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大于1岁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高频超声图像分析

大于1岁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高频超声图像分析

b o i t ik n d cs s 1 ir ssar p y cs s F rt ea e 1y a s ≤ 3 y a sc i rn t eafce sl s r ss hc e e a e , f o i to h a e. o h g > e r~ 9 b e r hl e h fe td mu cewa d
赵 亚 平 张 庆
方法
以健 侧 胸 锁乳 突肌 作 对 照 ,沿 胸 锁乳 突 肌 走 向 ,用 高 频 超 声 显 示 病 变 肌 肉 的 长 轴 及 短 轴 观 ,观 察 肌 纹 理 回 声 ,测 量
肌 肉厚 度及 病 变 累 及 长度 ,并 与 手 术 及 病 理作 对 照 。
结果 5 8例 大 于 1岁 肌性 斜 颈 患 儿 患侧 胸 锁 乳 突 肌 声 像 图表 现 为 :肌 瘤 型 5 、肌 肉增 粗 型 3 例 4例 、肌 肉萎 缩 型 1 例 ,> 1 9

2 2 一 7
中国超 声 医学 杂 志 2 1 0 0年 3月 第 2 6卷第 3期 C ieeJUl ao n dV l hn s t su dMe o r 2



大 于 1岁 小 儿 先 天 性 肌 性 斜 颈 高 频 超 声 图像 分 析
高峻
摘 要
目 的 探讨 大 于 1岁 A J 先 天 性 肌 性 斜 颈 的肌 肉病 变 高 频 声像 图特 征 ,为 临 床 提供 肌 肉病 变 程 度 信 息 及 手术 指 征 。 ,L
m a n y p e e e sfbr ss t c e d st to i l r s ntd a i o i hik ne iua in, w hief r t ge > 3 e r c l e h af c e u ce was l o hea y a s hidr n t e fe t d m s l manl i y

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室 增大 。彩 色多普 勒 显示 一股 五彩 镶嵌 的血 流 由升
主动 脉射 向肺动 脉 。 喷 泉 状 。 续 整个 心 动周 期 , 呈 持
脉冲及连续多波多普勒显示双期高速湍流频谱。
AS P D的诊断 及鉴 别诊 断
可证 实分 流 的存 在及 血 流动力 学 改变 .并 可检 出合
肺 动 脉 问隔 缺 损 . 国超 声 医学 杂 志 .0 2。89 :1 中 2 0 1 ( )7 7
的五 彩镶嵌 的血 流信 号 .频谱 多普勒 于瘘 口处 探及 双期 连续性 的 湍流信 号
4游字光 , 叶军 . 凌月蓉 , 彩色多普勒诊断主肺动脉 间隔缺损. 等. 中国
超声 医学 杂 志 .9 7 1 ( )5 19 。3 2 :7
根据 A S P D的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心 动 图表 现特 征 即可做 出诊 断 。但 需与 以下几 种疾 病相 鉴别 : 1 室 () 间隔 缺损 :主要 是 与肺 动脉 瓣下室 缺亦 称 干下 型室 缺 相鉴别 。 心底 短轴 切面上 . 损 的回声 中断 紧邻 在 缺
肺 动脉瓣 下 .位 于右 室 流 出道侧 而 A S P D的 回声 中 断 则位 于肺 动脉瓣 上 的肺 动脉右 侧 。彩色 分流 束 由
并其 它 畸形 . 因其病 情发 展快 。 一旦 形成 艾森 曼 格 氏 综 合征 时 . 失去 了手 术 的机 会 。 便 因此 。 前 正 确 的 术 诊 断 .对外科 早期 手术 治疗 方式 的选 择 和患 者 的预 后 随访 具有 重要 意义 。彩 色多普 勒超 声 心动 图 对本 病 的诊 断无 创无 痛 、 晰直 观 、 确 可靠 、 清 准 简便 迅 速 、
( 稿 日期 20 - 70 收 060-4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46例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本组4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发现异常声像图改变。

根据声像图特征,4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分为两种类型:肿块型25例(54.3%),弥漫型21例(45.7%)。

14例(30.4%) 先天性肌性斜颈内显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169~0.187。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有明确的诊断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ongenital muscular orticollis(CMT). Methods The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46 children with CMT confirmed clinical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Abnormal ultrasound features could be visualized in all of 46 children with CMT. According to the sonogram features, 46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2 types:mass forming (25/46, 54.3%) and diffuse type (21/46, 45.7%). Arterial flow signals were detected in 14 children (14/46, 30.4 %),RI was 0.169~0.187. 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has specific value for the diagnosis of CMT.【Key words】Torticollis;Ultrasonography;Color Doppler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1],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0.3%~1.9%2]。

高频超声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分型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先天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的超声表现,对其图像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所有先天性斜颈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声像图均发生明显异常改变,其中78例表现为局部肿块型,8例表现为均匀增厚型。

结论高频超声对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肌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婴幼儿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及挛缩变性,导致头和颌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头项活动不利的一组病证。

该病的发生率为0.4%-1.9%[1]。

本文回顾性分析86例先天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的超声表现,旨在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分型及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86例门诊患儿,因发现一侧颈部肿块或头颅倾斜来院就诊并进行超声检查,男60例,女26例,年龄12天至12个月。

1.2仪器 hP-IE33、EUB8500、GE730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线阵变频探头,频率7.5-10MHz1.3检查方法患儿去枕仰卧位,头稍上抬并转向对侧,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涂上适量耦合剂,探头直接轻放在胸锁乳突肌部进行纵、横等切面扫查,观察胸锁乳突肌的结构,包括形态、包膜、内部回声等,并测量其长度、厚度,必要时双侧对比检查,发现肿块记录其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

2 结果2.1 局部肿块型 86例患儿中,表现为局部肿块型的有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43例在右侧,35例在左侧,患侧胸锁乳突肌均较健侧缩短,回声异常,局部隆起呈圆形或梭形肿块,无明显包膜,肿块均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大小13x8mm-38x21mm,内部肌纹理排列紊乱、中断或消失,回声不均匀, 25例表现为等回声,52例表现为低回声,1例表现为高回声。

CDFI:肿块内可见稀少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

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引起的压力改变所致。 血运受阻学说:供应胸锁乳突肌的动静脉支闭
塞引起肌肉的纤维化。 遗传学说:约1/5的患儿有家族史,且伴有其
他部分的畸形。 产伤学说:斜颈多发于难产分娩的病例特别是
臀位产约占3/4。
临床表现
患儿出生1周后,病侧颈前部沿胸锁乳突肌可 触到一质硬无痛的肿块,2~3周后出现头向患 侧倾斜,下颌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随年 龄增大,肿块可逐渐变小,经2~6个月消失后, 肌肉变成硬韧索条状。局部皮肤正常,无全身 症状。
小儿斜颈超声诊断
1个月的宝宝,左侧颈部可触及一包块
小儿斜颈
定义
小儿斜颈,医学称先天性肌性斜颈 (俗称“歪脖子”),是由于一侧 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 ,导致缩短, 颈部向一侧偏斜畸形 ,同时伴有脸 部发育受影响,小于对侧,严重者 导致颈椎侧凸畸形。
发病原因
病因不详,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 分娩时被损伤,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伤致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对比两侧胸锁乳突肌厚薄, 质地,有助于鉴别是否肌性斜颈。
声像图表现
患者胸锁乳突肌成梭形肿大,厚度 增加,病变部位内部结构模糊,肌 束纹理紊乱或消失,呈不均匀高、 低混合性回声,但肌外膜尚保持连 续。CDFI:早期较丰富,后血流信号 逐渐减少至消失。

B超 非肿块型 肿块型
非肿块型
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继而挛缩。 (2) 宫内胎位不正,使一侧胸锁乳突肌承受过
度的压力,致局部缺血,继而过度退化,为纤 维结缔组织所替代。 (3) 因产伤引起无菌性炎症,致肌肉退行性变 和瘢痕化,而形成斜颈。 (4) 出生时胸锁乳突肌内静脉的急性梗阻有关。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主要有宫内压迫学说:系胎儿在宫内胎位不正
肿块型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筛选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50例行超声诊断的先天性肌性斜颈者参与本次研究,对其图像资料以及基础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并总结对患儿行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

结果:依据超声图像特点可分为肿块型、弥漫型;其中,14例患儿检查到彩色血流现象,RI指标显示为0.74-0.87。

结论: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者行超声诊断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指由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而致使头向一侧偏斜的疾病,该病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的肌肉骨骼系统性先天性病症之一,其发病率[1]约占小儿疾病的0.3%-1.9%,若该病治疗及时,可避免手术的创伤,由此可知对该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现就我院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声像图展开研究,以期对患儿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行超声诊断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中。

其中男女比例为24:26,年龄段在23d-1.3岁,年龄区间为(60.4±20.5)d;所有患儿经查阅其临床信息均无难产或者产伤史者,于出生后,并无显著的颈部临床表现,颈部扪以及肿块患儿31例,未扪及肿块患儿19例。

1.2 检测方法选用Philips iU、GE Voluson 730以及HD11等超声诊断设备,设定7-12MHz 作为本次探头的频率,协助患儿呈仰卧位或者由家长端抱,将颈部充分显露;顺着胸锁乳突肌从上处到下处行全方面的纵、横探查。

对患儿胸锁乳突肌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肌肉纹理变化、回声变化、双侧对比情况等予以观察;其次,重在对颈部肿块的检查,后对胸锁乳突肌的大小以及病变分为予以测量。

完成上述操作后,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儿肿块内的血流变化以及阻力指数(RI)。

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31例胸锁乳突肌(SCM)患儿的超声资料,分析患侧SCM形态、内部回声结构及血流供应情况,并对比观察健侧SCM。

结果: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SCM结构,患侧SCM多为梭形肿大,内部回声多为不均质稍低回声,内有肌肉纹理,部分可见血流信号,与健侧明显不同。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该病的治疗、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先天畸形斜颈超声先天性性肌性斜颈是特殊的姿势畸形,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SCM)变性挛缩所致。

挛缩肌肉牵拉致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1],早期多表现为患侧SCM肿块。

收治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31例,回顾性分析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15天~13个月,临床触及肿块23例,未触及肿块8例。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LG7、ALOKA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变频探头,探头频率5~12MHz。

患儿检查前一般不需特殊准备,入睡后检查效果最佳。

检查时取仰卧位,哭闹患儿可由母亲斜抱,颈部稍向后伸展,并旋向健侧,充分暴露颈部。

沿胸锁乳突肌走行进行多切面连续扫查,观察患侧胸锁乳突肌形态、内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测量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再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并用频谱多普勒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本组31例CMT患儿均可见SCM声像图异常,全部为单侧,左侧12例,右侧19例,患侧SCM纵切面呈梭形或局限性肿大(如图A,B),内回声稍低,分布欠均匀,肿大SCM内可见肌纤维穿行,其上下方均与肌纤维走向清晰的正常SCM相连,肿大SCM厚度9.7~15.2mm。

彩色多普勒显示大部分(24/31)SCM肿块可见血流信号(如图B),并可录及动脉血流频谱(如图C),阻力指数0.67~0.79,患侧胸锁乳突肌声像图与健侧对比有明显不同(如图D)。

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超声对婴幼儿先天性斜颈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46例CMT患儿的声像图特征并分型。

结果Ⅰ、Ⅱ型4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Ⅲ型2例经手术治疗治愈。

Ⅳ型1例手术治疗,临床症状改善。

结论超声对婴幼儿CMT 诊断具有安全、及时、准确的优点,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超声检查;婴幼儿;先天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部向患侧偏斜的婴幼儿颈部畸形,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1岁以内患儿如能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经非手术治愈。

近年来超声已广泛用于CMT的早期诊断。

本研究对我院就诊的46例CMT患儿的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以协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就诊的CMT婴幼儿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16 d~17个月,平均4.6个月;其中新生儿10例,婴儿28例,幼儿8例。

临床表现为颈部包块或头偏向一侧,临床颈部扪及肿块43者例,未扪及肿块者3例;右侧胸锁乳突肌病变21例,左侧25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东芝aplio-770A彩色多普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 MHz。

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颈部稍伸展,略旋向对侧,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可口服10%水合氯醛。

探头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纵向及横向扫查,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大小、内部肌肉纹理、回声强度及内部有无肿块,测量胸锁乳突肌厚度及肿块大小或肌肉条纹回声異常的范围及血流信号,并与健侧对比。

计算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

参照TatIi等[1]的分型标准,对患儿的超声表现进行分型。

即:Ⅰ型,患侧胸锁乳突肌局限性增厚,回声不均匀或正常,周边肌纹理清晰;Ⅱ型,患侧胸锁乳突肌在正常肌纹理背景中呈弥漫散在强回声;Ⅲ型,为整块胸锁乳突肌呈杂乱的强回声,正常肌纹理消火;Ⅳ型,为整块胸锁乳突肌呈带状强回声,正常肌纹理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筛选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50例行超声诊断的先天性肌性斜颈者参与本次研究,对其图像资料以及基础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并总结对患儿行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

结果:依据超声图像特点可分为肿块型、弥漫型;其中,14例患儿检查到彩色血流现象,RI指标显示为0.74-0.87。

结论: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者行超声诊断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彩色多普勒超声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指由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挛缩,而致使头向一侧偏斜的疾病,该病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的肌肉骨骼系统性先天性病症之一,其发病率[1]约占小儿疾病的0.3%-1.9%,若该病治疗及时,可避免手术的创伤,由此可知对该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现就我院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声像图展开研究,以期对患儿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行超声诊断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中。

其中男女比例为24:26,年龄段在23d-1.3岁,年龄区间为(60.4±20.5)d;所有患儿经查阅其临床信息均无难产或者产伤史者,于出生后,并无显著的颈部临床表现,颈部扪以及肿块患儿31例,未扪及肿块患儿19例。

1.2 检测方法
选用Philips iU、GE Voluson 730以及HD11等超声诊断设备,设定7-12MHz 作为本次探头的频率,协助患儿呈仰卧位或者由家长端抱,将颈部充分显露;顺着胸锁乳突肌从上处到下处行全方面的纵、横探查。

对患儿胸锁乳突肌的形状、大小以及内部肌肉纹理变化、回声变化、双侧对比情况等予以观察;其次,重在对颈部肿块的检查,后对胸锁乳突肌的大小以及病变分为予以测量。

完成上述操作后,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分析,观察患儿肿块内的血流变化以及阻力
指数(RI)。

2结果
2.1 超声诊断结果
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均观察到声像图有显著的异常变化。

①其中43例患儿头斜向患侧(86.0%),而头斜向健侧患儿共计7例(14.0%);②左侧病变者31(62.0%),右侧病变者19(28.0%)。

③患儿年龄低于3个月龄者35例(70.0%),年龄在3个月-1岁者共计12例(24.0%),而年龄超过1岁者3例(6.0%)。

④50例患儿共有的表现是一侧的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具有病变现象,其中仅有2例患儿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患有2处病变情况,且呈葫芦状变化。

2.2 患儿超声诊断具体情况
依据二维超声诊断的特征,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肿块型。

该类患儿共计32例,占比为64.0%;主要表现有:患侧锁乳突肌对侧呈局限性增厚情况,且肌纤维走势较为繁乱,内部回声显现程度不均降低或者增强,且厚度达到1.11-1.39cm,病变范围在2.70-3.80cm。

②弥漫型。

此类患儿经统计有18例,占总数的36.0%;图像主要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较另一侧度对比,呈均一性增厚,且肌纤维纹理清晰可见,回声较为均一,厚度为0.71-1.12cm。

③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可得,14例患儿可观察到彩色血流现象,占比为28.0%,其多呈现为短线或者分支样的彩色血流情况,可侧及动脉频谱,其显示为单峰的低速高阻频谱,而RI指标为0.74-0.87。

3讨论
小儿肌性斜颈若治疗不及时,其随着患儿身体的变化,可渐渐致使面部和头颅发生畸形,还可能患发其噶疾病性畸形。

但若治疗及时,可利用非手术治疗亦可取得显效效果。

于临床中,有少数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已然有挛缩的现象或者发生畸形,即使是利用手术医治,其效果并不明显,因而需对肌性斜颈病需遵循早诊断、早治疗原则。

当前,临床一直致力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研究中,但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多数学者与产时受伤以及遗传、静脉回流有碍、血供障碍等有关。

目前较统一认为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以及纤维化变化是该病的基本病理。

经临床研究[2],肌性斜颈患儿在出生时并无显著变化,而于2-3周内可见有索带状的硬结浮现,
其逐渐变大,于患儿4-5个月内会逐渐消失。

而消失后的肌肉开始病变挛缩,继而造成颈部畸形病症。

本组研究中,患儿年龄小于3个月者占比为70.0%;该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吻合,而头部的偏向可能与病变时期具有关联。

肌性斜颈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具有均一性增厚情况,且肌纤维纹理模糊不清,回声较为异常。

经诊断过程中不仅需重视胸锁乳突肌的形态变化,还需了解内部回声情况才能加以确诊。

本组研究中参照超声检查特征分为弥漫型和肿块型,其对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到彩色血流现象仅达到28.0%,出现该种现象多是因患儿的依从性较低,探查难度较大。

据有关研究对患儿行彩色血流操作的诊断价值并不显著。

但有些资料则显示[3],血流信号未出现,可与年龄以及有无炎症期已演变为肌肉组织纤维化阶段相关,因而其需进一步加深。

斜颈病症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先天性肌性斜颈是该病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因而需将其与眼性斜颈以及骨性斜颈等做明确区分。

在本次研究中,经超声检查可观察到双侧的胸锁乳突肌具有明显的不同,且特征鲜明,超声诊断准确率较高。

利用超声诊断不仅可将肌性斜颈辨别,还能够与其他颈部疾病明确鉴别。

另外超声检查利用两侧的胸锁乳突肌长度而获取正确的挛缩长度,继而为该病的治疗方法和松解尺度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同时该种诊断方式,具有无创伤、花费较低等优势
总而言之,彩色多普勒超声运用到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方面,具有颇高的诊断价值,其为患儿手术方案确定提供较大的才考价值,该诊断方式具有较广的发展前景,可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娟萍,吕娟萍,刘光禄,赵书平. 0-1岁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诊断的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0(69):175-176.
[2]冯云. 高频超声技术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15,12(05):507-508.
[3]阮俊贤,黄包徳,林伟儒,施丽景. 小儿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6(25):164-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