后,自报姓名,但士兵说出了(3),其意等同于(2)。下面的例(2)和例(3)都传递 我不认识你;我不相信你的话 的交际意义,但采用不同的命题意义。

(2)I don t think that you are Churchill.

(3)If you were C hurchill,I would be Starlin.

例(3)的反命题已经句法化了,即形成了 去语境化 的认知效应。

另外,还有一种借助百科知识形成的反命题。例如,说话人为了表达 我不相信他会成功 ,可以说出下面的话:

(4)他会成功?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话语的命题意义是完整理解话语意义的基石。

2.话语的交际意义

正是在话语行为中,人们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现在绝大部分研究话语的理论家们都会持一致的看法:话语不是纯粹的由语法生成的语言结构,相反却是由我们称之为构成话语信息结构的非语言、逻辑和意图因素构建而成的。 [4](P-231)话语行为是典型的交际行为,不容置疑地拥有交际意义。

Sperber&Wilson(1986)认为,话语意义有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分。 信息意图,简单地说就是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 ; 还希望使听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白交际者有该信息意图,这就是交际意图 [3](P226)。

例如,(5)听到门铃响,母亲对正在客厅看电视的女儿大声说:我在炒菜。

例(5)的交际意义,就是 我正忙着呢,没时间开门。你去开门吧 。在这种语境中,陈述句实际上就变成了祈使语气,给听话人发出请求或命令,这表明:说话人通过话语除了表达话语的命题意义之外,更可进行超越话语命题意义的间接言语行为[5](P30),从而实现其话语行为的交际意义。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信息意图就是话语的命题意义。

3.话语的语用意义

Grice认为,话语表达的意义离不开对话语者意图的考虑[4](P232)。人们运用话语进行交际,目的就是实现某种意图。这种说话人借助话语理智地传输自己意图的层面,就是语用意义。例如,火车站有人对某位带着很多行李的旅客说: 我帮你提吧。 这个话语的交际意义是 说话者愿意主动提供帮助 。然而,其语用意图并不一定与交际意义一致:如果说话者的意图是提供有偿服务或骗走行李,那么其语用意义就偏离了话语行为的交际意义。另一方面,假如这位旅客确实需要并相信说话人,就会认可话语的交际意义;反之,即使说话人出于同情真心想帮助这位旅客,但假如旅客有被骗过的经历,就会本能地提高警惕,拒绝帮助,那么话语的交际意义就失效了。显而易见,话语的语用意义远比交际意义难以让人捉摸,需要听话人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话语的交际意义大部分情形下可与语用意义吻合重叠,语用意义却强调说话人的意图层面,交际意义主要是指超越话语命题意义的含义层面。交际意义更侧重语境激活的语言知识,而语用意义注重文化知识的激活作用。语用意义是话语的本质意义,而交际意义则是话语命题意义的延伸而已。交际意义可能反映出语用意义,也可能只是一块遮羞布,打着意图的幌子而隐藏真实意图。例如,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符号行为的交际意义是告诉符号观察者己方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信息,看似真正的行动;语用意义就是不让敌方识破自己的真正意图。

二、话语语用意义在语境中的双重性

一般而言,话语行为本身传递的交际意义具有明示性、客观性和被感知性。在某些情况下,作为较客观的交际意义可以被说话人进行语用设计和利用,以期提供给听话人更方便快捷地理解话语语用意义或阻止听话人意识到说话人的真实语用意图。这样,话语行为可明示、暗示或甚至屏蔽语用意义。相对于更复杂的话语语用意义,话语的交际意义可能正导或误导听话人的语用推理。因此,本质上能否敏锐地理解到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决定交际的成败。如果听话人没能识别说话人欺骗的真实语用意义,听话人很可能成为说话人眼中交际成功的牺牲品。

话语语用意义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其实,话语语用意义在可触性上具有被听话人感知和说话人特意明示自己的语用意图两个基本层面。

1.语境被屏蔽的语用意图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语境在交际中竟然会失效,在交际的某一方眼中似乎与话语无关。例如,有个下属看见上司正走下楼梯,连忙尊敬地打招呼: 局长,您下来啦 。局长一听,顿时脸就拉长了。这位局长对 下来 命题内容非常敏感,视 走下楼梯 物理动作的命题内容不见,而是立马联想到了 下来 的隐喻意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这说明:语境在敏感的心理面前,有时显得不堪一击。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可能被听话人的某种心理零化了。

2.语境因素被强化的语用意图

语境中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起到增强让听话人更清晰理解话语语用意义的作用。例如,一位想早点出院的病人在听到医生询问身体状况时,迫不及待地说:

(6)我已经彻底好了。[同时在病床旁,做起俯

卧撑]

有时,在交际中可不用语言[6](P172),仅凭非言语行为就可明白无误地表述语用意义。例如:

(7)Peter: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Mary:[从桌上拿起一个药瓶,递给对方看][3](P224)

然而,话语的语用意义在语境中可能具有歧义的潜势。如果说话人意识到了这种可能性,就可借助语境的某些因素明示自己的话语意义。这种利用语境因素的语用行为清晰地体现了话语语用性的认知价值。例如,以前的同事或下属给已退休的局长打招呼,真心问候:

(8)老局长,您好。[脸带微笑,语气热情]

这样,老局长不会因为退休而产生的不痛快情绪被激活而误解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可能体会到问候者的真情实意。反之,那些不喜欢老局长的人,特意让听话人看出自己的态度,假心假意地问候:

(9)老局长,您好。[脸带讥讽的笑,话里透着调侃的语气]

话语的语用意义对交际双方来说,可能具有不对称性。忽略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交际失败,而特意明示语用意图可降低被误解的可能性。

三、话语语用认知直觉与优选

话语语用性的实现是交际中话语者有效互动的认知结果。话语行为本身能增强人们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交际者的语用认知能力。话语语用性的实质在于交际者凭借已培养出来的语用习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认知反应,进而成功地呈现和诠释话语行为的语用意图。作为典型言语行为的话语总是投射出交际者基于语用能力和文化认知的交际能力。

1.话语语用习惯

交际者的语用习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语用经历习得而来的语用经验。Pike(1954)认为,话语是处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社会因素和文化意识之间互动过程的产物。作为社会成员,交际者的语用习得是没有终点的。在语言习得中,社会对语用错误的容忍度远远低于语言错误,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外语学习中。由此可见,社会的文化触角无处不在地发挥着作用。如果交际者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良好的语用习惯就很难形成。在对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进行批评式扩展时,Hymes(1968)首创了 交际能力 这一术语:交际能力是语言交际的语言和语用结合模式的基本概念[2]。交际能力反映了作为社会文化人的交际双方对交际意图呈现和解释的认知习惯。

话语中的话能规定话语者进行言语交际的顺序。诸如小孩插嘴和下属打断上司的谈话或谈话圈外的人干涉进来等破坏话轮顺序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答非所问则显示出答话者对问话人的蔑视或傲慢。这些语用印象的产生都是文化激活的。交际中,礼貌的语用意识反映出在文化上对不礼貌的敏感,一般情况下使得交际者的礼貌交际行为多余不礼貌行为。这就是语用偏向发展。其实,礼貌行为并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的交际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礼貌行为。

例如,一个4岁儿童想看动画片却看到爷爷或奶奶或妈妈也在看电视节目,可能会说:

(10)爷爷(奶奶、妈妈),我要看

然而,看到爸爸在津津有味地观看足球赛,儿童可能会说:

(11)爸爸,球赛什么时候完啊?

从例(10)可以看出,儿童得到爷爷、奶奶和妈妈的溺爱,儿童意识到:即使礼貌付出的努力比较小,也不会受到责骂或惩罚。因此,就直接提出要求。而例(11)恰恰相反,儿童担心:如果自己不礼貌,不但动画片可能看不了,也可能挨骂。于是借提问,委婉地提出要求。这两例说明,儿童并非不知道礼貌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语用意图不是随意可以表述的,而是必须受到几乎是自觉的语用演算,须最大程度上遵照所处社会的文化要求和交际规则。

2.话语语境规约化

交际者的语用习惯也得益于对话语语境规约化的正确认知心得。如能做到,则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激活语用认知直觉,取得最佳的语用关联。反之,则说明:语用习得任重而道远。

例如,It s late与It s too late的语境规约化的认知效应有明显的差别。It s late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几种情绪(懊恼,幸灾乐祸,不甘心,提醒 );尽管交际语境能指明一种情绪,但并不妨碍听话人从可能的含有有限因子的情绪集合中,直觉地对应。然而, It s too late的负面情绪大于It s late。

一般而言,儿童的语用习得的进展慢于语言知识的习得。例如,一儿童对自己妈妈不想见的客人说:

(12)我妈妈说,她不在家。

例(12)表明:该儿童的语言能力已接近或完全成人化了,能准确地转述大人的话,非常正确地使用单数第三人称代词 她 ,而不是妈妈原话里的 我 。但是,这名儿童的语言社会化就滞后了,显示出对语境规约化认知的不足:在此语境中,妈妈希望儿童隐

瞒自己不在家的情况和不想见来访者的语用意图落空了。儿童的话语在语境中显得天真,这真是 可爱的 语用失误。

随着语用经验的丰富,语用策略的娴熟,话语行为者不再被动地适应语境,而是充分利用已认知的语境规约化,主动利用交际语境,匹配有关语境的认知库或调整认知库。在此意义上,人们的语境认知库既是动态的,更是开放的。

3.对话语语用意义的认知优选

人们的自我意识心理通过意图行为建立与其周边世界的某种关系[7](P1)。在已经形成的具有相当认知效应的原型和已获取的规约化的语境知识之基础上,交际者可更有效地利用和丰富话语语用性认知库,在交际中进行有效的语用策略选择,实现语用意图的认知关联性。

例如,一名在美国北方工作的黑人医生在美国南方参加学术会议,空闲时间上街逛逛,遇见了一名白人警察。在回答白人警察带着明显的种族歧视语气的盘问 What s your name,boy? (小子,你叫什么名字?)时,黑人医生说:

(13)Dr.Poussaint.I m a physician.[8](P270)

例(13)的回答信息远远超过了问题需要的信息。黑人医生只需回答 Poussaint 即可。正是冗余信息很好地传输了黑人医生的语用意图:对白人警察种族歧视行径的反击。他用的Dr.这个头衔比Mr.的含义更深,更别说不带称呼的名字,明示白人警察应该对自己客气点:医生在美国很受人羡慕和尊敬。还是气愤不过,又加上I m a physician,告诉警察:我不是一般的医生,而是医生中地位较高的极品医生,对我客气点儿。黑人医生的话语是典型的反冒犯语用行为[9]。

有了文化意识和语境知识的支撑,话语行为者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认知优选策略,从而更高效地通过话语行为呈现和理解话语语用意义。这就是话语语用性的实质。话语行为也是不可争议的认知行为。

结语

话语是承载说话人意图的载体和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媒介。话语行为无时不刻处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网络之中。对话语语用性的认知,体现了对话语语用意图呈现和解释的认知思维和习惯之最大限度的最佳语用关联的同时,并不否认语用失误存在的可能性:在理想的话语行为中,说话人的意图能被听话人正确理解,达到满意的交际效果;无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如果缺少相关的语用认知或忽视话语双方的文化意识方面的差异,话语语用性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即使存在语用失误的可能性,但话语语用性的认知价值在话语行为中是无法抹杀掉的。话语语用性保证了话语行为的双方对话语意图生成和诠释进行的优选认知效应。

参考文献:

[1]Brown,Gillian&Yule,George.Discour se Analysis[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Bussmann,Hadu mod.Routlege Dictionary o 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念(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2002.

[4]Wilson,Robert A.&Keil,Frank C.TH 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 VE SC I EENCE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 dies in the T heory

o f Speech A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Sperber,Dan&Wilson,Deirdre.Rele vance:Communication

an 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H rmann,Hans.MEANIN G AND CONTEXT:An I ntroduction

to the Psy chology of Language[M].New York:Plenu m Press, 1986.

[8]Wardhaugh,Ronald.An I 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赵 强.语用冒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0.

(下转第33页)

A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Newly Popular Expression of Being XX

ZHANG Ming hui

(School of Literatur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 Being XX is a structural e xpression which has been rather active in recent time and is of an unique and complet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being XX is a cognitive structure which is of assessing implications that it may simply mean no ,a denying of a fact,that is, he or she didn t XX ,but was XX ;it may mean the denying of one s will,that is, not able to or not want to ,but was XX .

Key w ords:being XX;cognitive structure;deny;fact;will

(上接第29页)

Pragmaticity in Discourse

Z HAO Q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 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s a cognitive study of pragmaticity in discourse on pragmatic theories.Discourse serves as the medium that presents the speaker s intention and the hearer s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ntion.A dis course act,which is simultaneously a linguistic ac t and a pragmatic act as well as a cultural act,ubiquitously e x ists in the network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social culture.This paper holds tha t a cognitive intuition of dis course pragmaticity helps the interlocutors interactively design and interpret the pragmatic intention.Discourse pragmaticity makes possible an optimal cognitive effect on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ragmatic inten tion.

Key w ords:pragmatic intention;pragmatic intuition;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话语分析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 1978);Cohesion and Semantics(外在接应和语义学,?stman (ed.),1978), Paperson Discourse(话语 论文集,Grimes (ed.), 1978);Frame Conception andText Understanding(框架概念和篇章理解,Metzing

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

2011年04月 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解析 文/吴中博 摘 要:塞尔站在语用学的视角上,把语言和人的心理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在《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认为说出一个句子,与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有区别,具体表现为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这两个特征上。他修正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并认为语句意义的研究与言语行为的研究在原则上等同,因此在《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通过引用格赖斯对“意义”的分析来说明意义既是意向问题,也是惯例问题,言语行为过程中,表达式的使用规则要与表达式产生的效果相联系。但他没有说明做出言语行为过程中体现出的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文章试图通过阐发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促进听者领悟说话者意谓。 关键词:意义;意谓;关系;塞尔;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94-02 学术探讨 一、意义和意谓的区分 追溯语言哲学发展的历史,句子的意义和意谓问题,之前并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很大关注。而[1]语言哲学家们一般认为,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理论即他的意义理论,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区别出意义和意谓,其著名论断即:句子的意义是它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他认为句子是有内容的,具体其内容可区分为两个层次:句子的意义和意谓。意义即它思想,指我们借以把握句子的真的东西。而真值从二值逻辑来理解,即句子的真和假这两个值。弗雷格认为一个句子有思想也有真假,句子的真是由句子的思想决定的,句子的思想是由表达这个思想的句子的部分的意义决定的,所以句子的真是由句子部分的意义决定的。达米特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归结为对句子结构的描述和对确定句子真值的说明。句子的表达,人们主要关注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是对句子思想的理解,而弗雷格探讨句子的思想,更突出强调句子的真值。弗雷格对于句子意义和意谓的区分和说明,归根到底是关于句子的真的说明,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弗雷格在区分意义和意谓这一课题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 1、表达式的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2]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处理的都是语言表达式的抽象意义,但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具体意义(又称语用意义)。自然语言具有两种基本职能:表达和交际职能。我们探讨句子的意义,当然要联系语境,特别是广义上的语境,即:除了联系上下文之外,还包括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如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时间,地点,条件,讲话的人,听话的人,以及交际双方所共同的信念和心理习惯,以及共同的知识和假定等。这些语境因素对于自然语言的表达式的意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自然语言的语词通常是多义,歧义,模糊的,语境有助于消除这方面的缺陷,具有严格规定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的能力。而且自然语言的句子常常是依赖语境的,即一个句子表达什么意义,不仅取决于其中所使用的词语的一般意义,而且还取决于说出这句话的语境。另外,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语境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以至偏离它通常所具有的意义(抽象意义)而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即语用意义。 有学者认为,一个语用表达式在它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才是它完全的真正的意义,一旦脱离开语境,它就只具有抽象的意义。实际上,对于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了不同的逻辑眼界。 2、说话者的意谓 说话的主体表达出一个语句之后,他旨在通过这个表达式,向听众传达一个什么思想,即说话主体的表达目的所指即说话者的意谓。可见说者的意谓能否达到,还很大程度取决于听者的实际情况。 二、塞尔分析GRICE的Meaning的三层意思并进行了修正 H.P.GRICE在标题为《Meaning》的文章中,对意义的含义作出三层次的解释:说话主体通过一个表达式意谓某种东西,就是说这个主体试图通过听众对他意向的领会,使说出的这个表达式在听众中产生某种效果。[3]我们想让这个语言表达式产生某种效果,而这种效果是通过听众领会到想再听众中产生效果的某种意向。 塞尔《什么是言语行为》的意义部分,就借用了格赖斯对意义概念涵义的分析,[4]塞尔认为格赖斯表明了意义概念和意向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格赖斯抓住了塞尔所认为的一门语言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在说一门语言时,我们是想通过让听者领会说话人要传达的一些事情的意向来试图把这些事情传达给听者。所不同的是,塞尔目的并不是仅仅对格赖斯意义概念的复述,他创新地对前者进行了修正。他通过引用格赖斯对“意义”分析说明意义不仅是一个意向的问题,也是一个惯例的问题。言语行为在发出声音或作出标记的过程中完成,但仅仅发声或做标记与完成一种言语行为是有区别的:在完成一种言语行为中,行为主体发出声音或作出标记其特征上被看成是具有意义的,而且主体通过某种声音或标记,意谓某种东西,这就是行为主体说话的过程。塞尔指出了格赖斯对意义概念的涵义分析存在缺陷的地方,即:格赖斯没有区分以言取效的行为和以言行事的行为,也没有表明产生的不同种类结果与意义概念相联系的方式。塞尔提出以言取效的行为是通过语言使听话者产生一定的效果;格赖斯没有解释“意义”在什么程度上是一个规则或惯例的问题,没有区分出一个人通过他的话语意谓某种事物与这个人的话语在语言中实际具有的意思这两方面之间的联系。塞尔针对以上格赖斯的意义涵义解释的缺陷,提出了反例,阐明说话者所意谓的东西与他说出的词所意谓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所能意谓的东西是我们正在说的东西的一个功能。进而塞尔修正了格赖斯对于意义概念的分析,指出在完成以言行事的行为时,说话者通过让听者领会他打算产生某一效果的意向来试图产生某一效果,就是所说出的那些表达式的使用规则将这些表达式与产生那种效果联系在一起。 三、句子的意义和说话者的意谓之间的关系 不容否认的是,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桥梁和媒介,语言表达式在说话者和听众之间进行传播,通过表达式的发出以及听者对表达式信息的有效接受,来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然而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者和听者的信息背景并 294 2011.04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如何写出句子的含义.doc

如何写出句子的含义 在小学十二册句子理解部分具体要求“明白句子意思,理解句子含义”共出现8次。这是本学期教学重点,也是考查重点。考试时重点要求:在阅读短文中,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会结合加点的词语,理解句子含义;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会结合给出的资料,理解句子含义。在语文课本中,出现形式有下面几条:读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读句子,交流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读句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在复习阶段怎样指导、训练写出句子含义呢?首先应明白什么是“含义”——“含义”是指词句所包含 的意思。“包含”是里面含有的意思。没有明着写出来的意思。 运用恰当的方法。比如遇到难句先自问:句中哪个词语不明白,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它应该是与课文的主题思想关系最紧密的。(即找到理解的抓手)结合全文或生活实际细致思考: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些句子的含义与生活实际有着一定的联系,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借助联想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要与当时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表述时,可以先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先来回答表面意思,

有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表达,这就需要看懂其本意,再写出实际意义。最后还要表达出从这句话中读出的情感内容或者认识,也就是句子中暗含的意思。表述时,应注意: A.含义部分,要考虑全文的整体。从文章主人公的特点、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情感这些角度思考句子中隐含的意思。 B.如果句子中有加点的词语,应先从重点词入手,写出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含义。 [例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答: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说明:此答案是最规范的表述。教学时,应该这样教。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在考试做答时,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答案。这些答案有的顺序混乱,有的意思重复,有的表述罗嗦,……教师批阅时,要注意寻找表达中的要点。通过要点,看到给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上述例子中,第一自然段中的意思必须有。第二自然段,实际上是为表达含义的思考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写出,但是写出了第三自然段中的意思,也应该算全对。但是如果没有

词语含义及作用

词语含义及作用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 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 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 找到这把钥匙。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 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 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 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 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 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 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 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话语分析基础知识PDF

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 作者:冉永平 1.两门交叉学科 目前话语分析在研究超句现象、研究实际运用的自然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在话语生成、理解以及运用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格局和研究方法。 话语分析和语用学这两门语言学的分相学科都是本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它们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方面仍然众说纷纭,而且各自的基本理论尚需充实、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定界,存在两种说法:(1)话语分析属于语用学;(2)话语分析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们的学科交叉性,与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体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这就决定了该学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有关话语分析的论著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的是交叉性研究,如话语和语法、话语和语义、话语和语用、话语和认知、话语和交际等。然而在语言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用学目前也正处于一个横向跨面、纵向深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发展阶段,与话语分析一样都以实际运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它们有较多交叉重叠之处。这为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现象本身提供了新的视角,补充纯语言形式研究的不足,但二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2.话语分析与语用学沟通的基础 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探讨语篇结构上彼此独立的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的,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与意义连贯问题,它注重语篇结构分析。hatch(1992)指出,衔接指连句成篇的表面形式特征,它包括语用学家levinson(1983)提出的五种指示标记(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和halliday和hason(1976)提出的五种语法衔接关系(参照、替换、省略、连接、词汇搭配)等,而连贯指语篇内的潜在连接功能,通过交际制略因素、方案(script)理论、言语事件结构等表现出来。可以说语篇衔接与连贯往往是多层次的,最上面层是包括语篇和语用学的社会符号层;第二层是包括及物性、逻辑连接、语篇结构等的语义层;第三层是包括结构衔接和主述位结构等在内的结构层;最后一层也是最低层就是词汇层和音系层(胡壮麟,1996)。这说明话语分析最终要超出语篇结构分析,将常规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分析结合起来,相互弥补,才能理解一个完整的语篇,把握语篇信息及其交际价值。 2.1语境 关系等;(3)话语的宏观使用环境,指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三方面的语境因素都会影响话语的组织、生成和理解。目前为话语分析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又将语篇语境因素分为三大类:(1)语场,指话题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2)语式,指话语活动所选择的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3)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这三种因素又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总之,影响话语分析的语境内涵十分丰富。语境在话语分析中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作用。话语分析注重语篇的衔接机制(cohesivemechanism),外照应(exophoricreferences)把语篇和情景联系起来,反映了语篇对情景的依赖程度,语篇的外照应项目越多,语篇对情景的依赖性就越强。话语分析关注的不是孤立于语篇语境之外的句子,而是语境之中句子之间或话语之间存在的模式和规律性,这与脱离语境研究句子的传统语言学截然不同。同样,意义连贯(coherence)也必须依赖语境。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可分为两种:直示意义和隐示意义。前者即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但后者往往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用分析,超出语篇的直示意义,才能领悟其深层次的隐示意义。语境更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它和言语行为的相互作用构成语用学的中心内容。语境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言语行为,尤其与正确理解会话含义

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

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 亚当.沙夫著 周子恒、张碧译 人类行为通常建立于某种动机的基础上。这种说法适用于所有人类行为,但这里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使我们忽视了主体(agent)处于病理学状态(广义上的)时的行为。因此,我们不仅对那些严格意义上的疾病患者(例如精神病患者)的行为视而不见,同时,对于那些其精神意识饱受滥用酒精、毒品扰乱之苦的人、那些处于催眠状态的人等等而言,关于他们的行为,我们同样漠然视之。 当然,不同类型的动机,可能在特征、潜在认知因素(我们这里不考虑真实性[truth]价值)和情感因素方面迥然相异,而这些因素通常会共同参与这种动机结构的构建。这种结构非常复杂,原因在于:它们都建基于人类在有意或无意的状况下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准则体系,其中,后者包含了社会所公认的人类义务和禁忌。这里,我们不妨忽略所有这些细节和微妙之处(尽管这在行为理论学者眼中非常有趣),而将我们自己限定于某种一般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即便在做出每个决定前,都早已经过意识层面的深思熟虑,但人类行为的动机依然受制于诸多认知和情感因素。行动个体通常无法完全意识到这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他形成于内心的价值体系,以及经由社会途径而传达的心理图式及话语套路,等等,都会影响他的情感偏见、恐惧和偏好。个体对这些因素的认识越薄弱,它们对理性化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并伪装成有客观认知价值的元素,同时,它们对个体的影响力就越强。这正是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语用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力量的来源。 话语套路是一种特定的认知结构,这种特定性结合了认知、情感等诸多因素,因此,也是一个特定的语用结构,换言之,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并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行为理论中。我们不妨换个说法:话语套路有其认知、情感和语用方面的价值。但我们这里并不在意这些以及其他观点,而是想阐述这样一个事实:话语套路对人类活动具有某种影响,同时,这个事实也可以揭示它们的起源问题。话语套路的社会功能与它们的起源互有联系:社会功能影响它们的起源,反之,话语套路的社会起源也会决定它们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功能。下面的分析,首先会阐述话语套路的语用功能问题,如上所述,这种功能与话语套路的起源相比,出现得较早。 众所周知,话语套路必须通过社会途径才能实现向个体的传达,这些途径,主要包括来自家庭的、童年时周遭环境的,以及此后学校、同学、同事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童年时代的早期阶段,这种影响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并行的。在牙牙学语的过程中,孩子接受了社会向他们传达的一系列观念,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恰恰具有话语套路的属性。需要强调的是情绪与话语套路的关联过程。年轻个体的心智在形成过程中,与上面提及的一系列观念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他便通过模糊自己天性的方式,极大地强化了话语套路的作用。这种情况,便决定了话语套路对人的社会角色所形成的影响。 我们所使用的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是由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所设想的。尽管其他作者也曾以别的称谓方式提及这个概念,但在我看来,正是埃里希·弗洛姆为其赋予了最成熟的形式。弗洛姆将人的社会角色阐释为某种总体性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通过社会途径传达给这个人,同时,也控制他对外部刺激做出某种类本能(quasi-instinctive)的反应。这种认识建立在以下的推理基础上:动物的心智结构中存在某种机制,它通过激发动物求生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浅析词的附加意义

浅析词的附加意义 词义即词的内容,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词义为什么除了抽象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对象的意义之外,还有附加意义?这与词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词义是表示概念的,但往往除了表示概念外,还同时带有某些附带或另加的内容,即附加意义。如:“气魄”、“气焰”从所表示的概念来说,都是表示“某种威势”,但“气魄”多用于“做事的魄力或事物的气势”,具有明显的附加的意义色彩;而“气焰”多用于“恶势力的威风气势”,含有一种附加的贬斥色彩,可见词义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即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其中基本意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确定的概念内容,是词义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而附加意义则是词义中附带或另加的意义。 一、基本意义与附加意义的界限 语言中基本意义与附加意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这就限制了对词义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其实如果深入研究一下它们还是有界限的。我们知道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由音素和义素两个方面构成的,表音单位为音素。表义单位称义素。下面我们为更清楚地了解词义,使用义素分析法来确定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词的附加意义。 无论是对任何一个词义作义素分析,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进行比较。因此义素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分析的语境,找出最小的语境,然后开始义素分析,在一定的语境内通过比较找出义素,找出表示某一个词义的结构形式。义素结构形式显示的含义,就是词义的基本意义。如:“男生”、“女生”。“男生”、“女生”是一个最小语境的词义,在相同的上下文与不同的上下文中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其共同和不同的义素。如“学校的学生———男———女”,从这句中可以发现“学校的”“男”“女”是表特征的,只是“学校的”表示共同特征,“男”“女”是表示差别,它们在性别上是相对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就是说上面例句的共同义素是:“学校的”、“学生”,不同义素是“男”“女”,这些就是“学生”最小的语境包含的义素。那么“男生”、“女生”这两个词的基本意义就确定下来了。这就是词义内容的核心。但是有些词义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附加意义。那么附加意义如何确定呢?有的附加意义不难发现,它们有标志。普通话的儿化词,某些缀等。如:“这个小淘气儿”中的“儿”表示“喜爱”的附加意义,“我听阿妹唱山歌”中的“阿”表示“亲热”的附加意义等。另外汉语中的人名、地名、商店名等名称,由于命名人有明确的意思,所以也体现出附加意义。但是有些词义的附加意义不那么容易发现。这就需要在语境中发现它们。如:“父亲”、“爸爸”、“爹”,它们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其中“父亲”多用于同他人交谈或书信中,而“爸爸”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称谓, “爹”在某些地区使用,这种使用上的特殊情况,不是基本意义增加了,因此可以确定这是附加意义。“父亲”的附加意义表示庄重的风格色彩,“爸爸”含有亲切的色彩,而“爹”具有方言色彩。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把附加意义从基本意义中分离出来,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附加意义与基本意义的关系和界限。 二、附加意义的类型 语法书中一般把词的附加意义分为感情、语体两种,称为色彩意义。其实某些词还有形象色彩。下面主要谈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这两种附加意义。关于语体色彩,如上面谈的“父亲”、“爸爸”、“爹”就属语体色彩的不同格调,这里就不谈了。 1·词的感情色彩有些词含有表感情的附加意义。表示使用者或命名者的具体情感。 ①汉语专有名词中有不少的词义含有表情感的附加意义。人或事物名称常常表达了命名人的愿望,对著名人物的功绩缅怀和颂扬或对某人某事的纪念。如“平安街、满都海公园、特本真餐厅、巴金书亭、红军(人名)、七十三(纪念曾祖父或祖父)等。 ②反映同一客观对象的不同的词,其词义的基本意义相同,但是由于与客观对象有关的人或事

话语分析的背景及形成原因和动力理论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 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话语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追踪了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特点。同时对一些理论问题的不同看法,诸如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的划界、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 ,也作了介绍和归纳。本文还着重介绍了话语分析这门新学科近些年研究的新动向。 关键词:话语分析、篇章 1.历史背景 1952年,Zellig 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 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性的研究。在欧洲,Hartman,Schmidt等人开始从事话语分析,捷克斯洛伐克的学者对topic,comment等概念很 有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话语结构的重视。由Halliday(1961)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只对句 子的主题结构进行分析,而且还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美国,Hymes (1964)编的Languagein Culture and Society(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问世,书中已经注意到“言语交际”的形式,并进行了“讲话 形式”等课题的研究。Pike对语言和人类行为语位的研究,也促进了话语分析的发展,他和他的追随者对土著 语中叙述体的研究一直与话语分析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段时间的研究是话语分析的萌芽时期,其特点是各自进行一些零星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其影响也不 大。 2.形成和发展 2.1.形成阶段 70年代(包括60年代底),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大批出现,一门新学科的雏形开 始形成,在语言学界引起了重视。 2.1.1.大量论文、论文集和专著的出现 这段时期,研究话语的论文大量出现,专著和论文集也出了几十部。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 (指称),deixis(指示),anaphora(回指),context(语境),topic and comment(话题和述题),co hesion and coherence(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substitution(替换)等等。 有影响的论文集有:Studies in Text Grammar(篇章语法研究,Petofi& Rieser (eds.),1974);Text v 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linguistics(篇章和句子:篇章语言学的基本问题,Petofi (ed.),

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人的财富。一个人才如果只会死干事而完全不善言辞、笨嘴笨舌的,这样是不利于做好本职工作的。 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只有通过出色的语言表达,才可以使相互熟识的人之间产生浓厚的情意,爱之更深;使陌生的人产生好感,结成友谊;可以使意见分歧的人互相理解,消除双方的矛盾;可以使彼此怨恨的人化干戈为玉帛,彼此友好相处。 不管你生性是多么的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的是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仍旧会一无是处。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彼此的心灵才能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会说话的人将会非常地受欢迎,能轻松地与他人融洽相处,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会说话常常会给一个人带来美好的人生,也是成就一个人一生的财富。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会说话、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会说话、金钱、电脑”看成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而“会说话”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以看出会说话的作用和价值。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我们都会经常听到别人这样说:“我这个人,笨嘴笨舌,讲不好话。”却并不以为这是多大的缺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现在的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来说,一项工作需要众多员工的合作、多个信息的综合。语言是比较普遍、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顺利而准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也能顺利地交流;语言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对方,交流会因此出现中断,甚至中止,进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理解句子的含义》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理解句子的含义》 新华路小学冯育敏 【复习目标】:1、对平时所学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整理出几种常用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目的。 2、结合课内课外实例,学会灵活运用理解句子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复习重难点】: 整理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体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 【复习准备】:课件,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课堂提问的方式使90%的学生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2、目标2,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批阅习题的方式使85%的学生会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复习过程预设】: 一、开门见山,交待复习内容: 1、大家都知道,在语文测试卷中阅读占得比重较大,失分也较多,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做阅读题的时候,哪些题型做起来有困难? (预设回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六年级所学习的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它们有的深沉含蓄,富有哲理;有的言简意丰,让人回味不已;有的表现中心,画龙点睛,揭示本质。读文章时抓住这样的句子,弄懂句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主旨,同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一内容。 2、板书课题: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结合实例,梳理方法 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细细品读,边读边想,句子里包含着什么意思?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汇报的时候老师有个要求,按先读句子,再说所运用的方法,最后说理解到的含义这样的步骤汇报。)同学可以喜欢哪个就先说哪个。 (1)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预设回答: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美丽的生命”指,而“不屈的信念”就指上文提到的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 预设回答:抓住“美丽的生命不屈的信念”这关键词理解到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指导要点一:抓关键词和联系上文;要点二:理解句子含义。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预设回答:我从“坚决”关键词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预设回答:联系上文理解,知道当时的局势紧张,从人物的话语当中知道李大钊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中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 要点一:抓神态、语言要点二:含义作用。(对人物话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